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看破红尘皈依佛门什么意思(皈依佛门什么意思)

看破红尘皈依佛门什么意思(皈依佛门什么意思)

佛教20问 | 为啥寺院的墙都刷黄(全是干货,速速收藏)

01

什么是佛

佛这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汉文里的“弗”字,音与梵文发音相同,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印度悉达多太子通过修道后觉悟成佛的,就在“弗”字旁边加了个“单立人”。所以“佛”这个字,是专门为佛陀新造的字,也显示出古大德的智慧。

02

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觉有情”。

菩萨之行从觉自己开始,到保持觉自己,以“觉自己”为般若行,其结果必然是豁然觉他人,乃至觉了一切有情众生。

03

中国最早的佛寺

汉明帝迎请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法师来到中国后,安排在河南洛阳的鸿胪寺,由皇帝直接管辖。后来为了把两位法师长久的留在中国,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供僧人们居住以及弘法布道。

之所以叫白马寺,是因为当时迎请两位法师时,所带的佛经、佛像、法器等等,是由一匹白马驮载而来,所以就把这座寺院称为白马寺,作为纪念。

04

为什么大多数寺院的围墙是黄色的

黄色自古以来都是皇帝专用的,其他机构和民用建筑是不可以用黄色的。

因为佛教最早是汉朝皇帝从印度迎请过来的,皇帝把佛当成老师,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所以佛教寺院都是按照皇宫的规格建造的,可以使用黄色,后来历朝历代也就都沿袭下来了。

05

为什么佛弟子之间互相称呼师兄

佛弟子之间互称为师兄,没有师弟等一说,原因有三:

一是代表男女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平等。

二是指修行解脱之道乃是大丈夫所为,表示尊敬对方,赞叹其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称对方为师兄,表示自我谦卑,甘居人下,是我们佛弟子觉悟的一种状态。

06

什么是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07

什么是五恶见

(一)身见(萨迦耶见),(二)边见(执常,执断之见),(三)邪见(谤因果,坏善事),(四)见取见(非果计果),(五)戒禁取见(非因计因)。

08

什么是六根

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根就是树木,我们以眼耳鼻舌身意来摄受外面的影像,种下生死的因缘,这叫作根。

09

什么是六尘

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根接触此六境,则染污净心,故名为尘。

色尘即各种形色之物;声尘即各种声音;香尘即各种气味;味尘即各种味道;触尘即各种涩滑感觉;法尘即分别善恶诸法。

10

什么叫三皈依

“皈”是回头;“依”是依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11

什么是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12

什么是世间八法

八风,又名世间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这八种风,能煽起烦恼的火,所以喻之为“八风”。

利是令人得意的事,衰是令人失意的事,毁是背后被人毁谤,誉是背后被人称誉,称是当面被人称誉,讥是当面被人讥讽,苦是身心的各种痛苦,乐是身心的各种快乐。这八种境界是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败的总和,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

13

什么是八苦

佛说“众生皆苦”,又云人生有“八苦”,那么佛门的人生八大苦,到底是指什么呢?

生、老、病、死之苦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按照佛教的说法皆为苦难。

爱别离苦

“爱别离”是一种难以抑制的痛苦,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事情。爱别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痛苦,无法改变只能承受。

怨憎会苦

怨憎会苦简单说就是,冤家对头不想碰头却偏偏遇到。实际上怨憎会苦与爱别离苦,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痛苦。

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就是欲望太多,又无法达到。

五阴炽盛苦

在佛教的学说中,人有五阴也就是构成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五阴炽盛指用五阴来承受所有的苦。

14

什么是四摄法

“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众生时所应坚持的四种方法便。

第一,布施

布施又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

第二,爱语

我们对人说话,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利行

我们修菩萨行的人,于身口意三业,做事、说话,存心动念,要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人们自然欢喜受教。

第四,同事

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

15

什么是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也称六度:

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

1.布施度悭贪。2.持戒度毁犯。3.忍辱度嗔恚。

4.精进度懈怠。5.禅定度散乱。6.般若度愚痴。

16

什么是十善法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

17

佛陀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18

如何发菩提心

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广度无量众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则真,心真则志愿坚固,信仰便始终不转移,而能勇猛精进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19

佛教旗是何用意

是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六种色光制成的。即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及以上五色混合色。

20

中国佛教十宗

成实宗,俱舍宗,性宗,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内容参考 | 《佛教常识问答》

图片来源 | 十愿百科

摄影 | 东台弥陀寺、青岛观音寺

独家揭秘!究竟是何原因让正值壮年的泰国拳王看破红尘皈依佛门?

大家周五好,是不是每周一到这个时间就会特别期待见到宇哥呢?嘿嘿,当然宇哥也没有多想,想想即将到来的周末君,怎么着也得开心一下吧!

上周五播求出家的新闻大家都看到了吧,那天宇哥跟周评君闲聊天儿,他呢随口提了一句:“微博上有人问了,泰国人出家还要剃眉毛?”咱这一听,心想:嘿嘿,今儿的内容不就有了嘛!

