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复姓第五姓氏的由来(第五姓氏的由来)

复姓第五姓氏的由来(第五姓氏的由来)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四十一)

“姓氏图腾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虽不能完全当真,但可以从中学得不少知识。

(卷之四十一)

本章节导读:本章节更新姓氏

鲜 冼 信 修 阳 岳

鲜氏图腾释义

【释义】鲜,本义是一种鱼名。泛指鱼类。古文中的鲜字,是上下结构加左右结构,呈三角形排列,三条姿态活灵活显的鱼,让人一看就知道“真新鲜。”

得姓始祖:商纣王之叔胥佘

始 祖 地:山西太谷

郡望堂号:南安;渔阳堂、敦厚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54位/约12.2万

【起源】鲜姓主要源自:子姓、姒姓、姬姓

1、源于子姓。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因氏。(《风俗通》)箕子名胥馀,商纣王叔父。

2、蜀之鲜氏系自鲜于复姓所改。(《姓氏考略》)鲜于姓源于子姓。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支子孙仲食采于,子孙因合鲜于为姓。(《风俗通》)

3、定州鲜于氏,出自春秋时狄国鲜虞国,(《姓氏考略》)鲜虞,春秋时小国,为白狄一支,战国时改称中山,后灭于晋,子孙以国名为氏,(《古今姓氏书辩证》)鲜虞,原为子姓,后改姬姓,战国时灭于赵,子孙以鲜虞、鲜于为氏,后有人简化为鲜氏。

4、春秋时齐国大夫申鲜虞避齐庄公之难,奔楚为右尹,食采于申,(《古今姓氏书辩证》)其子孙以申鲜、鲜虞、鲜于、申、鲜为氏。

5、源于鲜阳氏。青海湟有鲜水,居于鲜水之阳者以地名氏。(《姓氏考略》)汉有扬州刺史鲜阳戬,鲜阳氏后裔有人简化为鲜氏。

6、源于鲜卑族。鲜卑,东胡一支,因居鲜卑山,故号鲜卑,因氏。(《魏氏补证》)金有鲜卑彦明,元有开国侯鲜卑仲吉,鲜卑氏后代人简化为鲜氏、卑氏。

7、源于姒姓,出自原故帝王夏禹后裔,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按家谱文献《山西蒲州鲜氏族谱》的记载,夏禹,姓姒,名禹,字高蜜,乃轩辕黄帝之后裔颛顼高阳之孙鲧之子。禹王为尧之司空,后为舜之大臣,后受舜禅位,以金德王为天子,因治水有功,乃铸九鼎以蒙九洲,建都安邑便是禹都(今河南登封古阳城),在位三十七年。夏禹之后传位一十七主,共立四百四十一年天下,至夏桀,其有三弟名叫姒亭,因兄长夏桀无道,故逃于蒲州(今山西蒲县),当成汤伐夏桀,押于南巢,汤为天子,诏姒亭回朝加封。然而姒亭竞不回朝,就在蒲州勤于耕读,长为士庶。姒亭之后历二十七世六百余年,而至殷商之末,当周武王姬发伐商纣王于牧野之地,蒲州有一父子,在百里之外迎接周王大军,敬献羔羊、美鱼。周武王很高兴,问道:“你们姓什么呀?”这对父子回答:“我乃夏禹王之后姒亭之子孙,因伯先祖,桀王无道。我祖姒亭逃于蒲州数百年了!”周武王闻知是夏禹王之后,根深叶大,又见父子二人品貌不凡,俨有王佐之才,况鱼乃江中之美物,羊乃山中之良兽,此江山太平之兆。当时周武王暗思:鱼与羊乃是鲜字,于是说道:“汝迎吾甚重,吾赐汝姓鲜,汝之子孙,长在羔羊之恩孝,永为鲲鱼之化鹏,以父子论之,必作朝廷之大受,国家之良材,汝敬我,我爱汝,决无所忘!”

在周武王平治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果然下诏接父子二人入朝,赏赐爵禄,加诸上位,其父钦改名为“鲜安邦”,特赐御前左侍郎;其子钦改名为“鲜定国”,特赐御前右侍郎,父子俱爵禄,并赐以姓,其后子孙因以姓鲜,从此成为山西蒲州鲜氏一族起籍发派之根由。

8、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子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子鲜,姬姓,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献公执政初期即周灵王姬泄心二十六年(卫献公姬衎元年,公元前546年)的大夫,也是一员勇将,一直跟随公子姬衎。他为人十分正直,并且非常尊敬当时卫国的主政上卿宁喜。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当时卫献公即位之后,害怕上卿宁喜专权,属下大夫公孙免余看出了卫献公的忧患,便请命杀之。卫献公说:“微宁子不及此,吾与之言矣。事未可知,只成恶名,止也。”公孙免余悄悄地回答:“臣杀之,君勿与知。”乃密谋与父亲公孙无地、弟弟公孙臣等人联合攻击宁氏家族。结果被宁氏家兵击败,连公孙无地、公孙臣等人皆被杀死。卫献公叹道:“臣也无罪,父子死余矣!”到了夏天,公孙免余卷土重来,再次突袭宁氏,终于杀了宁喜,连卫国的右宰相宁谷也杀之,并陈尸于朝堂之上。当时另一位大夫石恶正要出使参加与宋国的会盟,见到上卿被杀,当场覆衣其尸,枕之尸股而大哭,但还是按正常程序出使去了。见到卫献公原来是如此的一个人,子鲜忿忿地说:“逐我者出,纳我者死,赏罚无章,何以沮劝?君失其信,而国无刑。不亦难乎!且鱄实使之。”遂出奔晋国。卫献公当然不愿意这样一名大夫出走,赶紧派人阻止,结果没拦住。及至子鲜抵达卫国与晋国的边境河边时,卫献公又派使者追到河边阻止。那使者终于在河边木栅栏门前劝住了他,并信誓旦旦地说卫献公不会怪罪他,也不希望他离开卫国投奔到晋国去。子鲜叹了一口气,终于停住了脚步,但他靠着边境的木栅栏门,背对着卫国而坐。当时职守木门的大夫也劝他还是回去继续做官,子鲜坚决拒绝了,并对卫献公的使者和木门大夫说道:“仕而废其事,罪也。从之,昭吾所以出也。将准愬乎?吾不可以立于人之朝矣。”遂终身不再仕事卫国。

在子鲜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鲜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9、源于回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域回纥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鲜氏先祖原为西域回纥人,宋、金时期迁入内地,其后裔子孙居江浙一带,后又在元朝时期返迁往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今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宁夏的回族鲜氏是同一祖源。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十分著名的鲜美珍,他创立了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门宦(鲜门门宦),其原籍便是晋江苏省南京竹行(今竹集镇),后来落难至今青海省的西宁市湟中县,后其子孙后代在斯地生息繁衍,逐渐扩散至西北各地区。

今回族鲜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

10、朝鲜族姓。

冼氏图腾释义

【释义】冼,同洗。洗足之义。洗由水和先组成。甲骨文的“洗”字是“人”上一个“止”字,表示人的一只脚。用盥洗的器皿称为冼。

始祖地:岭南(广东、广西)

郡望堂号:高凉、南海、商丘

当今排序/人口:第182位/约88万

【起源】冼姓主要源自:沈姓、洗姓

1、长江三角洲的冼氏族谱多说冼姓出自于沈姓,是一名沈汭的人秦末随赵佗来南越,定居南雄珠玑巷,然后在宋代由珠玑巷分居珠江三角洲各地。具体过程如《岭南冼氏宗谱》所说:“冼氏之先,盖出沈国,亦商或楚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原注:今直隶正定府)。有名汭者,以义侠闻,为仇家所持,因秦法严,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遣赵佗将谪卒五十万人戍五岭,汭与佗同里,且有旧,往投其帐。至岭南,遂家焉。是为冼姓入粤之始。…… 自此子孙蕃衍于岭南。有居广西者,不甚显著,今镇南关内有冼村,亦俨然一都会也。以广东为大宗,分为二支:居广州者为南海冼氏;居高州者为高凉冼氏。虽郡望不同,乃汭公之后。”

2、出自洗姓,“冼(Xiǎn)”与“洗(Xiǎn)”的实际情况是改革以后洗(Xiǎn)姓多作“冼”,实际上,“冼”成为了原来正体字“洗(Xiǎn)”的通用简化字,原来的正体字“洗(Xiǎn)”已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翻印古籍时要用原来的正体字即繁体字“洗(Xiǎn)”,今人应使用其通用的简化字“冼”。

3、壮、黎、苗等民族也有此姓。

信氏图腾释义

【释义】信,本义是诚。即诚实无欺。以“人”和“言”组成的会意字。表示“言必守信”之意。引申有确实、信任、信徒、信息等义。作为姓,定与地名有关。

得姓始祖:信陵君

始 祖 地:河南宁陵、开封

郡望堂号:魏郡

当今排序/人口:第491位/约6万

【起源】

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曾窃符救赵;又曾率关东诸侯,败秦国与函谷关下。而后魏国为秦国所灭,信陵君后人中有一支隐姓埋名,以祖先封号作为姓氏,是为信氏起源。

修氏图腾释义

【释义】修,本义是脯。脯是用肉条加上香料制成的干肉。在古代,学生送老师的酬金,称“朿修”。引申有修理、修建、编修、修业、修行之义。

得姓始祖:少昊氏之子修

始 祖 地:河南偃师

郡望堂号:临川 卢陵

当今排序/人口:第401位/约12万

【起源】修姓主要源自:休佳姓、己姓

修姓相传是远古部落首领少昊的后代,直接得姓祖先即少昊的儿子修。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统计,修姓人口数量在全国居第311位,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修姓居351位,主要分布于山东半岛地区(修姓在全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福建,四川,江西。

相传远古部落首领少昊有儿子名修,曾在高辛氏帝喾时担任玄冥师,掌管天下水利事宜。他的子孙便以他的名字为姓。历史上形成临川等郡望。

据王大良编著的《当代百家姓》一书记载:修姓相传是远古部落首领少昊的后代,直接得姓祖先即少昊的儿子修。史称他在高辛氏帝喾时担任玄冥师,掌管天下水利事宜。后来,其子孙以修为姓氏。

