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上香时默念的三句话(7月15能上香吗)

上香时默念的三句话(7月15能上香吗)

俗话说:烧香不烧断头香,七月十五鬼节,上坟烧香的讲究,你懂吗

随着七月十五中元节的临近,人们陆陆续续地开始了上坟祭祀先人习俗。中元节又称七月半、祭祖节、鬼节等,是传统的祭祖大节。

相传,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地府大门将打开,地府内的鬼众们将被放出来。有子孙的鬼魂回家接受香火供养;而无家可归的孤魂们,则只能游荡荒野,徘徊于人迹罕至的地方,拾取一些残羹冷炙。

人们为了让先人能够得到供养,便在七月十五这天上坟烧香祭祀,以期待祖先保佑后人平安幸福。

老祖宗认为上坟烧香是有讲究的,俗话说:“烧香不能烧断头香”,祭祀祖先为什么要烧香呢?“断头香”又是指什么香?烧了“断头香”会怎样?

烧香仪式的由来

烧香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烧香仪式主要是用于祭祀和供奉祖先。随着佛教的盛行,烧香逐渐成为佛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佛教中,烧香不仅是一种祭祀方式,还是一种修行方法。信徒们相信,通过烧香可以传达对佛祖的敬意,也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香则起源于古代埃及。在埃及,烧香用于宗教仪式和殡葬礼仪。而在中国民间,烧香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通神的手段,能够传达人的愿望和敬意。所以人们选择在传统的祭祀节日进行烧香仪式,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

断头香

俗话说:“烧香不烧断头香”,这“断头香”指的是什么香呢?

“断头香”是指折断的香。

“断头香”的说法最早在元代杂剧《看钱奴》中有记载:“这都是俺前生业,可着我便今世当,莫不是曾烧着什么断头香。”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也记载:“若今生难得有情人,是前世烧了断头香”。

由上面元代杂剧中“断头香”的用意,可知这“断头香”是一种不吉利的意思。古人认为烧“断头香”是对神明的不敬或是对先人的不尊重,不仅难以得到庇佑,相反还会招致灾祸。佛教认为以断头香供佛,来生会得与亲人离散的果报。

其实,民间把传宗接代比喻成香火延续。民间没有子嗣,则被说成是“断了香火”。而“断头香”也被人们视为“香火断了”,有后继无人的意思。这也符合佛教对“断头香”的寓意。

香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和制作工艺的参差不齐,导致了香的韧性和燃烧时间各不相同。其中一些劣质香更是在运输途中就被折断了。所以在传统节日时,人们要仔细选择合格的香品,以免在上坟烧香时,出现“断头香”的情况。

结语:

烧香的历史源远流长,烧香仪式在佛教和祭祀仪式中扮演者重要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烧香作为传统文化,已经不再是传播迷信的仪式,而是一种历史文化、历史精神的传播。

去寺庙烧香时,要在心中默念三句话

去寺庙烧香是讲究方法的,如果你盲目地去烧香,不但得不到护佑,还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造下恶业,大多数人去寺庙,都是想要求点什么,但多数人都是有求不得的,那是因为烧香的方法错了。

香并非是烧得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重要的是我们的发心,如果在烧香时,能在心中默念这三句话,烧香就会事半功倍。

第一句话:我要有一颗慈悲心。

我们在烧香时,发心非常重要,如果你只是抱着求取的心去烧香,往往就会事与愿违,若能保持一颗慈悲的心,在烧香时生起慈悲心,哪怕只是生出慈悲的念头,也胜过你烧更多的香。

俗话说:“口念观因心不善,喊破喉也枉然。”去庙里一定要保持慈悲和心善,千万不要生出邪恶和贪婪的念头,因为只有慈悲的善念才能招来善的结果。

第二句话:我要学会感恩。

我们在去烧香时,一定要学会感恩,不要总想着得到,而是要多学会给予和感恩,很多人去寺庙都想不劳而获,却不知道这世上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如果你连一颗感恩的心都没有,只想着自己那点所求之事,自然就会所求不得。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想要得到更多,首先就要学会感恩,感谢每一个对你有恩的人,当你在烧香时,生出感恩之心,就会为你所求之事种下善因,日后才会收获善果。

