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福建洪姓的来源和历史(洪姓的来源和历史)

福建洪姓的来源和历史(洪姓的来源和历史)

从中国姓氏文化的变迁,解读洪姓的来源与文化内涵

洪字,在字典里面有很多种释义,比如形容声音大,比如指代洪水,又或者指某些水名、州名、山名。这个字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指洪姓。说起洪姓,我们会联想到一些有名的洪姓人物,比如洪秀全,洪适等。

洪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从姓氏形成延续至今,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变迁。如果从源流开始说起,必然会略微复杂,因为早期人们对姓氏具有诸多的讲究。中国的姓氏文化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的,诸多变迁,后面包含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那么,我们就以姓氏的起源开始讲起,解读洪姓文化内涵背后的社会发展问题。

一 姓氏的由来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先秦以前,二者属于不同的概念,并且姓的出现早于氏。

1. 姓

《国语·周语》中说:“姓者,生也。”姓即人的出生来源。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由始祖赐姓,第二种是由图腾感生演化。

第一种是关于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因为都属于神话故事,所以可信度不高,人们一般比较倾向于第二种图腾演化。

图腾感生演化,指古代姓氏是由各个部族的图腾演化而来。比如夏朝开国者大禹的母亲梦见流星落地,变成神珠薏苡,于是她感而受孕,生下大禹,所以夏人以薏苡为图腾,以姒为姓(姒是苡字演化而来)。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因此,由图腾转为族号,族号再逐渐演化为该氏族的姓,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最初“出嫁”到某一个部落的,不是女子,而是男子。因为与图腾有关的古姓大都起源于母系社会,一个部落是由一位女性始祖极其繁衍的女性后代组成的。因此现在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古姓很多都带有“女”字旁,“女”和“生”组成姓,有强调女性生育能力的意思。

总结起来就是,姓由图腾感生演化,起源与母系社会,其作用就是区分部落,不同部落有不同的姓,用于辨别是否可以通婚。

2. 氏

氏的出现晚于姓,是姓的分支,在父系社会的时候出现。

氏的出现是由于部落繁衍,人口越来越多而形成的,就比如一块地原先生活着 1000 个人,后来繁衍到 10000 人,那就难以满足生存了,所以要分出去,让他们开垦新的土地,自立门户。这些分出去的人就有了新的族号,但是他们仍与原有的氏族维持联系,这样的分支被称为氏。

不过,先秦时期,氏的产生并不简单,是跟一定的土地质量,人口数量有关的。只有统治地位的家族、有战功或者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有机会得到土地,建立新的氏族。比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后面,还出现了以社会分工命名的氏,以从事的职业来称呼,比如把冶铁的称为冶氏,把做陶器的称为陶氏。

总而言之,姓代表人的血缘关系,用来辨别是否可以结婚;氏则表示人们的社会地位,用来区别贵贱,属于上层社会的人才能拥有。

3. 姓氏合一

秦汉时期,是姓氏合一的重大转折点。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才有姓,后来氏出现了,但是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氏。普通人是没有姓氏的,比如“庖丁解牛”就是一个叫丁的厨师而已。

秦汉开始,因为表明社会地位、区分贵贱的分封制荡然无存,氏表明贵贱的功能也逐渐消失,姓氏逐渐合为一个词。这样,氏便融入姓中,渐渐地,普通人也有了姓氏。

二 洪姓的源流

中国姓氏繁多,从古到今有多少姓氏,甚至到现在也说法不一。不过人们根据来源不同,把姓氏分成了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有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的;也有以国名、封邑、所生之地为姓氏的;还有以祖先名字中的字、官职、部落的名称、技艺等为姓氏,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改姓氏的也有。

因此,一个姓氏的来源,可能不是唯一的,会有多方面的起源,洪姓亦是如此。

其一:出自姬姓,由其分支翁姓而来。据《六桂堂丛刊》所载,宋朝初年,福建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其中长子处厚,分得洪姓,其后世子孙遂称洪氏。

其二:源于姜姓,为炎帝之后。据《元和姓纂》和《尚书》等相关书籍的记载,共工之后中有共姓,后来为了避难,加上三点水改为洪姓。

其三:共国之后所改。《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共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姓。

其四:周朝时有扬侯国,其国都在洪洞,因此又称洪洞国。其子孙有以国为氏,称洪氏。

其五: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孝文帝之名分别为拓跋弘、元宏,为避讳,宏、弘氏便改为洪氏;唐朝时,宏姓和弘姓为避唐明皇名李弘之讳而改洪姓;清朝也有类似的例子。

其六:源于蒙古族、回族、满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

三 洪姓的郡望

根据学者整理,主要观点看来,洪氏的郡望有四个,分别是平山郡、敦煌郡、宣城郡、豫章郡。

那么郡望是什么呢?郡望是魏晋时的门阀制度促使产生的一个专门的名词。“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制、行政区划。比如我们很熟悉的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

“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

在这里,郡望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一郡的望族,这些宗族一般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门第高贵,家世显赫,而且为世人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其二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

因此,郡望是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比如历史上的一些显姓大族,往往会在姓氏前冠以地名,如京兆段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这些姓氏前面的地名就是此姓的郡望所在。

郡望的作用是什么呢?一个是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另一个为人们寻租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郡望的存在,其实是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了开来。因为一般的家族是无法拥有郡望的,在历朝历代,郡望通常是一种区别贵贱的手段。

