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山东回娘家可不止初二这一天!盘点山东各地不一样的回娘家风俗
来源:【闪电新闻】
回娘家,在山东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山东,不少地方正月初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与夫婿同行要“回娘家”,所以俗称“迎婿日”。按照传统习俗,年后“回娘家”是一件很郑重的事。不过也不是所有地区都是在初二这一天“回娘家”,在齐鲁大地有哪些不一样的讲究习俗?闪电新闻记者带您了解一下。
在省会济南,大年初二是已嫁的姑娘——老济南称“姑太太”回娘家省视父母的日子。按济南过去的老规矩,“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初一是要早起给家族长辈、亲朋好友拜年的,而初二这一天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娘家。过去物质不丰富,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大年初二,因为这一天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因此,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须成双。姑爷陪妻子、孩子去岳家是一件很郑重的事,须先备下几样礼品。按照过去的礼仪讲究,姑太太刚进二门,就有人要喊:“姑爷来拜年啦!”。到娘家后,“姑太太”先来到正房要先祭拜祖先,随后向父母拜年,随之姑爷拜年。外孙辈更是磕头如捣蒜,给姥爷家的长辈一一拜年,当然,一包包红纸压岁钱和一把把糖果逗得孩子兴高采烈。
姑爷被尊为“贵客”,娘家要摆两三桌丰盛的筵宴款待,每桌都是鸡鱼肉肘,八个碟子四个碗。入席时姑爷要坐在上首位子上,由女方内兄内弟等人陪同,岳父只过来敬酒而不陪席。
而在莱芜、钢城区等地,则讲究正月初三回娘家,因为初二还没有送完家堂,作为出嫁的闺女是不能见家堂桌子的。初三一大早,小两口就拿着早就准备好的六样礼上路了。六样礼包括:一刀肉、两条鱼、两瓶酒、两条烟、两包茶叶、两包点心,缺一不可。所有的礼物都是双份的,回娘家后,娘家人要留或再带回也都是要双份的留或双份的带回,是不能拆双的。
到了娘家,按照早先的规矩新女婿要给岳父母磕头,由岳父母给磕头钱。到家稍坐一会儿后,丈母娘就会赶紧下上两碗水饺给新女婿吃,名曰“点心”。
吃完“点心”后就开始坐大席了。新女婿要坐上首,娘家要找上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和能喝酒的来陪新女婿,以表示对亲家的尊重。饭桌上菜要新女婿先吃第一口,别人才能吃,酒更是要喝足了,如果新女婿不胜酒量,那最好在回娘家之前就找个能喝酒的“代酒客”来,这样就不会在丈母娘家出笑话了。酒足饭饱之后,太阳已经挂在西山角上,这时候新女婿就会郑重告别岳父母及亲戚朋友,请他们放心把女儿交给自己,然后就领着自己的媳妇回家了。
青岛
在过去的传统观念里,讲究从腊月二十二晚上开始,嫁出去的青岛闺女就不能再进娘家门了,正月初二则是不能回娘家的,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能和女婿孩子一起回娘家。
过去生产力低下,物质不丰富,都比较穷,民间传统讲究规矩却特别多,初三闺女回娘家是必须中午前回家,太阳落山前走的,带的礼物也很讲究,年三十晚上祭奠用的鸡是必须带着的,但是娘家却往往不会留,因为鸡谐音同“饥”。老丈人健在的,必须带酒,不管会喝不会喝都必须准备。
刚结婚的新女婿第一年上门,买的礼品有六斤肉、六斤鱼、六个馒头、六盒点心等总共六个六,凑起一个六六大顺。馒头是要头面的,鱼则以黄花鱼最高档,因其颜色发黄,特别吉祥。
虽然初二不能回娘家,但是娘家人在初二这一天也要提 前准备,年夜的饺子,至少是初二晚上“送年”的饺子,是要给女儿留一些回来吃的,因为以前当媳妇的在家里地位低,有吃不饱的可能,回娘家总要添补一下。而女婿一般是要吃六个荷包蛋的,寓意一切顺当,在过去,六个荷包蛋就是对女婿的最高礼遇。
枣庄
春节前几天,按照枣庄当地的风俗,出了门子(结婚)的闺女要跟丈夫回娘家送节礼。以前经济条件不好,回娘家大多带些糖果、点心、猪肉、酒等礼品。礼品的数量必须是吉利的双数。
