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云南单姓的来源和历史(单姓的来源和历史)

云南单姓的来源和历史(单姓的来源和历史)

中国有5730个姓氏,但姓这7个姓的人,祖上一定是大官

我国的姓氏源远流长,数量众多,据《中国姓氏纪编》统计收录,我国共有5730个姓氏。当然,我们经常见到的姓氏其实只有几百个,宋朝的《百家姓》收录了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那么如此多的姓氏分别是怎么来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姓氏?

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姓氏就是表明家族的字,也就是排在你名字前面的那个汉字。但实际上,姓氏是两个概念,在秦朝以前,同一女子所生的子嗣组成的亲族可以称为姓,这是一种血缘符号,而氏则是姓之下的一个宗族组织。

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的姓是嬴,而氏则是赵。按照《通志》的说法:“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所以,秦始皇常常也会被叫做赵政(考古曾出土《赵正书》)。

简而言之,姓是不会变的,但氏却可能经常变化。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商鞅,他是姬姓公孙氏,公孙这个氏表明,他祖上曾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但却没有人称呼他为姬鞅,而更多的是以他的所在国的国名或者封地来称呼,如卫鞅、商鞅。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姓氏才合二为一,祖上曾是周天子诸侯的这些人,通常选择以国为姓(比如陈、周、徐、蒋),或者干脆选择了王族的王字作为自己的姓。

有的呢则选择以城邑名为姓,比如邹、冯、叶、阎等。还有一种,则是以祖上官职为姓。

最典型的就是司马、司徒、司空、司寇这个四个复姓。

司马(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农业)位列三公,司寇(管刑狱)则属九卿之一,这几个都是朝廷当中地位十分显赫的官职,所以,古人以祖辈的官职为姓,既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荣耀。凡是姓这三个复姓的,祖上是大官无疑了。

当然,除了这4个复姓,还有3个单姓也是以官为姓。

1、钱

钱姓的来源比较单一,始祖是颛顼的玄孙陆终,起源于陕西,因受封彭国,所以发端于徐州,西周时,彭孚任钱府上士(管朝廷钱币),后人遂以官职“钱”为姓。钱姓目前分布最广的是江浙和山东一带,这也是我国的富庶省份,可见,钱氏后人的分布倒是与钱姓的起源暗合。

2、李

尧时,皋陶担任理官,掌管刑罚,到商朝末年,刑法官理征因为得罪了纣王遭遇灭顶之灾,后代逃亡山野,以木子(李子)为食,保住了性命,遂改“理”为“李”姓。

到了唐朝时,李姓又成为了皇族姓氏,不过,并非所有李姓都出自李唐后裔,因为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因为历史原因,也常常改汉姓,比如李自成的李就出自党项李,这个李是没有堂号的。

3、张

张姓出自黄帝的孙子挥,挥任职弓正,主管弓箭的制造。后来又取弓长之意,后人便将官职合二为一,以张为姓。张姓作为第三大姓氏,堂号非常多,有清河堂、报本堂、百忍堂、正始堂等等。

所以,凡是姓司马、司徒、司空、司寇、钱、李、张的人,祖上一定是大官出身。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这7个姓氏外,还有很多姓氏的起源也是以官为姓,篇幅限制,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天下单姓来源

姓氏:【单】

拼音:Shan

郡望:南阳郡

名人:单超,单雄信,单俊良,单隆周,单田芳

胜迹:缺

文献:单氏宗谱

历史:单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封小儿子臻到单地(今河南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孟津县一带)做伯,称为单伯。臻的家族昌盛,在周朝的二十几代君主中,都有单姓人在朝廷作大官。他们的后代就是今天单姓的来源。在古代,单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

姓氏起源:

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境),他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川传姓单。

魏书官氏志》记载: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后并改为单氏。

聚集地:

堂号:《路史》记载: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因以为氏。

历史名人:

