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风俗之食衣住行》
居住
榆林群众,因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不同,居住习俗也不一样。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群众,多居住窑洞。窑洞又有多种: 土窑洞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保留古代穴居的习俗。土窑的地基多选用胶土山坡,先剖开崖面,然后开一个竖的长方形口子,挖进去一两米以后,便朝四面扩展,修成一个鸡蛋形的洞,再用宽镢刨光窑面,抹上粘泥,有时为了固实,窑顶间隔用柳椽支撑。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者可达20多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小方窗,仅一平方米左右,光线甚暗;另一种是半圆窗,约有3~4平方米,光线较好,土窑洞冬暖夏凉,修造容易,但窑内墙壁难以粉刷,窑面子容易风化雨蚀,山崩土陷易坍塌。山区群众多住土窑洞。
土窑洞侧,有的地方打一小拱洞,仅可容足,这叫爽堂。 窑洞村落,叫窑窠。土窑内侧另挖一小窑,叫拐窑。上部再开挖一小窑叫天窑,可避匪患,可藏财物。
打土窑要看土色、土脉,红胶土、横土最适宜打土窑。绵黄土、立土不适宜打土窑。
石窑洞 石窑洞的建筑材料是石头,其实是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面子颇讲究,有锤子活,皮条錾活,薄石斜砌活,细錾凿面活,还有水磨石活,常见的是细錾凿面、白灰勾缝的,窗户皆是圆窗,内部过去用细泥和麦鱼裹泥,现在用白灰或涂料粉刷。临河川道群众多修石窑洞。还有在石崖上挖的孔洞,这叫石窟,多为神灵居住,米脂有万佛洞,府谷有千佛洞。
砖窑洞 用砖砌成,式样建筑办法和石窑一样,外表灰蓬蓬的,颇为美观,但不如石窑坚固。
也有砖石混合窑洞,或窑腿用石头,窑旋用砖;或窑身用砖,窑面用石头。
接口子窑洞 在土窑洞外接一圈砖石拱洞,一般接1~2米,也有接3~5米的。这种窑洞比土窑洞坚固、美观,比砖石窑洞窑腿宽,省工省料,有的地方在土窑洞外接一房子,此叫半窑半房。此外,还有地窨子,这种多为临时性住宅,在地势较高处掘一土巷,长3~5米,宽、高均为2米左右,上搭椽棍成棚,前挖宽1米左右的斜坡人行道,凑合居住。
土基子窑洞 这种窑洞多见于定边、靖边平坦地区,选硬质土夯筑窑腿,高约3.3米,宽2.7~3.3米,深约6米。斜头土基子(长0.35米,宽0.17米,大头厚0.1米)过旋缝隙灌胶泥糊。窑成后内放柳椽箍撑,外抹胶泥,用棍击实,窑顶再垫以土木并夯实。土基子窑造价低廉,但不结实,易漏雨,易坍塌。六十年代曾采用群众运动推广土基子窑洞,但因技术、选址等原因,为时不久,大部分倒塌,七十年代后,农村很少有人修建土基子窑洞。吴堡三道垣用麦秸土掺水作土坯,修建的窑洞,也基本上属于土基子窑洞。洛川塬用泥巴和入麦草,制成干块,筑造的窑洞,叫泥基窑。 柳椽柳巴子窑洞 用硬质土夯筑窑腿,或于较高处就地挖坑修成。窑腿上每隔二尺左右刨对应竖槽,拱型柳椽、柳巴子(用沙柳结成)固于其上,再从另一方向绑扎柳巴子,经纬交错,然后布上劈柴、沙柳,抹上胶泥,即成窑洞。这种窑洞多见于定、靖山区,极简陋,七十年代后,不再修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增加薄壳式窑洞。这种窑洞系用砖石砌成,窑腿比砖石窑洞窄、高,窑拱洞是一个圆弧形,窑顶用油毡、沥青等新型建筑材料防雨,不像砖石窑洞垫一二尺厚的土。 还有一种是薄壳窑,外面是房子状,里面是薄壳窑,这种建筑省料。
一院窑洞一般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一进三开。窑腿上多有小窑,敬祀天地神祗。窑洞都接窑檐,或用砖砌花栏,防止雨水冲刷窑面。佳县、米脂、绥德、吴堡一带,不少人家用木料、石料在窑前形成走廊,这叫穿厦,独具一格,更为美观。窑洞的门窗多用柳、杨、榆、椿之木。窗棂或曲或直,或长或短,或横或竖,或斜或正,曲直交错,长短相间,构图或古朴典雅,或新颖别致,有丁字形、万字形、蛇抱蛋、胡椒叶、十二莲灯、八角楼等,也有雕刻花卉、彩绘油漆的,工艺讲究,美观大方,如美术图案,贴上白格生生的窗纸,红格艳艳的窗花,多姿多彩。近年来不少地方改用玻璃窗,阳光直射而入,明亮多了。窑洞的门多为双扇,佳县、吴堡一带多花格门(俗叫棂子门),绥德、清涧、米脂、子洲、横山等地多为实心门。窑洞多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吃水、种田两便,群众称之为“水食相连”之地。冬暖、夏凉,省建筑材料,容易修建,坚固、耐用,优点不少,但光线较暗。窑洞上面叫脑畔,脑畔上多栽树木,窑洞前面叫硷畔,硷畔上多种蔬菜。庄稼汉住在这样的窑洞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代代相传,怡然自乐。
旧时,长城沿线风沙区群众住“茅廊廊,草房房,柳把庵子土窑房。”茅廊,圆形,尖顶,沙柳围圈,柳条扎把结笼,呈尖顶,覆盖铺草,一侧留门,里外涂泥。柳把庵,土打墙,留门窗,沙柳数十根捆一起圈半圆,两头插入土墙里壁壕中,沙柳条编拍盖顶,铺盖茅草,上覆白泥防漏。但住这种柳把庵子的不多,多住房屋。这种房屋有多种,一种是土屋,夯土成墙,木作栋宇,上用泥土盖顶,多为中门,左右两开,窗户或是小木窗,或用柳条编织而成。房屋两边,毗连畜圈,四面或用土墙环围,或用木棍围成篱笆。由于地广人稀,院落皆很大,每户间居住距离甚远,土屋、土墙、土院,甚为简陋,俗称茅庵草舍。第二种是砖瓦房,或砖石砌成墙壁,木作栋宇,中檩架高,前后檩稍低,顶部铺瓦,这种房屋多见之。第三种房屋是楼板房。一般用砖砌墙壁,用钢筋混凝土楼板盖顶,上苫油毡,这是近年新兴的建筑,第四种是楼房,多为城镇居民、机关居住。起初,榆林一般楼房3~6层为多,后来,有了十多层二十多层的建筑。
一般说来,长城沿线群众居住分散,院落甚大,但修建比较简易,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厕所和畜圈;南部群众居住集中,院落较小,修建较细致。
不管住房还是住窑,群众不喜床板,而喜土炕。炕有前后之分,前炕也叫门口炕、窗炕,比较明亮而冬天较冷;后炕又叫掌炕,光线较暗而冬天较暖。炕和锅灶相连。锅灶一般用土石作方形炉台,石板旋口盖面。从灶火口到烟洞由柴炭口、炉腔、火口、炉坑、烟口(俗称猫巷)、炕洞、狗窝、烟洞八个部分组成炉灶。有的使用风箱,群众爱美,锅台上、炕四周都设法美化一新,有花花绿绿的炕围子,用鸡蛋皮也可以镶嵌成好看的花朵。群众多用柴炭烧饭、取暖,定边、靖边部分地区昔日烧畜粪,此俗渐无。柴炭缺的地方多用风匣鼓风。炕上或铺芦苇之席,或铺高粱秸秸之席,或铺席蓟之席,再铺羊毛毡,铺盖也甚简单,仅有被褥而已。农人闲暇,盘炕而坐,说古论今,乐在其中。“老婆娃娃热炕头”即是最大的愿望。过去布料昂贵,农家少铺没盖,一家有盖一块破被者,还有用皮袄、布袋苫身者,睡在冰冷的土炕上,寒苦之状,难以形容。近来群众生活日益好转,卧具也讲究起来了,城镇尤为明显。细铺细盖、枕巾苫单,毛毯、地毯、毛巾被之类,也不稀罕,使用蚊帐的也时而可见。群众多喜裸体而睡,故睡衣等物,多不使用。枕头颇讲究,或刺绣花卉虫鸟,或绣上“长命富贵”、“吉祥如意”等话语。室内陈设过去仅有几只酸菜缸、几个米面缸、一两个箱柜而已。近年来水泥为地,瓷砖为墙,屡见不鲜,既有新式家具组合柜、五斗橱、沙发等,又有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等现代化设备,日趋舒适。也有的家庭改炕为床。
修窑一般修单数,三孔、五孔、七孔,不修四孔、六孔,有四六不成材之说。一院窑洞,多修大门,大门颇讲究,有穷窑富门楼的说法,一般比家门宽敞高大,硬木做门,门为两扇。财主富户更讲究,门正中有铺首(门环),下有抱鼓石墩,门楼两侧有砖雕或石雕,门额上有“树德务滋”“山高水长”“耕读传家”“祖稷宗尼”“和为贵”“谦受益”“忠恕”“笃敬”等箴铭,也有表示身份的“进士第”“文林第”等。有科名的人家门前还可以置一对石狮。
修窑建房是一家中大事,群众修建前必请风水先生看地势、定方向(即座字)、择吉日动土,动土时要向土神烧香叩头。修建时邻居和亲戚朋友互相帮工,修成后有合龙口(或上梁)的习俗,居住前有安窗、安土神的习俗,住新窑乔迁时有暖窑的习俗。
坐 字修建时讲究坐字,榆林多采取坐西北面东南方向或坐东北面西南方向。一般说来坐西北面东南的多取乾山巽向、亥山巳向、壬山丙向、戌山辰向、辛山乙向五个方位;坐东北面西南的多取癸山丁向、丑山未向、艮山坤向、寅山申向、甲山庚向五个方位。坐字实际上为了选择日照时间,合理利用阳光。
合龙口 修窑建房合龙口是不可少的。老乡说,红白喜事常办哩,合龙口的事一辈子也很少经遇。因此合龙口尤为隆重。窑洞多为奇数,合龙口仪式一般在中窑举行。匠工预先在此窑面拱洞中间留一小缺口,是谓龙口,请阴阳选定吉日良辰,届时鸣炮三声,唢呐高奏,主人焚香请神,匠头在龙口放进鸡心、鱼心、兔心三心,七枚铜钱、五谷、五色精石、七料香药、五色丝线、菜籽、生铁屑等,一石工大师傅披着花红(红布、或红被面)手端一个盛有五谷(糜、谷、麻、麦、豆)、碎馍和碎糕、糖果等的碗(或升子),边向四方撒,边唱:
香烟飘飘进龙门,奉请各路众诸神。
今天正遇黄道日,请得鲁班来合龙。
一合龙口永不开,金银财宝进门来。
二合龙口大发展,子孙代代出大官。
三合龙口人丁旺,千粮万石有牛羊。
四合龙口福寿长,一辈更比一辈强。
五合龙口财门开,天地神仙降福来。