知道了郡望,那就不难理解洪姓的以上几个郡望名称了,这几个能够成为郡望的,基本是洪姓的名门望族。

四 洪姓的堂号

中国古代,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所以堂号的本意就是祠堂的名号,是一族人的名号和标志。所谓一族,就是在一个宗庙里祭祀同一个始祖的族人。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

堂号与前面的郡望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他们都属于宗族寻根标志,但是郡望会高一个级别,堂号是比郡望低一级别的宗族标志。往往郡望可以作为堂号,但是堂号大都不能作为郡望。所以,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很多。

对于堂号的命名,有很多方式,血缘关系、地域、先世的嘉言懿行、祖上的功业勋绩、传统伦理规范等等都可以成为堂号命名的依据。其中洪姓的堂号来源也有很多种,以下列举几个。

1.以望立堂,如平山堂、敦煌堂、豫章堂、宣城堂。

2. 以血缘关系命名: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出自同一个祖先。他们共用一个堂号说明六姓同源。

3. 以祖上的品德为堂号:如”双忠堂“,源自宋朝的洪皓、洪迈父子。宋朝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时,被金人扣留,他不但没有屈服,还暗中派人向宋朝汇报情况。洪皓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们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五 洪姓的历史名人

从古到今,姓洪的人有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一位叫洪皓的爱国重臣,有必要说一说。

洪皓,字光弼,生于内忧外患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卒于国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绍兴年代。二十七岁时,洪皓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当时,不少达官贵人都想将他争入自己门下,徽宗亲信“六贼”中的王黼和朱勔更是想把女儿嫁给他。最后洪皓当然是拒绝了,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从此官运平平。

但是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想尽办法兴利除弊,解除民众疾苦。出任海宁县主簿时,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洪皓体恤民情,改变规则,使富户纳绢增加,贫困户纳绢相对减少,并蠲免了全县4800户贫弱人家。

洪皓在秀州做司录时,秀州发大水,农田被淹,他便腾出自己的居地,容几千灾民避难。还主动向郡守要求承担救荒任务,把仓府粟米减价售给灾民。

在南宋任礼部尚书时,洪皓出使金国,被扣留在金国十五年,坚贞不屈,齐官不做,金职不就,斩首吓不倒,官职买不动,最后全节而归,被誉为第二个苏武。

关于洪皓的事迹还有很多,他的一生,从来不是为自己而活。虽生于乱世,却怀着治世救国之心,以天下为己任。这样的人,必将是名留青史的,且子孙后代亦是不凡的。

世有“三洪”之称的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这三人便是洪皓的儿子,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皆为正一品,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结语

在我看来,姓氏的传承,不仅是血缘关系的传递和寻根探源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姓氏,把先辈们的精神信念一并流传了下来。

我们在继承的时候,不仅冠上了他们的姓,更要将不朽的精神价值传递下,方能不辱没他们的名字。

从中国姓氏文化的变迁,解读洪姓的来源与文化内涵

洪字,在字典里面有很多种释义,比如形容声音大,比如指代洪水,又或者指某些水名、州名、山名。这个字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指洪姓。说起洪姓,我们会联想到一些有名的洪姓人物,比如洪秀全,洪适等。

洪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从姓氏形成延续至今,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变迁。如果从源流开始说起,必然会略微复杂,因为早期人们对姓氏具有诸多的讲究。中国的姓氏文化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的,诸多变迁,后面包含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那么,我们就以姓氏的起源开始讲起,解读洪姓文化内涵背后的社会发展问题。

一 姓氏的由来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先秦以前,二者属于不同的概念,并且姓的出现早于氏。

1. 姓

《国语·周语》中说:“姓者,生也。”姓即人的出生来源。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由始祖赐姓,第二种是由图腾感生演化。

第一种是关于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因为都属于神话故事,所以可信度不高,人们一般比较倾向于第二种图腾演化。

图腾感生演化,指古代姓氏是由各个部族的图腾演化而来。比如夏朝开国者大禹的母亲梦见流星落地,变成神珠薏苡,于是她感而受孕,生下大禹,所以夏人以薏苡为图腾,以姒为姓(姒是苡字演化而来)。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因此,由图腾转为族号,族号再逐渐演化为该氏族的姓,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最初“出嫁”到某一个部落的,不是女子,而是男子。因为与图腾有关的古姓大都起源于母系社会,一个部落是由一位女性始祖极其繁衍的女性后代组成的。因此现在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古姓很多都带有“女”字旁,“女”和“生”组成姓,有强调女性生育能力的意思。

总结起来就是,姓由图腾感生演化,起源与母系社会,其作用就是区分部落,不同部落有不同的姓,用于辨别是否可以通婚。

2. 氏

氏的出现晚于姓,是姓的分支,在父系社会的时候出现。

氏的出现是由于部落繁衍,人口越来越多而形成的,就比如一块地原先生活着 1000 个人,后来繁衍到 10000 人,那就难以满足生存了,所以要分出去,让他们开垦新的土地,自立门户。这些分出去的人就有了新的族号,但是他们仍与原有的氏族维持联系,这样的分支被称为氏。

不过,先秦时期,氏的产生并不简单,是跟一定的土地质量,人口数量有关的。只有统治地位的家族、有战功或者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有机会得到土地,建立新的氏族。比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后面,还出现了以社会分工命名的氏,以从事的职业来称呼,比如把冶铁的称为冶氏,把做陶器的称为陶氏。

总而言之,姓代表人的血缘关系,用来辨别是否可以结婚;氏则表示人们的社会地位,用来区别贵贱,属于上层社会的人才能拥有。

3. 姓氏合一

秦汉时期,是姓氏合一的重大转折点。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才有姓,后来氏出现了,但是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氏。普通人是没有姓氏的,比如“庖丁解牛”就是一个叫丁的厨师而已。