单超——后汉河南人。桓帝初为中常侍,帮助桓帝铲除异己,稳固江山立了大功,被封为新丰侯。常侍预谋获封者有五,世谓之五侯。自是权归宦宫,朝政日乱。后拜车骑将军卒。

单煦一-字孟阳。宋朝平原人。中进士后,知洛阳县。勤政为民,成绩显著,升任昌仆知州,累官光禄大夫。煦友爱,他15岁时,兄单熙殴人至死,他劝兄逃跑,愿自己顶罪代死。当平原 知县伍刚查明原因后,十分感动,免了单熙的死刑。

单毓华——字枚叔。江苏泰州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应县、州、府童子试,均为第一名。光绪二十五年人南京实业学堂。光绪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学位。光绪三十四年回国,殿试中举人。先后任清大理院推事、天津地方审判厅厅长,上海震旦大学,上海法政学院、上海法学院教授,上海三吴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律师。

西周单国的前身,最早的单姓来自这里,“单”字是这么来的

我们听说过春秋单(shàn)国,西周初立国以来一直参与王室的行政活动,历代国君权力很大,曾一度“单氏取周”(韩非子语)。其实早在商代就是单方,但商代单方较为复杂,卜辞中不但有单,还有南单、西单、东单、北单之分,称为“四单”,这些前缀用词应该不仅仅表示方位,或可说明商代单方范围较大或者族系较多,为了表达的更清楚,贞人在占卜时标以东西南北锁定得更为精确。但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的“单”除了作方国族名外,还有“农田标识”之意,比如“西单”并非单方的西部,而是指商王朝西部的农田,“东单”指商王朝东部的农田等,所以“单田”又叫“墠”,比如“东门之墠”。这些农田一般都设在郊野之地,其地往往同时设有祭坛,用以祭祀土地之神,所以“墠”往往又跟祭祀联系在一起,《礼记·祭法》记载:“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商代单方的地理位置不确,如果卜辞中的“四单”为单地,那么单方应该在殷王畿周围一带。

弹弓

“单”的甲骨文来自早期先民使用的一种原始武器,外形似“丫”,功能如叉,顶部左右两边装有球状物,可能是作以捕狩动物或防御敌人攻击用的,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其形状类似现在的“弹弓”,“单”应该是弹弓的最早雏形。金文的“单”多了个“田”(网状),其防御性功能更为突出。甲骨文中除了“单”,还有一个跟“单”密切相关的字:(单又),也作“掸”。“又”的甲骨文是“手持”,它的意义来自“手持单器”,“单又”是作为一个从“单”族分裂出去的支族,跟单相邻,可见单族是个支脉甚多实力不俗的部族。另“单”的甲骨文跟“干”的甲骨文类似,故有学者认为“单”即为古籍中记载的“干”。古有“干城”一说,比如《诗经·兔罝(j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指盾牌和城墙,比喻国家的捍卫者。但干城确有其地,据《路史》记载:“卫县南有干城。”在今河南淇县以东一带。“干”和“单”一样都来自一种武器,族人用这种武器来保家卫国,故“干城”成了将军的代名词。早单族人应该是一个发明了这种“单”器并擅长利用这种“单”器的部族。

单的甲骨文

单方是商的附属国,卜辞中有“……步于单”的记载,这可能是一则关于商王在单地巡视的占卜。单地辟有许多商王的农田,东南西北各单都有,所以商王经常要为他的农田祈雨,比如“己卯卜,于南单立岳,雨。”岳,指祭祀,这里请求上天降雨。“贞:今日其逆旅以执于东单,无灾?”逆旅,指凯旋归来;执,指奴隶。意思是将降服来的奴隶作为牺牲到东单之地进行祭祀。“徙西单田,受有年。十三月。”这是商王贞问西单田,祈求上天庇佑,获得丰年。卜辞:“单丁人丰沴于麓。”丁,通城,沴,沴气,是一种因特殊气候形成的对人畜不利的气体,被古人称为不祥之气,“六沴”即指六气不和。卜辞大意是住在山麓地带的单城人遭遇恶劣气候而形成瘟疫,这可能是最早记载的传染病史。商王对此进行占卜,这是商王关心单人安危的辞例。