第三句话:我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在去寺庙时,一定要想起这句话,我们不要抱着有所求之心去烧香,因为有所得必有所失,我们要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到自然欢喜,没有得到也不抱怨,也同样欢喜。

这世间之事并不会因为你烧了香,就会发生多大的改变,我们要懂事随缘,不要太强求一时的得失,去寺庙一定要保持平常心,不要太在意得与失,如果你太在意得失,只会使自己徒增烦恼。

古人说:“有求皆苦。”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自然做不到圣人无求的境界,但我们不能太贪求,要有所求有所不求,在求的时候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得到那是因为自己幸运,失去只是人生的常态,当你不再患得患失,愿望就会不求自得。

科普贴,拜师仪式的一些规矩

首先说传统武术,什么叫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也就是竞技武术有什么区别?

首先说竞技武术,说白了就是表演,它的主要编排和目的要求就是为了好看,舒展,难度大。而传统武术的路子它是有传统文化为核心载体,或太极八卦,或五行象形,这个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所有的理论,拳论,拳谱等等都是围绕它的核心所展开。好比中国的文字他就是一种载体,数千年传承。传统武术还有非常重要一点就是传统武术他是有传承的,啥叫传承?就是你的师父他有师父,你的师爷有师爷,当然,总会有祖师爷存在的,但是祖师爷的功夫绝对不会是凭空出来的,武术的确是人创造的,最早创造它的人我们不必要去深究,我们只知道文化是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我这一门祖师爷是谁,我师爷是谁已经足够,中间存在断代或者不清晰的情况很正常,历史等各方面原因没有记录下来很正常。那么有人说了,我是学竞技武术的,我有教练,或者我们武校的,我也叫师父,我们教练或者师父也都是和XXX学的,那么我简单说说传统武术师徒之间的事情:

首先说拜师,入室弟子必须是拜过师父的,没有拜师口头这么叫根本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弟子。那么怎么拜师呢,这里面规矩比较大,各家有各家的区别,不过大体流程可能类似,我仅举我门拜师的一些规矩,如果完全按照这个来,这些规矩还是比较严格的。首先弟子通常都经过熟人或者同行之间介绍而来,不是今天碰见一个张口就拜师。双方商定拜师之后,先要选择所谓黄道吉日,也就是合适时间,然后地点,或饭店,或家中。由于条件影响,现在的话,一般选择比较好的饭店,一个是地方宽敞,可以容纳多人,菜品也可以随意选择,现在很少有人家里很大吧……这个吃饭钱,当然谁拜师谁出,没得商量。能让师父掏钱办仪式的,不是绝对没有,反正是几乎没听到过,能做到这步的徒弟,恐怕得是万年一遇的武林奇才,还得品行超过十世修行的圣人才行吧?然后是参加拜师的人员,一般来说,师父这边会请到同门师兄弟若干作为见证人,还会请到一些武林界其他门派的朋友等等。弟子这边也会请到一些家属作陪等。最重要的就是拜师的仪式:

1、请祖师爷,就是请出祖师爷肖像,相片等,当然,可以在仪式之前就请好,也就是摆到合适的位置,摆好贡品等。

2、由师父给祖师爷上香,也可以说一套词,如“祖师爷再上,门下不肖弟子XX今天要广大门户,收徒XXX,请祖师爷保佑发扬光大”之类。这个上香的事,如果门里辈分高的在场,比如徒弟师爷在,由师爷来做也可以。如果更复杂一点,上香后带着众弟子给祖师爷磕头,或者收徒仪式最后,一起带着新收的弟子磕头。总之,礼数绝对不能少。

3、然后就是由引师或者仪式司仪,现在也可以说是主持人介绍师父情况给在场的来宾听。如哪门哪派,XXX传人等等。不过这个“引师”是称呼拜师徒弟的介绍人的。可以是引师来主持仪式,也可以找其他人,再专门介绍引师等,根据具体情况会有一些变化。这时候师父只要在太师椅上做着就行了,介绍到自己,可以起立像各位同行同辈行礼,这个当然不是少先队队礼,这个我就不解释了吧?

