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元旦有啥讲究和风俗(元旦有啥讲究)

元旦有啥讲究和风俗(元旦有啥讲究)

今日元旦,牢记:“1不借,2不做,3要吃”,尊重传统喜迎新春

《元日》这种古诗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今日凌晨12点的钟声和炮声的响起,我们正式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旦佳节。“元旦”作为新年的“初始之日”有着诸多讲究,比如说:放假期、贴春联、跨新年等。

当然了,除了以上讲究外,我们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上也不能大意,在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中自古就有“一不借,二不做,三要吃”的原则和习惯。那今天娟子就把这些知识详细和大家唠唠,愿新的一年大家都得偿所愿,事事顺心。

“一不借”

“1不借“,即不借钱。新年的大家都有讨个好彩头的说法,若你在新年第一天去问别人借钱,或者把钱借给别人了,那就有”钱财往外流“的意思了。

而且,在农村地区还有俗语:”新年不借钱,借钱穷一年“的说法,在很多人看来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因为借钱的同时还会把这一年的财运给借走,实属对我们不利。

“二不做“

1、不大扫除

元旦当天很多人都喜欢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有“辞旧迎新“的说法。其实,老一辈朋友觉得,元旦当天是不宜大扫除的,因为第一天我们每个人的运势还没有固定住,若是直接大扫除就会把运势给清扫掉。

2、不穿的邋里邋遢

新的一年要有新面貌、新气象。我们出门的话一定要换一件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衣服来迎新春,给新的一年讨个吉祥。

如果我行我素,穿的邋里邋遢的就容易给人一种失落、愁事缠身的感觉,这样往后这一年也会不太顺利。

“三要吃“

1、吃饺子——招财进宝

我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相当多彩的,而元旦吃饺子的习俗流传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不论过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老一辈朋友都喜欢通过吃饺子来庆祝。而且,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美好寓意。

准备食材:韭菜、鸡蛋、虾仁、木耳,饺子皮备用

第一步:把韭菜和泡发好的木耳清洗干净,切成小段。紧接着再把大虾去除头,去除虾线剁成小丁备用。

第二步:锅中加油,油热后打入两个鸡蛋,搅散炒熟捞出晾凉备用。

第三步:把所有食材混合在一起,放入1勺蚝油、1勺生抽、1勺老抽以及适量食盐搅拌均匀,这样饺子馅儿就做好了。然后把拌好的饺子馅放在饺子皮上包裹起来,下锅煮熟,美味就达成了。

2、吃汤圆——团团圆圆

汤圆,最初起源于宋朝,一经兴起后便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它是用糯米粉搭配各式的果仁经手搓成的。成品的汤圆个头饱满,圆如玉盘,馅料美味,咬上一口香甜软糯,令人回味无穷。

而且,因汤圆是圆形的,所以老一辈朋友认为有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新年的一年吃汤圆,也象征着嘉兴和睦,幸福团圆。

3、年糕——年年高升

年糕又叫“年年糕”,它与“年年高”是谐音字。而且,在民间还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到的:“年糕年糕年年糕,今年更比去年好”,意思就是说,元旦当天吃了年糕,往后一年的生活就会比之前更好。

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地区的朋友都喜欢在元旦当天和家人一起吃上一顿软糯糯的年糕来共迎新春。不过,因地区不同,所以对年糕的吃法也不同,比如说:炒年糕,蒸年糕、煮年糕等,其实不论哪一种吃法,只要与最重要的人一起同食,那便是最幸福之事。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在本文末尾娟子携家人一同给广大朋友送上祝福:希望新年的一年,大家都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万事胜意,好事连连!

明日元旦,元旦要牢记“一不借,二不做,三要吃”,兔年安康顺利

明天是元旦,元旦是阳历的第一天,即2023年1月1号,世界大多数国家统称为“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元旦”即为“初始之日”的意思, 颇有许多讲究。

元旦并不是“舶来品”、“洋节日”,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节日,元旦有很多叫法,例如“元日、元春、上日”等,但最终元旦保留了下来,使用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民间对于元旦也格外的重视,元旦被列为国假,要连休三天,分别为2022年12月31号、2023年1月1号、2号,很多企业还要张贴“欢度元旦”的对联,以此来迎接新年。

论重要性来说,元旦虽然热闹,但远不及春节的热闹,两者还是有区分的,庆祝元旦的机关单位比较多,个人则比较少。

明日元旦,元旦要牢记“一不借,二不做,三要吃”,兔年安康顺利

“一不借”

