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臻字五行属什么的(至字五行属什么)

臻字五行属什么的(至字五行属什么)

二十四节气里,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二十四节气里,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文/老张在路上

01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是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放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 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者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已则小满,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西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阴生于午, 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

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从上面排列可以看出:每季六个节气,可以分前后两半,前半四个立字起头,紧跟着后半“春夏秋冬”四字领头。

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起来开始;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就是“一分为二”;两个“至”字不是一季到头,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这就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呢?

先说说 “分”,“分”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众所周知,昼夜交替是由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照亮的半球为白天,没被照亮的半球为黑夜,地球自转一圈为一昼夜,白天与黑夜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做公转,而且倾斜的角度始终不变,公转一圈为一年,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上,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受太阳直射的纬度不同),于是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地球上的人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公转),地球人所看到的是太阳在恒星组成的星空背景上向后运动,每年转一圈。太阳运行线路(即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反映)称为黄道。黄经就是黄道上的度量坐标(经度)。按天文学惯例,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我国古人把太阳黄经的360°划分成24等份,每份15°,为一个节气,一共24节气。

春分(太阳到达黄经0°)这一天,太阳刚好直射赤道,此时,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地球的经圈重合,将所有纬线平分为两部分,一半位于昼半球,另一半位于夜半球,所以这一天全球昼夜几乎相等。

秋分(太阳到达黄经180°)这一天,太阳再度直射赤道,晨昏线同样经过南北极点,与地球的经圈重合,将所有纬线平分为两部分,这就是所以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所不同的是,在北半球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天气一天天变暖,同时白昼渐长,黑夜渐短;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太阳辐射逐渐减少,天气一天天变冷,同时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南半球刚好相反。

二是“季节平分”

春季一般是指立春到立夏这个期间,一共90天,春分那一天,正是春季的一半;秋季一般指立秋到立冬这个期间,也是90天,秋分那天也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才叫“分”。

02

那么,有人又会问:既然春、秋都是季节平分,那么夏、冬季节平分的节气为何又不用“分”而用“至”呢?

“至”字的本义是极的意思。之所以叫“夏至”、“冬至”而不是像春和秋一样叫分,仍是同地球的公转有关。因为夏至日及冬至日,是太阳轨道位于两端的日子。也就是说,夏至是“太阳到达至最北端的日子,冬至是“太阳到达至最南端的日子”。

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南半球则相反;而到了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南半球则相反。

立春,公历2月3-5日

立春现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古人根据长期的观察,又总结出了24节气中每一节气中的“三候”。竺可桢在《大自然的语言》中说:“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即:“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所谓“一候东风解冻”,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这就是所谓的“二候蛰虫始振”。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这就是“三候鱼陟负冰”。

立夏,公历5月5- 7日

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立夏三候是:蝼蝈鸣。蝼蝈,今人谓之土狗是也;蚯蚓出。蚯蚓即地龙;王瓜生,王瓜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

春分,公历约为3月19日~22日

以“分”为节气名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春分三候为:“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秋分,公历9月22~24日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也是以“分‘命名的第二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秋分的释名为:“八月中……解见春分”。意思是和秋分相同。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时侯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祭月无月毕竟不是圆满的事情,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03

现在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然而最早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却是冬至节。

司马迁《史记·律书》称:“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冬至日官方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据《史记·历书》,汉武帝刘彻当皇帝第7年(公元前104年),将“冬至”作为一年之始,并改年号,称该年为“太初原年”。同时诏令,要求大家过“冬至年”。

《淮南子·时则》记载,在冬至这天,“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现在人们说“冬至大如年”,就是这种习俗的遗孓。

那么,在二十四节气里,古人认为最看重要的节气是: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就是俗话说的“四时八节”。

四时为春夏秋冬;

八节为:“分”、“至”、“启”、“闭”。“分”即春分和秋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图文来自网络,旨在文化传播,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天干十个汉字各是什么意思?