一撒东方甲乙木,木旺子弟成大才;
二撒南方丙丁火,火旺日子添精彩;
三撒西方庚辛金,金旺家胜多聚财;
四撒北方壬癸水,水旺滋养禄树栽;
五撒中方戊己土,土旺厚德百花开。
金钱撒到新窑院,大人娃娃都康健。
金钱撒到新窑上,荣华富贵万年长。
左撒青龙,右撒白虎,前撒朱雀,后撒玄武,
匠工无忌,主家无忌,天无忌,地无忌,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然后迅速把砖或石砌上,抹上石灰,再在龙口石缝放置一双新红竹筷、一支新毛笔、一锭新墨、一本新书(最好是皇历)合龙仪式才算完结。
佳县合龙口时,有人把两个大喜馍抛给主人。
合龙后,当天不许任何人爬上窑顶,匠工放假半天,因为下午,不能再动锤錾。
上梁时讲究也很多,要敬祀天地神祗,也撒五谷、糖果钱币,也唱祝贺之歌。合龙口上梁时都要在窑房两边贴红对联,旧时多写:凤抬头三星在户,龙合口五福临门。修建喜逢黄道日,合龙正遇紫微星。洞天福地斯为美,仁里德邻乃高风。现在写的是“合龙正遇艳阳日,修建喜逢大有年”、“新窑新居新气象,好水好山好风光”等,也有在窑腿上搭上红布、红头绳的,避邪祈福,以求吉祥之意。合龙口、上梁之日主人宴请工匠、亲朋好友。一来酬谢他们的辛劳;二来庆贺窑洞主体竣工。来客或送贺幛,或念祝词,或送喜钱,花红自然归大师傅。
安窗 合过龙口,才做窑檐、垫脑畔、倒窑石旋裱窑掌、盘炕、做锅台、垫脚地、粉刷、安门窗。安门窗尤为重视。安门窗时首先取一黄道吉日,门窗安好后,主人在门窗上贴红对联,合家吃喜糕,以示祝贺,一般不待客,也有大宴宾朋的。原因有二:其一,主人在合龙口时未来及操办,借机会酬谢大家;其二,主人爱排场,借机会光耀门第。
安土神 陕北的黄土土质松软,土崖土畔易于滑坡,大山崩坍之事,时有发生,土窑决顶及溃塌之事,亦不罕见,人畜时有伤亡。群众迷信心理,以为此是对土神或山神不恭而引起其震怒造成的。所以居住之时(或住过一段时间)有请阴阳、巫神安土神的习俗。
安土神时先写好土神之牌位,焚香燃纸,叩头致诚,阴阳或巫神手摇铜铃(或持三山刀在窑内外跳跳蹦蹦),口中念念有词,唱安土歌。
之后,巫神或阴阳用一块砖头,写上鬼符箓,把此砖放置在窑掌里,长期保存,据说鬼魅再也不敢为祟作怪了。
安土神的习俗乡村仍有,城镇难以见到。
为了避邪,有的地方在院子内有置隐壁墙的习俗,也有的地方在墙顶上放置泰山石敢当,有的地方则写有“一善”的圆头小碑。
暖窑 主人乔迁居住新窑,邻居纷纷前来祝贺,是谓暖窑。
暖窑多在晚上举行。乡间村子不大,三五十户人家,和睦相处,一家住新窑,全村都喜,于是邻居们你提一瓶酒,他拿一块肉,孩子们手拿一张画(空手是不该去的),纷纷赶到新窑主人家,主人站在门外笑脸相迎,小孩子放一串鞭炮,更增加喜气。主人早备好了下酒菜,让客人们尽情地喝,尽情地说笑。客人们也不拘束,或蹲于地上,或坐于炕头,喝个不亦乐乎,有的即兴唱起酒曲,更增添喜庆色彩。
酒暖人心,人暖家庭,欢歌笑语,热气腾腾,夜阑方散。
暖窑之日,同时安锅,安好锅,请一异性亲朋生第一把火,取众人拾柴火焰高之意。有的地方还要动响器,即敲铜锣或其他铜器。
乔迁也暖窑或暖房。城市居民住楼房也暖房,也邀约亲朋聚会,在房中饮酒,增加喜气。
住窑一般父亲居中窑,兄左弟幼。中窑也称正窑,由长房居住。
弟兄分家,亲朋好友携带灶具、碗筷看望,为之添家。
境内群众居住和经济条件有直接关系。解放前,贫苦百姓多住土房土窑或用片石砌窑盖房,土墙土院,土炕破锅台,柴门破窗,十分简陋。财主富户修建布局巧妙、精雕细刻的四合院或套院。砖石砌面,穿廊抱厦,既遮风雨又有威严感。靖边青阳岔有一官吏,在镇上修筑有60多孔窑洞的四合大院,并有很讲究的大门门楼。米脂县财主富户较多,建筑更为讲究,其中,姜氏庄园、常氏庄园、杨家沟马氏庄园皆很有气派和特色。
榆林、神木、绥德、米脂城内有不少四合院,或窑或房,颇为美观,尤其是榆林城的更为讲究。榆林城素称“小北京”,群众住宅多为“四合院”砖木结构瓦房,院落有一进、或二进、三进(穿院)。过去富户门庭楹角雕刻,内外各设迎墙照壁,大门以里又设二门,还有过庭。大门、住房五脊六兽阳合瓦布顶,门路台阶整齐;正方多五楹,三明两暗,两旁另设耳房,穿廊虎抱,雕梁画栋,门楼装饰飞檐兽头,变化多端,很有特色。个别富户,门前竖旗杆,蹲石狮子,大门为水磨的砖砌门楼,门内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后院内眷居住,前院是书房、会客室等,隐墙照壁,鸟兽峥嵘,楹桷雕刻,曲径通幽,甚为雅致,如入北京之四合院。但一般居民住一进两开平房,院落也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群众多修砖石窑洞、房屋,尤其是1979年以后城乡掀起修窑建房热,所以有“男人女人穿红袄,有钱没钱都修窑”之谚语,面积增多,质量提高,款式新颖,美观大方,坚固耐用,窑房内布局多样,客房、卧室、厨房,应有尽有,也有设浴室、暖气等设备的。油漆门窗,安装玻璃,室内室外,装饰一新,宽敞考究,大异旧时,但尚有一些简陋的住处,尤其是偏僻山村,土窑、土屋、土墙、土院,还可以见到,但这些窑洞住人的较少。随着移民搬迁,空的窑洞更多。
旧时为避战乱,群众多居住在山间偏僻处,而今都尽量选择地势低平之处修建。
清末民国初年,战乱频繁,榆林财主富户多在石崖或土崖上凿洞,修建崖窑(府谷叫窨子),有的崖窑里有井泉,有仓库,设计颇用心,建造颇费力,至今虽不住人,但在崖畔上仍可见其遗迹。也有的在山上构筑寨堡,供村民们集体居住,遗迹也有。
20世纪末,居住土窑洞的渐少,修建砖石窑洞的也在有减少,是窑洞不易修建,屋内又难以陈设和现代化不合拍等原因。
中国风水学流派与四大祖师
关于“风水”
通俗的讲,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就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风水宝地标准: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令生人纳福纳财、富贵无比;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地镇宅也就是风水宝地。
中国风水术起源古老,源远流长。但是,在唐代以前,风水只是封建帝王的专利,民间鲜见流传。据历代师承口传,古代帝王召集全国各地风水名师三千多人后经筛选留三百多人最后再次筛选定87个风水名师汇集京城写各自所学精华,汇成一书。其中一先生私心欲偷书出禁,被发现遭斩。余86个名师将所写汇集一书。至唐末内乱,杨公趁乱将书偷出。后慢慢流传民间。风水术,自古拥有“帝王之术”的称号。例如,在唐代,封建皇朝对术数实行严格的控制制度,不允许风水术在民间私自流传。例如,赵匡义继承皇位后,即于太平二年(公元977年)下诏:“天文、相术、六壬、遁甲、三命及阴阳书,民间并不得私习,若有蓄者,限沼到一月,悉从送官。限外不送及违诏私习者,悉斩。有能告者,赏钱十万。”所以,那个时候,风水之术在民间鲜见流传。
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的杨筠松在黄巢攻破京城后,来到赣南的兴国三僚村定居带徒传授,堪舆学才开始逐渐流传民间,开始仅流传在江西省的南部(现在的赣州市一十八个县市)内,以后逐渐扩展到闽、粤、桂、湘、浙等省,进而流传全中国。
中国风水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在中国五术中,以风水术的派别最为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公开打出名称的风水流派达三百多个之多。各个流派的理论、术语、操作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看待和剖析风水的角度各不相同。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属于为了自己出名,将东拼西抄而来的东西命名为自己的东西,出现了诸多“某氏风水学”的招牌,细看其中的内容,并没有完整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基本上是属于大杂烩式的内容。
杨公流派
杨公风水是一门完整的风水术,从形峦、理气、造葬法、择吉一环紧扣一环,在形峦上讲究形,势、情、方位的配合,讲究山水的雌雄配合,认为孤阳不长,孤阴不生,强调龙水阴阳交媾。在理气上,以先天纳音为体,以十二地支长生十二宫的后天气状态为用,主张龙要合水水合向,合禄合马合官星,首重龙水向三合连珠。在择吉上,讲究扶龙、补山、相主。做法上,讲究阴阳配合,五行相对平衡,从阴阳宅的式样、尺寸到颜色的选用,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光芒。
杨派风水又称江西派、峦头派、形势派,是以杨筠松、曾文遄、廖禹、赖文俊四公理论经验为基础,历经各代发扬光大流传而成的风水门派。它的核心理论是讲“龙、砂、水、向、穴”五字,所谓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此派一度盛行神州大地,最适合在山野平洋为人寻地立穴和阳宅开基。因为道术高深,救贫无数,其创派祖师杨筠松先生被后人尊称为杨公,世间也广为流传“杨公救贫一勺水”的说法。
