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帝王刘恒(汉代帝王)](/d/pic/x/2465.jpg)
汉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封为楚王。由于当时刘邦活动的区域在汉中地区项羽就封刘邦为“汉王”。这便是大汉帝国“汉”字最初的缘由。公元前206年,刘邦在垓下之战打败了项羽,在定陶正式称皇帝,仍用“汉”号,开始定都洛阳,两年后又迁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朝共历400多年。220年禅位于魏王曹丕,东汉结束。
==========================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史帝(23——25)
1、汉高祖:刘邦
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公元前206年—前195年)在位12年。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主席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2、汉惠帝:刘盈
刘盈,即汉惠帝(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十六岁时便继承皇位。汉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与民生息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废除秦时禁锢,使黄老哲学代替法家学说,提倡各家学说竞相发展。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去世,时年二十三岁,谥号孝惠皇帝。
3、高后:吕雉
吕雉(前188年-公元前180年)在位8年。汉高帝刘邦之皇后,通称吕后、汉高后、吕太后等。高祖死后,成为西汉第三位皇帝。被尊为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吕雉去世。《史记·吕太后本纪》对她执政期间给予极高的评价。
4、汉文帝:刘恒
刘恒,即汉文帝(前180年—157年)二十二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四位皇帝。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第二年,即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刘恒去世,谥号孝文皇帝。
5、汉景帝:刘启
刘启,即汉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16年。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公元前141汉景帝后元三年去世,时年四十八岁。谥号孝景皇帝。
6、汉武帝:刘彻
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即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刘彻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十六岁时登基,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集权方面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扩土方面实行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汉武帝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当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
7、汉昭帝:刘弗陵
刘弗陵,即汉昭帝,(前86年-前74年)在位十三年。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是少子,赵婕妤(钩弋夫人)所生。汉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下,沿袭武帝后期政策,与民休息,加强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就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治国理念等问题召集贤良文学讨论,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元平元年(前74年),刘弗陵因病驾崩,年仅二十一岁。谥号孝昭皇帝。
8、汉宣帝:刘询
刘询,即汉宣帝(前74年—49年)在位二十六年。西汉第十位皇帝。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又称“孝宣中兴”,史家称西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一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谥号孝宣皇帝。
9、汉元帝:刘奭
刘奭,即汉元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16年。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刘奭出生几个月后,汉宣帝即位为帝。两年后,其母许平君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死。地节三年(前67年)四月,刘奭被立为太子。黄龙元年(前49年)十月,汉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少好儒术,为人柔懦。在位期间,因为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势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景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病死,终年42岁。谥号孝元皇帝。
10、汉成帝:刘骜
