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曾仕强是什么人物他说的话可信吗(曾仕强是什么人)

曾仕强是什么人物他说的话可信吗(曾仕强是什么人)

这一种人最了不起,是真正的人才,看看你是吗

现在很多人做事之所以付出很多,结果还是徒劳无功,就是因为不懂得“显仁藏智”。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600字,深度阅读需9分钟,受益终生|

俗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意思是说,如果一棵树长得很高,超出了别的树木很多,那么狂风来的时候最先吹折的必定是它。

如果一个土堆高出堤坝很多,那么湍急的水流来了必定将它冲走。

同理,人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众不同,必定会引来众人的猜忌和打击。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深谙此理,宁可韬光养晦,安然度日,也不会随意展露自己的实力,以免遭人算计,自讨苦吃。

但是现在,受各类现代文明的影响,我们处处在都在倡导竞争、表现,凡事都要争第一,都想高人一等。

学生考试要考第一,工作业绩要拼第一,企业市场占有率要争第一……

处处想胜过别人,似乎并没有让我们的幸福感提升多少,反而处处遭受打击,越努力越搞得身心俱疲。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四个字大智慧:显仁藏智。

一个懂得显仁藏智,深藏不露的人,不仅处处受欢迎,而且最有前途。

1

做人为什么要显仁藏智

人人都想做聪明人,都想智高一筹,胜过别人,这也无可厚非。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必须权衡清楚,就是什么样的人才是真聪明,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老实讲,一个人,如果人家一眼就看穿你,你还能有什么成就吗?

我们长期观察,大家也可以自己去发现,人有两种,一种是看高明得不得了,可是几次接触之后,越来越失望,最后知道他虚有其表。这种人是很可怜的。

另外一种人是怎么看都没有怎么样,再看还是没有怎么样,可是你越看越觉得这个人了不起,好像什么都懂。

什么都懂的人不会一次性表现出来,一次性就表现出来的人就是懂得很少。这样一来一回你就完全清楚了。

人不知而不愠,现代人很难做到。现在这句话应该改成人不知,你就大发脾气:你不知道我是谁吗,你不认识我吗……你算什么呢,可是现在太多人这样。

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回事,只是看到外国人是这样,就觉得自己为什么不可以,中国人终于敢表现了,中国人终于敢怎样怎样了,那就叫忘本,忘了自己是什么人。

《易经》64卦第一卦叫做乾卦,乾卦的第一爻叫做初九,初九只有四个字:潜龙勿用。

潜龙勿用就是后来老子所讲的深藏不露,深藏不露就是难得糊涂,这些都在讲一个东西:做人,要显仁藏智。

大家看,西方教堂之类的建筑喜欢盖在山顶上,于是很快就变成目标,被干掉了。

中国的寺庙大多建在深山老林,远离人群集中地方,高大而神秘,流传很久。

差别在哪里呢?就是我们重视的是看不见的藏,而西方人重视的是看得见的露。

例如,擅长书法的人不会轻易宣扬自己字写得好,擅长丹青的人,不会到处说自己会画画。

这样做很明智,否则求画求字的人络绎不绝,让人疲于应付,照顾稍有不周,厚此薄彼,就容易得罪人。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越出名、越有能力,麻烦愈多,责任越重。

虽说能者要多劳,但容易招人嫉妒,还不如隐藏实力,凡事量力而行。

2

显仁藏智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什么叫“显仁藏智”?就是把“智”藏起来,把“仁”显出来。

意思是说,一定要把基本的个人修养,把自己的品德打下良好的基础之后,再去求知识,求表现。

老子讲“大智若愚”,这句话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要理解“大智若愚”,必须要同时想到有大就有中,就有小。

所以,“大智若愚”这一句话要把它变成三句话“大智若愚”“中智若智”“小智若巧”。

当然后面那两句话是找不到的,因为古代的人不像现在,可以一写几千字,一印几万字,没有那么方便,他们要用雕刻的,每个字都当宝贝。所以这三句话古人浓缩为一句叫做“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愚”,不是愚蠢也不是愚笨,而是藏起来。

