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丁晓军将军简历武警8722部队(丁晓军将军简历)

丁晓军将军简历武警8722部队(丁晓军将军简历)

“独臂英雄”丁晓兵:武警少将,老山前线的侦察尖兵,荣获一等功

“独臂英雄”丁晓兵:武警少将,老山前线的侦察尖兵,荣获一等功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展现对越反击战题材的电影。对越反击战打了十年,老山前线更是八十年代万千有志青年无比向往的“精神圣地”,被一代中国人塑造了可贵的“老山精神”。这里诞生了许多战斗英雄,“独臂英雄”丁晓兵就是其中一位。

1965年9月,丁晓兵生于安徽合肥。安徽历来有尚武之风,出现了不少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安徽有2位开国上将、12位开国中将、114位开国少将,位列全国第四。其中,安徽金寨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六安走出了34位开国将军,被誉为“将军县”。因而,安徽是一片充满热血的土地。值得一提的是,八一勋章获得者、“导弹兵王”王忠心也是安徽人。丁晓兵从小就接受了先烈的熏陶,立下了从军报国的志向。

1983年10月,丁晓兵实现参军入伍的梦想,被分配到了武汉军区陆军第43军129师侦察连,成为了一名侦察兵。1984年,丁晓兵所在部队组建侦察大队,奔赴南疆参加老山轮战。丁晓兵闻战则喜,用匕首划破手指,写下血书:我坚决要求参加战斗,打头阵、当尖兵!最终,丁晓兵如愿以偿,获得了冲锋陷阵的机会。丁晓兵作为侦察兵,执行的任务极为危险,面对的是实战经验丰富的越军特种兵。

丁晓兵不怕牺牲不怕吃苦,出色地完成了20多次侦察作战任务。在丁晓兵参军入伍一周年那一天,他担任“第一捕获手”,在越军阵地上生擒了一位俘虏。在撤退之际,丁晓兵为了掩护战友押送俘虏,一把抓住越军扔过来的手雷往外扔。令人遗憾的是,手雷在出手的那一瞬间发生爆炸,丁晓兵的右手被严重炸伤。丁晓兵忘记了伤痛,为了能够从容地完成任务,不惜割掉断臂。

当丁晓兵返回营地的时候,背后已经留下了长达3公里的血路。然后,丁晓兵就倒在了血泊之中。当时的人们都以为丁晓兵已经“牺牲”,准备运往烈士陵园的时候,医护人员发现其尚有呼吸,就开始了长达3天2夜马拉松式抢救,强行输入2600毫升血浆,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战后,丁晓兵荣立一等功,成为彪炳史册的“一等功臣”。此外,丁晓兵还荣获“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这是中央军委专一为他特设的第101枚荣誉奖章。丁晓兵面对荣誉,不居功不自傲,始终摆正自己的定位:一名普通的军人。然而,命运注定他不再普通。

丁晓兵尽管失去了右臂,可军旅生涯依旧扎实的走着。从所在部队改编为武警,丁晓兵始终严格要求自己。2015年1月,丁晓兵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成为了新时期的“独臂将军“,也是我军现役部队中唯一一个用左手经历的军人。在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丁晓兵还是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至今日,丁晓兵的英雄事迹依旧催人奋进。

“独臂英雄”丁晓兵:武警少将,老山前线的侦察尖兵,荣获一等功

“独臂英雄”丁晓兵:武警少将,老山前线的侦察尖兵,荣获一等功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展现对越反击战题材的电影。对越反击战打了十年,老山前线更是八十年代万千有志青年无比向往的“精神圣地”,被一代中国人塑造了可贵的“老山精神”。这里诞生了许多战斗英雄,“独臂英雄”丁晓兵就是其中一位。

1965年9月,丁晓兵生于安徽合肥。安徽历来有尚武之风,出现了不少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安徽有2位开国上将、12位开国中将、114位开国少将,位列全国第四。其中,安徽金寨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六安走出了34位开国将军,被誉为“将军县”。因而,安徽是一片充满热血的土地。值得一提的是,八一勋章获得者、“导弹兵王”王忠心也是安徽人。丁晓兵从小就接受了先烈的熏陶,立下了从军报国的志向。

1983年10月,丁晓兵实现参军入伍的梦想,被分配到了武汉军区陆军第43军129师侦察连,成为了一名侦察兵。1984年,丁晓兵所在部队组建侦察大队,奔赴南疆参加老山轮战。丁晓兵闻战则喜,用匕首划破手指,写下血书:我坚决要求参加战斗,打头阵、当尖兵!最终,丁晓兵如愿以偿,获得了冲锋陷阵的机会。丁晓兵作为侦察兵,执行的任务极为危险,面对的是实战经验丰富的越军特种兵。

丁晓兵不怕牺牲不怕吃苦,出色地完成了20多次侦察作战任务。在丁晓兵参军入伍一周年那一天,他担任“第一捕获手”,在越军阵地上生擒了一位俘虏。在撤退之际,丁晓兵为了掩护战友押送俘虏,一把抓住越军扔过来的手雷往外扔。令人遗憾的是,手雷在出手的那一瞬间发生爆炸,丁晓兵的右手被严重炸伤。丁晓兵忘记了伤痛,为了能够从容地完成任务,不惜割掉断臂。

当丁晓兵返回营地的时候,背后已经留下了长达3公里的血路。然后,丁晓兵就倒在了血泊之中。当时的人们都以为丁晓兵已经“牺牲”,准备运往烈士陵园的时候,医护人员发现其尚有呼吸,就开始了长达3天2夜马拉松式抢救,强行输入2600毫升血浆,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战后,丁晓兵荣立一等功,成为彪炳史册的“一等功臣”。此外,丁晓兵还荣获“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这是中央军委专一为他特设的第101枚荣誉奖章。丁晓兵面对荣誉,不居功不自傲,始终摆正自己的定位:一名普通的军人。然而,命运注定他不再普通。

丁晓兵尽管失去了右臂,可军旅生涯依旧扎实的走着。从所在部队改编为武警,丁晓兵始终严格要求自己。2015年1月,丁晓兵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成为了新时期的“独臂将军“,也是我军现役部队中唯一一个用左手经历的军人。在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丁晓兵还是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至今日,丁晓兵的英雄事迹依旧催人奋进。

丁晓兵:全军唯一用左手敬礼的将军,割断自己伤臂,押回越军俘虏

2017年4月2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广西调研时视察南部战区陆军机关。

正在办公的军人们立即起身鼓掌欢迎,只有一个军人,静静站立,没有鼓掌,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责怪他。

党和国家领导不但没有介意,反而径直走向他,亲切跟他握手。

握手之前,他啪地一个立正,用左手致以一个与众不同的军礼。

这位中国现役将领中唯一用左手敬礼的将军,就是武警广西总队政委丁晓兵。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曾经出过10个独臂将军,丁晓兵是第10个。

1965年9月,丁晓兵出生于安徽合肥。

小时候他就向往当英雄,指挥千军万马,喜欢看军事书籍,跟小伙伴模拟“上甘岭”战役。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的时候,他正在上初中。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

当时各村都是开会传达中央文件,学习华主席讲话,让全国人民明白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

丁晓兵跟着父亲也去开会,当他听到越南人驱赶华侨、伤我边民的广播,丁晓兵义愤填膺,拳头攥得紧紧的。开完会,他就赶到武装部,要求报名参军上前线。

武装部的工作人员非常感动地说:“你的精神可嘉,但是现在没有征兵计划,而且看起来你还不到当兵年龄,回去好好学习,以后有的是机会。”

1983年,丁晓兵18岁,终于到了当兵的年龄,似乎已经赶不上打仗的局面了。

那年他高中刚好毕业,高考的时候只差15分,没有考上大学。因此他走了复读的道路,大学毕业也可以参军嘛。

就在他用心复读的时候,有一天同学跑来找他:“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前线又打仗了!”

同学们都知道丁晓兵喜欢军事,想当兵,想当将军。平时他给大家讲起兵器知识和中外战例和名将也头头是道,让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当听到中越前线打仗的新闻后,同学首先告诉了他。

丁晓兵听了非常高兴,也有点不敢相信——对越反击战早已结束五年,怎么会又开战了?

