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春社是什么意思解释(春社是什么意思)

春社是什么意思解释(春社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是农事的重要节气,人们在此时移栽花木,嫁接果树,一派繁忙。春分也是百草丛生,野菜遍地的时节,人们在郊外采集春菜,作为时令饮食,以补益身心,祈求健康。

在湖南郴州市安仁县,每年春分前后,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许多民众、客商,以及安仁的当地百姓齐聚在这座古老的小县城,祭神农、祈谷丰,还进行药材、谷种、农具等商品交易活动。当地人称之为“赶分社”,至今已传承千年。

2016年,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中,就包括了“安仁赶分社”。

安仁,这座湘南古老县城有着怎样的春分物语?

什么是“赶分社”?

安仁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最北端,东接茶陵、炎陵,南邻资兴、永兴,西连耒阳、衡南,北近衡东、攸县,素有“八县通衢”之称,总面积1478平方公里,人口约43万。

安仁县景色 安仁县人民政府官网 图

安仁赶分社的“分”,即春分。春分是中国古代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之前。《尚书·尧典》就曾记载:“日永”“日短”“日中”“宵中”四个节气名称,它们分别代表“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

在这一天,太阳位置在黄道经度0度,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太阳从这天起,光照北半球的时间越来越长,直到秋分。

另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是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意思就是春天总共90天,春分在立春之后45天,正值春季时间长度的一半。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强告诉澎湃新闻,古人还常以春分日为校正度量衡的标准日,以此强调人事要符合天道的公平。用天文物候的自然律令来规训人间秩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也是一种特别的自然社会伦理。

过去,人们以春分日为校正度量衡的标准日。在我国的农村,传统度量衡的木尺、木斗、木杆秤被农民称为“家传三宝”。 视觉中国 图

赶分社的“社”,指的是“春社、社日”,即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我们常说的“江山社稷”的“社”,也是同样的意思)。而用一个赶字,意思就是人们不分男妇老少、身份贵贱,都会在这一天把身边的事情暂放一旁,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与活动。

“每年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差不多就在春分前后。其实在古代,全国各地都有春社日、秋社日,会举行类似赶分社的活动,表达对土地神(社神、田神)的信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国泰民安。”唐志强说。

安仁县神农殿远景 周万红 图

炎帝故里,拜神农

而关于“安仁赶分社”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当地人相信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神农就在安仁县的土地上生活过,且炎帝神农归根安寝之地就在今天炎陵县、安仁县的交界处,因此当地流传了许多神农的传说。

安仁县素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豆子、玉米等粮食作物。因此在安仁赶分社的习俗中,祭祀神农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春分当天,祭祀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下田开耕。仪式现场,七里八乡的老乡们吹起唢呐,敲起锣鼓,舞起长龙,牵着耕牛,来到稻田。随后在地方官员或老农带领下,身披蓑衣,手握犁耙,犁下今年春天稻田的第一垄。

牵着耕牛,下田开耕。周万红 图

“村民们会自发地前来,一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开耕仪式也预示今年农业生产活动正式开始。”安仁县文化馆馆长周万红告诉澎湃新闻。

接下来,老百姓们会前往县里的神农殿,祀社神以祈谷。据周万红介绍道,祭祀通常由县里比较有威望的人来主持,流程也比较繁琐,在击鼓三通、鸣金三响和鸣炮奏乐之后,老百姓会献上牛、羊、猪“三牲”、“五谷”以及时鲜水果、草药等等。祭祀礼成后,人们自觉轮流在神农像前祈愿。

神农殿的祭祀活动 周万红 图

最古老的春分药市

赶分社期间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就是中草药贸易。甚至在安仁当地还流传着一句老话——“药不到安仁不齐,药不到安仁不灵,郎中不到安仁不出名”。

安仁县,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中草药的贸易中心呢?

“安仁县地处丘陵地带,山多,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给中草药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再加上老百姓种植,境内有草药900多种,素有‘南国药都’之称。”唐志强介绍道。

当然,这背后还有历史渊源。传说上古时期,炎帝神农带领8名随从来到安仁境内,制耒耜、兴农事、教化百姓,并开创了“日中而市”,进行农耕器具和中草药的交易,这就是最早的“春分药市”。

后来,该传统被代代相传。每年春分前后,安仁县总是万商云集,百货风行。全国各地的客商齐聚安仁,参与赶分社,进行中草药材交易,形成一道全国仅有、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神农被后人尊为“药王”,赶分社期间也被称为“春分药王节”。