杨公风水,首重龙脉,认为自然界山水是“天星下照,在地成形”的结果,天有九星,九星之气下照于地,形成九种不同的山型:贪狼如笋,巨门顶圆,武曲顶平而方,廉贞如火焰,禄存似蜈蚣,文曲如活蛇,破军如旗,左辅如马鞍,右弼无形,如惊蛇入草,若蛛丝马迹。贪狼、巨门、武曲端庄正直是为三吉,加上左辅、右弼二个辅佐之星合称为五吉,廉贞、禄存、文曲、破军四星为四凶星。九星行龙,各有章法,经过由老变嫩、由粗变细,由死变活、由丑变美,从而剥换出秀丽山峰作为父母而结穴。天地有阴阳,行龙有雄雌,阳龙结阴穴,阴龙结阳穴,顺逆横闪而结出窝钳乳突各种穴位。真龙必有真穴,《撼龙经》将九星所结之正穴进行归纳:“贪狼作穴是乳头,巨门作穴窝中求。武曲作穴钗钳觅,禄廉梳齿犁鐴头。文曲穴来坪里作,高处亦是掌心落。破军作穴似戈矛,身傍左右手皆收。定有两山接护转,不然一水过横流。辅星正穴燕巢仰,若在高山挂灯样。落在低平是鸡窠,纵有园头亦凹象。”
杨公风水以龙穴为体,以砂水为用。四周之山峰叫砂,以尖秀方圆而有情抱穴为吉,粗顽崩破倾斜、似各种凶器或者反背是为凶。杨公风水认为水乃龙脉之精血,有水斯有生气,真龙必有左右两水伴随,无水则无生气可言,无水龙也无界止,必不结穴。水以弯环抱穴是为有情,清澈、悠扬、秀美为吉。无情冲穴、反弓、割脚,湍急、浑浊发臭为凶。
杨公风水在重视形峦的同时,非常重视建筑物的坐向(简称叫立向),认为山水无绝人之理,分金有转移之功。在理气上杨公风水以坐穴为体,依四种砂水所在方位的不同,讲究来山去水尽关情,以五行长生十二宫为区分砂水生旺休囚死作为分辨四周砂水所在方位吉凶的主要依据,生旺为吉,病死墓绝为凶。强调“内乘生气,外接堂气”。
杨公风水认为时空是一体的,在时间选择上,以造命法为主,强调“扶龙、补山、相主”,以在最有利的时间,去进行相应空间方位的建筑事宜。
在建筑结构、建筑模样的设计上,杨公风水形成了一套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性的营造方案,从建筑风格、建筑的高低尺寸、建筑物四周水路、道路的来去,色调的配合,都有十分讲究的完整模式。依照杨公风水营造出来的阴阳二宅,与四周自然环境混为一体,美不胜收。
三合流派
又叫三合水法,它注重看水来去的方向,以判断吉凶。在应用时,该派将二十四山向配十二长生位,再看水从何方来,又向何方去。风水对联:自然山水好风水 ,天地乾坤良云天;横批:风生水起 ,据杨筠松国师记载,大门张贴此对联风水好。.
杨公所创的三合派是风水界的主流,用三合的理论勘察阴阳宅的易友不计其数。三合风水也有不同的分支,有三合古法、三合新法、向上三合之分。三合古法是目前最为隐秘的风水术,其创始人为风水鼻祖杨筠松,主张用天盘双山配十二长生消砂纳水,代表作有<天玉经>、<玉尺经>、<青囊奥语>等,世称杨公九经。
三合新法的创始人为杨公之徒裔、宋代明师赖布衣,他在罗经上增添了人盘,使罗经天、地、人三才合一。其格龙立向纳水等仍然用三合古法,但主张用二十八宿五行配合人盘双山消砂,代表作有《催官篇》等。向上三合为明清风水大混乱时期,没落儒生王彻莹和尚和赵九真所创,将风水术的龙、穴、砂、水、向五要素,用立向作为最终的统一,并从向上起长生,反而把最关祸福的龙、水降为次要地位。其代表作主要有《地理五诀》、《地理原真》等。
“三合”的经典解释乃是指龙、水、向三者之间的配合,即<天玉经>所说的“龙合水,水合向(实指坐度)”。三合又指的是金木水火四局的生、旺、墓三合,也就是地支三合。如木生于亥,旺于卯,墓于未。但是三合风水的核心不是地支三合,而是龙、水、向三合连珠。杨筠松祖师在《天玉经》中说:“龙要合向向合水,水合三吉位;合禄合马合官星,本卦生旺寻;合凶合吉合祥瑞,何法能趋避?但看太岁是何神,立地见分明;成败定断何公位,三合年中是。”三合风水讲究的是父母三般卦,要求龙的入首、坐度、水口三卦合一,如水口是四大局的金局水口,来龙入首是金龙,就要求穴的坐度一定得控制在金龙的坐度之内。而罗盘上每个地支之下,都有含有金木水火四大局属性,如子字,在某些度数内,属金龙,某些度数内又属火龙,所以一个字就有不同的理气方法,不同的龙局其十二长生宫完全不一样,并非某些学术认为的那样,子字就一定是水局。
玄空流派
玄空派风水是目前流行最广的一种风水流派,比如无常派玄空风水、中州派玄空风水学、玄空玄命派等都属于玄空的分支。当今的风水学界比较推崇玄空风水学,认为它是目前各风水学门派中最准验的。因玄空风水布局收到奇效的事例比较多,加之玄空风水学相对来说比较难学,需要有深厚的功底及灵活运用易学的能力,又有秘不外传的规矩,所以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玄空风水学的代表人物是蒋大鸿、章仲山、沈竹礽等人,近年来沈氏玄空影响更大些。
玄空风水的理论核心是“形理兼查”。
形,即观察用事位周围物体之形状;
理,即依托于三元九运及《易经》之理,然后形理兼备考察凶吉;主要是以后天八卦数1至9排布在洛书九个宫位上,这9个数字各有意义代表,以计算凶吉,排布的盘称为玄空风水盘。玄空风水盘共四种,分为元旦盘、运星盘、山星盘、向星盘。
玄空风水学术在港台地区最为盛行,近年来,随着中国古文化遗产在不断的被挖掘、整理出来,港台地区出版的关于玄空风水学术的各种书籍开始流行于中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
因为宇宙无时不在运转,万物都随宇宙运转而无时不在消长,以气运为主,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运有转旋,而地气应之,是“元运”影响风水的成败兴衰。同时玄空风水的“元运”的原理出自“河图”、“洛书”,具有宇宙星辰运行的“周期律”又与地磁气转变的规则相通。
这里可以看出,玄空风水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河图、洛书”中从没有讲到“元运”,古书各种记载中也没有元运之说。杨公风水学术是以生气来论,而在玄空风水中是没有乘生气之说的。玄空风水以排“三元九运”为基础,来论“元运”,比如:大运为上元、中元、下元,每一元运为一个甲子,每上元、中元、下元每一个各为六十年,上元、中元、下元又各分小运,小运管二十年。所以玄空风水学术的基本元运是以日家学为基本,而日家学是择日学,《奇门遁甲》主要是用于出征、演兵、出行、预测,也会用到年运来论,所以这些与风水归根到底不是同出一道,所以风水学不能与预测、择日、玄空推运混杂在一起。
如一阳宅或阴宅建于1987年,玄空风水先定下1987年建房时间是什么运,大运论:1984—2044年立春止为下元,为下元七运,下元大运又分为七赤金、八白土、九紫火小运。论2007年为八小运所管,先用1987年七运定盘,那么列出九宫,以七运入中宫,之后推排,如癸山丁向,山星为六,向星为八,那么为六乾八艮之卦,金土相生,大吉,在多少年之内是吉。当然,如要论一个阳宅的每一流年吉凶,那么在排出上面运论吉凶后再按流年与阳宅及主人五行生克来论每一年的吉凶,就能知道每一年吉凶。从上面的论点中再引深入,如乾方大凶如在此方有安放了什么东西后就会有凶,乾为头,主应头部有问题。
八宅流派
八宅风水,是风水学中最古老的一门流派。风水分为:龙、穴、砂、水、向、意、形等几种相法;《八宅》属于其中“向”的理气部分,由后天八卦(洛书)发展而成;八宅主要把家宅按‘坐’和‘向’,分为东四宅和西四宅;同样把人分为东四命和西四命;再由屋子正中,将它们分(计算)四吉位和四凶位;主要是用飞星断事;八宅在民间的判断方法较为常规,但八宅更高层次的应用只在极少数人秘传。
八宅风水由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所创,以八卦配八宅,强调宅命配合,属理气派。东四命配东四宅,西四命配西四宅,此为八宅派的原则。现在的八宅派始于港台一些风水家,后传到内地,大众的观点认为此派虽简单易学但却效果不显,其实这是个错误。八宅派深合易理,奥妙无穷,但真正得其真传、掌握精髓的人却寥寥无几。有行内人士对此派不以为然,说明他们思想局限,还没有领悟到风水的真谛。
八宅风水是春秋战国时期聿明氏大规模东迁的路上所写的风水概述。现代的八宅风水有3处和古代不同,这个差异是因为唐玄宗“三秋之乱”后整体风水变差使得原有的小吉、玄吉、幺吉位置变成了绝命、六煞、祸害。在现代的日本还可以看到早期八宅风水的痕迹。
八宅风水学按大门所向的方位决定家宅的坐向。我们站在屋内中心点,面向着大门,则所面向的方位便是“向”,而与“向”相对的方位便是“坐”。不管家宅的屋形如何,坐与向的方位一定是相对的。例如,大门向西,则家宅坐东向西;大门向东南,则家宅坐西北。这八个方位分别对应八种卦象,分别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一个家宅的坐向决定该家宅究竟属什么卦。东方属震、南方属离、西方属兑、北方属坎、东南方属巽、西南方属坤、西北方属乾、东北方属艮。
金锁玉关流派
金锁玉关四字相当神秘,顾名思义就是用金的锁玉的匣收起来的意思,表示此书定贵不可多得。它的理论源于先天河图、后天洛书,强调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先后天通气、先后天八卦配合来推算阴阳宅的吉凶祸福,真正达到了阴阳不外河洛之理,配合不离八卦之法。金锁玉关以简单实用著称于世,它断事的准确度超过任何风水门派。金锁玉关又称过路阴阳,只要你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为人断阴阳宅时,不用罗盘,只需在阴阳宅四周转上一圈就可断出该阴阳宅的吉凶祸福,一目了然。金锁玉关本质上也是峦头形势派的一种。
什么是金锁玉关派?“金锁玉关”又名“过路阴阳”,是风水流派中“峦头派”也即“形式派”中的代表派系,曾被邵伟华先生誉为“风水学王冠顶上的明珠”。
“金锁玉关”又名“过路阴阳”,是风水流派中“峦头派”也即“形式派”中的代表派系,曾被邵伟华先生誉为“风水学王冠顶上的明珠”。
此派风水师又有“南方先生”、“识宝奎子”的美誉,称呼虽异,实质相同。此派风水师只要在你家的房子或祖坟周围游一下,就能一语道破你家的六亲兴衰吉凶祸福。