大智慧的人,懂得把智慧藏起来,让人感觉你这个人很仁慈,很可亲。

然后他就会亲近你,就会相信你,在这个时候,你把话说出来,很自然他就接受了,这才是真的聪明。

如果一开始就搬出很多大学问大道理,对方一看就会觉得你是不是来骗我钱的?你是不是来害我的?他整个人就有了防范,哪还会听你的。

现在很多人做事之所以付出很多,结果还是徒劳无功,就是因为不懂得“显仁藏智”。

中智慧的人呢?看起来很有智慧,一个人只要被人看出来有智慧,就已经是没有智慧了,最多就是中等智慧而已。

很多人老喜欢显示自己有智慧,这个人修养也是不够的。

小智就更糟糕了,若巧。觉得自己多灵巧,反应多快,机灵得不得了,什么都看得懂,实际上这种人差得太远。

古人并不认为敏锐智巧就是好事,他们以显仁藏智、不露自巧为正常的表现,这样的人才是淳厚的,才是高明的。

一句话到了嘴边刚要讲出来,赶快又吞下去,这需要高度的修养。

想到就说,那别人怎么办呢?因为别人的感觉跟你又不一定一样,你高兴的事情,别人不一定高兴。

《论语•雍也篇》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就告诉了我们仁和智是怎样配合的。

山是什么?是仁。水,是智。

我们看到它的仁,觉得山好可爱,就很放心去爬它,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上面一定有清凉的水。

做人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说老是显示自己的知识,那就告诉别人你没有仁心。没有仁心的人,有了知识以后就会乱用,那更可怕。

自己都没有真才实学,还到处去炫耀、吹捧,这样的人不仅不聪明,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而且还误导了别人,实在是害人害己,祸患无穷。

3

如何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常言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即使一个人能力再出众,本领再高强,也要谨防人外有人。

我们说显仁藏智,并不是说一点智都不能表现,而是 “不能随便表现”,但也不反对合理地进行表现。

同理,深藏不露也不是让你一点都不露,而应求取合理的露,站在不露的立场来露,避免过分或不及,那样对自己有害。

不应随意超越合理的范围,以免给自己留下祸患。

所以,中国人虽说要藏,但也会静观其变,会根据情势的变化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以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大家想想看,玉是怎么样的?是含在石头里面,大家都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不是玉,有多少玉,然后被把玩珍视。

如果说玉都显露在表面上,被一眼就看透了,哪还有什么珍贵的?就是因为它含在里面,随着人的开采,一点一点露出来,才显得无比珍贵。

我们不讲能力,却十分重视本事。

有能力而没有本事,往往一表现就遭殃。有本事的人,能够把能力表现得恰到好处,受人欢迎。

比如,大家在打羽毛球,邀请你参加,就算你是高手,也要谦虚,说:“好久没打了,很生疏。”几番相让,你才上场,结果轻松战胜对手。

对于你的表现,没人会觉得奇怪,因为大家都明白,你刚才那叫深藏不露,不强出头,低调,保留实力,这跟不实在、奸诈没有任何关系。

相反,你的谦虚还会给人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让人家觉得十分了不起。这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中国人做人的精髓,有四句话要好好去玩味:

糊糊涂涂不糊涂,含含混混不含混,随随便便不随便,马马虎虎不马虎。

这四句话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至高境界,归结为四个字就是:显仁藏智。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这一种人最了不起,是真正的人才,看看你是吗

现在很多人做事之所以付出很多,结果还是徒劳无功,就是因为不懂得“显仁藏智”。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600字,深度阅读需9分钟,受益终生|

俗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意思是说,如果一棵树长得很高,超出了别的树木很多,那么狂风来的时候最先吹折的必定是它。

如果一个土堆高出堤坝很多,那么湍急的水流来了必定将它冲走。

同理,人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众不同,必定会引来众人的猜忌和打击。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深谙此理,宁可韬光养晦,安然度日,也不会随意展露自己的实力,以免遭人算计,自讨苦吃。

但是现在,受各类现代文明的影响,我们处处在都在倡导竞争、表现,凡事都要争第一,都想高人一等。

学生考试要考第一,工作业绩要拼第一,企业市场占有率要争第一……

处处想胜过别人,似乎并没有让我们的幸福感提升多少,反而处处遭受打击,越努力越搞得身心俱疲。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四个字大智慧:显仁藏智。

一个懂得显仁藏智,深藏不露的人,不仅处处受欢迎,而且最有前途。

1

做人为什么要显仁藏智

人人都想做聪明人,都想智高一筹,胜过别人,这也无可厚非。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必须权衡清楚,就是什么样的人才是真聪明,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老实讲,一个人,如果人家一眼就看穿你,你还能有什么成就吗?

