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货车绳结打法图解大全视频(货车绳结打法图解大全)

货车绳结打法图解大全视频(货车绳结打法图解大全)

这对卡车司机夫妇笑中带泪的生活背后,是中国千万卡友的真实人生

新疆若羌无人区的戈壁滩上,沙尘暴常在夜幕降临。卡车司机老三遇到过很多次。

最先到来的是风声,接着砂石卷上公路,远方的地平线被沙尘盖住。风拍上车身,几十吨的卡车像片摇摇晃晃的叶子。老三会找个地方停下避风,但风仍会裹着小石子砸过来,啪啪啪地响。

车外没有一丝光,整个世界似乎只有车里的三嫂和他相依为命。一两个小时后,可能会有一辆车经过,同样是拉货的卡车。

老三姓王,在家里排行第三,平日里开着卡车、带着媳妇儿三嫂,往来于各个城市的物流园、工业区和工地。他们把不同的商品货物、机器设备运往目的地,走过丘陵、平原和雪山,轨迹遍布大江南北。

行车途中的老三夫妇。驾驶室后排就是卧铺。

在中国,卡车司机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以车为家、与路为伴,长年奔波在运输一线。2021年11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汪洋讲到,2020年,全行业1728万货车司机完成了全社会货运量的74%和周转量的31%。

巨大运力和周转量背后,是外人难以体会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繁重的体力劳动,一个人上路的孤独,长期缺乏规律的饮食与睡眠。老三把这些感触和跑车故事拍进视频,呈现在了他的今日头条账号@老三v卡车人 上。

看了他的头条号,一位曾经的卡友留下评论:“这种心酸只有卡车司机能理解。”

生活在路上

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卡车才是老三和三嫂的家。

那是一辆13.75米长的半挂卡车,车头是中国重汽的汕德卡,橘红色。侧面寥寥几笔画着一个咆哮的虎头,也是老三的微信头像。去年3月,老三把一辆高栏卡车换成了这辆半挂卡车,他在视频里骄傲地宣布:“我的草原我的马,我的座驾汕德卡。”

老三的橘红色汕德卡。

无论路上还是家里,两口子吃穿用度都很节俭,唯独对汕德卡出手大方:轮胎漏气、电瓶旧了,直接换新的;机油、空气滤芯,尿素滤芯,每隔几个月总要更新一次。从保养车子的店里出来,三嫂拿着两三千块的账单有些心疼。老三却蹦出了顺口溜:车上赚钱车上花,一分别想拿回家。

路上的时间有短有长,有时,两人在车里一住就是三个月。

春天,他们从浙江义乌出发,开到新疆喀什,卸货后向西南460公里到阿克苏装货;之后一头扎到东南沿海的福建,又到安徽、浙江,并再次开往新疆。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从茂密的山林到开阔的玉米地,又变成一望无际的荒山和戈壁滩。

旅途上的风景。

于是,在义乌集散的生活用品被送往西北,新疆的棉壳成为东部地区菌菇的培养基,工地和工厂的防火砖、钢板和机器设备也流动起来。

跟着老三跑车前,三嫂很少出远门,坐在副驾驶位上总觉得新鲜。卡车开出义乌,一路向西,三嫂感慨:“山咋这么高!桥咋这么大!”以前谈恋爱时,老三会为她送上各地特产,云南的鲜花饼、广西的木瓜、青海的牦牛肉和若羌的红枣,现在她可以亲眼看看这些地方的风景了。

到了暑假,夫妻俩偶尔带着孩子跑一程。三嫂给7岁的女儿换上新裙子,帮5岁的儿子带上奥特曼,驾驶座后面的一人铺位能躺下两个娃,拥挤又热闹。孩子们对父亲的职业兴趣满满,爱在车上打滚玩闹,喜欢在途中停靠的热闹小城里吃烧烤、抓娃娃。但带着孩子出车的时间不能太久。一是路程太长太辛苦;二是孩子们太兴奋,甚至都不能好好吃饭。

老三夫妇带着孩子一起出车,孩子们就睡在后排的卧铺上。

除去这些乐趣,卡车上的生活其实多有不便。比如早上起床,夫妇俩要站在车边,对着公路旁的草原刷牙;想在途中洗澡,多数时候要去加油站——如果遇到带公共浴室的加油站,三嫂会“高兴得像个孩子”。

大部分情况下,洗衣服要在路边、仓库边进行,车底的大水箱连着出水口,三嫂拿出塑料盆和洗衣液,蹲在地上便开始搓洗脏衣脏鞋。洗完,拧干,衣服就晾在路边的树上、竿子上,或车头与货物间拉起的晾衣绳上。

衣服迎风摇晃,出发了收好,没干的到了下一站继续晾。视频里,青海都兰县洗的上衣,到了格尔木市才被吹干。两地相隔300多公里。

异乡的疏离感

老三是河南周口人,1994年出生。身为卡车司机的父亲,打他记事起就跑在路上,一年到头只能回家一两趟。老三十几岁时坐上副驾驶,跟着父亲一起出车,不到20岁就加入了卡车司机队伍。眼前的景色自此开阔,人与车四海为家。

但自由的另一面,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毫无规律的生活。

每次发车前,工人会用叉车或履带把货物放置到车上,接着就是老三上阵。他要拿着十几米长的绳子站在卡车一侧,抡起膀子,将绳子的一头甩到另一侧,把货物捆牢。之后他会手脚并用地爬上三米多高的货堆,将硕大的篷布拉到车顶,再一点点展开,把货物的每一个角落仔细盖好。

篷布是防水材料,每块长宽各有十几米,百十来斤重。老三一般会盖三块篷布,每块篷布还要打个对折,相当于盖了五六层。

如果付些钱,这样的累活有工人愿意代劳。但一半为了省钱,一半为了稳妥,他总会亲自操作。

老三爬上车顶盖篷布。

在那些捆货物、盖篷布的视频里,老三经常在货堆里爬高下低,干一会儿,歇一会儿,时不时地抬手擦汗。尤其这个夏天,将近40度的高温下,汗扎得眼睛都睁不开。他脱下短袖衫轻轻一拧,汗水顺着衣服往下滴。

一旦开车上路,更要时刻警醒。毕竟车长十多米,拐弯、调头、进出货场都不容易。而且长途行车时,每一个细小的风险都会被漫长的旅途放大。所以老三心里总是绷着一根弦,每次停车就仔细检查:货齐不齐、绳结是否结实、车胎有没有裂痕。车胎纹路里的石子要抠出来,气路、油量、机油量、水量都要查验;如果是长下坡,还要看看轮毂是不是过热,以防频繁刹车使它变形、起火。

十几米长的大车,调头、倒车都要十分小心。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司机每行驶4小时就要休息至少20分钟。但货主有时催得急,司机们只好整晚奔波。一次,老三从许昌拉铝锭去温州,路上1100多公里。货主头天晚上8点开始装货,第二天早上9点就打来电话催促。老三说自己只睡了三四个小时,但遇上堵车快不起来,对方不依不饶。老三也有些起急,“司机不用睡觉吗?”

