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大女人主义性格特点(大女人主义)

大女人主义性格特点(大女人主义)

十二星座女生性格特点,白羊座温柔恬静,摩羯座乐观豁达

十二星座女生性格特点

白羊座:

外貌上大多温柔恬静,端庄大方

做事积极,有上进心但性子太直,容易冲动

平时可不要轻易去惹她们哦不然一点就炸

双子座:

性格比较复杂,让人捉摸不透头脑灵活善于思变喜欢不断追求新鲜事物讨厌被束缚,且没太多耐心

处女座:

处女座的人做事认真仔细渴望被他人肯定

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天蝎座:

勇敢无畏做自己的女王看似高冷,内心却很柔软待人真诚且心思细腻

金牛座:

性格内敛、和善,有点固执自己认准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天性寻求安稳不喜改变待人很是真诚是个值得深交的人

水瓶座:

独立自主,不喜欢随波逐流

会时刻保持自己的个性

拒绝陈规旧俗

有着较强的开拓精神

天秤座:

美丽精致,举止大方

能够很好的平衡理想和现实的中庸主义者

但容易优柔寡断

遇到事情总是思前想后

犹豫不决

狮子座:

敢爱敢恨,性格比较鲜明

听到别人的赞美会变得高傲自大

如果可以放下点自身的姿态

能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双鱼座:

象力丰富、容易感性

追求真善美

以温柔拥抱世界

有时会像个小孩子天真可爱。

摩羯座:

踏实认真,责任感很强

平时低调安静

做事一丝不苟,不喜欢拐弯抹角对待他人真诚用心,讲义气。

射手座:

性格直爽,乐观豁达充满正能量

为人处世总能热情满满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

好十二星座女生性格特。

白羊座:

外貌上大多温柔恬静,端庄大方

做事积极,有上进心

但性子太直,容易冲动

平时可不要轻易去惹她们哦

不然一点就炸

双子座:

性格比较复杂,让人捉摸不透

头脑灵活善于思变

喜欢不断追求新鲜事物

讨厌被束缚,且没太多耐心

处女座:

处女座的人做事认真仔细

渴望被他人肯定

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天蝎座:

勇敢无畏

做自己的女王

看似高冷,内心却很柔软

待人真诚且心思细腻

金牛座:

性格内敛、和善,有点固执

自己认准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

天性寻求安稳不喜改变

待人很是真诚

是个值得深交的人

水瓶座:

独立自主,不喜欢随波逐流

会时刻保持自己的个性

拒绝陈规旧俗

有着较强的开拓精神

天秤座:

美丽精致,举止大方

能够很好的

平衡理想和现实的中庸主义者

但容易优柔寡断

遇到事情总是思前想后

犹豫不决

狮子座:

敢爱敢恨,性格比较鲜明

听到别人的赞美会变得高傲自大

如果可以放下点自身的姿态

能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双鱼座:

象力丰富、容易感性

追求真善美

以温柔拥抱世界

有时会像个小孩子天真可爱

摩羯座:

踏实认真,责任感很强

平时低调安静

做事一丝不苟,不喜欢拐弯抹角对待他人真诚用心,讲义气

射手座:

性格直爽,乐观豁达充满正能量

为人处世总能热情满满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

好#浅谈星座吧#

K-Pop女团主打的“女权音乐”,为何充满了悖论感?

