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五行相克的顺序关系(五行相克的顺序)

五行相克的顺序关系(五行相克的顺序)

健康术语——五行生克

解读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难经》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木为火之“母”;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土为火之“子”。木与火是母子关系,火与土也是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因此,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如以木为例,由于木克土,故“我克”者为土,土为木之“所胜”;由于金克木,故“克我”者为金,金为木之“所不胜”。

应用领域

(一)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五行学说不仅用五行特性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肾生肝即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行学说,不仅可用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而且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

某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两类。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即属母病及子。

临床常见的因肾精不足不能资助肝血而致的肝肾精血亏虚证,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而致的肝阳上亢证,肾阳不足不能资助肝阳而致的少腹冷痛证,皆属母病及子的传变。他脏之间的母病及子传变,可以此类推。

母病及子,多见母脏不足累及子脏亏虚的母子两脏皆虚的病证。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是子病及母。临床常见的因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的心肝血虚证,因心火旺盛引动肝火而形成心肝火旺证,皆属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既有子脏虚引起母脏也虚的虚证,又有子脏盛导致母脏也盛的实证。

另外还有子脏盛导致母脏虚的虚实夹杂病变,即所谓“子盗母气”,如肝火亢盛,下劫肾阴,以致肾阴亏虚的病变即是。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

引起五脏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某脏过盛,而致其所胜之脏受到过分克伐;二是某脏过弱,不能耐受其所不胜之脏的正常克制,从而出现相对克伐太过。

如以肝木和脾土之间的相克关系而言,相乘传变就有“木旺乘土”(即肝气乘脾)和“土虚木乘”(即脾虚肝乘)两种情况。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时,称为“木旺乘土”。

反之,先有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而出现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泄泻等表现时,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

形成五脏相侮亦有两种情况,即太过相侮和不及相侮。太过相侮,是指由于某脏过于亢盛,导致其所不胜无力克制而反被克的病理现象。

例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上气,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称为“木火刑金”。

不及相侮,是指由于某脏虚损,导致其所胜之脏出现反克的病理现象。如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出现全身水肿,称为“土虚水侮”。

总之,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如肝脏有病,病传至心,为母病及子;病传至肾,为子病及母;病传至脾,为乘;病传至肺,为侮。其他四脏,以此类推。

五行学说认为,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如清·徐大椿《难经经释》说:“邪挟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按照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如《难经经释》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由于五行生克规律不能完全阐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关系,因而五脏间病变的相互影响也难完全以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说明。

《素问·玉机真藏论》已有“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的论述。故对于疾病的五脏传变,不能完全受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的束缚,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去把握疾病的传变。

(三)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五行学说根据五色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顺逆。

由于内脏疾病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皆可从面部色泽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主色”和“客色”的变化,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来推测病情的顺逆。“主色”是指五脏的本色,“客色”为应时之色。

“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反之,“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清·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说:“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五行学说还将色诊和脉诊结合起来,即色脉合参,结合五行生克规律来推断疾病的预后。

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色脉相符;如果不得弦脉而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为逆,预后不佳;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为顺,预后较好。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所说:“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四)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

如肝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心、肺、脾、肾有病也可以影响肝脏。不同脏腑的病变,其传变规律不同。

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

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这里的“实其脾气”,是指在治疗肝病的基础上佐以补脾、健脾。

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脏气的有盛有衰。“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既要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掌握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调整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防患于未然,同时又要依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切勿将其作为刻板公式而机械地套用。

(五)确定治则治法五行学说不仅用以说明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传变,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预防,而且还以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来确定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补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以使之恢复,同时还要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复。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

如肝血不足,除须用补肝血的药物(如白芍等)外,还可以用补肾益精(如何首乌等)的方法,通过“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的恢复。

泻子,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泻除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泻其“子脏”,通过“气舍于其所生”的机理,以泻除其“母脏”的亢盛之气。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

如肝火炽盛,除须用清泻肝火的药物(如龙胆草、柴胡等)外,还可用清泻心火(如生地、木通等)的方法,通过“心受气于肝”,“肝气舍于心”的机理,以消除亢盛的肝火。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但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

