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奇崛书家”,无尽翰墨芳华
以书法与病魔抗争,用笔墨谱“命运交响”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著名书法家周慧珺12月27日上午在上海家中安详辞世,享年83岁。
这位一生与疾病抗争的书坛“奇崛”女子,上世纪70年代出版第一本字帖即销售百万册,一时引发举国追捧;而在某些人热衷于将书坛当作追名逐利之地时,她却甘于淡泊,更捐出个人2500万稿酬设立书法艺术基金。
讷于言、敏于行,不为名利所动、不以大师自居,宠辱不惊、唯爱书法……周慧珺的艺术道路走得“特立独行”。她以翰墨芳华,连接起国人骨子里对书法的热爱,亦以刚健质朴的人生姿态,诠释了何谓“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慧珺生前进行书法创作。上海文联供图
奇崛人生
“我最幸运的就是——选择了书法作为终身事业。”从小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并深为之所苦的周慧珺,与书法结缘仿佛命中注定。
受父亲影响,周慧珺幼年学字,开始学的是风姿秀媚的赵孟頫。但她偏偏爱上了笔力遒劲、姿态奇逸的米芾。后来,她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深造,受到沈尹默、白蕉、拱德邻等一批书法大家影响,渐入佳境。
上世纪60年代,周慧珺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而不得不在家休养,蜗居斗室、贫病交加,每日只能“悬着病痛的臂腕写啊写”。以书法与命运抗争的她,在“书写”里找到了精神安慰,找到了生命价值和意义。
多年后,在作品集自序中,周慧珺曾回忆这种深陷命运困境的状态:“昔日重疾缠身、步履维艰的生活境遇,造就了我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个性……正因如此,我的笔端力求刚健雄强,书风追求豪放明快!”
以生命写书法的周慧珺,很快迎来了传奇性的“起点”。1974年,35岁的周慧珺受朵云轩之约,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在字帖匮乏的年代,这本横空出世、书风雄健的字帖很快红遍大江南北,短短数年里印数逾百万,在书法艺术萧条的时代中引发了空前热潮。
上世纪80年代后,上海凭借文化、出版以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书法引领全国风气之先。海派书法逐渐繁荣,有赖一批中青年书法家的“中坚力量”。而周慧珺亦成为上海书法界的一面旗帜。她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在2014年和2019年接连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和终身成就奖。
据周慧珺弟子介绍,周慧珺担任上海市书协主席时,类风湿关节炎愈演愈烈,带来极大身心痛苦。但周慧珺谈起病痛往往风轻云淡。她更在意的是书法艺术如何变法创新、海派书法是否后继有人。在任期内,她带领团队主编的《上海代表性书家系列作品集》出版,并获得中国政府图书奖。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海派书法展览也引发瞩目。
但病魔并未就此罢休。2019年,上海文学艺术奖将“终身成就奖”颁给周慧珺。而此时,周慧珺已不良于行,只能坐着轮椅登台。2021年冬至时节,这曲以书与墨谱写的“命运交响曲”骤然休止。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善助告诉记者:“周先生晚年身体每况愈下,无法再与人交流,一两日前仍维持原状,直至27日晨6时后病危并谢世。”
筋骨与温度
看周慧珺书法风格之刚健、笔力之遒劲,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她是一位身患重疾的病人。从1987年开始,她三度接受大型手术,用人工制造的陶瓷髋关节置换病损病变的关节。做完骨关节置换的大手术之后,年过七旬的周慧珺,丢掉拐杖即每日屹立书桌前挥毫书写,从无懈怠。
事实上,受疾病影响,她四肢关节都有变形,但书法作品却始终有筋骨、有风骨,可谓“人书合一”,精神意志力远超常人。
2014年,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后重启评选。76岁的周慧珺站在颁奖舞台上,手心里握着一张小小纸条。纸条上,平素不善言辞的老人以楷书写下获奖感言:“我这一辈子很简单,简单到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书法。”寥寥两三句话,至为简洁,却真切动人,激起台下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书写有筋骨,为人有温度。一位文艺界人士说:“周慧珺老师一生只为中华文化守候。”她记得,1984年中日青年大联欢时,许多日本友人排队求周慧珺的墨宝,而且都想让她书写唐诗《枫桥夜泊》里的名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周慧珺奋笔疾书、挥汗如雨,还是写不完。看到日本友人着急得想哭,她淡定安慰:“回家开夜车给你们写,明天上午一准送到!”