新年第一天,不要借钱,新年都祈求一个好兆头,早晨你去跟人家借钱,十分的不吉利,农村有一句俗语:“新年不借钱,借钱穷一年”,其实挺有道理的,把别人的运势都借走了,有需要借钱的一定要提前,避开元旦和除夕这两个重大节日。

“二不做”

1、不要邋里邋遢

新年新气象,元旦这一天出门,一定要穿整齐、干净、漂亮的衣服,元旦就是要辞旧迎新,把过去不好的烦恼和不顺心统统抛掉,迎接新的一年。

如果新年你第一天仍然邋里邋遢,那今后的一整年,都会是什么状态呢?除了穿新衣,尽量把卫生搞整洁一些,全新面貌过元旦。

2、不要喝酒开车

临近年底了,很多人开始频繁应酬,在元旦这个关键日子,聚会是自然不可免的,大家都放假了,和家人朋友聚一聚,不知不觉可能就多喝了几杯。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很多人就是不当回事,喝完酒就去开车,结果出事了,后悔莫及,再一次提醒大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喝酒不开车。

“三要吃”

1、水饺(招财进宝)

饺子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是民间的传统小吃,逢年过节,老百姓都有吃饺子的习惯,民间有很多关于饺子的谚语“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像元旦这种重要的节日,更是少不了饺子的存在。

饺子形似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财运”,在旧年与新年交替之际,吃饺子意味着大吉大利,招财进宝,“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

1、虾仁数量一定要多,把虾头剪掉,挑出虾线,取出虾仁,改刀切成肉丁。

2、黑木耳提前用凉水浸泡,泡软后切碎,起锅烧油,把鸡蛋煎熟后,晾凉备用。

3、韭菜洗净切碎,把所有的食材混合到一起, 调味放蚝油、食盐,搅拌均匀。

2、汤圆(团团圆圆)

汤圆起源于宋朝,历史同样悠久, 汤圆是圆形的,是用糯米制成,煮熟后软糯香甜,馅料美味,回味无穷。

元旦吃汤圆有团圆美满的意思,同时也象征新的一年,家庭团圆,阖家幸福,是重大节日必备的小吃之一,。

汤圆除了水煮以外,还可以油炸、蒸食, 取团圆美满之意,在南北双方都比较受欢迎,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3、红烧肉(鸿运当头)

一直以来,红烧肉都是一道寓意好的菜肴,“红红火火”、“鸿运当头”,红烧肉流传甚广,是聚会家宴上经常出现的一道硬菜。

红烧肉肥瘦相间,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老人孩子都喜欢吃。

制作红烧肉的秘诀:“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1、准备二斤五花肉,改刀切成大块,凉水下锅,倒入葱姜料酒,大火沸腾5分钟,撇掉浮沫,捞出冲洗干净。

2、起锅烧油,油热倒入冰糖,炒出糖色,倒入五花肉,翻炒上色,加1勺老抽,2勺生抽,1勺蚝油。

3、加入足量的开水,放入葱姜、八角、桂皮、香叶,大火炖转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等时间到了,收汁即可。

4、按照这个方式做的红烧肉,色泽红亮,肥而不腻, 鲜香美味, 香甜美味。

明天就是元旦了,新的一年,预祝大家安康顺利,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心想事成。

今天年初八,记得:1不归,2要请,吃3样,破除禁忌、新年顺又发

在正月十五之前,每天都是节日,每天都有相应的讲究和习俗,尤其今天正月初八“旺旺大发”,自古以来都是开工启市的好日子。

新年伊始、蓄势待发,搏好运、讨彩头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讲究。今天初八“聚财日”,老人讲“初八吃3样,人兴家业旺”,“3样”到底指的啥?还有啥禁忌?老传统别丢,新年顺又发。今天大年初八,记得:1不归,2要请,破除禁忌、新年事事顺。

一不归:不归家

这里特指出嫁的闺女初八不宜回娘家;不过传统说法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条做人准则,违犯任何一条都对不起祖宗,没脸面回家,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重礼、明礼。

二要请:请顺星灯

每年的正月初八是众星下界之日,也叫“顺星节”,可以预知一年的运势,初八晚上各家都要举行顺星祭祀仪式,在案头、厅堂、庭院、灶台等处点上花灯趋吉避凶,众星保佑平安顺遂。

吃哪三样?

