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尚书中的名言名句四年级上册(尚书中的名言名句)

尚书中的名言名句四年级上册(尚书中的名言名句)

巜尚书》名句与藏头诗: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原创)

陈振桂出版著作100本,其中两本是国家规划教材。发表诗文700多篇。

巜尚书》名句与藏头诗: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原创)

陈振桂

〈好〉高骛远误前途,

〈问〉鼎轻重装糊涂。

〈则〉天一旦权在手,

〈裕〉民足国展宏图。

〈自〉强不息建武周,

〈用〉贤任能是明主。

〈则〉剧孩儿干大事,

〈小〉鸟依人定神都。

注:“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出自《尚书.仲虺之诰》:“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这句话的意思是,予闻说:能够把圣贤之人当作老师的君主,就可以称王于天下。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的君主,最后都会失去天下,喜欢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自以为是,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会知识贫乏,就不可能办成大事。

2023年3月9日于南宁

《尚书》精华30句,句句经典,洞见古人智慧精髓!

儒家的经典著作《尚书》 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也是我们作为国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不应错过的一部经典。

下面,就精心挑选出《尚书》中的30句精华,供大家一起学习。

1.知人则哲。

【简析】

哲:聪明。本句大意是;能识别人就是聪明。

人是复杂的,所以能够知人,识别出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哪些是有才能的人,哪些是平庸的人,就是聪明。

2.政贵有恒。

【简析】

本句大意是:政令、政策重在长久不变。

一条政令,一项政策,在执行中重在连贯不变,长久坚持。时间短暂,则不易见其效果;朝令夕改,则执行者易生疑惑而无所适从。

3.习与性成。

【简析】

习:习惯。性:习性。

我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性格。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把这些说明白了。

4.作德,心逸日休。

【简析】

逸:安逸。日:一天天。休:喜庆、顺和。

积德作好事的人,心地坦然,无忧无虑。事情一天比一天顺心。

《尚书·周官》还有“作伪,心劳日拙”一句。意思是:弄虚作假干坏事的人,用尽心机,藏奸饰伪。处境却越来越窘迫困难。两句从一正一反立意,可用以劝善戒恶,教育人们多做好事,不干坏事。

5.满招损,谦受益。

【简析】

这两句大意是:自满招来损害,谦虚使人得益。

这两句上古传下来的训诫,言筒意赅,对比鲜明,表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至今仍使人受益不浅,可用作座右铭。

6.诗言志,歌永言。

【简析】

诗用来表连人的思想感情,歌是通过咏唱的语言,抑扬顿挫地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7.作伪,心劳日拙。

【简析】

弄虚作假的人费尽心机,处境越来越困窘。

现实生活中,确也有些人弄虚作假,机关算尽,到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可见这两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特别是后一句“心劳日拙”,现已成为成语而常被引用,意思是耍尽小聪明,使尽坏心眼,最后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处境反而越来越糟。

8.树豫务滋,除恶务本。

【简析】

树:建立。滋:滋长。本:根本,指根除。培养高尚的品德,一定要不断地进行;清除邪恶的东西,必须从根本上铲尽。

培养高尚的品德,应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不断提高;铲除邪恶必须雷厉风行,果断坚决,除恶务尽。

“除恶务尽”已成成语,说明打击邪恶势力,清除坏人坏事,务必干净、彻底,力争从根本上消灭之。

9.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简析】

玩人:指迷恋女色。丧志:消磨掉志气。

迷恋女色会丧失道德,沉迷于玩赏喜爱的东西,会消磨掉志气。

沉溺于玩人玩物,则无法保持锐气和德行。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总结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历史教训,便是最好的说明。

10.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简析】

矜:慎重。细行:小节。累:累及。大德:大节,古指立身的道德。

不注重小节,最终必然累及立身的大德。

从一个人的立身道德上说,平时不检点,不注意品德操行、生括作风方面的细末小事,久而久之.积细行而成恶习,必将影响到立身大节。

11.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简析】

罔:不可。不可游荡于安逸,不可过分地享乐。

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不可过分沉溺于安乐。

人活着总要有所事事,生活才有意义;如果过分地沉溺于安乐,生活没有意义,生命毫无价值,同时也会影响到身心的健康。

12.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简析】

堆造九仞之高的高山,因只欠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这是比喻做一件事情,只差最后一点努力就不能完成。

