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崔氏的来历和起源作文(崔氏的来历和起源)

崔氏的来历和起源作文(崔氏的来历和起源)

崔姓的起源、支系、流布与名人轶事

姜太公祠

编撰说明

本编计划于近期陆续推出有关姓氏的系列文章,通过讲述姓氏的由来与各姓氏产生的渊源,向大家介绍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并且会重点介绍一些人数较多的大姓,以及该姓氏的历史名人,当今的业界翘楚,宗亲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亲情互动。希望对此感兴趣的朋友添加本人微信公众号予以关注,也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畅谈个人想法,咨询相关问题,提出写作要求,本编会及时回复并尽力满足大家的愿望。

如标题所言,本编第一篇将首先向大家介绍崔姓。不好意思,因为本编姓崔。

崔护《题都城南庄》画作

崔姓轶事

在介绍前先向大家讲一个成语典故,“沆瀣一气”。

“沆、瀣”二字指的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而盛唐时期正好有两个人,一个叫崔沆,一个叫崔瀣。这还不算巧,巧的是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比较重大的场合,这个场合就是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在京城长安举行的一次规模宏大的考试。而更巧的是,崔沆是主考官,崔瀣是考生。而更为离奇的是,崔瀣的考卷答得非常出色,而偏偏让崔沆非常喜爱、大为赞赏。于是,崔瀣被选中。

按当时的考场规矩,考试获得通过的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因此,考生要以门生的身份前往拜谒恩师。有心人便注意到,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正好连在一起,于是,便有人产生联想,附会二人。也因此赋予“沆瀣一气”以贬义。而事实上,这种附会也只不过是“莫须有”而已。

姜太公故里

崔姓来源

据史料记载,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即现在山东省,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曾经长期为山东望族和中华大姓。

目前,崔姓人口较多,已达420多万,为全国第54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8%。

崔姓是汉族、朝鲜族等民族的主要姓氏之一,汉族崔姓主要来源于姜姓,始祖传为姜太公,鼻祖为炎帝神农氏,山东淄博为崔姓的发源地。少数民族崔姓则为汉化改姓。

崔姓源于姜姓。姜姓始祖为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的姜子牙,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纣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个儿子,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齐太公逝后,本应嫡生子丁公伋崔季子继位,但他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与家人生活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子孙后代后以崔为姓,所以,崔氏的始祖应为崔季子。

姜子牙为什么还叫吕尚?因为姜子牙的先祖为伯夷,因有功于王朝,被封于吕(今南阳市宛城区)。姜子牙早年也生活于山东东吕乡东吕里(今日照市东),故也称吕氏。

关于姜姓、吕姓的起源,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详细介绍。

都城南庄旧址

崔姓历史上著名诗人

崔护(772 - 846年),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进士及第。公元829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其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并使其一诗定名,名垂青史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今河南开封市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说,李白来到黄鹤楼看到此诗后,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与遗憾。其后,李白为弥补缺憾,到南京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凤凰台

崔姓的流派与兴衰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后避居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续任鲁卿大夫,仕宦罔替。

陵地

秦朝时,崔杼世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之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为\"七宗五姓\"之首。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仅在唐代崔氏累计出了23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故有“崔卢李郑王”之说。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

崔姓的辉煌在唐朝达到极致,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

宋朝以后,崔姓分布更为广泛。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则以朝鲜半岛和越南为多。历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诗人崔颢、崔护等。

以让所谈为汉民族的崔姓,非汉族崔姓也很多,据考证,有源于朝鲜、蒙古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也有被土家族同化的。因此,有“虽同为崔姓,但非为族亲”之说。要想弄明白是否宗亲,那就需要对其祖上进行考证。(崔增夺)

四川省德阳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四川省德阳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说明:

1.全卷共8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一、语言知识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提防(tí) 称职(chèn) 缥碧(piǎo) 振聋发聩(kuì)

B.氛围(fēn) 憎恶(zēng) 阴翳(yì) 矫揉造作(jiāo)

C.字帖(tiè) 倔强(jué) 叱咄(duō) 吹毛求疵(cī)

D.诡谲(jué) 两栖(xī) 绮户(qǐ) 悲天悯人(mǐ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诀别 告罄 豁然贯通 筋疲力尽

B.修葺 震撼 不记其数 前仆后继

C.繁殖 旁鹜 迫不及待 红装素裹

D.侦缉 荣膺 沧海桑田 轻歌慢舞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中,志愿者们到社区开展宣传、服务工作,为群众做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

B.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这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千钧之重,其意义不言而喻。

C.德阳市不仅有栩栩如生、美丽迷人的自然风景,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未来的发展让人充满期待。

D.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青年一代应首当其冲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金刚川》讲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的故事。

B.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足够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C.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实现在核心技术上的不断突破。

D.一些孩子玩了“水晶泥”后,手部、眼部出现红肿的症状,是因为这些产品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硼砂的原因。