闺女一家当天返回时,娘家要回礼品。首先是粉条,取其寓意拉拉扯扯不断亲。其次是粉皮,象征团团圆圆。还有花生,意为有儿有女花着生。还有,闺女带来礼品的一小部分也要给返回回去。
“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户户叫妮子。”到正月十六上午,家家出了门子的闺女便乖乖地在家等候娘家兄弟来请她回娘家,俗称“叫客”。需要注意的是在鲁西南等地区,这里的“客”读“kei”。这时候,女婿一般是不跟去娘家的。闺女只带孩子回娘家小住几日。农历节二月二之前,再由丈夫去娘家叫回。闺女回娘家需要给父母长辈们磕头拜年。这种磕头的风俗延续至今。
淄博
在鲁中地区淄博,大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儿们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按照老传统,娘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如果家中女儿已成家,那么把这一天拿来招待自己的女儿、女婿。
东营
在过去,头年腊月十七、十八,新媳妇就回了娘家,婆家要请人去把新媳妇请回来好好“伺候”,年前就不让再回娘家了。正月初二闺女回娘家只为了拜年,拜完了年就要匆匆回家。到了正月十六这天,是新媳妇新女婿最隆重的回娘家的日子。
潍坊
过去在潍坊,年初二放了鞭炮,即谓“开市”,男女劳作不再禁忌,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走亲戚旧时“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里看丈母”之俗,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实际上,潍坊城里出嫁女多数初二回娘家。过去“进了腊月门,不进娘家门”的风俗,是说农村的出嫁女。
在城里,腊月二十三“小年”(辞灶)这天,出嫁的闺女一般不去娘家了,这一习俗至今还被许多人沿袭着。在过去,从婆家临走前,尤其是新媳妇,婆婆要包上一个红包袱,这包袱媳妇是不得打开看的。如果包袱里放上甜的东西,譬如甜点心,就说明婆婆对媳妇满意。回娘家的闺女还要带上糖果和面条,糖果表示祝愿生活甜甜美美,面条是表示健康长寿的意思。
新媳妇回娘家,是要陪着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长辈都要拜,俗称“磕头”,陪着的人要带一块红毯子,是准备给姑爷磕头时铺在地上。
威海
在过去,初二媳妇带女婿回娘家“拜丈人”,闺女回娘家的当天中午一般吃饽饽,下午吃饺子,住一宿就回。礼品一般用包袱包四个饽饽和八个莲子带上,这两种面食,因为承载了“四平八稳”的寓意,所以特别重要,属于非带不可的。 而到了正月十六,女婿还要把媳妇送回娘家,这次是把媳妇放丈母娘家自己走人,这叫做“住妈家”。
在威海,闺女过年回娘家也有在初六进行的,为什么要选在初六呢?还有一句俗语呢:“先看姑,后看舅,丈母娘最靠后。”所以就选择既靠后又吉利的初六。回娘家的时候,需要带一些礼物,这些礼物都是盛放在用细竹片编的箢子里。
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带的都是由闺女亲手蒸的大饽饽六个或者八个,饽饽上有用染料点的八个红点,预示着娘家来年发财的意思;有的还要买二斤桃酥,用纸包装,上面压张红纸,预示着娘家来年红红火火。
初六的这天晚上,闺女和女婿是不能在娘家留宿的。可这回婆婆家的时间,也有讲究,不能太早,太早了,显得娘家招待不周到;也不能太晚,娘家人一定会在太阳下山前催着闺女和女婿回家,意思是头顶着太阳回家,一定能过好日子。
济宁
结婚第一年,小两口一定要在初二至初四回娘家,这叫“双拜节”。吃饭的时候新女婿要坐主宾,陪同的必须是同辈或者是小辈,长辈一般不能在场。吃饭时,不能上水饺,意思是捏了嘴不让说话。另外,每年的正月十六都会有娘家的人来叫,一块回娘家。
临沂
在临沂,如果要按正规的风俗,那就是正月十六才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好日子。这之前也可以回去,但无论你回去多少次,到了正月十六这一天是非回不可的。
泰安
初二这天中午,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讲究,不管多大年纪、多大辈分的人都要坐在下手,得让新女婿坐在正位子上。席间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一般是先上些点心、糖果之类的六种(也有八种)小吃,简单吃点就正式上菜开席。当酒席进行到一半时才能端上整鱼这道菜,可只要鱼上了桌,就会有一个端着空盘子的人来到新姑爷面前为厨子讨红包。
