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心狠手辣,将功臣屠戮殆尽,最后只留下了三个人
朱元璋称帝之后,担心自己将来死去,子孙后代镇不住这些功臣和猛将,于是,大开杀戒,先后屠杀了大批功臣,比如蓝玉、李善长、冯胜、傅友德、周德兴等人,当然,徐达、常遇春和沐英等人,因为在朱元璋之前病逝,因此,不算在内。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功臣,留下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谁呢?
第一位,汤和。
众所周知,躲过朱元璋屠杀的人当中,最知名的就是汤和。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一个村的,小时候一起长大,是发小,朱元璋因为家里穷困潦倒,没办法,去皇觉寺当了和尚,而汤和则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后来,汤和在军中混得还不错,当了一个千户,便给朱元璋写信,让朱元璋也来投军,于是朱元璋便来投军了,朱元璋来到之后,因为作战勇猛,多次立功,很快就得到了提升,职位超过了汤和,最终直到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汤和之所以能躲过朱元璋的屠杀,因为汤和很了解朱元璋的心思,功臣良将,功高震主,这是大忌,汤和想明白了,最早提出交出兵权,退休回家养老,因此,朱元璋大喜过望,立即批准汤和的退休申请,还给汤和建造豪华的府邸,让他享受退休生活。
见《明史 汤和传》记载: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汤和退休之后,年事已高,又得了病,瘫痪在床,朱元璋便对汤和更加放心了。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活了七十岁,善终了。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第二位,耿炳文。
耿炳文是耿君用之子,耿君用战死之后,耿炳文便承袭父职,统领他父亲的军队,耿炳文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后随常遇春、徐达攻打大同、陕西等地,屡立战功,因此,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耿炳文深受朱元璋器重。
起初,耿炳文守卫长兴,功劳最大,朱元璋排列功臣时,将耿炳文与徐达列为一等。到洪武末年,很多功臣有的被杀,有的病死,大部分都已经去世,幸存的只有耿炳文和郭英二人。
见《明史 耿炳文传》记载:始,炳文守长兴,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将军达为一等。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
然而,耿炳文躲过了朱元璋的屠刀,却最终没能躲过朱棣的毒手。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起兵打着“靖难”的旗号叛乱,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抵挡朱棣。因为朱棣偷袭,耿炳文在真定战败。建文帝随即派曹国公李景隆替代耿炳文,结果败得更惨,最终朱棣攻进了南京,建文帝败亡。
朱棣称帝后,永乐元年(1403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说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的图案,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耿炳文心中恐惧,于是自杀了, 耿炳文的三个儿子也受到牵连,全部被杀。
朱棣也够狠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第三位,郭英。
郭英是郭兴的弟弟,当初兄弟二人一起投奔朱元璋,负责朱元璋的宿卫工作,也就是朱元璋的卫队长。朱元璋称郭英为郭四。
郭英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有史书记载,郭英一生,身上受了七十多处创伤,估计都刻满了伤痕。
洪武十七年(1384年),郭英被封为武定侯,因宁妃是他的姐妹,因此备受朱元璋恩宠。
然而,郭英做人太不懂得收敛,居然私养了五百多家奴,又擅自杀了五个人,因此被御史裴承祖弹劾,差点惹来大祸,但最终朱元璋还是宽恕了他,放他一马。
见《明史 郭英传》记载:三十年副征西将军耿炳文备边陕西,平沔县贼高福兴。及还,御史裴承祖劾英私养家奴百五十余人,又擅杀男女五人。帝弗问,佥都御史张春等执奏不已,乃命诸戚里大臣议其罪。议上,竟宥之。建文时,从耿炳文、李景隆伐燕,无功。靖难后,罢归第。永乐元年卒,年六十七。赠营国公,谥威襄。
私养几百家奴,这是犯了大忌,蓝玉就是因为私养家奴和义子太多,被列为一项罪名。
朱棣登基之后,将郭英罢官,遣回家乡。永乐元年(1403年)郭英去世,追赠营国公,谥号威襄。
郭英虽然被罢官,但也算是善终了,比耿炳文的结局要好。
为何朱元璋如此心狠手辣,登基后要对功臣赶尽杀绝?