4、接下来引师或司仪会介绍要拜师的弟子,一次可以收一个,也可能多个。还有保师,说白了就是保人,担保这个弟子会好好练功,不会出去杀人放火啥的。

5、然后由拜师弟子上前,严格点跪下,宣读拜师帖,帖子上会写着“弟子XX,久慕师门XXX,诚心拜师,绝无二心”等等。这个一般都会写明不背叛师门等等,就是按照老规矩,拜师之后,是不能随便改投其他门派的。细节这里先不多说。

6、宣读完拜师贴之后,要双手高举头上,严格的跪着的就接着跪着双手高举呈上,头都不能抬的,师父接过拜师贴后,给师父行大礼,也就是磕头,我们是三个,这个里面都是有说法的,也挺有意思的,什么场合什么事情怎么磕头,磕几个中国传统都非常有讲究,比如“三拜九叩”那是说皇帝……

7、磕完头,弟子起身,给师父上酒或上茶,一般南方上茶,北方上酒,比如我不喝酒,所以我弟子都是上茶,师父抿一口意思意思就可以了,从这一杯酒以后,就可以改口叫“师父”了,以前如果叫只能是“老师”。所以也有称这个酒叫“改口酒”或“改口茶”。

8、之后师徒之间互赠礼品,一般来说,师父可能会送给弟子一个兵器作为纪念,而弟子会呈上拜师礼,也可以和拜师帖一起呈上。所谓拜师礼,就是红包,里面多少钱没有规定,就是个心意,当然,你好意思包一分钱以后也就别混了……

9、再说一下拜师帖,帖子上面,严格的按照老规矩,上面有弟子,引师,保师的签名画押,然后帖子从中间一批两半,师父徒弟各一半,这个为了以后对照,以后有问题拿出来一对,对的上,说明是徒弟没错。

10、拜师完成,师父会打开“花名册”,以前是毛笔,亲笔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收弟子XXX,这个就算拜师仪式正式完成。接下来就是吃饭,至于饭桌礼仪,这里就不细说了。

最后说说弟子和记名弟子乃至学生区别:

弟子中,第一个正式拜师的,成为开山弟子,最后一个称为关门弟子,这两个一般都会在武林界公开宣布,要不你偷偷摸摸收徒弟,谁知道你开山门或者关门了。所有正式拜师的弟子,都是入室弟子,记名弟子是没有经过正式拜师的,比学生略微强一点的那种关系,最差的当然就是学生了。

那么入室弟子,记名弟子在老规矩里面教的东西是有区别的,入室弟子,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教的,至于学到多少,那要看师父喜好和自己孝敬和努力的情况来定。在传统武术中,有演法,练法,和功法的区别,记名弟子是没有资格学习功法的。学生就更别提了。

科普一下,希望不懂得好好看看。

师徒长幼之间的关系和一些规矩。

书接上文。话说徒弟拜师之后,正式成为入室弟子。这个入室弟子并不是说他平时到屋子里面练习,其他记名弟子,学员啥的操场练习。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跟师父的关系进了,登堂入室,更加亲近。第二,就是练习的时候,平时大家可以一起练习,但是在操场也好,场地也好,拳坊院子也好,学习的东西都是演法,也就是演练的方法,说白了就是套路和基本动作,但是细节可能师父并不给讲述,尤其有不是徒弟的成员在场的时候。那么根据徒弟学习的进度,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师父偏爱,师父会单独将某些弟子叫到屋里,放到以前,关上门,门板上上,窗帘拉上,不让人看,这个时候,师父会给徒弟拆手,就是把套路里面的招式拆开讲解用法。或者传授功法,所谓功法,就是提高功力的方法,这个是最后能应用到实际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功力,一切招式都是空谈,就算知道用法也是白搭。功法种类很多,好比铁砂掌,铁臂,铁头铁腿,金钟罩,铁布衫,点穴打穴,身法步法,或者类似少林七十二绝技里面那些东西,各家练法可能有异,但是本质意思也都差不多。种类虽多,但是绝对不可能都练得过来,找适合自己的一两种练习,达到绝技的程度就够了。实际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也不那么保守,很多东西网上记载。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以为可以照着网上记载的东西自学成才,那是基本不可能的,因为首先一个没有学过武术的没有任何分辨能力,第二,即使功法是真的,它也有可能有些保留,或者细节没有说清楚,你自己看理解上会有偏差,第三,即使你自己理解对了,练功中出现问题,你不知道问谁。还有就是它是不是伤身,或者怎么练才不伤身你不知道,万一受伤,要怎么处理你一概不知。所以武术千万不能自学,非要自学,也就能达到公园老太太水平,不能再有提高。有的人不信,说我比公园老太太能打,那是你比老太太年轻,身体优势罢了,实际功夫水平,跟同龄同体质的没练过武术的,打起来水平差不了多少。