送了红包后就轮到小舅子或是侄子辈的年轻人“献”酒了,这时新姑爷就可以根据献酒的人随时决定是否需要掏红包,一般是只给与妻子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小孩就行了。
德州
在德州,按照老传统初二这天一般不回娘家,年后闺女回娘家与女婿一起给丈母娘拜年是初四。娘家那头隆重地称其为:待女婿(或叫待新亲)。
大年初三一大早,刚结婚的或已经有孩子的小两口便开始为走娘家的事儿精心准备。媳妇往往再三嘱咐丈夫和孩子在说话、行为等一些应该注意的礼节,一切完毕才带着礼物高高兴兴直奔目的地。等到了初四回娘家见了爹娘之后,女婿则要由岳父或者老一辈的人们陪着喝酒吃饭。等吃喝完毕,女婿才起身给岳父岳母磕头(有舅哥、舅嫂也得磕)拜年。虽然这时候岳父岳母等老人们也谦让着说“算了吧,算了吧”,但还是挺高兴地接受这个磕头大礼。
然后,女婿由岳父或者舅哥领着到附近的家族长辈们拜年。闺女则自己到街坊邻居平常关系不错的人家拜年。回来的时候,娘家回的礼物一定有枣糕,而且越大越好,象征着父母祝福闺女步步登高。
滨州
在滨州,回娘家大都是在正月初二,媳妇有丈夫陪着回娘家才算是体面的。最隆重的回娘家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这一次新姑爷登门,不亚于新媳妇出嫁。新姑爷没等进家门,丈人和丈母娘早就迎了出来,进了屋,姑爷就要给老人拜年,丈人早就把他扶了起来。然后姑爷送上鸡鸭鱼肉四样礼。之后就入席吃饭,饭菜早就准备好了,姑爷由家族中长辈作陪坐上位,长辈作陪向姑爷劝酒,第一杯一定要一口气喝完。
菏泽
在菏泽,过去春节回娘家都是在初二进行的。第一次春节回娘家,带的礼物都是双数:或四件,或六件。除之此外,还有一些小礼物要放在一个专门的礼盒里,这盒子是分着层的,每层都不能空。里面有糕点、馒头、挂面等,不过娘家人一般不接礼盒里面的东西,这里的老规矩是“看一看,添一半”。婚后第一次回娘家,女婿比闺女位置要高得多,女婿是娘家的主宾,会坐在一个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椅子上。
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光吃菜可不行,还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为了不至于喝醉,女婿会带两个代他喝酒的,在菏泽称之为“扛笆斗的”,此人能说会道,而且酒量极好,在酒场上,敬新女婿的酒多数由他们代喝了。
所有的菜上完以后,最后还要上糕点,这些糕点全是陪客带来的,是专门做的花样糕点。上的糕点也同样需要新女婿先吃,每个陪客带来的点心都要上一遍。第一次回娘家,不能回去太早。吃过饭要陪老人聊聊天,听听岳父母的教诲,并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再告辞回家。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春节·年俗]大年初二:回娘家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2年2月1日
漫画:大年初二:回娘家
新华社发 曹一 作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2年2月1日
漫画:大年初二:回娘家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二月二“龙抬头”,这4个禁忌要牢记,赶走霉运,抬起一年好兆头
导语:二月二龙抬头,要“吃3食忌4事”,赶走霉运,抬起一年好兆头
二月二龙抬头,在古代的天文方面,就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来判断季节!每年春分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故称为“龙抬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自古至今,人们一直就将“龙”视为吉祥之物,更是风和雨的主宰,所以在“龙头节”这天要“敬龙祈雨”,之后就进入了春耕时节!