原来那场战争中,中国军队攻克谅山、兵临河内,让以“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之称的越南颜面尽失。

他们咽不下这口气,但是又打不过中国军队,只能耍赖玩阴的,在老山、者阴山一带搞事,占领了属于我方的一些高地,越境埋设地雷,让我边民无法生产,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越战之后,越南国内经济形势非常糟。

1980-1985年,越南年均通胀率从25%上升到91%,1986-1988年达到300-400%,整个1980年代经济增长率大多数时候只有2-5%,个别年份才超过8%。

可以说当时的越南,内外交困,在此情况下,只能乞求苏联援助。

苏联政府为了遏制巨龙,非常慷慨,出手阔绰,一砸就是50亿。而且莫斯科还每年向越南提供四、五百万吨粮食,以解决越南人的吃饭问题。

但是越南当时穷兵黩武,没有人搞生产,这些援助是杯水车薪。

可是苏联人的日子也不大好过,因为苏联在1979年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巨额战争开支让莫斯科不堪重负。

当时有个段子是这样讲的:

黎笋向勃列日涅夫请求援助,勃说:没有物品了,请自己勒紧裤腰带。黎笋说:好吧,那么,请给我们些裤腰带。

这个段子形象说明,越南人处境多么惨。

但是越是这样,越是需要挑衅中国,转移国内矛盾,去苏联人那里献媚,争取援助。

所以在边界搞事,就成为黎笋集团的既定方针。

面对敌人的挑衅,我国政府立场一贯,那就是坚决反击。

但是,老山、者阴山与法卡山略有不同,第一个两山地点与越南河宣省交界地点很近,这一段路道路十分复杂,交通不便,不利于我军集结大量兵力,同时后勤运输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像1979年反击战那样大兵团作战无法进行,只能采用小规模的拔点战术来打击侵略者。

而且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邓小平提出了裁军的主张。

派出营连级部队以轮战的方式参加老山战役,不仅可以检验军队的素质与经验,还能振奋军队的精神,有助于军队建设要围绕实战要求来进行,同时也有助于养成令行禁止的服从意识,从而推动裁军计划,减少改革中的阻力。

在这种背景下,两山轮战打响了。

因为越军的挑衅,给了我军练兵的机会,也给了丁晓兵报国的机会。

不过当丁晓兵报名的时候,也有个别人说他傻:

“前线正打仗,这时候去当兵,怕不合适吧?”

他回答说:

“军队就是保家卫国的,这时候当兵正是时候,能血洒疆场,是我的荣幸。”

不久后,丁晓兵真的将鲜血染红了祖国南疆的土地。

18岁的他,在1983年入伍后参加两山战役,担任昆明军区第二侦查大队侦察四连捕俘手。

能到侦察连的必须身手敏捷,能当捕俘手,更要求智勇双全。

但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抓越军,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跟虎口拔牙差不多。

1984年10月的一天清晨,班长给全班战士下达了“抓舌头”(俘虏)的命令,丁晓兵跟自己的战友出发了。

丁晓兵他们穿过丛林,悄悄来到敌人一个哨所旁,潜伏在不远处,看到了一名越军士兵。

观察了好一会,也没有看到他身边出现其他士兵。

“上!”随着老班长一声令下,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丁晓兵像下山的猛虎一样,跟着老兵们冲上了敌军的哨所跟前。

我军侦察兵平时都经过刻苦训练,所以动作赶紧老练,整个抓捕过程一气呵成,大家配合得非常默契,像老鹰抓小鸡那样,迅速将那名越军哨兵扑倒在地,堵住了他的嘴,将其控制住。

班长低声说:“趁敌人还没发现我们,我掩护,你们赶紧撤!”

就在他们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一名越军士兵从哨所走出来,不知道是去解手还是去换岗,发现之后开始喊叫,哨所里的越军全部冲了出来,一边射击一边追过来。

丁晓兵押着俘虏走在前面,快速转移。就在这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出现一股巡逻的越军。

那名越军士兵见状停住了脚步,丁晓兵狠狠地将他压倒在地,生怕敌人发现。

不料敌人早已发现丁晓兵,向他们投出一颗手榴弹。

手榴弹冒着青烟落在了丁晓兵的不远处,按说遇到这种情况,原地卧倒,将头埋起来是最佳选择。

但是丁晓兵不能这样做,自己手里还有一个好不容易抓来的俘虏,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护俘虏。

看到手榴弹过来的一瞬间,丁晓兵一边用身体挡住俘虏,一边右手抓起手榴弹想向外扔。

越军投过来的,是我军当年援助他们的67式手榴弹。67式木柄手榴弹采用铸铁弹体,里面主装药为38gTNT,杀伤力非常大,可产生70~110个破片,有效杀伤半径7m,该手榴弹的爆炸延时很短,只有3-3.7秒。

但是只要顺利扔出去,肯定能减少损伤。

可是就在他要扔出来的时候,俘虏一动,丁晓兵身体晃了一下,手榴弹刚出手就凌空爆炸。

巨大的火球伴随着热浪和冲击波将丁晓兵掀翻在地,他的右臂瞬间被十几块弹片击中,鲜血顿时流了下来。

丁晓兵当时大脑一阵发蒙,他踉跄了一下,倒了下去。

就在他倒下的瞬间,他隐隐约约看到身旁的俘虏爬起来想跑。

丁晓兵二话没说就冲上去把他扑倒,本能地想用右手去按俘虏的脖子,谁知道刚一用打算力,一阵剧痛袭来,他站立不住,栽倒在地。

落地的时候,大臂的骨头直接插进了土里,黑乎乎的伤口开始向外喷血,肘关节已经完全断掉,手臂就剩一点皮还连着。

这时的丁晓兵大脑一片空白,才明白刚才的手榴弹爆炸,把自己的右手已经炸断了。

“班长,我受伤了,快来看俘虏!”丁晓兵喊道。

班长听到后,命令两个战士过去,一个人给丁晓兵包扎,一个人控制俘虏。

战友们边走边战斗,敌人渐渐被他们甩在后面。

可是侦察兵们依旧不敢大意,稍微一减速就会被追上。因为他们距离我军阵地还有3公里。

在刚才的战斗中,有一名战士牺牲,战友们既要背着他的尸体后撤,还要押送俘虏,行动无法迅速。由于他们走的是丛林小路,路两边有很多树枝,丁晓兵的断臂不由自主要摇晃,不断碰到树枝上,非常不便。

为了不影响行进,不拖大家后腿,他一咬牙闭着眼睛,用匕首将还连着一点肌肉的断臂割了下来。

常人不小心弄破了手指,都会疼痛难忍,碰都不能碰,何况是生生将一条手臂割下来,此举,比关云长刮骨疗毒还要难忍。

丁晓兵硬是以惊人的毅力,割断了连着的皮肉,额头上的冷汗和着鲜血直往下流淌,丁晓兵忍着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切断手臂的一瞬间,丁晓兵差点晕了过去,他告诉自己不能倒下,那样的话就会影响大家撤退。

丁晓兵强打着精神,将断臂别在了腰间,他幻想着回去兴许还能接上。

丁晓兵身后的小道上,殷红的鲜血洒了一路,他曾经好几次昏倒过去,都是班长掐人中把他掐醒。

每次醒来,丁晓兵都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去,坚持一下就是胜利,倒下了就不能看五星红旗,就再也见不到家乡的父母。

班长也含着泪对他说:“晓兵,挺住,就要到家了。”

战友的鼓励、对祖国的向往、以及强烈的求生的本能让丁晓兵一路滴着血走了过来,硬撑了三个小时没有倒下。

回想起来这段经历,丁晓兵自己都不敢相信,他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当他终于踏上国土,来到我方阵地,看到后方战友们抬着担架向自己跑来的时候,他的忍耐力已经到了极限,再也撑不住了,一头栽倒在战友的怀里。

被抬到医院后,丁晓兵休克过去,十几个小时都没有醒来。

所有的人都认为丁晓兵不行了,抢救他的医生甚至一度准备宣布丁晓兵的死亡。

这时候,师首长带着从北京请来的专家,带着进口药品来到了医院,他对专家说:“不管用什么办法,我要丁晓兵活着,把他抢救回来!”

经过三天不懈努力,专家终于将丁晓兵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不过遗憾的是,由于肘关节损伤严重,手臂已经接不上了。

丁晓兵醒来之后大声问护士:“我的手臂,我的手臂呢?”

失去手臂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何况丁晓兵还不到二十岁,人生的路还很长。

但是人生就是如此,任何人的未来都充满不确定性。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谁又能预料自己的明天如何?

当一切发生的时候,只能坦然面对,别无选择。

何况丁晓兵不是普通人,他是一名战士,一名钢铁战士。他的身体残疾了,书写的人生却不残缺。

受伤之后,他被授予一等功,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中央军委为丁晓兵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

当时丁晓兵走到哪里,都会有鲜花和掌声。

他备受人们尊敬,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

但是繁华落尽的时候,生活还要继续。

如果让大多数人来设计,丁晓兵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理所应当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优厚待遇,衣食无忧地度过余生。

即使有点遗憾,也只能如此。

但是丁晓兵是个要强的人,他不想自己的人生就此落幕,他是个喜欢创造奇迹的人。他想让自己的人生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今后的舞台在哪,地方还是部队?丁晓兵陷入沉思。

经过思考,他做出决定要留在军营。

他在给部队领导的申请书里写道:“我是军人,离开军营,生命之树就会枯萎;请让我留在部队。”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选择。

父亲之前得知儿子决定的时候,劝他三思。“部队不是养老院,你要留在军营,就要跟大家一起训练,还要做示范。”

丁晓兵笑着说:“你的儿子是示弱、认输的人吗?放心吧,我一定会做好的。”

丁晓兵下决心了,但是他能如愿以偿吗?部队首长会答应他的要求吗?