少昊是黄帝和嫘祖所生的儿子,黄帝的继承者,在位84年,建都于山东曲阜。少昊崇尚金色,订立了黄金制度,称为金天氏。

修氏与张姓也有亲缘关系,张姓形成于黄帝的儿子挥。

书中还称,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统计,修姓人口数量在全国居第311位,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修姓居351位。

少昊氏

修姓的起源与少昊氏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有必要把少昊氏的有关资料综合介绍一下。见之于辞书,报刊关于少昊的资料有以下几种:

《史记》:黄帝生玄嚣;玄嚣生颛顼(即高阳氏)与蟜极;蟜极生帝喾(即高辛氏)与脩、熙;帝喾生少昊。这里把少昊说成是黄帝第五代孙。少昊父亲为帝喾。

《辞海》:少皞,一作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名挚(一作质),一说号金天氏。东夷以鸟为图腾,相传他们曾以鸟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春秋时的郯国即其后代。郯国所在地即今天山东省的郯城所在地。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少昊,又作少皋。号金天氏。以鸟为图腾,活动在奄(今山东曲阜)一带。下分24支,分布于山东半岛大部地区。春秋末年郯子朝鲁,提及“少昊氏以鸟为官名。”

天津《今晚报》2002年12月《百家姓》专栏,谈到少昊时说:少昊为黄帝的儿子。少昊统治天下用金属做标志,所以少昊有“金天氏”之称呼。传说少昊登上帝位时。金凤鸟飞来,人们以为吉祥。于是他的部落就以凤鸟为图腾。旗上画有金凤。少昊的后代也有以金为姓者。但《今晚报》2003年2月24日又载文说:少昊本为高辛氏,是帝喾的儿子(此说与《史记》相同),名挚,因以金王,所以号金天氏,又因住在桑穷,且在那里登上帝位,所以又号桑穷氏。

山东省海阳县志根据修姓老谱记载:古代东夷首领少昊(通少皋)有重、该、修、熙四个叔父,少昊赐其三叔“修”以名为姓。

《山海经·大荒东经·少昊之国》中说:东海东边大荒地有个巨大的深谷,那是少昊建国的地方。少昊曾在这里养育过颛顼帝,也就在这里把颛顼帝小时候练习的琴瑟扔掉。这儿有座山,名叫甘山,是甘水的发源地。甘水流出山涧后便汇入甘渊。

《山海经·山经·长留山》又说:由积石山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名叫长留山。西方之神少昊(又称白帝)住在此山。这座山上的兽都长有彩色的尾巴,鸟类都长着五颜六色的脑袋。山上有很多有花纹的玉石。这山实际上是员神磈氏的宫殿。员神是主管日落时向东方反照晚霞情况的神。

电脑网络中有人说少昊的陵墓在山东曲阜,为金字塔形,因此少昊又称“金天氏”。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少昊为古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可以肯定。当时他的活动地区在山东、江苏、河南、安徽一带。当时这一带地方相对于中原地区。对这一带的人民称为东夷,并且东夷共分24支。少昊以鸟为图腾,东夷民族也均以鸟为图腾,少昊并以鸟命名他的下属官员。少昊的主要活动地在曲阜和郯城一带,死后葬在曲阜。他的后人中有一支姓修的,且少昊与黄帝、帝喾、颛顼血缘关系密切。

起源说法

1、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谱谍学研究学会李吉同志说:(该同志是专门研究搜集谱牒的专家,出版了多种专著)修姓来源有三支。一支为满清入关后,原满族“休佳氏”改为汉姓“修”。二支为自古代少昊氏,少昊氏其子修文为帝喾时的玄冥师,其后人以修为姓。(注:玄冥,古代人称雨神、水神为玄冥。玄冥师,即为管水利与气候的官员。)又说,熙为修之辅佐。(注:即熙协助修管理水的问题)修与熙的后人皆姓修。第三支,出自“己姓”。高阳氏之后有“脩及熙”(注:高扬氏即歂顼)脩为帝喾的掌水官,号玄冥氏。脩、熙后人皆为脩姓。

2、《左传》一书上说:“少昊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修及熙为玄冥……’”

3、《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中说:“修氏,《英贤传》曰:‘出自少昊氏子修,为帝喾玄冥师,掌水官,其后氏为焉’。”

4、《淮南子·修务训》一书中说:“有封浠、脩蛇,又作修蛇,则修蛇部落与修鱼、修羊、修氏部落一样系修部落的分支。”

5、《史记》一书中说:“秦国的祖先姓赢,其后代分封各地,一封国的名字为姓氏。其中有‘修鱼氏’。”

6、福建长汀修姓谱书上说:修姓“系出自天水玄冥之佐为修氏。”

7、台湾出版的《姓氏大辞典》中说:“修氏为炎帝的后代。”

8、2006年在修姓网站上作者修杨标说:“庐陵以前的世系图,其中有‘修氏出自天水,元冥之助为修氏’。”说法与福建长汀谱书相同。

对以上八种材料的分析

1、先把与少昊氏的血统搞清楚。按《史记》及《辞海》的说法少昊氏的血统从皇帝算起是:皇帝、玄嚣:①歂顼(即高阳氏)②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子少昊,还生有另四个儿子名为:该、重、修、熙。这四位也是少昊的四位叔叔。

2、关于“玄冥师”。玄冥师即掌水之官员。一种材料说少昊的儿子修文为帝喾时的玄冥师。有一种材料说,高阳氏(即歂顼)之后有“脩及熙”脩为帝喾(即高辛氏)的掌水官(即玄冥师)。帝喾当时为帝,他生一子少昊,少昊儿子修文为帝喾的玄冥师,即为其爷爷当管水官。帝喾还有四个兄弟,即该、重、修、熙,修和熙也是玄冥师,熙为修的助手。这就是二个少昊的叔叔即少昊的儿子都是玄冥师。

这样看来,帝喾为帝时有三个人为他的玄冥师,一个是帝喾的孙子修文(少昊之子)。另二位是帝喾的兄弟修和熙。看来当时水的问题是个大问题,后来才出了大禹治水。

3、关于有关古籍中说的修蛇、修鱼、修羊等部落其后代均为修姓。也可能是修姓的一个来源。

4、关于长汀、庐陵两地谱书上说的“修氏出自天水,元冥之助为修氏”与“出自天水玄冥之佐为修氏”这两本谱书上说的是一回事,意思是说:修姓出自管理雨水额玄冥师的助手,而玄冥师修的助手就是熙。熙的后代也姓修。“玄冥”与“元冥”相同。清朝为避清圣祖玄烨之讳,一律把玄该成元。清朝修谱时即会把玄字改成元字。“天水”可能指的不是今天的天水市,因从汉朝才设天水郡。“天水”可能指天然之水即雨水。“天水”也可能因此得名。

5、关于说修姓出自炎帝的后代,此说甚少,只台湾《姓氏大辞典》一家说。不过炎帝又称神农氏,正是古代中国农牧渔业大发展时期。书称炎帝姓姜在今山东曲阜一代建都。与少昊氏活动地方相同。炎帝后代有的分支部落转为修姓也有可能。总之,修姓可能不只是来自少昊氏。

6、关于满族修姓。满族修姓历史较短,来源也十分清楚,是满族原休佳氏改为修姓。北京市一带长见满族修姓。

综合以上材料,汉族修姓来自少昊氏证据最多,可靠性最大。具体说来,可集中在少昊儿子修文与少昊两个叔叔修与熙上。他们都是帝喾的管水之官员。另外修姓有来自以修字为称呼的别的部落也有可能。古汉语“修”字有治理的意思。修鱼、修羊有治理、管理鱼羊或者是以捕鱼、牧羊为生的部落的意思。后来这些部落就转化为修姓或修鱼、修羊的复姓,也有可能。

脩与修

1、《千家姓》说“脩”为复姓。脩与修异,修为另姓,修为单姓。

2、《姓觿》说,修羊为复姓。例如修羊公(见《列仙传》)

3、大多数辞书上皆说修与脩同,通用。

4、陕西省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的李吉教授说:脩与修本为一姓,有时通用。但今日脩与修各为一姓,有时也认同宗,实际上应为一姓。并说修姓主要分布在今之北京市和四川成都。

综合以上说法,可以说脩与修本为一姓。脩与修在辞书上都说可通用。之所以现在有区别,只是历史上用字的习惯罢了。

阳氏图腾释义

【释义】阳,“明也”。意指高出而向阳的部分光线充足,十分明亮。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阳”字左边是阜,右边上部是“日”,下部是“标杆”。整个字形是太阳照射在有台阶的山坡上,而且可以用标杆来衡量。因此,“阳”的本义是阳光照射,引申特指河的北岸和山的南面。

得姓始祖:周景王之少子阳樊

始 祖 地:河南济源

郡望堂号:玉田、 陇西、沂水;玉田堂、崇本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00位/约64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500位

【起源】阳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复姓

1、源于姬姓,出自源于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将自己的小儿子姬樊封在阳邑(今河南济源),史称其为“阳樊”。

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敬王姬丐四年间(公元前520~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为篡夺王位,于周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发动了叛乱。在此期间,阳樊为避王室之乱而奔居燕国。燕惠公接纳了阳樊,将自己的别邑唐(游猎玩耍之园区,今山西冀城)赐予他,此后燕国的别唐又改称为阳邑。后来燕惠公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启动了政治改革,欲重用下层有才华的官吏以取代贵族诸大夫,却遭到了上层贵族们的强烈反对,燕惠公不得不逃往齐国避难。有意思的是:当时齐国大夫高偃率齐军接应燕惠公,并将其保护起来后,也将其安置于阳邑(今山东临沂沂水)。燕国诸贵族拥立了新君,即燕悼公,并对要复立燕惠公的齐、晋联军采分化瓦解的策略,迫使得齐国承认了燕国拥立新君的现状。从此以后,燕国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就此在政治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各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灭燕国。

阳樊在此期间又不得不转迁至冀邑(今北京西南部),然后以自己原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子孙后代皆因之,成为阳氏一大族。阳氏族人大多尊奉阳樊为得姓始祖。

2、源于鲜卑族,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带)鲜卑族人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顺利平定地方叛乱后,把彻底的汉化政策当成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谁敢阻拦,就会遭到最无情的惩罚。他的亲生儿子、十五岁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违抗父亲的汉化政策而送了命。

