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2007是什么年生肖(2007是什么年)

2007是什么年生肖(2007是什么年)

谁会算,2007年出生的到底是多大

2007年12出生的,是多大啊,多少周岁了?满不满16周岁啊?可不可以出去打暑假工?

视频加载中...

十二生肖出生年份对照表「1924-2019年」

十二生肖出生年份对照表【1924-2019年】

鼠的出生年份:1924、1936、1948、1960、1972、1984、1996、2008。

牛的出生年份:1925、1937、1949、1961、1973、1985、1997、2009。

虎的出生年份:1926、1938、1950、1962、1974、1986、1998、2010。

兔的出生年份:1927、1939、1951、1963、1975、1987、1999、2011。

龙的出生年份:1928、1940、1952、1964、1976、1988、2000、2012。

蛇的出生年份:1929、1941、1953、1965、1977、1989、2001、2013。

马的出生年份:1930、1942、1954、1966、1978、1990、2002、2014。

羊的出生年份:1931、1943、1955、1967、1979、1991、2003、2015。

猴的出生年份:1932、1944、1956、1968、1980、1992、2004、2016。

鸡的出生年份:1933、1945、1957、1969、1981、1993、2005、2017。

狗的出生年份:1934、1946、1958、1970、1982、1994、2006、2018。

猪的出生年份:1935、1947、1959、1971、1983、1995、2007、2019。

经济泡沫在2007年破裂了,金融机构首当其冲,政府救不过来了

市场的泡沫破裂了,世界经济一只脚迈进支离破碎的土壤,另一只脚无可适从,试图迈向复苏的未来,却不知该从哪里下脚。此时,政府别无选择地在这场经济博弈中冲上前线。

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大多走了从出手阔卓到节衣缩食的救市之路。

从美国、欧洲再到日本,各国政府比着打开钱袋子,显示了各国政府在救市时的雄心勃勃与战无不胜的气势。以美国为例和英国为例。

美国从救市一开始就表现得财大气粗,“从直升飞机上撒钱”的派头十足。2008年10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参议员通过了实际总额高达85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整个2008年,美国美国财政部、国会和美联储一共投入了8.5万亿美元资金来挽救美国经济。仅2008年一年的救援数字就超过了美国历次战争开支的总和。2009年,美国的救市计划也不容小觑。2009年7月21日,美国TARP监察长Barofsky对外透露,美国纳税人为拯救经济危机已经付出了高达23.7万亿美元的代价。

英国政府的救市也堪称大手笔,整个2008年,英国推出了高达千亿英镑的金融救援计划。2009年3月4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又决定在二级市场购买中长期英国国债,并于3月11日正式启动涉及金额达20亿英镑的首批购买计划。

似乎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庆功宴都已启程,很多人信心百倍,称复苏正长出嫩芽,听到了春天知更鸟的叫声。的确,到2008年底,“砸钱”也砸出了一些经济的火花。各国股市纷纷止跌,还走出了一轮小牛市,企业倒闭的名单上越来越缺少重量级的企业,甚至已经有人担忧经济有可能过热了。

然而,大张旗鼓的救市之后,经济只是轻轻反弹了一下,便又下沉了。有毒资产依然存在,实体经济拿不到贷款,政府财政赤字,很难摆出“花钱如流水”的高姿态来。2009年底“发迹”的欧洲债务危机,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春天还很远。

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或许在不经意间不露痕迹地悄悄溜走,而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能清晰地折射出某些是非曲直。

2010年6月16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声明,要求美国两大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与房地美(“两房”)的股票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理由很简单——股价长期表现不佳。从2008年美国援手救助“两房”,美国已经砸进了1450亿美元,但“两房”仍然难见起色。2009年“两房”合计亏损有936 亿美元,是政府救助资金的67%。2010年8月9日,房地美发布的财政状况报告成,公司2010年第二季度公司净亏损60亿美元,仍然要求联邦政府追加18亿美元的救助资金。而房利美也在2010年第二季度亏损12亿美元,并未实现盈利,表示需要15亿美元的联邦政府救助。

“两房”退市说明了两点:其一美国奥巴马政府囊中羞涩,拿不出钱再为“两房”补缺口了。其二,美国救援的“两房”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这也让人们对美国政府慷慨救“两房”打个问号?