秦汉开始,因为表明社会地位、区分贵贱的分封制荡然无存,氏表明贵贱的功能也逐渐消失,姓氏逐渐合为一个词。这样,氏便融入姓中,渐渐地,普通人也有了姓氏。

二 洪姓的源流

中国姓氏繁多,从古到今有多少姓氏,甚至到现在也说法不一。不过人们根据来源不同,把姓氏分成了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有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的;也有以国名、封邑、所生之地为姓氏的;还有以祖先名字中的字、官职、部落的名称、技艺等为姓氏,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改姓氏的也有。

因此,一个姓氏的来源,可能不是唯一的,会有多方面的起源,洪姓亦是如此。

其一:出自姬姓,由其分支翁姓而来。据《六桂堂丛刊》所载,宋朝初年,福建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其中长子处厚,分得洪姓,其后世子孙遂称洪氏。

其二:源于姜姓,为炎帝之后。据《元和姓纂》和《尚书》等相关书籍的记载,共工之后中有共姓,后来为了避难,加上三点水改为洪姓。

其三:共国之后所改。《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共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姓。

其四:周朝时有扬侯国,其国都在洪洞,因此又称洪洞国。其子孙有以国为氏,称洪氏。

其五: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孝文帝之名分别为拓跋弘、元宏,为避讳,宏、弘氏便改为洪氏;唐朝时,宏姓和弘姓为避唐明皇名李弘之讳而改洪姓;清朝也有类似的例子。

其六:源于蒙古族、回族、满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

三 洪姓的郡望

根据学者整理,主要观点看来,洪氏的郡望有四个,分别是平山郡、敦煌郡、宣城郡、豫章郡。

那么郡望是什么呢?郡望是魏晋时的门阀制度促使产生的一个专门的名词。“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制、行政区划。比如我们很熟悉的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

“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

在这里,郡望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一郡的望族,这些宗族一般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门第高贵,家世显赫,而且为世人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其二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

因此,郡望是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比如历史上的一些显姓大族,往往会在姓氏前冠以地名,如京兆段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这些姓氏前面的地名就是此姓的郡望所在。

郡望的作用是什么呢?一个是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另一个为人们寻租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郡望的存在,其实是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了开来。因为一般的家族是无法拥有郡望的,在历朝历代,郡望通常是一种区别贵贱的手段。

知道了郡望,那就不难理解洪姓的以上几个郡望名称了,这几个能够成为郡望的,基本是洪姓的名门望族。

四 洪姓的堂号

中国古代,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所以堂号的本意就是祠堂的名号,是一族人的名号和标志。所谓一族,就是在一个宗庙里祭祀同一个始祖的族人。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

堂号与前面的郡望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他们都属于宗族寻根标志,但是郡望会高一个级别,堂号是比郡望低一级别的宗族标志。往往郡望可以作为堂号,但是堂号大都不能作为郡望。所以,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很多。

对于堂号的命名,有很多方式,血缘关系、地域、先世的嘉言懿行、祖上的功业勋绩、传统伦理规范等等都可以成为堂号命名的依据。其中洪姓的堂号来源也有很多种,以下列举几个。

1.以望立堂,如平山堂、敦煌堂、豫章堂、宣城堂。

2. 以血缘关系命名: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出自同一个祖先。他们共用一个堂号说明六姓同源。

3. 以祖上的品德为堂号:如”双忠堂“,源自宋朝的洪皓、洪迈父子。宋朝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时,被金人扣留,他不但没有屈服,还暗中派人向宋朝汇报情况。洪皓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们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五 洪姓的历史名人

从古到今,姓洪的人有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一位叫洪皓的爱国重臣,有必要说一说。

洪皓,字光弼,生于内忧外患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卒于国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绍兴年代。二十七岁时,洪皓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当时,不少达官贵人都想将他争入自己门下,徽宗亲信“六贼”中的王黼和朱勔更是想把女儿嫁给他。最后洪皓当然是拒绝了,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从此官运平平。

但是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想尽办法兴利除弊,解除民众疾苦。出任海宁县主簿时,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洪皓体恤民情,改变规则,使富户纳绢增加,贫困户纳绢相对减少,并蠲免了全县4800户贫弱人家。

洪皓在秀州做司录时,秀州发大水,农田被淹,他便腾出自己的居地,容几千灾民避难。还主动向郡守要求承担救荒任务,把仓府粟米减价售给灾民。

在南宋任礼部尚书时,洪皓出使金国,被扣留在金国十五年,坚贞不屈,齐官不做,金职不就,斩首吓不倒,官职买不动,最后全节而归,被誉为第二个苏武。

关于洪皓的事迹还有很多,他的一生,从来不是为自己而活。虽生于乱世,却怀着治世救国之心,以天下为己任。这样的人,必将是名留青史的,且子孙后代亦是不凡的。

世有“三洪”之称的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这三人便是洪皓的儿子,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皆为正一品,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结语

在我看来,姓氏的传承,不仅是血缘关系的传递和寻根探源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姓氏,把先辈们的精神信念一并流传了下来。

我们在继承的时候,不仅冠上了他们的姓,更要将不朽的精神价值传递下,方能不辱没他们的名字。

【书品千字文】暴涨的大水,“洪”字的来历

文:高天晨

今天我们来看看千字文中“洪”这个字是如何变来的。

“洪”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氵”表明其意思和水相关。右边的共既是声旁也表意。洪即大水的含义。

