长安夜·我的夜 | 这些高颜值书店,夜读打卡两不误~
在西安这座令人魂牵梦萦的古都
与之气质最相匹配的
莫过于那一家家
充满文艺气息的书店
一杯咖啡,一壶清茶
一纸跳跃,一隅悠闲
纵享惬意的慢时光
与其说蓝海风·漫巷是最美书店
不如说它是最美书墙
巨型百米书墙鳞次栉比
流光溢彩的灯带与设计
典雅古朴的灰黑色书架
将现代与古典完美融合
人在其间往返穿梭
仿佛坠入“书山之径”
即便几分迷途,也有书籍作伴
随处可见的好物也是这里的特色
文创产品工艺精致夺人眼球
是值得一去的“心灵驿站”
地址:
蓝海风·漫巷
营业时间:
10:00-21:00
曲江书城打破了新华书店的传统概念
将传统业态更新换代
打造出全新复合型业态组合
走进书城
犹如打开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120000多种图书让人目不暇接
近600000册的藏书量
满足读者全方位的阅读需求
更有3万种以上外文原版图书
给读者带来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
开放的空间设计
置身其中,人与人、人与书
人与各种文化创意产品
均保持着亲密的距离
在书城中与书、与文艺亲密拥抱
地址:
曲江书城
营业时间:
10:00-21:00
“方所”二字取名的由来是
“定是常住,便成方所”
创始人希望书店能成为人们常驻的场所
与书籍相遇中,探寻其中内核
它集书店、咖啡、影音
时尚、亲子、美学、展览于一体
还是中国及亚洲首个在伦敦书展
全球卓越奖上获得
“全球年度最佳书店”殊荣的
书店及文创品牌
方所有着错落有致的书架和巧妙的设计
这种别出心裁的布局
将满满的书香气息注入到
西安年轻潮流的地标街区——
老城根G Park中去
地址:
方所(老城根店)
营业时间:
周一至周四 10:30-22:00
周五至周日 10:30-22:30
这里是饱含东方美学的空间
高大的木质书架、暖色调的柔和灯光
明亮洁净的落地窗
将复古典雅的历史感和
时尚简约的现代感结合的恰到好处
走进茑屋书店
就好像走进了以书籍为主的
生活美学“博物馆”
这里陈列着大量激发
创意灵感的艺术设计类书籍
各种来自海外的原版书和杂志
将世界的文化观点
潮流时尚捧向你眼前
地址:
茑屋书店(迈科商业中心店)
营业时间:
11:00-20:00
西安被称为“书香之城”
高颜值书店不知凡几
欢迎大家在闲暇之余
走进书店
在文字构建的世界中
收获夜读的乐趣
西安文旅之声出品
编辑:王瀞瑶
视觉:祖 宁
责校:王蓉静
审核:杨海雄
这六家最美书店,说出名字就有好礼相赠
一座城市的模样,就是这座城市书店的模样。在草长莺飞的春光里,林林总总的各式书店也在肆意生长,无论气质是传统典雅,亦或是新潮前沿,总有醇厚书香萦绕,总会给你不期而遇的惊喜。当人们踏进书店,既是为了品读哲思妙语,更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理想国。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下面这些最美书店也在等待着与你相逢,你是否知道它们的名字呢?请以“序号+名字”的方式留言说出答案,你将有机会获得南京知名作家作品,文都盲盒,小米背包,小米插排和小米充电宝等精美礼品。1
水泥厂里的书仓
一座荒废在时光中的水泥厂,如今却被书籍重新滋养、修复,十座古朴沧桑的水泥柱罐矗立,分别讲述了世间的十种不同梦境,无论你是理想者还是普通人,无论你致力于探索古今文明,还是钟爱颠覆与创造的艺术,都可以在这旋转抬升的阶梯上,找到你的理想国。2