一、吃油条

油条讲究的是条顺和鼓胀,相传油条是百姓为了憎恨奸臣秦桧制作出来的一种的食物,取名“油炸桧”,初八吃油条新年诸事顺,一年没有“小人”的挡财运路。

【炸油条】

1.低筋面粉5斤,加入无铝油条蓬松剂75克,35克食用盐、20克白糖、20克植物油起酥,用45度的温水和面,一斤面5两水,搅成面絮以后揣成团,饧上5分钟接着揣,一直把面揣光,收口朝下再饧20分钟。

2.案板上刷上油,把饧好的面取出来,一点一点的往里折,收口朝下再饧5分钟。

3.擀面杖上沾上油,把面擀成长条,切成大小相等的宽剂子,两根摞一块,一压一抻,做成油条生坯。

4.油条七成油温下锅,不要动、飘起来以后把弯的地方推直即可,经常给油条翻面,均匀受热。

5.一直炸至金黄膨胀就可以出锅了,香酥可口条条顺。

二、吃莲藕

莲藕多孔,寓意八方来财、路路通,藕片在很多地方又被称为莲菜,寓意“敛财”,象征发财富足。

【咸酥藕片】

1.首先我们准备一下食材,削净外皮的莲藕一节切成均匀薄片,小葱几根切成葱花。大蒜几粒拍散后切成蒜末,生姜一块切成姜末,小米椒几个切成圈。

2.锅内烧水,水烧开以后加入白醋5克,白醋能防止莲藕氧化变黑,倒入切好的莲藕,焯水2分钟左右,莲藕断生以后倒出,用清水冲洗控水备用。

3.锅内烧油,烧油的时间,我们给莲藕挂一下糊,盆中撒入适量淀粉颠盆拌匀,让淀粉裹满莲藕表面,淀粉能使莲藕口感更酥脆。油温升至5成热时油面接近冒烟,把裹好淀粉的莲藕一个一个下入锅中,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莲藕粘连,保持中小火炸2分钟,把莲藕炸酥、炸透倒出控油。

4.锅内留底油,油热以后,撒入一小撮青花椒爆出香味,倒入小料翻炒出香辣味,再把炸好的莲藕倒入锅中颠锅翻炒均匀。加入食盐2克,白糖少许,鸡粉1克,胡椒粉1克,倒入葱花淋入少许明油,翻炒几下就能出锅装盘了。

三、吃谷物

女娲在第八天创造了谷物,因此初八也被称为“谷日”,初八吃谷寓意五谷丰登、衣食无忧。

【八宝粥】

1.红芸豆、赤小豆、花豇豆、薏米、花生、莲子清洗干净挑出坏豆子;江米和红枣一起放入蒸锅内,用中火蒸30分钟,在蒸制江米加水的量没过江米一个指节即可。

2.砂锅里加半锅水,加入少许碱面让豆子更容易煮软,把豆子全部倒入大火烧开后加入一点清水转小火炖煮,每一次烧开都要往里面加入少许清水,这样煮出来的豆子软烂不破皮。

3.小火慢炖40分钟后,加入蒸好的江米煮2-3分钟后,再加入红枣,不停地搅拌防止糊锅,最后撒上一把熟白芝麻即可出锅食用。

第一美食编辑:小雅

春节的十个小知识:春节为啥又叫新正、元日?

中新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新春佳节来临,人们以丰富多样的节庆习俗,来迎接期盼已久的农历新年。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提到,春节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具有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其实,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始终是中国人看重的团圆节,也从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春节有何寓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它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

因此,作为“年”的一种称谓,春节在各种祭祀仪式与欢庆活动中,就具有了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从本质上讲,“过年”也可以视为一个时段。在古代,并无“春节”一词,而“正月初一”常谓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或新正等。

孟令法说,直至民国,“正月初一”被定名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二、春节为啥又叫新正?

在春节的各种名字中,“新正”自隋唐以来就得到普遍使用,如孟浩然《岁除夜会乐成张少府宅》诗曰:“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樽。”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写道:“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明清时代“新正”这一名称也得到延续,荻岸山人在《平山冷燕》中写道:“因岁暮就在家过了年,新正方起身上任。”

“正日”这一称谓或在汉代即已出现,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引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新正也好,正日也罢,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古人对新年第一天的认识。

从本质上说,这些词汇都带有一定的美好寓意。无论使用哪一词汇指称“正月初一”,其中的“新”“正”“元”等词汇所体现的“一元复始”等理念,都彰显了人们对一年之始的时间定位,也是对万象更新的体认。

三、如何以岁首定年节?