要知道在和平时期,一个失去手臂的人在军中服役,在任何一国军队中,并不是常见的事。

令人欣慰的是,上级非常理解和支持丁晓兵的想法,满足了他的愿望,让他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深造。

领导的这样安排的初衷是,让他在学院掌握军事理论后当一名教员,传授军事知识。

1988年初毕业后,部队首长安排他到军校担任教官。按说,丁晓兵是能胜任的,因为他刻苦学习,各学科的成绩都非常优异,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

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做教官这份职业,既合适又体面。

可是丁晓兵不同意的院党委的安排,他想到基层去。他在首长那里软磨硬,硬是让领导收回了成命。

但是到连队工作谈何容易,他要跟士兵一起摸爬滚打,对身体有残疾的他来说,又是一个巨大考验。

到连队第一天,他就在战士面前“出丑”。

这天早上,连队组织紧急集合训练,全连官兵都精神抖擞地到了操场,整整齐齐站在那里,可是身为指导员的丁晓兵还迟迟没来。

原来他还在用一只手,在艰难地打背包。

当他最后一个来到操场,站在全连士兵面前的时候,面对的是大家异样的目光。目光中,有怜惜也有怀疑的。

无论怎样,一向好强的丁晓兵都难以接受。他要带兵,这样下去带出的只有熊兵。

但是士兵们不相信他,背地里送了他个"一把手"的外号。

这个外号很快被上级领导得知,他们也忧心忡忡,担心丁晓兵当不好连队的"一把手"。

对此,丁晓兵没有过多解释,他对首长只说了一句话:“一把手如果不能创造一流的业绩,我背着行李回家!”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底气的。

早在学院的时候,他就学会了用左手拿筷子、系腰带。

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会用左手握笔写字,但是只用了不到三个月,就学会了,而且写的字还非常漂亮,让人赞不绝口。

为了练好打背包,晚上他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用脚、用嘴“配合”左手,练习打背包。

直练得手指磨破了皮,长出了茧子,嘴角也流出了血。

半个月之后,战士们不得不对自己的“一把手”连长刮目相看,不但打背包的速度全连没人赶上他,就是做俯卧撑也没有几个人能比得过他。

考核的时候,战士们更是被他折服,丁晓兵八大军事科目中,七项优秀,一项良好。

不光是基本功扎实,丁晓兵也在训练中刻苦钻研,摸索出很多科学练兵方法。

他一头扎进军官训练中心,一只手反复拆卸组装机枪,反复琢磨有关资料,终于摸索出了"手把握,肘向下,手腕自然下搭,不顶也不拉"的轻机枪射击要领。

当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的时候,丁晓兵二话没说,一只手提着枪走向靶台,在距离目标150米处一个点射,3发子弹打出了一个8环、一全9环、一个10环的好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丁晓兵的努力迎来了回报。

他当了4年指导员,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集团军树为"基层建设样板连"、"基层建设标兵连",被南京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党支部被军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至于丁晓兵本人,在此期间荣立三等功1次。

对于丁晓兵的出色表现,上级领导在充分肯定的同时,打算在全军宣传,并且在年底对他进行提拔,让他当团长。

正在此时,连里发生一件事,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连队一名新战士到了部队里,因为难以适应紧张军营的生活,选择了自杀。

这名士兵在家里是独生子,娇生惯养,没有吃过一点苦,而且他在家里就有抑郁症。

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心理障碍,其症状有自愈倾向,但也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如果这次抑郁了,它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后又缓解,但是可能遭受一些环境刺激或生活事件的影响后,再次出现抑郁的症状,有精神抑郁的人,一般是无法入伍的,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新兵队伍不好管理,战士之间可能有猜忌或者关系不融洽。

这名新兵在入伍体检的时候,隐瞒了自己的抑郁病史。而这种病也不大好检查出来,尤其是当病症处于缓解期的时候。

因此,丁晓兵对此并不知情。

但是,丁晓兵坦荡地承担起全部责任。

这样一来,丁晓兵也深陷舆论漩涡,各种指责让他抬不起头来。不过连里的士兵却为他鸣不平,觉得丁指导员非常委屈,打算联名为指导员“伸冤”。

一是因为在军区接受培训,大多数时间不在军营,跟此事没有直接间接联系。

二是因为指导员平时对大家非常好,关心战士生活,甚至雪中送炭,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渡过难关,确实是个好指导员。

一次,排长邓小刚母亲患肾囊肿病重住院等钱开刀,父亲给他写信让他筹钱,但是他已经花光了积蓄。

丁晓兵得知后,就将自己的2000元钱给了他,说是连里给他申请到的补助。后来邓小刚才得知真相,感动哭了。

通信战士马超患白血病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恢复治疗期间,住院时认识的一个女护士提出要到部队照顾她。

丁晓兵马上跟领导反映,破例让马超的女朋友来队照顾。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丁晓兵从当指导员以来,给经济困难的干部战士的捐款已经很难统计,其中大部分捐款是以组织名义救济的。

因此,丁晓兵深得战士喜爱。

在此情况下,战士们才想为他出头,向上级解释。

但是丁晓兵得知后,劝阻了战士们:“你们这样做, 我会不安的。”

此事影响很大,原来有望升职的他,被平职调到团政治处任宣传干事。

这次打击对爱惜羽毛的丁晓兵来说,实在太沉重了。

这时候当年跟他一起入伍,已经成为无锡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总的战友找上门来要他一起闯荡商海,待遇优厚。

老家县政府也派人来告诉丁晓兵,说愿意安排他到地方工作,县直机关部门领导岗位随便挑。

但是丁晓兵谢绝了大家的好意,他说:“哪里跌倒哪里爬,我要在这里证明自己。再说,军营是我离不开的家。”

果然,丁晓兵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他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了50年不遇的洪水,已经是团政委的丁晓兵带着部队赶往抗洪前线。

师首长知道丁晓兵的拼命三郎脾气,怕他亲自上阵,特意对他说:“到前线,你只要站那里指挥就行,不要亲自动手。”

随后又交代丁晓兵的警卫员小赵说:“照顾好丁团长,出事了拿你是问!”

7月17日,安徽寿县瓦埠坝突然发生特大管涌,丁晓兵带兵赶到,情况危急,他衣服一抡就要下水,警卫员小赵急忙阻拦,都没有拦住。

丁晓兵跳进风高浪急的激流中,与党员突击队一起打桩,县委领导见了,也奋不顾身下水参加战斗。

之后,丁晓兵又和大家一同运土扛包,别人背2锹土,他背4锹土,一背就是4个小时。

经过连续5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堵住了管涌,保住了县城。

这时候丁晓兵才觉得断臂疼痛难忍,赶紧去医院。

医生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污水浸泡时间长了,伤口缝合处已经严重溃烂,一小块乌黑的弹片也露了出来。

丁晓兵虽然只有一只手臂,但他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生,成为了中国军人的标杆!

2015年,丁晓兵晋升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少将警衔。

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是这样评价丁晓兵的: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

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真的勇士——丁晓兵

尽管如此,丁晓兵依旧生活艰苦朴素,全家住在一套65平方米的房子里。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丁晓兵:全军唯一用左手敬礼的将军,割断自己伤臂,押回越军俘虏

2017年4月2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广西调研时视察南部战区陆军机关。

正在办公的军人们立即起身鼓掌欢迎,只有一个军人,静静站立,没有鼓掌,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责怪他。

党和国家领导不但没有介意,反而径直走向他,亲切跟他握手。

握手之前,他啪地一个立正,用左手致以一个与众不同的军礼。

这位中国现役将领中唯一用左手敬礼的将军,就是武警广西总队政委丁晓兵。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曾经出过10个独臂将军,丁晓兵是第10个。

1965年9月,丁晓兵出生于安徽合肥。

小时候他就向往当英雄,指挥千军万马,喜欢看军事书籍,跟小伙伴模拟“上甘岭”战役。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的时候,他正在上初中。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

当时各村都是开会传达中央文件,学习华主席讲话,让全国人民明白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

丁晓兵跟着父亲也去开会,当他听到越南人驱赶华侨、伤我边民的广播,丁晓兵义愤填膺,拳头攥得紧紧的。开完会,他就赶到武装部,要求报名参军上前线。

武装部的工作人员非常感动地说:“你的精神可嘉,但是现在没有征兵计划,而且看起来你还不到当兵年龄,回去好好学习,以后有的是机会。”

1983年,丁晓兵18岁,终于到了当兵的年龄,似乎已经赶不上打仗的局面了。

那年他高中刚好毕业,高考的时候只差15分,没有考上大学。因此他走了复读的道路,大学毕业也可以参军嘛。

就在他用心复读的时候,有一天同学跑来找他:“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前线又打仗了!”