5.下面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派出所的周警官仔细回看了停车场的监控视频,确定欣欣并没有划车的举动

②而欣欣只不停地说“不是我划的”,事情陷入僵局

③欣欣的爸爸虽然相信欣欣的话,但为了息事宁人,主动提出赔偿车主

④派出所接到报警电话有私家车在停车场被划,监控显示只有欣欣靠近过这辆车

⑤一个10岁的小朋友避免了被冤枉。

A.④②①⑤③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③①⑤ D.④①②③⑤

6.校刊征集了一组关于“校园手机管理”的同学来稿,请你为这期栏目拟一条标题。要求:主题明确,有创意,留有讨论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简与俭

马军

①“简”与“俭”二者无疑是一对近义词,但仔细分辨,二者也有差异。“简朴”侧重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喜爱和追求的是一种省时、省力、低成本的生活,而“俭朴”侧重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源于对高尚道德的追求而进行的自我药束,对物欲和享乐的坚忍和克制。

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有这样的表述:与其由于奢侈骄纵而逾越礼节,不如节俭固守本心。韩非在《韩非子·难二》中提出,要“俭于财用,节于衣食”。这些论述,角度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将“俭朴”贯穿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过简单朴素的生活。

③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富家子弟,自小就在锦衣玉食的家境中长大,他不知前辈创业的艰难,每天要吃纯肉馅的饺子,而吃饭时又总是将每个饺子的边儿咬下,他家的仆人默默把这些边儿收拾起来。后来,由于天灾,这个家庭破落了,原来衣食无忧的阔少沦为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一天,他极度饥饿的时候,爬到原来那个仆人家的门前,仆人拿出饭食递给他,他猛吃一顿,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当他问及是什么时,仆人感慨地说:“这不就是你过去吃剩的饺子边儿吗?”故事是虚构的,但它讲述了一个道理,俭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包含着高深的智慧。

④北宋贤相寇准的母亲就是深知这个道理的智慧老人。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后来,寇准考中进士,喜讯传到家里,寇母已身患重病。临终前,她将亲手画好的一幅画交给仆人,并郑重叮嘱:“日后寇准为官,如果忘了过去的日子,贪图富贵,你就把这幅画亮给他看。”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一次,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了好多同僚,并大摆筵席。就在这时,老仆人拿出这幅画来,毕恭毕敬地交给寇准。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上有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此时,过去生活的一幕幕在他眼前闪现,寇准禁不住泪如泉涌,再三拜过,从此勤于政务,俭于生活,勇于担当,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贤相。

⑤难怪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殷殷叮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亦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钱再多,一天也只能三餐,大厦万间,酣眠不过五尺。《易经》谈到节俭时讲了三种态度,第一种是“甘节”,即甘于节俭,把节俭当成甘之如饴的乐事;第二种是“安节”,即安然节制,不追求享受;第三种是“苦节”,把节俭当作苦事。三种态度,三种境界。今天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简与俭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甚至可以说它恰是现代文明的标尺。简单、朴素、俭省的生活,不只是最为健康,最为科学,同时也是最为可靠的生活。

(节选自《杂文选刊》2020年12期,有改动)

7.下列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简朴”,要把“简朴”作为省时、低成本的生活方式。

B.每个人都应该注重“俭朴”,要对物欲和享乐保持坚忍、克制,要自我约束。

C.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降低物质生活要求,用节俭的生活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D.俭朴不只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是家庭、社会和国家倡导的文明准则。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比较了“简朴”和“俭朴”侧重点的不同,起到了引入议论话题的作用。

B.第③段虚构了富家子弟的故事来证明观点,这里采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C.第④段讲述的寇准成为一代贤相的故事属于事实论据,这是从正面论证作者的观点。

D.第⑤段引用《诫子书》和《朱子家训》中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富家子弟落魄后,觉得以前吃剩的饺子边现在变成了“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因为前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B.北宋名臣寇准之所以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贤相,与他为官时谨记母训,富贵后不忘贫寒,勤于政务密不可分。

C.《易经》所谈到节俭的三种境界是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文章并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追求最高的境界。

D.文章告诉我们:简与俭永远不会过时,成功往往由勤俭而起,破败往往由奢侈而起,我们应该过简朴、俭省的生活。

(二)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环绕、着陆、巡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将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有删改)

材料二

天问一号降落过程示意图

材料三

火星,是人类探测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参与国家最多的一颗行星。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首次开展火星探测开始,截至目前,人类已进行47次火星探测活动。目前实施的47次火星探测任务中,25次成功或部分成功。而火星的22次着陆只有10次取得成功,现在只有美国和中国掌握了火星软着陆技术。

登陆是火星探测最关键的环节,主要面临三大难点:首先是火星环境的不确知性,增加了着陆的不确定性。其次,着陆过程较为复杂,短时间内完成多个动作,不容半分差错。第三,距离遥远,只能靠着陆巡视器全程自主控制。登陆过程历时约9分钟。9分钟内,着陆巡视器要完成10多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一气呵成,而且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继承了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成熟的悬停、避障技术,以确保安全着陆。科研人员还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配平翼的弹道——升力式进入方案,以降低火星大气参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提高适应能力。