西周单叔鬲

三期卜辞:“戊辰卜,贞有来执自(单又),今日其延于祖丁。”(单又),出自单族;延,一种祭祀;这是商王在(单又)地用奴隶作为牺牲祭祀祖丁(商第十六任王)。单方不见后期卜辞,因此商晚期的单方去向不明,据西周重封姬姓单国来看,单方应该在商末大动荡中覆灭了。2003年在陕西眉县境内出土一批西周铜器,件件拥有铭文,被确定为西周单国器物。这个西周单国跟商代的单方有没有联系,暂时还不能确定,但既然使用同一个国名,两则必定有所渊源。不过眉县杨家村的单器到底是其他氏族从单国掳掠而来的还是这里曾是单氏某个支族的活动地,或者曾有商代单氏支族来此定居,这些疑问要等考古的进一步发掘。商代单方之后有单姓,应该是最早的一支单姓,但后世单姓多认西周单国之单。

文/堰风

殷商古国——井国,妇妌的母国,其族人开启井业,改变人类生存

天下单姓来源

姓氏:【单】

拼音:Shan

郡望:南阳郡

名人:单超,单雄信,单俊良,单隆周,单田芳

胜迹:缺

文献:单氏宗谱

历史:单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封小儿子臻到单地(今河南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孟津县一带)做伯,称为单伯。臻的家族昌盛,在周朝的二十几代君主中,都有单姓人在朝廷作大官。他们的后代就是今天单姓的来源。在古代,单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

姓氏起源:

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境),他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川传姓单。

魏书官氏志》记载: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后并改为单氏。

聚集地:

堂号:《路史》记载: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因以为氏。

历史名人:

单超——后汉河南人。桓帝初为中常侍,帮助桓帝铲除异己,稳固江山立了大功,被封为新丰侯。常侍预谋获封者有五,世谓之五侯。自是权归宦宫,朝政日乱。后拜车骑将军卒。

单煦一-字孟阳。宋朝平原人。中进士后,知洛阳县。勤政为民,成绩显著,升任昌仆知州,累官光禄大夫。煦友爱,他15岁时,兄单熙殴人至死,他劝兄逃跑,愿自己顶罪代死。当平原 知县伍刚查明原因后,十分感动,免了单熙的死刑。

单毓华——字枚叔。江苏泰州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应县、州、府童子试,均为第一名。光绪二十五年人南京实业学堂。光绪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学位。光绪三十四年回国,殿试中举人。先后任清大理院推事、天津地方审判厅厅长,上海震旦大学,上海法政学院、上海法学院教授,上海三吴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律师。

中华姓氏——季姓

季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季姓的来源有七个说法:一说是季姓来自春秋时期公族季札的后代;一说是季姓来自春秋时期季友的后代;一说是季姓来自上古季连的后代;一说是季姓来自生序兄弟排行;一说是季姓来自唐朝时期赵渠改姓;一说是季姓来自蒙古族汉化改姓;一说是季姓来自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得姓始祖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他贤明博学,多次推让王位。曾北游齐、郑、晋等国,并观乐于鲁,论盛衰大势,颇中时要,以有远见而著称。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季(jì)姓源出有:

来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族季札,属于以先祖排行称谓为氏。姬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公族,为吴王姬寿梦的四儿子,姬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两地,史称为“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札贤明博学,曾多次推让王位。他曾北游齐、郑、晋等诸侯国,并观乐于鲁国,在评论盛衰大势时,颇中时要,以有远见而著称。因为季札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氏,以别他族,称季氏,世代相传至今。

季氏族人多尊季札为季氏的得姓始祖,称季氏正宗。

来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鲁庄公姬同的小弟弟姬季友最终平定了庆父之乱,其后裔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氏,世代在鲁国执政。姬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在执政时期,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号季文子。季孙氏后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连续执掌鲁国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鲁国人只知道有季氏,而不知道还有君主的情况。