久坐不动、不规律的生活,让很多卡车司机患上了职业病。《2021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卡车司机里患有胃病、高血压、颈椎病等职业病的比例高达86.5%。

老三也没能逃过这一劫。24岁那年,头痛、胃痛全都找上了门。去药店对他来说就像逛超市,胃药、感冒药、消炎药、中暑药,总要提上满满一袋。

但最让老三困扰的,是这份工作的异乡感。

因为不熟悉当地路况而违章、开进死胡同、甚至被误导的情况不时发生。在仓库、工地、物流园内,货主和装卸工彼此熟悉,唯有拉着货物的卡车司机像个“外人”,无人照应。不少卡车司机在老三的评论区调侃,“为啥货主都喜欢用外地车?不熟。”

老三的头条号发过这样一段视频:一片局促的场地内,一位司机尝试着把卡车开进狭小的仓库,仓库门大概只比卡车宽上十几公分,车头开进去,车身根本没有回旋余地。那辆卡车在进退两难中腾挪了几小时,后面堵了不少等待装卸货物的大车。

但老三没有一点责怪和抱怨,“这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没办法。你说开进去就出不来,货主根本不信,所以只能开进去、卡住,除此以外没有别的选择。”

他想起了早年与父亲一起出车的经历。父亲经常连夜开车,一脸疲惫,可一到达目的地就会换上笑脸,给货主和工人们递烟,陪他们说笑。

“跟车卡嫂”

与老三相仿,三嫂也有很多亲友是卡车司机,旅途上的故事、装卸货的难处她听过不少。2016年结婚后,三嫂原本在家照顾孩子。但老三换成半挂卡车后,倒车难度和路上的风险增加了,三嫂不放心,决定跟着男人一起出车。

三嫂这样的女人,通常被称为“卡嫂”。据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2018年《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中国的卡车司机中,95.8%为男性,其中89.5%已婚。而36.5%的卡嫂和丈夫一起跑车,成为“跟车卡嫂”。

2021年3月,三嫂开始出现在@老三v卡车人 的视频里。她有一张鹅蛋脸,皮肤白皙,又大又长的眼睛经常弯弯成一条线。粉丝们都很喜欢她,说她“天生一幅笑模样”。

三嫂先带上车的是一只蓝色塑料箱,放在车头侧面的储藏室内。箱子里是碗筷和厨具,盖上盖子,塑料箱就成了操作台,可以连接移动式燃气灶,还能架炒锅。无论家乡风味的菜馍、煎饼、土豆丝,还是福建的海蛎、西北的羊排,三嫂收拾起来都很利索。老三吃过媳妇儿现买现炖的羊肉后赞不绝口:嫩,没有膻味,香!

三嫂在路边支起箱子,炒起了土豆丝。

没多久,驾驶座和副驾驶中间又多了一个小冰箱,右边的冷冻室里放着路上打包的大盘鸡,左边的冷藏室里有咖啡、红牛、新疆买的脆甜西瓜。炎热的夏夜,加油站旁有时会有停车休息的卡友,三嫂会主动递上两块瓜。

有了饭菜的香气,汕德卡越来越像一个家。老三经常整夜开车,天蒙蒙亮时躺下,清晨被热气腾腾的饭菜唤醒。三嫂会在笼屉上蒸几个馒头,炒一盘豆芽或白菜,或者煮个面条。有时,她想让老三多睡一会儿,但没过多久又来推他,“老公,醒醒,面该坨了。”

老三起床,拉开挂在车窗上的褶光帘,从后排的卧铺挪到驾驶位。两人侧身对坐着吃饭,车窗外的卡车呼啸而过。

自从三嫂上车,车上的一切变得井井有条:驾驶室干净了,被子被全国各地的阳光晒得暖烘烘的,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老三说,自己想找个指甲钳,三嫂都能变出来。

从跟车第二天起,三嫂还跟着老三装货、检查车况,了解各种安全隐患和注意事项。装货时老三扔捆绳,她就在另一头接着;老三盖篷布,她就在地上帮忙系绳;卸货时老三从车顶扔篷布下来,她就跟在后面叠。

没过几天,她就拿起撬棍,学着老三的样子下车检查轮胎,紧绳结,紧篷布,看货物是否牢固。三九天,大西北冷得不行,一下车手就冻僵了。即便坐在车上,她也总是望着后视镜,帮忙盯着路况。“她以前胆小,连爬到副驾驶位都害怕。”老三说。但现在的三嫂,已对车子的各种细节了若指掌。

三嫂和老三一起检查车辆。

在老三看来,和媳妇儿结婚的头五年,两人聚少离多,直到一起跑车,他们才有了共同的事业和生活。但每次出车前,奶奶总要把两个孩子哄去吃肯德基,夫妻俩才得以抽身;几个月后再回家,孩子们的个子会往上蹿一截。在路上,三嫂总会翻看孩子们的视频,“一边看一边掉眼泪”。

老三把妻子的辛劳看在眼里,会主动承担卡车内几平米小家的家务。有时赶路时间长,三嫂清晨时还睡着,老三会主动做一次早餐,让媳妇吃顿现成的。

今年的情人节,老三从公路边的田垄上摘了几朵油菜花,再摘片叶子一包,就是一捧爱的花束。他把花递给三嫂,“人家有玫瑰,咱这也有叶有花的。”她一脸笑意地接过来,“今天晚上给你炒油菜花啊!”