洪字的字源图示

这里我们需要说明一下“共”这个字的含义,因为在这个字中,“共”并非仅仅表示声音,也有其含义。

“洪”字的古汉字本义

“共”字字源图示

甲骨文的“共”像两只手托着一个物品。双手表示恭敬,这个其实是古代祭祀的场景。“共”的本义是祭祀的时候献上祭品,即“上供”之意。“共”是“供”的本字。

有的甲骨文的“共”还省略了“礼品”,只保留两手捧之的样子。因为祭品是双手捧之,所以“共”也有协同和一致的含义。而这个动作有恭敬的意思,所以也有“拱”的含义,即拱手施礼。

因此,洪水的“洪”中,“共”就表示协同并发,洪即众多山间湍流汇成的暴涨河川,即大水之意。“洪”在后来的引申义也就是“宏大之意”,比如说“洪福”则为“大福”

洪字的字体演变

“洪”字的汉字书体演变与书法风格

由于大水洪水和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古代中国就有“大禹治水”的神话,可见大水给民族的记忆是深刻的。一些早期篆书的“洪”的写法,会用一些图腾一类分符号来表示。

上面的“洪”来自《汗简》就非常有图腾意味,图形有寓意且对称。

小篆的洪,“礼物”的形象由甲骨文的方形变成了类似“廿”的写法,两手的形象还是很突出。

隶书的“洪”精简了两个偏旁的写法。“水”精简为“氵”,两只手的象形变成了长横和两点。隶书的洪已经和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隶书的“洪”风格简约,字体扁长,对小篆字形来说有了很大变动。

《瘗鹤铭》中的“洪”

南朝的 《瘗鹤铭》(yi he ming)是著名的摩崖石刻,传承过程中几经河水侵蚀,但依然充满魅力,字体有力而雄浑,遒劲苍茫,萧散骏逸,颇有古意。后人也称瘗鹤铭为“龙爪书”,因其文字内容和道家相关,故而有人说是陶弘景所书,甚至有人认为是王羲之留下的字迹。

徐悲鸿书法对联

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而黄庭坚的字的确受瘗鹤铭影响很大,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的书法也受瘗鹤铭影响很深。

吴琚行书“洪”

吴琚行书中的“洪”,颇有宋人气质,他的字风格极其相似米芾,而自己又有一丝峻峭的气格。行书是楷书的快捷写法,将更多的笔画连接在一起,书写起来比楷书便捷又比草书易认。故而行书是各朝各代最常用的书体,古代很多文人书法皆以行书擅长。

文征明草书“洪”

明代书法家文徵明的草书“洪”,用笔极简,用墨如画,整个字如同苍松流云,第一笔势来,末笔势去,充满流动感。草书的“氵”完全连成了一体,而“共”更是简洁为几个简单线条的组合。

文徵明书法受黄庭坚影响极大,草书学其舒展,放长击远。但是用笔用墨又有所余地,体现了文徵明谨慎的性格特点。他的字特别注重细节的考量,故而此字虽然是草书,飞白处理的却十分合理。

点击下面链接,了解更多“宇”字的汉字书法资料

洪的汉字演变过程和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hóng

注音:ㄏㄨㄥˊ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氵

简体部首:氵

洪的部首笔画:3

总笔画:9

笔 顺:捺捺横横竖竖横撇捺

五笔86:IAWY

五笔98:IAWY

UniCode:U+6D2A

四角号码:34181

仓颉:ETC

GBK编码:BAE9

规范汉字编号:1664

大:洪水。洪大。洪福。洪荒。洪亮。

大水:山洪。蓄洪。分洪。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轩辕氏,出自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路史》中的记载,远古黄帝的帝号为“帝鸿”,其后裔中有以先祖帝号为姓氏者,称鸿氏。

在古代,“鸿”、“洪”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假称洪氏者,世代相传。

源流二,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属于以先祖官称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尚书》等的记载,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黄帝时期世袭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史书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美好描绘。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动中心,在大河(黄河)中游地区,以及伊水、洛河流域。据古史记载,到了颛顼帝时期,共工起兵与颛顼争天下,后失败。传说共工在失败后,一怒之下一头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发了大洪水时代,因此被逐出中原。

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边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给后世子孙为氏,因此其后裔中有以之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洪氏族人多尊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源流三,源于姬姓

①出自西周时期古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姓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将兄长、周文王庶子伯侨(姬肸)封于杨邑(今山西长冶、洪洞一带),候爵,因称杨肸,史称杨候,建有杨侯国。因杨候将都城建于洪洞(今山西洪洞曲亭镇范村一带),后又称其为洪洞国。

在杨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国都名称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

②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君主郑武公次子共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共叔段,是郑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长子姬寤生时受到惊吓,从此便厌恶公子寤生,而偏爱二儿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姬叔段虽然长的英俊潇洒,但郑武公并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逝世,姬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姬叔段带着零丁随从逃奔于共邑小城(今河南辉县),再也没本钱与哥哥争天下了。郑庄公放过了这个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后死于斯地,史称其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共氏、京氏、段氏。该支共氏后裔后来因避祸,加“氵”偏旁改称洪氏,世代相传。

③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庆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庆父,本名为姬共仲,是鲁庄公姬同的弟弟,他时常与王妃哀姜私通,哀姜氏齐桓公的女儿,依仗父亲势力,私下要立庆父为君。

在庆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共仲氏,在庆父被杀之后,为避杀伐,多改“共”为“洪”称单姓洪氏,世代相传。