刘骜,即汉成帝(前32年—前7年)在位25年。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元帝刘奭与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汉宣帝很喜欢这个嫡皇孙,亲自为他取名为刘骜(骜即骏马),字太孙,经常把他放在自己身边。汉成帝即位后,荒于酒色,外戚擅政,大政几乎全部为太后一族王氏掌握,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刘骜在位期间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和铁官徒起义。汉成帝于公元前7年驾崩,终年44岁,谥号孝成皇帝。
11、汉哀帝:刘欣
刘欣,即汉哀帝(前6年-前1年8月15日)在位7年。汉元帝刘奭之孙,汉成帝刘骜之侄,定陶恭王刘康之子,母丁姬,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阳朔二年(前23年)八月二十二日,刘欣父亲定陶恭王刘康去世,刘欣袭封定陶王爵位。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十八日,汉成帝病逝,刘欣即位为帝,刘欣驾崩改元建平。元寿二年六月初三日(前1年8月15日),,时年二十五岁,谥号孝哀皇帝。
12、汉平帝:刘衎
刘衎,即汉平帝(公元前1―6年)在位6年。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母卫姬,西汉第十四位皇帝。汉哀帝死后,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立年仅9岁的刘衎为帝。次年改元元始。元始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元6年2月4日)刘衎病逝,终年14岁,谥号孝平皇帝。
13、孺子婴:刘婴
刘婴,即汉孺子(公元6年4月17日—公元9年1月10日)居西汉皇太子位,没有当上皇帝。王莽呼之为“孺子”,世称“孺子婴”。是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于居摄元年三月己丑日刘婴一生仅仅是做了三年皇太子,四岁即被囚,又通令禁止任何人与他讲话。孺子婴长大后,六畜不识,话也说不清楚,成了一个傻子。更始三年(公元25年)2月,在临泾被李松杀死。
14、新朝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王莽,字巨君(公元9—23年)王莽在位十五年。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王莽为外戚王氏家族成员,史学家以“正统”观念认为其人沽名钓誉,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因汉哀帝喜好男风,专宠董贤,荒淫无度,二十六岁遂死。在皇权旁落的情况下,被王莽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15、汉延宗更始帝:刘玄
刘玄,即更始帝(23年1月—25年10月)在位不足3年。南郡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自称是西汉皇裔,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在淯水(今南郡荆州)之滨拥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灭亡,刘玄入主长安,成为天下之主。公元25年,更始政权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土崩瓦解,刘玄向赤眉军出降,献出传国玉玺,更始政权灭亡。
东汉(25——220)
1、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即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33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的光武中兴时代,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建武中元(一作中元)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光武皇帝。
2、汉明帝:刘庄
刘庄,初名刘阳(58年——75年)在位17年。东汉第二位皇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即皇帝位。刘庄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帝制度。刘庄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干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73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永平十八年(75年),刘庄在雒阳东宫前殿逝世,年四十八。谥号孝明皇帝。
3、汉章帝:刘炟
刘炟,即汉章帝(75年—88年)在位14年。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贾贵人,东汉第三位皇帝。永平十八年八月初六壬子(75年9月5日)继位为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好儒术”,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此时思想活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其统治与汉明帝共称“明章之治”。章和二年二月三十壬辰(88年4月9日),刘炟崩于章德前殿,时年三十一岁。谥号孝章皇帝。
4、汉和帝:刘肇
刘肇,即汉和帝(88年—105年)在位18年。东汉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汉章帝刘炟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永元四年,刘肇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元兴元年病逝章德殿,终年27岁。谥号为孝和皇帝。
5、汉殇帝:刘隆