周慧珺与陈佩秋这一对海上艺坛的书画“女杰”,曾组成温暖组合,每逢京剧青年艺术家有专场演出,她们都掏钱买票送人,还常年资助青年演员生活费。
2008年汶川地震,上海举办了义捐活动,据一位在现场的人士回忆,周慧珺直接拿出了30万元,低调放入存款箱,并且没有公布自己的姓名和金额。
2018年,周慧珺捐献个人稿酬2500万成立书法艺术基金会。与一些人热衷于利用书法凹人设、追名利相比,这样的捐赠可谓石破天惊。
书道“苦旅”
“我想象自己是寻求书法之道的旅人,这是一条难行之路,何处是目的地,命里注定我必须在这条道上苦旅下去。”周慧珺生前一直自比为书法艺术的苦行者。
在有些人看来,周慧珺功成名就、何苦之有?然而,艺术家的灵魂淬炼,正在于艺术上的不断进取、不断突破,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周慧珺曾说:“体力、思想力、观念都束缚着你,限制着你,不是我不想变,而是很难达到升华程度的蜕变,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大变。你知道该变,但是你不清楚该如何变,突破不了……这种‘苦’将伴随终身。”
在一次次的彷徨迷惑中,周慧珺产生了对传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她认为,凡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家,无一不是独辟蹊径开一代风气的,但独特鲜明的风格并不是可以迅速“创新”出来的,“刻意的做作、摆弄翻出来的花样,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风格创新相去甚远。”
周慧珺因而提出,回归传统,重温经典,应该成为当下书法艺术创作的主流——自然、朴素、刚健、清新,雅俗共赏,为大众所接受喜爱,走出一条雅俗共赏的新古典主义书法之路。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优秀的作品,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2021年年末,这个骤然寒冷的冬日里,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的周慧珺先生悄然离去了。朋友圈里掀起怀念的浪潮,人们感动于她对书法纯粹的热爱、对艺术无我的奉献。
“您所理解的完美书法是什么样的?您最想达到的理想的书法境界是什么?”据说,曾有人这样追问周慧珺。
而周慧珺回答:“世上的事情本没有完美。书法正是因为没有完美,才充满了魅力。中国的书法艺术集宇宙之大成,静中寓动,犹如天空,看似湛蓝,它已经包含了所有的色彩。”(孙丽萍)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关于《周易》学派归属问题的新认识
作者:张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五洲传播出版社“四库全书·经部·易类”项目负责人)
长期以来,关于《周易》文本形成及其学派归属等问题,学术界多有分歧,尤其是关于《易传》的学派属性,更是天水违行,颇有争议,或延续汉唐之说,将《易传》作为反映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或强调《易传》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是道家,包括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但又各有所偏,各有所蔽,各有质疑和批评者。晚近又有学者指出,《易传》的思想基调是儒道互补,是儒家人文主义与道家自然主义的相互结合、相互补益。此论可以视为易学研究的一个突破和进展,但似乎还无法彻底解决相关问题。对于《周易》经传与儒、道乃至诸子各家思想之间的关系,还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认为,儒、道及诸子各家学派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易经》的启示和沾溉,而各学派又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反过来影响了《易传》诸篇的形成。也就是说,《周易》经传不仅与孔子和儒家、老庄与道家有密切关系,还与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子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易经》是诸子思想形成的重要源泉,《易传》则是儒道互补、以儒为主、综合百家、超越百家的产物。
《周易》经传文本的形成
众所周知,《周易》包括“经”“传”两大部分。《易经》由六十四个卦象和卦爻辞组成。《易传》是对《易经》经文的解释,共有十篇,又被称为“十翼”,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周易》经文形成的下限大约在殷末周初,带有浓厚的占筮色彩,是对殷商占卜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殷墟甲骨卜辞显示,商代占卜之风盛行,并且已产生官方筮法。传世文献如《尚书·周书·洪范》“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和《周礼·春官》中关于太卜、卜师、龟人、筮氏等职官的记载,虽属后人追述,但均有所本。与出土材料结合起来看,殷商时期主要通过卜、筮并用来推演吉凶,占知未来。另外,学者根据殷商甲骨和青铜器上的数字符号,即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数字卦”,推测商代已有根据筮法所得筮数进行占筮的实践,商代末期已有六画符号出现。