除交易药材外,人们还通过赶墟,把多余的农副产品售出,换取自己不能生产的农器具和物品。

安仁的春分药市 周万红 图

据悉,2020年赶分社期间,安仁县共交易药材900多个品种,交易量达500多吨,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吸引了来自贵州、云南、广西等20多个省(市区)的医药商、游客达20多万人。

中草药如此丰富,当然少不了美味的药膳佳肴。据《安仁县志》记载,春分到来时,安仁家家户户都要熬草药汤来滋补身体,这一习俗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草药炖猪脚。

“熬草药炖猪脚很讲究,一般会放十几种草药,比如增骨风、搜骨风、满山香、九节兰、鸡血藤、黄花倒水莲、吊马礅等等。除了这些,还会放入黑豆、高粱米和鸡蛋。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周万红说。

据说,草药炖猪脚有旺血气、壮筋骨和祛寒的功效,春分时节,安仁人在下田前喝上一碗,就不怕开耕犁田时冷水灌。

草药炖猪脚 魅力安仁 图

成为非遗后的今天

2014年5月,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群体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

周万红所在的安仁县文化馆,正是当地的非遗保护中心,其职责就是对安仁县特色民俗生活,开展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使传统得以存续。

当地赶分社期间的民俗表演。 周万红 图

“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们对神农殿这样的历史遗迹进行了修缮和保护,还修建了一座戏台,每年赶分社期间,会举行花鼓戏、皮影戏、舞龙舞狮等等民俗表演。”

“我们还开辟了一个集生态农业、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稻田公园,那里不仅是每年举行开耕仪式的场所,还建立了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许多文化活动都会在那里举行。”周万红介绍道。

稻田公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为稻田公园题写了园名。 安仁在线 图

2021年,湖南省安仁县,稻田公园油菜花盛开的田野。 视觉中国 图

而每年阳春三月,也正值油菜花的信期,民间认为春分节是花神的生日,因此自2009年开始,安仁县在赶分社期间也会举办油菜花节,将旅游与节会结合起来,近20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成为了当地又一大亮点。

“过去赶分社大概举办一个星期左右,现在结合油菜花节,从3月初开始,能持续二十多天。不仅是本地人、外省居民,甚至还有海外华人来参与。活动场所从过去老县城延伸到了周边三十多个地区。从官方到民间,内容比以往更丰富了。”周万红说。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张亮亮

古代也有“农民丰收节”,他们这样“说丰年”

9月23日,又是一年一度的秋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从去年开始,每年的秋分被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以此庆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其实,庆祝丰收的节日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且节日习俗也甚为丰富考究。一起来走近古人的生活,且看他们是如何“稻花香里说丰年”的。

古代“丰收节”叫什么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认为农作物丰收是各方神灵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自形成氏族部落起,便有了祭祀土地和稻谷之神的传统。土地之神为社,稻谷之神为稷,土地和稻谷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在古时,“社稷”一词代指为国家,这个词也一直沿用至今。

《孝经·援神契》中记载:“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而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可以说,社是被百姓尊崇的众多土地之神的“代表”,来接受农民的祭祀。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灵,后来逐渐人格化,叫社公,俗称土地爷,而且有配偶神(社母,俗称土地奶奶)。

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春秋各有一个,即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后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体在春分或秋分前后。春社与秋社祀神的功能有所不同,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土地神,即所谓的“春祈秋报”。秋社是丰收后的庆典,辛苦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心情自然非常愉悦。因此,秋社往往较春社要隆重、热闹得多。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就说:“秋分以牲祠社……盛于仲春之月。”而这个以庆祝丰收为主题的秋社,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丰收节。

古人在“丰收节”做什么

古代社日的习俗丰富多彩,人们“花样”庆祝这一丰收的好日子。

对于官方来说,社日有非常隆重的礼仪,程式严格繁复,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以清代为例,必须要皇帝亲临,在社稷坛上敷五色土,奏乐起舞,经迎神、上香、奠玉帛、三献、祝告、饮福受胙(饮福酒并接受胙肉)、三跪九拜、送神、望燎等过程之后,才算是成礼。活动完毕后,主持者或者皇帝会把祭肉分给百姓臣下,寓意着共同享有风调雨顺的好福气。

相比之下,民间过社日的习俗就丰富有趣多了。《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在社日老百姓们的“活动流程”:“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赛神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唐代张籍的《江村行》有云:“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所谓赛神,就是百姓以歌舞、鼓乐、演戏的方式酬谢社神,庆祝丰收。陆游在《赛神曲》中说:“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获得秋季丰收的农民,手持收获的稻穗来到庙宇酬报社神,击鼓讴歌,女巫翩跹起舞,庆祝一年辛苦劳动之后的大丰收。