2010年的经济颓势大大消耗着人们对经济重新焕发生机的信心,政府的救市成了强弩之末,短暂的复苏背后,似乎拖着一条长长的衰退尾巴。尽管还不够清晰地一眼即穿,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定这条尾巴的确存在。

寻找政府救市不力的原因,还要从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上顺藤摸瓜。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一度低迷,美国亟需新的经济拉动引擎。但是,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使得美国遭遇产业瓶颈。相反,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反而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美国科技推入被大量复制和推广的境地,美国的原创科技价值急剧贬值。

实业经济遭遇天花板,美国转而求助虚拟经济。为实现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通过降息刺激房地产来为美国经济注入强心剂,基准利率从3.5%直降到1%。大幅的减息政策在短时间内催生了美国房地产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的资本看到房地产有利可图,纷纷介入,致使房地产出现更大的泡沫。与此同时,美国的低利率则为大批投资者进入房地产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与心理暗示。

金融衍生产品四处蔓延,成为投资者手中的魔方,也是引爆美国经济危机的隐形炸弹,政府在作壁上观吗?我们不得不提到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虽然他所主张的宽松金融政策曾使美国经济保持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但是也是由于格林斯潘低利率与对金融衍生品的纵容甚至姑息,把美国经济推向急速下滑的深渊。在他的推动下,美国国会永久性废除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并对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听之任之。格林斯潘这样为自己辩解,“没有完美的风险管理,即使政府和中央银行也无法改变泡沫生成之路。”不管如何,金融危机是格林斯潘留给大家的最为刻骨铭心的遗产。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美国实体经济的断层,导致虚拟经济在美国风生水起。美国为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带点”而沾沾自喜时,全球资本也在美国的家门口虎视眈眈。根据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供的数据,美国次级贷款兴起时,全球有约69万亿美元(6000万亿日元)的资金在寻找高回报率项目。他们锁定了很多目标,如发展中国家的长线投资,商品交易所中的大宗商品等,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伏不定,粮食、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也出现价格普遍上涨,投资者认为油水不够大,希望找到更好的财源。

华尔街的投资者把房子打包成利润不菲的金融产品,向世界各地兜售。全球的投资者认为,这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注意——不动产房地产的供给是有限的,全世界的房价都在涨,这是一个高收益的好项目。高盛在向日本推销次贷产品时,就美其名曰“全球证券投资机遇”。美国一个人的次贷狂欢,引发羊群效应,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这场虚拟狂欢中。

在过去10年时间里,全球的资本泡沫都膨胀到空前高涨。2007年底,球股票市值62.7万亿美元,债券余额为78.9万亿美元,100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96.4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达到674万亿美元。

如果在实体经济中,各个行业与产业都较好的发展前景,社会需求越来越大,资源得到保障,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节节攀升,这是一个健康的实体市场,足以与不断膨胀的金融经济交相呼应。但令人担忧的事实是,全球的实体经济根本不需要如此宏大的金融支持,金融杠杆远远地把实体经济落在后面。可见,以华尔街为首的投资者,制造了大量需求,而这些需求不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而是基于贪婪和投机的需求,是无效需求,形成了脆弱的资本泡沫,轻轻一戳,整个表面繁荣的资本市场就可能毁于一旦。

泡沫越来越大,终于在2007年破裂了,金融机构首当其冲,纷纷倒闭,哀鸿遍野。尽管各国政府花了大血本救市,也挽救了一些“打不能倒”的银行。不过,由于泡沫膨胀过大,有太多的银行都受伤,政府根本救不过来。所以,直到2010年,还不断传来银行倒闭的消息,至于什么时候这样频繁的噩耗戛然而止,大多数人并不乐观。