"朱元璋大杀功臣",这个话题早就不是什么"鲜货"了。而最后败在朱元璋手上的人那么多,一个个说下去,也确实不是个小"工程"。在朱元璋杀害的一众朝臣之中,他的三位开国大功臣,便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个"大工程"之中的一个部分。
被朱元璋除掉的三位开国功臣,分别是朱元璋眼中的"萧何"李善长、帝师宋濂和"张良"刘基。
"萧何"、"帝师"、"张良",这三人能有这样的美誉自然是因为他们有类似张良和萧何的功绩。李善长在朱元璋初占滁州(今安徽省东部)时便主动前去拜谒,而宋濂则是得到朱元璋的召见。至于刘基,他原本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召见,可是他"耍脾气"地没去。等到朱元璋让孙炎又写信给他,诚邀他一见,刘基才愿意出山。
而他们三人,虽然在加入朱元璋麾下之前经历不同,秉性也各有千秋,但他们在朱元璋手下的功绩都可以用"开国功勋"一词来总结。可是他们历来的功勋,也并未成为他们最终的"免死金牌"。洪武年间,这三位大明的元勋,皆死于朱元璋的不念旧情之下。
刘基此人,在朱元璋面前历来都是严于法纪的形象。就连朱元璋曾想责罚李善长,并以李、刘二人有嫌隙一事来劝刘基不要阻止他处置李善长时,刘基都还是坚持原则,不计前嫌地力保李善长。可是,这样不记私利的刘基,还是在辞官回乡之后都没有逃过朱元璋的魔爪。
其实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立威除去个别旧臣也算是无可厚非。但他后来偏生忘掉了度,对他的众多手下都无差别地血腥对待。而已经辞官的刘基,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成了被殃及的池鱼。
洪武八年(1375)初,年逾六旬且已辞官的刘基身染风寒。而时任右丞相的胡惟庸在得知刘基不适之后,派医生来给刘基问诊。可在服用了这个医生开的药之后,刘基的腹中就有了一块拳头大小的恍如石块的异物,让他疼痛难忍。
刘基与胡惟庸早年有过节,胡惟庸在刘基退休前就污蔑说刘基给自己选了一块有帝王之气的墓地。当时朱元璋虽然没有因为此事就直接把刘基定为谋反,但还是对他心生芥蒂,顺势剥夺了刘基的俸禄。也正是因此,惶惶不安的刘基才辞官回乡,离开权力中心。
有一种说法:刘基后来曾在回乡后又回京去拜见朱元璋,并告诉朱元璋自己曾在服用了胡惟庸派来的医生的药后病情加重,但朱元璋只是堪堪说了几句,劝刘基自己放宽心。如此,刘基感觉自己是彻底被朱元璋抛弃,随之病情加重,不久后便撒手人寰。而《明史》又记载,在胡惟庸谋反一事被揭发时,中丞涂节说当初刘基病死正是因为胡惟庸给他下了毒。
总之,无论刘基去世的真相更接近哪种说法,他被夺去俸禄以致辞官一事都是因为朱元璋听信了谗言。能对自己的"张良"如此不信任,我们这些后人也只能感叹一句朱元璋也真是狠心了。
而和刘基有过节的李善长,与刘基因为才学而并称"一代之宗"的宋濂,则都是在后来彻底地牵扯进了胡惟庸案里。
长久以来,在朱元璋眼中,宋濂都是个值得信赖的忠臣。因为宋濂为官历来诚恳谨慎,不与人交恶,也不随意向他们透露朝中的信息。曾有人向他询问一些宫中的情况,宋濂只是沉默地指指自己名为"温树"的书房。("温树"语出西汉大夫孔光的典故,有谨慎为官之意。)
还有一次,宋濂在家宴请宾客,朱元璋暗中派人前去观察。第二天,朱元璋抱着试探的意味询问宋濂昨日干了什么,吃了什么菜,宋濂都一一老实回答,做出的答案与朱元璋所知的分毫不差。所以朱元璋才会对着宋濂说:"诚然,卿不朕欺。"
可就是这么个不欺朱元璋的宋濂,却没能得到朱元璋的真心以待。洪武十三年(1380),宋濂的长孙宋慎卷入胡惟庸案。朱元璋在处死宋慎的同时,意图将宋濂也一并处死。所幸宋濂得到了马皇后和太子的力保,在二人的一番努力之下保住了性命,被贬去了茂州(今四川川北一带)。第二年五月,宋濂便病逝在了偏远的西南。
而李善长,可谓是这三位开国功臣之中最惨的。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念在李善长为自己操劳多年的份上,将他称作"萧何",封为韩国公,并赐予"免死金牌",可免去李善长两次死罪。