告诫人们要善始善终,切莫虎头蛇尾;某些事情接近成功,最后的一步也许是困难最大的。

13.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简析】

遇事多问的人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会使自己知识贫乏。

古人也有不耻下问的训诫,就是说不好以向别人请教问题为耻辱,哪怕是职位比自己低的人。

14.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简析】

宥(you又):宽恕。过:世失。

这两句大意是:一时过失,虽大也可以宽恕,明知故犯,虽小也要惩罚。

15.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简析】

贰:怀疑,三心一意。去:废除。

任用贤才不能三心二意,废除奸邪不可举棋不定。

任贤有贰心则如无任,去邪有犹豫则如不去,结果,贤者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奸邪反而更为猖獗。

16. 蓄疑败谋,怠忽荒政。

【简析】

猜疑积蓄得多了就会败坏预先的谋划,怠惰疏忽就会荒废国家的政事。

一件事情谋划好了,就要有信心去办,切莫在办的过程中猜疑犹豫,否则就可能无所成就。

17.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简析】

克:能够。邦:古代诸侯封国之称。能够辛勤地为国效力,能够节俭地操持家政。

成语“克勤克俭”就本于此,意思是又勤劳,又节俭。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8.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简析】

惟:句首语气词,无义。日:每日,天天。孜孜(zī资):刻苦努力,不懈怠。逸豫:安适,逸乐。

这两句大意是:每天勤勤恳恳,不敢安闲逸乐。这两句可供引用形容或描写有些人对工作和学习非常刻苦,经常孜孜不倦,辛勤努力。

19.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简析】

惟:惟独。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20.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简析】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邦:其实也是国的意思,在古代比国的概念要小。

21.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简析】

与人:对于别人。备:完备,十全十美。检身:检在自己。不及:不够。

这两句大意是: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检查自己总觉得像是有某些不足。

这两句是说对待别人.不应过于苛求.要看到人家的长处,优点;而对待自己要严格.要经常认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指保持谦虚、谨慎.既能学到别人的长处,又能克服自身的缺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过分地苛求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

因此,熟记这个名句,常常对照检查自己,是会受益非浅的。可供论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时引用。

22.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简析】

制:控制。冶:秩序。邦:国家。

控制社会秩序于没有发生动乱之时,保护国家安全于没有发生危机之时。

国家要求得长久的稳定和安宁,必须防患于未然。养生、工作等都要尽早发现祸患,治于未乱。

23.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简析】

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24.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简析】

没有根据未经考查的话不要听,没有征询过意见的谋划不能采用。

25.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简析】

蹈虎尾和涉春冰,都是比喻身临险境的。心中怀有深深的畏惧,好像踩着了老虎尾巴和在春天即将融化的薄冰上行走一样。

两个比喻十分形象、贴切,可引用表现人们承担了某种重任之后,小心谨慎不敢稍有懈怠的心情,也可以说与《论语》中“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相通;也可引用形容人们身临险境时的恐惧感觉。

2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简析】

自然界发生的灾祸,还可以设法防范避开;自己造成的灾祸,就无法逃避了。

这本是商朝国君太甲痛悔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的话。后人引这几句常用以说明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含有不值得同情的意思在内。

27.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简析】

羞:进献,贡献。对于那些有才能、有作为的人,要让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你的国家昌盛。

28.歼厥渠魁,胁从罔治。

【简析】

渠魁:首恶。要打击那些首要的罪犯,被胁追、受引诱而跟人作坏事的人,可以从轻惩处或不予惩处。

29.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简析】

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上的乌鸦都觉得可爱;厌恶那个人,就连他村里的墙壁都令人生厌。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个情人眼里的“人”未必是个美人,但在有情者眼里就像西施一样地美丽。

俗话也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个仇人眼中的“仇人”未必是个坏人,但在仇人看来就特别感到憎恶和可恨。

30.旧染污俗,咸与惟新。

【简析】

久染恶习而本无恶心的人,都可以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2023高考生: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及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向学霸进军特意整理出2023高考之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希望能够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帮助。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它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

