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前三不种,坟后两不留”是迷信还是科学?信与不信,后果不同
又是一年清明节。
扫墓和种树提上人们的议事日程。
在一些农村地区,自古以来流传这样一句古话:
坟前三不种,坟后两不留。
这是迷信还是科学?有什么样的后果?
一、坟前“三不种”的意思。
“三不种”指不要在祖坟前栽种三种树木。
一是苦楝树。二是梨子树。三是柿子树。
从植物学来讲,这三种树都属于落叶木,春夏生长,秋冬落叶,不属于四季常青的树种,与祖坟的环境要求不一致。
从民俗学来讲,这三种树木的读音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如“苦楝树”,它的根、枝、花、叶虽可入药,但均有微毒。它的读音谐音“苦连树”,给人感觉是吃不完的苦,受不完的罪,很不吉利。
“梨子树”谐音离子树,“柿子树”谐音“死子树”,听起来十分刺耳。
因此,清明节扫墓,祖坟前最好不要种植这三种树。
二、什么叫“坟后两不留”?
“坟后两不留”指的是坟后不留土坑,不留竹子。
从风水学上讲,坟后留坑不吉利。
农谚云:“坟后留坑,坑苦后人”、“坟后一坑,祸不单行”。
意思就是说,祖坟后边不能有大一点的土坑,会影响祖坟风水,给后人带来不利。
不留竹子就是不要种植竹子,也不要让野生竹子生长。一旦发现坟前坟后长了竹子,一定要及时根除。
从植物学上讲,竹子的根系十分发达,而且生长迅速。它们的根茎会深入墓穴,对棺椁造成损害。
因此,清明扫墓的时候,要带一把锄头或铁锹,把坟前坟后的土坑尽量填平,把野生的竹子要连根拔除。
总之,古语“坟前三不种,坟后两不留”不是迷信思想,是环境科学的要求。做到三不种,两不留,不仅有利于祖坟环境的四季常青,也有利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坟头上需要栽树吗?坟头上有树好吗?
(1)必须厘清一个概念:在礼仪上,坟地栽树叫墓柏,即在坟地栽种松柏,所谓“墓柏以避魍魉”。墓柏汉代较为流行,一直传承至今。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陵墓,坟头上或墓地里都有松柏,就是这个意思。
(2)松柏以外的树统称杂树,我们说坟头上栽树或有树,就是这些杂树。有人为栽植的,但大都是自然生长的,包括柳树、楝树、桑树、刺槐、酸枣等,以及一些荆棘灌木。尤其是一些有肉浆类果实的树木,飞鸟等传播特别快。
(3)北方许多地区,在礼俗上,哭丧棒和引魂旗杆要求使用鲜柳枝,最后要插在墓地,赶上冬春季节,极易成活。柳树根系发达,生长很快,三五年就可成为大树。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坟头有大柳树,就是这样来的。
(4)坟头上有杂树好不好?意见不一,说法不同。有人说,坟头长树,说明地气旺,预示着儿孙兴旺。还有人说,树木有灵性,可以通地气,形成庇护,保护墓地,保护先人,能维系后人的运势。所以好。
(5)坟头上有杂树,我们认为不好。有三点理由:
其一,墓地埋葬着祖宗先人,是祭祀的地方,上坟就相当于开家庙开祠堂。家庙祠堂是神圣静洁的地方,墓地也是,不容许出现打破墓地祭祀氛围的任何事项。就是说,坟头一旦有树,树也成为祭祀的对象,树是活物,这是忌讳的。
其二,坟头上有树,尤其是大树,由于树是不断生长的,所以其根系肯定会伸展至棺柩,对棺柩和逝者产生影响,造成“逝者不得安息”,这是习俗文化最为忌讳的。
其三,坟头上一旦有树,就会招引鸟虫蝇蝉等,獾鼬鼠蛇等蜗居动物就随之而来,在坟地到处打洞。不说影响风水,自己怎么看怎么觉得不舒服。
(6)所以,坟头上一旦有杂树,应当及时清除,时间上不要超过清明。实际生活中,逢年过节,上坟扫墓是一般生活事项。每年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对自家的坟头进行规整清理。此时应当对坟地的树木进行彻底清除,即连根除掉。
(7)坟头上有杂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清除已经长成大树的,就别动了。此时清除大树必然会动摇棺柩,所以操作上最好是“留着大树,让出坟头。就是你长你的大树,我做我的坟头。无论树有多大,坟头必须有。坟头是祭祀的地方,必须突出祭祀的主旨义项。
(8)坟头上的大树啥时候清除呢?这个简单。啥时候没有人上坟了,就可以砍了。就是说,没有人认或者没有人想认这个坟头的时候,树就随便了。
归结一下。坟头是祭祀的地方,祭祀是神圣的精神文化活动,应该维系其圣洁纯粹的文化意义,不掺杂项,没有杂念,不受任何干扰。所以,坟地可以墓柏,但绝不要栽植其他杂树。坟头一旦出现其他树木,一定要及时清除。坟头的杂树没有及时清除已经长成大树的,就不要清除了,留给后人吧。后人找不到坟头或者不想找这个坟头时候,树自然就没了。
坟前立碑,多高为宜?有规定吗?