咱就说说要剃眉毛的泰国僧侣们。

依照泰国人的习俗,每一个泰国年轻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做一次僧人,这是他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方面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则有其他含义,比如病愈后的信徒、至亲父母的丧期、心愿达成为还愿而出家,再或者看破红尘长期皈依佛祖……

上述除最后一种以外,另外几种出家时间都视情况而定,不过当今的剃度程序要比以往的简单:

首先向佛寺报名;

须有担保人举荐,确保此人不是逃犯或者欠人钱债,意图进入佛门避难;

四肢健全,不是残障者。

而“剃度礼”相信大家从播求出家的图片中也看到了:

剃度时只着一条纱笼,光身坐在长椅上;

双手合十接受诵祝福经后,僧人往众人身上洒圣水;

第一撮头发由父母剃度,然后轮到亲戚长辈们,最后由僧人主理;

头发剃完后,眉毛也要剃光。

这是泰国的剃度礼,还有很多的规定和戒律这里就不一一普及了。

不过,佛教乃泰国国教,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之于泰国人民的意义非同寻常,即使是已名利双收的拳王也不例外。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与佛门结缘的都有哪些拳手吧!

1 浪子回头金不换,比赛夺冠后遁入空门

著名泰国拳击选手马努斯·布恩朱姆农,在赢得多哈亚运会金牌后出人意料地宣布,第一件事是要削发剃度,皈依佛门2周。

有“花花公子”之称的马努斯曾是2002年亚运会次中量级拳击冠军,加上他英俊的相貌,让他在泰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令人痛惜的是,他在名誉和金钱中迷失了自我,终日沉迷于社交、聚会、赌博,最终家庭破裂,名声扫地。

孑然一身后,马努斯想到了曾经带给他无数欢乐的拳击,重新回到拳台,他又找回了那个虎虎生威的自己。

亚运会前,马努斯和教练在古巴进行了两个月的魔鬼训练。在赢得多哈亚运会金牌的激动时刻,马努斯感慨地说:“过去的两个月内,我没有喝酒,没有赌博,全部的生活就是训练和睡觉。”

夺金后的他表示将进入佛门潜心修炼后再进行训练,“你们会看到一个崭新的我。不过我想我首先要做的,是做好三个孩子的爸爸。”

也许经历了人生起伏的他,相对于早前的奢靡生活,开始逐渐明白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很显然,佛门是进修的最佳环境。

2 为求身份对等一战,他带泰籍出家少林

2012年2月4日“福建莆田南少林环球功夫赛”在莆田开打,在压轴大战中许振光仅用30秒就KO了泰国拳王蓝桑坤。

这次不是蓝桑坤首次失利,在2009年中泰拳王对抗赛中,蓝桑坤曾被张开印以一组精彩的后摆拳接右勾拳KO,自那以后蓝桑坤多次喊话张开印“复仇”都没有得到回应。

2011年年底,蓝桑坤在福建南少林寺悄然出家,成为南少林俗家弟子,期待能与同为少林俗家弟子的张开印再切磋一次,而参加“福建莆田南少林环球功夫赛”的主要目标也是张开印,但张开印一直未回应,才有了许振光完胜蓝桑坤一战。

就算同为少林俗家弟子,但出家也有个先来后到,这次蓝桑坤挑战张开印复仇不成反而再添新仇。

图|蓝桑坤

3 一位被电影耽误的拳手

如果真正计较起来,他并不算是一个职业拳王,他在泰国的意义就相当于成龙在中国的影响,他是托尼·贾。

托尼·贾10岁开始习武,11岁看了成龙的电影后走火入魔般着迷地练习功夫,渴望有天能像成龙一样功成名就。

大学期间托尼·贾学习跆拳道、泰拳、棍法以及剑法,机缘巧合出演动作片《拳霸》而一炮走红,被影界称为“希望之星”,弥补了李小龙和成龙之后的空白。

然而自导自演《拳霸2》时,他一度显得很困惑,经常独自走出片场,一人进入丛林思考,直至问题解决;

到《拳霸3》上映不久,他选择暂时放弃自己的演艺生涯,骑上一头大象来到寺庙前,经过短暂的剃度仪式,成了一名佛教僧人。

不过《拳霸》并非是他最后的作品,2013年开始,他又陆续拍摄了《冬阴功2》、《杀破狼2》、《速度与激情7》等大作,合作的演员也是国际一流的大咖,如杰森·斯坦森、保罗·沃克、范·迪塞尔、吴京、甄子丹、成龙等,可见暂时的修行是有利于自己在事业上发展的。

图|托尼·贾

4 心系国王,二度出家

最后一个就要说说“泰拳王子”播求了。

播求被誉为史上最成功的泰拳王之一,在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参加的比赛近400场,收获了搏击界几乎所有大赛冠军头衔,成为泰拳界身价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选手。

众所周知,播求近几年来华参赛较为频繁,相继在武林风、昆仑决大显身手,曾将对华连胜战绩扩大到13场。作为目前最杰出的泰拳手之一,播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泰拳文化的象征。