再者,政府救市并不能阻挡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渗透。金融经济大规模缩水,有些甚至缩成了负资产。在危机中岌岌可危的银行,随时面临着被清算的厄运,在贷款等方面也变得锱铢必较。同时,大量金融产业链上的人,失去了工作,消费能力萎缩。实体经济在资金和市场上遭遇双重夹击,不断走下坡路。而政府又忙于拯救破产痕迹明显的金融机构,无暇顾及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实体经济处于失血状态……实体经济的失血远不如金融机构来得这般大张旗鼓,但这种不露声色的恶性嬗变,把政府锻炼成了温水里的青蛙。一旦大厦倒塌,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兜兜转转,人们不断寻找拯救经济的良方。有些人从经济规律中看出了门道:经济的萧条,往往是一个新的繁荣的起点,新的产业变革会继续,新产业以不可抵挡的力量挤占传统产业的领导地位: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汽车、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崛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经济再次进行低迷,信息革命和互联网趁机崛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或许,今天经济衰退的体内,正孕育着另一个生机勃勃的新经济增长点。臭名昭著的金融创新经济几乎成为弃儿,传统制造业早已在历史深处爆发出石破天惊的力量,绿色经济成为不少国家不约而同的选择。的确,绿色经济有可能成为新陈代谢中的新。但是,经济的蜕变需要时间,推陈还远远没有实现,出新则显得力不从心。因而,绿色经济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大萧条真的来临,它不会勇敢地遍地开花,而只能退避三尺,等到经济好转时再成人之美——锦上添花。

如何看待黄帝与蚩尤的关系

【中华文明探源】

2021年岁末,一篇名为《五纪》的清华简,因其文有“黄帝有子曰蚩尤”的内容,故而一经媒体报道,立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也由此,将世人的目光再次引向上古史,引向中华民族的开篇时代。实际上,黄帝与蚩尤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民族统一象征的伦理政治问题。

黄帝的史迹、形象及其演化

作者:沈长云(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尊崇。司马迁作《史记》,以黄帝为我们民族的第一人,为之而作《五帝本纪》,并在篇末表示对黄帝的赞扬,说:“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人们不禁要问,黄帝到底有哪些史迹,致使他受到人们如此广泛的称颂?他的形象与其真实的历史身份又是如何?

有关黄帝的史迹,《史记》说得最多。它从黄帝的姓氏名号说起,一直说到他的文治武功,特别是他的对内对外的征伐:他先是率领诸侯对神农氏的后裔炎帝进行征伐,在阪泉这个地方与之进行过三次战役,才终于“得其志”,取得了胜利。接着,他又对来自东方势力集团的蚩尤进行讨伐,双方在涿鹿展开大战,结果是蚩尤遭到了擒杀。由于这两次战争的胜利,“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之后,他又对北部边疆地区的荤粥(即獯鬻、猃狁)族展开挞伐,将他们逐出国境,并因此“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也就是在釜山举行诸侯对自己朝拜的大会,定都在涿鹿山下的盆地。他于是在这里设置“左右大监”,让他们去监管天下万邦,同时举荐风后、力牧这些贤才来治理人民,俨然是第一位建立起对天下统治的帝王的形象。

不过,《史记》描述的这些黄帝的史迹,有些并不可靠。太史公应该是根据古代的一些传闻,加上自己对于古代帝王的想象,来塑造黄帝形象的。例如说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所谓“公孙”,即公之孙,黄帝那时尚未有公侯伯子男的爵命制度,何来公孙这种称呼?说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也是过去人们对所谓受命之君进行神化的一套惯用之辞。看来,有关黄帝的真实身份及相关史迹,还要到更早也更可信的史籍中去寻找。

我国先秦时期不少史籍都有关于黄帝的记载。其中《逸周书》中的《尝麦解》篇及《山海经》也记载了黄帝与蚩尤的战事,但与《史记》不尽相同。而更重要的与黄帝有关的史籍,则当数《国语》与《左传》。这两本书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战国早期,稍早于《逸周书》与《山海经》,其所记黄帝故事也比前书更加丰富,且更可信,除了记载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见《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外,还有一些更为重要的黄帝的史迹。