此次实现火星的着陆以及后续的火星巡视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跨越,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通过这次任务的实施,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16日,有删改)

10.对材料二中天问一号降落过程示意图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天问一号的降落过程,大致分为气动减速段、伞系减速段和动力减速段,探测器要完成环环相扣的一系列动作。

B.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大气层后,展开配平翼,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减速完成后下降速度减掉了90%左右。

C.在伞系减速段,天问一号需要依次完成超音速开伞、抛背罩和伞、抛防热大底等动作,将下降速度降至100米/秒。

D.在动力减速段,探测器启动反推发动机减速,直到距火星地表100米处悬停成像,完成精确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

11.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是一则消息,报道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预选着陆区的情况。“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是电头,交代了发电单位、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B.从成功发射到被火星捕获,再到开展环绕探测,最后成功着陆,天问一号经历了9个多月的飞行。它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C.火星是目前人类行星探测的重点目标,但由于火星环境的不确知性、着陆过程较为

复杂、只能靠着陆器全程自主控制等困难,我国火星登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D.天问一号是我国行星探测的起点,它的成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三大任务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

12.简要说说材料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共15分)

犁尖上的往事

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

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毛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选自《经典美文》2021年第4期,有改动)

13.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这样写开门见山,易于进入回忆的情境。

B.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农人对农耕工具的态度和对土地的深情。

C.文章中两处描写犁“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虽寥寥几笔,但意味深长。

D.现在的机械化农业不需要使用犁这样的传统农具,对此作者有深深的遗憾。

1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文中的农事活动,请完成下面的“助读小卡片”。(4分)

农耕时节

农事活动

擦拭、敲打型

谷雨时节

冬天

新铸犁头

15.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3分)

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对“铸犁头”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7分)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②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其母曰:“何不亦求之?”对曰:“尤③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能母曰:“亦使知之,如何?”对曰:“言身之文④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⑤为之田⑥,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有改动)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继位前长期在国外流亡,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国平定叛乱,当上国君。下文中的介之推,晋国贵族,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②诬:欺骗。③尤:过错。④文:文饰。⑤绵上: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⑥田:祭田。

17.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B.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C.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D.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晋侯赏从亡者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B.禄亦弗及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故人不独亲其亲

D.以志吾过 寻向所志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介之推借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重登帝位,是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

B.晋文公当上国君后,介之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之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

C.晋文公到处寻找介之推,但最后也没有找到,后来在绵上设祭田来缅怀像介之推一样的人。

D.文中的介之推是一个不贪功好利的人,不主动提封赏,认为“贪天之功”的人比盗贼还恶劣。

20.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鉴赏(共7分)

鹧鸪天①

(清)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2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有约不来过夜半, 。 《约客》

(2) ,恨别鸟惊心。 《春望》

(3)水击三千里, 。 《庄子》

(4) ,湘水无情吊岂知? 《长沙过贾谊宅》

(5)辛苦遭逢起一经, 。 《过零丁洋》

(6) ,略无慕艳意。 《送东阳马生序》

四、名著阅读(8分)

24.在“走进经典,感悟人生”的名著阅读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办一期以“童年生活”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你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名著向小组汇报选择他们的理由。(8分)

《朝花夕拾》中的童年鲁迅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小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童年保尔 《简·爱》中的童年简·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25.小作文(10分)

你的好友小南,有着比较明显的“拖延症”。很多事情都临到最后才匆忙完成,到校、集合时候也大多是最后一个到。为此他(她)自己很苦恼,但也一直拖延着改变不了自己。

请你写一段劝告的赠言,夹在送给他(她)的《林徽因诗文集》里。

(不考虑称谓、落款等格式,直接写正文;150字左右)

26.大作文(50分)

利哈乔夫说:“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请以“教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确;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中华姓氏之“崔姓”起源!

崔,角音。博陵郡。系出姜姓。齐丁公之子居崔,因封居于崔邑为崔氏焉。后代有崔杼,汉代有崔寔,魏有崔皓。崔姓之祖齐丁公·姜伋;太祖姜(吕)尚,字子牙;始祖炎帝神农,姜姓,名石年。

崔姓之祖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於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後至者斩!”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彊之劝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脩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

太祖·姜子牙

姜姓始祖之起源

炎帝神农,亦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亲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初少典取于有蟜氏,是曰安登。生有二子,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是为炎帝。

