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热词:清明里的诗意与情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外籍记者沙米姆·扎卡里亚
和新华社记者刘劼一起在《中国热词》里品读清明词话
感受中国人抚今追昔
慎终追远的家国情怀
有哀思 有缅怀 有春意
有传统祭扫 有现代祭扫
是诗意的清明 是通透澄明的清明
原来 清明节的英文名不止一个
让我们一起祈愿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监制:常爱玲 齐慧杰 李志晖
统筹:李来房 何强 焦旭峰 刘洪德 王靖云
制片:刘劼
执行导演:张伟 杨东野
脚本:刘劼 沙米姆·扎卡里亚 刘方强
导播:郑常
编辑:郑博非 崔莺馨
平面设计:王国晨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杜牧《清明》的确认与释疑
【文学争鸣】
署名杜牧的《清明》,究竟属唐属宋,笔者2021年偶遇机缘参与讨论。迄今发表了两篇小文:《杜牧〈清明〉是宋诗吗》(《光明日报》2021年5月24日13版,以下简称《杜牧〈清明〉》)、《文献辨伪的歧路与杜牧〈清明〉的追踪认证》(《江汉论坛》2022年第3期,以下简称《追踪认证》)。近来有幸读到谢海林教授对拙文《杜牧〈清明〉》的质疑文章:《〈清明〉诗的作者是杜牧吗》(《光明日报》2022年5月30日13版)。鉴于目前情况,有必要续写一文,对这一知名度极高的传统大众文化产品,进行事实确认。三文一以贯之并渐次推进的观点与结论是:《清明》是“戊辰年”(848年)杜牧“泊秦淮”之后,在“清明时节”游历古都金陵所作。并非谢文所维持的陈尚君教授的前后主张:“南宋后出现于民间”的“南宋诗说”和“写于宋代”的“宋诗说”。本文将力争多述事实,无事实不推论,无逻辑关系不征引。
《清明》宋诗说的悖论
《清明》宋诗说存在一个悖论:如果因为清代学者所编的《全唐诗》未收此诗,《清明》就是伪唐诗的话,那么,现代学者所编的《全宋诗》未收此诗,《清明》也是伪宋诗吗?可见《全唐诗》与《全宋诗》收或不收《清明》,都不能作为《清明》属唐属宋的依据。
事实也有反转。虽然挂名“康熙圣祖仁皇帝”的《御定全唐诗》没有收录杜牧《清明》,但后来同样挂名康熙帝的《御选唐诗》卷三十“七言绝句”类“杜牧”名下,补收了《清明》。末句清人注释引《童子诗话》:“朱陈村有杏花一百二十里。”又引《池州府志》:“府城秀山门外杏花村,杜牧诗即此。”不过,注文里的两个杏花村,在确认上是相互否定的。
金陵杏花村与杜牧《清明》的因果逻辑关系
谢教授说:“罗文又紧扣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昇州所记‘杏花村在(江宁)县理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这也并非无懈可击,因为杏花村的属地与《清明》必为杜牧所作,二者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假设《太平寰宇记》所载为真,也只是记录杜牧沽酒杏花村,而未引用《清明》诗。”谢文误读了:《杜牧〈清明〉》只是强调“‘杜牧沽酒于杏花村’的传说产生在‘五代前’”。
现在特别重申:“杏花村”+“相传”+“杜牧之”+“沽酒处”,足以证明《清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当地早有流传,而且首度表明是杜牧诗篇。首先,“沽酒”之人可以是任何人,为何偏偏是诗人“杜牧之”?“沽酒”之地可以是“张村”“李村”“桃花村”,为何偏偏是“杏花村”?其次,谢文所谓“杏花村的属地与《清明》必为杜牧所作,二者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不对,因为引文抽掉了“沽酒”亦即《清明》诗中的“酒家”。一旦“杏花村酒家”与“杜牧沽酒”连为一体,“《清明》必为杜牧所作”就存在因果逻辑关系。再次,乐史没有引用《清明》原句,不等于没有包藏《清明》。以北宋末何应龙的《老翁》诗为例:“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不仅没有直接引用《清明》的原句与原题,更没有点出杜牧之名。可是南宋末此诗却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编者的评语:“翻‘借问酒家有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语意。”《老翁》诗的“杏花村酒、家家、问牧童”9字,见于《清明》。既然《老翁》尽管没有《清明》的原句与原题,但却包藏《清明》,那么,乐史之记的“杏花村”+“相传”+“杜牧之”+“沽酒处”,包藏《清明》的“酒家何处”+“杏花村”+作者“杜牧之”,因果逻辑何处未能成立?