以王安石命名的书局
故老相传,一代名相王安石在常州任职时兴修水利,体察民苦,而他的名字也永远烙印在这座城市的骨血里,这座书局也继承了王安石的风骨,身居闹市高楼而独处风流,既可登高远望也能躬身耕读。3
寄托老一辈回忆的书楼
在宿迁,一栋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小洋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曾做过星史论物资仓库使用,后来几经辗转,被用作职工食堂、饭店和休闲茶楼,见证了当地的蓬勃发展,也留下了老一辈珍贵的奋斗回忆。尽管小洋楼早已被拆除,但一座以它的名字兴建的书楼,让温暖的记忆再次回到了我们身边。4
群山中的柴房书苑
在北京郊外的一处小镇,这处书苑背山面水,景色清幽,一派自然的松散。外墙取材自当地村民的柴火——洋槐、桑木等十多种树木的枝干,木板与亮光相互调和,并平均分配整个空间的亮度,营造出浓浓的书卷气息。当阳光透过柴禾棍的缝隙,洒满整个书房,阅读也成为了我们亲近自然的最佳方式。5
由书搭建的魔幻都市
在成都都江堰,千年流淌的古蜀文化孕育出一座由书搭建的魔幻都市,每天都能吸引上万人慕名而来。踏入这片书之城,环顾四周前后左右,上下高低,高大的书架和镜面墙壁壮丽神秘,而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只为承载文明智慧的崇高价值。6
水田环绕的书屋
福建一处水田环绕的荒废古民居,如今复活重生为一座书屋,木纹混凝土粗野而细腻,与古老斑驳的夯土墙形成新材与旧物的对话。这里汇集着农耕文明与八闽文化的珍贵历史,讲述着乡村振兴的田野史诗,更为读者带来了有关乡土的时代共鸣。书店是一座城市的审美底色,这些风格迥异的书店也代表着各自城市的底蕴气质。或许这些书店你已经光顾过,或许你正在计划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无论如何,书店都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为我们桥接出一条当下的美好出路。即将到来的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如果你也热爱读书,不妨到书店走走,遇见一本书,遇见更好的自己。书店中的理想国
欢迎你参加我们「书店中的理想国」活动,猜猜这六家书店的名字。
请以“序号+名字”的方式在文末留言说出答案,你将有机会获得南京知名作家作品,文都盲盒,小米背包,小米插排和小米充电宝等精美礼品。
同时你也可以在江苏新闻广播官方微信后台参与互动,用“一张图片+简单介绍”的方式,晒出你心目中的最美书店,同样有机会赢取各类好礼,投稿时文字记得标记#书店中的理想国#,更容易被看到。
投稿方式很简单,直接发给公众号对话框就可以▼
哪里会是你心目中的理想国呢,我们期待着你的答案!
一家“氛围感”很棒的书店,可以复制吗
多年动议,终于实现
“来上海,我要向所有人推荐这家书店。老建筑里的情景再现,你能感受到这里发生过的一切。”一位网友写道。
去年11月26日,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在四川北路、山阴路口开业。走进这家新书店,不少读者提到同一个字眼——“氛围感”。一家“氛围感很棒”的书店,是什么样的?