下面说一下长幼师徒之间的礼节问题。传统武术,传统文化最为注重礼节,长幼之分非常严格,一点不能马虎。比如晚辈见了长辈,或者徒弟见了师父,师伯,师叔等,都要鞠躬行礼,鞠躬时候眼睛看地面,瞪眼瞅着师父鞠躬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也是不允许的。比如去场地练功,看到师父,如果你带着帽子,一定要脱帽,挂好或者放好,走到师父跟前,站好,郑重鞠躬行礼,同时向师父问好。见到师兄弟,互相抱拳行礼,互相问候,然后按照平时练功要求,按部就班,该怎么练怎么练,该压腿,耗腿,踢腿自己就去做,不知道的跟着师兄一起做,师父根据情况,会在旁边指点。这个抱拳行礼现在也是比较普遍的行礼方式,但是一定要知道对什么人能这么行礼,如果你去师伯面前抱拳行礼,被一拳打出门去别觉得奇怪,因为这个行礼是同辈直接的礼节,对长辈是要鞠躬的,更严格的话有些场合是要磕头的,你给长辈行礼,这个抱拳礼含义是“五湖四海皆兄弟”,你师伯师叔跟你是兄弟吗?不打你才怪。练功时候要专心,不能互相高谈阔论,交头接耳,师父讲解东西,要认真听,不能插嘴。师父责骂甚至责打,心甘情愿,因为这些都是为了徒弟好,师父教授武艺以外,还教授武德,待人接物,应该怎么做人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武者所应具有的品质。在场地中,师父站着,徒弟绝对不敢坐着,这里我说个实例,我师伯连金山先生今年80,他不管什么时候去武馆,待多长时间也罢,从来不坐着,有些人问他,说你坐下歇会吧,他说不,(因为墙上有我师爷照片和排位),师父在这呢,我不能坐着,你们坐着我不管。

去别人场地的规矩:有时候,可能会去师兄弟或者其他门派朋友场地做客看看。这个时候也要懂规矩,对于长辈,鞠躬行礼不说,同辈之间抱拳问候也不用说了。你坐在旁边看或者站着看也罢,人家师父在教徒时候,你不能插话,更不能上去指手画脚,或者过去告诉人家徒弟应该这么练,应该那么练,在以前,只有要踢场子才这么干。就算是师父的师父到徒弟场地来看,徒弟在那边教徒孙,一般情况下,当师爷的也不会插嘴。有人也许会问为啥这样?师爷都不能去指导徒孙吗?指导当然可以,师父也会求之不得,但是什么事情,都是师父事先说好才能去做,直接上去就说,“你这练得不对,应该这么练,来,看师爷的……”这么说等于打自己的脸,徒弟的师父是你教出来的,你说不对就等于说自己教的不对,自己教的不好,通常做师爷的,允许徒弟开始开山门收徒,就说明基本认可他的功夫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就算有些小问题,也不会有大的错误,如果觉得有问题,私下和徒弟说,徒弟以后教学时后改正就是。去朋友场地,人家师父允许情况下,可以上去讲一讲,通常都是只讲自己门的一些东西,大家互相学习,别人门派练得东西不管怎么样,当着面绝对不能说,一个是你不是人家门派的,人家练的东西到底什么要领你不知道,就算你知道,甚至你练得更好,但是你不是人家门派的,名不正言不顺,为了避嫌,只说自己家东西没有问题。