殷周鼎革,周人继承了此前的卜筮系统,并有所发展。《周易》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的符号及卦爻辞便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周礼·春官·太卜》载太卜掌“三《易》之法”,即《连山》《归藏》和《周易》。《周易》最初主要是作为官方筮书,供王室进行占卜之用。随着《周易》六十四卦卦象、卦爻辞逐渐定型,《周易》文本也开始走上经典化的道路。《左传》《国语》所载筮例显示,卦爻辞的道德内涵在春秋时期已经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现,六十四卦卦象及卦爻辞的文本也开始突破卜筮之书的性质,发展出哲理之书的功用和价值。
此后,随着《周易》经典化进程不断加深,开始出现对于经文的解释性文字,《易传》即“十翼”应运而生。“十翼”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其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大抵形成于战国中后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易经》作为先王之旧典,诸子各家都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吸纳、采撷和融会,并诠释、阐发自己的相关认识和理解,《易传》作者从中受到启发、沾溉和影响,从而撰成“十翼”诸篇。
儒道互补,以儒为主
易学的演变和发展与儒道两家都有着深刻而密切的渊源关系,从《易传》的思想来看,构成一种儒道互补、以儒为主的思想格局。
先来看《易传》与孔子、儒家的关系。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曾有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精通《易经》是显而易见的。据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篇等,孔子并不否认《周易》作为卜筮之书的原初功用,自己亦曾“吾百占而七十当”,只是他更关注卦爻辞的德性内涵,强调:“《易》,我后亓(其)祝卜矣!我观亓德义耳也!”《论语·子路》亦载孔子引《恒卦》“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以说明“德”较之“占”的价值。可以说,“观其德义”乃是孔子读《易》、研《易》的根本精神所在。孔子对于《易经》的认识和理解也深刻影响了儒家后学及《易传》的产生。郭店楚简的出土及其研究显示了思孟学派在儒学传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子思作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庸》中对于性、命问题的讨论能够与《易传》相辅翼,故曾有学者视《中庸》为解《易》之作,甚至称之为第“十一翼”。今本《孟子》中虽不见直接称《易》引《易》,但不难发现,其中关于性与天道的论述多合于《易传》诸篇之义理。这一点早在宋代已为学者所留意。邵雍曾说:“孟子著书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二程亦言:“知《易》者莫如孟子矣。”朱熹则指出孟子性善的思想“盖探其本而言之,与《易》之旨未始有毫发之异”。至清代,既长于易学又精研《孟子》的焦循也说:“孟子不明言《易》,而实深于《易》。”所以有学者认为《彖》《象》二传以及《系辞传》的有关章节曾为思孟学派所整理或润色。我们看,《易传》中确实蕴涵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如《系辞上传》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又说:“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这些有关宗法等级和道德教化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文化价值理想。可见,孔子及先秦儒家源源不断地从《易经》中汲取思想资源,而他们的理论学说又成为《易传》诸篇得以哲理化、体系化的源头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易传》中关于宇宙生化和天道运行等方面的诸多命题,明显与道家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而为儒家所罕言。自汉代以来,《老子》与《周易》之间的渊源已为学者所注意。扬雄《太玄赋》有言:“观《大易》之损益兮,览老氏之倚伏。”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总述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旨时指出:“《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在他们看来,《易》《老》旨多相通、相同之处。宋代邵雍强调“老子得《易》之体”,而清代王昶则指出:“余少诵《阴符》《道德》,意以为清净所宗,已而深究《易》旨,乃知皆原本于《易》。”可以说,老子从《易经》即卦爻辞中得到颇多启示和沾溉,而其思想又深刻影响了《易传》诸篇的形成。