有人看到书店门口的路。“山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这条马路的各个角落,生活气息和诗意并存,或多或少留下了大师们的足迹。路的尽头,就是鲁迅最爱的内山书店。”
有人推开书店的门。“拉门而入,古朴而简洁的室内,布置得很知性,散发着浓郁的复古氛围。”
有人从窗口往外望。“书店的窗户正对三岔路口,二楼窗外,红绿灯变换,就像呼啸而过的生活。”
有人瞥见二楼桌上的名牌。“写着‘丁玲留座’,一下子起了鸡皮疙瘩。”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运营方、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揣摩着读者的感受,“建筑本体和其中运营的业态完全沉浸式地融合,或许就能形成这种‘氛围感’。”
事实上,这场沉浸式融合并不简单。“每隔几年,就有恢复内山书店的动议,终于在今年实现了。”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开业仪式上,鲁迅长孙周令飞感慨道。
建筑修缮前
建筑的门牌号是四川北路2044—2058号,三层砖木混合结构,折中主义风格,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但位列其中的内山书店旧址一度不复痕迹,空间曾经被分为3块,各为其主,有新华书店、工商银行以及企业办公室。
当然,它也没有完全被人遗忘。1998年10月,工商银行在内山书店原址内设立陈列室。2005年1月,内山完造诞辰120周年之际,银行又对纪念展室再次进行改造。但建筑整体空间依然以办公居多,白漆刷墙、瓷砖铺地,乍一看,就是普通的现代化办公室而已。
修缮前的设计师笔记
虹口区不断擦亮“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名片之际,这栋近百年建筑的使用方有了打造新型文化空间的共识。上海新华传媒连锁在虹口区政府支持下,联合长远文化集团和工商银行上海虹口支行,将内山书店旧址、前新华书店山阴路店和周围空间贯通,再委托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对整体空间进行修缮和更新。
沈晓明是明悦的设计师。当他接到这个任务时,这里的一、二楼已成为连片空间,三楼东西各有一间房屋。甲方提了两个要求,简单来说,一是建筑要修复好,让人感受到鲁迅和左翼文学曾经的气息。二是空间要用好,激活文化资源,为当代读者打造美好的阅读氛围。
团队下了很大功夫寻找历史资料。除了建筑本身的档案,寻找最多的就是相关回忆书籍。他们几乎把提到内山书店的书目都阅览了一遍,希望生动重现内山书店与左翼文人的历史故事。于是,一次历史场景的复原之旅开始了。
凡细节,均有出处
如今推开店门,一楼纪念书局入口处,有一块小黑板。它的依据是内山完造《上海下海》中的叙述,当时客人提出要是能告知一下新书书目就太好了,于是内山完造就在门口放了一块小黑板。
书店旧照
一旁是用纸和捆书绳包装好的书籍。这是鲁迅当年的买书习惯。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设计师笔记
门后的衣架,挂着一条红色围巾。相关回忆录描述:“进入书店,想顺手把风衣挂在门后的衣架上,却发现已经有一条红色围巾挂在那里。店员说,这是用来纪念萧红的。”
设计师笔记
柜台上放着绿灯罩的台灯,浓浓的老上海风情。依据是一些书中提及“鲁迅先生的习惯与别人不同,写文章用的材料和来信都压在桌子上,把桌子都压得满满的,几乎只有写字的地方可以伸开手,其余桌子的一半被书或纸张占有”“左手边的桌角有一个带绿灯罩的台灯,那灯泡横着装的,在上海那是极普通的台灯”。