早在《太平寰宇记》之前,小杜牧约33岁的韦庄,其诗《柳谷道中作却寄》的“马前红叶正纷纷,马上离情断杀魂。晓发独辞残月店,暮程遥宿隔云村”,已有“纷纷、断、魂、遥、村”六字三韵,且其顺序与《清明》完全同步。“遥宿隔云村”也与“遥指杏花村”即投宿杏花村命意相同,甚至“马前红叶”“隔云村”也与杜牧《山行》的“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所述高度一致。如果不承认韦庄此诗存在杜牧的影响,显然是相当不明智的。同理,如果“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宋诗或南宋诗,南唐的江宁民间会流传杏花村“为杜牧之沽酒处”一说吗?
杜牧确定无疑游览过古都金陵(今镇江唐时亦称金陵,本文不涉及):《泊秦淮》说“夜泊秦淮近酒家”、《江南怀古》说“戊辰年(848年)向金陵过”、《江楼晚望》说“山凿金陵万仞空”,是民间传说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杜牧沽酒于金陵杏花村的事实,是否发生在“清明时节”呢?《江楼晚望》云:“初语燕雏知社日,习飞鹰隼识秋风。”低飞的燕雏初语于春分前后的春社之日,高翔的鹰隼已经见识了去年的秋风。“社日”的信息,完美地解决了同一个金陵春天的4大问题:1.春分之后15天是清明,杜牧已在清明之前到达金陵。“泊秦淮”时“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汽弥漫,月色朦胧,空气湿度特别大。农谚云:“扑地烟,雨连天。”“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预兆近期将有连天春雨,符合“清明时节雨纷纷”。2.公元848年春分是夏历二月初十,清明是二月二十五(王怀双《中华通历》隋唐五代卷)。二月雨天,气温骤降,符合“路上行人欲断魂”。3.江南二月,杏花已开,“杏花村在(江宁)县理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村名与村景皆符合“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4.杜牧沽酒于杏花村虽然也涉及金陵之外的某些地区,但一律没有早于《太平寰宇记》旧稿的记载,更重要的是抚州籍的乐史在金陵担任过南唐秘书郎,属于非金陵籍的金陵官记金陵事,排除了为桑梓争光的私心与动力。
韦庄诗的六字三韵,为何能与杜牧《清明》完全同步?《追踪认证》也没有找到最佳答案。现在考虑3种可能:1.韦庄、杜牧同在杜陵樊川有旧居,韦庄《过樊川旧居》云:“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韦庄可能已在少年时代的某个清明时节接触过当地口传版的《清明》。2.韦庄与杜牧志向性情相近而喜爱《清明》。杜牧《郡斋独酌》说“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韦庄《关河道中》说“平生志业匡尧舜”。宋祁《新唐书·杜牧传》说杜牧“不为龊龊小谨”,北宋《宣和书谱》卷十一称韦庄“不以小节自拘”。3.杜牧写有《台城曲二首》,韦庄则有七绝名篇《台城》。证明韦庄有意追寻杜牧的金陵游踪,并在金陵接触到“杜牧《清明》”。南宋诗人万俟绍之,曾在七绝《金陵郊行》中选用了《清明》的诗体、诗意与诗韵:“快提金勒走郊原,拂面东风醒醉魂。好景流连天易晚,来朝更过杏花村。”《金陵郊行》的选择,应该是源于《太平寰宇记》涉及杜牧《清明》的民间传说。但韦庄并没有将《清明》视为杜牧诗极品,后来编唐诗选本《又玄集》,收杜牧诗5首,七绝1首为带有家国兴亡感慨的《秦淮》,即《泊秦淮》,而非个人风雨旅途体验的《清明》。《清明》后来举国传诵,一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节令气象的广泛存在,得到了南北大众的一致认同。二是一年一度“清明时节”的节日氛围,周期性刺激了爱诗民族的重复传诵。三是诗人个体的真实体验,激发了历代读者群体的想象体验。四是牧童遥指杏花村酒家的远景画面,温情而美丽。《清明》独有的身心冷暖与艺术魅力,轻松俘获了既讲究精神追寻又不舍弃世俗欢乐的国人之心。
乐史之记与宋祁之词的释疑
谢文说:“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昇州所记‘杏花村在(江宁)县理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笔者查核中华书局1999年影印《宋本太平寰宇记》和中华书局2007年王文楚点校本《太平寰宇记》,亦一无所获……可见,罗文以乐史《太平寰宇记》来推定北宋初年已将《清明》归于杜牧,难以令人信服。”关于《太平寰宇记》的版本差异,《追踪论证》已有较为详尽的考辨,不赘。“杏花村……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正文见王文楚点校本第四册第1780页,校勘记见同册1802页。谢教授“一无所获”,是否浏览太快?