在元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莫胡卢氏改为汉姓阳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太傅叫处父,以擅长使用“虚饵之计”闻名天下,并导演了晋国“三易中军”的历史事件。因他被封于阳邑(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因此称阳处父,时人尊称其为“阳子”。晋襄公姬欢(姬环)执政时期(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一大批晋文公姬重耳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继去世,大夫赵盾和狐射姑等都升迁高层,但相互之间为权利时有争执。

在阳处父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有个儿子名叫扬,公子扬的孙子叫公子瑕。在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公子瑕出任令尹,被封于襄水之阳(今湖北襄阳),号称阳匄。周敬王姬丐元年(楚平王十年,吴王僚即姬诸樊八年,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争夺江南霸主地位,出兵伐楚,当时吴军以公子光为元帅。楚平王排令尹子瑕偕司马蒍越迎战,可惜子瑕抱病出征,病逝于途中,楚军士气因此低落,行军至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部)与吴军遭遇,楚军尚未列阵即自行溃退,结果楚国大败,损兵折将,失地丢人。

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襄阳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复姓,出自古代以阳为字的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在中国历史上,有带“阳”字的复姓四十余个,即:欧阳氏、高阳氏、靑阳氏、孙阳氏、子阳氏、周阳氏、泾阳氏、逼阳氏、梗阳氏、戏阳氏、鲑阳氏、叶阳氏、陵阳氏、鲜阳氏、栎阳氏、濮阳氏、太阳氏、两阳氏、老阳氏、安阳氏、成阳氏、南阳氏、咸阳氏、朱阳氏、索阳氏、螺阳氏、东阳氏、灌阳氏、襄阳氏、丹阳氏、风阳氏、平阳氏、凤阳氏、邵阳氏、溧阳氏、吉阳氏、阳高氏、阳信氏、昆阳氏、演阳氏等,大多是以地名形成的复姓。

到了秦、汉朝时期以后,这些复姓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多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阳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6、源于契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辽政权纳喇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纳喇氏,源为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孙耶律·大石之部众,史称黑契丹、哈剌契丹,世居西辽(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也迷里河即今新疆额敏河地区,东起土兀刺河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即今叶密里河流域广大地区),后被蒙古别速惕氏部落首领、成吉思汗属下大将别速惕·哲别击败吞并,逐渐成为蒙古别速惕氏部族民,汉义“太阳”。

元末明初,蒙古族纳喇氏族人中有取姓氏汉义改汉姓为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在明、清朝时期,满族中有引称纳喇氏者,满语为Nara Hala,后多冠汉姓多为那氏、纳氏、何氏等,亦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7、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时期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乃蛮部,是公元十二~十三世纪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汉译又称乃马部、乃满部、廼蛮部、奈曼部、奈蛮部、耐满部,相传其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区,其族源可能同唐朝时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

在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别帖乞·屈出律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多有以先祖汗称“太阳汗”为汉化姓氏者,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8、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时期开国男杨大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杨大巽,南宋末期著名将领,以功封醴陵县开国男(南宋王朝官爵,相当于县侯,五爵中的末位),逝世后葬于城北姜桥。杨大巽的次子杨霖,在元朝初期避难远遁,改姓阳氏,称阳霖。

至元朝时期政局平稳了,阳霖复迁回瓜畲(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瓜畲乡地区)。下传十二世至阳明季,族分今湖南醴陵鲤浦、湖南攸县东冲、江西安福瓜畲三大衍派,皆不复杨氏而沿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天著名的瓜畲阳氏大族。

9、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10、源于姬姓,出自源于西周时期的古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周王朝初期,有一个附庸的小方国,称阳国,故址位于古青州南部(今山东临沂沂水)。由于阳国紧邻强大的春秋霸主齐国,在周惠王十五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出兵击破阳国,并将自己齐国之人迁入其都,阳国就此灭亡。

阳国亡国之后,原阳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为阳氏之始。

1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阳虎,即阳货,姬姓季孙氏,是鲁国执政上卿季平子(季孙意如)的家臣,著名的鲁国大夫。鲁国季氏家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即季氏家族的大管家。在执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阳虎专权,自己执掌鲁国政事,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后挑起了著名的“阳货之乱”。“阳货之乱”的社会背景,就是齐国势力的介入。阳虎与公山弗扰曾在周敬王姬丐十五年(鲁定公姬宋五年,公元前505年)共谋囚禁了执政上卿季桓子(季孙期),关押在蒲圃(今山东曲阜南门外泰安一带),为此曾求见孔子征求意见,孔子拒绝与之相见。季桓子被迫与阳货订盟后方获释。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勾结“三桓”的一些子弟和家臣,谋刺季桓子于蒲圃,计划以季桓子之弟季寤取代季桓子,以叔孙武叔的庶兄叔孙辄代替叔孙武叔,自己则代替孟懿子。鲁国其他三家贵族即“三桓”联合起来攻击阳虎,阳虎的军队被叔孙武叔和孟懿子联手打败,只好退守自己的邑地阳关(今山东宁阳)。相持到周敬王姬丐十九年(鲁定公姬宋九年,齐景公姜杵臼四十七年,公元前501年),阳货看看自己势孤,遂奔逃齐国,不料齐景公见其无用了,根本就不收留他,无奈之下,阳虎又奔往晋国,投靠了晋国的赵简子(赵鞅)。据史籍《春秋左氏传·定公五年》中记载:“鲁阳货执季桓子。阳货欲见孔子。”在《左传·定公八年》中又记载:“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

在季孙阳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阳虎氏、阳货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岳氏图腾释义

【释义】岳是指高大的山脉和山峰。在甲骨文中岳字同嶽字,从山、从兽、从言。

得姓始祖:伯夷(伯益)

始 祖 地:河南登封

郡望堂号:山阳、邺郡、冯翊;临漳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24位/约149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475位

【起源】岳姓主要源自:姜姓

1、源出于姜姓,出自远古颛顼帝之臣伯夷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记》、《姓苑》等记载,上古时期,有一种官职称作“四岳”,专门职管祭祀三山五岳。古代人认为,山是一种神灵,需要极端崇敬,所以“四岳”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官职,而掌管四岳的总领即称太岳。相传,颛顼帝属下之臣伯夷,亦称伯益,是炎帝神农氏之裔共工氏的侄孙,曾担任过颛顼帝的大祭司,后因祭祀天神的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伯夷为第一任太岳。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能通天神,而华山在其眼中为第一高峰,故称之为太岳。此后,伯夷所统领的东夷部落就称太岳部。他们每迁一地,都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于是以其四子以太岳部落为中心,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山峦,称四岳,负责四方神山的祭祀,以后演变成为官职,由部落首领担任,掌管四方诸侯。四岳都是伯夷的子孙,他们协助尧帝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并拒绝了尧帝的美意,不肯接受帝位的禅让,而是让位给了舜。后来在舜帝执政时期任秩宗,主次尊卑及郊庙祭典,典三礼,还积极帮助大禹治水,功绩卓著,在原始的禅让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伯夷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岳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2、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景颇族岳氏,源出景颇族中的数个部落,主要是重原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这三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在元、明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岳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台湾土著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岳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1)蒙古族沙岳特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沙氏等。

(2)蒙古族齐岳噶穆特氏,亦称乔噶穆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iyogam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齐氏等。

(3)蒙古族岳罗沁氏,亦称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loc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孟氏等。

(4)蒙古族岳诺特氏,亦称岳诺托氏、亦日呼德氏、闫忽德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伊氏、阎氏、门氏等。

(5)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之一的伯要歹氏,以地为氏,世居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巴氏、白氏、丰氏、陈氏、联氏、高氏、岳氏、包氏、罗氏等。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弼尔雅氏,满语为Birya Hala,世居瑷珲(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岳氏。

(2)满族赖布氏,亦称赖卜氏、来布氏,满语为Laibu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岳氏、栾氏等。该支满族岳氏鼻祖为赖布·岳干,满洲正黄旗人,满清初期世袭云骑尉,随同皇太极征明,功加一等轻车都尉,其后裔子孙在清乾隆年间有冠汉姓为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3)满族罗岳氏,满语为Loy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罗氏、岳氏等。#姓氏#

(4)满族沃岳氏,亦称乌裕氏,满语为Uyu Hala,汉义“绿松石”,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沃氏、乌氏等。#人生#

(5)满族岳佳氏,亦称耀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Yaogiy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姚氏等。#国学#

(6)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族人众多,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两岸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有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国风大典#

(7)满族岳察氏,亦称伊察氏、绕缠氏,满语为Yoca Hala,汉义“痒”,世居胡什塔(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伊氏、饶氏等。#国学经典#

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关注,小编将更加努力查阅相关文献,为家人们持续更新中华400多个姓氏图腾和起源

汉高祖刘邦迫使王族大姓改性“第五”, 百家姓里的复姓来源第一辑

古代姓氏源于多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职业、官职等。下面将介绍一些古代姓氏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西门氏:在战国时期,有位名叫西门豹的官员,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称为西门氏。后来,一些人将西门氏的复姓改为单姓,即西氏。

东门氏:东门氏的起源与职位和居住地有关。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大臣叫公子遂,他居住在鲁国都城曲阜的东门附近,因此被称为东门襄仲。他曾劝说国君立嫡长子为太子,但遭到反对。后来,他在齐国得到支持,成为了鲁国的领导人,后代以东门命姓,称为东门氏。

宰父氏:宰父是周代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法律和官员的任命。后来,宰父官的后代以祖上的职官名命姓,称为宰父氏。

司马氏:司马起源于西周,是一个官职名字。在周代,司马负责管理国家的军队和军事事务。后来,一位名叫司马克平许方的人因立下大功被封为司马,他的后代以官职为姓,称为司马氏。

公羊氏:公羊氏的起源与姬姓有关。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叫公孙羊孺的人,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中的公羊二字为姓,称为公羊氏。

尉迟氏:尉迟氏的起源与部落名有关。在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后建立了代国。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崛起了一支尉迟部落,成为鲜卑东部大人。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为尉迟氏。

诸葛氏:诸葛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包括伯夷后裔、齐国熊氏后裔、陈胜吴广起义的大将葛婴后裔等。无论如何,诸葛氏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司寇氏:司寇是古代官职,负责刑狱和纠察。司寇氏的起源与周代的卫国有关,后代以祖上的官职名命姓,称为司寇氏。

颛孙氏:颛孙氏的起源与陈国公族有关。据传说,颛孙氏是圣君周文王的后裔,定居于陈国。颛孙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前。

壤驷氏:壤驷氏的起源与澶州地区有关。古代的澶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附近,壤驷氏的先祖居住在这个地方,以地名为姓,望出广平。

微生氏:微生氏源自上古的伏羲氏,后代子孙中的羲仲以及汉代文学家东方朔都与微生氏有关。

百里氏:百里氏有两种起源,一种与地理位置和封地有关,另一种与汉代文学家百里奚有关。

单于氏:单于氏源自匈奴,最高统治者被称为“撑犁孤涂单于”。

这些姓氏的起源多种多样,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中国5000多个姓氏,仅这6个姓氏发展至今从未衰落,有你的姓吗?