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为了帮助考生更深刻的理解,小编特意整理了课本内通假字,以及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翻译。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必修1-必修5通假字汇总.....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 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2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离骚》

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孔雀东南飞(并序)》

45.终老不复取 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46.箱帘六七十 奁,梳妆匣子。

47.虽与府吏要 邀,邀请。

48.蒲苇纫如丝 韧,柔软而结实。

49.摧藏马悲哀 脏,脏腑。

50.府吏见丁宁 叮咛。

《兰亭集序》

5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5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

5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

《赤壁赋》

5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55.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56.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

57.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

5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5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60.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61.杯盘狼籍 (“籍”通“藉”。)

《游褒禅山记》

62.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必修3

《琵琶行(并序)》

63.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

64.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

《寡人之子国也》

6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6.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6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6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69.虽有槁暴 (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7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71.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72.輮以为轮 (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过秦论》

73.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7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75.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76.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77.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78.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师说》

7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80.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必修4

《念奴娇-赤壁怀古》

81.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

《廉颇蔺相如列传》

82.肉袒伏斧质。(质,通“”,铁砧。)

8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不,通“否”)

84.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85.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

8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8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8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89.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吗)

《苏武传》

90.女为人臣子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91.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9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9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4.法令亡常 (“亡”通“无”)

95.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

9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

97.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98.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

《张衡传》

99.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

100.傍行八道 (傍,通“旁”)

101.一时收禽 (禽,通“擒”,捕捉。)

必修5

《归去来兮辞》

102.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10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

10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

《腾王阁序》

105.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106.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失)

107.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逍遥游》

108.北冥有鱼 “冥”通“溟”

109.而征一国 “而”通“能”

110.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111.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112.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113.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陈情表》

114.夙遭闵凶 (通“悯”,怜悯)

115.零丁孤苦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116.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117.四十有四(通“又”)

必修1-必修5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必修1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刺秦王》)

4.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

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本文由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整理发布

答案:

1.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

3.如果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

(“微”,如果没有;“谒”,请求)

4.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

5.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6.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

7.本来就比不上他啊,那我将要怎么办呢?

(“固”,本来;“为之奈何”,固定句式,怎么办)

8.我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出入”,偏意复词,进入;“非常”,意外事故)

9.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若”,你;“击沛公于坐”,状语后置,在座位上击杀沛公;“不者”,否则;“且为所虏”,被动句,将被他所俘虏)

10.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告辞干什么呢?

(“方为”,正是;“何……为”,固定句式,为什么……呢?)

必修2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1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本文由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整理发布

答案:

11.本来就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

(“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12.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物时刻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盖”,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如果”;“以一瞬”,省略谓语“止”,在一瞬间停止;“何羡”,宾语前置,羡慕什么呢)

13.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省略主语“我们”;“既”,……之后;“咎”,责备,埋怨;“极”,动词,极尽,穷尽)

14.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至于”,古今异义词,到;“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的地方;“相”,帮助)

必修3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1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1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19.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2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2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22.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王秦族矣。(《过秦论》)

23.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24.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25.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6.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8.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本文由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整理发布

答案:

15.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颁”,通“斑”,头发花白)

16.这和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是”,代词,这样;“何异于……”,状语后置,和……有什么不同)

17.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就”,接近;“砺”,磨刀石;“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对自己检查反省;“知”,通“智”)

18.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者……也”,表原因的判断句,是因为……)

19.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优秀的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弱”,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爱”,怜惜;“致”,招致;“相与”,共同,一起)

20.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延”,请;“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21.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陈”,拿着;“谁何”,“何”通“呵”,盘问来人)

22.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跟随他。肴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赢”,挑着,担着;“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23.(可是)一个人发难就毁掉了秦朝宗庙,(秦王子婴)也死在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行仁义,攻守的形式就发生了变化啊。

(“一夫”,一个人;“隳”,毁坏;“身死人手”,省略介词“于”;“为天下笑者”,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

24.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比我晚(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生乎吾前”,状语后置,在我之前出生;“从而师之”,省略宾语“之”,“从之而师之”,“师”,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25.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其”,表推测,大概)

26. 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庸”,岂,哪里;“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

27.文章的句读不明,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能看出那种人(是否)明白(道理)。

(“或”,有的人;“不”通“否”)

