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燃冰或将引发第三次能源革命
编者按:这篇文章选自本人新著《商业的逻辑》第七章能源安全与投资篇,于 2017年 5月 23日发表在《能源》杂志上。以下为文章全文:
2017年 5月 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海域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 Gas Hydrate)。它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并遇火即可燃烧而俗称“可燃冰”。
可燃冰试采成功可谓能源领域的一场革命!
首先,可燃冰储藏量巨大。其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域以及陆地冻土层、极地下层,全球总资源量估算将近 210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已探知和使用过的煤、石油及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两倍。
其次,可燃冰具有更高的燃烧热值。它是在高压下形成的,其甲烷含量占 80%~99.9%。1立方米的可燃冰相当于 164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具备了能源密度大的特点。一旦投入商用,将会成为高效能源。
再次,可燃冰是清洁能源。有科学家认为,开采可燃冰会造成大气中甲烷气体的增加而加剧温室效应,且由于前期投入大,一旦不能量产将造成能源资源浪费。但是,从长期来看,可燃冰是清洁能源,不仅可以通过压缩、冷却处理成液化天然气的形式减少运输难度和所占空间;而且在燃烧后,可燃冰仅会产生较少的二氧化碳和水,从这个角度出发它是地道的洁净能源。
最后,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尽管这个说法还存在一定争议,但是有科学家认为,可燃冰不是一次性的资源。可燃冰中的天然气来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生成甲烷等气体,类似沼气;另一种是热解成气,由较高温度和较大深度下的有机质热分解而成。全球 244个可燃冰样品的分析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海底可燃冰中的天然气以微生物气型为主,混合气型次之,热解气型较少。因此,按照微生物气型的生成方式,可燃冰还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
我国已探明,在南海海域和青藏高原冻土层含有极其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储量处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南海北坡、西沙海槽是可燃冰的富集区。此次我国使用自主研发的“蓝鲸一号”海上钻井平台,采用减压法试采取得成功。这一方法相对化学药剂激发法等方法,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种方法也具有高成本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我国需要抓住时机,利用当前技术领先优势,继续加大研发、攻坚克难,从提升开采工艺到壮大配套装备,在可燃冰开采、运输、储藏和使用的全流程同时下手,还要在降低开采成本上争取突破,尽快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规模化生产和利用。
与此同时,可燃冰的特殊形态及其储存位置,决定了在开采与使用这一能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在海底开采可燃冰仿佛在豆腐上放铁块,尤其是在神狐海域这样的陡坡上开采更是要谨防引起海床的崩塌和滑移。我国南海的可燃冰多为水合物泥质粉砂型储层类型,开采难度更大。因此,可燃冰开采过程需要谨慎,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引发海啸、海底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危害更大的温室气体,一旦操作不慎将造成气体大量泄漏,加剧温室效应。更危险的是,“可燃冰喷射假说”认为,一旦触发可燃冰爆炸性的释放,由于溢出的甲烷会导致温度升高并搅动可燃冰,将会造成不可逆的爆炸过程。甚至有人认为,可燃冰爆炸威力是目前全球可用核武器爆炸的 1万倍,这一状况很可能造成人类毁灭和物种灭绝。因此,如何实现规模化的安全开采,减少乃至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对开采海域及生物的影响,是探索可燃冰规模化生产和使用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此外,就是外交问题。此次试采成功的神狐海域位于我国大陆架延伸的陡坡位置。虽然它位于我国专属经济区没有主权纷争,但是,随着中国南海资源探索脚步的加快,不排除有更多区域发现可燃冰。因此,我国需要提前布局,做好相应的外交工作与危机管理预案,以便更好地保护我国的利益不受侵害。
以可燃冰为起点,我个人对未来能源进行大胆的预测。
第一,可燃冰将会是一次重要的能源革命,也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如前所述,与其他新能源相比,可燃冰蕴藏量大、燃烧热值高、清洁度好。更重要的是,目前全球天然气的运输网络和储存设施已经基本具备,一旦可燃冰投入商用,可以利用现有网络进行储运,同时可避免当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面临的并网难题。所以,可燃冰一旦投入商用,将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能源革命!依据杰里米·里夫金( Jeremy Rifkin)的观点,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炭;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谈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互联网。在讨论可再生能源时,他提到了光伏等新能源,却忽视了可燃冰巨大的利用潜力及其价值。而我认为,随着开采工艺的完善,可燃冰将大有作为。虽然不少人倾向于认为核聚变将是人类的终极能源,但这并不影响可燃冰在核聚变商业化之前,相对于传统石化能源的革命性作用与影响力。毕竟,人类的进步是渐进式和阶梯式的。能源的开发和发展也是如此。
