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中元节烧包写法大全(中元节烧包)

中元节烧包写法大全(中元节烧包)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元节七月半包袱子传统写法格式,禁忌和忌讳

中国不知哪个朝代流传下来的民俗,“月半”烧袱子。其意为祈求亲人庇佑,也是一种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后代的传承身教。

中元节,袱子上面写的“中元之期”,出自中国本土道教。道教有三主官,上元、中元、下元对应天、地、水三官。上元天官喜乐,故元宵燃灯。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

写袱子

袱子一般采用白纸作外封皮里面包黄纸。按照个数6个袱子为半贯,12个袱子一贯、24个为两贯,一般不超过24个。另外还需要包一个地盘业主袱子。

包袱子

包法:传统包法是准备好封纸和黄纸,使用封纸包一叠黄纸,数量适量。然后左右包过来,而后前后四个角向里面叠一点,最后前面后面叠过去用糯米沾好。

如何写袱子?

1、背面、每包好一封就在袱子的背面写上一个封字,这个封字写在袱子折叠相交的位置。

2、正面、写法从右至左一行一行依次写:

今逢中元之期虔备冥财一贯(独占一行)奉上(这两个字在第二行,写最下面)

故显考某公讳名称老大人正性收用(显考为男显妣为女,也可以是先父母。某公就是姓后面跟公,讳后面跟名字,男就是老大人,女就是老儒人)

查明放行,关津渡口(两行并列为一行),孝男某某 媳某某 具

天运多少年月日焚化(天运指农历)

袱子

禁忌和忌讳:

1、地盘业主单独放一边,一般放地上。

2、写好的袱子可供放几天再焚化,但是焚化的时间必须和袱子上面的时间统一。

3、烧袱子应该赶在黄昏插黑前烧。

4、需先烧地盘业主再烧其它袱子。

5、小孩晚上应早点回家

敬香

以上为中国中元节民俗烧袱子传统,这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思想寄托,一种祖宗崇拜的祈福方式。我们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拜佛主祈求佛祖保佑,同时我们也有祖宗崇拜的自由,祭奠逝去的亲人庇佑。

中元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到整个东南亚、尤其韩国。如果我们忘记了,韩国人会高兴的捡起来说是他们的节日,并且申遗。民族复兴,我们的文化也需自信。

客家中元节烧包习俗,特别有仪式感……

中国人特别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尤其是清明节、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和冬至三节。一般来说,清明节和冬节要去先人的坟前祭拜,而中元节可以在家烧包祭祀就行。

所谓烧包,俗称烧纸钱。客家地区中元节烧纸钱一般选在农历七月十三日、十四日或十五日。这是因为传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阎王爷给众鬼放假的日子,但众鬼需在十六日鬼门关关门前回去,否则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农历七月十六日烧包的话,先人是收不到纸钱的。

一般来说,从右往左将白包分为五列,每列有一定的写法要求。第一列:今逢XXXX之期,如中元胜会之期(或简称中元之期)。若是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

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很多白包都会打印好\"敬奉金银冥衣钱财等\"。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如包是长辈写给晚辈,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

第三列:故XXX收用,指已经故去的XXX人收用。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

\"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如\"显\"、\"祖\"等敬字。其次考指父亲,妣指母亲,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姓名,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等,女先人写\"某氏某某\"或\"某母某氏某某\"。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孺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

第四列:阳上XXX祭奠。在阳上之后要写明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及姓名,如阳上子XXX等祀、阳上孙XXX等祀。如果在服丧期间,则要在阳上之后加个\"孝\"字,如阳上孝男XXX等祀、阳上孝子XXX等祀。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一点,在XXX(人名)之后要加个\"等\"字。\"XXX等\"祀代表的是后世子孙延绵不绝,但只有\"XXX\"祀则隐含着无后人之意。

第五列:天运X年X月X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如果是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则更简单的写明就行。