刘隆,即汉殇帝(105年—106年),汉和帝刘肇少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登基时离出生刚满百天,是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一岁时夭折,也是中国历史上是寿命最短的皇帝,谥号孝殇皇帝。元兴元年十二月(106年1月)辛未日,汉和帝在章德前殿去世,此时刘隆刚出生100余日。按照传统,继承皇位的应是汉和帝的长子刘胜,但刘胜自幼生有怪病,多年不愈,汉和帝皇后邓绥认为他不适合做皇帝。于是立刘隆为皇帝,是为汉殇帝,改年号为延平,封其兄刘胜为平原王,邓绥进升为太后,并由邓绥临朝听政。
6、汉安帝:刘祜
刘祜,即汉安帝(106年—125年)在位19年。东汉第六位皇帝。汉章帝刘炟之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刘祜即位时,东汉朝廷内忧外患,百事多艰。首先是河西急报,西域各国不满班超离任以后担任西域都护的任尚的苛政,纷纷叛汉。接着就是羌族起义,这场战争长达11年之久,耗费巨大,使东汉元气大伤。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南下宛城,得病回京。三月,在返京途中死于车中,终年三十二岁。葬于恭陵,庙号汉恭宗,谥号孝安皇帝。
7、汉顺帝:刘保
刘保,即汉顺帝(125年—144年)统治延续21年。汉安帝刘祜之子,母宫人李氏,东汉第七位皇帝。汉安帝死后,阎皇后无子,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个幼儿刘懿为皇帝,想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刘懿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孙程、王康等十九人便发动宫廷政变,赶走阎太后,将时年十一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元“永建”。由于汉顺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来的,所以将大权交给宦官。后来宦官又与外戚梁氏勾结,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梁氏专权。建康元年(144年)刘保去世,终年三十岁。谥号孝顺皇帝。
8、汉冲帝:刘炳
刘炳,即汉冲帝(144年八月—145年正月在位),字明,汉顺帝刘保之子,母虞贵人,东汉第八位皇帝。建康元年(144年)四月,刘炳被立为皇太子。八月,汉顺帝去世,年仅一岁的刘炳继位为帝,尊汉顺帝皇后梁妠为皇太后,由梁妠临朝摄政。汉冲帝即位后,外戚梁氏把持朝政,梁妠的哥哥大将军梁冀飞扬跋扈,朝廷腐败,不聊生。永憙元年,汉冲帝去世,年仅两岁,谥号孝冲皇帝。
9、汉质帝:刘缵
刘缵,即汉质帝(145年—146年)在位时间1年。一名刘续,汉章帝刘炟玄孙,渤海孝王刘鸿之子,东汉第九位皇帝,嘉元年(145年)正月,年幼的汉冲帝因病去世。外戚权臣梁冀拥立刘缵为帝,承汉顺帝嗣,改元本初。刘缵因不满梁冀的飞扬跋扈,在一次朝会中,曾当着群臣的面叫粱冀“此跋扈将军也”,因为引起梁冀的忌恨.本初元年(146年)闰六月,便被梁冀毒死。死后谥号孝质皇帝。
10、汉桓帝:刘志
刘志,即汉桓帝(146~167年)在位23年。本初元年(146),汉质帝崩,刘志被梁太后兄大将军梁冀迎入南宫即位。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延熹二年(159),依靠宦官单超等诛大将军梁冀,并翦除其党羽。以功封中常侍单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为列侯。自此,朝政转入宦官之手。永康元年(167)刘志去世,谥号孝桓皇帝。
11、汉灵帝:刘宏
刘宏,即汉灵帝(168年—189年)在位25年。 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
12、汉献帝:刘协
刘协,即汉献帝(189年-220年)在位32年。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刘协后来逃出长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曹魏青龙二年(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谥号孝献皇帝。
700多年的误会解开了!不起坟、不葬祖陵,原来你是这样的汉文帝
来源:钱江晚报
一场七百多年的误会终于解开了!
12月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
我们原本以为霸陵在凤凰嘴,主要是因为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中记载:“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汉书》治霸陵皆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
这一笔,让后人误会了七百多年,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凤凰嘴下为汉文帝立满了碑石。
为什么会有这一场误认?考古工作者现在是怎么判定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的?汉文帝又为什么不葬祖陵而选址白鹿原呢?我们请教了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马永嬴研究员。
为什么能确定这是真霸陵?
关键性证据:垣墙
早在2006年,考古工作者就已经知道江村大墓这座墓葬了。“根据墓的位置和墓葬的形制,当时就觉得这个墓主人身份不一般。”马永嬴说。
但是一直没能找到直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证据,于是我们就沿用着古人的误认直到今天。
这一误认的产生还是源于汉文帝为我们设置了难题。
他提倡“薄葬”,明确表示“因其山,不起坟”。所以霸陵非常隐蔽,不像其他西汉帝陵有清晰的封土(也就是一个山包)。
再加上皇帝陵墓本身就有保密性,不会详细标注,《三辅黄图》中记载的霸陵只是说“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坟”,为后人划定了一片区域。
就是在这片区域,有一座凤凰嘴,符合“因山而藏”又具备隐蔽性,元人还留下了“白鹿原北凤凰嘴下”的记载,使得误认沿用了下来。
世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
但是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在凤凰嘴没有发掘出帝陵,江村大墓墓主人的身份也越来越“可疑”。
从2006年开始,考古工作持续地进行着,考古人员不懈地找寻着埋藏在黄土之下的证据。
终于,关键性证据找到了——夯土垣墙!