最后说个敏感问题,有的吧友也关注的问题,就是学费。大部分的传统武术师父,教徒弟都不收学费,我这个说的是一般情况,有些人打着旗号收徒敛财,或者什么目的不算。以前有专门供养师父的徒弟,师父接到自己家,好吃好喝好招待,每月还有零花钱,这种情况以前不少。含有很多情况就是徒弟到师父家求学,这个时候对于入室弟子主要是为了传承,往往没有学费这一说法。但是不交钱不代表就免费,徒弟必要的孝敬是应该的。“三节两寿”更是重要。三节两寿是指春节,端午,中秋,师父寿辰,师娘寿辰。这个属于重要日子,做弟子的一般由大师兄牵头,或到家,或去饭店一起聚会庆祝,徒弟去了,必带礼品或红包等。价值根据自己情况来定,真穷的,你不带东西,跟师父说明或者师父知道,礼数上不少的话师父不会怪罪,而且到家的话,还会请你吃饭。其他小年小节的,请师父吃饭,家里有事跑前跑后啥的稀松平常。师徒之间往往采用的是这么一种亲情关系,这个不是用钱能衡量的。

最后说点题外的,就是请客。老规矩,三天以前通知为“请”,两天是“陪”,一天那是“叫”。就是说请人吃饭,必须头三天通知,家中的话,是最高规格,提前三天也是有个互相准备的时间。你当天中午叫我吃饭,还去的街边麻辣烫,档次太低……

再补充一点儿,就是为啥一般来说拜师之后不能再投其他门派呢?或者一般带艺投师的人师父一般不收。这里面主要有下面2个原因:

1、各家东西不一样,要领不同,在你本身东西没有学好的情况下,又去拜别的师父,两家东西合不到一块,只能越练越混乱。反过来,你学过一点东西,但是不咋样,去拜别的师父,别的师父也不愿意要,因为你的身上毛病很多,学拳容易改拳难,再重新纠正起来非常麻烦,还不如教啥也不会的一张白纸最好,写啥是啥。如果你学好了,师父觉得你是块材料,也希望你能进一步成长,也会提出让你去交流学习,或者介绍到其他师父那里,这时候就没问题了。

2、这个理由现在已经基本用不上了。就是带艺投师,师父会怕这个人是仇家派来的,把自己家东西学了,知道要领,再来对付自己。所以不是特殊情况,干脆就不收这样的。

农历六月廿四日——闽南人的“雷公诞”

农历六月廿四日,是我国传统的雷神诞辰日,俗称“雷公诞”,各地叫法略有不同,在闽南农村,则称为“雷公生”,雷神信仰始于农耕社会,先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神秘感

对于雷神的形象,《山梅经·梅内东经》中有记载,文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这种形象是半人半兽形,人们认为雷声在天,而龙亦飞腾于天,将二者结台在一起,便会有雷雨;又将其腰问想象有一鼓,鼓发雷声。

人们崇祀雷神,以农历六月廿十四为雷公生日,称为\"雷公诞\",是日人们均要奉祭雷公。

雷神最明显的特征是猴脸、尖嘴,所以民间有之\"雷公脸\"、\"雷公嘴\"的说法。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即中国道教的上古尊神雷祖,或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

雷祖居於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气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三十六面,由三十六神司之。行雷之时,雷祖击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雷部有神三十六名,皆当时辅相有功之臣。

雷公、雷神的崇拜,古已有之。但是,在神系中设置雷部,并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其事,当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时期,道教神霄、清微诸派,崇尚施行雷法,於是,雷之功能不仅在於施雨,而且扩大到了主天之祸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就称,要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後勘其形,以致勘形震尸,使之崩裂。

