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母亲的坟对谁的影响大(父亲的坟对谁的影响大)

母亲的坟对谁的影响大(父亲的坟对谁的影响大)

国学成语番外篇(52)孝子王裒:父亲被杀,竟然把柏树哭“干”了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特别讲究忠孝。

熟悉三国史的都知道,司马懿久为曹魏大臣,世受国恩,然而他的儿子乘曹魏之弊,篡夺江山社稷,是为不忠,所以转而以“孝”治国,以摆脱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司马氏治下恰恰有一位大孝子用孝行将了一军。话说当初一日,晋军在东关战斗中失利,主帅司马昭想找个替罪羊,于是问僚属说:“近日之事,该谁承担责任?”

安东司马王仪“抢答”:“责在元帅。”

大伙都知道“回答正确”,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司马昭不仅没有给王仪“加10分”,反倒以“你这是想把罪过推在我身上”为由,直接亮出红牌,“引出斩之”。

儿子王裒痛惜父亲死于非命,愤而隐居,以教书为生。朝廷“三徵(宫府、州郡等)七辟,皆不就”,甚至从此后再也没有面朝西方就坐。

后来,他在父亲的坟墓旁修建了一座草房子,每天早晚爬上柏树悲痛号哭,泪水纷纷滴落树上,时间一长,柏树竟然因此干枯而死。

如此这般说来,植物也有感情的说法,或许不一定是假的。

还有,每逢读《诗经》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王裒总会流泪不止,门人怕他伤心,从此不敢再学《蓼莪》一诗。

因为没外出做官,加上从小是官宦子弟不善稼穑,王裒家里非常贫困,但他颇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之遗风,年复一年,计算着家里的人口耕种,度量着身材养蚕制衣。别人看他可怜,送他衣食,都不接受。帮他干点活,也不允许。学生们偷偷帮他割麦子,他全都扔掉。

一直到死,王裒也没出去做官。

俗语“坟塌后人发”,为什么说先人的坟塌了后人还能发达?

在古人的观念中,坟墓不单单是为逝去的先辈提供一个安息之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辈的前途命运。

坟墓整洁,则子孙兴旺,考试必高中,经商必发达;坟墓杂乱,则子孙衰败,事事不如意,饱受贫苦困扰。

然而有一种说法却声称“坟塌后人发”,意思是坟墓受损,子孙反倒会富贵,虽然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却有一定的道理,不信请接着往下看。

坟有新坟、老坟、古坟之分,它们如果塌陷,各有各的说法。

首先来看老坟,它的修建时间在3年以上,百年以下,其表面的封土已经凝结成块,十分的坚硬,很少长杂草,也不会因为雨水冲刷而损毁。

大家一般不会轻易去动它,以免破坏风水,招来灾祸。但凡事都有例外,一些动物不通人性,为了找寻食物或者玩耍,会破坏老坟。

比如在夏季,野猪经常会下山闯入农田中,偷吃玉米、土豆等作物。而有些老坟正好就处于田垄边,很容易被野猪误伤。

秋天时,田鼠开始泛滥,它们四处打洞找寻粮食,难免会触犯老坟。有时,家养的牛也会对老坟造成威胁,尤其是青壮年的公牛,十分暴躁喜好打架,如果迟迟找不到对手,它们就会找突起物磨牛角发泄怒气,老坟自然而然就会遭殃。

此外,如果棺材是用桐木,杨木等不耐腐蚀的材料制作的,很快就会被蛀虫、真菌等破坏,进而朽烂成灰,整个墓室也会失去支撑,坟包稍经风吹日晒便会塌陷,福气、财气、官气统统都会泄露,子孙后人也将频频受到灾祸困扰,事事不顺心。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古人们会经常去扫墓祭拜,查看老坟的状况,焚烧秸秆用烟雾驱散老鼠等动物,再仔细修补塌陷之处。

至于“坟塌后人发”这种说法,主要是用来掩盖自己疏于管理祖坟的过错,与富贵荣华并无任何关系。

再说新坟,它的修建时间不超过3年,表面的封土新鲜松软,遇上下雨天就会被冲走一大片,所以需要经常养护,讲究一点的人家会在坟包上种草皮固土,北方一些地区甚至直接在坟包边上种植树木,一来可以在阴雨天为祖先挡雨,在艳阳天为祖先遮荫,二来树木枝繁叶茂,也象征着后人兴旺发达。

而每逢清明或四月初八,人们还会往上面添加新土,称之为“添财”,并用铁锹压实。此时,“坟塌后人发”这一俗语便成了安慰剂,用以抵消大家心里的愧疚。

最后是古坟,它的存续时间已逾百年,之所以没有因灾害或人为因素衰败,是因为子孙后人孝顺,一直记挂先祖,按时修葺。但在湖南、两广等地,却又大批塌陷的古坟,究其原因,绕不开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湖光填川”。