谢文又疑:“若《锦缠道》为宋祁所作,情理上也讲不通,因为宋祁于1061年去世,田槩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编定《樊川别集》,如果宋祁见过《清明》,而于《锦缠道》下阕化用为:‘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同样博闻强识且编有《京兆金石录》的田槩焉能不知?”此疑未说田槩和宋祁的公私关系达到了什么状态。只有具备一个前提:田槩对《新唐书》主笔宋祁有关杜牧的全部资料了如指掌,更对宋祁的全部创作一一过目,“田槩焉能不知”方能符合逻辑。宋祁(见上图)括李商隐《无题》基于偶遇佳丽的趣味欣赏与情景需要,(见上图)括杜牧《清明》则是基于清明春游的趣味欣赏与情景需要。宋祁涉及清明春游的《锦缠道》“醉醺醺”6句,12字见于杜牧《清明》。南宋时期,刘过《村店(其一)》的“一坞闹红春欲动,酒帘正在杏花西”、马子严《归朝欢·春游》的“听得提壶沽美酒,人道杏花深处有”、张炎《杏花天》的“不教枝上春痕闹……谩遥指、孤村自好”,以及《风入松》的“却笑牧童遥指,杏花深处人家”,都一再将含有“杏花”“孤村”“深处”“酒”的《锦缠道》,视为关联“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宋祁词。当然,宋祁(见上图)括杜牧《清明》的《锦缠道》,传奇色彩与艺术质量,远远不如他本人(见上图)括李商隐《无题》的《鹧鸪天》。艺术上的整体平庸,应该是《锦缠道》没有出现在“宋人选宋词”之中的唯一原因。
依据前述并参阅《追踪论证》,从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到韦庄诗的六字三韵,再到晚唐五代金陵民间的“杏花村……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宋祁的“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秦观的“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米芾的“牧童错指是孤村”、谢逸的“杏花村馆酒旗风”、何应龙的“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始于晚唐,终于北宋,《清明》诗语的传播踪迹班班可考。关于秦观《满庭芳》词韵的“纷纷、村、魂”袭用杜牧涉及“杏花”的《清明》诗韵,除了《追踪论证》的证据之外,杜牧另诗七绝《杏园》可作新证:“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秦观《画堂春》则云:“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杜牧身份就包藏在秦观的相关词语之中。
关于《清明》的诗题、作者及文本传播
谢文说:“罗文以为诗题《清明》可能是由首句的前二字‘清明’摘录而成……众所周知,唐代诗人对诗题拟定已有高度自觉,更不用说宋人。”奉答如下:
1.诗题涉及作品原态以及作品在不同渠道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增殖、耗损、记录、处理等问题,题为《杏花村》的可能性,《追踪认证》已有解释。这里稍作展论:作为可能纸本传播和口头传播并行的《清明》,可能题为《清明》(《千家诗》),也可能题为《杏花村》(《锦绣万花谷》),也可能有诗无题(《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也可能同一个编者同时听到或见到两种诗题而选择其中一种。例如《河岳英灵集》所载李白名诗《将进酒》传到敦煌,就被记录在三件手抄本上,两件题为《惜罇空》,一件无题无作者。韦庄弟韦蔼也在《浣花集序》中说韦庄诗文迭经兵火之后,“唯余口诵者”。谢文所谓“哪有前人依据后人‘将《清明》的诗题改作《杏花村》’之理”,显然不够了解唐诗流传的多样形态,只将可能多向度、多载体传播的《清明》,理解为纸质孤本的A传B、B传C的单线定点无文本变异传播。