28. (李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赠送给他。

(“不拘于时”,被动句,不被时俗限制;“学于余”,状语后置,向我学习;“贻”,赠送)

必修4

29.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3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31.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3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4.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35.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36.事如此,此比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37.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苏武传》)

38.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39.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40.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张衡传》)

本文由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整理发布

答案:

29.(赵国)想不给(秦国和氏璧),又怕秦军攻打过来。主意还没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省略主语“赵国”;“求人可使报秦者”,定于后置,寻找一个可以回复秦国的人)

30.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到赵国。

(“诚”,确实,实在;“见欺于王”,被动句,被大王欺骗;“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31.蔺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以为”,认为;“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出使诸侯国不被欺辱;“拜”,授予官职)

32.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这浅薄低微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因”,介词,通过;“鄙贱”,谦词,见识浅薄,地位低下)

33.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

(“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后))

34.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固”,坚决;“孰与”,固定句式,比……怎么样)

35.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对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着代表使者身份的符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以”,凭借……的身份;“使持节”,省略“使”宾语“他”;“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36.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如此”,“如”,到,到这个地步;“见犯乃死”,被动句,被侵犯、凌辱才死)

37.(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省略主语“你”;“空自苦亡人之地”,“空”,白白地,“苦”后省略介词“于”,“亡”通“无”,状语后置,白白地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受苦;“安”,哪里;“见”通“现”)

38.使者非常高兴,按常惠教的话来责备单于。

(“如”,按照;“让”,责备)

39.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使使”,派使者;“晓”,使动用法,使……知道,明白;“论”,判罪;“因”,趁着;“降”,使动,使……投降)

40.(张衡派人)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省略主语“张衡”;“阴”,暗地里;“禽”通“擒”,捉拿)

必修5

4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42.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4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4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

45.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46.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47.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48.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49.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50.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本文由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整理发布

答案:

41.(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省略主语“张衡”;“视事”,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请求辞职回乡)

42.归来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再驾车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

(“言”,助词,无实义;“焉求”,宾语前置,追求什么)

43.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呢?

(“曷”,何,为什么;“委心”,随心;“胡为”,胡:什么,介词宾语前置,为什么;“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之:到,宾语前置,到哪里)

44.年纪虽老,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处境艰难,但意志应当更加坚定,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宁”,哪里,怎么)

45.怀念着宫门而不能看见,在什么年月(才能)(像贾谊)到宣室侍奉君主(一样回朝为官)?

(“帝阍”,皇帝的宫门;“奉宣室以何年”,以:在,状语后置,在何年奉召去宣室)

46.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者还飞不到树的高度,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决”,快速的样子;“抢”,、触、碰;“奚以……为”,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之”,到)

47.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年纪到了四岁,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险衅”,命运不好;“闵”通“悯”,可忧患的事;“见”,加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指“自己”)

48.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因此我的心愿是不能放弃奉养祖母而远离。

(“更相”,相互;“是以”,因此;“区区”,拳拳私情)

49.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寿终。

(“矜悯”,怜恤;“听”,准许,成全;“庶”,或许)

50.我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劳(迅速前往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允许。

(“笃”,病重;“告诉”,申诉;“不许”,被动句,不被准许)

《尚书》经典名句40句,包含人生大智慧,值得经常咀嚼

《尚书》是最早书名为《书》,是我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被列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尚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层次感,之后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尚书》的继承与发展。

1.诗言志,歌永言。

出自先秦《尚书·虞书·舜典》。永:咏,吟唱。诗词(作者)可以表达出志向,歌曲可以表达出(作者)想说出的话。

2.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出自先秦《尚书·蔡仲之命》。上天不亲近、偏袒任何人,只是保佑那些有仁德的人。

3.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出自先秦《尚书·虞书·大禹谟》。道德的高尚在于使用好的政令,政令的目的在于养育百姓。

4.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出自先秦《尚书·旅獒》。不在细小的行为上慎重检点,最终就会影响到大的德行。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5.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出自先秦《尚书·虞书·大禹谟》。和:协调。正德、利用、厚生。这三件事情应该协调的运作。

6.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出自先秦《尚书·虞书·大禹谟》。洽:符合。爱护生命的美德,符合人民的心意。