“龙头节”之后,大地回暖万物复苏!“年年角宿光明亮,岁岁如意大丰收”。我国勤劳质朴的百姓将“龙抬头”作为一个祈求风调匀顺,纳祥转运的好日子。与“龙头节”相关的活动有很多,都是围绕“龙”展开的。由于南北方地理环境不同,其风俗文化也是大不相同的。
再过几天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这4个禁忌大家一定要牢记,赶走霉运,抬起一年鸿运好兆头!
1:忌针线,不管是从业者还是妇女们,这一天尽量不要做针线活。因为天上的苍龙会在这天抬头观望,使用针线会刺伤“龙眼”。
2:忌洗衣,也就是说二月二这天就不要再洗衣服了,尤其是妇女们更要停止洗衣服,怕伤及“龙皮”。
3:忌低头,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着灯笼看看房顶,目的有二,一是看看有没有蜈蚣,蝎子之类的害虫。二是为了迎合习俗,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4:女子忌讳回娘家。这是因为二月二之后要开始农耕了,不能一直躲在娘家休息。久而久之就有了二月二不能回娘家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除了以上的“忌4事”以外,还要吃“3食”,这样才能赶走霉运,抬起一年好兆头!
1:吃春饼,又叫做“吃龙鳞”!春饼做法也比较简单,吃法也颇为多样化,不但可以加点配菜卷着吃,也可以切成丝加点菜炒着吃。
2:吃面条,又叫“吃龙须”,因为面条细如发丝,宛如龙须。又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3:吃饺子,又叫“咬龙耳”,因为饺子形似“龙耳”,二月二这天吃饺子又寓意一切顺利,一年财源滚滚之意。
前面咱们说了这么多,其实“龙头节”最应该做的是“理发”。大人理发落下三千烦恼丝,小孩理发生智慧。放下过去,抛开一切错误的执着,从头开始,一整年都有好兆头!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乍暖还寒时节,希望你照顾好自己……
抗疫期间话民俗:二月二,龙抬头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在传统文化中,二月二是个重要的节日,在不同地域有龙头节、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叫法。在江苏各地,二月二除了要理发以外,还有着其他丰富多彩的“二月二”民俗。
二月二 ,龙抬头。古人观念中,二月二是以龙为主角的节日。龙会冬眠、会蛰伏,到了二月二,进入春天了,惊蛰节气也快到了(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龙要苏醒了。 龙一抬头,天就要下雨,所谓“春雨贵如油”,农耕社会里的人们期盼“龙抬头”带来好收成。而且,龙是四灵之首,百虫之王。龙抬头了,田间百虫(各种害虫)吓得躲藏起来,庄稼就不会遭到虫害。
江苏很多二月二民俗与“龙”相关。据《南京民俗志》记载,这天,人们用草木灰撒成弯弯曲曲如龙的形状,从房前屋后绕一圈,一直撒到屋里水缸旁边,叫“引龙回”,把龙引回来,保佑风调雨顺;用韭菜做饼,油煎而食,叫做“吃龙鳞饼”;很多人家还要吃面,即吃“龙须面”;二月二天亮之前不得下河挑水,怕伤了“龙身”;妇女要停止做针线,以免伤了龙的眼睛……
在苏州,“二月二”这天人们吃油煎年糕,叫“撑腰糕”。据说吃了“撑腰糕后可腰脚轻健、筋骨强壮。苏州人二月二这天还要驱虫避灾,具体做法是在床、箱、桌子等贴“蜒蚰榜”,这是一张红色或者黄色的纸条,上写:“蜒蚰、蚂蚁、蟑螂、蜘蛛、蝎、壁虎、臭虫、白蚁一切诸虫皆入地”,竖起来倒着贴,愿榜上提到的虫子都“入地”,孩子们唱:“贴上蜒蚰榜,害虫都死光”。在江苏北部的徐州地区,旧日二月二很多人家还要吃爆米花,叫”炸龙眼”或“炸虫眼”。
古人以二月二为土地公公的生日。土地神又称社神、土地公公、土地老爷、土公,土地公公往往还有个“老伴儿”,叫土地奶奶。古人对土地神并不陌生,他们认为,城市里执掌地方之神是城隍神。出了城就是土地神的“势力范围”。 小时候看86版电视剧《西游记》,有个很深的印象:每每孙悟空又不知道师傅被哪个洞的妖怪抓走后,就会念动咒语,喊一声“土地”,土地老爷就会赶来,提供妖魔的情报。 在旧时,江南乡间随处可见犹如微缩景观的土地庙,里面端坐笑容可掬的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所住的土谷祠就是土地庙。土地庙如今在江苏很多地方还能找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斜塘土地庙始建于南宋,是国内最古老的土地庙之一。