2.谢教授的下述观点也与文献流传有关:“从诗选文献学的角度来推导出《清明》的作者归属,无疑是最令人信服的正道。”问题是:诗选之外没有唐诗流传了吗?“从南宋初期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到之后林清之的《唐绝句选》、柯梦得的《唐贤绝句》,均无《清明》的身影。”再请问:后二书是诗选,能囊括所有唐诗吗?南宋初洪迈之书未收,能证明早于洪迈的韦庄、乐史、宋祁、秦观、米芾、谢逸、何应龙、王铚对《清明》借鉴与化用的,事实一概不存在吗?从逻辑上说,选不选某诗是价值判断,某诗存在不存在、由谁创作是事实判断。宋人《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均载“《清明》”作者为“杜牧之”、《锦绣万花谷》载此诗“出《唐诗》”、《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载“《清明》”出“《古选诗》”、南唐乐史说金陵杏花村相传是“杜牧之沽酒处”、晚唐五代韦庄有诗完全步武《清明》的六字三韵及其出现次序,以上皆为事实。如果说《清明》是宋诗,期待论者开列出属于事实判断的证据清单,以飨读者。
3.拙文《杜牧〈清明〉》说:“诗题《清明》可能是由首句的前二字‘清明’摘录而成……例如李商隐的一些诗篇包括极其著名的《锦瑟》就是这样命名的。”李商隐是这样,杜牧也不例外:杜牧七绝《兰溪》的首句是“兰溪春尽碧泱泱”、《青冢》的首句是“青冢前头陇水流”、《屏风绝句》的首句是“屏风周昉画纤腰”。可见小李杜制题时虽然没有“高度自觉”,但上举作品“由首句的前二字摘录而成”确是事实而非反事实。
杜牧《清明》的时代特征与私人特征
三篇拙文的整体逻辑思路是这样呼应展开的:既然杜牧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清明》宋后才被热传为杜牧名诗,那么,《清明》从吉光片羽到全息展示,就必须符合下述条件:1.《清明》具有某一类中晚唐诗共有的时代特征。2.《清明》具有杜牧诗独家呈现的私人特征。3.《清明》诗语从晚唐至北宋,具有在本集之外不时显露的分身漂泊痕迹。4.杜牧《献诗启》曾说“篇成在纸,多自焚之”,所焚之篇是否含有《清明》,已不可考。参考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作者与读者、当时读者与后世读者、后世编者与后世作者,彼此之间的价值判断并不完全相同,差别大就会存在采录不采录、(见上图)括不(见上图)括的选择。5.判定《清明》诗属于杜牧独有,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杜牧诗语(自带杜牧身份)+《清明》诗语共存一诗,缺一不可。
时代特征解决《清明》的“晚唐诗”问题,私人特征解决《清明》的“杜牧诗”问题。“清明时节雨纷纷”,作为时间概念的“清明时节”,晚唐已经多有出现。《杜牧〈清明〉》指出:“一旦‘清明’指代以清明为中心的一段时间,‘清明时节’的说法就会……成为晚唐五代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时间概念。”所以“清明节”和“清明时节”,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时间概念。王兆鹏教授等在《〈清明〉作者究竟是不是杜牧》(《大众日报》2021年8月28日第7版)一文中,也认为《清明》的押韵“完全符合中晚唐诗人邻韵相押的特点”。又发现在《樊川文集》中,有11首诗首句押邻韵,“符合杜牧写诗的习惯,完全有可能出自杜牧之手”。我的思考是《清明》以及杜牧11首诗首句押邻韵,只是证明了《清明》具有晚唐诗的时代特征,不能证明《清明》具有杜牧诗的私人特征,因为同时代诗作的首句押邻韵现象,并非杜牧独有。
《追踪认证》指出:杜牧七绝《闲题》的“借问春风何处好”、《寄杜子二首》的“若问使君何处去”,与七绝《清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显示出独家构思的强力惯性,是杜牧独有的七绝第三句的言说方式。综合前述的众多外证,尤其是《泊秦淮》与《清明》在时空上的连续与对接、杜牧《清明》+杜牧《山行》与韦庄《柳谷道中作却寄》的高度相似,再以此处“杜牧诗语(自带杜牧身份)+《清明》诗语共存一诗”的内证标准来检验,《清明》作者,杜牧之外,难觅他人。那么,是否杜牧好友许浑呢?《追踪认证》的相关结论是:“许浑下第返回自家的乡间别墅杏花村,熟悉的道路熟悉的村落熟悉的乡邻,与《清明》描述‘路上行人’他乡问讯寻找寄宿之所的‘借问酒家何处有’完全不类。”
(作者:罗漫,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随笔散文《清明诗意》