其论源于先天河图、后天洛书,强调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先后天通气、先后天八卦配合来推算阴阳宅的吉凶祸福,真正达到了阴阳不外河洛之理,配合不离八卦之法。金锁玉关以简单实用著称于世,它断事的准确度超过任何风水门派。金锁玉关又称过路阴阳,只要你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为人断阴阳宅时,不用罗盘,只需在阴阳宅四周转上一圈就可断出该阴阳宅的吉凶祸福,一目了然。
据传金锁玉关可以改命避祸。关于其改变命运的原理据说除了在风水峦头砂水上进行合理调整外,还借鉴了《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等宗教学思想,与《周易》原文中提到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不相违。
命理流派
命理派风水虽是当代兴起,其实自古有之。此派强调以个人命理为准,推出命主喜忌神。具体调理时注重寻找对应位置,之后对宅子的相对空间进行能量放大或抑制,从而达到改运目的。由于它是针对某一个人的而不是一家人一族人,所以起效快,特别灵验。毫不夸张地说,命理风水在效果和速度上其它任何流派都无可比拟。
命理派风水也叫八字风水术,是通过一个人的八字命理来研究并调理宅主家居风水的边缘学科新技术。其“宅命相配”的理论原则和建筑风水设计原理,必将使宅居风水对宅主产生巨大的助益作用而使人们达到“人宅合一”、“天人相应”的最高理想境界。
形峦流派
形势,就是指山川的地理地貌,也就是外在的自然环境或者人文环境,很多人觉得形势上好像没有流派,其实不然。形势上是有流派之别的。
形峦风水学主要是以形势派风水为主要理论体系、在操作技法上融合了理气派风水学的部分有机内容,是一门成熟的、实用的风水学术体系,该体系是由刘和易先生多年学易、研易、弘易的创新性成果。
形峦风水术在操作技法上融合了理气派风水学的部分有机内容,是一门成熟的、实用的风水学术体系,该体系是由刘和易先生多年学易、研易、弘易的创新性成果。形峦风水学体系创新性地融合了《葬经》、《撼龙经》、《疑龙经》、《罗经》、《地理五诀》等学术思想体系,有机地融合了峦头风水学、天星风水学、三合风水学等学术派别有机理论,内容上基本涵盖了风水学概论、三合罗经的基础知识、龙砂穴水向五诀解析等重要内容。其主要观点认为风水堪察应该重视山川与建筑的形法、重视砂水的向背情势、重视以向为核心统领龙砂穴水的理气。
九星流派
将各种各样的山归纳成九种基本类型,即贪狼、巨门、武曲、禄存、文曲、破军、廉贞、左辅、右弼,每个星体各有九种变化,以贪狼、巨门、武曲、左辅、右弼为吉,以廉贞、文曲、禄存、破军为凶。此法也叫“流星赶穴法”,杨筠松所倡导,以扬筠松所著《撼龙经》、《疑龙经》为经典。此法乃寻龙点穴的上乘之法。“上等地师看星斗”者即是此法,九星寻龙点穴又叫“流星赶穴”,被历代先贤称为“上乘之法”。以《飞宫九星派》的《九星》生旺关系,来作为主要的风水鉴定依据,并搭配人命磁场配卦的《八宅派》风水,进而形成精密的风水运作盘。
九宫飞星理论是风水流派“理气派”的核心。九宫飞星一般分为四种:年家九宫飞星,月家九宫飞星,日家九宫飞星,时家九宫飞星。
如果您能配合老黄历的每日忌宜、时辰忌宜、时辰吉凶、五行旺衰、今日卦象、三煞七煞等资料综合应用,那么您就可以随时随地趋吉避凶、心想事成了。
九星即为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及九紫。九宫按洛书排布,飞星轨迹由中宫作起点,然后按照洛书数序飞移,因此,飞星轨迹又称洛书轨迹(洛书步法)。顺飞:数字由小到大排列。逆飞:数字由大到小排列。顺逆飞排列顺序,按洛书由中为一乾一兑一艮一离一坎一坤一震一巽一中排列。
九宫飞星实际上也体现出了风水轮流转的道理,主要强调时运, "三元九运",即一白星、二黑星、三碧星、四绿星、五黄星、六白星、七赤星、八白星、九紫星,每一颗星管二十年,此为一运。每三颗星一组,共六十年(一个花甲六十年),此为一元。上中下三元组合,共有一百八十年,此为一个正元。
五星法流派
将山的形状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类型,端正秀气的金、木、土星是为“吉星”,可以作为房屋的靠山或者朝山;水、火二星是为“凶星”,认为只是山脉行走过程中的过渡星体。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风水名词,《甲阳军鉴》指周围有五座山 风水学称作为“金、木、水、水、土五星" 古代也叫做五岳真行,五坐山中间有一个山势平缓,被认为是五座山保护中间这座山,中间这座山也叫做“祖山”。在这样地势因为形成橘梗结印风水口诀称“青龙避万祸、白虎避不祥、朱雀避口舌、玄武避万鬼、黄龙避恶魔”
刘基《堪舆漫兴》云:“火南水北木居东,西有金星土在中,此谓五星来聚讲,天壤正气福无穷。”聚讲,谓如佛祖讲经,必众徒群聚而听。门徒众广,俯首而听,尤显佛祖神机。风水之聚讲,即指环侍拱卫。缠绕众多,愈显袓山尊贵。
杨筠松《撼龙经》云:“(廉贞)乱峰顶上乱石间,此处名为聚讲山,聚讲既成即分去,分宗拜祖迢迢路。”
廖瑀《泄天机·全局入式歌》云:“环绕名为聚讲山,根本在其间。”风水五星聚讲,取法于星象学之五里相聚,即金木水火土五星珠连于某一星区,论者以为正德天子当兴、天下太平之大吉象。如公元前十一世纪,五星聚房宿,周文王诛虐纣。风水家认为,山川触结考为生气凝聚所生,因此,五星聚讲是生气极盛之征应。
缪希雍《葬经翼》云:“气之积而成体也,厥状有五:火言其锐也,水言其波也,木言其直也,金言其圆也,土言其方也。五体咸备,气之至盛者也。”葬以乘生气为要,故生气旺盛之山,主结大贵之地。
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云:“地理家五星聚讲之理,亦与天文五星相聚同,故龙脉有此格者,前去多结大贵之地。”
廖公九星流派
相传由杨筠松徒裔廖禹所倡导,将各种山形分别为太阳、太阴、紫气、金水、天财、天罡、孤曜、燥火、扫荡九种,每种星体各有九种变化,以《泄天机》为代表作。
天府六星流派
将各种山体归纳为太阳、太阴、紫气、月孛、罗睺、计都六个种类。此法在社会上流传不广。根据天星之规律,此法以应用在南半球较为合适。
喝形流派
是鲁西南地区宋代业博采众家之长,研习四十余年结合祖传风水古书观点自成的风水流派,以形势派为根基,兼采理气之长。宋氏风水注重实用,客观,尊重传统,以发扬传统风水为己任,推陈出新。
喝形即山水取象之义,源自远古。汉书艺文志有地形书二十卷,自此相地术渐详。后有《青囊经》,乃相地之宗。而后惟以杨筠松之书夹图及刘江东《金函经》为准.。然学各专 ,门人各异,未有兼众作而会其全者。自宋张子微著有《玉髓真经》为地理全书。
凭直觉感受将山川形状比喻成生肖动物。如,狮、象、龟、蛇、风等。是形法对自然界形势观察的方法,以便判断吉凶。据吕青云家传的《地理史记》记载.喝形即山水取象之义,源自远古。汉书艺文志有地形书二十卷,自此相地术渐详。后有《青囊经》,乃相地之宗。而后惟以杨筠松之书夹图及刘江东《金函经》为准.。然学各专 ,门人各异,未有兼众作而会其全者。自宋张子微著有《玉髓真经》为地理全书。
卦理流派
以八卦理论为理论依据的风水学派——卦理派
用卦理理气的风水术流派可简称为卦理派。
1、八宅派:也叫八卦游年法,以汉代最为盛行,代表作是《黄帝宅经》。
可分为东西四宅法和八宅穿宫法两种。东西四宅法分别男女将人的年命和阳宅分成东、西两组,叫东四宅、西四宅。主张东西二宅不能相混,东四宅命人宜住东四宅,西四宅命人宜住西四宅。以伏位、生气、五鬼、延年、六煞、祸害、天医、绝命论吉凶,伏位、生气、延年、天医为吉,五鬼、六煞、祸害、绝命为凶。八宅穿宫是其最主要的方法。八宅穿宫法的主要部分风水书上未载,在北方民间师徒传承流传。
2、净阴净阳水法。也叫纳甲水法。乾纳甲,坤纳乙,艮纳丙,巽纳辛,离纳壬、寅、午、戌,坎纳子、癸、申、辰,震纳庚、亥、卯、未,兑纳丁、巳、酉、丑。乾坤离坎为阳,震兑艮巽为阴。主张向与水阴阳不混为吉,认为阴阳相混为凶。向上卦为辅弼,从中爻变起,依次为武曲、破军、廉贞、贪狼、巨门、禄存、文曲,辅弼、巨门、武曲、贪狼为吉水,破军、文曲、廉贞、禄存为凶水。该派以宋代的静道和尚为代表,代表作是南昌秀才万树华根据丰城的静道和尚口述整理而成的《入地眼全书》。
3、玄空飞星法:有玄空大卦、玄空飞星及龙门八法(又名<乾坤国宝>)三个大的流派。其中玄空飞星派又分为若干个派别。清代的蒋大鸿被称为玄空派的祖师,主张用九宫飞星配合三元九运理气。影响比较大的流派有六家,既“无常派”、“滇南派”、“苏州派”、“上虞派”、“湘楚派”、“广东派”,此外,还有李虔虚、温明远、高冠中、戴锡伦、赵鲁源、吴师青等,也都自成一家,大小流派不下百十家。近代,谈养吾先生创导二元八运之说,被称为谈氏玄空。王庭之先生创造了“中州派”。还有骆氏玄空、妙派玄空等等。玄空学派的小流派总数多达一百多个,主要区别在于飞星顺逆和派龙方法之异。
4、八卦风水术:有河洛水法、抽爻换象、六十四卦风水术(玄空大卦)、金锁玉关等等。
八卦风水有静盘、动盘之分别。
天星流派
天星风水术以天星理论为依据进行理气的风水术,比较典型是赖公的人盘消砂法和二十八宿天星在风水术上的应用。与上述两种风水术参合使用为多,极少单独使用者。
风水术讲究天人合一,人天和谐,所以, 无论是三合风水还是卦理风水都使用北斗九星的名字与本派的理气方法相挂钩,称为九星水法、七星水法、挨星。
天星风水是风水术中最难掌握的一个分支。天星风水也就是利用七政北斗来理气的一门风水学问,其实就是利用北斗七星二十八宿来判定风水吉凶的一门风水学术,它是风水术中消砂的部分内容。是风水术的一个分支。世上本没有什么天星风水术,只是一些大师们把七政四余择日和风水的部分摘出来就是天星风水术了。