作者 | 丁茜雯 编辑 | 范志辉

进入到K-Pop第四代(内地算法为第五代)偶像浪潮,女性相关社会议题成为了韩娱偶像们钟爱的“灵感缪斯”。

伴随着Billboard在5月30日公开新一期BIllboard 200专辑榜排名,时下当红K-Pop女团(G)I-DLE凭借新专辑《I FEEL》刷新在该榜单空降最高纪录,位于第41名。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主打曲《Queencard》在粉丝助力一路飙红的成绩中产生了一定的灰色争议。

争论的焦点在于歌曲的制作理念 ,虽围绕着时下讨论度极高的容貌焦虑、“接受真实自己”的女性主义话题,但却因歌词大量描绘关于“美”的看法,尤其是“Look so cool look so sexy like Kim Kardashian”这一句歌词,被普遍认作带有向整容大户、具有反女权争议的Kim Kardashian“致敬”的褒义色彩。

不过放眼看去, K-Pop 市场中每每触及“女性主义”主题,或者更直白来说可以看作是“女权音乐”这 一细分垂类时, 便从未脱离开一定的悖论感。

Let’s 女权音乐

很显而易见的是,新一代K-Pop女团围绕着女性主义所展开的运营路线极为成功,不少女团已然吃到了女权题材所带来的性别红利。

这些偶像女团主打的“女权音乐”,也基本上可以分为“女力”与“女爱”两种主题的诠释,女团们也借此在当下牢牢占据着K-Pop本土榜单前列。

比如ITZY便是从出道初期的《Dalla Dalla》开始,以独立自主的本我与梦想作为团体概念;而LE SSERAFIM“无所畏惧”的核心概念更是将女性与野心挂钩,其最新作品《UNFORGIVEN》收听量如今仍在韩国Melon日榜前五;其另一作品《夏娃,普赛克和蓝胡子夫人》中,则进一步喊话“打破禁忌,规则由女孩来制定”。

与此相反的,(G)I-DLE则凭借《Tomboy》《Nxde》以及新作《Queencard》三部曲,站在普世角度来探讨女性之爱,《Queencard》截至目前仍在蝉联Melon日榜冠军;而IVE在《ELEVEN》《Love Dive》《After Like》“自恋三部曲”后,继续着重传递展示“自我之爱”的自信感。其于4月发布的《I AM》更是屡破纪录,盘踞韩国各大音源榜单一位超过35天,更在韩国线下KTV成为近期点唱最多的歌曲(数据统计截至5月23日)。

一定程度上,这些颇具代表性的新一代女团,也因将创作题材聚焦在了女性主义,其粉丝性别占比也逐渐以女性受众为主,以往在男团处更为明显的“得女粉者得天下”的定律,尤其是在专辑购买力方面,也正在往女团领域倾斜。比如根据Circle上女团购买专辑数据显示,(G)I-DLE、IVE、aespa等女性粉丝占比均超过60%,且创下不亚于男团的百万销量记录。

不过,这一能够带来“福音”加持的女权音乐潮流,也并非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在K-Pop的历史进程中,女性主义、女权话题一直是音乐作品围绕不开的一类使用元素,甚至相比如今略带含蓄的歌词,早期更是充满了激烈的反叛感。

比如在2005年发行、具有K-Pop女性主义音乐里程碑意义的BoA代表作《Girls On Top》,对于男性优越主义、男本位思想的不公平以及韩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而Miss A于2012年发行的《I Don’t Need A Man》则更为直白地鼓励女性为自我而生,宣扬“独立女性最好命”的观点。有趣的是,也正是因过于直白的鼓励女性独立、不要依附男性而活,Miss A本就为数不多的男粉丝至此之后众所剩无几。

当然,一些并未直观提及女性相关议题的K-Pop音乐作品,也仍因含义广泛被认作是带有女性意识的“撑伞”代表。例如,少女时代2007年发行的出道曲《再次重逢的世界》,虽原旨在向现代人传递走向新世界的希望和鼓励的力量,但也因在韩国女性发起的废除堕胎罪运动、梨花女子大学“姐姐来了”运动中成为了代表女性发声诉求和庆祝“新世界”会到来的“女声力量”,从而被赋予了韩国女性运动中“女性战歌”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大多具有时代代表意义的K-Pop女权音乐作品,却大多出自男性制作人之手,比如ITZY、Miss A的作品便是由制作人朴振英(JYP)所写,而划时代的《Girls On Top》更是出自如今作品具有浓厚雌竞氛围的SM制作人俞永镇手笔,鲜有如女团(G)I- DLE队长兼制作人田小娟一般,包办该类音乐作品主要制作的女性制作人。

