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寒衣节是几月几日?(寒食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寒衣节是几月几日?(寒食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敬3事,忌3事,吃3食,老传统别丢了

“七月十五地门开,没事别在南墙转”,黄历翻到了七月半,就意味着中元节到了。

【本文对中元节相关民俗文化进行介绍,不涉及封建迷信内容】

在古代,中元节和清明节、寒食节合称为“三大鬼节”,传说“地官中元赦罪”,在农历七月十四这个至阴之日的晚上,地狱之门就会慢慢打开,逝去的亡灵会得到特赦能够从冥界出来,回到人间的家中与家人团聚,而没有家的便会在阳间游荡,在地府的大门即将关闭之前再回去。

传说归传说,但人们设立中元节的意义无非在于是思念逝去的亲朋,想要有个机会来敬祖尽孝,表达对祖先、已故亲人的想念之情。故而,也无须过于害怕所谓的“鬼神”之说,秉承着敬重和敬畏之心来看待中元节最好,并记得尊重传承一些中元节的习俗,特别建议牢记“敬3事,忌3事,吃3食”,孝敬祖先的同时,也是为自己和家人积攒福运,之后的日子吉来祸走事事顺。

敬3事:

1、敬祖先

在传统文化中,“七”是一个复生之术,古人便认为在七月十四的晚上,逝去的祖先亡魂会返回到人界的家中,探望一下家里的子孙,和自己的家人团圆相聚。

于是,人们就决定在这天来祭拜祖先,提前准备好水果、糕点、酒菜、鲜花等供品,在中元节的上午到祖先的墓前进行清扫,再摆上供品,烧了备好的纸钱,最后祭拜先人并表达对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或是家中供有祖先牌位的,要在这日的晨、午、昏三时,分别上香、供上三次茶饭,鞠躬叩拜祖先,希望祖先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也吃饱喝足、滋润的生活,并保佑家中子孙顺利平安。

2、敬土地

七月十五正逢秋季庄稼丰收之时,民间很多地方都会于这日会到土地庙举办专门的祭祀土地公的仪式,敬谢大地对人们的馈赠,准备合适的供品撒进自家的田地里来报答和回馈。还会将一些五色纸剪成碎纸条,绑在田中农作物的穗子上,据说这样做能够避免被突然降下的冰雹砸到,秋天就能喜获丰收。

之所以将祭祀土地的时间定在中元节,也是为了能将丰收的喜悦传达给这日返回至家中的祖先们,也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保佑,今年剩余的农作物都能有个好收成,家中余粮充足,顺利过年。

3、敬河灯

中元节的习俗众多,像很多地方都有放河灯的习俗,特别是南方很多河流穿城而过的地方。将蜡烛固定在莲花或是其他样子的底座上,有的还会扣上灯罩,方便放河灯之人在上面书写一些想对已逝的亲朋说的话,也可以写上祝福语。

将河灯放入河流中,随其自由飘荡,把话语带给逝者,并为他们送去照明的灯盏,同时也能把自己身上的霉运一同带走冲散,祈祷幸福和安康。

所以,在放河灯或是看到别人放河灯的时候,要记得敬重他人放的河灯,不要因为好奇、新鲜随意地去碰别人的河灯,这是对他人的不敬,也会给自己带来霉运。

忌3事:

1、忌晚归

在中元节前后,一般老人都会多叮嘱家里的小辈们尽量早点回家,不要在外面玩的太晚。毕竟,在他们看来这天就是“鬼节”,阴气是一年中最重的,尤其是在太阳彻底下山之后,阳气变弱,阴气渐重。

还有许多没能去上坟祭拜的人也会在路口烧纸钱,阴森感很浓,在外跑动容易不小心冲撞了不好的东西,再惹来霉运。所以,在中元节这日下班或是放学后,若没有特殊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最好早早的回家吃饭、休息。

2、忌买新鞋

每到像中元节、清明节这样祭祀亡魂的节日,都是很忌讳往家中买新鞋的,在古人看来鞋与“邪”谐音,买鞋也就意味着买邪,会给家中找来邪气、晦气,影响家中人的运势。所以,若是最近有打算购买新鞋的,记得一定要避开中元节这天,提前或推迟购买计划都可以。

3、忌去河边游玩

中元节被人们视为阴气最重的一天,而水也是至阴之物,据说会招来亡魂,甚至是藏匿在水中,所以在中元节尽量不要到偏僻的河边行走或是下水游野泳,尤其是晚上。

而且,中元节这个时间已是秋季,气温在逐渐下降,水温也变得比较凉,下水后很容易冻着,若是出现腿抽筋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吃3食:

1、吃鸭肉

俗话说“七月半吃只鸭,万事不用怕”,在中元节这日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吃鸭肉的食俗。因为在人们看来鸭与“压”同音,吃了鸭就代表能够压住霉运,远离凶邪之事。