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仅要山脉水法,也要日月星辰。 从上古时代起,人们就经常观看天象,研究星辰的变化,用来推测祸福吉凶,在选择风水宝地的时候,也会加入天文学的精髓,天地之相去,八万四千里,人之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人体金木水火土,上应五天星元,又有二十八星宿对应天下山川地理,星有美恶,地有吉凶。
古时,人们通过天星风水术选择陵寝或住宅的位置;现代,人们根据天星风水发现古墓等历史遗迹。
风水四大祖师
杨筠松
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窦州人。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死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是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传说杨筠松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筠松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筠松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筠松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筠松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筠松问弟子曾文辿此处何地,曾文辿说是药口,杨筠松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临死之前告诉曾文辿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筠松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卢光稠(840—911),讳定国,字茂唏,一字茂熙,出生于虔州(今赣州)虔化县清音里(今宁都县麻田)卢氏望族,汉代涿州著名大儒北中郎将卢植的裔孙,是唐朝末年赣南农民起义的领袖,世称卢王。他在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拥兵起义,并很快占据虔州,自任刺史,从此开始了他在虔州26年的统治生涯,成为赣州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首领。同时也是历史上一名治理开发赣南成绩卓著的功臣,也是赣南客家民系的早期杰出英雄人物。杨筠松国师风水对联:自然山水好风水 天地乾坤良云天;横批:风生水起 ,据杨筠松国师记载,大门张贴此对联风水好。
曾文辿
曾文辿是杨筠松弟子,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缝舆,号逸真,江西于都葛垇小溷村人,生于唐大中甲戌岁(854),卒于梁贞明三年丙子岁(916),享年63岁。其父曾德富。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习诗书,熟究天文经书,黄庭内经诸书。隐居雩都黄龙寺时,缘遇杨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鸟,遂得堪舆大道。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他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徒弟择址定向。
曾文辿和刘江东都是杨筠松弟子。刘江东,字渊则,又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江西省于都葛坳上老人,生于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其时杨筠松因黄巢破京城,避难江南,应江西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节度使卢光稠之请为卢光稠葬母,任卢光稠参军的刘江东崇慕杨公堪舆神术,遂与同乡曾文辿拜杨筠松为师,从游其门。刘江东是杨救贫先生的主要传人和杨公堪舆理论实践的主要记录者之一,为杨公堪舆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著有《三宝经》一书传世。刘江东传道,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刘江东去世后,葬在上老村下山虎形,,与其父同葬,坟墓至今保存完好,惜其后人重修坟茔时误改了碑向,坟墓右侧已生白蚁。刘江东故乡、广东丰顺等地还保留有刘江东所勘定的阴阳宅,至今乃兴旺发达。
廖金精
廖金精名瑀,字伯玉,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
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爷爷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
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东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对联“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赖布衣
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6年间)。赖布衣,曾任国师之职,后受奸臣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赖布衣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大地,凭着精湛的堪舆理论于与技术,一路怜贫救苦,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风水大师”的名声不胫而走。香港、广州、英德(大湾镇布心井村)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传说赖布衣所著《青乌序》刚刚脱稿就被南华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经一百多年后传给了刘伯温,刘伯温凭它辅佐朱元璋成就了帝业。又有传说孙中山先生的祖坟也是赖布衣堪定的。后来赖布衣看破红尘,遁隐山林,长与青山白云为伴,不见其踪。赖布衣被尊称为赣南四大堪舆祖师之一。赖布衣故乡的“布衣祠”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前来瞻仰的香港同胞络绎不绝。传世有《催官篇》等。香港电视剧《赖布衣》,1983年上映,是一部古装神话剧。
2019年利学习的风水方位布局——坎宅
2018年即将离去,2019年即将来临。在风水学上,每一个新年的到来都会形成一个新的风水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学习问题一直都牵挂着每一个家长的心。我们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孩子学习也一样,如果孩子本身的命运为天时的话,那么我们长期居住的住宅环境风水就为地利;得一好的地利风水环境可以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2019年有利孩子学习读书的风水布局。
风水布局主要分两个方面,住宅外环境布局和住宅内环境布局。当今要想随意布局外环境难度之大基本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主要讲解内环境有利学习的风水布局。了解风水的人都知道,风水学有很过个门派,其中玄空飞星属于理气派,在布局住宅内环境是它的长处,并且应验度非常高。今天我们就主要用玄空飞星的知识来分析。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今天主要讲解八运修建的坎宅(即坐北向南的住宅),其他住宅有机会再分享。所谓八运宅即2004年到2023年修建的住宅,当今特别是城市住宅大部分应该都是八运宅。坐北向南分又分三种情况:子山午向,壬山丙向,癸山丁向;今天我们就讲这三种坐向,当然玄空飞星还涉及兼挂,如子山午向兼壬丙,兼挂涉及到替星的知识,有机会给大家分享,今天就不在这里讲解。
子山午向和癸山丁向,根据统计所得,子山午向和癸山丁向排出的盘完全相同如下图所示:
2019年八运子山午和癸山丁流年山向运盘
其中整个九宫格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每个小方框中间的大写数字代表宅运,左上角的数字代表坐山星,右上角的数字代表向运星,左下角的数字代表流年飞星,有下角的数字代表地盘运星。根据每方框里的飞星组合,五行生克关系就能看出对应方位房间的吉凶。今天主要讲有利学习的飞星即四绿文曲星,于是就在九宫格中找跟4有关的飞星组合,找出最有利的文昌飞星布局。