历史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非中国莫属。时至今日,中国也已经出现过5000多个姓氏。由于各自的发展机遇不同,各个姓氏的发展自然也会有所区别。

不过其中六个姓氏,发展至今,从未衰弱。接下来不妨一起看看,其中是否有你的姓氏?

李姓

第一个未曾衰落过的姓氏便是李姓,普通民众暂且不谈,光是李姓的皇帝,封建历史上都出过六十余人。

仅凭这一点,李姓衰落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尤其是大唐盛世,寻常百姓若是听闻某人姓李,心中的尊敬都要更多一些。

无他,天子之姓,与有荣焉。想想自己和皇帝一个姓,总归有一种莫名的骄傲。

此外,历史上姓李的名人也不算少。政治家李斯,飞将军李广,思想家李耳、浪漫诗仙李白等等,这一系列名人,又有多少姓氏能够比拟?

因为他们的存在,传统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封建历史更加波澜壮阔。倘若让他们聚集在一起,那个朝代不知会有何等鼎盛。

王姓

其次是王姓,这个姓氏完全和李姓“相爱相杀”。虽然历史上姓王的知名皇帝就王莽一人(还是强行禅让来的),但王姓宰相却数不胜数。

千万别认为封建王朝时期的宰相和皇帝没法相提并论,朱元璋为什么容忍胡惟庸掌权以后,肆无忌惮的行事?目的就是名正言顺地将宰相制度取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宰相的实际权力,完全能够对皇帝甚至整个王朝造成影响。因为他们的忠奸善恶,王朝的发展也会不一样。

更何况唐朝以李姓为尊的话,宋、元、明三个朝代中,则是以王姓为人口第一大姓。即便宋朝有赵姓、明朝有朱姓为天子姓,但民间王姓仍是最多。

张姓

和上述两个姓氏不同,张姓最早起源于现今河北、河南一带。

张姓虽然在政治领域不如李姓和王姓那么出名,但宗教领域却是全国首屈一指。尤其是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张姓也伴随道教的传播而传遍大江南北。

想现如今山东便是张姓第一大省,数量远超全国其他省份。战国年间,有张仪师出鬼谷,而后与苏秦以合纵连横交锋,决定天下走向。

秦末汉初、有楚汉三杰之一的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最终建立中国第一个完整且延续年代超过百年的封建王朝。

至于后世张姓历史名人,同样数不胜数。这一姓氏评选人中国从未衰落的六大姓氏中,当之无愧。

刘姓

汉朝在唐朝前面,为何刘姓反而在李姓之后?原因在于唐朝的整体发展,的确比汉朝要强盛一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后,李姓的人口基数已经整体影响力,也就稍稍强过刘姓些许。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刘姓同样是大姓,汉朝也同样是个伟大的王朝。何况汉朝的出现,也让中华民族有了汉族的称谓,意义深远。

杨姓

第五个姓氏则是杨姓,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年间,杨姓大都聚集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及至晚清越发腐朽,西方列强咄咄逼人之时,无数杨姓族人无奈离开家乡,远赴重洋以求生存。

在这整个过程里面,杨姓在海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了欧美、澳洲杨氏之说。

原本隋朝年间,杨姓也有机会成为像后来李姓那样的国家大姓。奈何隋炀帝杨广,使隋朝昙花一现,最终给唐朝做了嫁衣。

赵姓

最后一个便是赵姓,相关起源有无数版本,不过科学家最坚定和关心的,还是通过陈桥兵变夺取皇位的赵匡胤。

历史上绝大多数封建王朝,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肆屠杀有功之臣。可以同苦,不能共苦吗,几乎已经成了古代历史的通病。

到了某些特殊年份,赵姓甚至屡屡受到压。赵匡胤却并非如此,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让手下众多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成功保全性命。

不仅在北宋建立初期,稳固了国内军事力量发展,同时还将个人威望提升到一定程度。

正因如此,赵姓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同样未曾衰落。哪怕到了今天,赵姓名人依旧数不胜数。

或许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姓氏的传承会发生变化,但以往的荣耀却不会因此消失。无论是哪一个家族,必定都有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

《百家姓》全文(附拼音)及姓氏来历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

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作为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它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都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百家姓全文】

Zhào Qián Sūn Lǐ

Zhōu Wú Zhèng Wáng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Féng Chén Chǔ Wèi

Jiǎng Shěn Hán Yáng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Zhū Qin Yoú Xǔ

Hé Lǚ Shi Zhāng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Kǒng Cáo Yán Huà

Jīn Wèi Táo Jiāng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Qī Xiè Zōu Yù

Bǎi(Bó) Shuǐ Dòu Zhāng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Yún Sū Pān Gě

Xī Fàn Péng Láng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Lǔ Wéi Chāng Mǎ

Miáo Fèng Huā Fāng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Yú Rén Yuán Liǔ

Fēng Bào Shǐ Táng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Fèi(Bì) Lián Cén Xuē

Léi Hè Ní Tāng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Téng Yīn Luó Bì

Hǎo Wū ān Cháng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Lè(Yuè) Yú Shí Fù

Pí Biàn Qí Kāng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Wǔ Yú Yuán Bǔ

Gù Mèng Píng Huáng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Hé Mù Xiāo Yǐn

Yáo Shào Zhàn Wāng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Qí Máo Yǔ Dí

Mǐ Bèi Míng Zāng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Jì Fú Chéng Dài

Tán Sòng Máo Páng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Xióng Jǐ Shū Qū

Xiàng Zhù Dǒng Liáng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Dù Ruǎn Lán Mǐn

Xí Jì Má Qiáng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Jiǎ Lù Lóu Wēi

Jiāng Tóng Yán Guō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Méi Shèng Lín Diāo

Zhōng Xú Qiū Luò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Gāo Xià Cài Tián

Fán Hú Líng Huò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Yú Wàn Zhī Kē

Zǎn Guǎn Lú Mò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Jīng Fáng Qiú Miào

Gān Xiè Yīng Zōng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Dīng Xuān Féi Dèng

Yù Shàn Háng Hóng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Bāo Zhū Zuǒ Shí

Cuī Jí Niǔ Gōng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Chéng Jī Xíng Huá

Péi Lù Róng Wēng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Xún Yáng Yū Huì

Zhēn Qū Jiā Fēng

荀 羊 於 惠

甄 曲 家 封

Ruì Yì Chǔ Jìn

Jí Bǐng Mí Sōng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Jǐng Duàn Fù Wū

Wū Jiāo Bā Gōng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Mù Kuí(Wěi) Shān Gǔ

Chē Hóu Fú Péng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Quán Xī Bān Yǎng

Qiū Zhòng Yī Gōng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Nìng Qiú Luán Bào

Gān Tǒu Lì Róng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Zǔ Wǔ Fú Liú

Jǐng Zhān Shù Lóng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Yè Xìng Sī Sháo

Gào Lí Jì Bó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Yìn Sù Bái Huái

Pú Tái Cóng è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Suǒ Xián Jí Lài

Zhuó Lìn Tù Méng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Chí Qiáo Yīn Yù

Xū Nài Cāng Shuāng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Wén Shēn Dǎng Zhái

Tán Gòng Láo Páng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Jī Shēn Fú Dǔ

Rǎn Zǎi Lì Yōng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Xì Qú Sāng Guì

Pú Niú Shòu Tōng

却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Biān Hù Yān Jì

Jiá Pǔ Shàng Nóng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Wēn Bié Zhuāng Yàn

Chái Qú Yán Chōng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Mù Lián Rú Xí

Huàn ài Yú Róng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Xiàng Gǔ Yì Shèn

Gē Liào Yǔ Zhōng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Jì Jū Héng Bù

Dū Gěng Mǎn Hóng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Kuāng Guó Wén Kòu

Guǎng Lù Quē Dōng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ōu Shū Wò Lì

Yù Yuè Kuí Lóng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Shī Gǒng Shè Niè

Cháo Gōu áo Róng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Lěng Zī Xīn Kàn

Nā(Nuó) Jiǎn Ráo Kōng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Zēng Wú Shā Niè

Yǎng Jū Xū Féng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Cháo Guān Kuǎi Xiāng

Zhā Hòu Jīng Hóng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Yóu Zhú Quán Lù

Gě(Gài) Yì Huán Gōng

游 竺 权 逯

盖 益 桓 公

Mòqí Sīmǎ

Shàngguān ōuyáng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Xiàhóu Zhūgě

Wénrén Dōngfāng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Hèlián Huángfǔ

Yùchí Gōngyáng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Tántái Gōngyě

Zōngzhèng Púyáng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Chúnyú Chányú

Tàishū Shēntú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Gōngsūn Zhòngsūn

Xuānyuán Línghú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Zhōnglí Yǔwén

Zhǎngsūn Mùróng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Xiānyú Lǘqiū

Sītú Sīkōng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Qíguān Sīkòu

Zhǎng Dū Zǐchē

丌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

Zhuānsūn Duānmù

Wūmǎ Gōngxī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Qīdiāo Yuèzhèng

Rǎng sì Gōngliáng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Tuòbá Jāgǔ

Zǎifǔ Gǔliáng

拓跋 夹谷

宰父 谷梁

Jìn Chǔ Yán Fǎ

Rú Yān Tú Qīn

晋 楚 闫 法

汝 鄢 涂 钦

Duàngān Bǎilǐ

Dōngguō Nánmén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Hūyán Guī Hǎi

Yángshé Wēishēng

呼延 归 海

羊舌 微生

Yuè Shuài Gōu Kòng

Kuàng Hòu Yǒu(Yòu) Qín

岳 帅 缑 亢

况 郈 有 琴

Liángqiū Zuǒqiū

Dōngmén Xīmén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Shāng Móu Shé Nài(Mǐ)