另外,也就有流传说,去世的亲人在这日回家探亲需要渡过奈何桥,吃了鸭肉就是将这些会游泳的鸭子给送下去,能让鸭子将他们顺利的载回家。

推荐食谱:【鸭肉菌汤煲】

所需食材:鸭子、银耳、野山菌、生姜、桂圆、红枣、山楂、枸杞

第一步:鸭肉剁块清洗干净,银耳和野山菌加水浸泡至泡发。

第二步:将鸭肉倒入冷水锅里,加葱姜和少许黄酒焯水,水开再煮3分钟捞出。

第三步:鸭肉倒入油锅,加白酒翻炒至表面微黄,倒入适量开水,大火炖煮三分钟至汤色奶白。

第四步:把银耳、野山菌、红枣、桂圆等辅料食材倒入锅中,大火煮开再装入砂锅煲一个半小时,出锅前加适量盐、味精,搅匀焖3分钟即可盛出。

2、吃馄饨

在南方一些地方,过中元节要吃扁食,这扁食和北方的馄饨相似,只不过面皮会更薄一些,煮熟后看起来晶莹剔透的。据说,吃了扁食就能远离霉运,将一些脏东西清扫走,为家中多多带来正气与好运。

推荐食谱:【猪肉芹菜馅馄饨】

所需食材:小芹菜、猪肉馅、馄饨皮、鸡蛋、紫菜、香葱、虾皮、鸡蛋、葱、姜

第一步:芹菜去叶洗净切碎,加盐杀出些水分,切葱姜,和花椒泡葱姜水。

第二步:猪肉绞成肉馅,加三勺葱姜水打入肉馅,放蛋清、两勺生抽、半勺老抽和适量蚝油、少许胡椒粉,搅匀上劲。

第三步:把小芹菜和葱花倒入肉馅里,淋上两勺香油,和肉馅拌匀,再加适量盐搅匀上劲。

第四步:取馄饨皮包入肉馅,下入开水锅中煮熟,碗里放紫菜、虾皮、生抽、盐、鸡精,盛入煮好的馄饨即可。

3、吃发糕

在民间有句老话说“七月半,糕不断”,这里的“糕”指的就是发糕等一类的糕点,发糕有福高、发财、高升的好寓意。

所以很多老人家就会在中元节那一两天,自己在家蒸一些发糕,等到去祭祀祖先的时候带上一些,当做供品来孝敬、祭拜祖先,为去世的先人祈福,并保佑在世的家人们。剩余的发糕也让家人一同分食了,也是希望家人们都能健康平安,有福运、有财运。

推荐食谱:【南瓜小米发糕】

所需食材:小米、南瓜、蜜豆、面粉、泡打粉、酵母粉、淀粉

第一步:南瓜去皮洗净切片,入锅蒸十五分钟至熟透,小米淘洗好后加水浸泡一小时,倒入煮锅中加水煮至浓稠。

第二步:把小米和南瓜放入果汁机里,放白糖打成米糊晾凉至三十度,酵母加水搅匀,倒入米糊里。

第三步:取适量面粉,加三勺淀粉和半勺泡打粉搅匀,混合后过筛,倒入米糊里搅拌至粘稠。

第四步:模具里刷油,倒入面糊压平,撒上蜜豆,封上保鲜膜发酵一小时,再放进蒸锅里蒸二十分钟,蒸好后焖五分钟,即可取出脱模,晾凉切片即可。

——老井说——

中元节这天上午去过坟、祭祀过祖先后,不用着急回家,可以找个适合的地方多晒晒太阳,因为这天阴气较重,外加去过陵园坟墓,身上也可能或多或少的沾有些阴气,晒晒太阳能对其压制。另外,在这天最好也不要到别人家拜访、串门了,尤其是在上坟之后,很多人是比较忌讳这些的,不合时宜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秋日生活打卡季#

农历中国 | 二月廿九 · 寒食节

禁烟火 食冷食

祭日风俗延千年

今天是清明节前一天,

俗称寒食节。

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

晋文公为悼念忠臣介子推,

下令在其死难日禁火寒食的习俗。

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比端午节还早了300余年。

最初,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第105日,

所以又叫 “百五节”,

约在每年清明节前一二日。

唐代时,

寒食节被正式确定为清明节前一天,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

寒食上墓。

寒食节这天,

家家户户要禁烟火,只吃冷食,

要上墓园祭扫,祭祀祖先。

并在后世发展中逐渐增加了

踏青、蹴鞠、秋千、放风筝等风俗,

曾经是我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后来因为寒食节紧临清明节,

许多活动也就融入到了清明节。

直到今天,

清明节由节气上升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而寒食节则越来越无声无息,

知道寒食节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农历中国 | 三月十一 · 寒食节

禁烟火 食冷食

祭日风俗延千年

今天是清明节前一天,

俗称寒食节。

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

晋文公为悼念忠臣介子推,

下令在其死难日禁火寒食的习俗。

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比端午节还早了300余年。

最初,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第105日,

所以又叫 “百五节”,

约在每年清明节前一二日。

唐代时,

寒食节被正式确定为清明节前一天,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

寒食上墓。

寒食节这天,

家家户户要禁烟火,只吃冷食,

要上墓园祭扫,祭祀祖先。

并在后世发展中逐渐增加了

踏青、蹴鞠、秋千、放风筝等风俗,

曾经是我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后来因为寒食节紧临清明节,

许多活动也就融入到了清明节。

直到今天,

清明节由节气上升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而寒食节则越来越无声无息,

知道寒食节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非常中国节|揭秘你不知道的“寒食节”