在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字号为姓氏者,称季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上古颛顼帝的后代季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颛顼帝裔孙有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之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而在典籍《国语·郑语》中,则称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明确指出是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楚之先祖从帝喾起,均居火正称祝融,至夏王朝时其为重要的成员或盟国。后商汤兴起,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际分崩离析,出现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处流落的局面。芈姓季连部,就在这一背景下离开故地新郑一带,辗转至丹淅、荆山和汉水流域一带。根据考古学界的发掘和研究证明,原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序列文化,在夏、商之际发生过极大的动荡,主要表现在陶器制作上,突然大大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影响,说明此时有一支来自黄河中游的力量,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直抵长江北岸。这一论证与有关文献的记载是相吻合的,说明北来之芈姓季连部与原来荆楚地区先民相融合,终于形成号称“荆楚”、“楚蛮”的民族,这就是后来对一统中国和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楚族。楚族出自黄帝或颛顼之后,是指族源而言,楚族之直系祖先则是季连,这在陆终之前是不见记载的。

在季连发后裔子孙中,有以其排行次第为姓氏者,称季氏,也有复姓季连氏者,后也省文简化为单姓,称季姓、连姓。

来源四

源于生序,出自兄弟排行,属于。以先祖排行称谓为氏。据史籍《吕氏春秋》记载,古代兄弟排行顺序为“伯、仲、叔、季”,例如上述第一个渊源中的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札,就行四,世人皆称其为季札,后世子孙以其排行顺序为氏。当然,古代人类生存条件不好,能存活的孩子不多,而且女孩不列齿序,因此最小的男孩子也通称“季子”。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族、战国时期魏国的公族中,皆有季氏,皆属于此类姓氏之源。

来源五

源于唐朝时期西赵渠帅季氏,属于改姓。史书记载:“唐朝时期,西赵渠帅有季氏。”赵渠,就是古赵煚渠,

季姓渊源 位置在冀州,指的是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的黄河以北,包括了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东北部,和河北西南角、和山东最西的一部分。这里囊括了华夏族形成过程中所主要活动的地方。赵渠,出自赵煚之名。赵煚为南北朝末期著名的大孝子,甘肃天水人,字贤通。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当时有人盗伐他父亲墓地的树木,赵煚对这个盗树的人,痛哭流涕,把他执送于官而法办之。事闻于西魏政权的右仆射周惠达,遂召见赵煚,赵煚长揖不拜,涕泗交流,悲不自胜,周惠达为之酸鼻叹息者良久。当时西魏政权由宇文泰执政,闻其名,任命赵煚为相府参军事,赵煚自此始为政府官员。隋朝时期,出任冀州刺史的赵煚为减轻和消除广袤田地中的盐碱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特组织设计并修建了数条泄碱渠道,其中的主干渠道被后人称为赵煚渠。

赵煚渠即历代所称的盐海子、盐河。到了唐朝贞观十一年,冀州刺史李兴也曾利用赵煚渠之水灌溉农田。管理赵煚渠的官吏就称作赵渠帅,其中即有季氏官吏,其后裔子孙皆称季氏,被认为今河北季姓的重要一支。

来源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1)蒙古族博尔济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东城。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 Hala。蒙古族博尔济氏在明朝中叶即多有称汉姓为季氏、边氏、李氏者,满族博尔济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季姓、边姓、李姓等。

(2)蒙古族济鲁特氏,世居察哈尔、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i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季氏。

(3)蒙古族扎拉尔氏,亦称扎喇亦尔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赤儿部,以部为氏,乃蒙古汗过开过功勋扎剌赤儿·木华黎的后裔,世居乌鲁特、察哈尔等地。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季姓、赵姓等。

来源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中国土家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季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

迁徙分布

季氏到2009年1月为止,在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八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四十五万余,占中国人口的0.13%。季氏来源十分繁杂,上古时期有季仲和季狸,而到了商朝末期周文 季姓郡望渤海郡 王之父季历则肯定是表示兄弟排序。与季札基本同时代的鲁相季友,其孙季孙行父(又名季文子),曾孙季孙夙(又名季武子),玄孙季孙意如(又名季平子),意如子季孙斯(又名季恒子),斯子季孙肥(又名季康子)等,表明季孙氏已向季氏过渡。

西汉时期,季氏名人有楚国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必(今江苏溧阳人),其子贲侯季长,其孙躁侯季暇,曾孙季信成,玄孙季买之,至其玄孙时圣上下诏令其复家。说明此期今湖北、江苏等地已有季氏族人分布。