Bó Shǎng Nángōng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Mò Hǎ Qiáo Dá

Nián ài Yáng Tóng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Dìwǔ Yán Fú

《Bǎi Jiā Xìng》Zhōng

第五 言 福

百家姓 终

【百家姓说明】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很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百家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几个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

【姓氏由来】

下列是部分姓氏的由来,其中读音为普通话读音:

1、赵Zhào: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穆王把赵城赐了给他,其后代以国为姓。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据说赵姓放在第一位与此有关。

2、钱Qián: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为姓。

3、孙Sūn: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孙,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

4、李Lǐ:皋陶的后人理征因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妻儿在一棵李子树下摘果充饥得以活命,其后人为纪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为“李”姓。

5、周Zhōu:唐代为避玄宗名讳,姬姓大臣改姓周。

6、吴Wú:周太王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吴国,其子孙称为吴氏。

7、郑zhèng:郑桓公遗族以国名为姓。

8、王Wáng: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

9、冯Féng:毕公高的后人就以封地为姓。

10、陈Chén:最早出自姚姓,胡公满的子孙们以国为姓。

11、褚Chǔ:恭段受封于褚邑,,子孙就都以“褚”为姓。

12、卫Wèi: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叫康叔,建立了卫国,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

13、蒋jiǎng:周武王的兄弟伯龄,被封到“蒋”,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

14、沈Shěn: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叫季载,成立沈国。沈国君主的后代都以沈为姓。

15、韩Hán:周时贵族武子,受封于韩原,子姓以地名为姓;战国时的韩国,被秦国并,原韩国王族世代姓韩。

16、杨Yáng:上古时候,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到杨邑,称做杨侯,建杨国,子孙用杨姓。

17、朱Zhū:西周时,周武王封曹侠到邾,后代以地名为姓,写作朱。

18、秦Qín:上古的非子善于驯养马匹,被周孝王封为秦地的首领,建立了秦国。其后人以国为姓。

19、尤Yóu:尤姓是由沈姓而来。

20、许Xǔ:远古炎帝的后代。文叔建立了许国,后代就以许为姓。

21、何Hé:春秋战国时,韩国的公族中有一支迁移至江淮,以国为姓。

22、吕Lǚ:炎帝后代伯夷被封为吕侯,他的后代就用吕作为姓。

23、施Shī:夏朝时,有诸侯国,称施国,今湖北恩施县,其后代姓施。

24、张Zhāng:春秋时晋国贵族叫解张,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为姓。

25、孔Kǒng:开国君主叫天乙,后将乙字和子字并拢,形成孔字,定为姓。

26、曹Cáo:远古有一贵族叫“安”,帮助大禹治水,被恩赐给一个曹姓。

27、严Yán:严姓是由庄姓变来。

28、华Huà:西周时候,宋国公子,受封于“华”,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

29、金Jīn:远古黄帝的儿子少昊的后代以金为姓。

30、魏Wèi:毕万的后代毕斯建起魏国,称魏文侯,其后人以国为姓。

31、陶Táo:尧的子孙中,有人以制陶为荣耀,就姓陶,世代延续。

32、姜Jiāng:以地名为姓。

33、戚Qī:以地名为姓。

34、谢Xiè:用地名做姓。

35、邹Zōu:最早出自姚姓,以地名为姓。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 。

36、喻Yù:远古黄帝时,有个医官叫俞柎,为喻姓祖先。

37、柏Bǎi:柏姓起源非常古老,黄帝有个孙子叫颛顼,他的老师就姓柏。

38、水Shuǐ:水姓是大禹的后代,大禹治水,他的族人都当水工,后来就以水为姓。

39、窦Dòu:大禹的后代,纪念先人。

40、章Zhāng:部落得一姓,其中就有章姓。

41、云Yún:黄帝的后代。

42、苏Sū:远古贵族昆吾,因为封在苏城为首领,就以地名为姓。

43、潘Pān: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

44、葛Gě:最早的葛姓源于葛天氏。

45、奚Xī:,奚姓是黄帝的子孙。

46、范Fàn:贵族士会,被晋国国君封为范邑的首领,他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

47、彭Péng:大彭国的创建者篯铿,就是彭祖。

48、郎Láng:地名为姓。

49、鲁Lǔ: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地,后来鲁国的王公贵族都以鲁为姓。

50、韦Wéi:韦姓的一支是韩信的后代。

51、昌Chāng:始祖昌意,是黄帝的儿子。

52、马Mǎ:赵奢受封马服君,他的子孙姓马。

53、苗Miáo:春秋时期的贲皇享用苗邑的物产,就以地名为姓。

54、凤Fèng:黄帝的后代帝喾有个大臣叫凤鸟氏,主管历法天文,其后代以凤为姓。

55、花Huā:花姓人物最早的是花木兰,传说是南北朝人。

56、方Fāng:神农氏的后代中有一位叫榆罔,其儿子受封方山后叫方雷,方雷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

57、俞Yú:黄帝时,有个名医叫俞跗,是俞姓的始祖。

58、任Rén:黄帝的小儿子叫禺阳,受封于任邑。其子孙以任为姓。

59、袁Yuán:周朝伯辕的后代将辕省去左半边,作为姓。

60、柳Liǔ:春秋时期展禽,改姓了柳下,史书上称他柳下季,柳姓由此开头。

61、酆Fēng:周武王将弟弟封于酆邑,他的后代以地名为姓。

62、鲍Bào:春秋时期敬叔在齐国做官,受封于鲍邑,后代就以鲍为姓。

63、史Shǐ:黄帝有一名史官叫仓颉,后代以其官职为姓,就形成了史姓。仓颉被中国人尊为造字的圣人。

64、唐Táng:远古时,尧曾经在“唐”那个地方做首领。尧的族人就有以地名为姓。

65、费Fèi:春秋时期,鲁国有个人物叫父,因有功劳受封为费邑的首领,现今山东鱼台县费亭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延续。

66、廉Lián:远古黄帝的玄孙叫大廉,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姓。

67、岑Cén:周朝岑子建岑国,岑国的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

68、薛Xuē:薛登的后代以薛为姓。

69、雷Léi:黄帝的一个妻子姓方雷,雷姓由此而来。

70、贺Hè:贺姓由庆姓转变来。

71、倪Ní:倪氏本为郳氏,因避仇改为倪。

72、汤Tāng:汤王的后代有人就以祖先的名为姓。

73、滕Téng:周武王封弟弟叔绣封于滕国,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

74、殷Yīn:源出于子姓。

75、罗Luó:源于熊姓,是以国为名的姓。

76、毕Bì:毕公高的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毕氏。

77、郝Hǎo:源于子姓,是伏羲氏的后裔。

78、邬Wū:古帝颛顼后裔陆终氏第四子求言(妘姓)别封于邬,后代子孙以邬为姓。

79、安ān:源自始祖。

80、常Cháng:出自姬姓。

81、乐Yuè:乐源出于子姓,西周末,公子衎字乐父,他的孙子以祖父字中“乐”命氏,称为乐氏。

82、于Yú:源出于姬姓。周武王的第三个儿子叔分封在邘国,与冯姓相同,后代去邑为姓,称为于氏。

83、时Shí:春秋时齐国贤士时子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时”为姓。

84、傅Fù: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后代以地名为姓。

85、皮Pí:樊仲皮的后人以他字中的“皮”为姓。

86、卞Biàn:西周时,曹叔振铎的子孙分封在卞,他的后代称为卞氏。

87、齐Qí:齐康公后人,称为齐氏。

88、康Kāng:源于谥号。

89、伍Wǔ:春秋时,楚庄王有个宠臣名叫伍参,是楚公族的后人。庄王封伍参为大夫,称为伍氏。

90、余Yú:春秋时,晋人由余穆公重用,他为穆公出谋划策,攻灭西戎十二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余”为姓,称为余氏。

91、元Yuán:春秋时,因卫国大夫元 的封地在元,其后世子孙即以元为姓。

92、卜Bǔ:卜姓是古代从事占卜者的后代。

93、顾Gù:夏朝附庸国顾国,顾国为商汤所灭后,原王公族人以国名为姓。

94、孟Mèng:春秋时,卫国国君叫卫襄公,卫襄公的儿子叫公孟。公孟的子孙有的姓公孟,有的省去公字而姓孟。

95、平Píng:战国末期,韩哀侯之子婼封于平邑。秦灭韩后,婼率族人迁居于下邑,他的孙子以原封地命姓。

96、黄Huáng:出自赢姓,为陆终的后裔。

97、和Hé:祝融氏重黎的后人羲和的后代。

98、穆Mù:意为贤良、和气。

99、萧Xiāo:萧国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

100、尹Yǐn:上古少昊氏的后裔。

101、姚Yáo:舜因最初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孙即以地为姓。

102、邵Shào: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音shì),食邑于召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

103、湛Zhàn:夏代早期,斟灌氏国后人以国为姓。

104、汪Wāng:汪姓出自汪芒氏。

105、祁Qí:源自姬姓。

106、毛Máo:以封邑名作为姓的。

107、禹Yǔ:人名命名。

108、狄Dí:狄族的子孙后代就以族名作为自己的姓。

109、米Mǐ:春秋时代,楚国的后代当中有了米姓。

110、贝Bèi:周文王的后代召公康,后代以国名为姓。

112、明Míng:古代部落首领燧人氏有一个重臣叫明由,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作为姓。

113、臧Zāng:鲁孝公儿子驱,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为自己的姓。

114、计Jì:禹后人的封地,后人便以国名。

115、伏Fú:伏姓出自风姓。

116、成Chéng:出自姬姓。

117、戴Dài:宋戴公的后裔以他的谥号为姓。

118、谈Tán:出自子姓,是殷商皇族的后裔。

119、宋Sòng:出自子姓,起源于战国时期。

120、茅Máo: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名叔,受封于茅邑,子孙以国名为姓。

121、庞páng:出自高阳氏。黄帝的孙子颛顼生有八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名叫庞