炎帝长于姜水,是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颠,龙颜而大唇,怀成钤、戴玉理。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必于黍稷日,于淇山之阳,求其利民宜久食之谷、而蓺之。天感,嘉生菽、粟、诞苓,爰勤收拾刚壤地,而时焉已,则厘牟五子偕至,神农灼其可以养民也。于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垡土 、秽烧 埩野,以教天下播种,嗣瓜蓏之实,而省杀生之敝,始诸饮食烝民乃粒。惟生亡德,咸若古政,于是师于悉诸九灵,学于老龙吉祖,其高矩以致于理。受火之瑞,上承荧惑,故以火纪时焉。于是修火之利,范金排货,以济国用;因时变 ,以抑时疾,以炮、以燖、以为澧洛。谓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而食于土,于是大埏埴以为器,而人寿。官长师事悉以火纪,故称炎焉。

华夏始祖:炎帝神农·姜石年〔雕像〕

始祖家族成员

神农长子柱,次子庆甲,庆甲为炎帝柱之伯。后有炎帝承,炎帝临,临袭帝位。炎帝魁立,魁生子,名明。炎帝明生子,名直。炎帝直生子,名厘。炎帝厘生子,名居。炎帝居是为帝来。炎帝居母亲听訞,承桑氏之子也。炎帝居生子,名节茎。炎帝节茎,生二子,名克、名戏。炎帝克立。炎居生子,节茎,节茎生子,名戏,戱生子,名器。炎帝戱,戱生二子,长子器、次子小。炎帝器,器生有三子,长子巨,次子伯陵,少子祝庸(祝融)。

祝庸为黄帝司徒,居于江水,生术嚣,兑头方颠,是袭土壤,生条及句龙。句龙为后土,能平九州岛,是以社祀。句龙生及信,信生夸父,夸父生噎鸣,是为伯夷,为虞心吕且jū,功于水,封吕。泰岳,袭吕,余列申许,尧代有许繇。

泰岳生先龙,先龙生玄氐,玄氐乞姓。汤革夏伐氐,氐人来朝。其别为青、白、朒之三氐,后有羌氏、羌戎氐、杨氐、符氐、氐羌数十,白马最大,非无弋后者。周初复泰岳后于申,暨申伯入卿而楚蚀其壤,宣王开元,舅申伯于谢。后有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鲜氏、谢氏、射氏、宇文氏、大野氏。

吕侯为穆王司寇,训夏赎刑,后曰甫。春秋初入于楚。有吕氏、旅氏、吕相氏、甫氏、共氏、龚氏、药罗氏。商周之际,有吕渭,字子牙,敏而内、智而动。偶诸阏游诸侯而不用,退居东海之滨,及弃于室,伏于兹泉,四友与居。文王见之,吕遯陈以钓道,遂成周业。是为太公望,师尚父,成王封之营陵,曰齐。十五世,小白伯于诸侯。又若世,而陈和移齐,钟鼎宝玉七百余年。

崔氏图腾释义

《说文》:崔,大高也。从山,隹( zhuī)声。本义:高大。指崔邑高峻雄伟,高大的样子。崔为春秋时齐国封邑,为崔氏。在今山东省章丘市(现今章丘市行政区划为区)西北水寨镇。《元和志》 卷10章丘县:取县南章丘山为名。

崔姓始祖:炎帝神农·姜石年

崔姓太祖:齐太公·姜子牙

崔姓祖:齐丁公·姜伋——姜伋为崔、丁二姓之祖。

崔姓得姓始祖:齐丁公·姜伋之子崔君·姜季。

崔姓繁衍地:崔城。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水寨镇。——《左传》:齊崔杼生成及彊而寡。娶東郭姜,生明。東郭姜以孤入,曰棠無咎,與東郭偃相崔氏。崔成有病而廢之,而立明。成請老于崔,崔子許之,偃與無咎弗予,曰:「崔,宗邑也,必在宗主。」成與彊怒,將殺之,告慶封曰:「夫子之身,亦子所知也,唯無咎與偃是從,父兄莫得進矣。大恐害夫子,敢以告。」慶封曰:「子姑退,吾圖之。」告盧蒲嫳。盧蒲嫳曰:「彼,君之讎也。天或者將棄彼矣。彼實家亂,子何病焉!崔之薄,慶之厚也。」他日又告。慶封曰:「苟利夫子,必去之!難,吾助女。」九月庚辰,崔成、崔彊殺東郭偃、棠無咎於崔氏之朝。崔子怒而出,其眾皆逃,求人使駕,不得。使圉人駕,寺人御而出。且曰:「崔氏有福,止余猶可。」遂見慶封。慶封曰:「崔、慶一也。是何敢然!請為子討之。」使盧蒲嫳帥甲以攻崔氏。崔氏堞其宮而守之,弗克,使國人助之,遂滅崔氏,殺成與彊,而盡俘其家,其妻縊。嫳復命於崔子,且御而歸之。至,則無歸矣,乃縊。崔明夜辟諸大墓。辛巳,崔明來奔。慶封當國。

崔姓祖地:故齐、鲁。今山东淄博、章丘、水寨。——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开国君主是吕尚。在今山东省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今淄博市东北)。春秋初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强盛,成为霸主。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疆土扩至今山东省东部。春秋末年君权逐渐为大臣陈氏(即田氏)所夺。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齐威王时国力强盛,开始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此后长期与秦东西对峙。公元前284年秦、魏、韩、燕、楚五国合纵攻齐,齐都临淄被燕将乐毅攻破,从此国力衰弱,公元前221年为秦国所灭。