我们长期观察,大家也可以自己去发现,人有两种,一种是看高明得不得了,可是几次接触之后,越来越失望,最后知道他虚有其表。这种人是很可怜的。

另外一种人是怎么看都没有怎么样,再看还是没有怎么样,可是你越看越觉得这个人了不起,好像什么都懂。

什么都懂的人不会一次性表现出来,一次性就表现出来的人就是懂得很少。这样一来一回你就完全清楚了。

人不知而不愠,现代人很难做到。现在这句话应该改成人不知,你就大发脾气:你不知道我是谁吗,你不认识我吗……你算什么呢,可是现在太多人这样。

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回事,只是看到外国人是这样,就觉得自己为什么不可以,中国人终于敢表现了,中国人终于敢怎样怎样了,那就叫忘本,忘了自己是什么人。

《易经》64卦第一卦叫做乾卦,乾卦的第一爻叫做初九,初九只有四个字:潜龙勿用。

潜龙勿用就是后来老子所讲的深藏不露,深藏不露就是难得糊涂,这些都在讲一个东西:做人,要显仁藏智。

大家看,西方教堂之类的建筑喜欢盖在山顶上,于是很快就变成目标,被干掉了。

中国的寺庙大多建在深山老林,远离人群集中地方,高大而神秘,流传很久。

差别在哪里呢?就是我们重视的是看不见的藏,而西方人重视的是看得见的露。

例如,擅长书法的人不会轻易宣扬自己字写得好,擅长丹青的人,不会到处说自己会画画。

这样做很明智,否则求画求字的人络绎不绝,让人疲于应付,照顾稍有不周,厚此薄彼,就容易得罪人。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越出名、越有能力,麻烦愈多,责任越重。

虽说能者要多劳,但容易招人嫉妒,还不如隐藏实力,凡事量力而行。

2

显仁藏智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什么叫“显仁藏智”?就是把“智”藏起来,把“仁”显出来。

意思是说,一定要把基本的个人修养,把自己的品德打下良好的基础之后,再去求知识,求表现。

老子讲“大智若愚”,这句话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要理解“大智若愚”,必须要同时想到有大就有中,就有小。

所以,“大智若愚”这一句话要把它变成三句话“大智若愚”“中智若智”“小智若巧”。

当然后面那两句话是找不到的,因为古代的人不像现在,可以一写几千字,一印几万字,没有那么方便,他们要用雕刻的,每个字都当宝贝。所以这三句话古人浓缩为一句叫做“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愚”,不是愚蠢也不是愚笨,而是藏起来。

大智慧的人,懂得把智慧藏起来,让人感觉你这个人很仁慈,很可亲。

然后他就会亲近你,就会相信你,在这个时候,你把话说出来,很自然他就接受了,这才是真的聪明。

如果一开始就搬出很多大学问大道理,对方一看就会觉得你是不是来骗我钱的?你是不是来害我的?他整个人就有了防范,哪还会听你的。

现在很多人做事之所以付出很多,结果还是徒劳无功,就是因为不懂得“显仁藏智”。

中智慧的人呢?看起来很有智慧,一个人只要被人看出来有智慧,就已经是没有智慧了,最多就是中等智慧而已。

很多人老喜欢显示自己有智慧,这个人修养也是不够的。

小智就更糟糕了,若巧。觉得自己多灵巧,反应多快,机灵得不得了,什么都看得懂,实际上这种人差得太远。

古人并不认为敏锐智巧就是好事,他们以显仁藏智、不露自巧为正常的表现,这样的人才是淳厚的,才是高明的。

一句话到了嘴边刚要讲出来,赶快又吞下去,这需要高度的修养。

想到就说,那别人怎么办呢?因为别人的感觉跟你又不一定一样,你高兴的事情,别人不一定高兴。

《论语•雍也篇》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就告诉了我们仁和智是怎样配合的。

山是什么?是仁。水,是智。

我们看到它的仁,觉得山好可爱,就很放心去爬它,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上面一定有清凉的水。