可以说,男性制作人主导部分K-Pop女权音乐的制作,根本上还是在于女权、女性主义等相关议题如同其他社会议题一般,更多是被看作能够助力艺人打开知名度、美誉度的流行文化中的商品元素。因此,在K-Pop这套女权音乐体系中,男性制作人成为歌唱女性的主体视角、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也就并不奇怪。

同样的,部分男团偶像音乐也出现了为女性议题发声的短暂潮流,这其中又以倾向男性视角来呼吁性别同等,或是赞美女性的社会贡献、存在价值等,更多出于提供鼓励和安慰的情绪供给。

比如防弹少年团曾在2017年制作发行的《21世纪少女》,便是赞美女性的强大、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勇气,无须贬低自我。而这首作品,也成为当下不少K-Pop受众用来讽刺和对比卷入性丑闻、厌女等负面内容的K-Pop男艺人的“量尺”。

不难看出,无论是女团还是男团,切入“女性”的音乐概念一定程度上会为其吸引女性受众目光,甚至引发一定的共情、增强粉丝粘性。说到底,女权红利,放在何处都是稳赚不赔的一门生意。

只不过,随着女权成为K-Pop的财富密码,在这一流行单品加持下的K-Pop女权音乐,也不免要面对女性意识觉醒下的女性受众们更为严谨的审视标准。即便是(G)I-DLE这般因上一首以裸体谈论“真实自我”的《Nxde》“净化”了韩国搜索网站不雅信息的存在,也仍旧在《Queencard》上引起部分网友对其片面化女权音乐的批评。

偶像的“女权音乐”为何充满悖论感?

K-Pop偶像的女权音乐作品之所以充满两极化评价的悖论,最直观的原因便是在于偶像本身即是凝视文化下的产物,而女团偶像更是被加固了男性凝视的枷锁。这也与极力想要打破被凝视、拥有自主性的女性主义诉求有所出入。

也正是因此,K-Pop偶像身上存在的过度商品化矛盾也就成为了争议点,而这也是基于K-Pop偶像体系有效运营的结果。

本质上来讲,偶像是贩卖梦想、概念、青春、精神力的职业,甚至带有一定的性幻想色彩。而偶像自身的特质,在经由经纪公司加工完成后也会被设置为卖点进行放大,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具像化定义来提高其辨识度。

但也从侧面反映出,K-Pop偶像的价值,注定是建立在将自我商品化后产生的,意味着注定无法真正摆脱所谓的世俗审视。 诸如白幼瘦标准、服化精致主义、服美役、短裙的“绝对领域”暧昧、肉体裸露的不雅暗示舞蹈等,都是偶像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因而从偶像口中喊出“反容貌焦虑”、“接受真正的样貌”等如今大众领域女性所推崇的目标,必然具有强烈的割裂感。

比如(G)I-DLE此番谈及女性身材、容貌的《Queencard》,一边向女性喊话“不论何种身材都要享受自信”,另一边成员却已然为外貌管理到方方面面。因样貌不佳备受指点的田小娟离不开厚底高跟鞋,宋雨琦、曹薇娟等成员更是呈现出极度过瘦的体态等等,诸如此类偶像的极致形象管理也因与音乐内容形成对立面,令这一女性相关音乐作品难以服众。

有失望于此次作品的粉丝便指出,“在女权主题中过度关注外貌焦虑来讨论到底美不美,实则是很肤浅的格局”。而这也是为何,行至当下,K-Pop偶像中难以真正找出代表着韩国女性主义运动、女权音乐文化的代表符号,只是停留在中庸的层面。