郡望:东郡、颍川郡、陈留郡、博陵郡、清河郡

汉书:东郡,秦置。莽曰治亭。属兖州。户四十万一千二百九十七,口百六十五万九千二十八。县二十二:濮阳,卫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颛顼虚。莽曰治亭。观,莽曰观治。聊城,顿丘,莽曰顺丘。发干,莽曰戢楯。范,莽曰建睦。茬平,莽曰功崇。东武阳,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过郡三,行千二十里。莽曰武昌。博平,莽曰加睦。黎,莽曰黎治。清,莽曰清治。东阿,都尉治。离狐,莽曰瑞狐。临邑,有泲庙。莽曰穀城亭。利苗,须昌,故须句国,大昊后,风姓。寿良,蚩尤祠在西北泲上。有朐城。乐昌,阳平,白马,南燕,南燕国,姞姓,黄帝后。廪丘。

陈留郡

武帝元狩元年置。属兖州。户二十九万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一百五十万九千五十。县十七:陈留,鲁渠水首受狼汤渠,东至阳夏,入涡渠。小黄,成安,宁陵,莽曰康善。雍丘,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先春秋时徙鲁东北,二十一世简公为楚所灭。酸枣,东昏,莽曰东明。襄邑,有服官,莽曰襄平。外黄,都尉治。封丘,濮渠水首受泲,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过郡三,行六百三十里,长罗,侯国。莽曰惠泽。尉氏,傿,莽曰顺通。长垣,莽曰长固。平丘,济阳,莽曰济前。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汤水,东至取虑入泗,过郡四,行千三百六十里。

颍川郡

秦置。高帝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莽曰左队。阳翟有工官。属豫州。户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万九百七十三。县二十:阳翟,夏禹国。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此。户四万一千六百五十,口十万九千。莽曰颍川。昆阳,颍阳,定陵,有东不羹。莽曰定城。长社,新汲,襄城,有西不羹。莽曰相城。郾,郏,舞阳,颍阴,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也。许,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二十四世为楚所灭。傿陵,户四万九千一百一,口二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八。莽曰左亭。临颍,莽曰监颍。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成安,侯国也。周承休,侯国,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郑公。莽曰嘉美。阳城,阳城山,洧水所出,东南至长平入颍,过郡三,行五百里。阳乾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过郡三,行千五百里,荆州浸。有铁官。纶氏。

博陵郡

东汉本初元年 (146) 置,治所在博陵县(今河北蠡县南十五里)。建安末废。西晋改为博陵国。北魏复为博陵郡。治所在鲁口城 (今河北饶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安平、深州、饶阳、安国等县市地。北齐移治安平县 (今河北安平县),属定州。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改定州为博陵郡。

清河郡

西汉高帝置,治所在清阳县 (今河北清河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桓帝时改为清河国,移治甘陵县(今山东临清市东北)。三国魏复为清河郡。西晋为清河国,治所在清河县 (今临清市东)。其后辖境缩小。北魏仍改为郡。北齐移治武城县 (隋改名清河县,在今清河县西城关乡西北十二里)。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贝州为清河郡。

堂号:噤李堂、阳丘堂

当今崔姓人口全国排行第五十六位,约五百零九万余。宋朝百家姓排名一八十九位。现存家曲祖谱九十二部。

宋朝历史“崔”姓百家排行榜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

宣丁贲邓、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崔姓祖先之历史人物〔简史〕

崔杼

生不详—卒于公元前547年,齐国大夫。历仕顷、灵、庄、景四世。灵公废太子光立牙为太子,灵公病,他迎立光即位,是为庄公,杼为卿,专国政。前548年,又杀庄公立其弟杵臼为君,即齐景公,他任右相,继续专权。次年,为左相庆封击破,自杀。

崔发

生不详—卒于公元23年,西汉末新莽时涿郡(治今涿县)人。西汉末以明经任骑都尉。王莽执政,攀附莽,承意解说符命,王莽称帝后,封说符侯,任五威中城将军。建议莽修建九庙,糜费数百钜万,卒徒死者以万数。公元23年任大司空,其时人民反莽斗争四起,又劝莽率群臣至南郊仰天大哭以求神佑。莽为绿林军所破,降于申屠建,被杀。

崔駰

生不详—卒于公元92年,字亭伯,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出身官宦世家。少游太学,与班固齐名。和帝时,为车骑将军窦宪属吏,以谏言激切,出为长岑长。遂绝意仕进。通《易》、《诗》、《春秋》诸经,博学有才,为著名文学家。著有《七依》、《达旨》及诗赋等。

