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中国最恐怖的朝代(国际上承认元朝是中国吗)

中国最恐怖的朝代(国际上承认元朝是中国吗)

到现在还有人不承认元朝和清朝在中国的历史,该这样吗?

网上有很多人讨论元朝和清朝是不是中国的王朝,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国人,忽必烈是不是中国人,清朝入关算内战还是外族入侵?还有很多人受一些公知和地摊文学的影响开始无脑的黑甚至全盘否定元朝和清朝。如果你问他们你们为什么那么仇恨元朝和清朝,我估计他们只能说出仇恨的理由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都不是汉族人建立的是对汉人的侵略,元朝把汉人划分到最低等级,而清朝末年也是卖国割地赔款!其实他们还有一个小心思没有或者说不敢说出来,那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的民族观!持这种观点的人,我感觉说他们破坏国家的民族政策,反对毛主席制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都不为过!

成吉思汗

其实,这种问题还用讨论吗,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承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王朝,成吉思汗、忽必烈是中国人,清朝入关是内战。没有其他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

1.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中国必须要继承历代王朝,包括元朝和清朝遗留下来的土地、人口、文物、法统等一切。没有其他选择。

现在中国的领土很多是元朝和清朝打下来的,元朝首次把西藏纳入版图,在西藏驻军。汉人王朝从没长期统治过长城以北的大片游牧草原,恰好元朝和清朝对北方草原进行了有效统治,中国56个民族里有蒙古族和满族。

康熙

如果中国人不承认元朝和清朝,把元清当成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殖民帝国,是专门来殖民汉人、汉地的,并且向世界各国宣布这一点。那美国、欧洲、日本肯定笑傻了。人家马上就说,很好,既然如此,把属于元朝、清朝的东西让出来吧,包括汉地之外的大部分土地。

显然,中国人无法接受这一点,中国人不想失去任何一寸土地。因此,中国人没有其他选择,从清初满族为了巩固政权争取蒙古族的支持,开展的满蒙联姻开始,满蒙汉的多民族融合就已经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从亲缘、血缘来讲都是不可分割的。

元朝疆域图

这一点,爱国的中国人看得很清楚。

网上叫嚣元清非中国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对元清历史不够了解的普通人,这些人历史没学好,还受到激进民族主义的影响;另一个类人是受西方影响的公知,他们叫嚣元清非中国,不是为了中国好,而是为了配合西方遏制中国。

2.从古至今,中国官方一直承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王朝。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大明,他是承认元朝的天命的,元朝统治中国百年,有天命是既成事实。元朝被明朝取代,天命就转移到了明朝这里。

后来的民国、新中国也都承认元朝和清朝属于中国。

清朝疆域

3.蒙古人、满人和汉人本来就是兄弟民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一百多万年来,中华大地上的所有部落、民族都是有紧密的联系的,包括商贸往来、通婚、战争等。

夏商周的建立者要么本身就是夷狄,要么和夷狄通婚成惯例。西周的王族姬氏家族来自西戎,统领几十个部落灭掉了商朝,周朝奉行同姓不婚的国策,必须和异姓家族、夷狄部落联姻。比如,烽火戏诸侯的主角周幽王的王侯就来自申戎,周幽王因继承权问题惹怒了老丈人申侯,被申侯联合西戎给杀死。申侯的外孙就是后来开创东周的周平王。姜子牙来自东夷,姜子牙的女儿嫁给了周武王姬发。

总之,夏、商、周时期,华夏和夷狄的上层其实按惯例通婚的,都是亲戚,不分彼此。跟近代欧洲一样。

到了春秋末期,夷狄国家大部分被消灭或者同化了,华夏诸侯国的文化水平也上来了,孔子等文化人才提出了“华夷之辩”。但夷和夏的区分并不明显。孔子说,夷入夏则夏,夏入夷则夷。夷和夏两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秦始皇

夷和夏真正区分开来,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发生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长城,夷和夏彻底被分开。尽管两边的王室、贵族、民众通婚了几十万年,一朝就被分开。

秦汉时期,长城以南形成了汉人,长城以为形成游牧民族。但是,中原皇帝坚持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依然认为游牧民族是王朝的臣民,只是暂时没有完成教化而已。

所以说,汉人和蒙古人、女真人等游牧、渔猎民族其实是近亲,而且一直获得历代王朝的官方承认,直到现在。

要不是民国时期沙俄、苏联的外力作用,外蒙压根就不会脱离出去,元朝是不是中国的,就更加不需要讨论了。

还有很多人谈论清朝的闭关锁国,甚至有人认为朝从建立起就是闭关锁国的,这更是滑稽,清朝正式闭关锁国是从乾隆后期开始的,那时清朝历史已经过半,国力已经开始下降了。

有很多人指出清朝末年丢失了很多土地,签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赔偿了很多钱给国外,国外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封建制的时期,让中国落后了很多年,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正是因为清末的不堪才有了近代人民民主思潮的觉醒,才有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来推翻帝制、并通过一系列的斗争才建立了新中国。