抱团取暖的卡友:离开的,留下的

老三拍视频是从2020年开始的,最初是为了记录跑车的生活。

彼时,三嫂还没跟车,几天几夜的车程对老三来说孤独而又漫长,拍视频成了打发时光、与卡友交流的方式之一。

在排长队的高速路出口,老三会用开水泡面,一边吃一边对着镜头想象,“这一口是炒肉片,这一口是炖牛肉”。在某个小城停留时,他偶尔逛逛市场,拍下夜晚的独自小酌,酒杯靠近镜头,算是和线上的卡友干了一杯。可周围的热闹,更显出他一个人的冷清。

等到三嫂跟车后,拍视频与粉丝分享已经成了习惯。夫妇俩会拍下公路两边的风景、小县城中的晚餐、装货卸货的过程、一次成功又顺滑的倒车,以及自己眼中的对方。每次攒到七八十个镜头,老三就剪出一条视频:找货成功了,到达目的地了,三嫂在某条公路边做了一餐可口饭菜,或者纯聊天讲讲卡车司机的生活。

路上的风景。

老三说,每条视频都要剪上两个多小时。好在司机每驾车4小时就要休息20分钟,他可以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做剪辑。

除了记录生活,拍视频的另一个初衷是纠正卡车司机的刻板印象。

过去几年,与卡车司机相关的新闻与评论负面居多——超载、超速,威胁道路安全。老三想呈现卡车司机生活的另一面,有辛苦和心酸,也有精彩和自由,而且遵纪守法,会尽力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看过老三的视频,许多网友摘掉了有色眼镜,开始重新认识卡友群体。

视频拍了两年,@老三v卡车人 的头条号有了8万粉丝。网友们一边关注他们的行程,一边提出更多问题:晚上住在哪里、路上怎么做饭洗衣、车怎么维修、生活成本怎么控制。老三会用镜头回答这些疑问,视频内容越来越丰满。

如果头条号几天没发新视频,粉丝们就发评论、发私信催更。有粉丝留言:“每天下班第一时间就是看你们的更新。”

与视频相比,网友们其实更在意夫妻俩路途上的安全。老三拉棉花,有人提醒做饭时离远点,“以防引燃”;三嫂的腿磕破了,隔了好久还有人挂念。更多的人打下“一路平安”“夫妻俩不容易”。“这种时候我就知道,他们是很体谅我们的,这特别让我感动。”老三说。

粉丝中有不少卡友,会关注他的旅途、在他的视频下评论聊天。拍风景、拍装卸货的视频下,大家经常一起调侃;但老三要是找不到货,调侃就都不见了,只剩下最朴实的安慰:“老三两口子实在,肯定能赚钱。”“老三一定要坚持下去,好日子一定会来的。”

但坚持下去并不容易。过去几年,生活成本和油价提高,运价却在市场竞争中不升反降,这是老三们共同的感受。有时,跑一趟车的收入连成本都难以覆盖;有时,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趴窝”一周,“不是没货可送,而是价格太低。”

各种因素作用下,卡车司机数量有所下降。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2018年,道路货运行业从业人员超2100万人;到了2020年,还剩1728万。

老三的粉丝里,也有人离开了这个行业。比如一位粉丝转行做了外卖骑手,他曾给老三发私信,“脱坑了,车卖了,不跑了,10年卡车一身职业病,每次离开家孩子都拉着手,不让走。”

还有一次,老三在义乌“趴窝”,有粉丝认出了他的汕德卡,拎着几箱饮料过来探望,没想到老三夫妇不在。饮料里,有红牛、咖啡等长途必备的提神饮料,粉丝给老三发了条私信,把饮料放进了挂车连接处的储藏室里就走了。这位大哥的网名叫“用户车夫”,也是一位曾经的卡友。

粉丝给老三夫妇留下的饮料。

在路上的日子,三嫂经常翻看网友的留言,有时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老三还没想好未来的规划,不知道是否会和其他卡友一样离开。但他知道,这辆汕德卡至少还能行驶8年。

于是,三嫂的镜头还是会从侧面对准老三,他指向前方,镜头一转,望向远处的地平线。

老三视频里标志性的动作——一路向前。

这对卡车司机夫妇笑中带泪的生活背后,是中国千万卡友的真实人生

新疆若羌无人区的戈壁滩上,沙尘暴常在夜幕降临。卡车司机老三遇到过很多次。

最先到来的是风声,接着砂石卷上公路,远方的地平线被沙尘盖住。风拍上车身,几十吨的卡车像片摇摇晃晃的叶子。老三会找个地方停下避风,但风仍会裹着小石子砸过来,啪啪啪地响。

车外没有一丝光,整个世界似乎只有车里的三嫂和他相依为命。一两个小时后,可能会有一辆车经过,同样是拉货的卡车。

老三姓王,在家里排行第三,平日里开着卡车、带着媳妇儿三嫂,往来于各个城市的物流园、工业区和工地。他们把不同的商品货物、机器设备运往目的地,走过丘陵、平原和雪山,轨迹遍布大江南北。

行车途中的老三夫妇。驾驶室后排就是卧铺。

在中国,卡车司机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以车为家、与路为伴,长年奔波在运输一线。2021年11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汪洋讲到,2020年,全行业1728万货车司机完成了全社会货运量的74%和周转量的31%。

巨大运力和周转量背后,是外人难以体会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繁重的体力劳动,一个人上路的孤独,长期缺乏规律的饮食与睡眠。老三把这些感触和跑车故事拍进视频,呈现在了他的今日头条账号@老三v卡车人 上。

看了他的头条号,一位曾经的卡友留下评论:“这种心酸只有卡车司机能理解。”

老三的今日头条账号主页。

01

生活在路上

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卡车才是老三和三嫂的家。

那是一辆13.75米长的半挂卡车,车头是中国重汽的汕德卡,橘红色。侧面寥寥几笔画着一个咆哮的虎头,也是老三的微信头像。去年3月,老三把一辆高栏卡车换成了这辆半挂卡车,他在视频里骄傲地宣布:“我的草原我的马,我的座驾汕德卡。”

老三的橘红色汕德卡。

无论路上还是家里,两口子吃穿用度都很节俭,唯独对汕德卡出手大方:轮胎漏气、电瓶旧了,直接换新的;机油、空气滤芯,尿素滤芯,每隔几个月总要更新一次。从保养车子的店里出来,三嫂拿着两三千块的账单有些心疼。老三却蹦出了顺口溜:车上赚钱车上花,一分别想拿回家。