7.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自先秦《尚书·大禹谟》。克:能。邦:指国家。能勤于国,能俭于家。对国家要勤政,勤政方能兴国;持家要节俭,节俭方能兴家。

8.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出自先秦《尚书·虞书·大禹谟》。矜:自恃。伐:自夸。如果你不自恃有作为,天底下就没有与你争辩能力的人;如果你不自夸有功,天底下就没有与你争功劳的人。

9.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出自先秦《尚书·说命下》。学习的时候,要顺从自己的志愿,敏而好学,将来一定会取得成功。

10.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出自先秦《尚书·说命中》。知道并不是很难,男的是能够知道并付诸行动。

11.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选自《尚书·大禹谟》。自满招至损失,谦逊得到收益,这是人们接受的规律。自满使人停止发展,其结果往往是不幸的;谦逊使人海纳百川,最终使人成就大业。自满是人生的陷阱,而谦逊则是优良的品德。

12.民众昭明,协和万邦。

选自《尚书·虞书·尧典》。对于百姓的事物要能够辨明,也要协调万邦诸侯。

13.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选自《尚书·虞书·舜典》。栗:谨慎。无:不要。正直而能温和,简约而又不傲慢。

14.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选自《尚书·虞书·大禹谟》。危:危险。微:精微。精:精研。人心如果危险了,那么道心也就会变得精微。只有能够专一,才能够保持中正之道。

15.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选自《尚书·大禹谟》。任用贤人,不要三心二意;去除邪恶,不可犹疑不决。

16.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选自《尚书·周官》。如果不学习,就仿佛面墙而立,毫无所见。面对复杂的事物时,必然会心烦意乱。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见识并在实践中提高处事能力,否则就会胸无点墨,面对任何事情都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因此,若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不断地学习。

17.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选自《尚书》。以仁德对人者必能昌盛,依靠暴力统治者必然灭亡。

18.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选自《尚书·蔡仲之命》。上天不亲近、偏袒任何人,只是保佑那些有仁德的人。

19.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选自《尚书·旅獒》。喜欢玩弄别人是有失道德的,喜欢玩赏物件,会使自己丧失志向。

20.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选自《尚书·伊训》。培养仁爱的品德,必须从亲属开始;培养恭敬的品德,必须从长辈开始。从家庭和国家,推广至天下万邦品德的形成,取决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在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气中,通过耳濡目染,人们的品行,都会端庄正直,而社会风气一旦败坏,对人的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道德理念遍布于整个社会之中,这对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出自《尚书》。

邦:国家。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国家的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22、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出自《尚书·周书·周官》。

这句话中的两个“惟”字当“由于”讲,意思是说,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

2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出自《尚书·商书·伊训》。

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己要严格约束。以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对举,讲的正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

24、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出自《尚书·大禹谟》。

释义:只要你不自视太高,世人就不会和你比高低;只要你不自夸劳苦功高,天下就不会有人和你争功。汝:你。矜:自夸贤能。伐:自夸功劳。

25、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出自《尚书·大禹谟》。

帝德应当使政治美好,政治在于养民。这一段话中所谈到的“善政”,与儒家主张的“德政”、“仁政”是同一意思,就是造福于民的政治。大禹时期,如何团结众多的部落,使其能够“宾服于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出自先秦《尚书·商书·太甲》。

孽,灾祸、罪恶。犹,还。违,避免。逭,逃避。上天造成的灾祸,还可以避免;自己造成的罪恶,就无法原谅了。这是太甲自己对从前不听伊尹之言而造成的失德失政之事进行反省的悔过之辞。

27、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出自先秦《尚书·秦誓》。

技,技能、专长。若,像。之,指“技”。别人有专长,就像是自己有专长一样。此言为人要有乐见他人贤能而向其看齐的雅量,而不可有嫉贤妒能之心。

2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出自先秦《尚书·旅獒》。

玩,玩弄。志,志向、理想。玩弄他人会使道德沦丧,过分爱好某物会使志气尽丧。此言对人应诚恳,爱物要节制。

29、慎厥初,惟厥终。

出自《尚书》

释义:做事慎重地开始,想到它可能的结局。

30、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出自《尚书·大禹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这句话告诉我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谦恭礼让是反映一个人修养和公德水平高低的最直接体现。