但是如果你架空历史,回看清末的中国,清末朝廷依然在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带来改变。从广州十三行对外通商,到洋务运动,再到民族工业初步创建,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依然在发展。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一共72年的晚清是最不堪的历史,但你不能用72年的历史去否定268年历史。我们不能忘记清王朝对中国版图的贡献,虽然清末备受屈辱,但我们不能忘记左中堂抬着棺材收复新疆,冯子材67岁还能抗法取得镇南关大捷。

左中堂收复新疆

一个否认自己国家历史的人能说自己爱国吗?如果这都算爱国,那么日本呢?“元清非中国”这个观点本来就是日本侵略者为了给侵华战争寻找合理性而提出的!因为只有蒙古族和满族变成了和日本一样的侵略者了,日本人才会找到如下的理由:蒙古族和满族也曾经侵略中国啊!你们中国人还把他们奉为正统,承认他们政权的合法性,所以你们中国人也应该承认日本政权的合法性啊!“我们的敌人大概还在那里做蒙元灭宋、满清灭明、英占北美和印度、拉丁系国家占中南美等等的好梦”,上文是毛主席的著作《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战略问题》的原文。

毛主席高瞻远瞩

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已把抗日战争和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分析的很清楚,如果你是热爱祖国的中国人,请不要被那些假公知的1450代节奏,而否定元清的正统,不论是任何中国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新中国时代,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每一段历史朝代都是中华灿烂五千年文明的鉴证。

成吉思汗是中国人吗?听鲁迅先生怎么说

成吉思汗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国的创建者,黄金家族最伟大的传说,他率领蒙古骑兵,将金国打得只剩半壁江山,令西夏沦为附庸称臣纳贡,吞灭花剌子模帝国,击败钦察与俄罗斯联军等辉煌的战绩。

成吉思汗叱咤欧亚大陆,奠定蒙古帝国的崛起,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宣称为中国皇帝,成吉思汗就理所应当是中国人吗?笔者带您剖析,清朝与成吉思汗“中国人”的缘由。

成吉思汗

蒙古起源与明太祖朱元璋的认可

成吉思汗是中国人,世人常宣称有两点铁证:即蒙古族起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得到明太祖朱元璋认可政权合法性。

探讨蒙古起源这件事情,通常取自《旧唐书》和《契丹国志》,然而《旧唐书》是五代后晋刘昫编撰,《契丹国志》是南宋叶隆礼编撰,两个朝代未实际统领蒙古地区,且成书匆忙记述不详,用作实证稍显不足。

历代王朝皆有追封先祖的惯例,如曹魏尊奉宦官曹腾为高皇帝,如李唐尊北周大将李虎为景皇帝,如清朝尊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等,这些追封皇帝与王朝的建立没有直接关联,只被王朝的子嗣祭奠,而不能被史学家所公认,以免造成历史的错乱。

以此类推,被当做史料的《蒙古秘史》,只是蒙古族包含历史的文学巨著,记载孛儿只斤家族,渡过腾汲思水来到斡难河源头的不峏罕-合勒敦山,即便起源于内蒙古,按照移民的算法,数代繁衍百余年,出生国籍默认属于当地国家。

中外学者通过史籍与实际勘探,证实铁木真出身在斡难河流域,在斡难河之源建立蒙古国,对外也是以蒙古国主为称呼,接受来自各方的朝拜与进贡,即便也征服数十个国家,后代族裔多达千万,国际上倾向铁木真为蒙古国人。

铁木真时的蒙古帝国

明太祖朱元璋,确实赞誉过成吉思汗丰功伟绩,也批示过“大元”政权的合法性,但却不能断章取义,将成吉思汗视作中国人。

古代封建农耕,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弱,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金国割据淮河以北,使汉民族认可少数民族的统治,也帮助元世祖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夺取汗位。

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谢太后携南宋恭帝赵显出降,元帝国完成与南宋王朝的交接,在法统上对全国进行治理,并在崖山海战击碎南宋臣民抵抗的决心。

蒙古建立的元帝国,并没有所谓的种族制度,蒙古人存在穷困潦倒,汉族地主也有位高权重,北方汉民存在微弱的政治优越性。

当朱元璋发起北伐,《喻中原檄》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徐达迅速攻占元大都,却并未获得北方汉民的拥护,北元政权与明朝在西北和东北长期交锋。