我国古人很早就创造了天干地支,其中天干有十,分别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汉字表示;其中地支有十二,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汉字表示。古人创造天干地支的初衷就是为了纪时,故表示天干地支的所有汉字的本义都必然与时间有关。随着时间的变化,任何事物都会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并显示各阶段的不同属性,也就是天干地支都有五行属性。天干十字的五行属性分别是甲、乙属木,季节在春天;丙、丁属火,季节在夏天;戊、己属土,季节在夏秋之间;庚、辛属金,季节在秋天;壬、癸属水,季在冬天。下面,我们就结合五行属性及季节特点,谈谈表示天干的十个汉字的意义。

甲与乙,五行属木,季在春天。春天是阳气发泄,万物出达的时候,故甲与乙必是春天的状态及属性。甲字的甲骨文是草木含苞顶壳而欲出的形象。《说文解字》说:“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说文》的解读无疑从阳刚的一面说出了“甲”是春天的本质状态及其属性。不过,所谓“东方之孟”的说法似有待商榷,因为“从木戴孚甲之象”并不符合孟春之月的物候,而是仲春之月的物候,或笼统讲是春天的物候。

《说卦传》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后天八卦中,震居正东方之位,为仲春之卦也,是万物始出之时。《礼记·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日夜分,雷始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从惊蛰开始,才是草木萌发,蛰虫咸动,万物始出之时。严格地,做为天干之首的“甲”,应是仲春之月,春分日前后的物候。《易·蛊卦》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蛊卦》是由《泰卦》变化而来的,正是仲春之卦,节气包括惊蛰和春分。所谓“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就是指《蛊卦》的天时正是在春分日前约十五天加春分日后约十五天。“三”在古文中泛指多,“三日”就是多日,这里约为十五日。

“甲”作为天干之一的本义是指草木含苞顶壳而萌发的形象,突出春天阳气发泄,生机盎然的特征,象征阳刚进取的春天。由于“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包裹草木花芽的硬壳,故引申而泛指起包裹作用的坚硬的外壳,譬如盔甲。这就突破了“甲”作为天干的本身意义。《易·解卦》曰:“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这里的“甲”就不再是作为天干的本义,而是指包裹百果草木种籽的外壳。《解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的,天时曰戌,季秋之卦。“甲坼”就是指季秋之月,果实种籽已完全成熟,莫不脱离母体而分散也。

甲与乙作为天干之属,天时五行完全一致。“甲”是草木含苞顶壳而萌的形象,“乙”是植物屈曲向上生长的形象和状态。“甲”突出草木萌动,生机勃发之刚健的一面,而“乙”突出草木屈曲婀娜之柔嫩的一面,故“甲”为阳而“乙”为阴。《说文解字》云:“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彊,其出乙乙也。”乙作为天干之一,其本义就是指春天草木屈曲向上而生长的状态,突出春天万物生长而柔嫩的一面,象征婀娜柔嫩的春天。

丙与丁,五行属火,季节在夏天。夏天是万物皆相见而无有内者的季节,故丙与丁必是夏天的状态和属性。《礼记·月令》云:“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所谓“不可以内”,就是说季春之月,万物必会全部出达,若夏季来临还末出达,则再无出达的机会,败于内也。《易》以离卦象征夏天,《说卦传》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万物皆相见”是夏天最显著的状态及属性,而“万物皆相见”的状态莫过于大门敞开,一览无余,无所闭藏。观夫“丙”字甲骨文字形,正是大门敞开,户扇全无的形象。

《说文》:“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丙承乙,象人肩。”徐锴注曰:“阳功成,入于冂。冂,门也,天地阴阳之门也。”实际上,《说文》的解释以及徐锴的注释并不完全正确,却有可取之处。比如“丙,位南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万物成”却明显错了,万物成于秋而不在夏,应该是“万物现”而“炳然”。《说文》和徐锴在释“丙”时均提到“冂”,说明丙字从冂,冂字像门却无任何门户,是敞开着,起不到门的作用,故冂的意思是指野外,无任何遮挡,万物皆相见也。丙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敞开的门,门内的陈设一览无余,万物皆相见也,引申为显著、明亮。