春节能够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这也与历法的选择有关。

孟令法介绍,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历朝历代仍有差别,这对以岁首定年节的传统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远古时期,人们以北斗七星为基准,确定了“斗柄回寅”为春正,“建正寅月”之立春为岁首,这恰是干支纪元法,或称星辰历。

简单来看,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秦统一六国后,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定在冬十月。

汉初时,沿用秦历。至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在吸收干支历(节气成分)的同时,制“太初历”,恢复夏历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此即为今之春节奠定了时间基础,而四川阆中人落下闳则成为当代学者所认定的“春节第一人”,被奉为“年爷爷”。

四、“年”为何被引申为岁名?

如今,人们提起春节,总会说“过年了”。孟令法解释,“年”属于“禾”部字,许慎《说文解字》将“年”写作“秊”,从禾千声,意为“谷孰也”。

《谷梁传·桓公三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基于此,“年”有了“年成”之义,即“一年的收成”。基于这一本义,“年”逐渐往表示时间的意义上引申,如此便出现了“年节”“年纪”“周年”“年代”等概念。

“过年”的“年”亦是如此。正所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循环往复,人们把“过年”视为庆贺丰收的节日其实不难理解。

此外,“民以食为天”,“社”“稷”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时段,张贴蕴含“丰收”之意的春联,举行“社火”“社戏”表演,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信俗活动。

五、除夕与春节有哪些关系?

从时间上看,除夕与春节相连,但有其起源,即“逐疫驱鬼”。汉画像石既有“傩戏图”,而宋佚名绘“大傩图”即是证明。

孟令法解释,“除”本义为“交易”“去除”,“夕”有“夜晚”之意,而此日一般在腊月三十,俗称“年三十”。是夜人们“通宵不眠”,俗谓“守岁”。

故从其本义出发,其意可为在一年的最后一晚“弃旧迎新”“驱邪避秽”。因此,春节和除夕既有相通之处,亦有一定区别,而前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可包含后者——民间俗谓“过了腊八就是年”,而“年”在现当代社会即被称为“春节”。

此外,人们针对不同亲属关系,自初一开始便分不同时段前往亲戚家拜年,比如有些地方初二“回娘家”,初三“姑舅姨”。

六、除夕最早何时出现?

中国民间常将除夕称为“大年三十”,是日为“大除”,是夜,则称“大年夜”。在部分地区,还将除夕前一日称“小年夜”。

从典籍角度看,“除夕”的出现或比春节晚很多。现存文献最早提及“除夕”的是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腊月三十,但也有腊月二十九。孟令法说,中国传统历法总体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太阳运行,也考虑月亮运行,同时观照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但为了弥合日月星的运行时间差,便制定了平年和闰年。

所以,农历年最后一月既有三十天,也有二十九天,但以三十天为多。

七、因何要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简单来说,就是在吃过年夜饭后,全家人在灯火通明中由“除夕”跨入正月初一,直至天亮。

孟令法认为,之所以有此风俗,原因之一可能是“守岁”起源于古代自然崇拜以及人们对它的合理解释。人们采取“熬夜”行为,以化解想象中“年兽”等带来的生存危机。

换言之,人们希望在两个时段的跨越中构建一种无形力量,以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从而实现对家庭或集体成员的有效保护。

总之,除夕“守岁”的风俗主要源自人们对新旧交替的一种象征性表达,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时序循环往复变化的感性认知以及处理方式,并逐渐走向了全民娱乐。

八、春节主要习俗有哪些?

春节期间的节庆习俗丰富多样,如吃饺子、放烟火、压岁钱、逛庙会等等。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等到正月初一,大家照例走亲访友,依次“拜年”。人们穿起喜欢的新衣,准备好茶点糖果,热情招待客人。

在旧日民俗中,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做什么都有讲究,颇具仪式感。

九、为何要吃“五辛盘”?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过年时要吃“五辛盘”,是由生韭、生葱、兴蕖、薤以及蓼蒿五种植物组成的凉拌菜,有些也用葱、蒜苗、姜、椒和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过年食春饼、萝卜与五辛春盘”。由此可见,“五辛盘”曾广泛流布于楚地。

“五辛盘”基本均以性味属“辛”的菜为主,取其谐音为“新”,寓意新一年的开始。此外,吃“五辛盘”还有祛邪除病之义,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十、辞旧迎新是春节核心议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孟令法说,“辞旧迎新”的确是春节的核心议题,可以说,大部分春节活动都与此密不可分。

贴春联、门神等,普遍出现于除夕日(晌午);正月初一拜年时的拱手作揖、相互问候时的吉祥语等等,都能说明两者均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征。

孟令法认为,相较而言,除夕的“辞旧”属性凸显,正月初一的习俗更倾向于“迎新”。

在他看来,庆贺新春佳节是中国传承数千年的重要活动,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做好工作,更好地维系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功能。(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