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三月三上巳节是什么意思(上巳节是什么意思)

三月三上巳节是什么意思(上巳节是什么意思)

今天三月三,上巳节|中国古代最浪漫的节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最早关于上巳(sì)节的记载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但是它和花朝节一样

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忘

实际上,上已节的起源非常早

文化底蕴也很浓厚

三月三,生轩辕

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

也叫春浴日,女儿节

同时也是最古老的情人节

草长莺飞三月三

一个美好而诗意的节日

适合认真去相爱,诗意去生活

上巳节的来历

上巳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伏羲氏和妹妹

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地区尊称伏羲为“人祖爷”。伏羲在宛丘建都,并长眠于此。

春秋时,宛丘已建有纪念伏羲的太昊陵庙。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每到这时,人们都从天南海北赶过来,朝拜人祖。

伏羲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又教人们捕鸟打猎,还发明了瑟,创造了音乐,他还是中医药鼻祖。

后人为了纪念伏羲,每年上巳节的时候便都聚在一起举办活动。

先秦时期,人们会在上已节时通过沐浴洗濯达到祈求祛病消灾的目的。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

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

(《后汉书·礼仪志上》)。

该节日在汉代以前,

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

魏晋以后,

上巳节改为三月三,

后代沿袭,遂成汉族

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上巳节习俗

祓 禊

祓禊( fú xì):古时人们去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

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去灾病的仪式。

《风俗通义·祀典·禊》中说:

“巳者,祉也”。

意为既除病,又祈求福祉降临。

在周朝时,“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

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唐·刘宪

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

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唐·徐彦伯

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

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芍药定情

上巳节还是中国三大传统情人节之一。

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过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柳绿花繁。

在《诗经·郑风·溱洧》中

描写了郑国三月上巳日,

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

游春的情景。

男女青年借此机会

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古人用芍药中的“药”(通“约”)字代表相约,芍药也是男女间定情的象征,是最古老、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三千年前,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和人类的声音,记录下了我们最早的爱情故事。

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士与女在“三月三”这春情盎然的日子里,踏青幽会,互订终身。

青山碧水,红桃绿柳,阳光明媚,虽然已过千年,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他们嬉戏追逐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

从此,在这山水间流淌开来的自由恋爱之日,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

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与美好,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我们曾经是那样一个浪漫的民族啊!

我们的先人

曾经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

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

什么是真正的浪漫

什么是真正的美的生活

曲水流觞

最古老的习俗是临水浮卵,

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

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

后变为“流杯曲水之饮”,

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

大家坐在水渠两旁,

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

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

彼此相乐。

觞是古代的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所谓“流杯”,也称“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是王羲之与谢安等名士友人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

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节选)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

唐·白居易

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

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

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

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上巳日曲江有感

唐·司马扎

万花明曲水,车马动秦川。

此日不得意,青春徒少年。

晴沙下鸥鹭,幽沚生兰荃。

向晚积归念,江湖心渺然。

踏春游春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

正值草长莺飞,柳绿花繁的好时节,

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水调歌头·上巳日

明·王世贞

三月又三日,上巳复清明。问君几许,高兴儿女队中行。数点洗尘芳雨,一脉养花天气,信马出郊坰。年少五陵子,金弹惹流莺。

过油璧,低粉面,按银筝。管弦丝竹,何限应自胜兰亭。共酌几杯春醑,也插一枝杨柳,归袖任纵横。听取九门钥,隐隐下西清。

互赠香草

古人认为,香草

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兰草香气袭人,被用作灵物。

古人在重大祭神仪式前,

须先期进行兰汤沐浴

上巳执兰

明·邓云霄

水际丛兰碧,香风两岸闻。

褰芳修褉罢,欲荐云中君。

上巳泛江采兰

明·陈迪祥

鉴江江上望,莫拟是山阴。

元巳风光满,春流烟翠深。

芳辰娱褉事,兰气见同心。

共约乘槎去,天香若可寻。

上巳节习俗

荠菜煮鸡蛋

天朝作为一美食大国,凡是传统节日,必定少不了吃的。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子)煮鸡蛋的习俗。地菜(子)即荠菜,湖南这边在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