路上的时间有短有长,有时,两人在车里一住就是三个月。

春天,他们从浙江义乌出发,开到新疆喀什,卸货后向西南460公里到阿克苏装货;之后一头扎到东南沿海的福建,又到安徽、浙江,并再次开往新疆。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从茂密的山林到开阔的玉米地,又变成一望无际的荒山和戈壁滩。

旅途上的风景。

于是,在义乌集散的生活用品被送往西北,新疆的棉壳成为东部地区菌菇的培养基,工地和工厂的防火砖、钢板和机器设备也流动起来。

跟着老三跑车前,三嫂很少出远门,坐在副驾驶位上总觉得新鲜。卡车开出义乌,一路向西,三嫂感慨:“山咋这么高!桥咋这么大!”以前谈恋爱时,老三会为她送上各地特产,云南的鲜花饼、广西的木瓜、青海的牦牛肉和若羌的红枣,现在她可以亲眼看看这些地方的风景了。

到了暑假,夫妻俩偶尔带着孩子跑一程。三嫂给7岁的女儿换上新裙子,帮5岁的儿子带上奥特曼,驾驶座后面的一人铺位能躺下两个娃,拥挤又热闹。孩子们对父亲的职业兴趣满满,爱在车上打滚玩闹,喜欢在途中停靠的热闹小城里吃烧烤、抓娃娃。但带着孩子出车的时间不能太久。一是路程太长太辛苦;二是孩子们太兴奋,甚至都不能好好吃饭。

老三夫妇带着孩子一起出车,孩子们就睡在后排的卧铺上。

除去这些乐趣,卡车上的生活其实多有不便。比如早上起床,夫妇俩要站在车边,对着公路旁的草原刷牙;想在途中洗澡,多数时候要去加油站——如果遇到带公共浴室的加油站,三嫂会“高兴得像个孩子”。

大部分情况下,洗衣服要在路边、仓库边进行,车底的大水箱连着出水口,三嫂拿出塑料盆和洗衣液,蹲在地上便开始搓洗脏衣脏鞋。洗完,拧干,衣服就晾在路边的树上、竿子上,或车头与货物间拉起的晾衣绳上。

衣服迎风摇晃,出发了收好,没干的到了下一站继续晾。视频里,青海都兰县洗的上衣,到了格尔木市才被吹干。两地相隔300多公里。

02

异乡的疏离感

老三是河南周口人,1994年出生。身为卡车司机的父亲,打他记事起就跑在路上,一年到头只能回家一两趟。老三十几岁时坐上副驾驶,跟着父亲一起出车,不到20岁就加入了卡车司机队伍。眼前的景色自此开阔,人与车四海为家。

但自由的另一面,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毫无规律的生活。

每次发车前,工人会用叉车或履带把货物放置到车上,接着就是老三上阵。他要拿着十几米长的绳子站在卡车一侧,抡起膀子,将绳子的一头甩到另一侧,把货物捆牢。之后他会手脚并用地爬上三米多高的货堆,将硕大的篷布拉到车顶,再一点点展开,把货物的每一个角落仔细盖好。

篷布是防水材料,每块长宽各有十几米,百十来斤重。老三一般会盖三块篷布,每块篷布还要打个对折,相当于盖了五六层。

如果付些钱,这样的累活有工人愿意代劳。但一半为了省钱,一半为了稳妥,他总会亲自操作。

老三爬上车顶盖篷布。

在那些捆货物、盖篷布的视频里,老三经常在货堆里爬高下低,干一会儿,歇一会儿,时不时地抬手擦汗。尤其这个夏天,将近40度的高温下,汗扎得眼睛都睁不开。他脱下短袖衫轻轻一拧,汗水顺着衣服往下滴。

一旦开车上路,更要时刻警醒。毕竟车长十多米,拐弯、调头、进出货场都不容易。而且长途行车时,每一个细小的风险都会被漫长的旅途放大。所以老三心里总是绷着一根弦,每次停车就仔细检查:货齐不齐、绳结是否结实、车胎有没有裂痕。车胎纹路里的石子要抠出来,气路、油量、机油量、水量都要查验;如果是长下坡,还要看看轮毂是不是过热,以防频繁刹车使它变形、起火。

十几米长的大车,调头、倒车都要十分小心。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司机每行驶4小时就要休息至少20分钟。但货主有时催得急,司机们只好整晚奔波。一次,老三从许昌拉铝锭去温州,路上1100多公里。货主头天晚上8点开始装货,第二天早上9点就打来电话催促。老三说自己只睡了三四个小时,但遇上堵车快不起来,对方不依不饶。老三也有些起急,“司机不用睡觉吗?”

久坐不动、不规律的生活,让很多卡车司机患上了职业病。《2021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卡车司机里患有胃病、高血压、颈椎病等职业病的比例高达86.5%。

老三也没能逃过这一劫。24岁那年,头痛、胃痛全都找上了门。去药店对他来说就像逛超市,胃药、感冒药、消炎药、中暑药,总要提上满满一袋。

但最让老三困扰的,是这份工作的异乡感。

因为不熟悉当地路况而违章、开进死胡同、甚至被误导的情况不时发生。在仓库、工地、物流园内,货主和装卸工彼此熟悉,唯有拉着货物的卡车司机像个“外人”,无人照应。不少卡车司机在老三的评论区调侃,“为啥货主都喜欢用外地车?不熟。”

老三的头条号发过这样一段视频:一片局促的场地内,一位司机尝试着把卡车开进狭小的仓库,仓库门大概只比卡车宽上十几公分,车头开进去,车身根本没有回旋余地。那辆卡车在进退两难中腾挪了几小时,后面堵了不少等待装卸货物的大车。

但老三没有一点责怪和抱怨,“这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没办法。你说开进去就出不来,货主根本不信,所以只能开进去、卡住,除此以外没有别的选择。”

他想起了早年与父亲一起出车的经历。父亲经常连夜开车,一脸疲惫,可一到达目的地就会换上笑脸,给货主和工人们递烟,陪他们说笑。

03

“跟车卡嫂”