二月二,祭拜土地神。记录南京旧日民俗的《金陵岁时记》说 :“乡村以二月二日赛土神会”。人们为土地老爷祝寿,奉上祭品,虔诚拜祭,求他保佑五谷丰登。土地庙两侧贴上诸如“观之不见求之见,听则无声叩则灵”、“保一方平安,佑五谷丰登”等充满敬语的对联。乡间还常常举办土地庙会或赛神会,搭台唱戏,娱神的同时也自娱。 清代苏州人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载:“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钱作会,曰社钱。叠鼓祈年,曰社鼓。饮酒治聋,曰社酒。以肉杂调和铺饭,曰社饭。社日妇女不用针线,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
这段话大意是说:清代苏州乡村土地庙很多,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拜祭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田公田婆、社公社母)。二月二这天常常下雨,叫“社公雨”。拜神仪式用的钱,敲的鼓,喝的酒,吃的饭菜肉食,都带一个“社”字。“社”就是指土地神,或者祭土神的地方、祭土地神的节日。二月二这天,妇女不动针线。虽然二月二前后还是农闲之时,但马上就要开始在田间忙活了,因此拜祭土地神,含有祈求五谷丰登的愿望。 其实,在唐代,二月二之前的二月初一也是一个节日,是农民祈求庄稼成熟丰收的“中和节”,但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提起。
在古人看来,二月二也是良辰吉日,适宜定亲、婚嫁、造屋、农家在田里下种。二月二还是嫁出去的女子回家探亲的日子。二月二,城里妇女不能动针线,农村妇女还没开始农忙,女人们正好可以回婆家看看父母。 回娘家过去称为“归宁”。《金陵岁时记》载:“(二月二),吾乡女子新嫁者率于是日归宁。谚云:‘二月二,家家接女儿。’途中香舆往来如织,随载朱漆提盒,以贮馈赠之品。”另一部记录南京民俗的《岁华忆语》说:“人家率于是日接女归宁,故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仇’。盖一岁妇工,以此时为最闲,可以展省叙情话也。”
二月二这天,街道上随处可见大户人家的媳妇坐着轿子回娘家,仆人们提着红漆礼盒跟随,里面放满了婆家赠送的各种物品。回到家中,免不了要向亲爹亲娘诉说在婆家受的委屈,这叫做“家家接女诉冤仇”。 扬州的二月二民俗与南京相似,同样要办土地会,祭拜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在二月二回娘家,当地流传的俗语颇有特色,“二月二,家家带女儿”,“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活猴”是外孙、外孙女的意思。 “龙抬头”的日子,让我们共待春暖花开!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收藏 | 从大年初一到二月初二,天津人的老例儿时间表!
春节到,狗年来啦!
说起天津人的过年老例儿,实在是不少
一些老例儿用现代人的目光看
还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有些迷信色彩
但却反映出老天津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现在,这些老例儿
离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了
懂“规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讲“规矩”的更不多
赶紧跟着广播君一起感受下
纯正的“津味”年俗吧!
大年初一
素饺子
“饺子”与“交子”谐音,表示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象征辞旧迎新。对于天津人来说,春节的饺子不能少,尤其是素馅饺子。为了讨吉利,有的人家还在过年饺子里包进一枚硬币,认为吃到它的人在新年能发财交好运。为了保证卫生,有的家庭把硬币换做糖块,甜甜蜜蜜迎接新年。今天零点,您吃饺子了吗?吃的嘛馅儿的?