又是一年清明节,天空变得阴云迷漫,春雨时而纷纷,丝丝缕缕,缠缠绵绵,温柔而多情,哀怨而轻盈。而杏花一丛丛、一簇簇含苞待放,繁花叠复,从树枝开满到枝梢满,不留一点空隙,远远看去如烟如霞,美轮美奂。
我一直以为,清明节,是个如诗如画的时节,也是文人墨客传颂咏吟传统佳节的主题。年少时曾经背过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尽了诗人独居他乡为异客,而触景伤怀仢缠绵悱恻和哀怨惆怅,也成了人们清明上坟扫墓、祭奠故人哀愁、悲伤和阴郁心情的深刻表达。
与杜牧的诗比起来,五代的冯延已《蝶恋花》:“满服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可以,”以及柳永《木兰花慢》:“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等诗篇,似乎找不到清明哀怨和惆怅的影子,相反,诗人们为人间描绘了一幅幅杏花盛开,芳草芊绵,春色旖旎的美景画卷,牵动着人们踏青访春的步履。
古往今来,写清明,春雨和杏花两大元素,是诗人们最擅长的。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只身于小楼中,听了一夜淅淅沥沥春雨的压抑和阴郁心情,就这样被深幽小巷中卖杏花的声音所打断,心情也为此飞扬起来。
而陈允平“欲情又雨雨还晴,时节又清明,红杏墙头燕语,碧桃枝上莺声。轻衫短幅,几度旗亭,斗草踏春天气,买花载酒心情。”让人们领略到了在清明这个阴晴不定的季节,穿着休闲装,戴顶短帽,买花喝酒,出游踏春的放松、悠闲和自在。
同样,“春雨清明湿杏花,小山明灭柳烟斜。东风解语拾我意,送送萦肠入君家。”现代文人御龙轩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明意境:春雨打湿了盛开的杏花,远处的烟雨云波若隐若现,细雨像一道轻帘斜斜地飘过柳枝,把这份思恋的情意飘送给远方的故人。
在清明这个充满伤感和生机的时节,咀嚼和回味着诗人们吟颂清明的诗词,走在大自然中,去看杏花,去淋春雨,便会享受到别样的意境和快意。
随笔散文《清明诗意》
又是一年清明节,天空变得阴云迷漫,春雨时而纷纷,丝丝缕缕,缠缠绵绵,温柔而多情,哀怨而轻盈。而杏花一丛丛、一簇簇含苞待放,繁花叠复,从树枝开满到枝梢满,不留一点空隙,远远看去如烟如霞,美轮美奂。
我一直以为,清明节,是个如诗如画的时节,也是文人墨客传颂咏吟传统佳节的主题。年少时曾经背过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尽了诗人独居他乡为异客,而触景伤怀仢缠绵悱恻和哀怨惆怅,也成了人们清明上坟扫墓、祭奠故人哀愁、悲伤和阴郁心情的深刻表达。
与杜牧的诗比起来,五代的冯延已《蝶恋花》:“满服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可以,”以及柳永《木兰花慢》:“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等诗篇,似乎找不到清明哀怨和惆怅的影子,相反,诗人们为人间描绘了一幅幅杏花盛开,芳草芊绵,春色旖旎的美景画卷,牵动着人们踏青访春的步履。
古往今来,写清明,春雨和杏花两大元素,是诗人们最擅长的。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只身于小楼中,听了一夜淅淅沥沥春雨的压抑和阴郁心情,就这样被深幽小巷中卖杏花的声音所打断,心情也为此飞扬起来。
而陈允平“欲情又雨雨还晴,时节又清明,红杏墙头燕语,碧桃枝上莺声。轻衫短幅,几度旗亭,斗草踏春天气,买花载酒心情。”让人们领略到了在清明这个阴晴不定的季节,穿着休闲装,戴顶短帽,买花喝酒,出游踏春的放松、悠闲和自在。
同样,“春雨清明湿杏花,小山明灭柳烟斜。东风解语拾我意,送送萦肠入君家。”现代文人御龙轩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明意境:春雨打湿了盛开的杏花,远处的烟雨云波若隐若现,细雨像一道轻帘斜斜地飘过柳枝,把这份思恋的情意飘送给远方的故人。
在清明这个充满伤感和生机的时节,咀嚼和回味着诗人们吟颂清明的诗词,走在大自然中,去看杏花,去淋春雨,便会享受到别样的意境和快意。
古诗《清明》译文完整解析 附:主持人朗诵视频《跟康爸学古诗》
视频加载中...