《国语》记载的有关黄帝的史事,其最重要者,莫过于《国语·晋语》提到的黄帝、炎帝发祥的故事。其称黄帝与炎帝都生长在陕西西部一带,是少典与有蟜氏所生的后代,而后,“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便是黄帝与炎帝姓氏的由来。徐旭生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曾据以考证炎帝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复又结合诸书有关黄帝陵墓在今陕西子长县境的记载,判断黄帝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北部”。其次是《国语》所载黄帝之子二十五人之事,这应该是黄帝氏族与其他氏族通婚而繁衍下来的诸多姓族的记录。至于《国语·鲁语》记载展禽称颂“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之语,则从另一种角度表达了黄帝为当时社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从诸书所记黄帝的史迹中,大家应当能够总结出黄帝的形象与真实身份了。在比较早期的文献《国语》和《左传》中,黄帝的形象实只是一位氏族部落的首领。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开始是和平共处,后来不知何故,又在阪泉“用师以相挤”(《国语·晋语》),也就是起了冲突。

到了《逸周书》与《山海经》二书,黄帝的形象显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整个北方部落联盟的大首领,致使他能够率领各部跑到河北涿鹿去和东方的蚩尤部落打一场大战。其时黄帝已拥有相当的权威,连炎帝也有求于黄帝。《逸周书》说,这场战争就是因为炎帝先遭到蚩尤的驱逐,双方争于涿鹿之阿,炎帝“大慑,乃说于黄帝”,黄帝出手,才将蚩尤打败的。

再到《史记》书中,黄帝更俨然成了一位武功十全的帝王。司马迁不懂得古帝与今帝的区别,故将黄帝描绘成了秦皇汉武一样的大帝形象,虽是以今度古,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蚩尤非黄帝子息

作者:李玲玲、杜勇(分别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副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近出清华简《五纪》记有蚩尤为黄帝之子的传说,一时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好奇。传说固然不乏史实素地的存在,但不经过认真鉴别,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考而后信,是很难揭示其历史真相的。

黄帝之子传为二十五人,然与蚩尤无涉。《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所谓“二十五宗”即指黄帝二十五子,一般认为是从黄帝族分化而出的子氏族或分支部落。其中同为姬姓者二人,同姓即同祖,血缘关系较近。酉、祈、己等非姬姓者十二人,从黄帝部落分化出来后,或居官为氏,或以地为氏,或以国为氏,血缘关系较为疏远。此外,还有未言姓氏者十一人,有的可能与黄帝族并无血缘上的任何联系,只是归附在黄帝部族名下的异姓族群。黄帝时代,中国早期国家正处在形成过程之中,不同族姓的部落聚集在黄帝旗帜之下,除了自身的族群认同还形成更高一级的政治认同,组成更大规模的部族联合体,开始走上国家发展的道路。那些与黄帝族姓相异的部落,虽称黄帝之子,其实只是黄帝之臣,即以黄帝族为核心的政治共同体成员。

清华简《五纪》说:“黄帝之身,溥有天下,始有树邦,始有王公。四荒、四冘、四柱、四维,群祇、万貌焉始相之。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五兵,五兵既成……将以征黄帝。”此言“黄帝有子曰蚩尤”,并不代表他们是真正的父子关系。从《五纪》语境看,蚩尤当属四荒邦族之君,同时是黄帝部族联合体的成员。这里的“子”是对蛮夷戎狄部落首领的称谓。《礼记·曲礼下》云:“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郑玄注:“谓九州之外长也。天子亦选其诸侯之贤者以为之子。子犹牧也,入天子之国曰子,天子亦谓之子。虽有侯伯之地,本爵亦无过子,是以同名曰子。”意即蛮夷戎狄部落的君长,其本爵为子,即使拥有像侯伯爵秩诸侯那样大的疆地,在天子国家里仍是子爵,因而天子可以称其君长为子。“子”的此类意涵,当是后世才有的。《五纪》同样是后世是撰作的,故作者可用相关用语来传述往古故实,因而形成了“黄帝有子曰蚩尤”这样的表述。对蛮夷之君以子相称,自谓“蛮夷”的楚国就是显明的例证。《史记·楚世家》谓楚人先祖鬻熊“子事文王”,周原甲骨记述“楚子来告”,其“子”即指楚君兼具子爵之义。《楚世家》又云“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熊绎受封“子男之田”,又称“楚子”,以爵称为君称的含义就更清楚了。这说明对文献称“子”者,是不能一概理解为父子关系的。