荠菜不仅是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

相传三月三为荠菜花生日,

妇女均戴荠花,

民谣曰: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

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

人们今天去野外采撷整棵荠菜,煮食鸡蛋。也有暗含孕育生命的意。

据《本草纲目》记载:“荠菜味甘性平,入心肺肝经,具利尿、明目、和肝、强筋健骨、降压、消炎之功。”荠菜有明目益胃、利肝和中之功效。

艾叶糍粑

农历三月三是艾草生长茂盛

且最为鲜嫩的时节,

艾叶糍粑,

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乌米饭

在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

全家共餐,馈赠亲友,

欢度“乌饭节”。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五色糯米饭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

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

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

把它看作

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

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

上巳节寄语

三月三,上巳节

一个古老而诗意的时节

一个曾被人们遗忘的节日

今天,在这个古老的情人节里,

愿你遇见对的人,遇见真的爱。

愿你与所爱的人

共享朝阳暮色中一蔬一饭的宁静

携手跋涉过春秋冬夏、湖海江河

大雪落了满头

依旧相依相偎、不弃不离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编辑:顾军

《甄嬛传》:这个小细节,将果郡王的野心暴露无遗

当宫里的皇帝,还在皇帝的天威,和小小女子的情爱之间,互相撕裂拉扯的时候,宫外果郡王对甄嬛的追求,已日臻佳境。

甄嬛在清凉台醒来,从阿晋口中得知,王爷在她病中的所作所为,选择马上前去看望,并随即改口称王爷为允礼。

在这个要紧的当口上,皇帝却带着敬妃胧月她们来了,果郡王后面说,皇帝从来不曾来过他的清凉台,不知道怎么竟会跑来了。

其实王爷心里明白得很,皇帝根本没放下甄嬛,借口出宫只是为了离自己心上想念的人,更近一些罢了。

期间,皇帝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十七,这些日子你没来宫里,连朕都闷得慌,连个和朕说说诗词歌赋的人都没有,若是当年她还在。

皇帝说到这里,停顿了,镜头给了旁边的欣贵人、敬妃和果郡王,一人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特写。

果郡王踌躇片刻,故意将皇帝嘴里的她,理解为纯元皇后,说臣弟幼时就常听皇兄和皇嫂,谈词论赋,一同和歌。

在场所有人,除了胧月和甄嬛,都心知肚明,皇帝口中的她,说的正是甄嬛,只是那时受过伤的甄嬛,已经不肯相信。

皇帝见老十七会错了意,也只好顺水推舟,说后来也只有甄氏能跟朕说上几句,只可惜,她太不受教了。皇帝人都已经跑到甘露寺来了,可面子上还绷着呢。

经过这个小插曲,甄嬛刚冒头的感情,一下子又恢复了理智。果郡王虽然失落,却也信心大增,透过甄嬛感情之门的小小缝隙,已然可以看到细微的光亮。

三月三,上巳节,甄嬛去看太妃时巧遇果郡王,一番琴笛合奏之后,甄嬛还是狠心拒绝了果郡王,说王爷虽贵为天家之子,近宗亲王,可我甄嬛偏偏不喜欢。

甄嬛惯会欲擒故纵,果郡王便每天夜里守护在甄嬛窗外,又夜夜吹笛到天明,即使雷雨交加也不肯离去, 终于感动甄嬛最终踏出了那一步。

那个雨夜,果郡王终于赢得美人芳心,可是在他跟甄嬛互诉衷肠的时候,却说了这样一句话:

没有你,这一切繁华锦绣,于我不过是万念俱空,只要有你,从前我无论失去了什么,我都觉得值了。

那么果郡王从前到底失去了什么呢?记得在宫中时,甄嬛在桐花台遇到果郡王,果郡王和甄嬛徐徐说了许多话。

末了果郡王说,上次唐突贵人,实非允礼所愿,温宜公主生辰那日,正是当年额娘入宫之时,我回想旧事,一时不能自持。

果郡王以此作为唐突甄嬛的理由,实在牵强,你心情不好,就可以随便调戏皇帝的宠妃?但他话里所说,对陈年旧事的感慨却是真的。

联系上下文,果郡王的母亲舒妃,曾是让当今太后非常头疼的先帝专宠的女人,而果郡王本人也曾被先帝寄予厚望,并手把手教他骑射,这也正是每每想来都让皇帝耿耿于怀的点。

桐花台本是先帝为舒妃所建,果郡王故地重游,却满眼物是人非之景。只有曾经得到过,只有以为是自己的,所以才会感觉失去。如果从不曾觉得应该拥有,谈何失去呢?