“我们发现了围在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周围的夯土垣墙,”马永嬴告诉我们,“就是这个垣墙,将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围在中间,是一个大陵园。”
这代表了什么呢?
西汉时候,皇帝和皇后合葬实行的是同陵异穴,也就是埋在同一个墓地,但各自起一个坟头,“同陵”就体现在二者同处一个大陵园。
夯土垣墙围成了一个大陵园,把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围起来,就说明了江村大墓的墓主人正是汉文帝。
当然,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一系列证据链的基础之上:墓葬位置、“亞”字形天子级别的墓葬形制、周围一百多个外藏坑……
如此,充分的证据告诉我们,江村大墓才是真的汉文帝霸陵。
工作照
为什么选址白鹿原?
帝王的权衡
确认了霸陵的位置,让我们把地图缩小,看一看西汉的帝陵分布。
这时候新的问题就出现了:
为什么西汉帝陵集中在长安城西北咸阳原,而霸陵却选在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呢?
马永嬴表示,这个原因很复杂。
首先就要从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讲起了。
在汉高祖时期,薄氏和汉文帝刘恒并不受宠,刘恒分封偏远的代国。高祖死后,母子俩在代国相依为命。
而刘恒成为皇帝之后,薄氏随之被尊为皇太后。但这带来一个问题:薄太后死后如何安葬?
当时吕后已经和高祖在长陵合葬,薄太后要想合葬只能降为嫔妃身份——这对于孝子汉文帝是绝不能接受的。
于是他就效法前朝旧例,学秦昭襄王嬴稷,和母亲一起,离开祖陵区,别葬他处。
薄太后南陵发掘点外景
祖陵是不可能葬的,那么他处选在哪呢?
这就要考虑第二个重要因素了,即当时的政治形势。
汉初的政治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的匈奴和东方的六国旧贵族和异姓诸侯王,而皇陵的选址在当时是一种有效的防范措施,因为附设的陵邑可以发挥监控和防范的作用。
“汉文帝即位时,其父兄以陵墓的形式已经在京城北侧建起了一个缓冲地带,但长安以东除了关中东部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之外,却再无屏障。一旦关隘陷落,京城即危在旦夕。”马永嬴讲道。
所以,霸陵必须要选在长安以东,东西交通要道的咽喉部位。
我们再看看白鹿原在哪呢?
函谷道和武关道从旁经过,灞、浐两河相互,居高临下,兵家必争之地。可见一斑。
霸陵陵区航拍全景 (窦皇后陵、江村大墓发掘点、南陵)
此外,汉文帝个人的情感因素也可以考虑进来。
一来,刘恒与父亲刘邦本就关系疏远,
不愿葬在刘邦身边;二来,他也怀念自己早年的封地代国,而霸陵旁的大道可以助他“魂归代国”。
在马永嬴看来,霸陵的选址,是解决薄太后丧葬礼仪问题、防御东方诸侯政治需要和个人情感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考量。
“有观赏价值的文物都找不到”
不愧是
你汉文帝
我们回到白鹿原,如今,真的霸陵“现世”了,大家最好奇的还是墓里面有什么。
然而——
“我想找几件能代表霸陵的、有观赏价值的文物我都找不到。”马永嬴无奈“吐槽”。
马永嬴介绍说,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除此之外就是陶器,还有铜器、铁器小件。这些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我们也可以从图片当中感受到。
江村大墓K15 出土的部分彩绘着衣式陶俑
江村大墓K27出土的刑徒俑
江村大墓K38铜滴漏出土情况
江村大墓K27出土一组印章
江村大墓K27出土铜齿轮、铜构件
马永嬴甚至直白地表示:“江村大墓出土的文物都不怎么样,体现了汉文帝节葬的这个要求。”
只能说,汉文帝,不愧是你!