在客家地区,在写好的白包之后,还会在白包上及部分纸钱上滴鸭血。滴鸭血这种仪式,代表的是鸭子会把纸钱包很快的送达先人手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鸭血滴到了阳上\"某某某\"的名字上,如果在世的人名字上滴到了鸭血则非常忌讳,暗含着将有血光之灾,非常不吉利。

此外,客家地区过中元节还有许多禁忌存在。比如说,每当进入农历七月,老人就会嘱咐家人晚上不要出门,而且还要解释说外面脏东西多出门不利、阎王爷放鬼出来了等等。在老人的观念当中,农历七月是鬼月,而农历七月十五日则是鬼节,这天也被称作七月半。

又比如说,在客家地区有的地方是农历七月十四节过节,有的地方是农历七月十五日过节,你知道为什么会不一致吗?

中元节提前一天过,据说与文天祥抗元有关。据嘉靖《惠州府志》卷八《地理》风俗条记载:\"旧俗,惠民多居南雄。因元兵将至,预十四日为荐祖,次日避兵。故今居惠犹循十四日为中元节。家备酒肴,荐褚衣,祀先祖。龙川中元或从惠十四日,或十五日。和平,先一日乡里各挂纸钱,谓之吊田钱。\"

总之,客家地区过中元节特别有仪式感,祭祖孝亲,能让人感受到宗族和家族的强大存在。

昭通镇雄七月半(中元节)习俗烧纸钱,这些书写你可还记得?

今天是我们这的中元节,也叫七月半(农历),当然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中元节本来是七月十五,但我们这里(镇雄)多数是过七月十三,少数是过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

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附:封皮路票文字内容:

元始符命。時刻昇遷。北都寒池。部衛形魂。制魔保舉。度品南宮。死魂受煉。仙化成人。生生受度。劫劫長存。隨劫輪轉。與天齊年。永度三途。五苦八難。超凌三界。逍遙上清。

三、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现将其体

写法介绍如下:

白皮封面

花皮封面

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 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 上奉 (恭敬地奉送给)

第三列: 故 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 孝 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运 年 月 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

2、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如果是白包,则“中元胜会之期”处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胜会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具体见附表);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收用”这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这个不用管。第四列:在“孝”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具体写法见附表)。第五列: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补充一点,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这个“封”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烦了。

四、烧包: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将封好的包烧化送给先人。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不是随便就拿去烧。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其次喂马,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第三是供马夫,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第四是上驮子,就是将已捆好的包抬上马背,实际是将纸马夹捆好的两包中间;第五是画烧包圈,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一般是门口院内)画一个有出口的圆圈,直径约一米,出口对着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烧一把燃香沿烧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间顺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第七是砌包,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内堆放成有一定空间的形状(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烧焚化。第八是烧包,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各人来认领自己的钱。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烧掉,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们来领用。

七月半写包称谓一览表

黄历七月中元节烧纸有用吗?鬼月禁忌有哪些,高僧告诉世人真相?

每逢农历的七月十五将会迎来中元节,也可以称为“盂兰盆节”,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传统的节日,古代的人也会把它称为“鬼月”,这一天百姓会带着准备好的祭品,去祭祀自己的祖先,或是烧纸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虽然这种传统的节日一直流传了下来,但我们心中却一直有一个疑惑,给已故亲人烧纸钱真的有用吗?

大家好 我是神秘,相传东汉的蔡伦改良了造纸术后,生意兴隆赚得盘满钵满,哥哥蔡莫和嫂嫂慧娘看到眼里,羡慕在心里,于是督促蔡莫去和弟弟蔡伦取经,只不过蔡莫没有蔡伦的耐心和认真,跟着蔡伦学到一半的时候,就着急跑回家开店了,慧娘以为丈夫学有所成,立马也拿出家中所有的存款,夫妻两就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卖纸张的店面,但由于蔡莫学艺不精,生产出来的纸张全部都是劣质的,导致无人购买。

