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元节七月半包袱子传统写法格式,禁忌和忌讳
中国不知哪个朝代流传下来的民俗,“月半”烧袱子。其意为祈求亲人庇佑,也是一种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后代的传承身教。
中元节,袱子上面写的“中元之期”,出自中国本土道教。道教有三主官,上元、中元、下元对应天、地、水三官。上元天官喜乐,故元宵燃灯。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
写袱子
袱子一般采用白纸作外封皮里面包黄纸。按照个数6个袱子为半贯,12个袱子一贯、24个为两贯,一般不超过24个。另外还需要包一个地盘业主袱子。
包袱子
包法:传统包法是准备好封纸和黄纸,使用封纸包一叠黄纸,数量适量。然后左右包过来,而后前后四个角向里面叠一点,最后前面后面叠过去用糯米沾好。
如何写袱子?
1、背面、每包好一封就在袱子的背面写上一个封字,这个封字写在袱子折叠相交的位置。
2、正面、写法从右至左一行一行依次写:
今逢中元之期虔备冥财一贯(独占一行)奉上(这两个字在第二行,写最下面)
故显考某公讳名称老大人正性收用(显考为男显妣为女,也可以是先父母。某公就是姓后面跟公,讳后面跟名字,男就是老大人,女就是老儒人)
查明放行,关津渡口(两行并列为一行),孝男某某 媳某某 具
天运多少年月日焚化(天运指农历)
袱子
禁忌和忌讳:
1、地盘业主单独放一边,一般放地上。
2、写好的袱子可供放几天再焚化,但是焚化的时间必须和袱子上面的时间统一。
3、烧袱子应该赶在黄昏插黑前烧。
4、需先烧地盘业主再烧其它袱子。
5、小孩晚上应早点回家
敬香
以上为中国中元节民俗烧袱子传统,这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思想寄托,一种祖宗崇拜的祈福方式。我们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拜佛主祈求佛祖保佑,同时我们也有祖宗崇拜的自由,祭奠逝去的亲人庇佑。
中元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到整个东南亚、尤其韩国。如果我们忘记了,韩国人会高兴的捡起来说是他们的节日,并且申遗。民族复兴,我们的文化也需自信。
农村老人去世后,为何有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还真不是迷信!
从小,就有一种记忆,那就是老人去世以后,家人就要烧纸,当然小时候对这个是十分恐惧的,看到这些东西都会有些害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改变了这样的看法,那是对逝去亲人的一种思念,一种精神的寄托。我们都知道,一般地方的风俗,老人去世以后,都要烧纸,而这个烧纸是有规律所遵循的,一般都是老人去世后七天,然后第三个七天,第五个七天,第七个七天,都要烧纸,这是为什么呢?“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断七),共计四十九天。民间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散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有的还有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渐渐的拉长距离,再大的哀伤也该渐渐的淡了!
有的地方的说法,七个七天,是去世的人,要经历的七关,第一个是望乡关,借着是恶鬼关,第三个是金鸡关,第四个是饿狗关,第五个是阎王关,第六个押差关,第七个是黄泉关,人去世后要经历这七关。只有过了这七个关,才能够顺利的进入阴曹地府,我们也看过许多小说,就是没有过完这七个关,魂魄一直在人间,等等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灵柩停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
五七祭奠活动格外隆重,亲友都要前来吊祭,最后还要焚烧亲友为亡者准备的纸人纸马、灵屋花轿、城垣桥池和用火纸做成的“包袱”等物品,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 的生活。当然这些东西,真实不真实,没有人能够考证,因为毕竟每个人都要亲身经历,我想,这是在人间的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亲人的一种寄托。经历了这些,就会懂得,生活不易,珍惜身边的人,因为身边的人,一旦离去,是永远也回不来的。
中元烧袱祭先人 薄酒淡茶寄相思
农历七月十四这天,骄阳似火,在大冶青龙堤岸(青龙塔至大冶一中桥头段),烟雾缭绕,车水马龙,看上去热闹非凡。
其实,当地的人都知道这是大冶这一带的习俗,在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家家户户都要焚烧“纸钱包袱”,摆上供品祭祀先人,以此来追思缅怀先人。
关于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过,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因而固定于这一天。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关于包袱的写法
不同的辈分,称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远”。尊称都是男右女左。自称亦自然随着改变,相对应的分别是:子、孙、曾孙、高孙。袱皮背面的交合处应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随意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