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期间,季氏族人于史书不显,但据史籍《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记载,季氏的地望有鲁国、寿春、渤海,说明季氏曾经昌盛于今河北、山东、安徽一带。

隋、唐以前,社会激剧动荡,则北方之季氏族人迁衍江南是势在必行的。唐朝时期,寿春之季氏族人依然长盛不衰。

两宋时期,江南之季氏名人渐多,江苏、浙江成为季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氏族人则处于分散、小规模的聚居状态。宋元之交的战乱,使部分季氏族人迁衍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北等地。

明朝初期,山西季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地。

明清两朝,由于江浙一带富庶,社会比较稳定,此两地之季氏繁衍日盛。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两代季氏进士及第者确切人数共计三十一人,其中以江苏、上海最多,计有十七名,其中江阴、泰兴各四名,高邮、盐城各两名。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两名,河北、山西、云南、山东、福建各一名。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窥探明清季氏分布之一斑。

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岛时,有江浙一带之季氏族人或为学生、或为军人随之赴台。

如今,季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部分迁移至天津静海、江苏一带。尤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季氏约占全国季氏人口的55%以上。

姓氏名人

季寓庸

江苏泰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官至吏部郎。工书画,画仿沈周而能登其堂,书宗祝允明而能入其室。

季开生、季振宜

泰兴人,兄弟俩均为清顺治年间进士,开生官至给事中,以直言著称。后因谏买扬州女子,几遭极刑,戍尚阳堡。在戍所被光棍殴死,官司不问。其工于书画,亦工诗。其弟季振宜,号沧苇,官累至浙江道御史。藏书富甲海内。有《季沧苇书目》、《静思堂诗集》。

季志业

季志业, 曾在苏州市第一中学任教,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工作,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俄21世纪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等社会职务。

百家姓之史姓:气吞风云,光依日月,鬼神为之哭泣

最有趣的百家姓典故

无限精彩尽在夜读日思

史姓,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的姓氏,宋版百家姓排名63,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5位,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多。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没有史姓,我们哪能知道那么多历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镜,史姓族人多以此铭为鉴。据说,始祖是仓颉,他发明出文字的时候,鬼神都哭泣了!

今天,我们聊聊史姓的典故。

史姓,在唐诗宋词里,熠熠生辉、光芒万丈!白居易吟唱: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韦应物这样说: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柳宗元戏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诗佛王维写诗:许史相经过,高门盈四牡;花蕊夫人呢喃:何人奏对偏移刻,御史天香隔绣衣;杜牧吟诗:丰貂长组金张辈,驷马文衣许史家。

史,以史为鉴,史,彪炳史册,史,青史流芳,愿你,牢记历史,不忘初心。

史 姓 源 流

翻遍史籍,据乔公子考证,史姓大致有以下四个来源:

第一个起源,源于官名,出自史皇氏。大约是黄帝时期史官仓颉的后人,以官名为氏。据《路史》上指出:“仓颉后有史氏”。又《姓纂》上则指出:“周太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汉有史皇孙逊。”另外《中华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仓颉之后。”仓颉为黄帝时史官,人称史皇氏。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其后有一支以官名为姓,称为史氏。

第二个起源,源于姬姓,出自周代太史佚之后,也是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初年有太史(古代负责记录太子言行和重要史事、管理中典籍的史官)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之后,亦多以官名为姓,形成史氏。

第三个起源,源于外夷国名为姓。出自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这里的国人以国名为氏。隋唐时,西域康国支庶有史国,为“昭武诸国九姓”之一,居住在史城,后来,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快看看你家有没有传国玉玺,如果有,你就是史国来的。

第四个起源,源于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白族、土家族、瑶族、傣族、回 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史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史氏,世代相传至今。出自唐代有突厥族有复姓阿史那氏,归唐后简改为单姓史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唐代有突厥族阿史那氏,有归附唐朝者,简改为单姓史氏。蒙古族和满族史姓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史 姓 名 人

【得姓始祖:仓颉】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仓颉造字成之日,举国欢腾,感动上苍,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起来,即《淮南子》记载的“天雨粟,鬼夜啼”。多么神奇,多么震撼。史姓朋友们,骄傲吧。