做人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说老是显示自己的知识,那就告诉别人你没有仁心。没有仁心的人,有了知识以后就会乱用,那更可怕。

自己都没有真才实学,还到处去炫耀、吹捧,这样的人不仅不聪明,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而且还误导了别人,实在是害人害己,祸患无穷。

3

如何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常言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即使一个人能力再出众,本领再高强,也要谨防人外有人。

我们说显仁藏智,并不是说一点智都不能表现,而是 “不能随便表现”,但也不反对合理地进行表现。

同理,深藏不露也不是让你一点都不露,而应求取合理的露,站在不露的立场来露,避免过分或不及,那样对自己有害。

不应随意超越合理的范围,以免给自己留下祸患。

所以,中国人虽说要藏,但也会静观其变,会根据情势的变化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以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大家想想看,玉是怎么样的?是含在石头里面,大家都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不是玉,有多少玉,然后被把玩珍视。

如果说玉都显露在表面上,被一眼就看透了,哪还有什么珍贵的?就是因为它含在里面,随着人的开采,一点一点露出来,才显得无比珍贵。

我们不讲能力,却十分重视本事。

有能力而没有本事,往往一表现就遭殃。有本事的人,能够把能力表现得恰到好处,受人欢迎。

比如,大家在打羽毛球,邀请你参加,就算你是高手,也要谦虚,说:“好久没打了,很生疏。”几番相让,你才上场,结果轻松战胜对手。

对于你的表现,没人会觉得奇怪,因为大家都明白,你刚才那叫深藏不露,不强出头,低调,保留实力,这跟不实在、奸诈没有任何关系。

相反,你的谦虚还会给人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让人家觉得十分了不起。这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中国人做人的精髓,有四句话要好好去玩味:

糊糊涂涂不糊涂,含含混混不含混,随随便便不随便,马马虎虎不马虎。

这四句话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至高境界,归结为四个字就是:显仁藏智。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不灭的丰碑,永远的传承——曾仕强教授仙逝2周年纪念

大家好,我是书童小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敬爱的曾仕强教授仙逝两周年了。

寒风又起,难凉思念,一幕幕,一念念,光鲜如昨……

曾教授生于福建,长于台湾,出身教育世家,国学功底深厚。先后游学欧美,获硕士博士学位,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亲创罗浮山国学院……

会通中西,融贯古今,一身荣耀,一颗热血赤子心。

在全世界都不看好中国的情况下,他深得中国式管理之大用,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他说:“我这辈子来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把我们中国人的道理讲清楚。”

事实也证明,无数中国人遇见曾教授深入浅出的智慧,无不觉相见恨晚,深感身为中国人之自豪。

在曾教授2018年11月11日仙逝时,万千易友泪眼婆娑,悲痛欲绝……

今天,是曾教授仙逝两周年纪念之际,小易更加想念了。念到深处,曾教授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犹现眼前。

教授一生,著述等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弘扬中华道统文化奔走呼号,不辞辛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每念及此,无以言表。一人的伟大,在于身后不灭的丰碑,和集体永远的传承。

下面,请容小易再和您一起回顾曾教授一生彪炳千秋的五大伟业,以示致敬、感恩、传承与纪念。

01

敬畏圣贤,安身立命

第一个,良心读书会。

“谢天谢地,不忘祖先,敬畏圣贤”,是曾教授寄予“良心读书会”的宗旨。

没有天地,就没有一切。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

而没有圣贤,就没有我们心智的启发,那么我们一生就无法安身立命,也难有作为和福气。

更严重的是,偏离圣贤之道,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就会中断。

所以,我们需要圣贤的教诲,来学习安身立命的本事,来延续民族精神的传承。

现在,我们已经非常危险了。曾教授曾经无不担忧地多次指出,现代人读书普遍有三个弊病: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自以为是。