同学们都知道丁晓兵喜欢军事,想当兵,想当将军。平时他给大家讲起兵器知识和中外战例和名将也头头是道,让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当听到中越前线打仗的新闻后,同学首先告诉了他。

丁晓兵听了非常高兴,也有点不敢相信——对越反击战早已结束五年,怎么会又开战了?

原来那场战争中,中国军队攻克谅山、兵临河内,让以“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之称的越南颜面尽失。

他们咽不下这口气,但是又打不过中国军队,只能耍赖玩阴的,在老山、者阴山一带搞事,占领了属于我方的一些高地,越境埋设地雷,让我边民无法生产,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越战之后,越南国内经济形势非常糟。

1980-1985年,越南年均通胀率从25%上升到91%,1986-1988年达到300-400%,整个1980年代经济增长率大多数时候只有2-5%,个别年份才超过8%。

可以说当时的越南,内外交困,在此情况下,只能乞求苏联援助。

苏联政府为了遏制巨龙,非常慷慨,出手阔绰,一砸就是50亿。而且莫斯科还每年向越南提供四、五百万吨粮食,以解决越南人的吃饭问题。

但是越南当时穷兵黩武,没有人搞生产,这些援助是杯水车薪。

可是苏联人的日子也不大好过,因为苏联在1979年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巨额战争开支让莫斯科不堪重负。

当时有个段子是这样讲的:

黎笋向勃列日涅夫请求援助,勃说:没有物品了,请自己勒紧裤腰带。黎笋说:好吧,那么,请给我们些裤腰带。

这个段子形象说明,越南人处境多么惨。

但是越是这样,越是需要挑衅中国,转移国内矛盾,去苏联人那里献媚,争取援助。

所以在边界搞事,就成为黎笋集团的既定方针。

面对敌人的挑衅,我国政府立场一贯,那就是坚决反击。

但是,老山、者阴山与法卡山略有不同,第一个两山地点与越南河宣省交界地点很近,这一段路道路十分复杂,交通不便,不利于我军集结大量兵力,同时后勤运输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像1979年反击战那样大兵团作战无法进行,只能采用小规模的拔点战术来打击侵略者。

而且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邓小平提出了裁军的主张。

派出营连级部队以轮战的方式参加老山战役,不仅可以检验军队的素质与经验,还能振奋军队的精神,有助于军队建设要围绕实战要求来进行,同时也有助于养成令行禁止的服从意识,从而推动裁军计划,减少改革中的阻力。

在这种背景下,两山轮战打响了。

因为越军的挑衅,给了我军练兵的机会,也给了丁晓兵报国的机会。

不过当丁晓兵报名的时候,也有个别人说他傻:

“前线正打仗,这时候去当兵,怕不合适吧?”

他回答说:

“军队就是保家卫国的,这时候当兵正是时候,能血洒疆场,是我的荣幸。”

不久后,丁晓兵真的将鲜血染红了祖国南疆的土地。

18岁的他,在1983年入伍后参加两山战役,担任昆明军区第二侦查大队侦察四连捕俘手。

能到侦察连的必须身手敏捷,能当捕俘手,更要求智勇双全。

但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抓越军,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跟虎口拔牙差不多。

1984年10月的一天清晨,班长给全班战士下达了“抓舌头”(俘虏)的命令,丁晓兵跟自己的战友出发了。

丁晓兵他们穿过丛林,悄悄来到敌人一个哨所旁,潜伏在不远处,看到了一名越军士兵。

观察了好一会,也没有看到他身边出现其他士兵。

“上!”随着老班长一声令下,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丁晓兵像下山的猛虎一样,跟着老兵们冲上了敌军的哨所跟前。

我军侦察兵平时都经过刻苦训练,所以动作赶紧老练,整个抓捕过程一气呵成,大家配合得非常默契,像老鹰抓小鸡那样,迅速将那名越军哨兵扑倒在地,堵住了他的嘴,将其控制住。

班长低声说:“趁敌人还没发现我们,我掩护,你们赶紧撤!”

就在他们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一名越军士兵从哨所走出来,不知道是去解手还是去换岗,发现之后开始喊叫,哨所里的越军全部冲了出来,一边射击一边追过来。

丁晓兵押着俘虏走在前面,快速转移。就在这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出现一股巡逻的越军。

那名越军士兵见状停住了脚步,丁晓兵狠狠地将他压倒在地,生怕敌人发现。

不料敌人早已发现丁晓兵,向他们投出一颗手榴弹。

手榴弹冒着青烟落在了丁晓兵的不远处,按说遇到这种情况,原地卧倒,将头埋起来是最佳选择。

但是丁晓兵不能这样做,自己手里还有一个好不容易抓来的俘虏,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护俘虏。

看到手榴弹过来的一瞬间,丁晓兵一边用身体挡住俘虏,一边右手抓起手榴弹想向外扔。

越军投过来的,是我军当年援助他们的67式手榴弹。67式木柄手榴弹采用铸铁弹体,里面主装药为38gTNT,杀伤力非常大,可产生70~110个破片,有效杀伤半径7m,该手榴弹的爆炸延时很短,只有3-3.7秒。

但是只要顺利扔出去,肯定能减少损伤。

可是就在他要扔出来的时候,俘虏一动,丁晓兵身体晃了一下,手榴弹刚出手就凌空爆炸。

巨大的火球伴随着热浪和冲击波将丁晓兵掀翻在地,他的右臂瞬间被十几块弹片击中,鲜血顿时流了下来。

丁晓兵当时大脑一阵发蒙,他踉跄了一下,倒了下去。

就在他倒下的瞬间,他隐隐约约看到身旁的俘虏爬起来想跑。

丁晓兵二话没说就冲上去把他扑倒,本能地想用右手去按俘虏的脖子,谁知道刚一用打算力,一阵剧痛袭来,他站立不住,栽倒在地。

落地的时候,大臂的骨头直接插进了土里,黑乎乎的伤口开始向外喷血,肘关节已经完全断掉,手臂就剩一点皮还连着。

这时的丁晓兵大脑一片空白,才明白刚才的手榴弹爆炸,把自己的右手已经炸断了。

“班长,我受伤了,快来看俘虏!”丁晓兵喊道。

班长听到后,命令两个战士过去,一个人给丁晓兵包扎,一个人控制俘虏。

战友们边走边战斗,敌人渐渐被他们甩在后面。

可是侦察兵们依旧不敢大意,稍微一减速就会被追上。因为他们距离我军阵地还有3公里。

在刚才的战斗中,有一名战士牺牲,战友们既要背着他的尸体后撤,还要押送俘虏,行动无法迅速。由于他们走的是丛林小路,路两边有很多树枝,丁晓兵的断臂不由自主要摇晃,不断碰到树枝上,非常不便。

为了不影响行进,不拖大家后腿,他一咬牙闭着眼睛,用匕首将还连着一点肌肉的断臂割了下来。

常人不小心弄破了手指,都会疼痛难忍,碰都不能碰,何况是生生将一条手臂割下来,此举,比关云长刮骨疗毒还要难忍。

丁晓兵硬是以惊人的毅力,割断了连着的皮肉,额头上的冷汗和着鲜血直往下流淌,丁晓兵忍着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切断手臂的一瞬间,丁晓兵差点晕了过去,他告诉自己不能倒下,那样的话就会影响大家撤退。

丁晓兵强打着精神,将断臂别在了腰间,他幻想着回去兴许还能接上。

丁晓兵身后的小道上,殷红的鲜血洒了一路,他曾经好几次昏倒过去,都是班长掐人中把他掐醒。

每次醒来,丁晓兵都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去,坚持一下就是胜利,倒下了就不能看五星红旗,就再也见不到家乡的父母。

班长也含着泪对他说:“晓兵,挺住,就要到家了。”

战友的鼓励、对祖国的向往、以及强烈的求生的本能让丁晓兵一路滴着血走了过来,硬撑了三个小时没有倒下。

回想起来这段经历,丁晓兵自己都不敢相信,他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当他终于踏上国土,来到我方阵地,看到后方战友们抬着担架向自己跑来的时候,他的忍耐力已经到了极限,再也撑不住了,一头栽倒在战友的怀里。

被抬到医院后,丁晓兵休克过去,十几个小时都没有醒来。

所有的人都认为丁晓兵不行了,抢救他的医生甚至一度准备宣布丁晓兵的死亡。

这时候,师首长带着从北京请来的专家,带着进口药品来到了医院,他对专家说:“不管用什么办法,我要丁晓兵活着,把他抢救回来!”