源流四,源自古代共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期,姬姓族人有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为伯爵,称共伯,建有共国。

到了春秋时期,共国被卫国所灭。亡国之后,共国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加“水“字偏旁成洪氏,世代相传。

源流五,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官吏洪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洪赞,亦称鸿赞,就是秦朝时期的典客,汉朝时期的行令,在汉武帝时期改为鸿胪寺官吏。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改设其为洪赞,为鸿胪寺官署吏员。鸿胪寺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鸿胪寺卿,副长官为鸿胪寺少卿。洪赞专职负责掌管传宣赞礼,到唐朝时期按通义字改称鸿赞。后历朝历代鸿胪寺皆设此官,直到后来的明朝时期,改为礼部侍郎。

在洪赞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称洪氏,世代相传。

源流六,源于改姓,属于避讳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北魏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其字讳,多改为谐音汉字“洪”氏。据史籍《百家姓考略》记载,豫章宏氏(今江西南昌)、常州弘氏(今江苏常州)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李宏)之名讳,多改为谐音字“洪”氏。

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五代时期有刘弘昌、刘弘果二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宋宣祖赵弘殷的字讳,而改谐音字“洪”氏。

源流七,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洪鄂罗特氏,亦称璜郭罗特氏、黄乌罗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el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黄氏。

⑵.蒙古族乌兰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汉义“红”。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红氏。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称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囊伊乌喇之伊蓝蜚儿塔哈村(今黑龙江富裕塔哈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gi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

源流八,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洪氏,是元、明两朝时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为随汉俗,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汉化原名为姓氏。据文献《临清洪氏宗谱》记载,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赡思丁”,其后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古西域人(今乌兹别克斯坦)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Al-Sayyid Shams al-Din’Umar),在成吉思汗西征时率千骑迎降,后随大汗西征,立有大功。随返中原后就任元廷财政官员,后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洪巴丹是赡思丁的后裔,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职,其后代子孙以其教职的谐音汉字“洪”为汉姓,世代相传。洪巴丹是赡思丁的第几世孙,还有待进一步详细考证,其在山东临清的生息繁衍之所,就称作洪官营(现归河北省临西县老官寨管辖)很著名。

洪巴丹的后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称“洪家寺”,系山东临清回族洪氏家族捐银所建,有记刻古碑为证。该寺已被列为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列第七位,规模和建筑十分壮观。

源流九,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 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鸿氏。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 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待考。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 Hala,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待考。

源流十,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洪氏,源出裕固族克孜勒氏,在明朝初期迎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多改汉字单姓为洪氏。

源于高丽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清朝时期,朝鲜族人有洪氏,主源出四个支派:

⑴.唐朝时期,文化使节洪肋悦至高句丽定居,从第十二代孙开始分为十三派,是为朝鲜南阳洪氏。

⑵.公元九世纪末,王氏朝鲜高丽国太祖王建(왕건,公元918~943年在位)乘后新罗国王弓裔衰败之机,有唐人洪奎辅佐打江山,因功赐海丰府尹(郡王),是王氏朝鲜的开国功臣,海丰府后因此称洪州,是为韩国本道洪州洪氏。

⑶.王氏高丽朝鲜高宗王皞(王昊)执政时期(公元1213~1259年),有宋朝使者洪志庆出使高丽,留任国学直学,后居于平山繁衍,是为朝鲜黄海北道平山洪氏。

⑷.高丽的侍仲中有一洪兰,自明朝中期的外使,后留居朝鲜,出任侍仲(礼部尚书),后居富溪繁衍,是为吉林富溪洪氏。

明、清时期,有高丽洪氏被编入三卫、满洲八旗,将该姓氏又带回中国,成为今朝鲜族洪氏的主源。

源流十一,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洪氏,世代相传。

四、得姓始祖

共工、姬肸(伯侨、杨肸、杨候)、姬叔段(共叔段)、姬共仲(庆父)。

五、人口分布

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洪姓后裔分布于豫、鲁、冀、京、津等地。

历史上洪姓的分布与迁徙,洪姓形成后,主要活动地区在江西、湖北、湖南、江苏和浙江等地,人口发展迅速,这与东南地区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汉化有关。

宋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排在第七十五位。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福建,这四省洪姓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河南、广东。全国形成了以赣、浙、苏、闽为中心的洪姓聚集区。明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明朝时期,浙江为洪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3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福建,这三省大约占洪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湖北,这三省的洪姓又集中了20%。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洪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全国的洪姓中心仍在浙、苏、闽地区。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明朝以来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以来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为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9)表明:在浙沪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鲁部、广东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洪姓人群。

入闽关于洪姓入闽的记载,主要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乐平人洪迈(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诸从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随洪迈到泉州,后裔分居武荣石竹(今南安丰州)、同安柏埔、金门烈屿等地。

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人洪仁王遂任长泰知县,其后裔定居长泰县。洪仁璲被尊为洪氏开漳始祖。

蕃衍,在漫长的岁月中,洪姓通过多渠道迁徙南安,不断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

石井古山洪氏始祖菊轩,宋太平兴国年间由仙游迁入。裔衍水头后房等。

石井岑兜洪氏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岛迁入。华美洪氏始祖洪天凤。宋末咸淳间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大演。并分支码头洪山。

杏埔洪氏宋末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镇杏埔。英都洪氏宋末元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后裔陈顺斋,携子温斋为避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考洪家先世,系十六郎洪权之孙洪天锡后裔。洪天锡子洪俊卿,因避难从武荣石竹迁英山,埋名隐讳别号九使。九使身后仅存一女,温斋入赘后,生子改姓洪,自立堂号"翁山"。裔居英都10个村。