尤其是随便更改、意会圣贤之言,更是贻害子孙无穷。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圣贤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的谆谆教诲,都在久经流传的那几本著作里。

我们应该正本清源,修习真正的国学,实现安身立命,这就是良心读书会的初衷。

那国学是什么?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问。这种特色体现在思维上。比如每个民族、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看法不一样,它的关键就在思维。

既然学问的特色在思维,那就非读《易经》不可,《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源,要谈中华文化,学国学,非要把《易经》搞清楚不可。

然而,仅凭你我凡夫之能,要搞懂《易经》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我们就要找到那些已经破解易经奥秘的圣贤,以圣贤为榜样,敬畏圣贤之言,回归国学根本,方得真谛。

曾师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中等智慧的人,如果要领悟易经智慧,一定要读另一本书:《论语》,因为孔子是给中人讲解易经的。

而那些处于中等智慧人之上的少数人,就要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这也体现出孔子和老子从不同方面解读易经的乾坤配。

《易经》《论语》《道德经》,这三部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无论何时,都经得起反反复复推敲。

可是,这三部经典历史上解读之作汗牛充栋,错漏百出,也需正本清源。

曾师就担起了这个责任,他的伟大之处,正是在自身研通易学之后,继而易解百家。

他用易经思维作为核心统领,不仅为我们原汁原味详解了《易经》《论语》《道德经》以及历史人物的风范谋略,还在生活实践的层面做出了范例,比如家庭教育、婚姻爱情、为人处世、职场人际……

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条条框框,束之高阁的典籍,在曾师妙语连珠的著述里,变成了一个个拿来就可以用的日常情境。

“能用在生活中的学问,才是真的学问”,读曾教授的书,就是有这样通达而实用的魅力,让你如饥似渴,欲罢不能。

当今资讯繁乱,观念混杂,我们希望良心读书会引导大家正本清源修习圣贤智慧,学会安身立命的本事,还原人生本该有的样子。

02

自天佑之,做有福人

第二个,敬天祈福。

中华民族敬天祈福活动,是曾教授2015年在济南南郊宾馆首次提出的倡议,也是曾教授五大事业之一。

自2016年至2020年,海峡两岸敬天祈福活动已经走过了五个春秋,成功举办了五届。

小易记得,活动中有三大宗旨,足以用来诠释教授之公心。

宗旨之一是:国家民族兴旺,凡我炎黄子孙,不论身在何处,人人都有责任。

天有好生之德,曾教授多次强调,我们中国这次起来,是要救全人类的,而且也只有我们能救,这便是天降大任,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责任。

当今世界动荡,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全球环境污染、核战阴影、资源浪费、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等等诸多后遗症。

化解的办法,其实都在易经的智慧里。

易经告诉我们: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做好自己,天才佑之。

做自己首先要懂得敬天。

我们敬天,其实就是按照易经的道理去走,表示对天地自然的诚意与尊敬,看看老天爷能否降福。如此互动,就天人合一,无往不利了。

敬天祈福活动宗旨之二: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得天独厚,获得天人合一的真谛,以敬天向天宣誓,做人做事,时时顺天理,凭良心。

其中的“我”,是14亿当中的每一位炎黄子孙。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经久不衰,是因为尊重自然,敬畏天地,天人合一,知道了自己在天地之间的定位,即:万物之灵。

我们向天宣誓,也是时时给自己提醒,凡做人做事,当合天理凭良心,如此便可心安。

敬天祈福活动宗旨之三:自满清帝制结束以来,100多年,未曾敬天,今逢文化复兴,深感有恢复敬天的隆重意义,特此发起敬天活动。该活动纯为民间组织,绝不涉及政治、宗教。

中华民族一度历经劫难,步履坎坷,又加上西式科技风靡全球,导致愈来愈多的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

而敬天祈福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唤醒更多的中国人,重拾民族信仰,接续民族传承。

身为炎黄子孙,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敬人者,人恒敬之;敬天者,天必赐福!