与老三相仿,三嫂也有很多亲友是卡车司机,旅途上的故事、装卸货的难处她听过不少。2016年结婚后,三嫂原本在家照顾孩子。但老三换成半挂卡车后,倒车难度和路上的风险增加了,三嫂不放心,决定跟着男人一起出车。

三嫂这样的女人,通常被称为“卡嫂”。据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2018年《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中国的卡车司机中,95.8%为男性,其中89.5%已婚。而36.5%的卡嫂和丈夫一起跑车,成为“跟车卡嫂”。

2021年3月,三嫂开始出现在@老三v卡车人 的视频里。她有一张鹅蛋脸,皮肤白皙,又大又长的眼睛经常弯弯成一条线。粉丝们都很喜欢她,说她“天生一幅笑模样”。

三嫂先带上车的是一只蓝色塑料箱,放在车头侧面的储藏室内。箱子里是碗筷和厨具,盖上盖子,塑料箱就成了操作台,可以连接移动式燃气灶,还能架炒锅。无论家乡风味的菜馍、煎饼、土豆丝,还是福建的海蛎、西北的羊排,三嫂收拾起来都很利索。老三吃过媳妇儿现买现炖的羊肉后赞不绝口:嫩,没有膻味,香!

三嫂在路边支起箱子,炒起了土豆丝。

没多久,驾驶座和副驾驶中间又多了一个小冰箱,右边的冷冻室里放着路上打包的大盘鸡,左边的冷藏室里有咖啡、红牛、新疆买的脆甜西瓜。炎热的夏夜,加油站旁有时会有停车休息的卡友,三嫂会主动递上两块瓜。

有了饭菜的香气,汕德卡越来越像一个家。老三经常整夜开车,天蒙蒙亮时躺下,清晨被热气腾腾的饭菜唤醒。三嫂会在笼屉上蒸几个馒头,炒一盘豆芽或白菜,或者煮个面条。有时,她想让老三多睡一会儿,但没过多久又来推他,“老公,醒醒,面该坨了。”

老三起床,拉开挂在车窗上的褶光帘,从后排的卧铺挪到驾驶位。两人侧身对坐着吃饭,车窗外的卡车呼啸而过。

自从三嫂上车,车上的一切变得井井有条:驾驶室干净了,被子被全国各地的阳光晒得暖烘烘的,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老三说,自己想找个指甲钳,三嫂都能变出来。

从跟车第二天起,三嫂还跟着老三装货、检查车况,了解各种安全隐患和注意事项。装货时老三扔捆绳,她就在另一头接着;老三盖篷布,她就在地上帮忙系绳;卸货时老三从车顶扔篷布下来,她就跟在后面叠。

没过几天,她就拿起撬棍,学着老三的样子下车检查轮胎,紧绳结,紧篷布,看货物是否牢固。三九天,大西北冷得不行,一下车手就冻僵了。即便坐在车上,她也总是望着后视镜,帮忙盯着路况。“她以前胆小,连爬到副驾驶位都害怕。”老三说。但现在的三嫂,已对车子的各种细节了若指掌。

三嫂和老三一起检查车辆。

在老三看来,和媳妇儿结婚的头五年,两人聚少离多,直到一起跑车,他们才有了共同的事业和生活。但每次出车前,奶奶总要把两个孩子哄去吃肯德基,夫妻俩才得以抽身;几个月后再回家,孩子们的个子会往上蹿一截。在路上,三嫂总会翻看孩子们的视频,“一边看一边掉眼泪”。

老三把妻子的辛劳看在眼里,会主动承担卡车内几平米小家的家务。有时赶路时间长,三嫂清晨时还睡着,老三会主动做一次早餐,让媳妇吃顿现成的。

今年的情人节,老三从公路边的田垄上摘了几朵油菜花,再摘片叶子一包,就是一捧爱的花束。他把花递给三嫂,“人家有玫瑰,咱这也有叶有花的。”她一脸笑意地接过来,“今天晚上给你炒油菜花啊!”

04

抱团取暖的卡友

老三拍视频是从2020年开始的,最初是为了记录跑车的生活。

彼时,三嫂还没跟车,几天几夜的车程对老三来说孤独而又漫长,拍视频成了打发时光、与卡友交流的方式之一。

在排长队的高速路出口,老三会用开水泡面,一边吃一边对着镜头想象,“这一口是炒肉片,这一口是炖牛肉”。在某个小城停留时,他偶尔逛逛市场,拍下夜晚的独自小酌,酒杯靠近镜头,算是和线上的卡友干了一杯。可周围的热闹,更显出他一个人的冷清。

等到三嫂跟车后,拍视频与粉丝分享已经成了习惯。夫妇俩会拍下公路两边的风景、小县城中的晚餐、装货卸货的过程、一次成功又顺滑的倒车,以及自己眼中的对方。每次攒到七八十个镜头,老三就剪出一条视频:找货成功了,到达目的地了,三嫂在某条公路边做了一餐可口饭菜,或者纯聊天讲讲卡车司机的生活。

路上的风景。

老三说,每条视频都要剪上两个多小时。好在司机每驾车4小时就要休息20分钟,他可以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做剪辑。

除了记录生活,拍视频的另一个初衷是纠正卡车司机的刻板印象。

过去几年,与卡车司机相关的新闻与评论负面居多——超载、超速,威胁道路安全。老三想呈现卡车司机生活的另一面,有辛苦和心酸,也有精彩和自由,而且遵纪守法,会尽力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看过老三的视频,许多网友摘掉了有色眼镜,开始重新认识卡友群体。

视频拍了两年,@老三v卡车人 的头条号有了8万粉丝。网友们一边关注他们的行程,一边提出更多问题:晚上住在哪里、路上怎么做饭洗衣、车怎么维修、生活成本怎么控制。老三会用镜头回答这些疑问,视频内容越来越丰满。

如果头条号几天没发新视频,粉丝们就发评论、发私信催更。有粉丝留言:“每天下班第一时间就是看你们的更新。”

与视频相比,网友们其实更在意夫妻俩路途上的安全。老三拉棉花,有人提醒做饭时离远点,“以防引燃”;三嫂的腿磕破了,隔了好久还有人挂念。更多的人打下“一路平安”“夫妻俩不容易”。“这种时候我就知道,他们是很体谅我们的,这特别让我感动。”老三说。