社日还是个畅快饮酒的日子。在这一天,男女老少会欢聚在一起,享受宴聚,无拘无束饮酒放歌。据说社酒有聪耳明目的功效,清代孔尚任在《节序同风录》中说,用社酒洗眼睛,可以提高视力;《永州府志》记载,在这一天喝酒,甚至可以治疗耳聋。因此,人们无不尽情畅饮,以至在出现“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情形。

除了社酒外,百姓还会自制社肉、社饭、社糕、社果等,分而食之,共庆丰收。社肉又称福肉,据说吃了就能得到社神的福祐,小孩子吃了社肉还能增强语言功能。社糕以面、米制成,在发酵好的面粉中加入果仁、蜂蜜、白糖,然后上蒸笼,社糕就做好了,是老人孩子都喜爱的食物。社果是用可食青草汁和面制成的,和我们如今吃的“青团”较为相似。

社饭

社日期间,除了吃美食、饮美酒,还有一项最大的福利——放假。“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这一天,辛苦了很久的官吏可以放假,“山君多暇日,社日放吏归”;终年操持家务的妇女也要放下针线活,“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当然,社日里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他们不用上学,可以光明正大地尽情玩乐。人们敲着社鼓,儿童们在庆祝活动中嬉戏玩耍,到处是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秋分日为何能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呢?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郑学富

今年秋分日是第6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此节日的设立是为了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并能极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秋分日为何能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呢?

秋分是硕果累累的时节。秋分时节,秋高气爽,稻谷飘香,蟹肥菊黄,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当代诗人左河水有《秋分》诗云:“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万里香。”此时,水稻、谷子、玉米、棉花、芝麻等秋收作物都已成熟,要及时抢收、晾晒、入仓,免遭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农谚说:“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唐代诗人杜甫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宋代词人辛弃疾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咏唱。

秋分不仅是收获的季节,还是播种丰收和希望的时节。在我国北方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适时播种冬小麦可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丰产丰收打下基础。农谚说“适时种麦年年收,过早过迟有闪失”“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宋代诗人陆游有一首《种麦》诗:“垦地播宿麦,饭牛临野池。未能贪佛日,正恐失农时。矻矻锄耰力,勤勤祝史辞。嘉平得三白,吾饱岂无期?”宋朝的姜特立也有一首《观种麦》:“麦陇收寒烟,晓锄穿日影。什伍每为朋,坎种分畦町。廪气该四时,收成近炎景。灌溉须春前,明年足汤饼。”

秋分日庆丰收,可兼顾南北方的气候和各民族人文风俗。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候、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但是秋分之际多数地区正值收获时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且秋分之日正居于秋季90天的中间,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岭”,可谓“平分秋色”。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白天,风和日丽,云卷云舒;夜晚,皓月当空,露重风凉。此后,气温逐日下降,秋分前是树木葱茏、枝繁叶茂,秋分后则是风声萧瑟、落叶缤纷。秋分日正是南北方庆丰收的合适时间。另外,还可兼顾多个民族的人文风俗。中国十几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并且大多在下半年。如畲族的丰收节在农历八月十五,藏族的望果节也在秋分前后谷物成熟时举行。在国家层面设立一个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团结、和谐发展。

秋分前后(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的秋社是古人每年祭祀土地神、祈祷丰收的日子。我国民间有“春祈秋报”的说法,即在春秋两季祭祀土神,祈祷风调雨顺,报答神功,表达感恩之情。民间还有按照秋分日和秋社日所处的前后,来预测年景丰歉的习俗,如有农谚说:“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还有农谚说:“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锦墩。”秋社之时,正是秋收之后,一年的辛勤劳动,已换来硕果累累的回报,丰收后的喜悦表现在人们的笑脸上,流淌在人们的心田里,所以,秋社的祭祀娱乐场面比春社还要盛大。各家都要拿出最丰盛的土产食品招待客人,以相互展示夸耀,如此也促进了人们的进取之心。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秋社》记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

民间有秋分“献新”习俗。农家收获新稻谷,打好新米,选择吉日,初次做出新米饭,都要焚香摆酒,先祭献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后全家人才能食用。富裕人家还要宰羊,祭献在祖灵之前,以不忘初心,珍视来之不易的米谷,报答上苍风调雨顺的恩德和祖先的保佑,祈求来年还是一个丰收年。

(作者为山东省枣庄市文史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