在当下道德缺失、多元混杂的时代,这是曾教拨开云雾,直指本质,开示给我们的自救之路,也将是唯一的路。

03

中道管理,修己安人

第三个,中国式管理。

曾教授一生走遍全球,博学多闻,分别对美、日式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最终结合中国现实,得出结论:在中国社会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先要悟透中国人独特的民族习性,要有一套适合中国人的“中国式管理”。

曾教授从人际关系的巧妙运用、社交圈的拓展要领、自身情绪意志力的自我控制,甚至如何与同事搞好关系,与上级相处的分寸等处,对中国式管理,进行了多角度呈现以及精辟解析。

一石击起千层浪。

中国式管理一经应用,成效斐然,让无数企业人啧啧称赞。曾教授也就妥妥地被推崇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中国式管理讲究修己安人。管理要结合伦理,管理的目的是安人,而管理的起点,正是修己。

这要求我们由内到外,从自己做起,自己先改变,别人就会随你而变。

在曾教授不辞辛苦地为我们传授中国式管理的智慧之后,我们最缺的,就是传承。

曾教授大陆秘书兼弟子的李志峰先生透露,在曾教授需要传承的五大事业中,最难就是中国式管理。

让人欣喜的是,中国式管理传承团队,将于11月11日曾教授2周年纪念日,启动中国式管理传承营。

汇聚数十位有志之士,一起探讨中国式管理的传播传承模式,让中国式管理的风采被更多人看到并应用。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躬身力行,我们一直在努力。

04

未来教育,先学做人

第四个,罗浮山国学院及附属学校。

2016年9月1日,经过多年选址考察,集曾教授毕生国学积淀的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正式开学。

“以德为本,做人为先”,是曾教授为学校亲设的校训,意义深远。

当今教育,多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在德教方面比较薄弱,对孩子一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而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宗旨,正如曾教授所言:我们在罗浮山办教育,而不只是办一所学校。办学校比较容易,办教育十分艰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罗浮山国学院校训直接要求学生先学做人。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才是教育的顺序。

学校秉持的是“三国”标准,即:国家标准、国学根基、国际视野。

国家标准,对每个学校的要求都一样。如基本语文、数学、英语教材、升国旗、唱国歌等。

国学根基,则是要求先学做人,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先后诵读、分阶段自解易经、道德经、论语,并在学校内,在学生生活习惯上处处体现出来。

学校的建筑,一砖一瓦国学元素随处可见,完完全全让学生沉浸在国学氛围之中,让学生想不学都很难。

而国际视野,则是定期组织学生去国外修学,如英国、美国、日本。让学生立足传统文化的同时,走出去拓展视野,为将来中国的发展培育种子。

曾教授说,国学要复兴,并不是复古。所以国学教育并非一成不变,而应该与时俱进。

近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孩子们,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这些国学经典,在国家主张坚持民族文化自信的浪潮中,孩子们从这里开始领跑!

不仅如此,曾教授在遗嘱中说,罗浮山国学院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在国内办好国学教育,还要成为世界的典范。

诚然,这就是我们目标,更是使命。

05

上良心网,践行有得

第五个,良心网。

良心网,凭良心;凭良心,上良心网。

这是曾教授为良心网亲笔手书的题词,更是对良心网的期许。

在2006年年底的一个晚上,曾教授对秘书李志峰老师说:“未来,良心很重要!志峰,你能不能注册一个良心网?”

从那个时候起,一个追随曾教授做历史性记录的团队诞生了,那就是:良心网。

在随后的十几年间,曾教授的专题演讲、授课视频、各地讲学,都得以录制并精心制作,或以图书的形式出版,或以视频的形式上传网络,教授的思想和智慧得以逐步传播开来。

其中,最核心的,正是易经智慧。

也因此,良心网的愿景是:帮助1亿人学会能改变命运的易经思维。

于是,我们倾心打造易经思维APP、曾仕强学堂,以及其他传播平台,如今日头条、抖音、腾讯视频、哔哩哔哩、喜马拉雅等等曾教授专属账号。

可以说,曾教授智慧全网都有,您可以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途径,进行研习。

但是,我们不想,也不能止步于传播曾教授易经智慧那么简单,还要通过自身努力,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为此,良心网专门组建课程研发团队,基于曾师智慧视频,融合各种教学手段,打造系列的易经思维入门与进阶课程。

这就有了我们看到的“易经思维体验课·易学就会”“易经思维·初阶课程”“易经思维·中阶课程”,“易经思维·高阶课程”,迄今为止,已有数千人参与了易经思维的系统培训。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曾师仙逝不久,良心网还启动了易经思维践行社,三年知行,向善而生!