第二,虽然可燃冰潜力无限,但其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可能还需要较长时期。依据比较乐观的预测,我国最早可能会在 2030年实现商业化。但是,对于可燃冰这一新能源,我们应该稳立潮头,同时不失谨慎,让这场革命步履坚定,而不是徒有其名。
第三,可燃冰开发的经济性较强,同时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其量产还会对传统的油气价格带来冲击。俄罗斯媒体预测,中国对可燃冰的成功开采,将令国际油气价格“崩溃”。可燃冰的量产,以及油气价格可能出现的下行,无疑将延长化石能源的使用年限,并扩大其使用规模。在可预见的将来,单一能源独占市场的局面难以出现,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仍然不可替代,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将在较长时间内共荣共生。
可燃冰或将引发第三次能源革命
编者按:这篇文章选自本人新著《商业的逻辑》第七章能源安全与投资篇,于 2017年 5月 23日发表在《能源》杂志上。以下为文章全文:
2017年 5月 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海域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 Gas Hydrate)。它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并遇火即可燃烧而俗称“可燃冰”。
可燃冰试采成功可谓能源领域的一场革命!
首先,可燃冰储藏量巨大。其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域以及陆地冻土层、极地下层,全球总资源量估算将近 210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已探知和使用过的煤、石油及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两倍。
其次,可燃冰具有更高的燃烧热值。它是在高压下形成的,其甲烷含量占 80%~99.9%。1立方米的可燃冰相当于 164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具备了能源密度大的特点。一旦投入商用,将会成为高效能源。
再次,可燃冰是清洁能源。有科学家认为,开采可燃冰会造成大气中甲烷气体的增加而加剧温室效应,且由于前期投入大,一旦不能量产将造成能源资源浪费。但是,从长期来看,可燃冰是清洁能源,不仅可以通过压缩、冷却处理成液化天然气的形式减少运输难度和所占空间;而且在燃烧后,可燃冰仅会产生较少的二氧化碳和水,从这个角度出发它是地道的洁净能源。
最后,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尽管这个说法还存在一定争议,但是有科学家认为,可燃冰不是一次性的资源。可燃冰中的天然气来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生成甲烷等气体,类似沼气;另一种是热解成气,由较高温度和较大深度下的有机质热分解而成。全球 244个可燃冰样品的分析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海底可燃冰中的天然气以微生物气型为主,混合气型次之,热解气型较少。因此,按照微生物气型的生成方式,可燃冰还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
我国已探明,在南海海域和青藏高原冻土层含有极其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储量处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南海北坡、西沙海槽是可燃冰的富集区。此次我国使用自主研发的“蓝鲸一号”海上钻井平台,采用减压法试采取得成功。这一方法相对化学药剂激发法等方法,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种方法也具有高成本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我国需要抓住时机,利用当前技术领先优势,继续加大研发、攻坚克难,从提升开采工艺到壮大配套装备,在可燃冰开采、运输、储藏和使用的全流程同时下手,还要在降低开采成本上争取突破,尽快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规模化生产和利用。
与此同时,可燃冰的特殊形态及其储存位置,决定了在开采与使用这一能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在海底开采可燃冰仿佛在豆腐上放铁块,尤其是在神狐海域这样的陡坡上开采更是要谨防引起海床的崩塌和滑移。我国南海的可燃冰多为水合物泥质粉砂型储层类型,开采难度更大。因此,可燃冰开采过程需要谨慎,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引发海啸、海底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危害更大的温室气体,一旦操作不慎将造成气体大量泄漏,加剧温室效应。更危险的是,“可燃冰喷射假说”认为,一旦触发可燃冰爆炸性的释放,由于溢出的甲烷会导致温度升高并搅动可燃冰,将会造成不可逆的爆炸过程。甚至有人认为,可燃冰爆炸威力是目前全球可用核武器爆炸的 1万倍,这一状况很可能造成人类毁灭和物种灭绝。因此,如何实现规模化的安全开采,减少乃至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对开采海域及生物的影响,是探索可燃冰规模化生产和使用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此外,就是外交问题。此次试采成功的神狐海域位于我国大陆架延伸的陡坡位置。虽然它位于我国专属经济区没有主权纷争,但是,随着中国南海资源探索脚步的加快,不排除有更多区域发现可燃冰。因此,我国需要提前布局,做好相应的外交工作与危机管理预案,以便更好地保护我国的利益不受侵害。