根据图,与四绿文曲星有关的方位为,东南方,正北方,还有中宫;中宫在中间一般不用做书房,这里就不讨论。
东南方:大运和流年的七赤破军星都飞临东南巽宫,五行属金,山星三碧星五行属木,四绿文曲星五行属木。整个宫位是金克木局,也就是说有利文昌的文曲星被克制,不利文昌。
化解之法为化克为生,金生水,水生木,即在此方位放属水的五行器物,如鱼缸最好养四条鱼,构成一四组合。这样就有利文昌了。但是此方的山星三碧星为凶星,凶山星见水为吉,见山为凶,而向星四绿见水为吉。所以,此方在装修的时候不可高起。不可放高的家具比如衣柜,高的书架等。
正北方:正北坎宫有流年和大运的四绿文曲星,五行为木;九紫右弼星,五行为火;一白贪狼星五行为水;七赤破军星,五行为金。根据五行关系,缕清生克关系。七赤金生一白水,一白水生四绿木,四绿木生九紫火。但是四九和化为金,于是就有和化的金加七赤金生一白水,一白水生四绿木。这样看正北方是有利文昌的。
所以子山午向或癸山丁向2019年正北方,东南方都可作为孩子的卧室或者书房,但东南房间需要化解。
壬山丙向;首先拍出壬山丙向的飞星盘,如下图所示。
2019年八运壬山丙向流年山向运盘
根据上面介绍的方法,找出跟四有关系的方位宫,中宫除外。于是有东南方,正北方,西北方。
西北方:运星九紫和流年九紫星飞到西北,五行为火;向星四绿和山星三碧飞到西北,五行属木;地盘六白武曲星五行为金。也出现了四九同宫,四九和化为金。此方位向星四绿被合化,要取的向星四绿发生变质,因此此方位宫不利文昌。
东南:运星七赤和流年七赤飞临西北,五行为金;;山星五黄和向星二黑,五行为土;地盘四绿五行为木。但也出现了合化,二七合化为火,于是整体就有了合化之火生五黄土,五黄土生七赤金,七赤金克地盘四绿木。不利文昌,需要水来通关,金生水,水生木;即在此方放属水的鱼缸,方可有利于地盘的四绿。但是地盘四绿为方位星,有五行但不论吉凶。因此如果有更好的选择就不用此方。
正北方:山星八白和向星八白都飞临此方,五行为土;运星四绿和流年四绿五行为木;地盘一白五行为水。于是此方八白土克一白水,一白水生四绿木,四绿木克八白土。总体看来虽然有利文昌,但是四绿克八白,八白为吉凶也是当运吉星。如果不加以处理对于整个住宅都不利。因此此方需放置属金的五行(如铜铃铛,铜葫芦)和属火的五行(如红地毯,红灯笼)方可达到五行平衡。
所以壬山丙向2019年有利文昌的住宅房间为正北方;但也需做风水布局后方可用。
洞天寻隐·二十四治访道记丨稠稉治(下)
欧福克(Volker Olles)
汉末道教的“二十四治”是洞天福地的重要文化渊源之一,其独特的宗教与社会组织形式开启了两千年的道教历史,并成为后世各处名山的一种“原型”。欧福克博士的《二十四治访道记》原连载于“行脚成都”,回忆并记录了他1998年至99年间往来于川西平原,寻访汉末道教圣地的经历。现蒙欧福克博士授权,连载于此。
到了清代,稠稉治的所在地——新津天社山(老君山)老子庙得以恢复重建。在明末清初的战乱、尤其是张献忠起义军所带来的破坏与残杀结束之后,新津通过“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等措施,便步入了休养生息的时代;老子庙的香火也随之而获得延续。1790年,在杨会寅、罗拱两位知县的倡导下,老子庙开始重建。
晚清和民国时期,老子庙与“刘门”的关系十分密切。刘门以清儒刘沅(字止唐,一字讷如,号清阳、槐轩,1768–1856)的学说及教育体系为基础,形成了近现代四川最重要的民间团体之一。若想进一步了解刘门,请读者参阅发表于“行脚成都”的拙文《槐轩之道——四川刘门的源和流》。1799年、1821年以及1835年,在刘沅的赞助下,老君山上的诸多建筑得到了重建和修葺。不知那时的老子庙是否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但从1920年代起,老子庙就完全由刘门住持。
老子庙儒林祠中的“名教垂光”匾额 / 欧福克(Volker Olles)摄影
民国年间,老子庙在当地槐轩门人的赞助下得以重建。1923年老子庙毁于火灾后,刘门第四代掌门人刘咸焌(字仲韬,为刘沅孙,1871–1935)遂亲自监督了此庙的重建工程。老子庙整体建筑以成都青羊宫为蓝本,后者的布局和形制都被熟练地运用于老子庙的建设中。为了感恩当年的施主,老子庙三清殿旁建有一座“儒林祠”(亦称崇敬祠),祠内曾供奉了刘止唐先生及其八个儿子。
要理解刘止唐及槐轩门人对老君山的关爱,还得从刘止唐的生平经历谈起。槐轩门人虽宗孔孟为圭臬,但由于孔子曾得到老子的心传(老子为孔子之师),老子在刘门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刘沅一生中遇到过两位道家高人:静一道人和野云老人。为了仿效老、孔的师承关系,后来出现了一个传说,声称两位高士都是老子转世。这两位道家人物对刘沅的思想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后者。在刘沅生活状况较为狼狈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卖药老翁——野云老人。老人名叫李果圆,但他的身世是个谜,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说明其来龙去脉。大约从1796年到1804年,刘沅向野云老人学习道教内丹的修炼方法。刘沅不但感到这个修行方法与自己的儒家思想完全吻合,他的健康与生活状况也日见改善。在这个基础上,刘沅也开始传授一种功法,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静养功”。
刘咸焌题“无为自化”匾额 / 欧福克(Volker Olles)摄影
据说,当时刘沅与其师隐修的地方正是老君山(天社山)。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当时刘沅尚居双流,离新津的老君山并不远。不过,我并未在刘沅的作品中得到这段时间的相关证据。然而,老君山在刘门中的意义证明了,此山在刘沅生命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关于这个问题,新津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何毅豪老师认为:
“野云老人是槐轩学派与新津老子庙结缘的重要媒介。成都的道观虽多,但野云老人坚信老子西出函关之后,最终在新津稠稉山隐居,所以对新津老子庙情有独钟。老子庙是刘沅师徒的初遇地,也是最后的离别地。据《昌臻法师传》记载:‘……(刘沅)于是就跟随野云老人,学习了八年,他们经常到四川新津老君山参学。’昌臻法师(俗名张耀枢)的家族与刘门两度联姻,刘沅之孙刘咸荥(字豫波,成都‘五老七贤’之一)是昌臻法师的外公,槐轩门人颜楷是昌臻法师的岳父,昌臻法师留下的资料是很可信的。刘沅及槐轩后人多次修建新津老子庙,并把老子庙作为‘法言坛’的重要活动场所,就有报答师恩的因素。”
除了老君山上的老子庙以外,刘沅及其后人还大力捐助了其他道观,其中成都青羊宫最为出名。青羊宫是道教所传老子第二次降生及传经的圣地,因此青羊宫的地位并不亚于老子庙。其实,刘止唐与槐轩门人同时关注了青羊宫和老子庙,从清末到二十世纪中叶,两座道观都获得了刘门的多次捐助,而且在不同程度上由槐轩门人住持、经营。所以,老君山虽然被视为刘止唐和野云老人隐修之地,但槐轩门人对老子庙的支持与关爱,应该理解为刘门与四川道教之间的互动的一个方面。可以肯定的是,老子隐居天社山的传说曾得到刘止唐及槐轩门人的大力宣传,刘门在这个地方传统的巩固和传承上无疑起了关键性作用。
颜楷书于1919年的“江原形家”诗碑 / 欧福克(Volker Olles)摄影
1799年曾刻有一座碑。碑文追忆了18世纪末重修老子庙始末。事隔120年后的1919年,著名书法家颜楷(字雍耆,1877–1927)抄录了此碑并附短跋。颜楷乃杰出的槐轩门人,曾旅日攻读法政,在清朝多个行政部门担任官职。1911年,他参与领导了保路同志会,反对四川省铁路国有化。颜楷抄录的碑文也刻成了石碑,至今仍保存在老子庙混元殿中。诗文俨然以太上老君口吻曰:
昔驾青牛过函关,隐蜀新研天社山。
石室凿向太平座,丹灶烟浮透九天。
邛水为带岷江襟,控五凤而桥迎仙。
海岛蓬莱何似此,玉册经文授喜看。
盖新旬中遭燹烬,秋风荒草白云寒。
今显道灵重振起,愿将经文再一传。
老君山的神圣权威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天师道稠稉治的遗风,这个与黄帝和张道陵有关的圣地,被一个新的传说取代,或者说补充。上引的碑文及老子庙中由刘沅及其后人所撰的其他碑文、楹联等文献,均将此圣地作为太上老君的修炼之地。这个传说似乎早在刘沅接触此山之前就已在当地流传。但太上老君在本山的重要地位却是刘门掌门及槐轩门人重点塑造和宣扬的。
传统太上老君传记中的经典要素与新津的这个地点产生了关联。函谷关和青牛是老君传说中的两个标准要素。老君山则以其“天社山”的别名、两条河流及其1644年毁于兵燹的暗示得以清楚的识别。据说老君与尹喜(函谷关吏,被传授《道德经》第一人)的第二次会面发生在西周时的成都。尹喜在一只青羊的帮助下找到老君时,后者刚托生为李姓后裔。既见,老君即封弟子尹喜为真人。他们会面的地方据传就在今天的青羊宫,道观因而得名。在这个传统说法的基础上,新津的老君山被提升为老君的隐修之地,老君居山中洞穴修炼。碑文中暗示的这个圣地新的荣誉以及对老君道经的持续传承,都在刘沅及刘门的支持下得以实现。