结果李善长这人得势之后愈发膨胀,一点点亲手败去了朱元璋对他的好感。胡惟庸案爆发之时,李善长作为胡惟庸的姻亲、一手提拔胡惟庸的人,也牵连其中。但因为手里的"免死金牌",他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可朱元璋并不打算就这么放过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因事又翻出当年胡惟庸案的旧账,把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又给拉了出来。这一次,不但李善长没有躲过,他的妻子、儿女、兄弟、侄子等七十余人,全部被朱元璋一令处死。
李善长、宋濂、刘基,三位明朝建国重臣,却也是胡惟庸案三万余死者之中极小的一部分。胡惟庸案、蓝玉案,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各种肃清,朱元璋用最直接和残暴的手段,用数万人的生命,去换一个朱家对天下的霸权。
而他的手段,到最后,赔上了无数生命,却也只给了大明276年。
朱元璋杀掉的功臣统计
朱元璋画像
一、处死的
洪武年间被杀功臣中以被处死的最多,他们纷纷被冠上奸党、逆党的名义,论入胡惟庸案、蓝玉案,此外还有一些因触犯国家法度而被杀的。具体情况如下:
1.韩国公李善长——定远人,早年间加入朱元璋义军,“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1370年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左丞相,位居功臣第一,朱元璋在制词将他比作萧何。之后李善长一度与刘伯温在朝中博弈,后推举胡惟庸任丞相。1390年朱元璋以“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将77岁的李善长以及一家七十余人全部处死。
2.吉安侯陆仲亨——濠州人,17岁就加入了朱元璋义军。1370年陆仲亨被封为吉安侯。曾因事被降为指挥使,负责抓捕盗贼,但不久恢复爵位。朱元璋经常对人说“此(陆仲亨)我初起时腹心股肱也”。但1390年朱元璋惩治胡惟庸党时,陆仲亨的家奴举报他与唐胜宗、费聚、赵庸同谋,因而被处死。
3.延安侯唐胜宗——濠州人,18岁时就加入朱元璋的义军。1370年唐胜宗被封为延安侯,曾因“擅驰驿骑”,被夺爵,但不久又恢复。此后他又镇守辽东、巡视陕西,1390年坐胡惟庸党被处死。
4.平凉侯费聚——五河人,在濠州加入朱元璋义军。1370年费聚被封为平凉侯,此后又参与平定云南之战。1390年费聚被列入胡惟庸党。为此朱元璋还找了一个二十多年前的借口,“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最终费聚被处死。
韩国公李善长
5.南雄侯赵庸——庐州人,早年与兄赵仲中聚众水寨屯兵巢湖,后归顺朱元璋。赵庸功勋卓著,应该封公的,但因他在行军至应昌时私自纳奴婢为妾,最终只能封侯。1390年赵庸随朱棣出塞,征讨乃儿不花。大军班师归来时,赵庸论入胡惟庸党被处死。
6.荥阳侯郑遇春——濠州人,早年间与兄长郑遇霖投入朱元璋麾下。1370年郑遇春被封为荥阳侯,1390年坐论胡党,而被处斩。
7.宜春侯黄彬——江夏人,早年间在徐寿辉手下,后不满陈友谅而投靠朱元璋,在平定陈友谅的战役中立下大功。1370年黄彬被封为宜春侯,1390年论入胡惟庸党被处死。
8.河南侯陆聚——元末时陆聚缮城保境,后以徐、宿二州归降朱元璋。1370年陆聚被封为河南侯,1390年被列入胡惟庸党而处死。
9.靖宁侯叶升——合肥人,本是元朝将领,后自动来投朱元璋。1379年叶升被封为靖宁侯,1392年论胡惟庸党被处死,之后又被列入蓝玉党。
10.永嘉侯朱亮祖——六安人,原是元朝的义兵元帅,后被朱元璋俘虏,投入麾下。1370年朱亮祖被封为永嘉侯,后奉命镇守广东。在镇期间朱亮祖有许多不法行为,1380年他被番禺知县道同举报。但朱亮祖“恶人也告状”,道同反而被杀。事情真相大白后,朱元璋将朱亮祖父子鞭杀。
11.江夏侯周德兴——濠州人,与朱元璋是发小。1370年周德兴被封江夏侯,但他与汤和相比,很不懂事,营建宅第超越规制,恃宠而骄。1392年周德兴之子周骥被揭发同宫女乱搞关系,父子连坐诛死。