这个碑厉害不?
你别不信,还真有!最好不要随便立。
(1)一般居民百姓,草木泥土之人,如恒河砂砾,似漫天星辰。老婆孩子一家子,默默无闻一辈子。既无经天纬地之功,也无出将入相之能。柴米油盐酱醋茶,亲戚邻居老少娃。活着没有能够呼风唤雨,济世安民;死了也不需要勒石铭记,万家香火。你说立碑干嘛。有个坟头,自己家人知道就完了,与别人也不相干。
(2)所以,历史上,坟前墓前有碑的,都是皇家贵胄或英雄达人。从文化形态上讲,为弘扬正能量,对广大人民群众有普遍恩泽之人,对家国建设发展有特殊贡献之人,坟前墓前才有碑立和碑刻,可以享受万民香火。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墓碑,全都是创世盖世英雄或德品功业高仰之人。而一般平民人家,是不需要立碑的。没意义,没意思,也没必要。
(3)但人都有求尊求胜之欲,都有虚荣虚幻之心,都有夸耀炫耀之性,都有攀比对比之行。人家能立碑,我为啥不能。父母过世,在坟前立个碑,抒发一下自己的情绪,表现一下自己的德品,礼仪和法律上也没有禁止,又不损害妨碍他人。何错之有。所以,虽然官方礼仪规范没有坟前立碑的礼仪提倡和规制要求,但民间一直都有人在做。到两宋时期,坟前立碑已成民俗。
(4)北宋司马光,南宋朱熹,大儒也。为弘扬儒家主流意识形态,遏制限制佛道思想流传,重新诠释经典,创制礼仪。以《仪礼》《礼记》为依据,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援采民间习俗,制定礼仪规范。司马光创制《书仪》,朱熹创制《家礼》。作为新时代的礼仪范本。明清时期,《仪礼》《朱子家礼》就是礼仪制度的制定蓝本。《大明会典》确定的礼仪规章制度,基本上就是《朱子家礼》的原版。
(5)《朱子家礼----丧礼》在下葬环节有:“但留子弟一人监视实土,以至成坟。坟高四尺,立小石碑於其前,亦高四尺。”
朱熹要求碑高四尺,作为一般居民家庭礼仪操作的基本规制。但在朱熹之前,礼仪典籍没有这个设定。按《礼记》的记载,孔子将父母合葬于防,坟高四尺。后世将“坟高四尺”作为规制。四尺就是一米左右,平胸上下。《朱子家礼》的碑高四尺,可能就是从坟高四尺演创的。
(6)现实生活中,立碑作为习俗,很流行。农村的坟头墓碑少点,公墓里是人人有碑。有一米(四尺)左右的墓碑,也有更大更高的墓碑,特别是独立建坟的墓地,墓碑相对都大,有一米八、两米、两米二,甚至更高更大的。人们都希望大一些,所以,商家制作的规格也就大一些。
(7)永远记住:墓碑的高低大小与孝心没有关系。你心里有父母有祖宗,常挂念,常祭祀;你能够有事业有功业,有责任有担当,家庭家族兴旺,子孙绵绵,香火传承,就是对父母祖宗最大的孝。墓碑不在高低,孝敬全靠平时。
(8)坟前立碑,四尺为宜。你可以做高一些,做大一些,没关系,尽管做。但你必须清楚,礼仪事项全在于心,全在于平时。心里有才是真的有,平时有心才是真的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