清华简《五纪》称“黄帝有子曰蚩尤”,相当于说黄帝有子爵诸侯名蚩尤,体现了共同体内的君臣关系。《管子·五行》说:“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蚩尤为“六相”之一,即是黄帝的辅佐大臣。《越绝书·计倪内经》云:“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也是说黄帝与蚩尤为君臣关系。《礼记·檀弓》篇“归尔子”,郑玄注:“子,谓所获民臣。”《礼记·缁衣》云:“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古帝王以臣民为子,臣称“臣子”,民谓“子民”,把君臣关系虚拟为带有亲情的父子关系,是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一种政治手段。蚩尤既为蛮夷之长,又为黄帝之臣,被称为黄帝之子自是不足为怪的。

在中华民族早期文明发展史上,徐旭生先生曾提出古代部族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集团说,得到广泛赞同。炎黄部族属于华夏集团,太昊少昊属于东夷集团,蚩尤则为苗蛮集团。这些部族集团之间有交往交流交融,也有冲突和斗争,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蚩尤作为苗民之君,“惟始作乱”,以致杀戮无辜,于是受到惩治。按《战国策》与《史记》,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的广大地区大体属于三苗的活动范围。蚩尤作为苗蛮集团的首领,其活动地域也与黄帝集团迥然有别。

黄帝、蚩尤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作者:李学功(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发展研究院教授)

黄帝和蚩尤及其相关关系事关中华民族统一象征的伦理政治问题,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建构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黄帝、蚩尤与同仁一视民族意识的建构

顾颉刚先生曾分析,司马迁当年对待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问题的认识,是采取了“二重证据法”,即“民间故事和书本(文献)记载”比而观之。司马迁一方面从文献的角度,梳理了“百家言黄帝”;一方面则“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真实记录下民间流传的黄帝故事和传说,正所谓“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翻检《史记》,我们知道《五帝本纪》为本纪第一,而《黄帝纪》又置于开篇书首。说明作为史家的司马迁是确信中华民族历史上,有黄帝这样一位文化智慧和力量象征的神人远祖存在的。

上古氏族之间有和平共处,同时也会有冲突和战争。《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在司马迁的认识中,黄帝恰恰是经过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而被诸侯咸尊“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当然,蚩尤的传奇并未就此煞尾。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记:“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㦸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皆为弭服。”

在古人的认识中,黄帝、蚩尤的关系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是有如阋墙之衅,蚩尤在历史上的形象转换就是最好的说明。即蚩尤虽然败亡,但并不是成王败寇的逻辑安排,而是以同仁一视的兼容并包,转化成为华夏族不死的战神。如此也就从一个端点回答了黄帝和蚩尤何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尊崇的史诗英雄。

二、黄帝、蚩尤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

近代学者刘咸忻读《史记》曾注意到:“史公论语,屡言五帝,无以陶唐为主之意。”《史记》以《五帝本纪》为开篇,是司马迁一次重要的知识建构,这个知识建构的意义在于,以此揭橥黄帝战败蚩尤的意义,归其要旨就在“大一统”,在于民族凝聚力精神的锻造。因此,司马迁以黄帝及其时代(包括炎帝、蚩尤、共工)作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源头,具有不凡的史识。这是司马迁的大局观和大历史观,是他对先秦诸子历史观的一大突破。

文献记载,蚩尤之九黎战败后,《诗经》有谓:“周余黎民,靡有孑遗。”说明西周仍有“黎民”的称谓,以后黎民更成为百姓、民众的统称。这也恰好说明了九黎已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因此黄帝、蚩尤的文化意义在于,将祖源认同与文化认同合为一体,从而超越了单纯的血统探源,升华为一种民族文化的根脉共识。此后,从有虞氏禘黄帝、夏后氏禘黄帝,到后世历代祭黄帝。近代以降,民主革命志士为唤起民众,以黄帝子孙相号召,《黄帝魂》等书和文字再一次聚焦黄帝,并以黄帝纪元为革命主张。抗日战争期间,国人以黄帝文化传人凝聚人心,标张黄帝和蚩尤战神形象砥砺民族斗志等等。因此传承黄帝、蚩尤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帝与蚩尤文化及其信仰影响至今,其价值意义举凡两点:一是农耕文明下,积久形成的众志成城,抵御自然和人为灾害,抗争不屈的民族凝聚力;二是在氏族融合过程中,面对危机与困难,坚毅果敢、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伟大品格。这些伟大品质已深深沉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里,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底气与根基,而且是激励我们自信前行的价值本源和精神动力。