降,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名字作为姓。

122、熊xióng:传说黄帝曾在有熊建都,所以黄帝的后代中有人以都城为姓。

123、纪Jǐ:出自姜姓。西周时,炎帝裔孙被封于纪,建立纪国,因属侯爵,所以被称

纪侯。纪国为齐国所灭,纪侯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纪姓另有一支由舒姓改成。

124、舒Shū:周朝封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国,曾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不久又亡于楚国,其国君族人以舒为姓。

125、屈qū:是夏代屈骜的后代。

126、项xiàng: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建立项国。后项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姓。

127、祝Zhù:周武王封黄帝的己姓后裔在祝国(今山东临沂县东南),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

128、董Dǒng:相传黄帝后裔董父被舜帝封于鬷川,并赐以董姓,其子孙沿习为姓。

129、梁Liáng:西周时,周宣王封秦仲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立国为君,为梁康伯。后梁国为秦国所灭,其后代便以梁为姓。

130、杜Dù:舜封尧之子丹朱于唐。周成王时,唐国因不服王命被灭,成王改封唐国后人于杜(今西安市东杜陵)。宣王执政后,杜国君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

杜伯因得罪了宣王的宠妃,被宣王屈杀。杜伯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一支以杜为姓。杜姓另一支为北魏时期鲜卑人独孤浑氏改姓。

131、阮Ruǎn:出自偃姓。东夷族首领皋陶的后人在商朝时被封在泾水与渭水之间的阮国(今甘肃泾川县东南),商末时被周文王所灭,国人便以阮为姓。

132、蓝Lán: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封邑在蓝田,他的子孙以地名为姓。

133、闵Mǐn:源于姬姓。

134、席Xí:为籍姓所改。

135、季Jì: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为季连,他的后代以排行为姓。

136、麻Má:春秋时期,熊婴做了齐国的大夫,他以祖先食邑为姓,改姓麻,史称麻婴。

137、强Qiáng:强姓出自姜姓,炎帝的后裔。

138、贾Jiǎ:周朝康王时,封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称贾伯,他的后代以贾为姓。

139、路Lù:古代传说中黄帝后裔玄元,因有功,被封为路中侯,他的好几代子孙都延承这个爵称,后来渐渐变成了这个氏族的姓。他的后代以路为姓。

140、娄Lóu: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把夏帝少康的后代东楼公封于杞国(河南杞县)。至春秋时期,杞国在周围大国的威胁下被迫东迁,杞君有一支子孙被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西南),后来以娄为姓。

141、危Wēi:三苗族原居于河南南部至洞庭湖、鄱阳湖一带,三苗后裔以危为姓。

142、江jiāng:出自嬴姓。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被封在江(今河南正阳西南),江国后来被楚国灭掉,国人便以江为姓。

143、童Tóng:相传古帝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为姓,称童氏。

144、颜Yán:古帝玄孙陆终第五子名安,周武王封其后裔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南陬村),后有邾武公名夷父,字颜,称之谓颜公。他的后代以祖字为姓,称颜氏。

145、郭Guō:姬序号为虢公,因虢与郭同音,转化变音,其后代便称为郭姓。

146、梅Méi:梅姓出于子姓,是商汤的后裔,发源于今天的安徽省亳州东南。

147、盛sheng:源出有三:出自姬姓,出自组名为氏,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148、林Lín: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代。

149、刁Diāo:出自姬姓。

150、钟zhōng:伯宗的儿子伯州食邑在钟离,其后人以钟离作为姓,后简称钟。

151、徐Xú:出自赢姓,发源于今天的安徽省泗县。

152、邱Qiū:出自姜姓,发源于今天的山东省昌乐。

153、骆Luò:出自姜姓。姜太公的后代有一个名叫公子骆,他的后世子孙以他的字作为姓,这样就有了骆姓。

154、高Gāo:一支源于远古时代高台宫殿的建筑者,其始祖是黄帝时的大臣高元。

155、夏Xià: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裔。

156、蔡Cài:源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省上蔡西南。

157、田Tián: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大禹的后代胡公满于陈(今河南省境内),并且建立了陈国,其后代都以陈作为姓。

158、樊Fán: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县。

159、胡Hú:源于姬姓和归姓。

160、凌Líng: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北省。

161、霍Huò: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山西省霍县西南。周武王在位时封叔武于霍,并且建立了霍国,世称叔武为霍叔,春秋时霍国被晋献公所灭,此后,霍国王室的后世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162、虞Yú:最早出自姚姓,舜的儿子商均封于虞城,建立诸侯国虞国,其后世子孙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

163、万Wàn: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山西省芮城。

164、支Zhī:来源比较复杂,而且模糊。传说尧舜时期有一个叫支父的人,他的子孙后代以支为姓。

165、柯Kē:出自姜姓,发源于齐国(今山东境内),是传说中炎帝的后裔,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

166、昝Zǎn:是由咎姓发展而来的。

167、管Guǎn: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

168、卢Lú:出自姜姓,发源于今天山东省的长清县。

169、莫Mò:出自高阳氏,发源于今天河北省任丘北部。

170、经Jīng:春秋时,郑国公子共叔段被封于京(今河南荥阳县东南),其后代以封邑为姓。

171、房Fáng:舜帝后来封丹朱的儿子陵于房国,陵的子孙便以地名为姓。

172、裘Qiú:春秋时,卫国一大夫受封于裘,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称裘氏。

173、缪Miào:古代“穆”与“缪”同音通用,所以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称作秦缪公,他的庶子以谥号命姓,称缪氏。

174、干Gān:春秋时,宋国有个大夫叫干,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干”字为姓,称干氏。

175、解Xiè:出自姬姓,周朝贵族良的封地在解(今山西解县),他的子孙以地名为姓,称解氏。

176、应Yīng:周武王克商后,封他的第四子于应(今河南鲁山县境内),他的后代以封地为姓,称应氏。

177、宗Zōng:周朝时设有辅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的春官,春秋时鲁国改称宗伯,负责宗庙祭祀礼仪,有世袭此职者,其后代便以“宗”为姓。

178、丁Dīng:周朝时,姜子牙的儿子伋死后谥号为丁公,他的子孙以谥号为姓,称丁氏。

179、宣Xuān:出自于谥号。

180、贲Bēn:贲还有一个读音为Féi,今不多见。

181、邓Dèng:殷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于邓国的曼城,称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

182、郁yù:古时有郁国,春秋时为吴国大夫的封邑,其国人多为郁姓。春秋时鲁国有宰相郁贡,他的后人以郁为姓,称郁氏。

183、单Shàn:源出于姬姓。

184、杭Háng:源出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

185、洪Hóng:共工氏后人因先辈曾负责治水之职,便给共字加水旁,作为自己的姓。

186、包Bāo: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申包胥,他的子孙以他名字中的“包”字为姓。

187、诸Zhū:春秋时,鲁国大夫受封于诸(今山东诸城西南),其后裔以封邑为姓,称诸氏。西汉时,历代名人有:无诸被封闽越王,他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诸”为姓。五代后周人诸葛十朋,在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不愿做宋朝臣民,隐居在会稽山。

188、左Zuǒ: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世袭左史之职的后人便以官职为姓。

189、石Shí:石厚的儿子石骀仲以祖父的字命姓,称石氏。

190、崔Cuī:春秋时,齐丁公之子季子,把君位让给了兄弟叔乙,自己去了崔邑(今山东章丘),从此称为崔氏。

191、吉Jí:周宣王时有个大臣叫做尹吉甫,因赫赫军功而闻名,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吉”字为姓,称为吉氏。

192、钮Niǔ:《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东晋有钮滔,其后为钮姓。

193、龚Gōng:姬和,因封地被称为共(河南辉县)伯,子孙因国命姓,古时“共”、“龚”同音通用,后来传为龚。

194、程Chéng:颛顼有两个孙子重和黎,西周建立以后,重和黎的后代被封于程,并且建立了程国,后代以国为姓。

195、嵇Jī;嵇姓出自姒姓。

196、邢Xíng:邢姓出自姬姓。

197、滑Huá:滑姓出自姬姓。

198、裴Péi:裴姓出自赢姓。

199、陆Lù:陆姓发源于今天的山东省平原县一带。

200、荣Róng:黄帝时,有一个叫荣援的人,黄帝封他为诸侯,并且建立了荣国,他曾经奉黄帝之命铸钟十二个,其后世子孙都以荣为姓。

201、翁Wēng:在夏朝初年,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他可以说是翁姓的始祖。

202、荀Xún:荀姓出自姬姓。

203、羊Yáng:西周有一个种官职叫羊人,担任这个官职之人的后世子孙,就以此为姓,这样就有了羊姓。

204、於Yū: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省。

205、惠Huì:远古时期的部落联合首领颛顼的后代叫惠连,他的后代子孙就以“惠”作为自己的姓,这样就有了惠姓。

206、甄Zhēn:上古部落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在夏朝时为卿仕,受封于甄,他的后裔也取姓为甄。

207、麴Qū:麴本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时成为掌管酿酒业的官名,世袭此职的人便以麴为姓。

208、家Jiā:源自于姬姓。

209、封Fēng:炎帝的后代,以地为姓。

210、芮Ruì:源于姬姓。周武王封姬良夫于芮,后人以国为姓。

211、羿Yì:为夏朝著名弓箭射手后羿的后代。

212、储Chǔ: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储为姓。

213、靳Jìn:战国时期靳尚的后代便以靳为姓。

214、汲Jí:源自于姬姓。春秋时期,卫宣公的公子居住的地方叫汲(今河南汲县),他的后代以汲为姓。

215、邴bǐng:齐大夫邴的封地也叫邴(今山东费县东南),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也称邴氏,也有去邑成姓,称丙氏。

216、糜Mí:最早始于夏代,是以谷物名称命名的姓。

217、松Sōng:起源于秦朝。

218、井Jǐng:源自姜姓。

219、段Duàn:春秋时,老子李聃的孙子李宗在晋国为官,封于段干,他的后代一支姓段。

220、富Fù:周襄王时有姬姓大夫名富辰,直言敢谏,不避贵胄,为人称道,他的后代有的以其名字为姓,称富氏。

221、巫Wū:担任巫官后人有的以巫字为姓。

222、乌Wū:出自金天氏。

223、焦Jiāo:神农氏的后人,以国为姓。

224、巴Bā:战国中期,巴国被秦国攻灭,巴人便以国名为姓。

225、弓Gōng:来源为职官名。

226、牧Mù:力牧助黄帝治理天下,立有大功,他的后代便以祖上名字为姓,一支姓力,一支姓牧。

227、隗Kuí和Wěi:汤灭夏桀后,封其后人于隗,建大隗国,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姓,称隗氏。春秋时晋国大举进攻赤狄诸部落,赤狄人后裔汉化后沿用隗姓。