崔瑗

生于公元78—卒于公元143年,东汉涿郡安平人,字子玉,崔駰子。锐志好学,能传父业。精通天官、历数、《京房易传》等,为诸儒所宗。年四十余始仕郡吏,后为车骑将军阎显属吏。任汲县令,开稻田数百顷,有惠政。顺帝时迁官济北相。富有才华,文辞高雅,尤善为书、记、箴,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等七十五篇,当时号称“宿德大儒”,是著名文学家。

崔寔

生不详—卒于约公元170年,东汉涿郡安平人,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崔瑗子。少沉静,好典籍。桓帝时拜议郎,与边韶等著作东观。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纺织,巩固边防,匈奴不敢犯。征拜议郎,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旋以为梁冀故吏,免官。后起为辽东太守,召拜尚书,称疾免归。著《政论》,抨击时政;又著《四民月令》,记当时地主田庄情况及各种农作物种植方法。均佚,有辑本。

崔烈

崔寔从兄。北方名士。历位郡守、九卿。灵帝时公开标价卖官,他纳钱五百万,买得司徒一官,自此声誉大减。官至太尉。因子崔钧参与山东起兵,被董卓逮捕下狱,不久为李傕乱兵所杀。有文才,所著诗、书、教、颂凡四篇。

崔琦

东汉涿郡安平人,字子玮,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初举孝廉,为郎。以文章博学知名。曾作《外戚箴》、《白鹄赋》讽谏梁冀,遭忌,后被冀派人捕杀。著有《九咨》、《七言》及赋、颂、铭各体文十五篇。

崔琰

三国魏清河东武城人,字季珪。少好击剑,尚武事,后师从郑玄。袁绍辟为骑都尉。曹操破袁氏,辟为别驾从事。为曹丕傅。复为丞相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曹植有才而爱,操密访于外。植为琰之兄女婿而琰力主当立丕。迁中尉。后被诬怨谤朝政,为曹操罚为徒隶,又迫使自杀。

崔林

生不详—卒于公元244年,三国魏清河东武城人,字德儒。崔琰从弟。曹操定冀州,召除邬长。德政为最,徙丞相掾属,累迁御史中丞。魏文帝立,拜尚书,出为幽州刺史。在官一年,边患寝息。明帝时,赐爵关内侯,转光禄勋、司隶校尉。又为司空,封安阳乡侯。为政推诚,务存大体。卒谥孝。

崔洪

西晋博陵安平人,字良伯。少以清厉显名。武帝时,为御史治书,刚直方正,朝廷惮之。寻迁尚书左丞、吏部尚书。举用甄明,门无私谒。杨骏诛,洪与都水使者王佑亲,坐见黜。后官至大司农。

崔游

字子相,上党(今山西黎城南)人。少好学,博通儒术,恬靖谦退。魏末,察举孝廉,为相府舍人,出为氐池长,甚有政绩。入晋,授郎中。终生笃学不倦,著有《丧服图》等。卒年九十三。

崔谨

南朝宋时人,祖籍清河(今属河北)。武帝时为振威将军、东莱太守。少帝时亡命司马灵期率千余人包围东莱,为其击退。文帝时官至青州刺史。

崔祖思

生不详—卒于公元480年,字敬元,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少好读史书。初辟州主簿,转为萧道成辅国主簿。宋欲封萧道成梁公,他建议改称齐公。齐国建立,为长兼给事黄门侍郎,为齐高帝所信任与重视。官至青、冀二州都督卒。

崔文仲

南时齐清河东武城人。位徐州刺史。齐高帝建元初,封建阳县子。建元间魏军屡攻齐,均为文仲率军击破。在政为百姓所惧。除黄门郎。武帝永明中,官至冠军司马、汝阴太守。卒谥襄。

崔慧景

南朝齐清河东武城人,字君山。仕宋,官至河东太守。萧道成在淮阴时,即与慧景结识。入齐为梁、南秦二州刺史。累官度支尚书,领太子左率。在州大事搜括,多获珍宝,每罢州,辄献奉朝廷数百万。齐明帝永泰元年,曾率军在襄阳拒北魏,战败。东昏侯即位,诛戮将相,慧景自以年宿位重,转不自安。及裴叔业降魏,慧景奉命进讨,率军至广陵,奉江夏王萧宝玄为主,还逼京师。后兵败被杀。

崔慰祖

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好学,聚书至万卷,常借与邻里少年。父家财千万,悉散与宗族,父时借贷文书,皆焚毁。初为奉朝请,迁始安王遥光记室。遥光反,诣朝廷自首,于狱病卒,著《海岱志》四十卷,叙太公迄西晋人物。

崔敬邕

北魏博陵安平人。崔挺从祖弟。孝文帝时自司徒主簿转尚书都官郎中,所在称职,迁太子步兵校尉。宣武帝景明年间,从中山王元英南讨,为左中郎将,以功赐爵临淄男。出除营州刺史。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悉令送还,库莫奚国人感附。孝明帝熙平二年,官太中大夫。