换句话说,K-Pop偶像女团乃至所谓的“女权音乐”,本质上还是社会文化和市场资本交互影响下的资本商品,从创作之初就指向了商业化流行目的。

不管是持续流行的Girl Crush还是Teen Crush等风格,K-Pop女团逐渐摒弃对标男性受众取向的清纯少女风、性感风已然是板上钉钉的现实。这种舍弃,也因未能脱离开为大众性服务的基准,而是在跟随社会主流意识的变化背景下,为吸引粉丝经济尤其是作为粉丝消费主力的女性粉丝而进行的商品包装行为。比如出道初期的ITZY、LE SSERAFIM音乐作品均以抓住女性受众共鸣为主,将描绘女性精神世界放在本位。

不过,无论音乐作品是优雅华丽、千禧复古的音乐风格,亦或是不断贴合欧美风格的词曲创作,致命的是K-Pop女权音乐几乎还是离不开普世价值观里的保守主义倾向,音乐概念仍是离不开呐喊爱情为主、恋爱焦虑的“女声”作品,甚至仍旧停留在基于告别“渣男”后成为“女王”的自我肯定,而这也无法自洽韩国女性推崇的自爱观念。

因此,ITZY后期流于世俗“爱情宣言”的《In The Morning》与《LOCO》两首歌曲相较初期高举独立自主女性大旗的音乐作品反响低迷,直至《SNEAKERS》重新回归女性主流话题“独立”,才得以有所回温。同样,(G)I-DLE的女性主义三部曲、IVE的“自恋三部曲”也仍旧伴随着一定的伪女性主义、伪女权争议,这与部分女性受众更希望看到关注的描绘梦想、野心、自我甚至是社会话题等抽象化内容的音乐概念,也并非是没有矛盾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转变是有助于在流行文化领域放大对女性的关注、在其影响下提高女性觉醒的可能性。但正如作家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言,“资产阶级的女性与无产阶级的女性利益不相一致”,基于商业化建立的K-Pop偶像女权音乐,也同样与女性主义、女权人士的群体性目标有所差别,更多是片面地为吸引受众将女权与音乐创作进行了公式化。

因此,资本“入侵”女性议题,实际上也是偶像女性音乐异化。

正如少女时代在2011年发行的《The Boys》,曾因曲风强势、充满女本位的歌词而被认作是为女性发声的相关音乐作品,但实际上,该首歌曲的主旨却是从少女的角度来鼓励男性“站起来”。

很难说,K-Pop偶像工业的这种游离思维是否会令其产出的“女权音乐”成为复制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但可以肯定的是,K-Pop的这些女权音乐想要成为部分粉丝口中的“女权精神范本”,或许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某种意义上,音乐是具备时代特有精神的人文艺术,反映的是当下社会的文化层次,这种过度商业化的行为,或也让女性主义、女权固化为一种可换取红利的增添元素,而不是真正触及思想共鸣的音乐内容,这也可能会令K-Pop走向一定的极端化。

结语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就要剥夺K-Pop偶像将女性主义作为音乐概念的权利。

上世纪80年代,也正是港乐深深影响韩国乐坛的时代,梅艳芳毫不避讳谈论女性欲望自主的《坏女孩》、反讽男权文化的《淑女》等作品,也曾在全球乐坛投下极具争议却成功的一弹。她的音乐中所传递的居于高位者来审视父权文化的态度,令大量男性乐迷深感”冒犯“。有趣的是,即便是男同人群,也无法普遍认可其音乐,而女性粉丝则在梅艳芳乐迷群体中占据压倒性的比例。

作词人李展鹏便曾提到,这是社会和文化的需求变化决定的,“在当时的香港,女性走进职场开始独立,社会上已有不少为女性争取各种权益的声音。同时,影视作品中较传统的女性形象受欢迎程度下降,观众转而寻找他们更能认同、更能反映社会趋势的女性去追捧。”