原文: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当清明遇上古诗,带孩子认识“不一样”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如果让孩子背一首有关“清明”的古诗,杜牧的这首《清明》,一定是首选。
很多孩子知道清明要祭祖,却不知道“清明”其实是因天清地明、万物生长,被称之为“清明”。
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也是重要的传统佳节,从古至今,留下不少诗人的“清明笔记”。透过诗句,你会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忧伤与欢乐交织的节日,在哀思中蕴藏着生机与希望。
今天的这篇文章,诺妈将带你游历古诗中的“清明”,一起来看一看:清明,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传统习俗?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积累大语文学识,家有萌娃,赶紧收藏起来吧。
【扫墓】一说到扫墓,忍不住一股淡淡的哀伤涌上心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写过一首《寒食野望吟》,描写了扫墓的情形。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乌鹊发出哀鸣,似乎被清明扫墓人的哀思所感染。一阵风起,吹得纸钱到处飞舞。那山野的坟墓一座又一座,坟头上长满了绿草。棠梨花掩映着白杨树,到处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可哭声再悲伤,逝去的人在昏暗的黄泉中,也听不到啊!祭奠完后,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人们回去了。
【寒食】清明节还被悄悄融合了另一个节日,叫做“寒食节”,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个说法。
说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后来重耳东山再起,介子推却带着老母亲归隐绵山,不愿再从仕途。为了能够逼迫介子推下山,成为晋文公的重耳下令放火烧山,结果刚毅的介子推没退下山来,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下令在介子推的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也就是说不能用明火烧食物,吃冷食,从此有了“寒食节”的由来。
因为“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渐渐地,两个节日就被并在了一起,清明禁火吃寒食的习俗也被流传,有不少诗人记载其中。
唐代诗人孟云卿就曾经写过一首《寒食》,全诗如下: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这首诗比较好理解,二月江南花开满枝,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但事实上,人们不生火做饭,不只是用吃寒食的方式纪念介子推,还因为贫穷啊。
【踏青】中国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在古时候,“踏青”又叫做“探春”,简单来讲就是——春日郊游。大家一起结伴到郊外去散步游玩吧。
这是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人笔下的踏春又有怎样的惬意呢?宋代诗人程颢的一首《郊行即事》,写出了他和友人踏春宴饮,乐而忘归的一幕。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你看,野外的芳草恣意生长,花儿尽兴地开着,满眼都是碧绿,而娇艳的红花则肆意地穿梭在绿柳当中。在这么美好的春景里,和朋友坐在溪水边喝酒。朋友啊,千万不要推辞,辜负了劝酒人的诚意,也不要辜负了这春光花期,只要不忘了回家就好。
【荡秋千】荡秋千,也是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古代一开始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秋千大多用树桠枝为架子,再拴上彩带做成,直到后来才发展成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到了清明的节期,处处有人荡秋千。唐代诗人韦庄一首《长安清明》,展现了荡秋千的欢乐场景。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诗词的大概意思就是:忽然到了细雨飘飞的春天了,芳草青青美不胜收。宫中把清明新火赐给了大臣,大臣们闲来无事,就以打蹴鞠(踢球)为乐。路上骏马乱叫,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眼前风光和昔年相似,不禁令人隐隐快乐。
【蹴鞠】蹴鞠,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踢足球”。不过在古代,制作材质略不同,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是黄帝发明用来训练武士的。
但不管怎样,“蹴鞠”是当时清明时节非常受大众喜欢的一项活动,杜甫一首《清明》,就写出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性。诗文比较长,这里截取其中一段。