夫妻两人每天坐到家里愁眉不展,一天慧娘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于是悄悄告诉蔡莫,当天晚上邻居就听到蔡莫家传说哭声,闻声赶来才得知,蔡莫的妻子突然暴毙死了,第二天蔡莫当着邻居的面,抱着妻子的棺材泣不成声,一边哭还一边烧纸,忽听棺材有了响动,传出了慧娘的声音,相公我回来了,众人撞着胆子把棺材盖掀开,慧娘果然还活着,感激的对蔡莫说道,谢谢相公烧的纸钱,我到了阴间后,阎王让我推磨受苦,但小鬼都帮着我干活,因为我可以给他们钱财,最后她把蔡莫烧都纸钱都给了阎王,阎王就让她重回阳间了。

蔡莫却假装不知情地说道,慧娘我没有给你烧钱啊,慧娘立马接话,阴间是把纸当钱的,就是你烧的纸钱起了作用。这件事情很快就在街坊四邻中传开了,封建迷信的古人都相信纸钱真的可以帮助已故的亲人,于是都纷纷跑来购买蔡莫家的纸张,至此夫妻两的店面生意越来越好了。方式正好赶上慧娘还阳那天的时间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所以这样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每年一到这个节日,百姓就会焚香烧纸祭拜已故亲人。

当然,这只是民间对于中元节烧纸钱来源的传说故事之一,若是我们提到中元节的另一种说法“盂兰盆节”,也就有了另一个全新的故事了。这种叫法源于佛教,节日的活动和中元节并无别大的差别,都是祭祀祖先和已故亲人的节日。相传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通过修炼学佛得到神通之后,非常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他用神通观察已故母亲的时候,发现她正在鬼道中受苦,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已经瘦得皮包骨了,每天还得遭受饿鬼倒悬的苦刑。

于是目犍连赶到了地狱,用自己的神力化出食物给母亲充饥,但母亲没有半点悔改之心,看到食物快到嘴边的时候,又因贪念在心中泛起,食物瞬间变成了火炭,让人无法下咽。看着母亲备受煎熬,目犍连身为人子却无能为力,他只能回去求佛陀指点迷津你,如何帮助母亲脱离苦海,佛陀摇摇头说道,你的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才会有这种因果报应,想要救她,不是你可以办到的。

佛陀让目犍连在七月十五之日,为各地的出家人准备好百味五果,然后集结所有僧侣的神通,才能解救深陷苦海的母亲,同时也可以帮助别人解救父母。目犍连照着佛陀的话一一准备,念经施食,不仅普渡了别人的父母,也让自己的母亲得到了解脱,所以就有了“盂兰盆节”。在古代道教的文化中,相传七月十五这一天,阴间会打开鬼门,放出鬼魂出来接受人间的祭祀,所以民间的百姓,也会在这一天早早回家,尽量不在夜晚出门,也不会在家门口或是床头摆放铃铛或是风铃,害怕招来不好的事物。

对于中元节的时间点来说,有的传说是碰巧时间就是七月十五,而有的是这个时间段具有一定的意义。若我们按照《易经》的阐述来看,七本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简单来说,天地之间的样子灭绝之后,历练七天后就可以复生,同时也是阴阳循环之道,所以古人才会把祭祖的日子,选到七“复”这个节点上。虽然七月十五这一天有不同的说法,但其核心思想都是祭祀死去的亲人,也是一种追怀先人的传统节日,虽节日的传说或是故事略有不同,但文化的核心思想万变不离其中,那就是尽祖尽孝。

所以从这个即将到来的传统的节日来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神话的魅力之处,也可以发现古人对“孝道”的重视,同时这种传统的中华美德也被发扬至今,老话说得好“不孝父母,拜佛无益”,“在家孝父母,何必烧远香”。只能说一个人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即便是敬畏神明也无用。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遵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虽然烧纸钱只是一种思念故亲的表达方式,但也是一种孝子真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