这是一个曾师忠粉大家庭,大家自己管理自己,一起发愿立志,用3年时间将曾教授5大体系视频修习一遍,做到传播传承,修己安人。

这便是孔子说的: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人人凭良心,时时立公心,自己先做起。

良心网相拥天下易友,传播传承曾教授智慧,带领易友们学会自我改命,这是初心,更是使命。

世界虽大,心安一隅。

愿良心网成为大家求真知,积善行的平台;愿每一个人在这里喜迎大道,健行有得!

我们敬爱的曾教授用尽一生心血,致力于弘扬中华道统文化,终成福泽万众的五大伟业。

拳拳之心,日月可鉴。

无论在什么时候,处什么位置,曾教授都躬身垂范,懿德知行,堪为表率。

他是少有的明师,更是当之无愧的人师!

在曾教授仙逝两周年纪念日之际,想必每一位曾教授智慧受益者都和小易一样,非常怀念曾教授,感恩他老人家对自己影响终生的教诲。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让我们共同发愿:不忘初心,牢记教诲,向善而行!

伟哉曾师!智慧永存,光辉不灭!

我辈唯有感恩、践行、传承!

本文策划:贾欧/周天明

《易经》入门,先听曾仕强还是傅佩荣?

曾教授和傅教授讲的《易经》,都很具启发性,但风格完全不同,各有千秋。先听哪个,要看个人需求。

1、 想“学占卦解卦” 还是想“开智慧”?

很多朋友学《易经》目的很明确,就想学占卦解卦,”《傅佩荣详解64卦》可以满足你。

傅教授把每一卦、每一爻什么意思,都解释得无比详细。而且,每讲到一个卦、一个爻,如果他曾经占到过,就会举一个例子,很容易听懂。

曾教授在《易经的智慧》中只讲了两种占卦方法,以及每个卦的大概意思,没有讲如何“解卦”。

但他的课里有很多大智慧,听完之后我们的思想直接和《易经》接轨,会通透很多。

2、 想学“为人处世”还是“知识”?

曾教授讲课的对象偏向“社会人”,对为人处世很有用。

傅教授讲课的对象偏向“高校学生”,或者已经进入社会的、爱读书的人。

举个例子。

曾教授讲“损卦和益卦”,会讲“损益”同时存在,你不可能只要益不要损。

“以舍求得”,才是对损卦的最好注解。

也就是说,他用《易经》这两个卦的配合,去讲为什么“有舍才有得”。

傅教授讲任何一卦都紧扣文本,会还原很多古时候的情况,对卦和爻的解释,具体到每个字,《论语》、《孟子》《说文解字》……中,对这个字各有什么记载,他都信手拈来。

期间还会穿插许多小故事,我听完他讲子路的样貌和行事风格,就感觉子路就站在我旁边一样,活生生的,也很有趣。

3、 想学道家还是儒家?

曾教授是用偏道家的方式在解读《易经》,所以他讲的比较灵性、高维,很多三维世界无法理解的事,站在高维一看,明明白白。

傅教授的内容偏儒家。

傅教授曾在耶鲁大学学哲学,中西方知识都很丰富,对儒家经典很熟悉,也有一些新观念。

比如他强调“人性向善”(动态的),而不是“人性本善”(静态的),直接跳出了“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

如果有朋友两者想都听,建议先听曾教授再听傅教授。为什么?因为曾教授的课笼统而概括,傅教授的课具体而详细。

就好比一个人初到一个城市,可以先感受一下这个城市的大概气质、格调,再慢慢深入它的大街小巷,去感受它具体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