西汉十五帝,每个人的年号、谥号、庙号、在位时长
西汉十五帝
西汉,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从汉之始祖刘邦“楚汉之争”取得胜利后,建立西汉,共传十五帝,享国二百一十年。
汉太祖刘邦
一、汉太祖刘邦,西汉第一位皇帝,开国皇帝,年号:无,在位8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在位),谥号:高皇帝,庙号:汉太祖,葬于长陵。
汉惠帝刘盈
二、汉惠帝刘盈,西汉第二位皇帝,汉太祖刘邦嫡长子,年号:无,在位7年(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在位),谥号:孝惠皇帝,庙号:无,葬于汉安陵。
汉少帝刘恭
三、汉少帝刘恭,西汉第三位皇帝,汉惠帝刘盈庶长子,年号:无,在位4年(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84年在位),谥号:无,庙号:无。
汉后少帝刘弘
四、汉后少帝刘弘,西汉第四位皇帝,汉惠帝刘盈之子,年号:无,在位4年(公元前184年-公元前180年在位),谥号:无,庙号:无。
汉文帝刘恒
五、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五位皇帝,汉太祖刘邦第四子,年号::后元,在位23年(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在位),谥号:孝文皇帝,庙号:汉太宗,葬于汉霸陵。
汉景帝刘启
六、汉景帝刘启,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文帝刘恒嫡长子,年号:“后元”,在位16年(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谥号:孝景皇帝,庙号:无,葬于汉阳陵。
汉武帝刘彻
七、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景帝刘启之子,年号:“建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终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汉世宗,葬于汉茂陵。
汉昭帝刘弗陵
八、汉昭帝刘弗陵,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少子,年号:“元平”,在位十三年(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在位),终年21岁,谥号:孝昭皇帝,庙号:无,葬于汉平陵。
刘贺
九、刘贺,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年号:无,在位27天(公元前74年7月18日—8月14日在位)(西汉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谥号:无,庙号:无。
汉宣帝刘询
十、汉宣帝刘询,西汉第十位皇帝,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年号:“黄龙”,在位25年(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在位),谥号:孝宣皇帝,庙号:汉中宗,葬于汉杜陵。
汉元帝刘奭
十一、汉元帝刘奭,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宣帝刘询之子,年号:“竟宁”,在位16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在位),谥号:孝元皇帝,庙号:汉高宗,葬于汉渭陵。
汉成帝刘骜
十二、汉成帝刘骜,西汉第十二皇帝,汉高宗刘奭的之子,年号:“绥和”,在位26年(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谥号:孝成皇帝,庙号:汉统宗(后被革除),葬于汉延陵。
汉哀帝刘欣
十三、汉哀帝刘欣,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年号:“元寿”,在位7年(公元前7年-公元前1年在位),谥号:孝哀皇帝,庙号:汉宪宗,葬于汉义陵。
汉平帝刘衎
十四、汉平帝刘衎,西汉第十四位皇帝,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年号:“元始”,在位6年(公元前1年-公元前6年在位),谥号:孝平皇帝,庙号:汉元宗,葬于汉康陵。
汉末主刘婴
十五、汉末主刘婴,西汉第十五皇帝,西汉末代皇帝,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之子,年号:“居摄”,在位6-8年,谥号:无,庙号:无。