元帝国起对西藏与云南进行统治,明王朝武力夺取西藏和云南后,对于少数民族占主体的区域,必须承认元帝国的法统,才能昭示明王朝的正统性。

北方汉民也是同样的道理,元帝国宽松的发展环境,使儒家与道家得到传播,消除北方知识分子的抵触,加快整个国家的融合,才是高明的政治手段。

明代疆域

蒙古军事力量是清王朝统治根基

提到清朝总能想到八旗,但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之时,所谓的“八旗”却又分成满洲八旗、汉军八旗与蒙古八旗三部分,以这十四万“八旗”兵马,远不足以问鼎中原。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采取一箭双雕计策,陆续从漠南蒙古和朝鲜征兵助阵,配合明朝降将攻城略地,削弱威胁清王朝统治的势力,保存清军八旗的军事力量。

蒙古除漠南蒙古外,还有漠北喀尔喀蒙古与漠西卫拉特蒙古两大势力,清朝康熙帝忙于“三藩之乱”时,准噶尔贵族噶尔丹夺取汗位,并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尔丹挥师征服喀尔喀蒙古,继而进犯漠南蒙古。

康熙帝太清楚蒙古的强大,所以更不能容忍噶尔丹的扩张,三次率军亲征,取得乌兰布通之战与昭莫多之战的胜利,却没能消除准噶尔汗国的威胁,清朝与准噶尔在西北长期鏖战。

直到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准噶尔内乱,清军在阿睦尔撒纳策应下,突袭伊犁灭亡准噶尔汗国,并在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事务,蒙古各部皆臣服清王朝,成为清王朝北部最坚固的防线。

清朝与准噶尔汗国

清朝雍正年间,满洲八旗便难堪重用,当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王朝八旗与绿营皆惨败,短时间丢失东南半壁,清王朝的财政赋税几乎断绝,最终启用汉族地主阶层镇压太平军,而清王朝的底牌便是强大的蒙古骑兵。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向北京进发,僧格林沁率领1万名蒙古骑兵,以悍不畏死的精神,在八里桥向联军发起冲锋,战事以惨败告终,却向世人宣告蒙古骑兵的坚韧和英勇,有他们在清王朝就将安然无恙。

蒙古族将领之所以效忠清王朝,要从清太宗皇太极说起,皇太极与蒙古王公约为兄弟,相互姻亲强化血缘联结;顺治帝册封西藏活佛,推进黄教在蒙古的传播;康熙帝助蒙古抗击外敌,三次东巡对蒙古王公封赏;乾隆年间为蒙古修史,编撰《钦定蒙古源流》等书。

清王朝越衰落,就越强化与蒙古的关系,洋务运动后,京师同文馆教授地理与历史,以蒙古与清朝为主,成吉思汗遂被塑造为中国的英雄,以至于鲁迅先生1934年发表《随便翻翻》,回忆私塾内容充满调侃。

《随便翻翻》: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汗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

蒙古为清王朝誓死效命,当英法联军撤离北京,僧格林沁统兵镇压捻军,最终战死沙场;还有札萨克亲王那彦图,鼓励蒙古殖边兴办实业,即便武昌起义后依旧拥护清帝。

鲁迅

总结:成吉思汗虽不是中国人,却代表蒙古族进取的精神

清朝君主,是封建王朝的皇帝,也兼任全蒙古的可汗;清朝美化成吉思汗,实现满清与蒙古利益捆绑,以中原的物产经济牵制蒙古,又以蒙古的军事力量震慑中原。

但随着科学考证的完善,谎言早已经被戳破。成吉思汗无论从出生背景到建立功勋,在十三世纪皆不属于中原政权;而他的死亡之谜尚未解开,也难以确定与当代中国的联系。

成吉思汗代表蒙古族进取的精神,却不能代表整个民族归属,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世代与中原保持交流与融合,蒙古族同胞认可祖国,他们便是中国人,完全不必争夺成吉思汗的归属。

文献参考:《旧唐书》、《明史》、《清史稿》、《随便看看》(鲁迅)。

刘伯温预测明朝国运六百半,朱元璋以为是650年,其实指的是300年

相信很多了解历史的朋友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和刘伯温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谋士,不知道成为了多少人学习和效仿的偶像。而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正是因为请得刘伯温出山,才可以打败陈友谅,建立大明。可以这样说,朱元璋能建立大明,刘伯温功不可没,除了政治上的过人谋略以外,刘伯温在占卜预测方面也是一绝。

他一生之中最出名的预测无非只有两件,一是预测自家子孙后代的气运官途,二是预测明朝的国运。刘伯温曾经预言说明朝国运六百半,朱元璋认为是650年,实际上却是300年,这是怎么回事呢?