蚩尤的史迹、形象及其历史演化

作者:黄国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蚩尤是我国上古时代九黎部族的首领,与炎黄二帝同时。关于蚩尤的记载其实很早就见诸《尚书》《逸周书》等诸多先秦重要典籍中。其事迹主要有两类:一是与炎黄部族相攻伐,参与上古部族集团战争;二是冶金作兵,后世奉之为“兵主”。

《逸周书∙尝麦解》记“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按照这个说法,蚩尤曾居处少昊之地,也就是今天曲阜一带,随后与周边的炎帝部族爆发冲突。炎帝不敌,向黄帝求援,最终通过黄帝族的力量消灭了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记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可见蚩尤与炎黄之战的影响是巨大的,黄帝凭借这次战争的胜利,问鼎了上古部族联盟的最高位,确立了炎黄部族在上古时代的主体地位。《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记述了这场战争:“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应龙、风伯、雨师、天女的出场给这场上古部族之间的战争披上了神话的外衣。黄帝、蚩尤也随之由人而神,从强大的部族首领变成了能够呼风唤雨的神王。

关于蚩尤与炎黄部族之间战争的原因,《尝麦解》并未明言。但《史记∙殷本纪》引《汤诰》之说:“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尚书∙吕刑》里同样记载:“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因此,在商周时人那里,蚩尤他作乱百姓,所以上帝抛弃了他,导致他被炎黄部族联盟所击败。《国语∙楚语》里曾记:“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由于所述历史时代相近,“九黎乱德”大概也与蚩尤作乱有关,两者当为一事。“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可能是“作乱百姓”的表现之一。由《吕刑》所载古训与《史记∙殷本纪》所引《汤诰》可知,中国古人关于蚩尤的历史记忆远比今人所能想象的更为久远。

当然,也不是所有地域的人都对蚩尤持有负面看法的。这一点尤其在齐地的古史系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管子∙五行》说:“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在《管子》中,蚩尤能够明了天道,成为了黄帝的得力贤臣。蚩尤作为黄帝贤臣的形象显然是非常正面的,这种看法不仅出现在齐地,而且还流传到三晋地区。《韩非子∙十过》里记载:“师旷对晋文公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这则材料虽然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蚩尤作为黄帝贤臣的形象却是显而易见的。

齐地古史系统中的蚩尤形象颇为正面,一方面是由于蚩尤曾经居处山东曲阜的少昊之地,与太昊、少昊为首的东夷部族关系密切(或认为蚩尤属于东夷);另一方面可能与他冶金作兵有关。《管子∙地数》:“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管子》一书较早记述了蚩尤受金制兵的情况,影响广泛。《世本∙作篇》(秦嘉谟辑补本)记:“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上古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面对战争这样的大事,发明与制造兵器无疑是非常重要,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战争的胜负。蚩尤凭借强大的兵器制作,兼并诸侯。蚩尤也因此逐渐成了兵主,由人入神,并较早在齐地得到祭祀。《史记∙封禅书》:“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人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秦始皇巡视到齐地,祭祀了齐地八神,其中就有化身为“兵主”的蚩尤。汉代祭祀蚩尤之风盛行,当是发端于齐地。可见先秦时期齐地的蚩尤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甚是广大。

此外,出土文献陆续发现有蚩尤的相关记述。如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战国时器“鱼鼎匕”(《殷周金文集成》980)记:“曰:钦哉,出游水虫!下民无智,参蚩尤命。”铭文告诉人们要以蚩尤的命运为诫,不要弄得自己无处安生,值得重视。

如何理解“蚩尤畔父,黄帝涉江”

作者:徐义华(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

清华简《五纪》有“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五兵”的记录,学者结合《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黄帝涉江”的记载,认为蚩尤是黄帝的儿子,在学界和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从文献记载看,黄帝集团与蚩尤集团发生过激烈冲突,《逸周书·尝麦解》、《山海经·大荒北经》、清华简《五纪》都记载黄帝打败并杀死了蚩尤。经过战争,黄帝把蚩尤集团整合到了自己的群体当中,实现了部族融合,《韩非子·十过》记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东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这说明蚩尤集团已经归服于黄帝。可以看出,黄帝和蚩尤之间不可能是父子关系。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蚩尤畔父,黄帝涉江”的记载呢?