经过三天不懈努力,专家终于将丁晓兵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不过遗憾的是,由于肘关节损伤严重,手臂已经接不上了。

丁晓兵醒来之后大声问护士:“我的手臂,我的手臂呢?”

失去手臂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何况丁晓兵还不到二十岁,人生的路还很长。

但是人生就是如此,任何人的未来都充满不确定性。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谁又能预料自己的明天如何?

当一切发生的时候,只能坦然面对,别无选择。

何况丁晓兵不是普通人,他是一名战士,一名钢铁战士。他的身体残疾了,书写的人生却不残缺。

受伤之后,他被授予一等功,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中央军委为丁晓兵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

当时丁晓兵走到哪里,都会有鲜花和掌声。

他备受人们尊敬,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

但是繁华落尽的时候,生活还要继续。

如果让大多数人来设计,丁晓兵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理所应当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优厚待遇,衣食无忧地度过余生。

即使有点遗憾,也只能如此。

但是丁晓兵是个要强的人,他不想自己的人生就此落幕,他是个喜欢创造奇迹的人。他想让自己的人生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今后的舞台在哪,地方还是部队?丁晓兵陷入沉思。

经过思考,他做出决定要留在军营。

他在给部队领导的申请书里写道:“我是军人,离开军营,生命之树就会枯萎;请让我留在部队。”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选择。

父亲之前得知儿子决定的时候,劝他三思。“部队不是养老院,你要留在军营,就要跟大家一起训练,还要做示范。”

丁晓兵笑着说:“你的儿子是示弱、认输的人吗?放心吧,我一定会做好的。”

丁晓兵下决心了,但是他能如愿以偿吗?部队首长会答应他的要求吗?

要知道在和平时期,一个失去手臂的人在军中服役,在任何一国军队中,并不是常见的事。

令人欣慰的是,上级非常理解和支持丁晓兵的想法,满足了他的愿望,让他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深造。

领导的这样安排的初衷是,让他在学院掌握军事理论后当一名教员,传授军事知识。

1988年初毕业后,部队首长安排他到军校担任教官。按说,丁晓兵是能胜任的,因为他刻苦学习,各学科的成绩都非常优异,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

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做教官这份职业,既合适又体面。

可是丁晓兵不同意的院党委的安排,他想到基层去。他在首长那里软磨硬,硬是让领导收回了成命。

但是到连队工作谈何容易,他要跟士兵一起摸爬滚打,对身体有残疾的他来说,又是一个巨大考验。

到连队第一天,他就在战士面前“出丑”。

这天早上,连队组织紧急集合训练,全连官兵都精神抖擞地到了操场,整整齐齐站在那里,可是身为指导员的丁晓兵还迟迟没来。

原来他还在用一只手,在艰难地打背包。

当他最后一个来到操场,站在全连士兵面前的时候,面对的是大家异样的目光。目光中,有怜惜也有怀疑的。

无论怎样,一向好强的丁晓兵都难以接受。他要带兵,这样下去带出的只有熊兵。

但是士兵们不相信他,背地里送了他个"一把手"的外号。

这个外号很快被上级领导得知,他们也忧心忡忡,担心丁晓兵当不好连队的"一把手"。

对此,丁晓兵没有过多解释,他对首长只说了一句话:“一把手如果不能创造一流的业绩,我背着行李回家!”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底气的。

早在学院的时候,他就学会了用左手拿筷子、系腰带。

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会用左手握笔写字,但是只用了不到三个月,就学会了,而且写的字还非常漂亮,让人赞不绝口。

为了练好打背包,晚上他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用脚、用嘴“配合”左手,练习打背包。

直练得手指磨破了皮,长出了茧子,嘴角也流出了血。

半个月之后,战士们不得不对自己的“一把手”连长刮目相看,不但打背包的速度全连没人赶上他,就是做俯卧撑也没有几个人能比得过他。

考核的时候,战士们更是被他折服,丁晓兵八大军事科目中,七项优秀,一项良好。

不光是基本功扎实,丁晓兵也在训练中刻苦钻研,摸索出很多科学练兵方法。

他一头扎进军官训练中心,一只手反复拆卸组装机枪,反复琢磨有关资料,终于摸索出了"手把握,肘向下,手腕自然下搭,不顶也不拉"的轻机枪射击要领。

当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的时候,丁晓兵二话没说,一只手提着枪走向靶台,在距离目标150米处一个点射,3发子弹打出了一个8环、一全9环、一个10环的好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丁晓兵的努力迎来了回报。

他当了4年指导员,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集团军树为"基层建设样板连"、"基层建设标兵连",被南京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党支部被军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至于丁晓兵本人,在此期间荣立三等功1次。

对于丁晓兵的出色表现,上级领导在充分肯定的同时,打算在全军宣传,并且在年底对他进行提拔,让他当团长。

正在此时,连里发生一件事,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连队一名新战士到了部队里,因为难以适应紧张军营的生活,选择了自杀。

这名士兵在家里是独生子,娇生惯养,没有吃过一点苦,而且他在家里就有抑郁症。

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心理障碍,其症状有自愈倾向,但也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如果这次抑郁了,它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后又缓解,但是可能遭受一些环境刺激或生活事件的影响后,再次出现抑郁的症状,有精神抑郁的人,一般是无法入伍的,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新兵队伍不好管理,战士之间可能有猜忌或者关系不融洽。

这名新兵在入伍体检的时候,隐瞒了自己的抑郁病史。而这种病也不大好检查出来,尤其是当病症处于缓解期的时候。

因此,丁晓兵对此并不知情。

但是,丁晓兵坦荡地承担起全部责任。

这样一来,丁晓兵也深陷舆论漩涡,各种指责让他抬不起头来。不过连里的士兵却为他鸣不平,觉得丁指导员非常委屈,打算联名为指导员“伸冤”。

一是因为在军区接受培训,大多数时间不在军营,跟此事没有直接间接联系。

二是因为指导员平时对大家非常好,关心战士生活,甚至雪中送炭,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渡过难关,确实是个好指导员。

一次,排长邓小刚母亲患肾囊肿病重住院等钱开刀,父亲给他写信让他筹钱,但是他已经花光了积蓄。

丁晓兵得知后,就将自己的2000元钱给了他,说是连里给他申请到的补助。后来邓小刚才得知真相,感动哭了。

通信战士马超患白血病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恢复治疗期间,住院时认识的一个女护士提出要到部队照顾她。

丁晓兵马上跟领导反映,破例让马超的女朋友来队照顾。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丁晓兵从当指导员以来,给经济困难的干部战士的捐款已经很难统计,其中大部分捐款是以组织名义救济的。

因此,丁晓兵深得战士喜爱。

在此情况下,战士们才想为他出头,向上级解释。

但是丁晓兵得知后,劝阻了战士们:“你们这样做, 我会不安的。”

此事影响很大,原来有望升职的他,被平职调到团政治处任宣传干事。

这次打击对爱惜羽毛的丁晓兵来说,实在太沉重了。

这时候当年跟他一起入伍,已经成为无锡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总的战友找上门来要他一起闯荡商海,待遇优厚。

老家县政府也派人来告诉丁晓兵,说愿意安排他到地方工作,县直机关部门领导岗位随便挑。

但是丁晓兵谢绝了大家的好意,他说:“哪里跌倒哪里爬,我要在这里证明自己。再说,军营是我离不开的家。”

果然,丁晓兵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他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了50年不遇的洪水,已经是团政委的丁晓兵带着部队赶往抗洪前线。

师首长知道丁晓兵的拼命三郎脾气,怕他亲自上阵,特意对他说:“到前线,你只要站那里指挥就行,不要亲自动手。”

随后又交代丁晓兵的警卫员小赵说:“照顾好丁团长,出事了拿你是问!”

7月17日,安徽寿县瓦埠坝突然发生特大管涌,丁晓兵带兵赶到,情况危急,他衣服一抡就要下水,警卫员小赵急忙阻拦,都没有拦住。

丁晓兵跳进风高浪急的激流中,与党员突击队一起打桩,县委领导见了,也奋不顾身下水参加战斗。

之后,丁晓兵又和大家一同运土扛包,别人背2锹土,他背4锹土,一背就是4个小时。

经过连续5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堵住了管涌,保住了县城。

这时候丁晓兵才觉得断臂疼痛难忍,赶紧去医院。

医生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污水浸泡时间长了,伤口缝合处已经严重溃烂,一小块乌黑的弹片也露了出来。

丁晓兵虽然只有一只手臂,但他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生,成为了中国军人的标杆!