粉丝中有不少卡友,会关注他的旅途、在他的视频下评论聊天。拍风景、拍装卸货的视频下,大家经常一起调侃;但老三要是找不到货,调侃就都不见了,只剩下最朴实的安慰:“老三两口子实在,肯定能赚钱。”“老三一定要坚持下去,好日子一定会来的。”

但坚持下去并不容易。过去几年,生活成本和油价提高,运价却在市场竞争中不升反降,这是老三们共同的感受。有时,跑一趟车的收入连成本都难以覆盖;有时,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趴窝”一周,“不是没货可送,而是价格太低。”

各种因素作用下,卡车司机数量有所下降。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2018年,道路货运行业从业人员超2100万人;到了2020年,还剩1728万。

老三的粉丝里,也有人离开了这个行业。比如一位粉丝转行做了外卖骑手,他曾给老三发私信,“脱坑了,车卖了,不跑了,10年卡车一身职业病,每次离开家孩子都拉着手,不让走。”

还有一次,老三在义乌“趴窝”,有粉丝认出了他的汕德卡,拎着几箱饮料过来探望,没想到老三夫妇不在。饮料里,有红牛、咖啡等长途必备的提神饮料,粉丝给老三发了条私信,把饮料放进了挂车连接处的储藏室里就走了。这位大哥的网名叫“用户车夫”,也是一位曾经的卡友。

粉丝给老三夫妇留下的饮料。

在路上的日子,三嫂经常翻看网友的留言,有时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老三还没想好未来的规划,不知道是否会和其他卡友一样离开。但他知道,这辆汕德卡至少还能行驶8年。

于是,三嫂的镜头还是会从侧面对准老三,他指向前方,镜头一转,望向远处的地平线。

老三视频里标志性的动作——一路向前。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

细节决定成败:小小篷布学问大,小小的绳结你真会打?

盖篷布的苦与乐

咱卡车人跟货物打交道,保证货物的安全至关重要,盖篷布基本上天天都涉及到。由于现在运输行情不景气,随车人员也被减配掉了,盖篷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个人的任务!至于怎么盖,能不能盖好,就看你的功力啦。通常一个人盖完后就跟从水塘里捞上来得差不多,我说的这个并不夸张。盖篷布可是个技术活:车两侧篷布下垂高度最好保持一致,一头篷布下垂遮盖端墙部分高度30一50公分,另一侧下垂遮盖端墙部分高度60公分左右;车辆较短时,篷布多余部分可折叠在中部相邻两腰绳处的篷布下方,折叠部分两腰绳对角拉紧拴固;尽量将篷布角绳拉紧,使篷布角向内侧展开成三角形,布角两面压平后折向货车端墙,在车辆两端严密包角,让压绳压住包角。

而且,两口子在车上争吵的原因有百分之70是因为盖篷布,别问我从哪里得来的数据,我就问你是不是?女人身单力薄,站立在车上的危险边缘,别说让她使劲拉篷布,就是让她回走动一下也都是小心小心再小心地不敢挪动脚步!老爷们儿站在另一端等不及了就会大喊,快点,快点,使劲,再使劲!特别是在有风的情况下,单层篷布又害怕淋雨,下面加盖塑料油布,你可以想象到那种场景,塑料油布太轻,刚放下去,就又被风吹了上去,女人站在车头上大步不敢动,男人站在车尾伸着脖子大声的喊叫!

做雨布也要找老师傅,边布太长或者短了都不行。一般来说边布用绿色油布,结实耐用,大概15块一平米。顶布用蓝色的,稍微轻点,一个人能弄上去,大概11块一平米,这种也可以做边布。顶布也可以用蓝色PV塑料的,轻,但是不怎么耐用,久了容易渗水。

盖篷布的危险性也相当高,由于盖篷布从车上掉下来的驾驶员已经发生了很多很多案例,摔伤,骨折,甚至死亡!装货有时候到了深夜,周围黑古隆冬,靠微弱的边灯发出的光芒,一点一点地摸索着上下车和在车上来回走动,手电灯又使用不上!头灯是咱们必备的工具,能让咱们的危险系数减少百分之五十!

布角结的打法

盖好了篷布,还要把篷布刹好。对于四角已经有固定环的篷布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是平时难免会遇到需要完全用绳子固定的篷布,在此我们将最常用的一种布角结打法分享给大家:

视频加载中...

回字有四种写法,绳结有41种打法!

因为要频繁装货的缘故,给绳子打结已经成为每一名货车司机必须掌握的技能。像多力结、十字穿心回头结都是我们卡车司机经常会用得到的结绳方法。

现实中的结绳方法可不止这些,为了应对将来在运输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小编特意找了一些结绳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货物,现整理如下,如果觉得长,可以先收藏,以备不时之需。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单节

单结在绳结中历史最长,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结法。在西方,单结的叫法很多.如交腕结、拇指结等。单结是所有复杂绳结的基础,但是单结的缺点是很容易松开,因此多配合其它结绳方式使用。

在单结的基础上再捻一圈就变成了双单结,并不一定比单结牢固,绳结也大,同样的在单结的基础上多捻几圈就可以变成多单结。

2、八字结

八字结是在单结的基础上变化来的。尽管只是进了一小步,但是由于不像单结那样夹挤造成绳子损坏,易结易解,而且牢固可靠,因此用途比单结要广得多。许多单结都可以用八字结代替,由于八字结的结型对称,在西方又被称作完整结,在绳端固定或止索、防滑,多用此绳结。由八字结演变出来的绳结有很多种,在八字结的基础上再多绕半圈就变成了搬运工结,双股八字结可以作为绳子一端固定或两根绳子连接绳结。

(快速结连环八字防滑结的方法,可以同时结成很多防滑结,在登山或紧急救险时十分有用。)

3、平结

平结也叫方结或瓶口结,多用于两绳连接或捆缚物体时使用。平结尽管是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结绳方式,但是在连接两根绳子时,特别是两根绳子的材质和粗细不同时,使用平结很容易脱落,在受力较大时又会造成两绳的夹挤,很难解开。由于平结扎起来比较容易,形状扁平,在战场包扎伤口和打绷带时多用这种结绳方式。

(注意:下图尽管也是平结,但确是一种很不安全的结绳方式。它有一种称呼叫“奶奶结”,因为这种结绳方式受力很容易松开,因此在打结时一定要避免使用这种结绳方式。)