首先,需要先了解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汉武帝时,因为巫蛊之祸,太子冤死,田千秋上书汉武帝,劝谏汉武帝要念父子之情,用父子间的伦理规则处理与太子的矛盾。田千秋在上书中说:“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黄帝涉江。”意思是说:儿子轻用父亲的武装,处罚不过笞刑,父子之间的这种矛盾,自古就有,然后用“蚩尤畔父,黄帝涉江”的典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一事还见于《汉书·车千秋传》:“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认为“子弄父兵”是小过错,太子过失杀人,不应该重加罪名。“子弄父兵”是小罪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认识,如郑茂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说“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汉书·戾太子据传》),认为太子“子盗父兵”只是自救,《汉书·匈奴列传》中则直言“此子弄父兵,罪当笞,小过耳”,把“子弄父兵”当作只是笞刑教训即可的小过错。

田千秋引用“蚩尤畔父,黄帝涉江”典故的目的,是说明“子弄父兵”是小罪,适合用伦理规则加以责罚,为汉武帝宽赦太子提供理论支持。从文献和清华简中“执蚩尤杀之于中冀”“遂杀蚩尤”“既杀蚩尤”等记载看,黄帝对蚩尤的处罚远超笞刑,更是违背了父子之间的温情,所以,此处“黄帝涉江”是用为反证,即用黄帝对蚩尤严厉的惩罚作为反面例子,说明父子之情不适用严刑峻法。在此基础上,再来看“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黄帝涉江”,其意思应该是:儿子轻用父亲的武装,刑罚不过是笞刑,父子之间的这种矛盾,自古就有,像蚩尤与父亲有冲突黄帝就过江惩罚那样的事情,是不可效法的。所以“蚩尤畔父,黄帝涉江”的焦点是“黄帝涉江”,以此表明后果的严重性。

至于“蚩尤畔父”中的父是谁,由于《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蚩尤畔父,黄帝涉江”是司马迁从田千秋上书中摘抄来的,原文已佚,无法通过下文得知。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说明司马迁是以“禽杀蚩尤”为基础理解“蚩尤畔父”的,这应该是汉初学者的通识。因此,此处黄帝不是以父的身份征伐子,而是为父征伐不孝子。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恰恰有上古时期由公共权力出面惩处某族“不才子”的例子,“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梼杌……缙云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所以“蚩尤畔父,黄帝涉江”所表述的事情,应该是蚩尤有违父行,所以黄帝代表公共权力对其进行惩罚。把这件事放到其具体历史环境中去,即是蚩尤的父辈温和而遵帝命,蚩尤越过父亲而率族以武力抗命,黄帝以惩罚“不才子”为名而杀掉了蚩尤。

“黄帝涉江”是很严厉的惩罚,而且是用公共权力平息父子矛盾,这与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儒术宣扬父慈子孝的风气显然不合,更重要的是田千秋看出汉武帝有后悔对太子处罚太重的心意,故用“黄帝涉江”来规劝汉武帝。

因此,清华简《五纪》“黄帝有子曰蚩尤”中的“子”,不能理解为儿子的子,而是应该是一种社会性关系称谓。在古人的历史观念中,黄帝、蚩尤之时,恰逢神农氏衰,原有社会秩序瓦解,黄帝、炎帝、蚩尤等部族进行了重新整合,互相之间的关系时敌时友,最终融合到一起,“黄帝有子曰蚩尤”表达的是其中一段时间内的双方关系。文献理解要放到总体的历史观念和大的历史背景中去,以避免单纯的字句巧合导致的误解。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7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