果郡王并没有他所表现的那样淡泊宁静、无欲无求,无论是他额娘的自请出宫,还是果郡王的淡泊自抑,都只是迫于现实不得不如此的生存法则,成王败寇,输家要想活下去,总得有点俯首称臣的自觉。

果郡王和甄嬛热恋的时候,皇帝仿佛心灵感应似的,大病了一场,果郡王进宫侍疾,皇帝突然叫了两遍“嬛嬛”,本来要离开的太后,听了皇帝的梦话,回过身来问皇帝说了什么?

果郡王再次巧妙地偷换对象,说皇兄想念皇嫂了。太后秒懂,却也拿自己的儿子毫无办法,只能无奈地说,这些年皇帝放不下的难道就你皇嫂一个?

几乎半个后宫的人,都知道皇帝放不下甄嬛,只有皇帝自己放不下面子,还想自欺欺人。

也只有果郡王最不想让皇帝清醒,不想让其他人知道皇帝的心结,如此甄嬛才有可能是他的。

从宫里出来,果郡王就向甄嬛讲了此事,可是他却隐瞒了最要紧的事实。甄嬛问他,在皇上的睡梦里,常常呼唤着的人,可是纯元皇后菀菀,是吗?

果郡王明明听到皇帝梦中喊的是嬛嬛,可在甄嬛面前,他却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并强调皇兄在养病的时候,常常独自一个人翻看纯元皇后的遗物。

果郡王是想,让甄嬛在心里坐实了,皇帝直到现在还是把她当做纯元的替身。此话一出,甄嬛果然说,他在清醒的时候,想念的是纯元皇后,他不过是在想念纯元皇后本人时,偶尔想到了,我这个不受训的影子罢了。

果郡王既不想让皇帝意识到,自己还爱着甄嬛,也不想让任何其他人看穿,尤其不愿让甄嬛知晓,皇帝一直对她念念不忘。

这或许是出于爱情的自私,也是他潜意识里对皇兄最狠的报复。得到甄嬛,从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他在与皇帝的较量中,扳回一局的手段而已。

皇帝和果郡王这对兄弟,皇帝羡慕果郡王被先帝偏爱,又自小有生母照拂,果郡王又何尝不羡慕皇帝,最终可以坐拥江山和天下。

剧中这种发生在兄弟姐妹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不只表现在皇帝和果郡王身上,浣碧和甄嬛,宜修和纯元之间,无不如此。

浣碧羡慕甄嬛美貌、聪慧,有才学,又是甄家嫡女的出身。就连甄嬛也偶尔神思出窍会羡慕浣碧,可以不管不顾选择嫁给一个并不爱自己的人,并且陪伴在王爷身边。

放到宜修和纯元身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纯元羡慕宜修嫁给当时的雍亲王,否则襄王有意,神女无梦,以皇帝不愿勉强的性子,未必要强娶纯元为妻。

宜修更不用说了,她对纯元的种种羡慕,几乎跟浣碧对甄嬛的感受如出一辙,只是宜修的负面感受要更强烈,甄嬛也比纯元更聪明。

宜修的羡慕,最终不可遏制地发展成了嫉妒和怨恨,乃至将自己一生的悲剧都归因于姐姐,最后亲手毁掉她。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说甄嬛的妹妹,玉娆,这么一对比,玉娆的魅力就更加明显了。有人觉得她幸运,不仅兼具世家女子的出身和美貌,还有一个对她全心全意的贵妃姐姐。

有人觉得她清醒,幼年随父母远上宁古塔的经历,让她早早洞悉了世事真相,所以对皇帝的垂青,和背后所代表的荣华富贵,不屑一顾。

其实,玉娆身上最值得欣赏的,是那份对自己的坚定,她早早找到并成为了她自己,选择了只属于自己的路,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她从不屑与他人比。

皇帝觉得她英气妩媚,与众不同,褒奖她勇闯皇后殿救姐姐,特别赏给她一对海棠步摇,可她却当场拒绝说,这海棠是姐姐最喜欢的,姐姐喜欢的,玉娆绝不沾染半分。

皇帝不肯善罢甘休,又将自己贴身的玉佩交给她,希望玉娆体察他的心意。可转身玉娆就将玉佩交给了长姐甄嬛,并决绝地说,甄玉娆就是甄玉娆,只可独一无二,不可为人替身。

鲁米有一首小诗,名字叫作《你很美》:你以为你是在门上的锁,可你却是打开门的钥匙,糟糕的是你想成为别人,你看不到自己的脸,自己的美容,没有别人的容颜比你更美丽。

生活的很多烦恼,皆源于我们不自觉地跟他人比较,实不相瞒,曾经的我,也曾困扰于此。

真正高级的活法,是从来不跟他人比。这样的人,既不会因为别人的好,而心生羡慕;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好,而沾沾自喜。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突然觉得无比地轻松。