12.凉国公蓝玉——定远人,常遇春的妻弟。蓝玉是后起之秀,1379年被封为永昌侯,此后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晋封凉国公。1393年蓝玉被人告发意图谋反,因此被杀,受株连者达1万5千人。不可否认蓝玉有一些不法行为,但不至于谋反。
13.蓝玉党——所谓的“蓝玉党”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主要有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会宁侯张温、普定侯陈桓、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等人,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14.罪名不详——被处死的功臣中有两人罪名不详,分别为1394年被处死的永平侯谢成、1395年被处死的崇山侯李新。
蓝玉雕像
二、赐死的
朱元璋在即位初年以及晚年时期,对于一些功勋卓著、过错不明显的功臣予以赐死的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1.宋国公冯胜——定远人,初名国胜。早年间与兄长冯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顺朱元璋。1370年冯胜被封为宋国公。朱元璋在诰词中称冯“胜兄弟亲同骨肉”。1393年蓝玉被杀当月,冯胜被召回京。两年之后(1395年),冯胜被赐死。文献记载,“上召胜饮之,酒归而暴卒”。
2.颖国公傅友德——砀山人,元末加入红巾军。傅友德先后在明玉珍、陈友谅麾下,但无所知名,后归顺朱元璋,遂得重用。1370年傅友德被封为颍川侯,此后他大放异彩,平巴蜀、征西塞、伐云南,功勋第一。1384年晋封为颍国公。1394年傅友德被赐死,据说他是在朱元璋面前当众自尽的。
3.德庆侯廖永忠——巢县人,早年间与兄长廖永安在巢湖聚众,后以水军投靠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评价廖永忠 “功超群将,智迈雄师”。本来廖永忠可以封公的,但朱元璋借口他“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1375年朱元璋以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赐死廖永忠。值得一提的是小明王是让朱元璋授意廖永忠除掉的。
4.临川侯胡美——沔阳人,初名廷瑞。胡美原是陈友谅的麾下,任江西行省丞相,守龙兴。陈友谅失利后,胡美归顺朱元璋。他曾独当一面,率军攻取福建。1384年胡美与诸子下狱,死于狱中。1392年论处胡惟庸党时,朱元璋下诏列举奸党,说胡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同其子婿扰乱宫禁,因此胡美被赐自尽。
5.定远侯王弼——因善用双刀,号称“双刀王”。早年间聚众乡里,结寨自保。1378年王弼随沐英讨伐西番立功,被封为定远侯。捕鱼儿海之战,王弼作为先锋力挫北元骑兵。1393年蓝玉被杀,王弼与傅友德私下议论,“上春秋高,行且旦夕尽我辈,我辈当合纵连横”,被锦衣卫侦知。1393年王弼被赐死。
德庆侯廖永忠
三、死因存疑的
由于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致使人人们对其他一些功臣的死存在疑问,因此出现了一些死因存疑的。如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诚意伯刘伯温、淮安侯华云龙等人。人们对徐达、李文忠、刘伯温的情况已经较为了解,这里稍微介绍一下华云龙的情况。
华云龙是定远人,早年间聚众于韭山,后归顺朱元璋。1370年被封为淮安侯,驱逐北元势力,奉命建燕邸,增筑北平城。1374年有人举报他“据元相脱脱第宅,僣用故元宫中物”,朱元璋将其召回,但却离奇死于途中,后世推测华云龙是被朱元璋赐死的,但存在疑问。
历史上朱元璋真的为了江山永固,火烧庆功楼,谋杀开国功臣吗?