《清明》
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诗文大意就是诗人一生都在外颠簸漂泊,手渐渐枯瘦无力,耳朵也渐渐听不见了。一想到自己身体孱弱,不禁悲从中来。多年流浪漂泊,已经离都城越来越远,虽然时光荏苒,相隔甚远,但清明蹴踘的风俗还依然存在。燕群已经飞回家园,归家的人,也纷纷钻青枫取火,好一片清明风光。
清明是一个诗意的节日,无论是怀念故人,还是沐着春风细雨踏青游赏,总有一首古诗能够表达心境。在这个草长莺飞、生机勃发的季节里,给孩子讲一讲清明的习俗,带孩子玩一玩清明的趣事,让孩子过一个不一样的清明节。
我是诺妈,专注亲子成长研究,聊育儿干货,写育儿锦囊,关注我,一起成长精进啊~
提到“清明节”诗词,我只服这5首,都别具特色,为节日增添诗意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既是祭拜先人的时节,又是唯一适合踏春的节日。清明节一直深受众诗词名家的重视,诗人喜欢在这个节日踏春并写诗留念,为节日增添了无限诗意。
自古至今的“清明节诗词”佳作众多,数不胜数,那其中最精彩的都有哪些?我认为共有5首经典的清明节诗词,提到清明节,我只服这5首佳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5首经典的“清明节诗词”,为生活、为节日增添诗情画意。
第5首 北宋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诗中营造的氛围,和清明节这个节日非常般配。
清明节本是踏青、缅怀先人的节日,但作者却无花无酒,孤独一人,意兴索然地过清明节。
但作者并不消极、颓废,他昨日从邻家乞来新火,清明节一大早就点起油灯,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地苦学。
此诗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北宋时期寒士过清明时的凄凉和独特的过节方式,表达出作者安于清贫和勤学不辍的精神。
第4首 北宋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诗同样和清明节非常般配,写于黄庭坚某年过清明时,是一首触景生情、抒发内心情感的七律佳作。
黄庭坚此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用“桃李欢笑”对比“坟墓生愁”,用“动物蛰伏”对比“草木生长”,用“偷祭品者”对比“忠贞隐士”,生动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达到情感的高潮,挑明无论贤者还是愚人,最终都是黄土一抔的真理。
此诗中作者将大自然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融合对比,抒发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3首 南宋张炎的《朝中措 清明时节》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张炎是南宋著名词人,经历过国家灭亡和漂泊流浪,而这首词就写于南宋灭亡后,作者流浪途中,抒发国破家亡之恨和漂泊流浪身世之悲,其主题跟清明节这个节日非常般配。
此词用语清苦,情景交融,动人心魄。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之后又恰逢过清明节,天空阴暗,连苍天都为之落泪,此情此景下,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苦,真是落寞孤寂,愁绪满怀。
第2首 南宋高翥的《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首诗别具一格,读之深感悲切,也只有清明节这个节日才能匹配此诗。
此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寓意“活在当下”。清明节虽然孝子贤孙们都在祭拜先人,但儿女们在坟前祭祀的酒可曾有一滴流到九泉?先人都够尝到酒的滋味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死去万事成空,世间的一切都与己无关,不如好好珍惜当前的大好时光,有酒就饮,有福就享,不要去管百年后的身后事。
人生本该如此!
第1首 唐朝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到清明节,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首诗?毫无疑问是杜牧的这首《清明》,此诗是当之无愧的清明节诗词“压卷之作”。杜牧这首诗和清明节融为一体,对后世文化影响颇深。
因为这首诗,清明与“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这首诗,“杏花村”酒名扬天下;因为这首诗,清明节有了无限诗意;因为这首诗,每到清明节人们习惯于念叨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就是诗词的无穷魅力!
最精彩的5首清明节诗词分享完了,这些诗词为清明节增添了诗情画意,尤其每首诗词都跟清明这个节日非常般配,读后令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朋友们,欢迎欣赏清明节精彩诗词,除了文中这些,还有哪些经典的清明节诗词名作?提到清明节,你首先想到哪首诗词?欢迎分享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