尽管比较并非一无是处,好比杨绛先生说,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往上比,让人产生危机感,往下比,则让人产生优越感。

但不论是优越感还是危机感,都永远没有尽头,只能让人迷失自己,在人群中自乱方寸。比较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要跟自己的昨天比,并坚信自己的独一无二。

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让我们每天走在自我进化的路上,淡定从容,心无旁骛。

(完)

清明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它和寒食节、上巳节有什么关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马上要到清明了!在这个节日里,大家伙是扫墓,或是踏青,忙的不亦乐乎!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它最初的内涵实际是什么?它和寒食节、上巳节有什么联系?它与宗教有什么联系?

今天,笔者就带您走进清明节,走进那个泪雨蒙蒙的节日!

清明节最原始的底色——节气

清明节,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晚春到来的象征。具体时间就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民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祭祀祖先并扫墓,表达对祖先的纪念。

不光汉族,还有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同样也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的主题。

但是,你知道么,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其中第一句“清谷天”中的“清”就是清明节。上文也指出,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由于有“春脖子短”——春天短促的特征,清明的到来也意味着很快将要迎来夏季,气温降水会发生剧烈。

所以,清明对以农耕为主业的古代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农民们将要迎来农忙。在中国,清明节对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谚语。

在华北地区,有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懵懵懂懂,清明下种”这句谚语,这是因为,这一节气过后,大豆为主的农业作物要下种了;

在黄淮地区以,有着“清明时节,麦长三节”的说法,这时候,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

在江南地区,有着“明前茶,两片芽”的说法,江南盛产茶叶,这时候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特别要说一句,江南地区的绿茶,喝的就是“明前茶”——清明时节前摘得芽儿,由于清明前气温较低,这时候虫孽稀少,所以茶叶受虫病害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

清明节的第二个底色——祭祀

现在,人们想起清明,首先想到的是祭祀与扫墓。这就是清明的第二个底色。

那么,清明又是如何从一个节气变成祭扫祖先的清明“节”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节日,寒食节!其实,祭扫原来是寒食节的内容。

中国古代奉行儒家思想,强调对待亲人“孝”。要做到“孝顺”,就要做到“养生丧死”,做到“生尽孝死尽哀”,要做到“事死如事生”,认为,对待死去的亲人要像对待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如何做到?就要通过祭扫——祭祀扫墓来完成。这个事情很重大,在古代上至天子,中到百官,下到黎民都要做。

原本,祭扫这个事情是在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但是,古代黎民在寒食节完成这件事没有问题,因为祖先死后就埋在自家旁边,官员可麻烦了!中国古代实行“异地调任”制度,你是那里的官员,不能在那里任职,只能调到别的地方去。这可就苦了当官的了,一去一回就耽误上班时间,更不用说远在京城的京官!

于是,在唐代,皇帝决定延长寒食节假期来解决问题,由于碰巧清明寒食挨着,所以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月下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这等于将假期扩展到清明后。到了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皇帝更是直接下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并第一次明确清明寒食一体:“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这之后,人们在清明时节祭祖成了常事。再往后,清明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最终,清明就成了“节”,并且成为了中国人祭祀的日子!

清明节第三个底色——踏青

谈起清明节,人们又会想起去踏青。那么,清明节不是一个祭祖的日子么?不应该庄严肃穆么?为什么又有踏青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加入?

这是因为,清明节又融入了一个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其源自上古的中国。当时中国实行干支记年,上巳节时间就在三月的第一个地支为“巳”的日子。又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每年的阴历三月初三前后,所以后来三国魏就定在三月三,所以民间又称“三月三”。

在上古的时候,先民们在三月三主要要进行的活动是“祓禊”。祓禊,古代中国民俗,祓——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古代春秋时期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所以祓禊的主要内容为在河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祭祀活动。后来演变为在这个日子沐浴,采兰,踏青,嬉游,饮酒等活动。

由此可见,踏青本来是属于上巳节的。那为什么又称为清明节的内容呢?