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人体五脏相克关系异常而出现的相乘、相侮等病理变化的原因,不外乎“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太过”者属强,表现为机能亢进;“不及”者属弱,表现为机能衰退。

因而治疗上须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并侧重于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若一方虽强盛而尚未发生克伐太过时,亦可利用这一治则,预先加强其所胜的力量,以阻止病情的发展。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

又如木本克土,若土气壅滞,或脾胃湿热或寒湿壅脾,不但不受木之所克,反而侮木,致使肝气不得疏达,称为“土壅木郁”,治疗应以运脾祛邪除湿为主。抑其强者,则其弱者机能自然易于恢复。

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或“土虚木贼”,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

又如土本制水,但由于脾气虚弱,不仅不能制水,反遭肾水之反克而出现水湿泛滥之证,称为“土虚水侮”,治疗应以健脾为主。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临床应用时,应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对抑木和扶土法有所侧重。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则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若用于土虚木乘之证,则应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若属肝火亢盛,左升太过,上炎侮肺,耗伤肺阴的肝火犯肺证,当清肝平木为主,兼以滋肺阴以肃降肺气为治。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若由于心火独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则应以泻心火为主;若因肾水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则应以滋肾水为主。

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宅,肾阴虚亦可致相火偏旺,也称为水不制火,这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中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总之,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可以确立有效的治则和治法,指导临床用药。但在具体运用时又须分清主次,要依据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行全面考虑。

或以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以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如此,方能正确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

(六)指导针灸取穴

在针灸疗法中,针灸学家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在治疗脏腑病证时,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如治疗肝虚证时,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肾经的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进行治疗。若治疗肝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以达到补虚泻实,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之效。

(七)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人的情志活动,属五脏功能之一,而情志活动异常,又会损伤相应内脏。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人的情志变化也有相互抑制作用。

临床上可以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

参考文献

1、冯克正, 傅庆升等.《诸子百家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10张图用最简单的方法,告诉你什么是五行的相生相克,超简单。

【金木水火土】生活中常听到这句口诀,但是会发现其中相生和相克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实际上以金水木火土的相生顺序记忆便利,中医里则以木火土金水顺序为记忆。

五行来源:老子所写的《道德经》,而且五行并不是简单一个名词,其中五是指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行可以理解为变化发展,所以五行就是指五种基本物质的演变过程。

五行相生: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

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

五行相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

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木克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

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

水克火,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火克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是不是超简单,高深的咱们可能不需要研究,但是这最基础的还是要知道的好。

静静地观察世界,细细地品味人生

觉得有用就了解一下,已经知道的可以留下不同的见解。

关于中医的五行学说,一些读者的回复,刷新了我的认知!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阴阳学说”的科普文,尽量用通俗的白话表述,尽量改观中医的晦涩难懂,方便和大家交流和推广中医常识。在众多的读者中,有些很积极的回复,谈对“五行生克”的认知,态度积极,但认知上走入了误区。今天我们用通俗的表达,来共同理解一下中医的多元论~五行学说。

五行

五行学说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随着人们认识事物、认识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发现很多的现象也不能用“阴阳”来解释,所以就必须有更高一层次的理论来进行补充和进步。五行学说的思想就由此而产生,五行者指的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五种物质是当时的人们生活和生产中最常见,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后来经过人们的慢慢的总结和升华,把这五种物质的各种属性给抽象出来,就上升到了哲学的理论。现在来说一说五行的有什么样的概念,有什么样的抽象的属性。

《尚书》这样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墻”。木曰曲直就是把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的性质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属于木。说起木,咱们最直接的应该是看到的树,你看所有的树的生长都是向外的生发。火曰炎上就是凡具有温热的、上升的、光明的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从火的形状来看,火苗都是向上的,并且非常的温暖。土爰稼墻就是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古代总说一个词,叫做“中土”,“中土”指的就是中原地区,因为中原土地肥沃,非常的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我国一直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有了粮食就有了所有的一切,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是中间,五行都属土。金曰从革就是所有沉降的、肃杀的、收敛的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金,因为金在古代代表的是兵器,兵器干什么的?杀人用的。水曰润下就是所有滋润的、下行的、寒凉的、闭藏作用的都属于水。