以可燃冰为起点,我个人对未来能源进行大胆的预测。
第一,可燃冰将会是一次重要的能源革命,也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如前所述,与其他新能源相比,可燃冰蕴藏量大、燃烧热值高、清洁度好。更重要的是,目前全球天然气的运输网络和储存设施已经基本具备,一旦可燃冰投入商用,可以利用现有网络进行储运,同时可避免当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面临的并网难题。所以,可燃冰一旦投入商用,将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能源革命!依据杰里米·里夫金( Jeremy Rifkin)的观点,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炭;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谈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互联网。在讨论可再生能源时,他提到了光伏等新能源,却忽视了可燃冰巨大的利用潜力及其价值。而我认为,随着开采工艺的完善,可燃冰将大有作为。虽然不少人倾向于认为核聚变将是人类的终极能源,但这并不影响可燃冰在核聚变商业化之前,相对于传统石化能源的革命性作用与影响力。毕竟,人类的进步是渐进式和阶梯式的。能源的开发和发展也是如此。
第二,虽然可燃冰潜力无限,但其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可能还需要较长时期。依据比较乐观的预测,我国最早可能会在 2030年实现商业化。但是,对于可燃冰这一新能源,我们应该稳立潮头,同时不失谨慎,让这场革命步履坚定,而不是徒有其名。
第三,可燃冰开发的经济性较强,同时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其量产还会对传统的油气价格带来冲击。俄罗斯媒体预测,中国对可燃冰的成功开采,将令国际油气价格“崩溃”。可燃冰的量产,以及油气价格可能出现的下行,无疑将延长化石能源的使用年限,并扩大其使用规模。在可预见的将来,单一能源独占市场的局面难以出现,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仍然不可替代,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将在较长时间内共荣共生。
可再生天然气(RNG)有多大潜力?
【精品能源内容,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虽然风能、太阳能和电动汽车等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要途径,但电力和交通并不是全部的排放来源。世界还需要迅速采取行动,减少其他来源的排放,如建筑物中用于取暖、热水和烹饪的燃料。在寒冷的气候中,人们依靠化石燃料供暖来度过寒冷的冬天,这些系统的碳足迹特别大。
有两种方法可以使建筑物脱碳:一种是用电器取代所有依靠天然气或其他矿物燃料运行的电器,这在许多现有建筑中不是一项小任务;另一种方法是用“可再生”燃料取代运送到建筑物中为这些电器供电的化石燃料。
对于这些选择中的哪一个应该占主导,或者是否两者都有空间,人们一直存在分歧。希望继续经营的天然气公用事业公司断言,可再生天然气(RNG)在建筑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地球正义组织和塞拉俱乐部(SierraClub)发布的一份新报告批评了该行业对建筑物的RNG的积极营销,认为太昂贵而且资源不足,而且还有输送甲烷或在室内燃烧天然气的管道的健康和安全风险。
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因为许多城市和州都计划在2050年实现低碳经济。在纽约、加利福尼亚,以及很快可能的马萨诸塞州和新泽西州,州监管机构正在启动新的程序,以找出如何使天然气公用事业公司及其客户的计划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保持一致。新的燃气设备通常至少能使用20年,因此在未来10年安装的许多锅炉在2050年仍将继续使用,如果为它们提供动力的燃料与今天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各州的排放目标将被打破。
可再生天然气(RNG)有不同的来源,如垃圾填埋场、废水处理厂和奶牛场的粪坑释放的甲烷气。一些公用事业公司购买这种形式的RNG,并将其混合到天然气管道中。其他生产RNG的方法还没有商业化,来自固体废物、生物质和农业废物(如玉米秸秆)。RNG的另一类来源是合成天然气,通过电分解水分子产生氢气,然后通过添加二氧化碳使氢气“甲烷化”而产生的。如果氢气是用可再生能源制造的,而二氧化碳是从其他排放源(如发电厂的烟囱)中捕获,那么合成天然气被认为是“可再生”的。然而,目前还没有能够以商业规模生产真正可再生的合成天然气。
塞拉俱乐部和地球正义组织的报告引述了美国天然气基金会(AGF)的分析,认为到2040年RNG来源的成本可能在每百万英热单位7至20美元之间,但某些情况下可能高达45美元。目前,天然气的成本仅为每百万英热单位2至3美元,因此改用RNG可能意味着客户费用的大幅上调。
AGF预测,2040年美国各类RNG每年可生产1910至4510万亿英国热量单位。但2018年美国建筑、工业和发电厂在内的所有最终用途的天然气总消费量为每年31000万亿英国热单位――因此,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RNG也只能满足美国天然气需求的一小部分。(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
可燃冰或将引发第三次能源革命
编者按:这篇文章选自本人新著《商业的逻辑》第七章能源安全与投资篇,于 2017年 5月 23日发表在《能源》杂志上。以下为文章全文:
2017年 5月 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海域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 Gas Hydrate)。它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并遇火即可燃烧而俗称“可燃冰”。
可燃冰试采成功可谓能源领域的一场革命!