但在2012年,波帕姆拳馆对播求在报酬上长期的不公正待遇加之克扣奖金和霸王合同条款,导致双方合作关系破裂,随之而来的是波帕姆的起诉和1亿泰铢的赔偿款。就算是冠军家庭,这笔赔偿款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播求的父亲在安排播求出家的同时,求助于当地的军方协调,通过当时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陛下的支持,这次纠纷才算作罢,这是播求第一次出家。

图|播求出家

2016年11月,播求与一龙二番战时他的出场就比较特别,身后跟着一个人高举泰国国王的画像,这时的普密蓬·阿杜德已经因病去世,但在播求的心中却是带着遗憾和使命上场的。

但泰国选手举着国王画像出场,不是谁都有的殊荣。

一方面,播求是泰国民选国家英雄,也是泰拳形象大使,播求在泰国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帕奎奥在菲律宾的地位;

另一方面,在泰国不仅是播求如此崇敬泰国国王普密蓬,而是每家每户都十分尊敬他,何况国王之于播求而言还有过“救命”之恩。

图|一龙二番战赛后,播求在国王画像前痛哭

2017年10月,泰国国王去世一周年火葬,播求二度出家,本次出家9天,这不仅是对国王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感激之心的表达。

出家之于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有人曾说:“信仰佛学,不一定非要去寺院里去,心中有佛是最重要的,你想要什么是最重要的。”宇哥也认同。

出家可静心参悟,但不能成为逃避现实的方式,该解决的问题还是需要解决,你说呢?

搏击周评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更多热辣内容请订阅“搏击周评”头条号,搏击其实很酷哦~

佛教中的基本禁忌有哪些?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以戒为师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对佛教的一部分禁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这里仅介绍一部分内容。一、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佛教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等。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除此以外,这方面的禁忌还包括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等。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因此,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等等。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其实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可称为“和尚”、“大和尚”、“方丈”,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因为这样做显得不尊重僧人,容易引起信教群众的反感。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正确的称呼是:年龄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

以上所讲的各种禁忌主要是中国汉传佛教所规定的。中国佛教的另外两个派系,云南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也有许多禁忌戒规。本文在此暂不作详细介绍。

来源:国家宗教事务局网 作者:徐玉成

分享朋友圈 ,法布施功德无量!

▼欢迎订阅【凤凰佛教】中国佛教界最具公信力,影响力,权威性的媒体品牌

为什么要皈依?你皈依了吗?

本期导读:整个佛法都是谈修心,修行也就是谈修心。本期推出“皈依之路”系列之四《皈依应避免的几个误区》,探讨我们从不皈依到皈依,这种心意的转变,从皈依之后,到尽形寿,内心当中如何保证,皈依的体不失不退不坏,如何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用佛法来庄严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用佛法来修饰自己的外表。

佛言祖语:若于三宝生净信,其心坚固不动转,持所受戒不毁犯,当知此人不名贫。——《别译杂阿含经》卷三

学诚法师法语:“若不依僧安能闻法,苟非佛法无以出尘,”如果没有僧团,我们听不到佛法,没有佛法,我们不能出烦恼的尘劳,佛法又从佛来,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

文章:为什么要皈依?你皈依了吗?

今天恭逢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诸位发心来求受皈依。皈依也需要发心,如果我们不发心的话,是不会来到寺里,我们从不发心、不知道皈依,到发心、知道来皈依,这个心态的转变,就是从不知道到知道、从没有皈依到皈依,是我们的心意一直在做转变。

究竟我们为什么要来转变自己的心意?为什么要来皈依?皈依的目的何在呢?皈依的对象是什么呢?刚才大家念的这些启白的词,“身处世俗念欲归真”,虽然我们待在世俗社会当中,可是我们心心念念要皈真,皈依到一真法界,皈依三宝的真性功德,三宝的功德是真正清净圆满的,所以我们要来皈依。

佛法僧三宝,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学佛比较久的同修们,知道三宝有什么功德,佛有什么功德,法有什么功德,僧有什么功德。“若不依僧安能闻法,苟非佛法无以出尘,”如果没有僧团,我们听不到佛法,没有佛法,我们不能出烦恼的尘劳,佛法又从佛来,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

但是,我们初发心的人,第一次来参加皈依的人,我们是不是了解到三宝的功德?有没有真实了解到三宝的功德,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题目。我们怎样才算真正体会到三宝有功德?我们体会不到,感受不到三宝的功德,又怎样来皈依呢?

皈依是尽形寿的,所谓尽形寿,就是从此时此刻你发心开始,一直到你生命的结束,死亡的时候都算。也不是说我今天皈依了算,最后死亡了算,而是说整个过程我们都是在皈依,整个过程,我们的心心念念,都是要皈投依靠三宝。

如果不是皈投依靠三宝的话,“三宝是慈航”,刚才我们唱了赞里头,就是我们内心远离了三宝,内心当中就没有皈依了。也就是你起点上,虽然进行了皈依的仪式,这个仪式虽然是做过了,实际上我们内在当中,没有得到皈依的体性。

常常讲皈依体,实际上没有得到皈依,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没有三宝。内心当中有了三宝,三宝的功德在我们内心产生作用,我们内心当中才有力量。(1)(未完待续)

——摘自学诚法师2007年8月北京龙泉寺开示《皈依应避免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