同理,K-Pop偶像的“女权音乐”能够拥有一定的反响热度,也自有相应的积极意义。正是因为韩国社会大环境下,女权运动的积极开展以及韩国女性意识的大面积觉醒,流行文化也在顺应时势热潮的前提下,去挖掘更具大众倾向的内容。

另一方面,女性粉丝的存在感、话语权逐渐增大,也令偶像运营策略中更加重视这一群体的思想行为,即便是囿于商业性中,也不免要基于女性粉丝的审视来打造偶像。一定程度上,K-Pop女权音乐的高频出现且大获成功,也是在重新解构K-Pop市场体系,并给予粉丝共鸣空间。

只是要注意的是,到底是借“女权音乐”来扩大市场美誉,还是真正从公众人物的角度来为女性发声,这仍然是需要K-Pop偶像去努力、听众去谨慎辨别的。

毕竟,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东方社会语境里,歌唱女性的K-Pop实际上更像是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的晴雨表,只是这一刻落点刚好在反主流文化的“女性起义”而已。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当大男人遇到大女人怎么办?

衣服和风度并不能造就一个人;但对一个已经造就的人,它们可以大大增进他的仪表。所谓的男子气概,是指亲切、慈爱的风度,而不是指肉体上的意愿而已。

——萨迪

经常有人会问,大男子主义的男人能不能要?我认为,要是可以要,关键是看他到底是哪种大男子主义。

真正的大男子主义,是一个男人在社会,单位、家庭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妻子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为妻子和孩子带来幸福和安全感。尽管他偶尔会显得很霸道,但他心甘情愿地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为家人带来幸福和安全感。他一言九鼎,言出必行,让人信服和敬佩,能得到妻子和他人的赏识。他有一颗包容的心,从来不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妻子斤斤计较,誓死保护妻子和孩子,因此是妻子和孩子心里的大英雄,无所不能。如果你们遇到的是这样的大男子主义者,那么你们是幸运的。这样的男人,永远会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努力工作和爱护家庭上,不会让家人受一丁点委屈。

既然有真正的大男子主义,就一定有伪大男子主义。我们总能在现实生活中听到这样的言论:女人干家务是天经地义的;女人不能随便和男同事说话;媳妇就是要孝顺我妈,不然还不如不要。我妈说的就是圣旨,必须无条件服从;任何时候都要给男人面子,尤其是在外人面前,就算对你大呼小叫也得忍着。

有些说这种话的男人,竟然也给自己戴上了大男子主义的“帽子”。相比较而言,真正的大男子主义是一种优点,是对妇孺的一种照顾;后者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是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榨。像那种油瓶子倒了都懒得扶的人,还能指望他什么呢?

李爽和杜冰已经恋爱两年多了,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杜冰事业小有成就,是一家大型企业的中层领导,不到30岁就拥有了许多男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李爽一直很好,关爱有加,平时也总是让着她。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男人,李爽仍然有不满意的地方,因为杜冰喜欢在她的家人和朋友面前故意挑她的毛病,说她这不好那不好的。每当听杜冰在亲朋好友面前“控诉自己的罪状”,李爽都觉得无地自容,又尴尬又生气。

平心而论,杜冰的确对李爽很包容,但时间长了,李爽就受不了了。一天,杜冰陪李爽回家。他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和未来的老丈人闲聊,说:“叔叔,你这个女儿啊,真是被我惯得越来越不像话了。那天我们公司开会,她一连打了好几个电话,害得我成了全公司的大笑话,别人都叫我妻管严呢。”李爽的父亲连忙批评李爽:“小爽,你真是不懂事,不知道小杜忙吗?”其实,那天李爽和杜冰约好一起去吃饭,杜冰恰好有事耽误了,李爽才打的电话,而且总共就打了两次。