此外,该诗碑上留下了神秘的署名:江原形家。“江原”为汉代已有的古地名,位于今双流区刘沅家乡附近;“形家”乃风水师的别称。但这个奇怪的名字并不只是这首清代诗文作者的别号而已。地方传说认为,江原形家正是老君;颜楷为碑文撰写的跋文也说明了此诗“相传老子显迹所为”。我倾向认为这首诗是扶乩所出;这种通神的撰写方式在清代文人中尤为普遍。
何毅豪老师这样描述了诗文的来历:“嘉庆九年(1804)初夏,在刘沅三十七岁时,野云老人与刘沅最后一次一起朝拜老子庙,当晚两人住在老子庙客堂。次日刘沅起床时,野云老人已经不见,只有一首诗贴在刘沅门上。”这则故事非常动听,但不符合史实。《江原形家诗》的原碑刻于清嘉庆己未年(1799),此碑至今保存在老子庙七真殿(三清殿背面)中。因此,《江原形家诗》不可能为1804年所作。另外,一位槐轩门人所撰的山志中还提到了另一种关于碑文由来的说法,我将在后文详释。
三元殿中信众问卦、点灯 / 欧福克(Volker Olles)摄影
近年研究刘门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份有关老君山的珍贵史料。这是一部槐轩门人于二十世纪下半叶撰写的《天社山志》,全名为《新津县天社山老子庙志》。在刘门的著述中,老君山这个俗名用得很少,更文雅的“天社山”才是刘门内部既定的标准叫法。这部当代作品为一部五十四页的线装手抄本(含诸多补遗),从未发表出版。刘沅后人曾为我提供了一本复印稿。此书以传统正体字精心写成,有两个序言,都作于1983年,作者后记为1984年撰。
《天社山志》的编撰者为新津人汤济苍(字潜盦),生于1923年,逝于1980年代后期。汤在民国时期成为刘门弟子,拜刘沅之孙刘咸燡(字晦愚,1877–1947或1948年初)为师,后者也是刘门最后一位正式的掌门人。汤济苍亦从刘咸荥(字豫波,1858–1949)习国文。刘咸荥为刘沅的另一个孙子,是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建国后,汤在新津水利局当干部。1961或62年,时值中国受大跃进及其他问题之害,汤从单位辞职,领取了一笔退休金后返家务农,住在老君山旁边的永商公社。
1960年代早期,“文革”之前,汤在老君山定居下来。当时老君庙空无一人,山上也没有道士。自1920年代以来经营此庙的刘门,他们所有的公开活动,1949年后即不再开展。为保护老君庙这一历史遗迹,永商公社安排汤济苍为护山人,看守老君庙。汤无疑是这一工作的最佳人选,因为他不仅是槐轩门人,同时也对文化遗产、文本研究以及考古有极大的兴趣。1961年,老子庙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庙里所有的塑像、两座大殿以及山门均在“文革”中被毁。汤济苍写道:“修建功德近三十年,十年动乱,四害横行,塑像文献,捣燬一空,幸存明清古柏及殿宇和石刻文字,庸非数耶!”
刘咸炘所题门额及对联 / 欧福克(Volker Olles)摄影
1985年,此庙再次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最终于次年作为宗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汤济苍抄录了庙里所有的碑文,其中几则来自他的记忆。他还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撰写了注文,以免一遍遍地向好奇的来访者们反复解释文献的含义。此外,他还结合庙宇的历史及修建情况,描述了庙宇建筑群中的每一处建筑。这些材料,包括太上老君的传说,以及老君山的信仰传统,共同构成了《天社山志》的内容。如果没有汤的记录,诸多被毁或被盗的碑铭等珍贵文献都将永远消失。此外,这部志书也是关于老君庙在民国时期发展情况的唯一文献,尤其其中有刘门及其新津门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的内容。汤氏对老君庙建设的记叙能使我们深入地洞见地方近代史,并揭示了当时诸多政界和军界的高级领袖都曾是槐轩门人。
汤济苍不仅记录了那些挖掘出的遗迹或老君庙内的遗存,还包括汉砖以及明代文昌和关帝的石像,后者立于洪武元年(1368)。他抄录了一份信息更为丰富的文献——《广种福田碑记》。此碑刻于乾隆元年(1736),在“文革”中下落不明。幸亏汤济苍抄录了原文,我们方能获悉碑文内容。该碑文有曰:“考新津县天社山老子庙建于东汉,蜀太守李严削山修庙,相传老子隐居于此,故立庙以祀。唐玄宗追封老子为玄元皇帝,扩修,元末燬于兵燹,明初重修。崇祯甲申年为流寇张献忠焚燬,清康熙初重修。”
关于老君庙的历史发展,这是目前可资利用的最全面的材料。当然,很难证实老君庙的修建是否与蜀守李严的活动有关。然而,清代普遍认为此庙建于东汉。显然,老子隐居此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很久,并非槐轩门人杜撰。刘沅在《老君山碑记》中确认了这一点,他再次强调了老子为孔子师,并在文末总结道:“天社山老子曾隐于此,庙祀甚古。人悉奉为神异。愚故述平生之言,命门人孙廷槐书于石以贻后。”刘止唐撰写的《老君山碑记》作于1854年,立于老君洞内——据说这里即为老子修炼之地。
尽管在刘沅及其弟子的主导下,清代老子庙几经翻修,但民国时期又再次面临修建。1918年,刘沅孙刘咸焌,也即刘门第四代掌门人,发起了老子庙的整体重建工作。刘咸焌当时在成都授学,门人中颇有一些名望甚高的军政名流和领袖。当时杰出的刘门弟子之一即为书法家颜楷。他也赞助了这项工程并撰写了募捐启事。捐建者主要为新津本地人,他们大多为槐轩门人。
老君庙的重建为整个圣地的建筑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与前面提到的江原形家的扶乩诗有关。此诗被认为是老君降示之作,其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昔闻,建庙时一老叟蹒跚来游,持案头笔,留此诗遂杳。其墨迹为县人所藏,有好事者事竣刻之于石。”老叟神秘出现并留诗一事,应该在18世纪晚期翻修老子庙的时候发生过。诗文原碑刻于1799年。清代老子庙的建筑原本朝南,也即“癸山丁向”。而在刘门主导下修建的新庙殿堂则是朝西的设计,也即“乙山辛向”,以便契合《江原形家诗》中的意蕴。这意味着老君庙的朝向整整转了90度。
我曾与风水建筑师蔡洪(Howard Choy)从中国堪舆学的角度探讨了这首《江原形家诗》。他认为,这首诗主要是一名“形家”(属于形势派的风水专家)对老君山风水特征的阐释,其中解释了老子庙建筑群为什么应朝西的问题。下面,我将对这首诗中最有说服力的风水证据做一总结:
诗的第三句中的“石室”就是神圣的老君洞,也就是传说中老子在山上的隐修之地。这个洞(或是汉代崖墓或是天然洞穴;顾颉刚于1940年造访老君山时就认为是天然洞穴)以及旁边的两座崖墓都朝西。值得注意的是,老君庙的殿宇也是这个朝向。显然,老君庙殿宇的朝向乃依“石室”朝向而定。蔡洪认为,诗中的“太平座”是指老君洞前的平地,为一吉利的露天之地或“聚焦”,也就是风水中所谓的“明堂”。这是诗中第四句提到的老子“丹灶”的位置。为了纪念老君,如今这里修建了一个用于焚烧香蜡钱纸的葫芦形香炉。诗的第五行描述了环绕老君山的河流,指出老君山面向邛水(南河),邛水如带环于西,岷江似襟抱于周。
第六句(控五凤而桥迎仙)是全诗最为神秘、难懂的地方。汤济苍在这句的注释下指认了舞凤桥和迎仙桥这两座桥,并抄录了两通相关的碑铭,但这些碑铭并不提及老君山。然而,蔡洪认为,这句诗重点突出的是圣地周边的环境,指老君山及环立于老君山周边的四座小山:卧牛山(据说为老子的坐骑青牛化身而成)、轩辕山(指黄帝,也称轩黄台)、送子山、插旗山(据说张道陵在这里插旗并斩妖除魔)。因此,按照蔡洪的说法,诗中的“五凤”是指老君山和这四座山,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座迎候仙人的桥梁——前端为较为矮小的山(卧牛山),后端为较高的轩辕山,阳山在左(送子山),阴山处右(插旗山,取其“插旗”之象,故为阴山),构成了当地“小宇宙”中的一个十字通道。对第六句的这种解读与老君山今天的地理极为吻合。接下来,让我们重新回到新建老子庙的历史中吧。
2021年拜送太岁平安道场(混元殿) / 欧福克(Volker Olles)摄影
1919年,新建工程从混元殿的修建开始。全殿耗时一年多,其中塑有的混元祖师像,他是老君的先天形象,代表着道本身。其时有新津人陈宝玉(字孟階),抱怨刘门选择老子庙的新朝向只顾发展自家教门。陈抱怨的真正原因是他家一处祖坟正在新殿附近,他认为混元殿“压”了他家的坟,会影响其风水。陈宝玉以混元殿面朝大邑县,会影响大邑风水为由,试图劝说大邑县军政要员将之拆除。然而这些大邑要员,如刘成勳(字禹九,1883–1944)、刘湘(字甫澄,1890–1938)、刘文渊、刘文辉(字自乾,1895–1976),他们都是槐轩门人(但他们与刘沅双流刘氏并不同宗!),陈的诉求被驳回。陈宝玉公然威胁要火烧老子庙。因而老君山的修建工作陷入停顿。
汤济苍写道:“忽于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十八日,全庙烧尽,仅存混元殿与老山门及三皇殿(按,供奉伏羲、神农、轩辕)和斋房少许。这是否陈宝玉烧的?不是。是善男信女们在山庙内祝地母会供天燃烛放炮,将庙上窑柴捆子惹燃。山高风大,水也困难,烧了三天多才熄。”
1923年的大火是老君山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事件。《江原形家诗》的第九句中提到的“新旬中遭燹烬”,遂被理解为影射这次事件的谶语——至少汤济苍所记录的解读是这样的。我则倾向于将这句诗与张献忠对老子庙的毁灭联系起来理解。因为这篇神秘的文字显然是在庆祝清代老君庙的重建。相关诗句的措辞也看不出老君庙的毁坏会发生在将来这层意思。另外,按照六十甲子来看,所谓“新旬”,应是包含有天干地支中第一个天干的新一轮纪年,也即“新旬”之年应有“甲”。1923年是癸亥年,次年才是甲子年。而张献忠毁庙的1644年,为甲申年,正与“盖新旬中遭燹烬”一句相符。