丙与门有关,而丁也应该与门有关。笔者认为,丁应该就是顶门杠,顶门杠的形状就是一个“丁”字。上古时没有顶门杠,只有顶门石,用一块石头顶在门边,以防止门被顺便打开,故丁字的甲骨文原像一块石头。后来有了木质的顶门杠,于是丁字的甲骨文下面又多出一竖,这就是顶门杠的形象了。顶门杠虽然短小,却一杠顶门,众夫难开,显得非常强壮有力,所以“丁”又引申为形容强壮有力,又引申指年轻强壮的男子。至于《说文》所谓“丁,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的说法,我们只批评地接受可矣。

戊与己,五行属土,季在夏秋之间,为四季之中。夏秋之间,北斗斗柄指向西南方向,也就是后天八卦的坤位,是万物养育后代的时候。《说卦传》曰:“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戊己作为代表夏秋之间的天干,一定与万物致养后代有关。戊己对应坤位,坤为母。母亲在哺乳期,性情会朝两个方向变得极端,面对自己的孩子,她会变得无比温柔,爱心爆表;而面对危险,她会变得刚猛而无所畏惧,以保护自己的孩子。“戊”代表的就是刚猛的一面,而“己”代表的就是温柔的一面。

《百科释义》说:“戊,wù,会意。从丿从戈。‘丿’意为‘不’。‘戈’与‘丿’联合起来表示‘不动之戈’。戊与武同音通义:戊位中央,与‘武保半步(三尺)之安’一致。”子夏故坛认为,戊从丿从戈。‘丿’是抬腿迈步的形象,在这里表示半步距离。‘戈’为武器,表示防守。戊的本义就是近距离守卫,故曰“武保半步(三尺)之安”。女子本柔,为母则刚。母性在哺乳期,是不容他人靠近自己孩子的。半步之内,如果有他人靠近自己的孩子,她就会舍命反扑,御敌于三尺之外。戊作为天干之一,就是表示夏秋之间,万物致养之时。比如“茂”从草从戊,就表示戊时之草木,会意为旺盛。

《说文解字》说:“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根据文字学家的考证:“己,纶索也,以利约束。”子夏故坛认为,己的形象是因果实繁衍而开始屈曲下垂的枝条,颇有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诗经·椒聊》云:“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其中的“条”就是指椒树的枝条,“远条”就是指伸向远处的枝条。伸向远处就是长而下弯的形象。“己”和“乙”的区别就在于“乙”是屈曲向上生长的形象,而“己”是因负重而屈曲下俯的形象。“己”于万物致养之时而俯首甘为孺子牛,体现的是对下一代的一种忘我的温柔态度。自和己的区别,“自”仅指我本人一人,而“己”指代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这一系全体的一方。如知己知彼。

庚与辛,五行属金,季在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更新换代的时候。上一代已经衰老,下一代已经成熟,正是新老交替之时。故庚与辛必与更新换代以及收获有关。《易》有《鼎卦》,《鼎卦》是由《遯卦》变化而来的,《遯卦》先变为《讼卦》,然后《讼卦》再变为《鼎卦》。《鼎卦》天时为申,为孟秋之卦。《鼎卦》讲的是王权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历史过程,是家天下的开始。王权世袭,子承父业,这正是新老交替的典型范例。

《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就要建仓廪。《礼记·月令》云:“是月(仲秋之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仓。”其中“囷仓”就是指粮仓。“庚”字甲骨文就应该是囷仓的形象。“庚”字的本义历来颇有争议,但我认为就是囷仓或修囷仓的意思,并用作天干来指代收获的秋季。从星象学角度讲,“庚”代表西方,其字形取象于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在猎户座及附近)。参宿下部有三颗小星,称为“伐星”。参宿与伐星结合,与“庚”的 甲骨文字形完全相合。这个西方的星象也是囷仓的形象,象征丰收的秋天。象形而成字,这正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造字上的体现。