鲁迅先生使用的函件、民国时期的邮戳以及《萧红传》中提到的美浓纸都被一一复刻。还有家具,如书挡和书本、接待桌和凳子、和纸装饰柜门、东洋风双移门等,都是按照相关书籍记载的内容,一一进行模仿。
结账单、白瓷烟灰缸、茶杯、《朝花》期刊、《奔流》杂志等摆件各有出处。《回忆鲁迅先生》《内山完造与鲁迅的友谊》等文中写道:“结账台上,《朝花》《奔流》等杂志期刊压在结账单上。”“桌子上有小砚台一方,墨一块,毛笔站在笔架上。笔架是烧瓷的, 在我看来不很细致,是一个龟,龟背上带着好几个洞,笔就插在那洞里。鲁迅先生多半是用毛笔的,钢笔也不是没有,是放在抽屉里。桌子有一个方大的白瓷的烟灰盒,还有一个茶杯,杯子上戴着盖。”
空间里放了柔石、白莽等人的木刻肖像版画。桌子上摆放的版画作品让人想到鲁迅先生与木刻讲习会的事迹。《内山书店:“鲁迅会客厅”与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中描述:“内山完造对鲁迅木刻版画的赞赏值得一提。他很早就意识到了鲁迅木刻版画的价值。还将做美术老师的弟弟内山嘉吉介绍给了鲁迅,与鲁迅一起教授青年版画。”
书店橱窗书籍展示的方式不同于欧美书店风格,书架之间不留一丝缝隙。《内山书店:“鲁迅会客厅”与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中描述,鲁迅之子周海婴回忆幼年在内山书店的光景,进门东、西、北三面是顶天花板的书架,书架顶上房顶,每排每架,满满当当,丝毫不留空隙。内山书店实行开架制,读者自行选读。中间设书台,陈列近期书刊。周海婴到书店后,喜欢爬上木架高梯,俯瞰书店,“俨然成了一个盖世英雄”。
于是根据史料中的照片,明悦团队用杉木复刻了梯子,做旧处理。“希望在这一方空间中,历史仿佛停留了一样,读者可以看到鲁迅、内山完造、萧红等人的影子。”沈晓明说。
到达二楼,进入“集外集”空间,墙上贴着许多老电影海报。明悦团队整理出鲁迅看过的151场电影的海报,部分挂在墙上。二楼座位上,有丁玲用过的茶具复制品、留座牌等。书架上摆放着许多“左联”的旧书和刊物。
设计师效果图
因为有资料写道:“1932年起,内山书店成了鲁迅著作代理发行店,还出售当局禁止的其它进步书籍。在内山书店中,书籍都敞开陈列着,读者可以随手翻阅。”
简而言之,这家书店的氛围感极其独特,不仅来自修缮后的老建筑、别具匠心的空间设计,更得益于数量丰富的史料文章,提供了历史剪影中的每个角落和细节,增添了文化想象与厚度。
它是书店,同时也是一座小型的沉浸式历史还原剧场,还有更多细节,等待熟悉鲁迅的读者去发现与品味。
不只有书
沈晓明坦言,他们的工作范围不止于书店,还有老建筑本身的修缮。书店所在的老建筑至今还有约20户居民居住。为高龄建筑“动手术”,难度不言而喻。
前期房屋安全查勘、结构补救等无须赘述。外立面整理更是费了一番功夫。比如乱搭的晾衣杆、遮阳棚、空调机架等,严重影响了建筑风貌,就像老建筑身上的一块块补丁。光拆可不行,与居民沟通后,团队统一为居民搭配遮阳棚,安装垂直可翻折的晒衣架。外立面风貌终于协调统一。书店,也让附近居民有了喝茶会客的地方。
单栋建筑风貌协调还不够,整个街区风貌也是影响因素。山阴路、甜爱路、四川北路路口复杂。多杆合一、架空线入地的同时,受有关部门委托,明悦团队对街道的整个界面都进行重新“整理”,如更新沿街店铺的水管、铭牌、墙灯等,甚至还为附近一家熟食店设计了广告招牌。
如今,人们远远走来,只见老建筑露出一隅风情,书店低调而别致地伫立其中。沿街烟火气扑面而来。书店、建筑、道路、城市景观彼此互文,共同化成上海独特的文化味道。
“所以,书店风貌与文化气息,不仅是一家店本身的问题,也与它所在的环境氛围息息相关,需要通盘考虑。”沈晓明说。
书店内部空间的流线排布,也有一番巧思。
每个小空间的名字来自鲁迅的文集封面。底层东面为“引玉集”,西面咖啡、花艺、茶结合的空间为“南腔北调集”。
通往二楼的楼梯墙上写了一段话:
这是鲁迅与内山完造初见时的对话,让读者颇有场景代入感。此后这里便成为鲁迅在上海的重要活动场所。种种活动促成了他与内山完造的友谊,也赋予了这栋建筑独特的意义。
这里以书为主的空间,书堆得不留一丝缝隙。以茶座为主的空间,则没有书架。运营方和设计方认为,看书需要安静,而挑书走来走去容易干扰看书的人,两个空间分开更为妥当。当你在茶座休憩阅览时,窗外是山阴路的风景,你也是路人眼中的风景。
二楼专门安排了独立空间,适合举办读书会、漫谈,可独立运营。三楼的“华盖集”定期举办展览,对面的“三闲集”则能坐下五六人。刻意被露出的老屋架,见证了曾经的文人们在这座老房子里碰撞出的思想火花。
有回忆文章认为,曾经的内山书店更像日式便利店,有的不只是书。
除了购书,文化生活内容丰富:1922年,内山把弄口的两幢巷堂打通,搬来七八张沙发围着一张小桌子,看书累了的顾客可以坐下来喝茶、聊天,久而久之,这里成了书店的“漫谈席”;大家在书店里面吃着炒豆喝着粗茶;当时,欧阳予倩、田汉、郁达夫、谢六逸与多位日本友人组建了文艺漫谈会,经常在店里喝着粗茶漫谈;内山完造也发挥儿时在教会习得的演讲技能,参与谈话……
如今新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依然是一个融合了购书、文艺漫谈、沙龙讲座、会客茶座、打卡学习的文化复合空间,一如它的曾经。
依然是鲁迅
一家好书店的“氛围感”可以复制吗?江利思考片刻后回答:“很难复制的是建筑本体的特殊性,可复制的是书店业态规划、开发和新型书店人才的养成方式。”
如果说修旧如旧的建筑,是设计师重新赋予空间的骨肉,在书店工作的年轻人则逐渐拼凑出它的灵魂。他们多是初入书店行业的新人,就连江利也感慨,当初招聘时“定了比较高的标准”,比如会日语、有日本留学背景更好,都是书店招聘从未有过的。
1996年出生的店员陈蔚看了B站文学UP主“智能路障”解读鲁迅的系列视频,“对鲁迅先生越来越景仰”。她是推理解谜游戏发烧友,为书店开发了名为“致文学爱好者的挑战书”的海龟汤(情境猜谜)游戏;书店自有文创——以鲁迅作品为灵感的五款香囊、“原稿系列”包书纸等也都出自她之手。开店一个月来,摆放在收银机旁的香囊,是很多读者会随手捎回家的“爆款”。
书店一楼的石藤咖啡、山内山外花店,二楼楼梯间的黑胶区域myfirstry,都是店员们寻觅到的与书店“氛围感”契合的合作伙伴。
“过去,书店业务体系的‘神经’比较长。现在,我们鼓励年轻店员放开手脚,‘挖’出鲁迅和鲁迅作品中能与当下读者沟通的点。相对应,书店业务体系要缩短‘神经’末梢,快速反应、给予支持,让创意和产品在书店运营中迅速落地。”江利说。
“有的读者会特意买我们的样书。”另一位店员王文彦告诉记者这件趣事。
2022年12月21日,工作日下午,记者再次走进书店,看到书架上被读者特意选购的样书。店员为它们包上透明书皮,贴上自行设计的标签,“请爱惜图书”和中、英、日三语的“样书”字样组合在一起,颇有温度。王文彦猜测,样书被买走,或许是读者考虑到买回家不用再包书,又或许是带有这家书店的标签,有独特的纪念意味。
29岁的王文彦在日本留学、工作6年,去年刚回到出生地上海。让他印象很深的是3位带着孩子来书店参观的日本妈妈,“交流后得知,她们都是在上海学历史专业的留学生,特意带孩子来感知内山书店这段历史。还有一位住在附近阿瑞里弄堂的老伯,正为阿瑞里整理历史资料,因为一本日文原版书里有内山书店与阿瑞里的记载,不懂日语的老伯为考据事实在书店一站就是一下午。我帮他在内山完造先生的回忆录《花甲录》里查找,虽然没有收获,但激发了我对这段记载的兴趣,之后也会继续关注,希望能挖掘出相关线索。”
28岁的店长助理赵艺翎遇到过一位浙江来的年轻姑娘,“她介绍自己是‘鲁迅超话’的管理员,买了好几本研究鲁迅的专著,希望书店能设计更多鲁迅主题的文创。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希望通过这个窗口得到更多贴合读者需求的产品灵感。”