自古以来,政治上就有一条兔死狗烹的历史定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火烧庆功楼”都是民间老百姓茶余饭后拿来吐槽的谈资。
只不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真,而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假,这是要分清楚的。
今天,我们就来追本溯源,看看为什么会有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却还被人当作真实历史一样传。
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大概是,朱元璋在登上皇帝宝座后,担心那些功臣夺了他的皇位,或者在他死后,对他的子孙下手,于是朱元璋想到一条妙计,就是为这些功臣修一座庆功楼,然后借着宴会的机会把这些大臣全部炸死,据说能够看透这个计谋的只有刘伯温,刘伯温在庆功楼完工之前跟朱元璋告老还乡,逃过一劫,临行之前,嘱咐徐达在庆功宴上要寸步不离皇上,徐达也捡了一条命。
一个故事被编的有鼻子有眼,而且还符合一定的历史定律,以及相关人物的性格,甚至很多事情还有原型,因此,这个故事深入民心,凡是没有看过这段历史的同学,大概对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件事深信不疑。
经过考证证实的确是有庆功楼的存在,但这座楼并不叫庆功楼,而是叫作忠勤楼,这座楼的最初的用意也并不是为了杀害大臣们,只是朱元璋用来与大臣们谈论国家大事的场所,换句话说,那是皇帝的办公厅,哪个人会把自己的行政大楼给烧了。
其实,屠杀开国功臣本身就不是一个普遍的适用性规律,在历史上的确能够找到很多开国皇帝为了巩固皇权,打压开国功臣,但是数量不多,比如刘邦曾经大肆打压异姓王(非刘氏宗亲),赵匡胤让武将告老还乡。
大开杀戒的,几乎没有,能够说得上的,估计只有朱元璋,这个后面会具体讲朱元璋是如何杀功臣的。
可以说大部分的开国皇帝对功臣都是不错的,历史上大多数开国皇帝在建国后,都十分仰仗功臣,比如被人们以暴君著称的秦始皇,在称帝后并没有大肆诛杀功臣,相反很多人还受到重用;而刘邦虽然把异姓诸侯王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杀了,但是还是仰仗其他功臣治理国家,比如萧何、张良、曹参、陈平、周勃、樊哙等人。
如果开国皇帝即位后,就要大杀功臣,那么傻子都知道不当忠臣当反贼了,那样的话还会建立新的王朝吗?
大多数情况下,建立新的王朝之后,往往都是人不够用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皇帝不任用自己的班底,难道是任用那些降臣或者新人?可以说,杀开国功臣这件事压根就不是历史定律,甚至连特例都算不上。
真正的兔死狗烹不是体现在开国上面,而是开国一切稳定后,如果那些功臣威胁到了皇权,那么只能卸磨杀驴了,汉朝初期一直都是刘姓诸侯与功臣权衡把持朝政,在吕雉死后,功臣连皇帝都能杀,自然惹来新皇帝的忌惮,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对开国功臣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清洗,这才是真正的兔死狗烹,因为狗没有了利用价值,相反还要咬主人,不杀等着干什么。
朱元璋其实就是遭遇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认真的去看看明朝开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并没有大肆屠杀功臣,相反都委以重任,很多人还担任宰相。
真正开始以各种各样理由杀功臣,是在太子朱标死后,也就是洪武晚期,这个时候大明帝国一切运转良好,这些功臣所起到的作用有限。
其实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朱元璋的执政班底就是不行,很多依靠功劳获得权势地位的功臣由于综合素质能力有限,因为很多人都是追随朱元璋农民起义时期的人,打仗有一套,治国是草包,如果这些草包不能得到清理,继续占用国家资源,尤其一些腐败分子更是成为阻挠明朝良性发展的毒瘤,这个时候朱元璋如果不出手,等于是把困难留给下一代。
比如康熙、乾隆都是这样的人,在他们执政晚期由于惰政,贪污腐败严重,然而他们却碍于情面,都把事情留给了自己的儿子,雍正即位后大开杀戒,嘉庆即位后第一个杀了和珅,诚然康熙和乾隆都成了仁政典范,但是对国家还是有害的。
可以说,朱元璋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在朱元璋诛杀的大臣中,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牵扯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尤其是宰相胡惟庸案,被杀害人数多达三万,但是看了胡惟庸的事迹就会发现,这样的人,还是该杀的。
在加强皇权的路上,从秦始皇到朱元璋,都走了很多的路,杀戮只是其中一条而已,这也是封建集权发展的方向,任何对皇权产生威胁的人都要遭到剪除,功臣也不例外,朱元璋后期杀功臣,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
当然,还原到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个故事,明显是不真实的,戏剧性的东西的确能够增加人的印象,但是很容易丧失历史本来的面目,我们还是应该慎重的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