原本是一件小事,杜冰却夸大其词,李爽虽然很生气,但碍于在父母家,就强忍着没辩解。哪知杜冰还在添油加醋地说:“也就是我脾气好,才受得了她,恐怕没有人敢娶她了。”“你别太过分了,告诉你,等着娶我的人排着长队呢!再说,我也没有答应嫁给你。”李爽大声说。见李爽真的生气了,杜冰赶紧拉着她进了房间,嬉皮笑脸地问:“不就是开玩笑吗,你用得着这么生气吗?”“这还没结婚,你就当着我爸的面这么欺负我,以后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傻瓜,我的个性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对你是真心的,不过就是喜欢开开玩笑而已。”杜冰郑重地向李爽道歉,李爽才破涕为笑。

杜冰这样的男人其实就是伪大男子主义者,平时对女友或妻子挺好的,但就是喜欢故意在别人面前指责她,因为他确定她不会揭穿他的谎话,同时也能让别人觉得他的宽容和大度。对付这类男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对方自己的态度,有了第一次的迁就和纵容,肯定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一般来说,遇到伪大男子主义者时,女人都会犹豫不决。不可否认的是,大男子主义者一般有两个显著优点:雄性荷尔蒙分泌旺盛,相貌比较端正,更有男人味;爱好参与雄性竞争,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因此即使他们有很多缺点,女人还是会陷入感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到底该如何选择,那就要看每个人的需求了。如果你愿意为了爱情去包容,可以一试。但我的想法是,这种男人骨子里都是自私的,他们永远最爱自己。和自私的男人在一起,别说爱情,恐怕连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

既然有大男子主义,当然就有大女子主义。SHE在《大女人主义》中用歌词对大女子主义进行了这样的阐述:遇到喜欢的人就大声说出来;相爱不必时刻相守,保持一定的距离;勇敢,再大的风雨也要独自承受,不做依人的小鸟;尊重和信任,先做好自己。

简单来说,大女人通常是指那种气势强悍的女人,与“小女人”和“小男人”相对应。她们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喜欢做主,认为没有男人一样能生活得很好,因此不把男人当回事;享受小资生活,唾弃“三从四德”,是个性解放的忠实拥护者;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不靠男人养活;自我意识强烈,从不为任何人改变自己的喜好,并且患有“强迫症”,喜欢逼着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围着自己转;脑子一根筋,不接受任何批评,即使自己做错,也总是想方设法让对方认错;个性直爽、豪放,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会不顾一切付出;保持一定的自由,有自己的朋友圈,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享受群体生活。

事实上,大女人是个相对的概念,真正意义上的大女人很少。她们性格直爽,所以从不斤斤计较,也不屑于在茶余饭后谈论是非;她们个性独立,所以把有效的时间用来工作和学习;她们顽强勇敢,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和狠劲,因此更具有成为“女强人”的潜质。

强势的大男人遇到强势的大女人,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大多数人认为,小女人更适合大男人,小男人则更适合大女人。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无论是哪种搭配,都不能保证获得幸福,都有一定的风险。只有聪明的大女人才能在与大男人的“大战”中笑到最后。

聪明的大女人,在大男人需要安慰的时候会伸出自己温柔的双手,轻柔地抚摸他们的肩膀,说:“没事,亲爱的,有我呢,什么都不用怕。”聪明的大女人,在大男人失意潦倒的时候会坚定地握着他们的手,说:“别怕,亲爱的,我会一直陪着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聪明的大女人,在大男人需要发泄心中的不满的时候,会温柔地看着他们的眼睛,说:“冷静点,亲爱的,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做好自己就行了。”

现在的年轻夫妇大多是独生子女,主观意识强,但是包容心不够,因此离婚率不断上升,但事实上,离婚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夫妻双方只有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出适当的让步,才能夫妻和谐、家庭和睦。

示弱的智慧:

1.真正的大男子主义,是指一个男人在社会、单位、家庭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妻子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为妻子和孩子带来幸福和安全感。

2.两强相争,必有一伤。女人适当地向男人示弱,并不说明自己软弱可欺,表达的其实是对爱人的包容。只有适当地让步,婚姻才能和谐,生活才能幸福。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广大朋友留言评论,喜欢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谋划哥小课堂,工作职场、生活情感、福利娱乐一网打尽!