早晨不喝稀饭,不吃荤
过去穷人家吃不起干饭,只能用稀饭混饱,因此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干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不能吃荤。
忌洗澡洗头洗衣
这一天里“洗刷刷”会将新年的好运气都洗掉。
忌借钱
“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
大年初二
姑爷节
初二是出嫁的闺女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的日子,并戏称“姑爷节”。不能空手回去,要带一些回门礼,切忌回门礼为单数。迎接姑爷款待女婿时,按照天津“老例儿”,一定要摆上一桌配四碟菜的打卤面。
敬财神
初二是民间的“敬财神”日。老天津,无论是一般人家在家里,或是商家在店铺里,都要对财神进行一番供奉。商家祭祀财神,礼毕后不但大放鞭炮,还要大摇算盘,表示财源广进。
吃捞面
天津人习惯把捞面当做“喜面”看待,由于面条有着“条条顺”的吉兆,在春节这个全家团聚的好日子里,自然也不能少了捞面,从而留下“初一饺子,初二面”的传统。
大年初三
吃合子
大年初三吃合子,在外地很少有类似的习俗。而天津的合子似乎也和其他北方城市有所区别——合子上的褶特别多。过年时吃的合子也以褶多为好,一定要双数,成双成对,寓意合美。“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转”与“赚”同音,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渴望。
忌讳点灯
这日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
忌外出拜年
初三为赤狗日,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人们一般在这天足不出户,以免遇上凶煞,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
大年初四
忌出远门
在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曾糖瓜祭灶,送走了灶王爷。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后,正月初四,是各家各户把他老人家接回来的日子。俗谚云:“送神早,接神迟。”就是说送神要赶在大清早,而接神却在傍晚之前(大约下午四点钟左右)。传说灶王爷回到各家各户,第一项工作就是查户口,所以初四不宜外出。不过还是有一趟门应该出,那就是这一天侄子看望姑姑不在禁忌之列。
接五路
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
大年初五
破五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状态,春节里的诸多禁忌过了初五皆可不用再忌讳。
吃饺子
这一天照例要包饺子吃,称为“咬破五”。民间特别讲究的是“破五”捏小人的习俗。剁馅儿被说成是“剁小人”,捏饺子皮被认为是“捏小人嘴”。一年一年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积累了不小的压力,所谓剁小人,不过是为了找个发泄的方式。
送穷神
大年初五这天清晨,各家各户还要把过年时积存的脏东西扔掉,污水泼掉。谓之送穷。
大年初六
启市
按照汉族习俗,初六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放鞭炮象征着今年的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大年初七
人日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过去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大年初八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大年初九
拜天公
大年初九,按照民间习俗来讲,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天日节”、“玉皇诞”或“天公生”。
禁止晒衣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斋戒沐浴,初九当天,更禁止家人晒衣服,尤其是女裤、内衣或倒垃圾桶,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鸡、不能用母鸡。若是要还愿时,必须用全猪或全羊。
大年初十
石头节
古代民俗云:“年初十,地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一
请姑爷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五
闹元宵
在天津人心目中,“闹元宵”是春节活动的最后高潮,那一定得闹出浓浓的“年味”来。旧时,天津人过灯节通常由正月十四到十六,历时3天,家家夜不闭户,门前张灯挂彩。夜晚,人们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街道两旁的各式彩灯上画着花鸟鱼虫、民间传说。其中悬挂“走马灯”的最为神气。这一天,民间各种花会也都上街表演,高跷、法鼓、狮子舞等与沿街灯盏交相辉映,为节日增添色彩。
吃元宵
既然是元宵节,不能不涉及吃元宵。食品的元宵和节日同名,显然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北方的“滚”元宵是先做好馅儿,把馅料切成小立方块,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江米粉。
舅舅送灯
正月十五舅舅要送灯为外甥祈福。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现在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正月十六
溜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有“溜百病”的习俗。妇女们结伴同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溜”除百病,还会在溜百病的时候扔一些硬币,寓意把疾病都扔出去。
二月二
吃焖子
这天家家吃烙饼,煎闷子,炒鸡蛋、绿豆菜,妇女不动针线,怕刺伤龙眼。将银灰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传说中的“龙鳞”,在“龙抬头”的日子里吃焖子再合适不过了!