丰州西华洪氏由石狮蚶江洪窟迁入。

丰州仙河洪厝崛洪氏由晋江屿头迁入。石井仙景、崛斗、营前,丰州沃柄,水头油园,溪美后楼,东田官田等洪氏,从晋江英林分支。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县58姓军校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相传其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闽南一带。又据传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驻武荣泉山,后迁居晋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江西乐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后其长子迁居建宁府。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间遵父训移居同安小嶝岛。

六、家谱文献

江西鄱阳洪氏统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明)洪璐纂修,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婺源云山洪氏家誊谱六卷,(明)洪天民纂修,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洪福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遂安(已并入淳安)洪氏家谱,(明)洪汝仲等主修,洪子明等纂修,明朝年间手写本。

浙江宁波汉塘洪氏支谱,(民国)洪曰湄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立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民国)杜项斯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听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洪德明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洪氏宗谱,(现代)陈周棠校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铅印本。公开出版发行。

洞美廷弼敦煌堂漳州派洪氏族谱,(现代)洪成创主编,阳春市信息中心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平山郡、敦煌郡、宣城郡、豫章郡

堂号

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穆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炖成堂:敦煌堂的分支堂号。

双忠堂: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阳人(今江西乐平)。著名宋朝大臣、词人。宋政和年间进士。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们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

崇星堂:台湾省彰化县芬园乡洪氏自立堂号。

醉经堂:马来西亚雪兰莪宿神潭洪氏自立堂号。

八、字辈排行

湖南安化乐安镇洪氏端智公后裔字辈:“福茂记贵传,端广洪兴应;正光汝承永,宗先哲之训。明德亲昭穆,忠孝启家声;祖泽流芳远,诗书礼裕英。学博振基业,经纬辅乾坤;贤能展盛世,海宇庆升平。

湖南新化县白溪镇岩塘村(现居白溪镇豹溪村)潘洋村洪氏端仁公后裔字辈:“福茂记贵传,端广洪兴(惟)应;正光汝承永,宗先哲之训。明德亲昭穆,忠孝启家声;祖泽馨芳远,经书育后英。鼎新开泰运,钧天禹甸昌,繁华多硕果,世代乐安康。

湖南宁乡洪氏字辈:“兴应正光汝承家永先志尚德培基业恢彰定有贤诗书徵锡类孝友克昌传瑞启谋犹远祥钟秀杰绵人文丕振起国器重瑶编允光文运锡汝本业克振家声常思先泽”。

湖南娄底洪氏字辈:“学士忠良全名家孝义传奇勋昭令绪玉翰策英贤保受光先业书馨裕楚南文章湘上焕锡祚庆恩覃”。

湖北武昌洪氏字辈:“道义承家法文德维世光修齐登仕楚佑起必荣昌”。

安徽桐城洪氏字辈:“国祚家邦正以福 天道文明世代昌 积行累仁传奕叶 光前裕后庆绵长 ”

安徽东至洪氏字辈:“学宗先圣象贤大陈”。

安徽泾县洪氏字辈:“炜天有吉祥锡尔子孙长文学承佳贞忠先永世昌”。

浙江安吉洪氏字辈:“家庭成继尔福其昌”。

浙江瑞安洪氏字辈:“清光汝成东根”。

江西鄱阳洪氏字辈:“修德恢世显爵厚永承恩、忠孝家兴振”。

江西南昌洪氏字辈:“承先继美万世荣宗”。

四川遂宁洪氏字辈:“万国忠友启,世代必荣昌”。

四川达州洪氏字辈:“厚基肇启明”。

四川成都洪氏字辈:“成盛伦世宇文元登国希”。

贵州威宁洪氏字辈:“明,天朝圣世元文永泰瑞锡廷”。

马来西亚雪兰莪宿神潭洪氏字辈:“久客急归程风雨事驰骛黄流鸣涧壑余波或被路堆埼珠联属石径龃龉篮舆惴危登杖策阻深度行行忽平岗神潭渺东注徙旅鸠后先烟火休薄暮主人延客入丈室千卷聚醉经揭佳名巨轴舒新句我亦旧高阳糟粕尝已屡人言薄滋味舌根恐未具君但中圣贤当自知佳处”。

洪氏一支字辈:“

大房原派:“言方行卓隆大光昌文章华国簪缨永长本宗百代接续发祥荣耀显盛富贵名扬”;

二房原派:“上帝启之兴廷正国载显嘉谟允承先德”;

三房原派:“俊秀崇伦起彩凤贵铭香高朝开景运贻厚昭祖光奎璧联辉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业长发永攸芳”;

合族新派(大房自“行”字,二房自“国”字,三房自“凤”字起,均改“同”字):“同福临喜康忠孝永继昌兴旺人才广富贵发文章”。

洪氏一支字辈:“元亨利贞永昌世德大振家声”。

河南夏邑县洪氏部分辈分:绍先守秀章。

九、姓氏名人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洪姓排名99位。百家姓排名184位。

洪姓名人还有:北宋诗人黄廷坚的妹妹嫁给洪家生第四子,长子洪朋随黄廷坚学诗法,弟弟洪刍、洪炎、洪羽的诗文都不错,被誉为“四洪”。洪普后裔、宋朝洪皓与金人谈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都有成就,洪迈担任龙图阁学士,著有历代政治家所钟爱的《容斋随笔》宋代重臣洪咨夔、学者洪兴祖,明朝万历进士、崇祯时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清朝文学家洪亮吉,戏曲家洪升,出任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大使的洪钧,当代将军洪学智,党政要员洪虎、洪兰友、洪陆东、洪绂(音伏)曾、洪峰,等。