五行配伍

举例,东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进行归类,通过类比分析方法进行归类对比。我们知道东方属木,为什么属于木?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升起这与木生发的特性相似, 所以东方就归属于木;而太阳从西边落下,这与金的下降的属性相似,所以西方就归属于金;南方天气炎热与火的属性相似,所以南方就归属于火;而北方寒冷,与水寒凉的属性相似,所以北方就属水;刚才说了,中原地带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中间就属土。当然,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与五行相配物,比如说五音的角质宫商羽、五味的酸苦甘辛咸、五色的青赤黄白黑、四季的春夏长夏秋冬,五脏的心肝脾肺肾,都可以与木火土金水相配伍。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相生的顺序,木火土金水再到木。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土水火金再到木。这里所谓的相生相克,是一种正常的表现,维持正常运转是必须的生克关系。什么意思?咱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冬天冷的时候在农村,都要烤火取暖,烤火的时候了,是把木材点燃来取暖,当火小的时候了,我们可以加一些木材,这就是木生火,等火如果足够大的时候,我们可以喷点水把火浇得小一点,当然,现在没人这样干,这样说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这就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但一定是在我们能控制的前提下的生克,如果超出我们的控制,木生火可能发生火灾,水克火超过正常的克,就会出现病态,我们叫做相乘;用水太过太多,是不是就把火给熄灭了,这样就不利于我们的使用。还有一种关系叫做五行相侮,就是五行相克的反顺序,比如刚才说的水可以克火,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火也可以反过来侮水,侮就是欺侮欺负的意思。比如说平时做饭,是不是在锅里放上水,然后下面用火来加热,就是反侮的现实的例子。五行之间的关系就是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这几种关系。

五行生克

五行的中医应用

在中医学,是怎么应用的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了解一下五行和五脏之间是怎么进行相匹配的。我们的情志的调节都是肝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喜欢高高兴兴的,不想让自己是抑郁的,所以我们的心情是舒畅的,向外条达的,这与木的条达的属性是相一致的,所以肝属木,与肝相表里、相对应的胆、目、筋、怒、呼、握都属木。而我们的肺是什么作用,主要起呼吸的作用,气向下行,有肃降收敛之性,与金的属性相似,所以肺属金,同理大肠、鼻、皮、悲、哭、咳都属金;而心具有运行血脉,维持人体的体温的作用,与火的温煦相似,所以心属火,那么小肠、舌、脉、喜、笑、忧都属火;脾具有运化水谷的作用,就相当于生产食物,所以脾属土,胃、口、肉、思、歌、哕都属土;肾在我们人体就是一个下水道的功能,这是西医的概念,在中医学,它主要起到一个藏精、主水的作用,所以肾属水,相对应的膀胱、耳、骨、恐、呻、栗都属水。这样我们人体的各个部位,各个组织结构都与五行进行了相对应的配伍关系。我们知道了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关系,那么就可以知道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果出现了疾病,我们就可以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这样关系来推断出我们应该的治疗原则。

五行对应五脏

我们知道木生土,就是说肝木要生脾土,因为只有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够为脾的正常运化提供条件。平时我们也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你心情不好,那么就会出现“茶不思饭不想”这样的一个状况,那么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如果病人有伤心抑郁的情志方面的症状的时候,除了要应用疏肝解郁的药,还需要用一些健脾的药物,这就是“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这个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其它的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都是根据五行相生而制定出来的治疗原则。其它的比如抑强、扶弱的治疗方法就是五行相克原则的体现。

读者的高见

热心读者对五行的认知

“金克木这是相克,其实相克也就是相生。譬如:金克木,木又生金,斧头的手柄是用木条的的才能用,刀剑的手柄也是用木头做上去才好使用。木克土,土又生木,树木不是依靠土才能生根发芽长大的吗?就像小偷盗贼跟公安的关系,犯人及刑事案件跟法院的关系。”,以上就是一位读者对中医五行的认知,和我们的理解大相径庭了。

首先,这位读者的认知出发点是唯心的,和中医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相隔“万水千山”;发现规律,遵循规律,也就是常说的“道法自然”,而不是“想当然”;