早在元末时期,统治者大肆剥削华南地区的百姓,导致民不聊生的惨状。一些人为了讨活路,背井离乡,向相对安定的四川地区迁徙。

到了明朝晚年,张献忠又在华南起兵反抗朱家的统治,后来屡遭失败,被迫退入四川。

清军攻占北京之后,开始南征西讨,张献忠率兵抵抗,历经数次大战后,四川的人口急剧下降,十室九空。

等到清朝站稳脚跟之后,开始着手恢复四川经济,但因人口稀少,各种政令收效甚微。

为了提振当地民生,皇帝先是下令,让离散在别地的四川人返回家乡,结果仍未能填补人口空缺。无奈之下,他只好从湖光等人口稠密地区抽调大量农户,迁往四川,这才勉强实现了预定目标。

这些移民的祖坟也就无人再管理,时间一长,就会塌陷衰败。但他们却在四川,依靠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日夜的辛勤劳作,闯出一片新天地,过上了幸福生活,“坟塌后人发”用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

其实,民间的俗语也不全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其有一定的合理来源,或是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或是对某一历史时间的具体描述。我们要以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它,遇到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违背科学原理的,应当坚决摒弃,否则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陷阱。

遇到至今仍能适用,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应当继承和发扬,否则会失去文化上的根性,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最终迷失自我,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

为什么不能迁坟?“随意迁坟,十迁九败”

曾经有个小村庄,屹立在青山绿水间。这个村庄有一处祖坟,高耸入云,形态庄严。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开始漠视祖先的墓地,不再敬重祖先的陵园。于是,一场“迁坟运动”在村里兴起,人们纷纷动摇,选择迁移祖坟。

第一次迁坟,大家抱着善念,希望给祖先一个更好的安息之地。然而,经历了漫长而繁琐的手续后,新的墓地却显得破旧不堪。人们纷纷感到失望,但仍然抱有希望,相信下一次迁坟会更好。

第二次迁坟,人们选择了一个宏伟壮丽的墓地。然而,事实证明,选址仅仅是表象而已。新的墓地位于交通要道旁,每天车辆轰鸣声不绝于耳,人们的祭拜仪式也因此成为一种表面化的形式。人们的心头再次变得颓废,想要寻求新的墓地。

第三次迁坟,大家决定去寻找一个安静宜人的地方。他们前往深山,远离寸草不生的人迹罕至之地。尽管环境美丽,但偏远的位置使得祭拜变得困难重重。人们不情愿地又回到了最初的墓地,而且心灰意冷,再无迁坟的勇气。

迁坟九败,人们豁然醒悟。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这个古老的传统不应随随便便被打破。祖坟代表着祖先的灵魂,是血脉相连的纽带。只有在敬重祖先、依法行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于是,在小村庄中掀起了一股复兴祖坟的浪潮。人们崇敬祖先,修缮墓地,打扫墓前绿草如茵。每年清明节,村民们摆上祭品,燃起炷香,在祖先墓前磕头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心。

渐渐地,小村庄的祖坟如同灵魂的家园,笼罩着一层神圣的光芒。人们更加团结、和睦,共同维护着这片纯洁的土地。

“随意迁坟,十迁九败”,这是人们从实践中慢慢总结出的道理。只有在敬祖重教、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保持心灵的清明,生生不息。因为祖坟代表着永恒,是家族情感纽带的象征,那是我们的灵魂栖息之处。

迁坟,就是将已经埋葬的尸骨或遗体从原来的地方搬迁到另一个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迁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仪式,它代表着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随意迁坟,十迁九败”的说法。为什么迁坟会如此困难?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地理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地方的地质构造、土壤状态、气候等都不尽相同。坟地的选址应该经过慎重考虑,以确保尸骨能够安静安详地长眠。一旦迁坟,可能面临着新的地质条件,比如土壤透水性差,导致坟墓容易水湿,尸骨难以安稳。或者土质疏松,坟墓容易塌陷,导致坟域不整。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坟地的安宁,给祖先带来不安和不尊严的气氛。

其次,文化传承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崇尚祖先崇拜和家族纪念。坟墓是祭祖过程中的核心,代表着对祖先的敬意。一旦迁坟,就会破坏这种传统,使家族纪念和敬意受到影响。迁坟常常意味着家族的分散和疏远,可能导致后代对家族精神的忽视,削弱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最后,法律和伦理也应该被考虑。在中国,有一整套有关迁坟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坟地的选址和迁坟的必要条件。这些法律旨在保护祖宗陵墓,维护社会稳定。如果随意迁坟,不仅是违法行为,还是对祖先的不尊重。我们人类的存在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我们的行动应该注重尊重祖先和遵守社会规范。

总而言之,迁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不能草率对待。地理环境、文化传承和法律伦理等因素都应该被认真考虑。我们应该尊重和纪念我们的祖先,保护他们长眠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良好环境。记住,“随意迁坟,十迁九败”,让我们一起努力守护祖先的尊严和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