不是衣服脱得多,就能够彰显“女性主义”

□曾耀湘(商洛学院)

近日,有关法国艳舞疯马秀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原因在于表演者为韩国著名女星lisa,且其在表演过程中身穿半透明内衣,衣着暴露,并涉及一系列大尺度动作,引发大量网友争议。之后,又有网友曝出此次表演中国也有两名女星前去观看,进一步点燃话题。

事实上,单看其跳舞一事本质与平时国内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女主播艳舞并无过多区别,只不过是在度上有差距。原本这种事情不值得过多关注,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赚钱方式。不过一些人竟然把一个带有明显媚俗性质的脱衣舞,加上“女性主义”的标签。这不免令人疑惑,难不成“女性主义”是靠脱衣服来彰显的?

进入正文之前,首先得厘清“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女权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曾说道,所谓的“女性主义”,就是自由,不被定义,拥有选项。具体而言,就是不用受制于传统的社会规训,女性能够和男性一样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在教育、工作、家庭等场所不遭受性别歧视。

而当下互联网所盛行的一些“女性主义”鼓吹者,目光不是聚焦在职场、教育等层面女性所遭遇的困境,而总是在强调所谓的“穿衣自由”。并且这种自由,往往是倾向于一种相对来说较为暴露的、开放的、袒胸露乳式的穿衣风格。

当然,原因其实并不难懂,强调这种自由既不需要像争取其他权利一样,面临现实中激烈的冲突对抗,也不需要付出任何实质性的代价,并且还有机会借此博取眼球赚足流量,何乐而不为。就以此次疯马秀表演为例,这名韩国女星一边以艺术的名义遮掩事情本质,试图代表女性自由,一边又衣着暴露,身姿妩媚特地去迎合舞场的男性观众,这种做法实在是有些自相矛盾。

当然,一些人可能存在疑问,她不是还保留了自己的贴身内衣吗?这相对来说应当还算比较保守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疏忽了一个基本事实,她是去参加疯马秀,不是去拍色情片。可能又有人反驳说,疯马舞在法国是正常开展的,她在法国跳这种舞有何不妥。对于这种反驳,只能说各国文化因子不同,对他国文化的尊重是建立在认同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可能还会有人反驳说,她这样穿是给自己看的,跟其他人无关。坦白来讲,这样的理由确实不好争辩。不过还是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方法,那就是观察她在“上班”与“下班”“国内”与“国外”时的穿衣、举止风格是否一致。

严格来说,这些鼓吹穿衣自由的拥趸者再怎么乐意展示身体,也的确是其个人自由。令人忧心的是,她们这种乐衷于贴标签的行为很可能带来一些恶劣影响。撇开宏观层次的社会文化、风俗不谈,当下“女性主义”这一标签的泛化、浅薄化、商业化倾向,对那些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伤害最深。这些所谓的“女性主义者”除了在“穿衣自由”分享着共同的信念之外,不去关注和了解那些真正应该关心的议题,那些真正为女性权益著书立说、奔走相告的人。一旦社会都被这些虚假、片面、庸俗的“女性主义”学说填满,那些真正与女性权益密切相关的诉求将无处安放。

一些女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容易把所谓的“穿衣自由”等同于“女性主义”,忽视了其本质内涵。譬如前段时间引发巨大争议的“低龄女生纯欲妆”现象,部分女生因为受到错误观念的引导,在把自身当作一件展览物品的过程中,自己矮化、物化了自己。

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走,很难前往真正的目的地。真正的“女性主义”,是追求思想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并以此思想和精神投身实践,去为自身以及更多女性同伴争取合理权益,而不是将其用作流量标签,使女性生活环境更为迫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