2015年,丁晓兵晋升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少将警衔。

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是这样评价丁晓兵的: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

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真的勇士——丁晓兵

尽管如此,丁晓兵依旧生活艰苦朴素,全家住在一套65平方米的房子里。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灿烂的笑容——把右手“奉献”给北大荒的知青

知青朋友:

你一定还记得当年知青的偶像曲雅娟的名字吧。

当年北大荒那些因公伤残的女知青们,她们都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美丽,她们的笑容比蒙娜丽莎的笑容更有长久的魅力。

——贾宏图

灿烂的笑容贾宏图

她是我们那一代知青的偶像,按着现在的说法,几乎兵团的每一个知青都是她的“粉丝”。她那灿烂的笑容出现在报纸上,出现在团、师和兵团隆重的报告会上,她那苹果似的圆脸上,总是绽放着像鲜花一样的笑容。眸子像一潭清纯宁静的湖水,整齐的白牙闪着晶莹的光泽。她的笑容让每个战友感动,也让他们温暖。

她的笑容如此珍贵,她的笑容能让北大荒人如此感动,起因是一次意外的事故。

曲雅娟:当年知青的偶像

那一天是1969年3月18日,早春的北大荒还很冷。傍晚,她急匆匆地从营部赶回连队,这一天她很高兴,向营部的职工家属宣讲刚刚发表的毛主席最新指示,临走前她还为每个家属抄写了一份最新指示。她的字写得漂亮,她们都如获至宝。在天色暗淡时,她走进连队,没回宿舍,直接来到了铡草机旁。她总这样,虽然已经抽调到营里工作,但一有空就回连队干活。她对正向铡草机里续草的成玉琴笑着说:“玉琴有人找你!”小成刚一转身,她就站在了她的位置上干了起来。其实,并没有人找小成。那天,她戴着一双红黄毛线混织的手套,抱着干草向机器口里续着,用手向前推着,机器隆隆地转着把铡碎的草喷吐出来。

她干得正起劲儿,突然机器发出沉闷的声响,她惊叫了一声:“啊呀,我的手!”这时,正在她身边的“小山东”(山东支边女青年)发现她的手已经绞进机器,整个手臂正随着机器的飞转向里卷。她回身一脚踢掉了传动轮上的皮带,机器停了下来,大家帮着拉出了她的右手,只见骨断肉烂,鲜血淋漓!刚跑到现场的赵启财连长从自己腰上摘下挂钥匙的枪缰把她手腕紧紧捆住,再在上面捂了一只厚手套,大家立刻把她扶上拖拉机,拉到营部卫生所。富有经验的李振华医生为她冲洗掉伤口上的草屑,这时伤口还在喷血,射到了墙壁和屋顶上。她脸色惨白,却没有掉下一滴眼泪。她对从营部赶来的教导员说:

“教导员,我还能当兵团战士吗?”

这位老战士说:“好孩子,放心吧!能,一定能!”

这时,她流下了眼泪。经过简单的包扎处理后,她被送到了60里外的通北火车站,坐上铁路摩托车,追上了前面的货车,连接在其上面后直奔哈尔滨了。

第二天上午,在解放军211医院的手术室,开始了对这位断手的哈尔滨女知青的抢救。病历上写着她的名字:曲雅娟,17岁。

剧烈的疼痛,把曲雅娟从昏迷中惊醒。她在朦胧中,看着围在她床头的医生和她的领导,她淡淡地笑了,那笑竟比摆在床头的鲜花还美丽。她很高兴,在刚刚经历的那场战斗中她没有退却,因为自己很坚强。从小她就想当一个战士,当一个勇敢的女兵。穿着一身军装,腰里别一把小手枪,那是她这个少女心中最帅的形象!这正是她抢着报名到兵团的原因,因为兵团是解放军序列,也能拿枪。

1968年8月8日,她穿上黄军装,登上火车,在从哈尔滨到赵光农场的这一路上,她笑着唱着……没想到还没参加战斗,自己就受伤了,而且失掉了最宝贵的右手。她很难过,也很伤心,但是她没有哭,就是在手术中锯断右手残肢的巨大疼痛时,她也没哭。她要用自己的表现来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战士!

曲雅娟当时就这么单纯,单纯让她变得非凡坚强!我想,她不是不流泪,只是那眼泪不是流在脸上,而是流在心里;不是流在人前,而是流在人后。因为,她还是个孩子。特殊的年代让人也特殊地坚强了,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

受伤后在天安门广场留影

后来,曲雅娟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典型。这次采访时,她对我说,在受伤前,她没想到最高指示,当时只想自己不能当“脱产干部”,能干活时尽量多干。因为缺少安全常识,当时只知道蛮干,结果出了事故。那台机器是附近的劳改农场制造的,性能不太好,有安全罩,我们怕麻烦也没盖。这样的事故在我们营就出了十多起,最严重的是把整个胳膊都绞进去了。

真实和真诚才让曲雅娟更可爱,更让人尊敬。手术后的第一夜,难忍的疼痛让曲雅娟无法入睡,她想到了失掉右手可能给她工作生活带来的困难,她也想到了保尔,想到了江姐、刘胡兰……那一夜,曲雅娟的母亲得到了她受伤和做了截肢手术的消息,整整哭了一夜。妈妈一早就跑到医院,她看到雅娟的床是空的,腿都软了。她在走廊找到了雅娟,她的右臂缠着厚厚的纱布吊在脖子上,她正用左手帮着清洁员扫地、擦拭墙壁。她对着妈妈笑了,她说从今天起我要重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本事。

三十天后,曲雅娟告别了医院,她连家也没回就回连队了。这时,她已经学会了用一只手洗脸、刷牙、吃饭、上厕所,还能帮助护士为别的病友服务。最难的是用左手写字,刚开始笔在手上不听使唤,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可是她不停地练习,越写越好了。

回到连队后,谢绝了战友们对她在生活上的照顾,她和大家一起下地劳动了。那正是夏锄季节,她用右臂夹着锄柄,用左手拉着锄杆,跟在大家的后面一步步向前走,锄着田垄里的荒草。她的右臂和左手都磨出了血泡,她还坚持着。不几天,她也能跟上大家了。到后来,她竟成了铲地的高手,在速度和质量上都不比别人差。曲雅娟不仅学会了锄地,还学会了割地,那是更艰苦的考验,现在她的腿上还留着条条刀痕。在困难面前,曲雅娟的笑声成了全连战士们最大的号召力。

那时边疆的战备工作十分紧张,前方的珍宝岛已经打响,大家时刻准备放下农具奔赴前线。曲雅娟和战友们一起学习打背包,别人用双手,她用一只左手,再加上断臂和牙,也打得很快很好,她创造了在黑暗中用一分钟打好背包的纪录。三十年后,也达到这个纪录的,是在战斗中断臂的武警部队的英雄丁晓军。

听老战士讲传统

那是一个剑拔弩张、呼唤英雄的时代。曲雅娟应运而生地走到了政治舞台上。她被评选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她的事迹从连队讲起,从营讲到团,又从团讲到师,一直讲到沈阳军区。当她从容不迫地面带着非常感人的笑容讲述自己断手的过程,当她举着没有手的右臂呼喊着一个少女坚强的心声时,在场的人,从台上白发的将军到台下稚气未退的战士,都会流下眼泪和拍红手掌。在政治紧张、经济困难的时候,人们是靠非常的故事慰藉心灵的。帮助雅娟整理报告文稿的是兵团的才女尚绍华,她们俩同乡同龄,朝夕相处,相知很深。那稿子生动自然,不乏感人之处。再加上曲雅娟的形象可人,真诚质朴,听她的报告总让人兴奋又愉快。作为兵团战士报记者,我多次目睹她当年的精彩表现,曾为有这个小老乡而自豪。

曲雅娟作为那个年代的先进人物的最高荣誉,是参加了1969年二十年大庆的国庆观礼。她和300多名知青的代表住进了中南海周总理家附近的一个院子,睡的是十几个人的大通铺,吃的多是粗粮。他们看到,在中南海的院子里,种的不是鲜花而是蔬菜。邓颖超和蔡畅两位老前辈到住地看望,对他们问寒问暖。周总理在怀仁堂给他们做报告,他就从曲雅娟的身边走过,她看到总理灰色中山装的袖口和衣角都有补丁。

10月1日那一天,他们到天安门上观礼,她近在咫尺看到了毛主席高大的身影,也感受到了那温暖的巨手。她喊哑了嗓子,还和黑龙江的那位也参加观礼的歌唱家王双印学会了一首他作曲的新歌《我们见到了毛主席》。