228、山Shān:周朝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师,子孙便称为山氏。

229、谷Gǔ:源自于嬴姓。

230、车Chē:春秋时,秦国大夫子车仲的后代为车姓。

231、侯Hóu:春秋时,晋哀侯和缗侯均为晋武公所杀,哀侯和缗侯的子孙逃难他国后,便以祖上受封爵位为姓,称侯氏。

232、宓Mì:源自于伏羲氏,伏羲古时作宓羲。

233、蓬Péng:源自姬姓。

234、全Quán:泉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便有了泉姓,又因“全”、“泉”同音通用,于是也便有了全姓。

235、郗Xī:苏忿生的后代受封于郗(今河南沁阳),其后人便以封邑命姓为郗姓。

236、班Bān:春秋时,楚国若敖的孙子出生后曾被母亲弃于野外,吃虎乳长大。因虎有斑纹,其后代子孙以此事件命姓,为班姓。

237、仰Yǎng:仰姓一支出自舜帝时大臣仰延之后。

238、秋Qiū:秋姓为少昊氏之后。

239、仲Zhòng:商汤王左相仲虺的后代和春秋时宋庄公之子(字子仲)的后代,也以祖上名字为姓。

240、伊Yī:相传尧出生在伊祁山,他的后代有的以伊为姓。

241、宫Gōng:周朝时有专门负责宫廷修缮和清洁事宜的官,名宫人,世袭此职的后人便以宫为姓。

242、宁Nìng:出自赢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的谥号为“宁”,他的后世子孙当中有的人就以先人的谥号作为姓。

243、仇Qiú:出自九吾氏。

244、栾Luán:出自姬姓,发源于河北栾城一带。

245、暴Bào:最初形成于商朝,发源地在今天河南省境内。

246、甘Gān:夏朝的诸侯国当中有一个甘国,后代以国为姓。

247、钭Tǒu:出自姜姓。齐国的君主康公就以酒器名“钭”作为自己的姓,这样就有了钭姓。

248、厉Lì:出自姜姓。

249、戎Róng:出自姜姓。在西周时期,有一个戎国,它是齐国的附庸,后来戎国灭亡了,其公族便以国名作为了姓。

250、祖Zǔ: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的后人祖乙、祖辛、祖丁等都先后做了商王,其支庶子孙以“祖”作为姓。

251、武Wǔ:发源于今天广西省的水淳县北部。

252、符Fú:出自姬姓。

253、刘Liú:远古尧帝的子孙中,有个叫刘累的,据说他能驯化龙和驾龙飞奔,他就是刘姓始祖。

254、景Jǐng:在春秋时期景差的后世子孙便以景作为自己的姓,这样就有了景姓。

255、詹Zhān:据传说“五帝”之一的舜,曾经封黄帝后裔中得詹(受尊敬)的人为詹姓,这样就有了詹姓。

256、束Shù:战国时期齐国有一疏姓部族,后改为束姓。

257、龙Lóng:舜做部落联合首领,他的手下有一大臣名纳,为龙氏,他的后世子孙都姓龙。

258、叶Yè:发源于今天河南省的叶县。

259、幸Xìng:起源据与幸臣有关。

260、司Sī:部落首领神农氏的属下当中,有专门负责占卜的大臣名司怪,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司”作为姓。

267、韶Sháo:乐官的后世子孙以其祖上所作乐曲的曲名作为自己的姓,这样就有了韶姓。

268、郜Gào:出自姬姓。

269、黎Lí:发源于今天河南省的浚县。

270、蓟Jì:发源于今天的北京市西南。

271、薄Bó:薄国君主的族人,便以封国之名作为自己的姓。

272、印Yìn:源自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之子字子印,子印的孙子名段,在郑国为卿大夫,以其祖父的字中的“印”为姓,称为印氏。

273、宿Sù:伏羲氏的后裔被封在宿国(今山东东平),其后人以国名为姓。

274、白Bái:白阜被尊为白姓始祖。

275、怀Huái:是无怀氏的后人。

276、蒲Pú:舜的后代封于蒲(今山西永济),舜的后代因此以地名为姓。

277、邰Tái:帝尧任命弃大司农,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其子孙以地名“邰”为姓。

278、从Cóng:从姓源自于姬姓。

279、鄂è:春秋时,晋国大夫顷父之子嘉父叛晋,奔至鄂,称为鄂侯,他们的后代以鄂为姓。

280、索Suǒ:索姓是汤王的后裔。

281、咸Xián:帝喾为部落首领时,有个大臣叫咸邱黑,是咸姓的始祖。

282、赖Lài:是炎帝的后裔。

283、卓Zhuó:是春秋时楚国王族的后裔。

284、蔺Lìn:是春秋时晋国王族的后裔。

285、屠Tú:古人有以屠宰为业者,他们的后代以屠为姓。

286、蒙Méng:颛顼的后裔。

287、池Chí:池姓源于嬴姓。

288、乔Qiáo:黄帝后代以山名取为桥姓,后来有的简化为乔姓。

289、阴Yīn:周朝有阴邑,其大夫的后裔以食邑为姓,称阴氏。

290、郁Yù:相传大禹的老师叫郁华,他便是郁姓的始祖,其后裔以祖字为姓,称郁氏。

291、胥Xū:胥是以祖辈的名字命名的姓,起源于华胥、赫胥二氏。

292、能Nài:周成王时,大臣熊绎因功受封为男爵,他的后代将熊姓去四点改为能姓。

293、苍Cāng: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个叫苍林,他的后代以祖辈名字为

姓,称苍氏。黄帝的孙子颛顼有八个儿子,都是治世能臣,世称“八恺”,其中长子名苍舒,他的后代也以祖字为姓,形成苍姓一支。大约汉代以后,苍姓改为仓姓。

294、双Shuāng:双姓与蒙姓同出一宗,是颛顼的后裔。夏朝建立后,封颛顼之后于蒙双,有子孙以地名为姓,成为蒙姓和双姓两支。

295、闻Wén:出自复姓闻人氏。

296、莘Shēn:莘姓一族是古帝祝融的后代。

297、党Dǎng:党姓出自夏朝,居住在党项的王族多姓党。

298、翟Zhái:翟姓出自隗姓。

299、谭Tán:谭姓是颛顼的后代。

300、贡Gòng:源于端木氏。

301、劳Láo:劳姓起源于西汉时期。

302、逄Páng:逄姓出自姜姓。

303、姬Jī:相传黄帝的降生地有一条叫做“姬”的河,于是便以“姬”作为姓。

申Shēn:申姓发源于今天河南省的南阳。

304、扶Fú:大禹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其属下有扶登氏,他就是扶姓的始祖。

堵Dǔ:堵姓出自姬姓。

305、冉Rǎn:帝喾为炎帝部落首领时,属下的八个部落当中就有冉姓,其后人世代姓冉。

306、宰Zǎi:宰姓源于姬姓,春秋时期,周公孔曾经在周朝任太宰,人称宰孔,其后世子孙就以“宰”作为了姓。

307、郦Lì:郦姓出自轩辕氏。

308、雍Yōng:雍姓出自轩辕氏,发源于今天河南省的内黄。

309、郤Xì: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子弟叔虎建立郤国,后世子孙以封地名作为姓。

310、璩Qú:古时候有一个叫蘧邑的地方,那里的人最初是以地名“蘧”作为姓的,后来蘧姓改成了璩姓。

311、桑Sāng:桑姓出自金天氏。

312、桂Guì:桂姓出自姬姓。

313、濮Pú:舜任部落首领时,其子孙散封于濮地,这些人的后代便以地名作为姓。

牛Niú:周朝牛父的子孙以他的字“牛”作为自己的姓。

314、寿Shòu:是彭祖的后裔。

315、通Tōng:春秋时,巴国有大夫受封于通川,其后世子孙以封地名“通”作为姓。

316、边Biān:商代有诸侯国边国,国君为伯爵,被称为边伯,其后代称为边氏。

扈Hù:扈姓为大禹的后代。

317、燕Yān:南燕灭国后,伯倏的后人以国名为姓。

318、冀Jì:相传唐尧的后代被周武王分封在冀(今山西河津),其国人便以冀为姓。

郏Jiá:周朝时,有地名称为郏鄏(今河南洛阳西)。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姓。

319、浦Pǔ:出自于姜姓。

320、尚Shàng:尚姓一支为姜太公的后裔。

321、农Nóng:农姓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

322、温Wēn:周武王的儿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其后以封地为姓。

323、别Bié:《姓苑》记载 “别氏,京兆人,望出天水、京兆”等。

324、庄Zhuāng:春秋时宋戴公名武庄,他的后人以其名字中的“庄”为姓。

晏Yàn:黄帝后裔颛顼的孙子名陆终,他的儿子为晏安,其后代遂为晏姓。

柴Chái:柴姓出自姜姓。

325、瞿Qú:瞿姓一支源于人名,商代有一大夫,因封地在瞿上而得名瞿父,他的子孙以祖先名为姓。

326、阎Yán: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武王封一位王族仲奕于阎乡,仲奕的后代以祖上封邑为姓,称阎氏。