首先,可燃冰储藏量巨大。其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域以及陆地冻土层、极地下层,全球总资源量估算将近 210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已探知和使用过的煤、石油及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两倍。
其次,可燃冰具有更高的燃烧热值。它是在高压下形成的,其甲烷含量占 80%~99.9%。1立方米的可燃冰相当于 164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具备了能源密度大的特点。一旦投入商用,将会成为高效能源。
再次,可燃冰是清洁能源。有科学家认为,开采可燃冰会造成大气中甲烷气体的增加而加剧温室效应,且由于前期投入大,一旦不能量产将造成能源资源浪费。但是,从长期来看,可燃冰是清洁能源,不仅可以通过压缩、冷却处理成液化天然气的形式减少运输难度和所占空间;而且在燃烧后,可燃冰仅会产生较少的二氧化碳和水,从这个角度出发它是地道的洁净能源。
最后,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尽管这个说法还存在一定争议,但是有科学家认为,可燃冰不是一次性的资源。可燃冰中的天然气来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生成甲烷等气体,类似沼气;另一种是热解成气,由较高温度和较大深度下的有机质热分解而成。全球 244个可燃冰样品的分析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海底可燃冰中的天然气以微生物气型为主,混合气型次之,热解气型较少。因此,按照微生物气型的生成方式,可燃冰还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
我国已探明,在南海海域和青藏高原冻土层含有极其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储量处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南海北坡、西沙海槽是可燃冰的富集区。此次我国使用自主研发的“蓝鲸一号”海上钻井平台,采用减压法试采取得成功。这一方法相对化学药剂激发法等方法,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种方法也具有高成本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我国需要抓住时机,利用当前技术领先优势,继续加大研发、攻坚克难,从提升开采工艺到壮大配套装备,在可燃冰开采、运输、储藏和使用的全流程同时下手,还要在降低开采成本上争取突破,尽快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规模化生产和利用。
与此同时,可燃冰的特殊形态及其储存位置,决定了在开采与使用这一能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在海底开采可燃冰仿佛在豆腐上放铁块,尤其是在神狐海域这样的陡坡上开采更是要谨防引起海床的崩塌和滑移。我国南海的可燃冰多为水合物泥质粉砂型储层类型,开采难度更大。因此,可燃冰开采过程需要谨慎,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引发海啸、海底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危害更大的温室气体,一旦操作不慎将造成气体大量泄漏,加剧温室效应。更危险的是,“可燃冰喷射假说”认为,一旦触发可燃冰爆炸性的释放,由于溢出的甲烷会导致温度升高并搅动可燃冰,将会造成不可逆的爆炸过程。甚至有人认为,可燃冰爆炸威力是目前全球可用核武器爆炸的 1万倍,这一状况很可能造成人类毁灭和物种灭绝。因此,如何实现规模化的安全开采,减少乃至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对开采海域及生物的影响,是探索可燃冰规模化生产和使用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此外,就是外交问题。此次试采成功的神狐海域位于我国大陆架延伸的陡坡位置。虽然它位于我国专属经济区没有主权纷争,但是,随着中国南海资源探索脚步的加快,不排除有更多区域发现可燃冰。因此,我国需要提前布局,做好相应的外交工作与危机管理预案,以便更好地保护我国的利益不受侵害。
以可燃冰为起点,我个人对未来能源进行大胆的预测。
第一,可燃冰将会是一次重要的能源革命,也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如前所述,与其他新能源相比,可燃冰蕴藏量大、燃烧热值高、清洁度好。更重要的是,目前全球天然气的运输网络和储存设施已经基本具备,一旦可燃冰投入商用,可以利用现有网络进行储运,同时可避免当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面临的并网难题。所以,可燃冰一旦投入商用,将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能源革命!依据杰里米·里夫金( Jeremy Rifkin)的观点,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炭;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谈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互联网。在讨论可再生能源时,他提到了光伏等新能源,却忽视了可燃冰巨大的利用潜力及其价值。而我认为,随着开采工艺的完善,可燃冰将大有作为。虽然不少人倾向于认为核聚变将是人类的终极能源,但这并不影响可燃冰在核聚变商业化之前,相对于传统石化能源的革命性作用与影响力。毕竟,人类的进步是渐进式和阶梯式的。能源的开发和发展也是如此。