4、渔人结

渔人结是让两根绳子上的单结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法。在连接两根粗细大致相同的绳子时,渔人结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结法,多用于连接钓鱼线等合成纤维绳子。但是渔人结也存在滑脱的危险,在连接两根细滑的绳子时,应该使用双重或三重渔人结.也可以用八字渔人结。

5、称人结

又叫帆绳结或船缆结,是在绳子的一端打成一个固定圈的结法。称人结在驾船及登山时用得较广。由于称人结不会滑脱或夹挤,绳圈不会缩小,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结法。单股称人结在救助落水时是一种很实用的结绳方式。双股称人结在空中作业或从高处吊上、吊下受伤人员时,十分实用。

6、接绳结

接绳结是连接两个绳子时极方便的结,牢固而且易于解开,应用很广。接绳结的名称很多,如单接结、通用结、编织结等。接绳结适用于连接两根粗细和材质不同的绳子:在两根绳子的粗细差异十分大的时候,为了可靠,应该使用双接绳结,双接绳结的缺点是会产生夹挤,容易对绳子造成损坏。

7、水手扣

水手扣是一种对称且易结、易解的结绳方式,也称花联结。在两端的绳子拉紧后,绳结很小,对粗重的绳缆可以考虑采用此结进行连接。

8、缩短结

缩短结也叫绵羊腿结,是结绳时最有效的一种缩短绳子长度的方法:在绳子过长又不想减短的时候常用这种结,在卡车捆货物或搭帐篷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结绳方法。

9、半结

将绳索在木桩或树木上卷一圈结一个单节,就叫做半结。将半结打成双重就是双半结。这种结绳方式只要在绳的一端加力,基本上就不会松开。

(由于双半结属于活索结,因此也可以预先打好绳结,再调节绳套的长度)

(下图也属于双半结的一种,但由于绳头位置过于靠近绳索,因此解开绳结很不方便。)

10、木材结

在半结的基础上再多绕几圈就是木材结,它也是用于将绳子固定在树木等圆形物体上的绳结,容易解开却不容易松开,绳套的大小可以调节。判断结法是否正确的方法是拉住绳端,看绳套是否能够收紧,若能收紧就说明对了。需要注意的是,打这种绳结应该注意其是否可靠。

11、双套结

双套结也叫酒瓶结,用于绳子两端都要受力时的一种固定的结绳方式。特点是可以在绳子中间快速打结,两边可以分别用于固定物体,即使一端单独受力也不会使绳结松开。

这种结绳方式在野外绳子短缺的时候很实用,例如在岸边停船,可以用一根绳子拴住两条船。但如果固定用的木桩等较高时,这种方式就不方便了。

12、圆木结

圆木结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结绳方式,为了使绳结更可靠,可以在绳头处再打个单结或八字结,以防止绳头滑出。这种方式只能供临时使用的绳结,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如果你只是想去喝一杯咖啡,就可以用这种绳结来栓你的骆驼。

(将圆木结的绳头对折,就成了活圆木结,比圆木结更容易解开。)

13、木桩结

木桩结既可以结在绳子中间,也可以结在绳头的位置。当绳子较为粗重不便于打结时,木桩结是较为方便的一种结绳方式,和双套结一样,它也不适用于在固定物较高的地方使用。

14、渔人环

渔人环和渔人结的结法相似,也是由两个相互作用作用的单结组成。

关于渔人环,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在过去,海上的水手常用这种方式寄托对妻子的思念并传递细心。如果绳子上的两个渔人环相距很远,那就是告诉妻子,我们还要等很久才能相见,我很想念你,如果两个渔人环靠在一起,那就是说我马上要回来了,我们又可以在一起了。

此外,渔人环还叫蝴蝶环或养护工人环,和炮兵环一样,渔人环的绳环大小也是不可调的。

15、炮兵环

顾名思义,炮兵环就是炮兵常用的结绳方式。由于中间绳环被固定,不会因为两端的受力而缩小,多被用于临时背负重物的结绳方式。炮兵环也叫背纤结,多个人同时拉一根很重的绳索时,可以在绳子中间打上多个这种绳结,过去的纤夫拉纤时经常会使用这种结绳方式。

16、瓶口结

瓶口结是一种常用的结绳方法,在瑞典被称为布袋结,据说是因为在野外就餐时,露营者会用该绳结将每个人的口袋扎在一起。

瓶口结通常用于有瓶嘴的瓶子,或者有边缘的罐子等。在野外也经常用这种绳结做晾衣架。

17、抓结

抓结也叫云雀结,最大的特点是易结,使用时应注意保持绳子两端的负载平衡,可用于悬挂物体,也可以配合其他绳结进行捆扎等工作。此外,抓结还是编织结的基础,编织地毯、吊篮、手提袋等都离不开抓结。

18、营绳结

营绳结主要用在帐篷四周的营绳上,可以调整长短,适用于各种粗细不同的绳索,又被称为紧索结。

营绳结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绳结的滑动,调节绳子的长短。搭帐篷时,一般先固定帐篷的四个角,然后再竖起中间的立柱,因此可以先预置一些余量,以便于调整。

19、普罗修克结

普罗修克结也属于抓结的一种,也叫双云雀结。对于攀岩爱好者而言,普罗修克结是一种很有用的结绳方式。

20、活索结

活索结,又称码头索,适合将码头绳或具有拉力的绳索暂时紧固在码头,解开绳子时,只需要轻轻拉动绳头,整个绳结就会滑落。

21、多力结

多力结也称卡车司机结,顾名思义,就是卡车司机常用的绳结,是在捆扎货物时非常有用的一种结绳方式。使用多力结,不但方便得力,而且捆扎物品牢靠。

多力结主要由两部分的绳结组成,结绳时,现在绳子中间的适当位置打一个套结,如炮兵环和渔人环等。为了结绳快速,可以打最简单的活索结,绳头分别穿过卡车下方固定用的铁环和中间结成的绳套后充分拉紧,再在绳头结一个半结或者双半结。中间的绳结其实充当里杠杆的作用。

使用多力结需要注意的是:

(1)该绳结只有充分拉紧后才牢靠,否则很容易松开。

(2)由于在拉紧过程中绳子会产生摩擦,多次使用过的绳头部位很容易磨损,使用过程中应该多注意绳子的变化。

22、投掷结

投掷结是用于将绳子投掷出去的一种绳结,由于绳头本身较轻,平时的绳子投不远,在水中救人或需要绳子投到一定远的距离时,可以在绳头处快速结成此结,能起到配重的作用。

23、拳头结

同投掷结一样,拳头结也是一种用于投掷的绳结,结型要比投掷结好,但是结起来要麻烦得多。平时,渔民在船与船之间投掷绳子的时候常用这种绳结。有些国家的民众还将这种绳结作为装饰结和幸运结。

24、西蒙结

西蒙结实际上是平结的变形,其作用也和平结差不多。西蒙结开始时的结法与接绳结很相似,共有三种变化方式:两种单西蒙结和一种双西蒙结。

(单西蒙结和双西蒙结,两种绳结的左侧绳环的上下位置是不同的)

25、活索称人结

活索称人结和称人结的结型是一样的,但其绳套的大小可调,因此作用不一样。活索称人结是一种固定用绳结,野外登山时,可以用这种绳结系在树上或岩石上,作为登山索使用。

26、口哨结

口哨结,也叫水手穗带结,与水手扣的结法类似。充分拉紧后,能形成一个漂亮的绳结,既不繁复又很漂亮,可以作为装饰结用。在船上或野外栓小东西时,如口哨、小刀等,很实用。

27、奇柏林扣

奇柏林扣,也称为罗斯扣。这种绳结看起来比较简单,就是两个内锁的单结,但要把这两个单结的作用关系理清楚并熟练掌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奇柏林扣和水手扣很相似,但要比水手扣复杂。它既结实又安全,从作用上看,完全可以替代接绳结。

由于绳头方向和受力的方向垂直,因此该绳结也可用于连接易于滑脱的绳子。为了安全起见,可在绳头部位再打一个防滑结。

28、链条结

链条结也属于缩短结的一种,尽管结型较为简单,但需要锁环重复叠加,结起来较为复杂,比绵羊腿结的效率低得多。

链条结也叫锁结,实际上就是多个活索单结的组合,在织毛衣时多用该绳结做花边。

29、双绳环结

双绳环结是结绳中的一个大类,主要目的是结出两个固定绳环,多用在登山、高空作业或平时从高处救助伤员。使用时,可以分别将两个绳环放在腰部和背部。如果人员受伤严重,不能拉住绳索时,可以将两个绳环分别挂在双脚上,再在腰部绕一个绳环,就可以稳妥地完成高空救助任务了。

双绳环结的结法有很多种,除了前面介绍的双称人结外,还包括消防结、西班牙称人结、葡萄牙称人结等。(图见下文消防结、西班牙称人结、葡萄牙称人结)

30、十字结

十字结是用于将交叉好的两个木棒“十”字捆扎在一起的结法。它的用途很广,可以将两根木棒捆扎成45°~90°之间的任意形状,在野外搭帐篷、扎木筏、做脚手架时常会用到它。结十字结时,一般以木材结开头,以双套结收尾,沿“十”字交叉缠绕木棒时,每一圈都要注意拉紧,否则很容易松开。

31、菲律宾十字结

它和十字结的用途一样,但二者的结法完全不同。菲律宾人十字结以抓结开头,以平结收尾,结绳时从绳子的中间开始。需要注意的是,和十字结一样,这种结法也不能承受太大的重量。

32、葡萄牙称人结

葡萄牙人称人结,前面介绍的几种都是用双股绳子结成的双绳环结,这些绳结都可以在绳子的中间结成,而葡萄牙人称人结,则是可以用单股绳子在绳头部位结成两个绳环的结法。在很多书上也把这种绳结叫做法国人称人结,葡萄牙人称人结与称人结的区别在于要连续结成两个绳环后再收绳头。

33、西班牙称人结

西班牙称人结,尽管也叫称人结,但它和称人结的结法并不一样,如果应用得当,该绳结也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结法,在承重之前,两个绳环的大小可调,其缺点是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把绳结拉紧,不然容易滑脱。

34、三冠结

三冠结,这本是用来处理绳头的一种结法,由于该绳结有三个绳头相互作用,因此得名三冠结,其结法简单,两个绳环之间互不连通,不会出现相互之间滑动的现象。

35、消防结

消防结是一种很好的营救结,消防队员在大厦失火的时候多用这种绳结营救。它的结法非常简单,但缺点是不能承受过大的重力。如果需要救助的是个大胖子,你就要考虑使用其他的绳结了。使用消防结时,多采用搭在背部和腰部的方式。

36、双渔人环

双渔人环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可靠的双绳环结,其英文名称比较复杂,翻译中文为“硬性双张开环”。由于这一个绳结的结法以渔人环开始,因此笔者将其称为双渔人环。双渔人环绳结硬性、牢靠的原因是因为绳环强度好,固定牢靠,两个绳环之间无法调节,当绳结拉紧后,要调节两个绳环的大小几乎不可能。

37、方回结

方回结的作用和十字结相似,都是以双套结开始,同样也是以双套结收尾。结法上最大的区别是绳子缠绕的方向不同:十字结采用交叉斜角缠绕,而方回结采用垂直径向缠绕,因此方回结只能将两根交叉木棒捆扎成90度角。

38、日本方回结

日本方回结以中间对折的绳套开头,以平结收尾。尽管结起来容易,但是在受力方面不如方回结可靠,容易松散,受力后绳头不易解开。

39、剪力结

剪力结以双套结开头,以双套结收尾,结绳时要将绳索交叉穿过木棒绑成“8”字型。剪力结主要在搭建三角木架时使用,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结绳方式。

40、三绳环结

三绳环结的结法比较繁复,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没有熟练的结绳功底,很难结出三绳环结。三绳环结的用途也很多,如需要多人作业的场合,在营救受伤较为严重的伤员时,可以用两个绳环套在伤员的腿上,另一个绳环挂在腰上,因此掌握一种好用的三绳环结的结法对于野外生存很重要。三绳环结有很多种,如三称人结、伯明翰称人结、三蝴蝶环结、三八字环结等。

41、绕捆结

绕捆结是把几根木棒绑在一起的绳结,在野外或搭木架子时常用到该绳结。绕捆结以双套结开头,横向多圈缠绕后再纵向缠绕打结,以起到紧固绳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