327、充Chōng:充人后代以职官名为姓。

328、慕Mù:慕姓出自慕容氏。

329、连Lián:黄帝孙子颛顼的曾孙陆终有子名惠连,他的后代以祖先名中的字为姓。

330、茹Rú:茹茹以族名为姓。

331、习Xí:古代有诸侯国习国,其国君后世子孙以习为姓。

332、宦Huàn:宦姓非常罕见。

333、艾ài:艾姓源于夏代,是禹王的后代。

334、鱼Yú:子鱼孙辈嫡传一支以祖父名字为姓,称鱼氏,支庶孙以“鱼孙”为姓。

335、容Róng:黄帝有史臣容成,其后代以容字为姓。

336、向Xiàng:炎帝有一个名叫向的裔孙被封为诸侯,其后代子孙便以先人的名为姓。

337、古Gǔ:古姓起源于殷商时期。

338、易Yì:易姓形成于春秋时期。

339、慎Shèn:慎姓发源于今天安徽省的颖上县西北。

340、戈Gē:夏代东夷有寒国的儿子在戈国,其后代子孙就以国名作姓。

341、廖Liào:廖姓起源于今天的河南省唐河县西。

342、庾Yǔ:相传在远古帝尧时代,有掌庾大夫。以官名作为姓,这样就有了庾姓。

343、终Zhōng:终姓是黄帝的后裔。

345、暨Jì:暨姓是颛顼的后人。

346、居Jū:居姓出自杜姓。

347、衡Héng:出自伊姓。

348、步Bù:步姓发源于今天山西省的临汾市南。

349、都Dū: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子都,他的子孙以其字“都”作为姓。

350、耿Gěng:出自姬姓。

351、满Mǎn:西周胡公满的支庶子孙当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中的“满”字作为姓。

352、弘Hóng:在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弘演,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弘”字作为自己的姓。

353、匡Kuāng: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宰,后来他的孙子就以祖父做官地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

354、国Guó:大禹为首领时,有一个专门掌管车马的人名叫国哀,后世子孙都随之以国为姓。

355、文Wén:周武王追谥父亲西伯姬昌为周文王,子孙以其谥号“文”作为了姓。

356、寇Kòu: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孙子在卫国任司寇,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官名“司寇”作为自己的姓,后来简称寇氏。

357、广guǎng:上古广成子的后代以广成为姓。

358、禄Lù:出自子姓,是殷商最后一个帝王纣王的后代。

359、阙Quē:阙姓起源于春秋之时。

360、东Dōng:东姓源于远古之时。

361、欧ōu:春秋时,越王无疆将次子封于乌程(今浙江吴兴)欧余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所以他被称为欧阳亭侯。

362、殳Shū:出于有虞氏。

363、沃Wò:沃丁的子孙有的以他的名字为姓,称沃氏。

364、利Lì:出于理姓,与理、李、里同宗。

365、蔚Wèi:北周时设有蔚(yù)州,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姓。

366、越Yuè:越国公族支庶子孙有的以原国名为姓,形成越姓。

367、夔Kuí:远古时,尧和舜的乐官名叫夔,此姓的起源就在尧舜帝时代。夔原指龙形动物。

368、隆Lóng:隆姓源于地名。春秋时,鲁国境内有隆邑(今山东泰安西南),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其地名为姓,形成隆姓。

369、师Shī:源于技艺和职官名。

370、巩Gǒng:周敬王时有同族卿士简公,受封于巩(今河南巩县),称为巩简公。巩简公的子孙以封邑为姓,称巩氏。

371、厍Shè:厍姓源于北周厍狄氏所改姓。

372、聂Niè:春秋时,齐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邑(今山东茌平西),建聂国,为齐国附庸。其后世子孙以国名为姓,形成聂姓。

373、晁Cháo:源于姬姓。古代“朝”与“晁”相通,都有早晨之意,所以在姓中“朝”也写作“晁”。周朝时,景王之子王子朝的子孙以朝为姓,又称“晁”氏。

374、勾Gōu:又写作“句”。其姓最早见于《山海经》:“困民之国,勾姓”。

375、敖áo: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老师叫做大敖,有的写做太敖,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为姓,形成敖姓。

376、融Róng:融姓起源于上古,是颛顼高阳氏后裔。

377、冷Lěng:冷姓系泠姓所改。

378、訾Zǐ:周朝时有訾邑(今河南巩县西南),居住在这里的人有的以地名为姓。

379、辛Xīn:辛姓源于姒姓。

380、阚Kàn:阚姓源自姜姓。

381、那Nā:商朝君王武丁的裔孙到那地(今湖北荆门东南)定居,形成那姓。

382、简Jiǎn:春秋时,晋国大夫狐鞫居为周文王的后裔,他被封于续,死后谥号为简。

383、饶Ráo:饶姓一支源于姜姓。

384、空Kōng:空姓为复姓空同、空桑、空相等省文改成。

385、曾Zēng:曾参是春秋时的鲁国人,而且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386、毋Wú:毋姓起源于上古,尧属下毋句制造出乐器罄,他就是毋姓的始祖。

387、沙Shā:炎帝做部落首领时,他的属下有夙沙氏,其后世子孙省文为沙氏。

388、乜Niè:产生于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的采邑在乜城,其后人就把采邑名作为了姓。

389、养Yǎng: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掩余、烛庸逃到楚国,楚王把养地(今河南境内)封给了他们,后来其子孙后代就以祖上的封地名“养”作为姓。

390、鞠Jū:鞠姓出自姬姓,周始祖弃有支孙名叫陶,他出生时手心有纹似“鞠”字形,所以取名鞠陶,他的后世子孙便以鞠作为自己的姓。

391、须Xū:须姓源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有风姓国叫须句国,该国的国民则称须句氏,后来改为须氏。

392、丰Fēng:春秋时期,郑穆公的儿子丰,在郑僖公时任大夫,他的孙子便以其名“丰”作为姓,而称为丰施、丰卷,后来他们的子孙也随之姓丰。

393、巢Cháo:尧为帝时,有大臣巢父常居于山中,以树为巢,故称有巢氏。禹帝时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国(今安徽境内)。在夏、商、周三代,巢国世代为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灭掉巢国,巢国后代公族便以原国名作为姓。

394、关Guān:夏朝时,夏桀是一个荒淫的暴君,有个叫关龙逢的贤臣曾去劝谏他,结果被处死,关龙逢的后代便姓关。

395、蒯Kuǎi:商朝时有蒯国(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其国人后来以国名作为姓。

396、相Xiàng:夏朝有一个帝王叫相,他的后裔支庶子孙,有的就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

397、查Zhā:查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

398、後Hòu:後姓出自太昊氏,是上古东夷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後照的后代。

399、荆Jīng:西周初年,荆君有庶出子孙则以原国号作为姓。

400、红Hóng:红姓出自熊姓。

401、游Yóu: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名偃,字子游,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作为姓。

402、竺Zhú:汉代,有枞阳人竹晏改“竹”为“竺”,其后世子孙即沿用竺姓。

403、权Quán:商武帝武丁的后人被封于权地(今湖北境内),其后代以国为姓。

404、逯Lù:秦国公族大夫有人受封于逯邑(今陕西境内),其后世子孙以地位姓。

405、盖Gě:春秋时期公族大夫受封于盖邑(今山东沂水县西北),后代子孙就以地位姓。

406、益Yì:伯益是秦国的始祖,其支庶子孙中有人以祖上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

407、桓Huán:源于上古,黄帝时有大臣桓常,他是桓姓的始祖。

408、公Gōng:出自姬姓。

409、万俟Mò qí:东晋时,鲜卑族的万俟部落随拓跋氏其部落族人以“万俟”为姓。

410、司马Sī mǎ:相传帝少昊始设司马一职,掌管军政。

411、上官Shàng guān:春秋时期,楚庄王幼子名子兰,担任上官大夫。子兰的子孙便以地名命姓。

412、欧阳ōu yáng: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面,被称为欧阳亭侯,他的支庶子孙以封地命姓。

413、夏侯Xià hóu:杞简公的弟弟被称为夏侯,他的子孙于是以“夏侯”为姓。

414、诸葛Zhū gě:商朝时,伯夷的后裔。

415、闻人Wén rén:春秋时少正卯声誉高被称做“闻人”。他的支庶子孙有的便以“闻人”为姓。

416、东方Dōng fāng:伏羲氏创八卦,八卦以东方为尊,其后代支庶子孙便以东方为姓。

417、赫连Hè lián:是西汉时匈奴族的姓,始祖为匈奴右贤王刘去卑。

418、皇甫Huáng fǔ: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他的孙子以祖父之字为姓。

419、尉迟Yù chí:为鲜卑族姓。

420、公羊Gōng yáng:春秋时鲁国人公孙羊孺颇有才华,他的支庶子孙以祖上名字中的两个字命姓,形成公羊姓。公羊姓今已融入公姓。

421、澹台Tán tái: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

422、公冶Gōng yě:春秋时鲁国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孙便以公冶为姓。

423、宗政Gōng yě:也作“宗正”。宗正是秦汉时期的官名,专管皇帝亲属的有关事宜,自秦始皇时开始设置。汉朝时。高祖刘邦有个本家亲戚担任宗正这一官职,后改姓为宗正。

424、濮阳Pú yáng:濮阳为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当地人有以地名为姓的,称为濮阳氏。

425、淳于Chún yú:春秋时期有淳于国,淳于国的人后来称为淳于氏。

426、单于Chán yú:历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单于”,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单于”为姓的。

427、太叔Tài shū:春秋时,卫文公有儿子名叫太叔仪,他的后代就是太叔氏。

428、申屠Shēn tú:为上古舜帝的后代。

429、公孙Gōng sūn:周朝国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太子,其他儿子就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有公孙的后代就以公孙为自己的姓。

430、仲孙Zhōng sūn:出自姬姓。

431、轩辕Xuān yuán:相传黄帝号轩辕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的。

432、令狐Líng hú:魏颗被晋君别封于令狐,“以邑为氏”而姓的令狐。

433、钟离Zhōng lí:源出于嬴姓。

434、宇文Yǔ wén:鲜卑族有个部落首领自称“字文氏”。

435、长孙Zhǎng sūn:北魏建立后,拓跋硅认为大伯沙莫雄的大儿子嵩是曾祖父的长孙,就赐嵩为“长孙”氏。嵩的后代也就一直以长孙为自己的姓。

436、慕容Mù róng: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在棘城以北建立国家,其后代以国为姓。

437、鲜于Xiān yú:源出子姓。

438、闾丘Lǘ qiū: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名叫闾丘婴,他的后代称为闾丘氏。

439、司徒Sī tú:先秦设司徒这一官职。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称为司徒氏。

440、司空Sī kōng: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官职名为姓。

441、佟Tóng: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太史终古的后代。

442、第五Dì wǔ:源于妫姓,出自汉高祖刘邦强迁原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氏公族时封的编序,属帝王赐姓。

443、言Yán: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以祖名为姓。

444、福Fú:出自春秋时齐国大夫福子丹之后,以祖名为姓。

来源:微信公众号“诗评万象”

编辑:苗苗、姜雯婷(实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