视频加载中...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耳熟能详的诗句中,藏着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寒食节的真正起源与中国的星宿文化相关,禁火冷食也成为寒食节最鲜明的文化符号。在唐代,寒食节成为全国性的法定节日,人们也解锁了各种寒食节“花样玩法”。春和景明,寒食又至,戳视频,解锁你不知道的寒食节吧!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或者106日,清明节前一两日。今年的正是清明假期的第二日,壬寅年三月四日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寒食节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关于寒食节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中国先民们。发现自然中的火能将食物烤熟。但此时的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害怕雷电,以及自然中的火。甚至不敢靠近自然中的火。他们原本是食生肉生菜为生的,某一天他们吃到了被雷击的猎物,感觉比生食好吃多了,他们才开始慢慢尝试靠近自然中的火,尝试用这些火来烤熟食物,慢慢地先民们发现了火对于当时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帮助。火不仅能煮熟食物,还可以取暖(特别是体温较低的时候或者是下雨的时候或者是早晚温差较大)、照明(即便是晚上也可以工作、学习、赶路等)辟邪(打猎或者外出时经常受到猛兽的攻击,点上火把可以击退猛兽,保证了家人和自己的安全。)这时先民的生活方式改进了不少,但是他们就发现了生活中存在不方便之处,就是火种不易保存,燃烧的成本加大,以及用火的不安全因素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于是先民们在野外四处查看以及寻找,希望找到解决的方法,当人们走过一处地方,看见这里的鸟发现了树洞里的虫子,就会用它的长喙伸进树洞,吃掉里面的虫子。每当它们的长喙和树干接触的时候,就会发出一闪一闪的光芒,人们因此受到了启发,学着样子开始摸索着,他们找来一些树枝,像鸟儿那样钻燧木的树干,结果真的出现一道道光芒,但是这并不是火,于是人们多次研究并查看,然后再多次尝试,从四处找来各种树枝,不停地研究着尝试着,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钻出了火种,这是多么神圣的时刻,人们都激动不已。这本来就是一个集大成的事情,先民一是为了庆祝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二是为了子孙后代要将先祖们非凡智慧永远铭记在心。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便成了。后来,人们将火运用到运用到更广阔的地方:用于祭祀(烟火成都就是说的烟火祭祀)、用于青铜器炼制、兵器炼制、用于陶陶器瓷器的烧制、中药材的烤制烧制灸制(中药讲究,有的药材需要要烧制,不然会有毒性)、火药的研发及使用(李冰修建都江堰时用火烧山石)等。向我们讲述着远古直到现在用火传奇。

火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管是木材取火或是石块取火还是用天然气或是用电。这些只是用火的形式发生了改变,甚至在用火的时候已不见火苗了。不管是远古的火、上古的火、古代的火、近代的火、现代的火、当下的火。它们给予中国人的意义都是一样的:火给予我们的温暖,来源于那个点灯的房间或者是烹饪的美食;手机上点开自带的电筒就能照亮黑暗的道路.......中国的火包含了太多的意义:包含我们的饮食文化、我们的养生文化、我们的历史及文化、我们的信仰以及我们的自信、还有我们礼仪文化与血脉文化......

每到春季气候干燥风大,不仅人们要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历朝历代包括现代当下用火的安全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成都北大街附近就有一个或火神庙。火神庙就是提醒大家保护好火种、慎重用火、防止火灾的发生。其实就相当于消防队,时时督促大家,安全用火,节约材料。最初先民就是想用这个方法就想让大节约能源、安全用火。《周礼》中记载:“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这里需要说一下古人将四时配五位制定出了为五个季节,分别是春、夏、长夏、秋、冬。钻木取火按照一年之中的不同季节更换不同的木材(木材的软硬程度、干湿程度不同。)。因此一年之中要重新取五次火种。经过漫长的演变,后来的寒食节一年只取一次火。古人在寒食节当天将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包括生活用火、祭祀的火。这称之为襟火。然后在清明节的时候重新钻燧取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所谓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变相成了襟火节。

襟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不同说法。襟火时间最长为一个月,后来慢慢减少成三天。中国人天天吃冷食身体受不了。(这也是为什么寒食节淡出人们的生活了,中国人讲究养生之道,是要吃热食的、很少吃凉食冷食。一般寒食都是下酒菜,与酒的热性保持平衡状态。)还来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也产生了一些美食如青团、还有一种寒具(就是炸馓子):“织手错来玉色匀,碧玉煎出嫩黄深。”(说的就是著名的徐州的馓子。)从民间头一天就开始多做一些饴糖、大麦粥一类的食品。吃寒食往往会情绪比较低落,慎重思远,吃这些寒食不动烟火的时候怀念追忆自己的逝去的先人。

虽然此节气兴盛于唐宋,衰败于元明清。但是中国之火点燃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演变成了文化之火,谓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