混元殿终于在1926年竣工——它增修了一个月台和梯步,并在殿堂前围墙的两边开了侧门。接着修建的是老君山山顶最主要的建筑——三清殿,祭祀道之一气化成的三而一、一而三的三清神灵。此殿左右两侧还配祀十二金仙。十二金仙这群佛、道二教圣人出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而他们被供奉在三清殿里似乎是四川独有的传统。成都青羊宫、新津老君山和(今已不存的)新津玉皇观都塑有十二金仙的神像。刘止唐曾在其所撰《重修青羊宫碑记》中批评这群圣人“陋沿小说,论者罕明”,并说明他们的身份来历实“则岁时十二宫,各含太极;是有道之士假形以明道,而不容泥象以求也”。然而,无论在青羊宫还是在老子庙中,刘止唐并没有阻止门人为十二金仙塑像。
1923年的火灾后,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师长刘文辉(1928年出任四川省省长)打算大力重建老君庙并增修老君山周围其他山上庙宇。据说,他为此印制了万余本募捐册。但时任刘门掌门的刘咸焌阻止了他。刘咸焌告诉刘文辉,若他以省长之名公然筹资建庙,老君山恐将再遭十次火燹之灾;用普通人自愿捐助的资金重建老君庙即可,这样做才恰当。刘文辉遂将募捐册付之一炬。
2002年老君圣诞(三清殿) / 欧福克(Volker Olles)摄影
三清殿的修建始于1928年,1931年竣工。这次的募捐启事是刘沅之孙——天才学者刘咸炘(字鑑泉,1897–1932)所撰。往山上搬运梁柱木料极为艰辛。有时实在太难了,人们向现场主持施工的孙绍纬(字星五)诉苦。汤济苍描述了当时孙的反应和工程情况:“孙闭目凝神,拱手祷告:‘望太上助一臂之力,达成修建,化世化民。’以这种精神鼓动,虽然不科学,但是终于完成。间或现有工伤事故,大都不药而愈,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孙绍纬是民国年间新津最杰出的槐轩门人之一(见拙文《重访新津孙家大院》)。新津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刘门重镇之一;较为著名的门人,在晚清有孙廷槐、彭润芳,民国有孙绍纬、董绍堂、杨绍典、黄静轩等。
三清殿背面供奉着七真,并将此神龛称为“七真殿”。七真是创建全真道的开山祖师——王重阳(1113–1170)的七位杰出弟子。不过,老君庙七真殿的缘起是相当特殊的。民国十七年(1928)九月,正重修三清殿时,某夜皓月当空,清风徐来,忽有七只白鹤飞来,栖于古柏枝头,鸣叫不绝,黎明始飞去,传为“七真朝太上”。故在正殿三清殿的背面,加塑了全真七子跨鹤像,并将客堂改名为“来鹤轩”。
第二年的三月,有两只梅花鹿(一母一子)上山游玩,这是个瑞兆。但修庙的泥工无知,追逐捕之,母鹿惊走,小鹿被打死烹食。刘咸焌听闻后,异常感伤,写下长诗《梅花鹿歌》。刘咸焌的父亲刘桂文任广西梧州知府时,府衙内养有一鹿,历任知府相继移交。几年后,刘桂文殁于任内,该鹿发狂跑掉了。老子庙来梅花鹿的日子,恰好是刘桂文逝世三十周年。
2002年老君圣诞(八卦亭) / 欧福克(Volker Olles)摄影
三清殿前的八卦亭是老君庙建筑的精华。它建于1926年,内有老君骑青牛像。三元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和其他神灵,位于老子庙建筑群后部,1944年竣工。老君山最有灵气的地方——老君洞,位于山顶下方,也经刘门整饬一新,洞内墙为砖砌,洞内神龛里端放老君的神像。此外,槐轩门人还修建了前文提及的儒林祠(亦称崇敬祠),主要纪念刘沅以及有功于老君庙的其他刘氏大德。灵祖楼供奉道观保护神王灵官,建于1942年。该建筑毁于“文革”,今灵祖楼建于1990年代。最后,还有一尊从一座佛寺(后来变成新津县救济院)搬来老君山的古老木雕观音像,安置在原来接待游客的一个小房屋中。这就是观音殿(也称慈航殿)的来历。这座小殿也在“文革”中被毁,现又重建。
槐轩门人在新津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慈善活动。比如,孙绍纬创办了“崇正书塾”,卫乃明、龚晖创办了“复古书塾”。书塾开设经、史、文学等课程,同时教授学生修习“静养功”,由老师教学生静坐,以强健体魄。对于无力交学费的学生,还减免学费。门人们还在新津建立了复善公所,照顾贫苦无依的老人、贫苦人家的新生儿、贫苦守寡妇女、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延请医生常驻公所,免费为贫苦病人施予医药。贫苦死者无力安葬者,提供义地、且施予棺木。年终无米过年者,还可领取米、钱。每年中元节,“法言坛”(源于刘门的火居道派)组织诵经拜忏,施食、化纸钱,超度那些枉死的、无后人的、早夭的孤魂野鬼。另外,城关镇、龙马乡还有法天善会,铁溪乡、顺江乡有济幽会,普兴有普佐仙坊,都是新津槐轩门人定期举办活动的场所。
戊戌(2018)年冠巾大法会(斗姥殿) / 欧福克(Volker Olles)摄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刘门被宣布为非法的“反动会道门”,老君山也因此失去了它的守护者。老子庙的宗教活动从此停止,只有汤济苍一人看守。“文革”混乱结束后,老君庙终于在1986年重新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1988年,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玄裔弟子张至容住持老子庙,老子庙正式成为龙门派道场。1989年,新津县道教协会在老子庙成立,会长由老子庙住持张至容担任。从此,老子庙的道教活动逐步正常开展。张至容大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道士,尤其注重道门斋醮科仪的传承。老子庙因而成为了法事活动极其丰富的道场,以农历二月十五老君圣诞为中心的“春祈法会”最为隆重。老子庙从不售门票,完全以其在新津人心目中的灵气以及道门的优秀传统获得了新生命及发展。因此,老子庙仍旧在继承天师遗训,是新津区唯一完整地体现二十四治的传统的道观。
1993年,大陆和港澳台为祈祷国泰民安,举行了“罗天大醮”,新津老子庙作为四川省南坛分会场,邀请了刘门“法言坛”高功曾道经(时年90余岁)及弟子一起做法事,盛况空前,每天参会者达3000余人。非常遗憾的是,老子庙与刘门、法言坛的交流未能持续至今。刘氏家族及槐轩门人所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虽然随处可见,但老子庙道观尚未找到一种融洽对待此文化遗产的模式。
张至容大师与作者(2019年3月于崇州西竺道院)
老子庙不是博物馆,而是一座有生命力的道教宫观。在张至容大师的主持下,古庙背后新建了一座宏伟的斗姥殿,大大改善了道众和信徒们的活动空间。2018年5月,老子庙承办了“戊戌年四川道教全真派冠巾大法会”,为来自全省各宫观的60余位新进弟子举行了冠巾仪式。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法事活动,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张至容大师及老子庙的道众、居士为道教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大贡献。
然而,在老君山最近的发展中,也有一个令人担心的倾向。原来的儒林祠、老君洞、观音洞等,都出现了一些新名称,使得这些圣地的原来含义及作用越来越模糊。一座道观需要道门本身的“灵炁”以及适合新时代的发展,但是也得尊重历史。刘门这段历史无疑给老子庙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稠稉治及老子遗风的传承起了关键性作用,其功不可没!“槐轩文化”的潜力非常大,而且它代表着巴蜀地区最正宗的本土文化。老子庙作为全真龙门派道场,完全可以发掘并爱护这个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窃以为,老子庙中的儒林祠是应该恢复的;这不仅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道门感恩的优良传统。佛寺、道观中建有祠堂,是很常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邛崃白鹤山鹤林寺中就有一座“了翁祠”,至今供奉着著名理学家魏了翁(1178–1237)。
参考资料:
[1] 何毅豪《老君山的道缘》(下),“方志新津”公众号,2020年4月17日。
欧福克(Volker Olles),一名欧理源,男,德国波恩人,1998年在波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05年在柏林洪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四川道教之近现代史与现状、中国宗教中的神圣空间(宗教地理)、四川刘门及法言坛、宫观及民间斋醮科仪、宫观(寺庙)历史与文化、传统宗教出版业、宗教碑铭学、道教环保伦理等。
责任编辑:黄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