又一汉代帝陵披露→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继去年12月“陕西西安灞桥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之后,又一汉代帝陵基本确定。河南洛阳的考古工作者近期披露了详细情况。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据河南洛阳日报社旗下洛阳网消息,6月15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掌上洛阳”客户端联合主办的“考古洛阳·读懂历史”系列直播活动第三场在白草坡东汉陵园进行,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咸秋、工作人员何慧芳带领观众走进考古发掘现场,揭秘白草坡东汉陵园的建筑布局和归属问题。
报道介绍,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位于白草坡村东北部,是洛南东汉陵区中,距离当时都城最近的一座帝陵。2006年4月至2007年5月,为配合郑西高铁的修建,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勘探,并对工程线路占压区域的陵园建筑进行了发掘。2017年,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的考古工作重新启动。其间,一个重要问题始终困扰着考古人员,那就是白草坡东汉陵园究竟埋葬着哪位皇帝。
据文献记载,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历时196年,建有12座帝陵,其中11座帝陵位于洛阳境内。由于文献记载简略,加上东汉帝陵湮没在各历史时期墓冢之间难以辨识,每座帝陵的具体位置和归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难解的谜题。
2020年,一个偶然的发现让考古人员揭开了白草坡东汉陵园的“真容”。“当时,发掘现场出土了一件带有纪年题记的石质圆形器物,器物外侧壁有‘光和三年造’题记,这为确定陵主身份提供了关键性证据。”王咸秋说,“光和”为汉桓帝的继任者汉灵帝的年号,而汉灵帝文陵已经确定位于邙山陵区,因此,该石质器物应是汉灵帝为汉桓帝修建陵园或举行陵园祭祀时制作的,联系文献记载的汉桓帝的陵区位置,基本确定白草坡东汉陵园是汉桓帝宣陵。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内分布着“石殿”“钟虡”“寝殿”“园省”“园寺吏舍”5组相对独立的建筑单元。其中,“石殿”初步推测为陵庙,“钟虡”为与祭祀相关的礼乐建筑的代称,“寝殿”用于陵墓祭祀,“园省”是守园陵贵人与宫人的居所,“园寺吏舍”是陵园令、食官等管理陵园的办事机构。
目前,“园寺吏舍”是考古人员了解最深入的一个区域。资料显示,“园寺吏舍”大致分为办公、生活两个功能区,生活区相当于“职工宿舍”,里面的院落设计十分巧妙、合理。比如,每个院落里都有水井提供生活用水,水井建在有顶的廊道上,可保持水源干净且不被污染。水井的旁边还设有渗井,用于收集生活废水、院落降水,渗井连接着排水支渠,能将废水排进主水渠。
“在‘职工宿舍’中,我们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每个院落的西北角都有一个砖砌式地穴遗迹,起初我们推测是粮食仓窖,后来发现也可能是厕所。”王咸秋说,根据史料记载,东汉陵园管理措施规定院落晚上要落锁,居住在此的人不能随意外出,这就要求每个院落都有“独立卫生间”。同时,汉代模型明器上的圈厕,厕所门经常开于一侧,这与该砖砌式地穴遗迹的开门方向吻合。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白草坡东汉陵园基本确认墓主为汉桓帝的消息,在2020年底已经经媒体报道披露。例如,《洛阳日报》2020年12月18日就曾刊发报道《白草坡东汉陵园出土“纪年”器物基本确认墓主为汉桓帝》。
根据史书记载,东汉12位皇帝,除了献帝禅陵位于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其他11位都葬在洛阳。可究竟葬在哪儿,始终是个谜。
从2003年起,洛阳市先后开展了10个与东汉帝陵相关的大型考古项目,结合史料记载、考古调查及勘探,基本确认11位皇帝的帝陵分布在南北两个陵区。北陵区位于邙山,在汉魏洛阳城的西北处,也就是现在的孟津县境内。考古人员推测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5座帝陵集中于此。
南陵区在汉魏洛阳城的东南处,也就是现在的伊滨经开区。考古人员推测这里有6座帝陵,分别是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截至2018年4月,考古人员已对东汉7座帝陵进行考古勘探工作,分别是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刘家井大冢、朱仓M722陵园、朱仓M707陵园、白草坡村东汉陵园,勘探总面积达256万平方米。
对于墓主人的信息,洛阳网2006年曾刊文《汉桓帝刘志:侥幸当皇帝 不幸成傀儡》介绍,与其说汉桓帝刘志是位皇帝,不如说他是个木偶:称帝20年,他几乎没有独立决断过一件国家大事,而是外戚、宦官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完全没有帝王风范。
来源: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