31、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出自先秦《尚书·说命中》。做事要考虑好了再行动,一旦行动了就要找准最好的时机。

3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出自先秦《尚书·大禹谟》。对有罪之人进行处罚,若有怀疑之处,不妨从轻量刑;对有功之人进行表彰,如果对其功劳有疑问,则不妨从重奖赏。不冤枉有罪者,不亏待有功者。奖惩分明,才能彰显法律的作用。

33、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出自先秦《尚书·大禹谟》。不辜指无罪之人。与其枉杀无辜,不如对违法之人网开一面。强调执法中千万不可冤枉好人的道理。

34、居上克明,居下克忠。

出自先秦《尚书·伊尹》。做君主的要能明察下情,做臣下的能够尽忠效力。意在强调明察与尽忠的关系,说明“君明才能臣忠”的道理。

35、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出自先秦《尚书·大禹谟》。修炼高尚的道德,目的在于很好地执政;执政的目的在于使人民都过上好生活。

36、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出自先秦《尚书·武成》商纣王的前锋部队倒转矛头,攻击自己后面的部队,结果商朝的军队大败而逃,周军杀得他们血流成河,甚至能把他们丢弃的武器也漂起来了。意在强调牧野之战大败商军这个事实而已。

37、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出自先秦《尚书·商书·太甲下》。采用太平之世的治国方略,天下没有不兴的;采用乱世的治国之策,天下没有不亡的。这是伊尹告诫太甲的话,意在强调治国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略。

38、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出自先秦《尚书·泰誓》。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人民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人民所听到的。上天所见、所听与人民是一致的,天不可欺,人民也不可欺,要诚实地倾听来自人民的呼声,用心执政,施惠于民。

39、战战兢兢,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出自先秦《尚书·毕命》。为政贵有常法,布告天下臣民的公文应当切中根本,不能只追求花巧。这是周康王对大臣毕公说的话,意在要求大臣治理国家要按常规行事,昭告天下的文告也要简洁明了,不能追求奇巧。

40、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出自先秦《尚书·洪范》。大臣不结党,不营私,不走反道、偏道,那么“王道”就会平坦笔直。只要大臣都正直做人,那么国君称王天下之道就平坦顺畅了。

《尚书》8句精华,句句走心,指引人生的大智慧!

古人“尚”与“上”通用。“尚”即上古,“书”即记录在竹帛上的历史。“尚书”即“上古的史书”,也有“君上之书”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

一、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尧准备为自己选拔接班人,让大臣们推荐合适的人选。当有人推荐共工时,尧发表了上述看法。这说明尧对于选贤任能非常的慎重,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这种任人唯贤的做法非常值得人们借鉴。

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没有根据、未经考查的话不要听信,没有征询过意见的计划不能采用。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我们不能道听途说,轻信妄言。凡事都要深入调查,以事实为根据,并且能够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做出判断。只有这样做,才不会由于刚愎自用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也只有如此,才能够避免错误决策带来的不良后果。

三、不役耳目,百度唯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周书》

不被歌舞女色所役使,百事的处理就会适当。戏弄别人就会丧失品德,戏弄事物就丧失积极进取的志向。

四、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能够辛勤地为国效力,能够节俭地操持家政。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治国的美德。能否克勤克俭,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要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五、唯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尚书·商书》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准备,有所准备才能没有后患。《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把这句话演化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想到了可能发生的危险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

六、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尚书·商书》

培养美德没有一成不变的榜样,以善为准则就是榜样。注重行善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所有协同在恪守良心、凭良心做事的行为都是善行。

七、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

对待人民只能亲敬,不可怠慢。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

八、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周书》

如果平时不注重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自己的道德品质,酿成终生的遗憾。就像堆积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最后一筐土,却放弃了,功败垂成,实在可惜。召公的话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有始有终,脚踏实地,坚持到底,持之以恒,方可以成功。否则,虽然事情只差最后一步,却会因未能坚持到底而前功尽弃。作为君王,只有敬慎德行,为仁行善,才能赢得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廉洁奉公,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做人也是这样,如为学求道,加强道德修养,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应半途而废。只有坚持不懈,永不止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终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