由于秋天是新老交替,更新换代的季节,所以“庚”又衍生出变更、承续的含义。《诗经·小雅·大东》里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传曰:“日将出,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庚,续也。”这长庚和启明,虽然看似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根本上却是同一颗星星。长庚者,启明之承续也。长庚之庚,就有承续的意思。古代新老交替,最关心的就是年龄问题,故“庚”又衍生出年龄的含义,故相问曰“贵庚几何”。

《说文》曰:“辛,秋时万物成而孰;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白虎通》言:“金味所以辛者,西方煞伤成物,辛所以煞伤之也,犹五味得辛乃委煞也。”秋天五行属金,天气肃杀,五谷收割。“辛”的甲骨文应该是禾穗被割去而只剩下禾杆的形象。因“辛”的形象为断穗之禾,故表示田事已毕,五谷瓜果归仓之时。五谷既收,田事已毕,便是买卖交易的黄金期。《礼记·月令》云:“是月(仲秋之月)也,易关市,来商旅,纳货贿,以便民事。四方来集,远乡皆至,则财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这样,“辛”就成了商业的标志。

传统认为“商”字从辛,这是对的,“辛”字作为商业贸易的标志,置于集市门楼之上,以示为贸易场所。“商”字从口,表示交易时讨价还价的声音;“商”字除口以外的部分,正是以“辛”为标志的榷场门楼的形象。古人要出售某件东西,往往要在该物品上插上一棵诸如稻草之类的割去穗子的禾杆,以示有出售的意愿,充分说明“辛”就是商业的标志。

壬与癸,五行属水,季在冬天。冬天是闭藏养元、休养生息的季节,壬与癸必是在内闭藏的状态。“壬”的甲骨文类似于“工”字,其意义历来颇有争议,没有定论。笔者认为,“壬”字的甲骨文形象应该是古代缠线用的线拐子。“壬”和“工”的区别在于两个字的上下两笔,“工”字上下两笔是平行的两条直线,而“壬”字上下两笔的线条却是不平行的,所以“壬”字上面一笔是倾斜的。“工”实际上是木匠用的矩尺,是取直的工具,所谓“圆者中规,方者中矩”。而“壬”实际就是线拐子的象形。线拐子是古代妇女缠丝线用的工具,丝线缠好后从线拐子上脱下,称为“束丝”。古代有“匹马束丝”换取5名奴隶的记载。

古代劳动妇女一年到头劳作而忙个不停,只有到冬天才是农闲,才有可能呆在家里,但事实上呆在家也有忙不完的活计。用线拐子缠丝线被认为是一种休闲,一般是在冬天农闲和夜间时进行。由于这种活计一般是在室内进行,且劳动强度不大,故“壬”被赋予了休养生息、闭门养元的意义。妊娠之妊,烹饪之饪等都是从壬的引申义。妊表示胎儿闭藏于腹中养息,饪表示粮米闭藏于锅中蒸煮化熟。

“癸”字甲骨文最初是一个“X”形,后来发展成像四只手遮布四方的形象。“X”就是封闭的样子,官府在门上贴封条就是这个样子。四手遮布四方更是遮挡阻止的样子,以示闭藏而不受打扰。《易》以艮为手为止,以手相阻止也。由于“癸”五行属水,其性闭藏,故中医学上把男子的精液和女子的“大姨妈”称为天癸。《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一般而言,女人二七(14岁)而天癸至,七七(49岁)而天癸竭;男人二八(16岁)而天癸至,八八(64岁)而天癸尽。壬与癸都是闭藏的状态,但壬强调的是闭藏状态下劳动的一面,故属阳;而癸强调的是闭藏状态下静止的一面,故属阳。

以上是子夏故坛对天干十字的粗浅解读,纯属一家之言,但也不是无稽之谈。有不当之处,欢迎大方之家予以批评指正,以便更准确地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