在赵艺翎的观察中,不少读者是专程来这家书店的,总体“提袋率”颇高。一楼中央陈列桌上的鲁迅相关作品已经补了几次货,《确是我说的——鲁迅语选》《呐喊》《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等是较受欢迎的几种。二楼的文创中,鲁迅作品封面笔记本、鲁迅设计书籍作品明信片是读者经常选择的。
“鲁迅的吸引力始终在,他和他的作品没有被遗忘,人们渴望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赵艺翎说。
难以移植,但可启发
沈晓明直言,团队为这家书店所做的设计,无法移植到任何其他地方。依据历史资料定制的大小家具、一系列复刻的细节物品、空间的排布等,甚至场景、标识、楼梯、栏杆都是“鲁迅限定款”。
内山书店旧址空间以展陈为主,运营中的新书店空间究竟采取什么样的设计风格,团队有过一番纠结。
是否选择时下流行的小清新风格、日式安藤风格或者文艺复古风格?品读史料后,大家决定抛开所谓的风格,踏踏实实反映鲁迅所处的年代,打造一个充满鲁迅与时代痕迹的文化书店。人们坐下来时看到的丁玲留座牌、入口处看到的红围巾、窗边上看到的书签等,诸多细节让鲁迅和那个时代文化的因子洋溢在空间的每个角落,引发联想。
均设计师笔记
这般围绕鲁迅与那个时代而设计的沉浸感书店,自然独一无二,难以复制。但这条思路本身,或许可为未来书店深挖文化特色,提供一点启发。
随着互联网急速发展,网络下单、电子书成为常态,日本书店同样面临困境,2011年至2021年有4800家店铺关闭。筹备初期,考虑到这一点,纪念书局引入了咖啡、鲜花、黑胶、场地服务等较为丰富的业态。
“从运营的实际效果来看,即便进入寒冬、又有疫情影响,咖啡板块依然稳定。花艺部分超过合作方预期,很多读者会在买书的同时买一个小盆景。实际上,花艺不只在销售区域,而是布置在书店的各个角落。图书、咖啡、花艺,几种业态的销售比较均衡。”江利介绍。
“今天的书店店员不光是理书、卖书,还要思考、创造。”赵艺翎说。
“书店的主体还是书,店员的首要任务是提升自己的水平,实体书店的折扣没有网络大,就要靠优质的服务吸引读者。”王文彦说,“书籍就如同梦幻海洋,自己在书的海洋里挑选出最中意的几本,我想,这种幸福感只有在实体书店才能体会吧。”
从全世界范围看,今天,实体书店如何走下去,都是一个被反复讨论的问题。在书店工作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资深书业从业者田口久美子在《书店不屈宣言》中写道:“人们不只是为了买书、读书来书店,而是想去那个放满各种书籍的地方。”
在田口久美子眼中,书店是靠顾客培育起来的,或者说,书店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创设出符合顾客喜好的书区。“我所遇到的每一位书店店员都不曾放弃。他们虽说对书店的未来心怀不安,但一说到‘卖书’这件事总有一股兴奋劲。站在销售最前线的人们如此充满热情售卖的‘东西’,难道真的会像坊间传言那般轻易消亡吗?我心底还是充满信心的。实体书店,永远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
那一天,就在楼梯转角的窗边,赵艺翎看到一位戴着花呢报童帽的老读者,整整几个小时,安静、专注地画着眼前的书店风景。她走近,拍下读者笔下的画面:书架、拱门、墙上的电影海报、木桌椅……
题图来源:书店复原了旧时的场景。受访者提供
正文照片:均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施晨露 龚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