龙抬头
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老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大家不约而同的遵守着这一习俗,不为别的,图个吉利!而到了二月初二,天津人会选择在这一天理发,讨个“龙抬头”。
天津旧时的禁忌、老例儿,尽管纷繁琐细,但都围绕着人的生存、发展和人的平安幸福这根主线,对美好前途的无限希望。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将日渐消亡;那些符合科学道理的禁忌,才会改换面貌与人们相伴永远。
要说这年味儿
还是咱天津的浓!
你还记得哪些老规矩?
不妨说说看!
感谢您一年里的
支持和关注
广播君在这里
祝大家
狗年大吉!新春吉祥!
明天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这三大传统可不能忘,看看你都知道吗?
明天就是2月21日,也就是农历的二月二了。这一天也是被叫做“龙抬头”的日子,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理发,这都是有一定的讲究的。
二月二作为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大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我们也是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一天的时候,自然是有着很多讲究的。所以明天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这三大传统可不能忘,看看你都知道吗?
一不吃面条
在二月二的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有忌讳,那就是不吃面条,这一传统多流行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北京河南这些地方都有这种习俗。
这是因为面条本来就很细,所以很多人都会把它叫做龙须。吃面条的时候我们需要咬断,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咬断龙须,所以很多地方都在这一天选择不吃面条。
因为南北方的差异,很多南方人则是会选择这一天吃面条,这也是为了沾沾龙气,希望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二要接姑娘
二月二的时候,嫁出去的女儿都要回娘家。
这一天本来就是吉利的日子,所以很多地方的人都会主动去接已经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在正月的时候,有的地方习俗是出嫁的姑娘不能在娘家过夜,必须当天去当天回来。所以在出了正月的二月二这一天,姑娘就可以回娘家多待几天了。
这也是父母心疼出嫁的女儿,因为女儿正月的时候在婆家也是不少劳累,这也是在春耕之前给女儿的一种放松方式,让在娘家好好的休息几天。
三要喝龙酒
这个习俗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的,一般常见于北方地区,其实我们所说的龙酒一般指的就是白酒。在这一天大家喝点酒也是为了庆祝节日,而且因为喝龙酒也有着美好的寓意,那就是长长久久的意思。
白酒的选择是因人而异,毕竟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对于酒的要求也是越来也高了。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一味的追求所谓的贵酒,以为贵的就是好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合适的往往才是最好的。
在二月二喝酒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那些酒质好,性价比高的白酒。如果你不知道选择什么酒的手,不妨看看下面这两款酒,都是不错的选择。
黄盖玻汾
黄盖玻汾属于清香型的白酒,这款白酒来自山西。
我们都知道汾老大的旗号,这款酒虽然不是高端类型的,但是因为优秀的酒质和平民化的价格,吸引了很多的酒友。
不过在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酒是53度的高度白酒,所以一不小心就喝醉了。
国康1935
国康1935这几年在白酒圈的名气也不小,因为它是来自茅台镇的酱香酒。
作为酱酒的最大产地,茅台镇肯定不止有茅台这样的好酒,可以说是茅台镇遍地好酒,但是在这其中,国康1935也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这款酒的酿造人叫做范应华,退休之前他一直都在茅台酒厂工作,兢兢业业几十年,只为了自己热爱的酱酒事业。退休之后还是没有闲着,依然坚持在酿酒的第一线,这才有了今天我们喝到的国康1935。
这款酒甄选当地的优质高粱,这种高粱的产量有限,每年都有非常多的酒厂来争取,国康酒厂也是其中之一。
采用的工艺是酱香酒传承下来的12987工艺,整个酿酒的时间足足有一年,历经春夏秋冬才得以成酒。为了提升口感,还需要进行窖藏,这也是因为酱香酒的特殊性质,这个时间也需要5年。
开瓶之后,酱香迎面而来,仔细品味,还可以尝到老酒的味道。入口之后,口感丰富饱满,后味悠长 ,淡淡香气留在口腔,让人回味无穷。
好了,今天的文章“明天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这三大传统可不能忘,看看你都知道吗?”就到这里了,你们那里有什么二月二的习俗,欢迎大家一块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