曲雅娟又回到了连队,她知道她的根还在那片黑土地上。按着当时的惯例,当了英模也要有领导职位,她先当副营长,满18岁入党后,又当上了副教导员,后来又被任命为68团政治处副主任。当年在她手下当过宣传干事的黑龙江出版总社社长陈春江回忆,当了官的雅娟还是那么谦和、平易。她说自己头上的光环只能增加经历,不能代表才干。当领导,我还要好好向你们学习。

和知青典型座谈学习金训华

那时,曲副主任最乐意的工作是带工作组下连蹲点,这样既不脱离连队,还能学到工作经验。就是在工作组里,她认识了天津知青曲银厚。他曾和雅娟的姐姐雅杰一个连队,他知道她有一个漂亮的妹妹。后来听说她断了手,心里很难过。听雅娟做报告时,他流下了眼泪。而真正认识曲雅娟是因为工作组内部的矛盾。那一年春天的一天,工作组内的曲银厚等三个知青把副组长曲雅娟找到了远离连队的一片麦地,他们表达了对工作组长老邱的意见。这个1947年参军的老兵太主观了,他们要求曲雅娟向团里反映他的问题并要求撤换他。曲雅娟说,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都应该尊重老同志,很好地学习他的经验。对他有意见可以提,但不能采取激烈的方法。按现在的说法,曲雅娟平息了一次“内乱”。从此,曲银厚对曲雅娟另眼相看了,她比自己成熟,而且特别善良。后来曲银厚被调到了兵团总部的后勤部,他回团参加入党宣誓,是曲雅娟代表组织找他谈的话。那时,他发现了他们的缘分。

1972年春天,曲雅娟被推荐到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学习,作为知青和工农兵学员的代表,她又被选为省委委员、团省委常委和学校的党委常委。但是她心里很清楚,自己是个学生,是个初中还没毕业的学生。那时的大学也是风起云涌,一些来自基层的工农兵到学校就搞“上、管、改”。曲雅娟说,我是来学习的,不知道有什么要改的,更管不了学校。在党委会上,她总是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从来不贸然发言。那时黑大有个“理论小组”风头正健,他们要让曲雅娟参加,她说我理论水平太差。有的学生串联她给校党委书记写大字报,她说,我看那个老头挺好,我不知道他有什么错误。她和大家情同手足,把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当年和曲雅娟一样的先进人物,许多人卷进了“四人帮”的阴谋活动,后来成了清查的对象。安然无恙的曲雅娟不是因为政治上的高明,而是因为她的单纯和质朴。

她那灿烂的笑容很长久。

右手伤残后也学会了锄地

1975年春天,大学毕业的曲雅娟又回到了当年工作过的那片黑土地。那个当年她谈过话的新党员曲银厚,也从辽宁财经学院毕业回到了黑龙江,被分配到了省人民银行。这些年他们之间一直通信,虽然谁也没把最想说的那个“爱”字说出口,但他们早已心心相印。银厚对雅娟的断手并不在意,更担心当了官的女人会变得不像女人了,他不愿意和“够不着”的女人结合。后来他看清了曲雅娟还是原来的她,和她结合让他放心和随心。曲雅娟又被任命为兵团一师的农大党委副书记,那学校就在北安县的赵光镇。早已对雅娟心向往之的银厚也向组织要求调到了赵光的银行办事处。那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只有8里地了,一位知青战友为他们牵了一条红线。

听说曲雅娟有了对象,而且要在基层结婚,省委领导非常高兴。为了克服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省里出钱让她到上海安装假肢。银厚到哈尔滨送她,在从博物馆走向火车站的路上,雅娟突然对他说:“我不想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了,政治我不懂,我也不愿意当典型,只想和你平平静静地过日子。”这已不是她第一次急流勇退了,在她当选为沈阳军区“典型”的第二年,她又被选送到军区做报告,到了沈阳后她拒绝再讲了,为此她和那位一直关爱她的老首长搞得很不愉快。她说:“主任,我不能再讲了,过去的一年我没什么成绩,我不能墙内开花墙外香了!”她终于说服了领导,只在小组会上做表态式的发言,而没到大会上做报告。

银厚拉着她的手说:“我理解你,尊重你的选择!”他还说了苏轼词中的一句话:“竹杖芒鞋轻胜马”,雅娟一直记在心里。

这次我又见到曲雅娟时,她并没戴假肢。她说,我现在什么都能干,戴假肢有什么用?我说还是戴着好看。她说,好看不中用的东西我都不喜欢。说着,她朗声地笑了,笑容还是那么灿烂。

雅娟告诉了我这些年她的经历:1979年,我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后来我们一家一起调回了哈尔滨,从当年师首长住过的套间搬回普通的小房。他回到了省人民银行工作,我被调到哈尔滨青年农场当政治部副主任,后来又调到哈尔滨金融专科学校当文书。我又从头干起,二十多年里,当过人事处的副处长、处长,校监察室主任和校纪检委副书记。我很安然,这一切和我的过去没有什么关系了,我靠自己现在的诚实劳动取得同志们的信任。每一次干部测评,我得票都很高。后来银厚到国外学习过银行业务,先后任省工行的国际部副总经理和哈尔滨开发区行行长。我也在不断学习中有了进步。

雅娟还对我说,过去的光荣早就像烟尘一样飞去了,这一辈子,我最珍惜的是拥有银厚对我纯真深沉的爱,拥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因为手的残疾按政策又生了一个儿子)和美满幸福的家庭。现在大学毕业的女儿和女婿在深圳工作,儿子正在大学学动漫。她告诉我,她已经当姥姥了,外孙女特别可爱。说着她又笑了。

总结这些年的人生经历,她只有一句话:平平常常才是真,老老实实才长久。

我以为曲雅娟之所以可爱和可敬,还因为她能坚强地笑对人生,永不言败;还因为她永远保持真诚朴实的本色。

曲银厚 曲雅娟2019年初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和当年偶像重逢是愉快的,又一次目睹了她灿烂的笑容是幸福的。

当年北大荒那些因公伤残的女知青们,她们都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美丽,她们的笑容比蒙娜丽莎的笑容更有长久的魅力。

(写于2008年)

附录

往事如昨曲银厚

宏图大哥让我和雅娟写点什么,作为这本专栏故事汇集中的一种呼应或补充。我俩既感谢又感动。今年我们结婚三十年了。三十年太久,就说说我俩从认识到结婚的那十年吧。

曲银厚 在澳门大三巴

相 识

那是一九六八年,十八岁的我从天津下乡到兵团一师七团(赵光)五营(建设)十七连。雅娟的姐姐来我们连工作后我知道她有个妹妹叫曲雅娟,在另一个连队。由于都姓曲,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不久营里召开各连队带队知青的会议,在会上我第一次看见了曲雅娟。她给我的印象是:隽秀、坚毅,话语不多。

转年三月,得知了十七岁的她工伤致残后的坚强,我暗暗佩服。下半年里她母亲到我们连作报告,说到当妈的最担心的就是女儿怎么找对象。“这么好(的人),根本不用担心”——我在心里想。

这一年在营里的一次讲用会上,曲雅娟也认识了我。这时她已被任命为副营长。

相 知

一九七零年三月,上级组建一个工作组到二十一连蹲点。组长是一位“四七年老兵”,曲雅娟(时任营副教导员)是副组长,我是三个队员之一。工作中作风粗犷的组长让我们三个队员接受不了,尤其他不把曲雅娟放在眼里更让我们看不下去。一天我们仨把曲雅娟找到没人的地头上,向她大告其状并为她抱不平。我满以为她会支持我们,但却没想到她静静地听完我们的“宣泄”后,平和地说:“你们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我们都得尊重老同志。”一句话如醍醐灌顶地浇醒了我,深感自己身上的“小资病”。还好,她好像并没有因此而疏远我。不久我俩一起回营部,八里地,路上我们走一道儿唠了一道儿——当然,全是工作。

后来,新团(六十八团)成立了。她任团政治部副主任,我是保卫股干事。我俩在一个团支部,她是书记,我是组织委员。我入党时是她代表组织跟我谈的话。

一九七一年春,兵团机关来了调令,调我到佳木斯兵团后勤部工作。走前大家合影留念。她就坐我的边上,我特别喜欢那张照片上风吹着她的短发的样子。当晚她在走廊里送给我一套《毛选》(合订本),后面的内页上写着她左手练就的字: “宝书四卷送战友,主席教导记心头。继续革命不停步,胸有朝阳阔步走”。下面是“曲雅娟”三个字。