《明史》的《礼志》称,“雷声普化天尊者,道家以为总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天尊现示之日,故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道教的主要宫观大多供奉雷祖。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有道教徒进庙烧香,祈福消灾。道教正一派在一些大型斋醮礼仪中常设有雷祖的神位,并在科仪中有召请雷部诸天君神的内容。

雷神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因为远古时代,气候变化异常,晴朗的天空会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雷电有时会击毁树木,击丧人畜。使人们认为天上有神在发怒,进而产生恐惧之感,对之加以膜拜。神的形象也从单纯的自然神逐渐转变成具有复杂社会职能的神。

在南方,六月廿四日为“雷公诞”,有的道教宫观祀有雷公神像,“雷公诞”这一天道士诵经祈求合境平安。有的地方甚至在这一天信女们戒斋素食,以表诚心。

闽南农村做“雷公生”十分普遍,六月廿四正值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厅堂朝外面天,准备丰盛供品,设供桌为雷公祝寿。供品有“小三牲”及鲜果,传说供品中不许有鸡,因为雷公长得不好看,脸上长得一副“鸡母嘴”,以鸡祭拜寓为有所不敬。

雷神信仰崇拜是古代农耕社会时,我们的先人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充满神秘感和恐惧心理所形成的。它发祥于民间,又经道教的加以系统和规范化,并且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提倡。但雷神崇拜能够历久不衰,有其较深层次的原因和理由,不能简单地斥之为“盲目崇拜”。

其一,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是模糊的,神秘的,对大自然无比威力造成的灾难产生恐惧感,从而认为大自然的各种行为都有神在指挥,各种关于大自然信仰的神仙应运而生,如风神、雨神、雷神、水神等等都是,这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人们期望这些神能够庇佑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该刮风就刮风,该下雨就下雨,该打雷就打雷。人类把这些良好的愿望都寄托这些神灵身上,这就有了自然神的崇拜。每年为这些神灵举行“圣诞”,就是表达人类诉求的一种方式。农民在这方面的要求尤为迫切,“风调雨顺”是农民数千年来向大自然诉求的永恒主题。我们可以从闽南现存的一些有关于雷的农谚,来看农民对雷神的信仰的现实性。农谚说,“未惊蛰先响雷,会四十九日乌”。又说,“雷打秋,晚稻成柴秋”。还有,“十月雷,师公和尚吃甲肥肥肥”。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表示春天即将到来,春雷响动,万物复苏。未进入惊蛰节气就响雷,这是不正常的,会发生“四十九日乌”的不良天气。“乌”是闽南语“黑”的意思,“四十九日乌”就是发生49天阴雨天气,阴天水冷,不利春耕。“雷打秋”,是指如果在“立秋”节气这一天打雷了。夏种季节如果雷雨多,雷阵雨会使田水温度升高,不利于刚插的晚稻秧苗返青,甚至有的枯死了,就像“柴秋”。“柴秋”是晒干了的马尾松树枝,红红的,以前是农民的烧火做饭的燃料。农历十月以后已进入冬令,按正常规律是没有打雷了。如果十月打雷,这说明这个冬季有特殊的暖冬现象,各种传染病都较容易发生。以替民众“消灾祈福”为职业的道士、僧人生意就好起来了,所以都吃得肥肥胖胖的。以上所例举的三种关于雷所预示的气象,都是农民最不愿意看到的。对雷神的崇拜就是祈祷雷神能够符合人意,庇佑农民的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这种朴素的愿望代代传承,一方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重大自然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农谚有一定的准确性,才能够取得农民的信服。笔者认为,这些农谚是否科学,有待气象专家研究、探索,但以笔者的观察还是有很高的信服度的,基本准确。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观察气象的智慧结晶吧!

普化宝诰

至心归命礼

九天应元府,无上玉清王。 化形而满十方,谈道而趺九凤。三十六天之上,阅宝笈考琼书。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权大化。手举金光如意,宣说玉枢宝经。不顺化作微尘,发号疾如风火。以清净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付诸魔。总司五雷,运心三界。 群生父,万灵师。大圣大慈,至皇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