这还得从唐朝说起。上文说了,唐代官员由于寒食节祭祖时间不够,于是皇帝下命令假期由寒食节延长至清明节。但是,上巳节这个重要的祭祀活动,没有给假期。于是很多官员索性就将上巳节的内容也迁至寒食-清明这个假期,于是,清明节又有了踏青,嬉戏,洗澡等内容。

慢慢的,上巳节也被清明节吞并了!

清明节最后底色

最开始,无论是清明,寒食还是上巳,都是不确定的具体日期的——清明节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寒食节是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上巳节是按照干支记年,都是不确定的。后来,由于清明节融合寒食节和上巳节不断融合,成为很多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还汇集祭扫,踏青等一系列活动,所以迫切需要一个确定的日期。

民国成立后。1935年明确确定4月5日这个固定的日期为清明节,同时确定其为国定假日,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新中国成立,到2006年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自2008年起清明节开始放假!

清明节,这个荏苒千年,伴随中华民族始终的节日,正如中华民族自身的优点一样,兼收并蓄!同时,也将和中华民族一样,永远流传!

文:牛奕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被遗忘的节日——上巳节

说来惭愧笔者是在昨晚看了朋友圈里某兄发的会回广西过三月三的图片和载歌载舞视频才知道有三月三这回事,看着视频中穿着特色民族服饰跳舞的男女笔者下意识还以为三月三是个少数民族专属节日,直到上网一查才赫然发现原来三月三是咱们汉族古老节日它还有着一个名字叫做“上巳节”!

笔者不清楚上巳节不代表手机前各位阅历丰富的朋友不知道,所以这篇文章只是给笔者和那些不大熟悉三月三的朋友补课,还请高抬贵手不喜勿喷。

上巳节别名三月三又称女儿节、春浴日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情人节之一,时间是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的起源

上巳节起源于先秦,其最初是源自于“禊[xì]礼”,所谓禊礼就是指在河边举行祭祀,用河水祛除污秽这一行为早在上周之时就有。

古人之所以要在河边举行禊礼是因为气候到了农历三月时候正直接替时节,季节交替很容易生病,通过沐浴晒洗能够减少生病,防疫祈福皆是这一活动美好愿景。

除了禊礼一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上巳节由来是为了纪念轩辕黄帝诞生,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每年的三月初三都会在河南新郑市举行轩辕黄帝祭拜仪式也叫“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所谓上巳节是因为故事以干支纪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被称为“上巳”。

发展与兴盛

上巳节发展与兴盛实在汉唐时期,随着皇帝对于节日重视这项节日变为一项国家大典。此时上巳已经不单单是一项祭祀活动而是演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欢乐假期,除了踏青、放风筝、拔河、投壶这些常见娱乐活动外,男女约会、临水宴饮曲水流觞才是上巳节最大特色。

《诗 郑风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中《溱洧》便是描写的上巳节日,男女出游的情形。药通约,芍药定情古人玩起浪漫来也是相当甜。除此之外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的《丽人行》也是描绘唐时男女出门郊游的盛况。

最著名的曲水流觞当属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人在兰亭的宴饮以及由此诞生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饮酒赋诗以歌相和好一个快意人生。

临水宴饮以唐代最为有名,皇帝带头在皇家园林里赏景宴饮进行休闲娱乐活动。

衰落

上巳节衰落是在宋明理学兴起之后,由于理学禁锢女子没法出门自然就更不可能约会踏青。到了清代满清异族统治对于上巳节这种大型集会就更加不重视了。三月三与清明、寒食离得太近也是其最终走向衰落原因,过节是要花费时间精力财力每人可以天天过节,清明时候已经踏青郊游约会了上巳节就渐渐被人忽视。

虽然三月三在中原地区被淡忘,可在西南地区三月三依然是少数民族依然是一项重大节日,这里的三月三有的是吸收发展中原地区传统上巳节有的则是本民族自身就有的传统节日例如侗族三月三又称“花炮节”以节日形式提醒注意农事,瑶族在这一日的“干巴节”等,这些节日有纪念民族英雄有庆祝丰收有祭祀祝福大家对歌、跳舞分享美食总之这是一个欢乐愉快节日。

值得一提的是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乃是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通常在这一日会为少年举行成人仪式也就是“笄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预示着孩子长大成人。日本的女儿节便是源自唐时三月三不过后来她们改成给小女孩儿节日祈福。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乃是中华民族瑰宝,我们了解不是为了过节放假而是传承感受传统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