崔挺

北魏博陵安平人,字双根。崔辩从父弟。少敦学,举秀才,射策高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工书法,受命书文明太后父碑,迁典属国下大夫。参议律令。孝文帝以其女为嫔。后任光州刺史,有治绩,迁本州大中正。曾上书请免除株连之法,恢复铁官,均被采纳。

崔姓的由来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清河崔氏|魏晋至隋唐时的著名大族,北朝初年达到极盛,四姓高门

来源于:网络

清河崔氏,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 西汉时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 (今河北省故城县) ,后世遂称“清河东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来)汉末三国时崛起为关东望族 ,魏晋时期冠冕相袭,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 ,北魏孝文帝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 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 ,出宰相12人 ,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姓源

崔氏源出于姜姓,是齐太公的后裔 。齐丁公的嫡子季子将继承权让给了齐乙公,以崔为采邑,于此终老,有子穆伯,后世便以崔为氏 。

穆伯的十一世孙崔杼担任齐国的正卿,有子崔成、崔彊,后娶齐桓公的后裔东郭姜 ,生崔明。

庆封攻杀崔成、崔彊,崔杼与东郭姜自杀,崔明躲在坟墓中逃过一劫,之后出奔到鲁国 ,

继任鲁国卿大夫。崔明有子崔良,崔良十五世孙为崔意如,意如有二子:崔业(字伯基)、崔仲牟。

兄弟二人在西汉初年分别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与涿郡安平县 ,崔氏家族遂分为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两支 ,并为著姓。

汉末三国时期,清河崔氏始有崔琰、崔林等人扬名史册,南北朝时达到极盛,号称“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 ,地位延续至唐末,五代以后衰落。

郡望

清河崔氏的郡望为清河郡,属冀州,东汉时也称清河国、甘陵国,北周时也称贝州,隋唐时为清河郡或为贝州。

清河崔氏的祖居之地在清河郡下辖的东武城县(今河北故城县南部地区),西晋太康年间改称为武城县。

因此在史书和墓志中,对清河崔氏族人的籍贯多记载为“清河东武城人”

西晋以后也称清河武城人,北周隋唐时也称贝州武城人。

两汉时期的清河崔氏

根据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刘禹锡《崔倕神道碑》等文献记载,清河崔氏约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形成,始祖为崔意如长子崔业,但翻遍正史,一直到崔业的十二世孙、汉末三国时期的崔林和他的从兄崔琰才在《三国志》中出现本传,这也是清河崔氏家族被载入正史的首次记录,

而崔林崔琰之后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员的本传和墓志在追溯两汉先祖的记载中,绝大部分也都限定为汉末的崔林、崔琰二人,

只有极少部分墓志提到了汉代的崔业,至于崔业至崔林崔琰中间的人物、仕宦则无记载。

据此现象,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指出,其原因就当时来看有两种可能:一种原因可能是在崔林、崔琰之前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员默默无闻,仕宦不显,无所作为,而不齿于将他们载入史册。

另一种原因是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的资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亡佚了。

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先祖的史载缺文的情况,直到北宋时期才发生了变化,在欧阳修、宋祁等人修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清晰地记载了崔业之后清河崔氏成员汉朝人名及其仕宦情况,其原因不得而知,或许是后人伪造,

或许是当时又发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所未见到的珍贵资料也未可知,总之《新表》中关于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以前先祖的记载,成为现存的关于这方面的惟一资料。

发展

自崔业定居清河东武城后,根据《新表》所提供的资料,至汉朝时清河崔氏已发展为四大重要支系:

崔业六世孙崔泰子崔恪一支

崔业六世孙崔泰子崔景一支

崔业八世孙崔密子崔霸一支

崔业八世孙崔密子崔琰一支

此外,在以上四大支系以外,还存在一些尚未确定来源的零星旁支

此后活跃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历史舞台上显赫一时的清河崔氏成员

基本上都是这四支的后代子孙

崔业八世孙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琰。

这一系大致从崔琰发迹,到北魏初年势力很兴盛。

崔霸一支不太兴旺。崔琰,字季珪,是东汉冀州名士,曾任曹魏尚书、中尉,为清河崔氏的肇基之人,堪称汉末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先后在袁绍、曹操两位雄主麾下任职,声誉颇高,如陈寿在《三国志》评论:“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贵“既明且哲”,虞书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畴克备诸!”,又如鱼豢《魏略》载:“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琰为首。”

崔琰赢得了士林美名,他的后人也开始不断出仕中央,其中不乏如晋中书令崔谅这样身居高位之人,然而在北魏中期以前崔琰一支却并不是清河崔氏家族中发展最好的,不如他的从弟崔林一支显赫