才智过人高中,仕途不顺还乡

刘伯温出生于元末时期,浙江南田山人。《洞天福地记》中曾经这样记载南田这个地方:“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南田这样的洞天福地,养的刘伯温天资聪慧,才学过人。刘伯温的父亲启蒙他读书时,就发现了儿子的不寻常之处。

和别人家的孩子不同,小小的刘伯温在书桌前一坐就是一天,丝毫不见厌烦,反而对于读书兴趣盎然。在同龄人还在学堂苦读时,12岁的刘伯温早就考中了秀才。

在考中秀才后,刘伯温并没有得意自满,反而更加虔诚地跟随老师学习,研究深涩难懂的春秋经,学习各类知识。经过几年的潜心学习,刘伯温不论是天文地理,还是武器兵法都能娓娓道来,侃侃而谈。

和那时候的大多数男子一样,刘伯温心中也有着考取功名,报效国家的鸿鹄大志。元统元年,年仅23岁的刘伯温进京赶考,一举中了进士,实现了入朝为官的梦想。只可惜元朝轻视汉人,汉人在朝为官担任的官职也大都无关紧要,根本无法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刘伯温才华横溢,也只是当了一个八品小官。

对于刘伯温而言,虽然官小,倒也十分满足。他担任地方官时,以严明公正闻名遐迩,来来往往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人不夸赞他的。也正是因为他的刚正不阿,惹得许多贪污成性的官员不满,处处给他使绊子,让他得不到支持,孤立无援,只能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隐退起来,不问世事,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三顾茅庐请出山,辅佐君王得重用

刘伯温在家乡南田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不问世事。可外面的世界却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元末政治黑暗,官吏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反而只知道搜刮百姓钱财,以权谋私,老百姓苦不堪言,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企图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在这些起义军之中,就有后来的洪武大帝朱元璋。

没有读过书的朱元璋虽然成功建立起了自己的起义军,拥有了一定的军事实力,可他心里明白,自己只有用不完的蛮力,没有计谋和智慧,仅仅靠这些,是无法建立一个王朝的。在别人的推荐之下,朱元璋很快就听说了“南田先生”刘伯温的美名,想要将其收为己用。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朱元璋不惜“三顾茅庐”,亲自来到南田邀请刘伯温加入自己,成为自己的军师辅佐自己的大业。而刘伯温也被朱元璋的诚心所感动,决定将“宝”押在他身上,助朱元璋一臂之力。

有了刘伯温的帮助,朱元璋的事业很快就一路飙升,不仅诱敌深入,避其锋芒,一举打败了劲敌陈友谅,更是在诸多问题上为朱元璋拨开迷雾,制定计划,使得朱元璋的部队势如破竹,拿下了天下的统治权。

可以说明朝可以建立,离不开刘伯温的尽心辅佐,他功不可没。1368年,朱元璋登基,按理来说,刘伯温作为开国功臣,应该受到礼遇和嘉奖,可朱元璋却只给了他伯爵之位,反而对自己的同乡大加封赏。这是为何呢?

能力出众受猜忌,推算国运终还乡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伴君如伴虎。帝王之心难以揣测,稍不注意就会人头落地。朱元璋也不例外,成为皇帝之后,他的疑心病也越来越重,生怕这些以前陪他四处的老臣们功高盖主,推翻自己,自立为王。刘伯温既有谋略,又有胆识,自然让朱元璋忌惮不已。

可忌惮归忌惮,有些朝堂之事还必须交给刘伯温处理。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打压自己,可作为臣子,他却无可奈何,虽然寒心,却还对朱元璋抱有幻想。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占卜推测十分厉害,便让他推测大明王朝的国运。刘伯温推辞不了,只能硬着头皮推算。这一算可不得了,刘伯温自己推算出大明只有三百年的国运时也大吃一惊,经过反复推算确认,他确认了这个既定的事实。可朱元璋真的会相信嘛?

刘伯温十分担心自己直接告诉朱元璋会惹来杀身之祸,便含含糊糊告诉朱元璋,大明可存六百半。朱元璋听后大喜,认为大明可存650年,却不曾想到这只是刘伯温为了保全自身的含糊之词罢了。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不断巩固,朝堂之上的老臣越来越少,要么被朱元璋随便找个由头贬走,要么被残忍杀害,丝毫不顾及当年的兄弟之情。刘伯温意识到了危机,自己已经不再被朱元璋信任了,如果自己再待在朝堂之上,保不准下一个没命的就是自己。

为了保全自己和全家,刘伯温向朱元璋请辞,主动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也乐得自在,二话不说就同意了他的请求。离开京城时,刘伯温已经61岁高龄了。没过几年,刘伯温的身体便出现了问题,愈加虚弱。一次偶然的风寒,竟然久病不起,不到三个月就撒手人寰,离开人世。

结语

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当年饱受猜忌的刘伯温是否后悔过当初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自己拼尽全力,忠贞不二的辅佐到头来竟然换来的是怀疑和不被重视,这多么让人心寒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