洪觉范,宋代新昌人。以其书而出奇,同县人邹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渊材以其音乐而出奇,人称新昌三奇。洪兴祖:南宋丹阳人。公元1090-1155年,字庆善。与孔端明、张炳、周林同时被召赴翰林院考试,名列第一,官秘书省正字。

洪适,南宋鄱阳人,公元1117~1184年,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

洪皓,南宋鄱阳人。公元1088-1155年,字光弼,,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台州宁海主簿,秀州录事参军。宋代词人。曾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始终不屈,时人将其与苏武相比。初官宁海主簿,代行县令事,减赋税,抚恤贫民,深得人心,人称“洪佛子”。著有《松漠纪闻》、《鄱阳集》、《帝王通要》、《金国文具录》、《姓氏指南》等传世。

洪迈,南宋鄱阳人(1123—1202年)洪皓第三子,字景卢,号野处,与其兄洪适、洪遵并称“三洪”。

洪遵,南宋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公元(1120-1174),字景严。父亲洪皓,曾任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与兄洪适、弟洪迈先后中博学鸿词科,有"三洪"之称。赐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同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位同宰相,卒谥文安,是著名的钱币学家,对医学也有研究。

洪亮吉,清代江苏阳湖人。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进士出身,官编修。精研经史、音韵及舆地学,诗文亦佳,著作颇丰。幼丧父,靠教书养母。曾绘《机声灯影图》,怀念母亲的辛劳与教诲。

洪熙官,清朝著名武术家,籍贯广东省花县(现广州市花都区),他是少林弟子,也是洪拳的创始者。传说,洪熙官活到九十三岁,在毫无防备之下,给一名少女以凤眼拳暗算至死。除精拳脚外,复擅少林棍法。

洪秀全(1814.1.1—1864.6.1),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

洪宣娇,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人。洪秀全之妹,萧朝贵之妻,生卒年不详。在太平天国的创建及成长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是洪秀全和萧朝贵的得力助手。她还直接策划谋杀了东王杨秀清。她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洪成南(朝文:홍성남,英文:Hong Song Nam):1929年10月2日出生于平安北道定州市。前朝鲜总理,科学技术专家。历任化学工业部长、重工业部部长。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咸境南道责任书记、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议员洪成南2009年3月31日因患尿毒症合并心肌梗塞而逝世,享年79岁。朝鲜为洪成南举行国葬。

洪景舟:李氏朝鲜中宗时期的勋旧派权臣之一,封号南阳君

洪明甫(1969年2月12日-),出生于韩国首尔,是一名已退役的韩国足球运动员,场上司职后卫。球员时期的洪明甫是国家队的主力队员,他是韩国历史上首位连续参加4届FIFA世界杯决赛圈的球员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范-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伏-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春-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房姓氏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

庞-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汤-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从中国姓氏文化的变迁,解读洪姓的来源与文化内涵

洪字,在字典里面有很多种释义,比如形容声音大,比如指代洪水,又或者指某些水名、州名、山名。这个字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指洪姓。说起洪姓,我们会联想到一些有名的洪姓人物,比如洪秀全,洪适等。

洪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从姓氏形成延续至今,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变迁。如果从源流开始说起,必然会略微复杂,因为早期人们对姓氏具有诸多的讲究。中国的姓氏文化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的,诸多变迁,后面包含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那么,我们就以姓氏的起源开始讲起,解读洪姓文化内涵背后的社会发展问题。

一 姓氏的由来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先秦以前,二者属于不同的概念,并且姓的出现早于氏。

1. 姓

《国语·周语》中说:“姓者,生也。”姓即人的出生来源。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由始祖赐姓,第二种是由图腾感生演化。

第一种是关于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因为都属于神话故事,所以可信度不高,人们一般比较倾向于第二种图腾演化。

图腾感生演化,指古代姓氏是由各个部族的图腾演化而来。比如夏朝开国者大禹的母亲梦见流星落地,变成神珠薏苡,于是她感而受孕,生下大禹,所以夏人以薏苡为图腾,以姒为姓(姒是苡字演化而来)。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因此,由图腾转为族号,族号再逐渐演化为该氏族的姓,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最初“出嫁”到某一个部落的,不是女子,而是男子。因为与图腾有关的古姓大都起源于母系社会,一个部落是由一位女性始祖极其繁衍的女性后代组成的。因此现在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古姓很多都带有“女”字旁,“女”和“生”组成姓,有强调女性生育能力的意思。

总结起来就是,姓由图腾感生演化,起源与母系社会,其作用就是区分部落,不同部落有不同的姓,用于辨别是否可以通婚。

2. 氏

氏的出现晚于姓,是姓的分支,在父系社会的时候出现。

氏的出现是由于部落繁衍,人口越来越多而形成的,就比如一块地原先生活着 1000 个人,后来繁衍到 10000 人,那就难以满足生存了,所以要分出去,让他们开垦新的土地,自立门户。这些分出去的人就有了新的族号,但是他们仍与原有的氏族维持联系,这样的分支被称为氏。

不过,先秦时期,氏的产生并不简单,是跟一定的土地质量,人口数量有关的。只有统治地位的家族、有战功或者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有机会得到土地,建立新的氏族。比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后面,还出现了以社会分工命名的氏,以从事的职业来称呼,比如把冶铁的称为冶氏,把做陶器的称为陶氏。