但在北魏孝文帝时代,崔琰的后人崔宗伯被孝文帝定为“四姓”之一,成为了北魏上层核心统治集团的一部分

此后一直十分显贵,唐朝七姓十家禁婚家中,清河崔氏独占两家,仅次于范阳卢氏,这两家即崔宗伯、崔元孙,都是崔琰的后人

崔琰的从弟崔林,为曹魏四朝辅政大臣,官至司空,封安阳乡侯,开三公封列侯之端,崔林的后裔一度发展极为兴盛。

崔林子崔参,崔参的孙子崔悦、外孙卢谌、温峤等都有名于当世。西晋末年大乱,崔悦与卢谌最初被段末波留滞,后来仕于石虎。

崔悦之子崔潜,任前燕黄门侍郎,崔潜子崔宏,曾在前秦、后燕任官,后来被北魏道武帝重用,赐爵白马侯,魏明元帝拜崔宏为天部大人,进爵为白马公。

崔宏子崔浩袭爵白马公,被魏太武帝重用,担任司徒。崔悦一系在北朝有士宦记载者13人,入魏后代平均士宦品级为3.5品,可见其地位之高,

其中崔悦子崔潜一支于崔宏、崔浩时期政治地位臻于极盛,崔浩甚至仗着自己家世隆盛,欺负同宗族人,《魏书·崔玄伯传》记载:“始浩与冀州刺史赜、荥阳太守模等年皆相次,浩为长,次模,次赜。三人别祖,而模、赜为亲。浩恃其家世魏晋公卿,常侮模、赜。“,崔浩看不起崔模与崔赜(崔颐)充分证明当时在清河崔氏内部支系之间,崔浩支的确与众不同,地位突出。

为此,陈寅恪先生曾下结论:“清河崔氏为北朝第一盛门,而崔浩一支又为清河崔氏门中最显之房” 。

然而北魏太武帝晚年,国史之狱爆发,崔浩被夷族。崔浩堂弟崔蔚逃到江左,仕于刘宋,直到魏孝文帝年间才返回北方。

崔蔚子崔稚,崔稚长子崔彦珍之女嫁给独孤信,生独孤伽罗,隋朝建立后崔氏被封为纪国夫人,长安城延福坊有纪国寺 、青龙坊有普耀寺 ,就是文献皇后为母亲崔夫人与外祖父崔彦珍所立。

唐代崔氏(清河、博陵崔氏)共有27人做过宰相。

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博陵崔氏第二房出身的黄门侍郎崔民干列为天下第一门第,唐太宗得知后很不满意 ,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博陵崔民干降为第三,即便如此,清河、博陵二崔仍被百姓视为天下第一流高门,甚至比李唐皇室还要尊贵,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世人心目中,李唐皇族与古老的山东郡姓相比,其家族世系不够明晰真伪难辨,其次促使李唐发家的关陇集团也不过是西魏北周才有的产物,底蕴资历尚浅,家学礼法等方面和山东郡姓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加上唐代中国人有“以汉代唐”的思古倾向,对汉朝怀抱着崇拜及浪漫想像,觉得汉是比唐更伟大的朝代,以及魏晋以来数百年的“门第观念”深入人心,这些因素都让山东士族在人们心目中显的尊贵不凡,特别是唐代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四姓,更是为天下诸族所仰慕。

房支

清河大房,北魏抚军将军、殿中尚书、文贞侯崔休的后代,号为清河大房

清河小房,北魏太子舍人崔夤的后代,号为清河小房

清河青州房,刘宋泰山太守崔辑迁居青州,后代号为清河青州房

许州鄢陵房,崔蔚幼子崔彧居于鄢陵县,别出一房号为许州鄢陵房

郑州崔氏,北魏郢州刺史崔蔚定居于荥阳郡,后代号为郑州崔氏

南祖崔氏,包括三个支系:

乌水房,崔旷随慕容德南渡黄河,定居于齐郡的乌水,后代号为乌水房

北魏冀州刺史崔群定居于蓝田县,后代号为南祖崔氏

北魏秘书监、御史中丞崔逞第五子崔祎四世孙崔溉,后代号为南祖崔氏

定著房

清河大房

清河小房

清河青州房

许州鄢陵房

郑州崔氏

南祖崔氏

合称清河崔氏定著六房

禁婚家

唐朝显庆四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

北魏清河崔宗伯的二子、崔元孙的二子被列入禁婚家

其中包括了清河大房、清河小房的全部以及清河青州房的一部分

著名族人

唐与五代宰相

崔龟从,出自清河大房,唐宣宗宰相

崔彦昭,出自清河小房,唐僖宗宰相

崔群,出自清河小房,唐宪宗宰相

崔郸,出自清河小房,唐宣宗宰相

崔圆,出自清河青州房,唐肃宗宰相

崔元综,出自郑州崔氏,武则天宰相

崔知温,出自许州鄢陵房,唐高宗宰相

崔昭纬,出自南祖崔氏乌水房,唐昭宗宰相

崔慎由,出自南祖崔氏乌水房,唐宣宗宰相

崔胤,出自南祖崔氏乌水房,唐昭宗宰相

崔詧,出自南祖崔氏崔群支系,武则天宰相

崔神基,出自南祖崔氏崔溉支系,武则天宰相

崔协,出自清河小房,后唐明宗李嗣源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