其次,中医的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在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也可以理解为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可见读者对中医的哲学理念完全没有概念,或是说没有任何理解,更不要谈有理有据;

再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了解,不学习,不研究中医的基本哲学思维,一通乱说,难免“丢了斯文,露了癖性”,那就是“坐井说天阔”,让人贻笑大方。

最后:期待您的声音,有理有据的交流。

针对以上读者对中医的认知,您是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的交流,我们声音微弱,只求交流增长,也有利于正确认知中医,传播文化。发声优于沉默,既然发声,当然要传播正确的认知,反驳错误的观点,避免以讹传讹,正确认知当然能点滴汇聚,中医文化才能烛火燎原。中医的核心,在于中医的哲学理念;对万事万物规律的探寻和认知,所以辩证论治就是掌握规律的医学应用,可以说中医学就是祖先总结传承下来的生存哲学。

中医授业解惑

五行是水火金木土,为什么它们之间会有相生相克?

人人都知道,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但如果要问这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很多人就未必知道了。

五行以及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是中国古代人最基本的一套系统哲学观。上古时期的华夏先民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自然属性。比如说水,这个水指的不是某条河、某个湖、某片海,也不是指谁家水管里的水,这个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大自然诞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似水一样的属性。

古人最早只有五行观,没有五行相生相克观。这五样东西,最早提到他们的典籍是《国语》,里面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左传》里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这是这五样东西最早的记载,但还没有人把它们合称“五行”,第一个起名“五行”的是《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穡。”

五行的系统观已经形成,它们共同组成了自然万物,但它们之间是否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并没有人讨论。第一个在五行之间找出生克关系的,是战国时代的阴阳学派大家——邹衍。

邹衍认为,水火金木土这五行代表五德。国家兴亡、王朝更替,都是这五德之间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产生的结果。如果某个朝代即将灭亡、另一个朝代即将兴起,上天一定会以五行五德做出预示。

邹衍举的例子是周如何代替殷商。他说:“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在周文王时代,周尚未取代商,而商当时气数将尽。有一只火赤鸟出现于周地,这就代表火气将胜。在邹衍的五德学说里,殷商是金德,代表火德的周,即将取代代表金德的商。这个事实证明了一件事:火克金。

邹衍是先秦百家里的阴阳家学派,后世虽然名气不如儒家、道家、法家之类的,但影响力却极大。邹衍这个理论一出来,后世王朝纷纷奉为圭臬。秦朝一统六国、取代周朝之后,也是从五行相克上来验证了自己的合法性。怎么说的呢?《史记·封禅书》记载,秦文公曾经打猎时打到了一只黑龙。首先龙代表帝王,其次这是一只黑龙,黑是水德之色,而周是火德,水克火,所以秦取代周是上天注定。

这就是秦朝证明自己合法性的重要依据。秦始皇登基后,为了宣扬这套理论,宣布把秦国衣服的颜色都改为黑色,所以在秦朝,不管是皇帝的衣服、朝臣的衣服,甚至是打仗时的旌旗,全是黑色的。

这一套五行相克理论虽然来自于政治理论,但世间万物皆符合它的规律。按照邹衍的理论,五行依次相克是这样的:水——火——金——木——土。

相生是这样的:土——金——水——木——火。

从现实生活里,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比如看相克的:水能灭火,火能融化金属,金属做的工具可以砍木,木大量生长可以覆土,土可以阻挡大水。

再看相生:土中可以挖出金矿,金属融化后形成水,水滋养树木方可生长,木放进火方能助燃,火烧成灰烬后再成土壤。

五行之说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万物认知的一种方式,很难以今天的科学理念去断定它是对的或者错的。但是,我要扯远一句,很多算命人甚至父母们,拿着五行相克论去威胁子女的人生,这就不对了。我听过不少这样的故事,比如某个女孩五行属水,喜欢了一个男孩,结果发现男孩五行属火,父母坚决反对,生生拆散他们。你相信算命的那些理论没有问题,你相信任何理论都可以,那是你的自由,但你不能强迫子女都要相信你相信的东西。我们华夏先祖的智慧,不应该成为现在这些父母压迫子女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