总而言之,姓代表人的血缘关系,用来辨别是否可以结婚;氏则表示人们的社会地位,用来区别贵贱,属于上层社会的人才能拥有。

3. 姓氏合一

秦汉时期,是姓氏合一的重大转折点。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才有姓,后来氏出现了,但是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氏。普通人是没有姓氏的,比如“庖丁解牛”就是一个叫丁的厨师而已。

秦汉开始,因为表明社会地位、区分贵贱的分封制荡然无存,氏表明贵贱的功能也逐渐消失,姓氏逐渐合为一个词。这样,氏便融入姓中,渐渐地,普通人也有了姓氏。

二 洪姓的源流

中国姓氏繁多,从古到今有多少姓氏,甚至到现在也说法不一。不过人们根据来源不同,把姓氏分成了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有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的;也有以国名、封邑、所生之地为姓氏的;还有以祖先名字中的字、官职、部落的名称、技艺等为姓氏,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改姓氏的也有。

因此,一个姓氏的来源,可能不是唯一的,会有多方面的起源,洪姓亦是如此。

其一:出自姬姓,由其分支翁姓而来。据《六桂堂丛刊》所载,宋朝初年,福建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其中长子处厚,分得洪姓,其后世子孙遂称洪氏。

其二:源于姜姓,为炎帝之后。据《元和姓纂》和《尚书》等相关书籍的记载,共工之后中有共姓,后来为了避难,加上三点水改为洪姓。

其三:共国之后所改。《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共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姓。

其四:周朝时有扬侯国,其国都在洪洞,因此又称洪洞国。其子孙有以国为氏,称洪氏。

其五: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孝文帝之名分别为拓跋弘、元宏,为避讳,宏、弘氏便改为洪氏;唐朝时,宏姓和弘姓为避唐明皇名李弘之讳而改洪姓;清朝也有类似的例子。

其六:源于蒙古族、回族、满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

三 洪姓的郡望

根据学者整理,主要观点看来,洪氏的郡望有四个,分别是平山郡、敦煌郡、宣城郡、豫章郡。

那么郡望是什么呢?郡望是魏晋时的门阀制度促使产生的一个专门的名词。“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制、行政区划。比如我们很熟悉的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

“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

在这里,郡望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一郡的望族,这些宗族一般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门第高贵,家世显赫,而且为世人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其二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

因此,郡望是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比如历史上的一些显姓大族,往往会在姓氏前冠以地名,如京兆段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这些姓氏前面的地名就是此姓的郡望所在。

郡望的作用是什么呢?一个是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另一个为人们寻租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郡望的存在,其实是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了开来。因为一般的家族是无法拥有郡望的,在历朝历代,郡望通常是一种区别贵贱的手段。

知道了郡望,那就不难理解洪姓的以上几个郡望名称了,这几个能够成为郡望的,基本是洪姓的名门望族。

四 洪姓的堂号

中国古代,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所以堂号的本意就是祠堂的名号,是一族人的名号和标志。所谓一族,就是在一个宗庙里祭祀同一个始祖的族人。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

堂号与前面的郡望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他们都属于宗族寻根标志,但是郡望会高一个级别,堂号是比郡望低一级别的宗族标志。往往郡望可以作为堂号,但是堂号大都不能作为郡望。所以,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很多。

对于堂号的命名,有很多方式,血缘关系、地域、先世的嘉言懿行、祖上的功业勋绩、传统伦理规范等等都可以成为堂号命名的依据。其中洪姓的堂号来源也有很多种,以下列举几个。

1.以望立堂,如平山堂、敦煌堂、豫章堂、宣城堂。

2. 以血缘关系命名: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出自同一个祖先。他们共用一个堂号说明六姓同源。

3. 以祖上的品德为堂号:如”双忠堂“,源自宋朝的洪皓、洪迈父子。宋朝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时,被金人扣留,他不但没有屈服,还暗中派人向宋朝汇报情况。洪皓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们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五 洪姓的历史名人

从古到今,姓洪的人有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一位叫洪皓的爱国重臣,有必要说一说。

洪皓,字光弼,生于内忧外患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卒于国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绍兴年代。二十七岁时,洪皓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当时,不少达官贵人都想将他争入自己门下,徽宗亲信“六贼”中的王黼和朱勔更是想把女儿嫁给他。最后洪皓当然是拒绝了,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从此官运平平。

但是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想尽办法兴利除弊,解除民众疾苦。出任海宁县主簿时,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洪皓体恤民情,改变规则,使富户纳绢增加,贫困户纳绢相对减少,并蠲免了全县4800户贫弱人家。

洪皓在秀州做司录时,秀州发大水,农田被淹,他便腾出自己的居地,容几千灾民避难。还主动向郡守要求承担救荒任务,把仓府粟米减价售给灾民。

在南宋任礼部尚书时,洪皓出使金国,被扣留在金国十五年,坚贞不屈,齐官不做,金职不就,斩首吓不倒,官职买不动,最后全节而归,被誉为第二个苏武。

关于洪皓的事迹还有很多,他的一生,从来不是为自己而活。虽生于乱世,却怀着治世救国之心,以天下为己任。这样的人,必将是名留青史的,且子孙后代亦是不凡的。

世有“三洪”之称的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这三人便是洪皓的儿子,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皆为正一品,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结语

在我看来,姓氏的传承,不仅是血缘关系的传递和寻根探源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姓氏,把先辈们的精神信念一并流传了下来。

我们在继承的时候,不仅冠上了他们的姓,更要将不朽的精神价值传递下,方能不辱没他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