第二,虽然可燃冰潜力无限,但其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可能还需要较长时期。依据比较乐观的预测,我国最早可能会在 2030年实现商业化。但是,对于可燃冰这一新能源,我们应该稳立潮头,同时不失谨慎,让这场革命步履坚定,而不是徒有其名。
第三,可燃冰开发的经济性较强,同时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其量产还会对传统的油气价格带来冲击。俄罗斯媒体预测,中国对可燃冰的成功开采,将令国际油气价格“崩溃”。可燃冰的量产,以及油气价格可能出现的下行,无疑将延长化石能源的使用年限,并扩大其使用规模。在可预见的将来,单一能源独占市场的局面难以出现,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仍然不可替代,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将在较长时间内共荣共生。
可燃冰是什么?遇火能燃烧,未来它真的能取代石油吗?
能够燃烧的冰你见过吗?2020年,我国在南海展开的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取得了圆满成功并且超出预期。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中,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这可是让世界各国都羡慕,让美国紧张的成就!那么可燃冰是什么?它真的非常重要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可燃冰和我们日常所遇到的冰不同,分子状为笼状结构,主要成分为甲烷和水,所以可燃冰又叫甲烷水合物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它呈固态的冰晶状,存在于大陆上的永久冻土层,和海洋大陆架底部的岩层中,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环境,那就是温度低压力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形成可燃冰。但是,一旦它的周围环境发生变化(低压和高温),就会分解为甲烷和水,遇火会燃烧。由于可燃冰的内部所蕴含的甲烷其纯度超高,并且污染低,所以被称为人类未来的新能源。
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的计算,2050年左右石油资源将会枯竭,到那时,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而能延缓这个事件发生的新能源,就是可燃冰。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度非常高,尤其是对是石油的依赖,高达百分之七十,一旦石油供应被中断,那就有可能在未来会出现“能源危机”。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寻找新能源,而可燃冰就是替代石油的最佳选择,一旦我国掌握了成熟的开采技术,实现可燃冰商业化,这无疑会进一步的提高中国在全球的地位,成为世界第一能源大国。
在这里我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未来如果有国家需要开采可燃冰技术,中国应该向他们提供吗?
可燃冰是人类未来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资源。我们目前最常见能源为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些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可燃冰究竟有多重要?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时,可以产生164立方米的甲烷和0.8立方米的水。假设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40-60立方米的天然气,那么一立方米的可燃冰储气量,够一个家庭使用近4个月。
根据勘查,专家表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可燃冰储量,初步预判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的储量,要知道我国的石油储量仅仅占全球的百分之2,可以说是“穷”人家的孩子,未来可燃冰的稳定开采无疑会,使我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翻身做主人,实现大国能源独立。
为什么前面说让全球羡慕,让美国紧张呢?美国,作为中东国家战争的始俑者,在能源资源方面一直持霸道的行为,为了资源总是军事干预,富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假如未来中国成为能源大国,并且拥有自主的开采技术,那么我们在能源方面,便有了话语的主导权。可燃冰这么重要,该如何开采呢?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燃冰储备国,研发可燃冰开采技术是重中之重。这时候这就不得不说一件大国重器“蓝鲸一号”,蓝鲸一号长117米,高118米,最大钻井深度达15250米,可以抵御12级台风,2017年首度大展身手首次实现了稳定产气和连续开采60天的世界纪录,远远的把同样在进行可燃冰开采的日本甩在了身后。
2020年,中国再破纪录。这次大显身手的是蓝鲸二号,这次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开采了之前两倍的总储存量,这种进步无疑令人兴奋。中国在可燃冰开采技术上一次一次的突破,都是为了避免人类未来所面临的困境。几十年来美国人为石油不择手段,而如今的中国却为解决未来的能源危机,而刻苦研发。那么你认为,中国在未来会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开采技术吗?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