【民族英雄:史可法】

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一生为官清廉、坚贞不屈。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史可法壮烈殉国后,其遗体不知下落,后人将其生前穿过的袍子、帽、靴,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并在史氏宗祠东宅建立“忠烈祠”。史可法纪念馆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朱德委员长为本馆题写了馆牌。2002年,在史可法诞辰400周年的时候,扬州史可法纪念馆特别印制了《史可法诞辰400周年》纪念封。

【隋唐名将:史大奈】

史大奈是隋末唐初一位重要的突厥族蕃将,

李渊太原起兵之际,

最早归附李渊旗下的外族即是史大奈,

而突厥族入唐后以“史”为姓,也是始自史大奈。

在单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里,史大奈绰号“大肚子天王”。

他原本是个马贩子,因为失手打死人命,应该被判死罪。

罗艺爱惜他是个人才,令他在顺义村立擂赎罪,倘若百日之内无人将其打败,不但免去他的罪名,还提拔他做个旗牌官。史大奈摆了九十九天擂,未逢敌手。在最后这天,来了秦琼。在史大奈堪堪不敌的情况下,台下的旗牌官张公瑾认出了秦琼,在台下一声喊叫,把秦琼给惊下擂台。就这样秦琼最终成全了史大奈的百日擂期,北平王罗艺果不食言封他为旗牌官。后来罗成带着北平府的十四家旗牌官到山东济南府给秦母拜寿,在贾柳楼四十六友大结拜,内中就有史大奈。群雄反山东时,与罗成等人返回北平。

罗艺死后,投靠瓦岗,后归大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史大奈去世,陪葬昭陵。永徽五年(654年),追赠史大奈辅国大将军。总章元年(668年),唐高宗下诏立为第一功臣。

【名将风采:史万岁】

史万岁,隋唐时期名将,擅长骑射,好读兵书,随父从军。北周武帝时,授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太平县公。参与平定尉迟迥之乱,拜上大将军。史万岁在隋朝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开皇三年,跟随秦州总管窦荣定大败突厥。589年,参与隋灭陈之战,平定江南叛乱。身先士卒,善抚部下,将士效力。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柱国太平公史万岁”。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也包括史万岁。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史万岁亦位列其中。

【文学巨匠:史铁生】

史铁生是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韩少功说: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传奇民营企业家:史玉柱】

史玉柱绝对是当今中国商界最具争议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早年,史玉柱凭借巨人汉卡和脑黄金迅速飞腾,然后因巨人大厦而迅速坠落。经过几年的蛰伏之后,史玉柱依靠“脑 白金”和“征途”重新崛起,人生呈现一个精彩的“N”形转折,被誉为当代中国企业界的传奇人物。能够东山再起的传奇,值得每一个经历低谷的人去崇拜。

【歌手:史佳蔚】

【优秀演员:史可】

史可,中国内地女演员。1987年史可首次出演电视剧《红楼梦》中甄英莲一角。1992年出演孙道临执导的电影《继母》。2000年在武侠剧《武林外史》中饰演百灵。2002年参演古装穿越喜剧《穿越时空的爱恋》。2007年在爱情影片《不完全恋人》中饰演路其 。2012年参演抗战剧《火线三兄弟》饰藤井樱。

【体育名将:史冬鹏】

史冬鹏,中国男子田径运动员,因被刘翔压制,一直是男子110米栏的二哥。2001年他在青年比赛中排名世界第一,在2002年牙买加金斯敦举行的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中,史冬鹏夺得了110米栏的亚军。2010年5月23日,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成绩为13秒39比刘翔快0.01秒获季军。11月24日,史冬鹏获得广州亚运会110米栏银牌。2019年12月10日,史冬鹏当选首任雄安新区体育总会主席。2013年11月2日,史冬鹏在其家乡河北保定举办婚礼,迎娶相恋9年的女友——河北女子跳高运动员乔艳蕊。

此文献给我史姓朋友们:史绪文、史秋鹰、史广月、史彦华、史磊、史玉华、史芳艺、史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