这是我1971.4从团政治处调到兵团司令部时团机关的两位现役军人老股长和曲雅娟等哈津沪京的知青战友送我的留影。前排左一是曲雅娟,中间是我。

相 别

分别后我俩开始通信。起先我自然称“曲雅娟同志”,看到她回信落款“雅娟”两个字,我心中一喜,就改称“雅娟同志”,后来就写“雅娟你好”了。这年夏天,我寻机回到团里,参加了由她领读的入党宣誓,然后在台下看她与团机关其他女同志合唱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英雄赞歌》,我注视着她的脸庞、她的口形,听得出她的声音,直到唱完我没听够、更没看够。第二天我又悄悄地沿着通北林业局的森林小火车道往返六十里走到她蹲点的一营五连去搞“调研”,其实是为了能多看她一眼——但她并不知道,我也没看着她。虽然“无功而返”,但我并不后悔。结婚后我告诉她,她笑我“真傻”。

一九七二年春,兵团机关派我到辽宁财经学院(大连)上学,她也被派到黑龙江大学上学。这前后我俩虽然一直通信,但信里谁也没提过一个“爱”字。但上学后这种感情更强烈了。我长时间地、一次次问自己:你是不是爱上她了?那你爱她什么?爱她的名声?爱她的地位?还是爱她的漂亮?如果你是爱她的名声,那你不是爱她这个人,而且你还要承受她总会不再出名的失落;如果你爱她的地位,那也不是爱她本人,而且你要承受“女强男弱”的世俗眼光;她漂亮倒是真的,但是更值得珍惜的是她的坚强和坚强后面透着的智慧与踏实,因此她更有价值的不是可爱而是可以信赖。

一九七四年末,要毕业了。大连水产专科学校有学生提出回乡当渔民,我们学校也有同学提出回乡当农民。我赞成回农村但不赞成当农民——我们是学银行的,可以去农村银行当农金员。所以毕业分配时,我为了这个诺言,也为了“冒蒙”奔曲雅娟,义无反顾地要求回了黑龙江。

一九七五年二月,到省人事局报到(我被分配到省银行)后,我住在省委组织部招待所。曲雅娟来看我,屋里没别人,我问她:“你有没有对象?”“没有”,她立即回答,然后反过来就问我:“你有没有对象?”我说:“没有”。这瞬间、简短的四句话就完成了我俩“恋爱全过程”的“关键词”——两人心里都有了底。

几天后我们曾同在团机关时的一位任力大姐给我俩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从任力大姐家出来,我激动地对她说:“我们的结合是主义的结合。”她有点惊异地看看我,平静地说:“光你同意还不能算,等你给天津家写信,看家里老人同不同意,如果家里老人不同意,咱俩就还是过去的好朋友。”我自信地说:“我爸爸妈妈没问题!”

我随即给家里写了回到黑龙江后的第一封信。在信中我告诉爸爸妈妈我找到了可心的对象——她虽然失去了右手,但是聪明、坚强、懂事,就是“漂亮”这一条没好意思写上。寄出后我就蛮有把握地等着家里的回信。

这时团省委安排她去上海接假肢,正好路过天津,我坚持让她到我家去。上火车那天,我送她走到博物馆附近,她说:“快到团省委了,你别往前走了,让人家看见该以为我不安心扎根农村了。”她是当时知青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身残志坚,扎根边疆志不移”的典型,还是省委委员、团省委常委。所以她说这话我很理解,但是她跟着又说了一句话却让我没想到。她说:“我可不愿意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了。”我不解地问:“这话从何说起?”她说:“没什么——上面太复杂,我看不透。”这句话,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正是她心中积攒了太多苦闷的吐露。

她走后,我接到了家里爸爸妈妈不同意的回信。首先他们对我在家时只字不提、回到黑龙江后一个星期就谈这样的“终身大事”不理解;其次是在黑龙江找对象就意味着我将不回天津了,而当时一起下乡的同学百分之九十五都回去了,他们割舍不了;三是就算不回去了,“你本来就书生气,不太会生活,再找一个有残疾的对象,不让大人担心吗?”总之不能同意。但是我没慌,我理解父母的心,更相信他们的正直和善良。如果见到雅娟本人,他们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果然,雅娟到了我家后还是受到了热情的接待。看见她言谈举止知情达理,落落自然,生活上不但能料理自如而且还能干净利索地做家务,妈妈心疼了。爸爸带着歉意告诉她:“我们想通了”,并嘱她从上海回来时还要到家里。

但是他们的同意也有一个条件,就是雅娟可以回兵团,但我不能再回去了,更不能在农村安家。雅娟劝我答应,让爸爸妈妈放心。我答应了,但是心里却总是忘不了毕业前“回北大荒当农金员”的诺言,于是我一边软磨硬泡地写信做爸爸妈妈的工作,直到他们说出“不管了,将来你有困难可别埋怨父母没提醒你”的气话,一边和雅娟商量就到她所在的一师农业大学附近的赵光银行办事处去工作,然后就在那结婚安家。这时我发现雅娟并不积极(实际上是不同意,她认为我太理想化),而总是让我“再等一等”。我说我离开学校都两年了,不能再等了。于是一九七七年十月趁她在外地出差,我迁了户口和工资关系从省行来到了赵光——这个我一九六八年刚到北大荒时下火车的地方,当了一名农金员。这件事,许多人都以为是我为曲雅娟做的,甚至以为是她让我这样做的,其实并不是。

就在我去赵光的火车上,坐在我对面的一位知青对我说:“不少过去宣传的典型上完学就留在城市了。但曲雅娟回来了,这让人服气。”他不会知道我是曲雅娟的男朋友,且正在去她回来的地方,但我感到很欣慰。

相 聚

尽管雅娟不太积极支持我去,但是我到了赵光以后,她还是很高兴的——我们可以经常见面了。

这时她在一师农大任校党委副书记。我上班的银行离她们单位八里路。一到星期天,我就骑上自行车到农大去。我俩一起去他们的食堂打饭,一起回到她办公室吃,在一块儿有说不完的话,说到晚上十点她就回女生宿舍,我就住在她办公室里。当年都说了些什么现在已记不清了,留下的只是那种非常美好的感受。还记得有一次她见我总用自带的洗漱用具,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你上这儿来就像是出差住旅店。”当时我没明白她的意思。婚后多年她曾嗔怪我:“那时你都不知道亲亲我、搂搂我。”其实,那时是因为她是我心池中的芙蓉而不肯亵渎她,我则像口中含饴的孩子只想细细地品尝而舍不得嚼开、吞下。

结 婚

半年后,一九七八年一月我俩一起回到天津。爸爸妈妈和老邻居们为我俩举办了简朴而庄重的婚礼。婚礼上雅娟穿的是一件蓝上衣,里面套着一件粉红的衬衣。听见围观的孩子们说:“新娘子漂亮,还挺朴素。”我的心真的醉了。

婚礼后我俩回到赵光。我们的家就安在农大院内原来师长住的平房里。门框上写着诗意浪漫的对联:“曲曲清泉汇同心,凿凿磐石鉴真情”。学校的领导、老师和知青战友们都来闹新房,比我们在天津的婚礼更多了一层热烈、活泼和欢乐。

婚后的生活非常甜蜜。雅娟工作就在学校里,我则每天骑车子上下班。学校里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的知青战友大多都没成家,我家就成了他们的俱乐部。每到休息,冬季大家就来帮我们劈拌子,夏天就跟我俩一起侍弄门前的园田地。园田地里茄子、辣椒、西红柿,什么都有,果实累累,窗下还有一窝大鸡小鸡,下的鸡蛋都吃不完。大家干完活就在我家做饭吃。白天我俩和他们都是那么快乐,晚上暖暖的小屋里只剩下我们两个,是那么的宁静、温馨。直到现在,我俩每每想起都感到无比幸福。

一年后我俩有了一个女儿。刚在赵光公社给女儿上完户口,我俩就先后接到了调令。雅娟调到哈尔滨农垦局青年农场任政治部副主任,我还回省行。七年后,由于政策允许,我俩又有了一个儿子。岳父岳母长期和我们住在一起,帮我们不少。几年前,女儿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现已成家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我俩已当上了姥姥姥爷;儿子则在上大三。雅娟去年已经退休,每天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我也已内退,做些去图书馆听专家讲座和在劳动局给下岗工人、失地农民讲创业培训课之类的事。

(现在曲银厚被奥地利中央合作银行聘为该行驻哈尔滨代表处的首席代表——贾宏图注)

相比之下,雅娟更辛苦些,但是,我们心理平衡。想起往事如昨也如镜,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也没有什么觉得遗憾的,有的则是对几十年来关心、鼓励和帮助过我们的人们丝丝不断的感念。

2008年8月

曲银厚 曲雅娟近影

曲银厚 在澳门大三巴

曲银厚 曲雅娟在澳门大炮台上

曲雅娟 2019年在海南省博物馆

曲雅娟在美术展览会

曲雅娟 2019年瞻仰黄花岗烈士陵园

在海口家的小区里游泳

在海口家里看兵团战友的作品

曲银厚 曲雅娟在澳门大三巴

曲银厚 曲雅娟在马尼拉国父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