庄子在继承并超越老子之“道”论的同时,进一步延续了因《易》以立言的思路。正如钟泰《庄子发微》所说:“庄子之言,多取象于《易》,取义于老。”庄子对《易经》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都不陌生,而其思想又深刻影响到了《易传》,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易传》“阴阳”“太极”等范畴的运用。正惟如此,自魏晋《易》《老》《庄》并立为“三玄”,以《老》《庄》以解《易》,或是援《易》入《老》《庄》的思想成果层出不穷,王弼、韩康伯《周易注》,向秀、郭象《庄子注》便是其中的典型。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庄子》又多被视为“阳挤而阴助”儒家的著作,被韩愈、苏轼、王雱、吕惠卿等著名学者引入《易》之注解当中,以至于《庄》解《易》成为一时之风尚,甚至旁及佛理。明清时期有更多学者致力于此,较有代表性的有杨慎、陆西星、方以智、王夫之、胡文蔚等人。不难看出,《易传》中确有与《老》《庄》存在相通之处,这也成为历代会通儒道的重要思想根基,晚近还有学者将《易传》视为较之儒家来说更接近老庄之学的作品。此论虽不中,亦不远矣。另外,发端于战国中期齐国稷下的黄老之学,继承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的理论,重视“精气”的观念,而《系辞上传》中“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云云,明显与此有所关涉和联系。
综上,《易传》论人事多本于儒家,但其中自然主义的天道观,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整体思维模式等,均与道家老庄和黄老学派的思想学说相一致。蒙文通在《经史抉原》中总结道:“《易传》多论天道,言性命,言感寂,言道器,颇近道家。《易》家显然是有取于道家的。”从总体上来看,《易传》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儒道互补、以儒为主的思想倾向。
综合百家,超越百家
战国中后期,与政治渐趋统一的形势相适应,在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浸润下,诸子各家之间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易传》诸篇问世,博纳一时貌离神合之百家学术,使得诸子各派的思想观念浑然一体,它不仅与儒、道两家有着紧密的关联,还体现出与墨家、阴阳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交流和融会。
墨家与儒家并为当世显学,相关记载屡见于以《韩非子·显学》为代表的典籍之中。今本《墨子》虽未见直接引《易》述《易》,但不能无视墨家与《周易》经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忽略其理论体系中的易学因素。《淮南子·主术》载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口道其言,身行其志”,可知墨子对于六经应不无了解。在《易传》中,兼爱、尚贤等均属墨子所推崇的观念和主张,也不难找到与两者类似的表述。《家人卦·象传》有“‘王假有家’,交相爱也”之语,与墨家所强调的“兼相爱,交相利”非常相似。《系辞上传》曰“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颐卦·彖传》言“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都体现出“尚贤”“养贤”已被《易传》吸纳和发展,成为一种规律性、根本性的思想。此外,在一些具体的政治主张方面,《易传》更直承墨家之说。像《节卦·彖传》“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云云,就源于墨家所倡导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等崇尚节俭的理论主张。
阴阳家的思想观念中也反映出《易经》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易经》理念的进一步发挥、发展。清华简《筮法》等资料显示,阴阳、五行观念与《周易》的全面结合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实现。《易传》则在建立和完善自身思想体系的过程中,不乏对阴阳家学说的吸纳和借鉴。阴阳家最典型的五德终始说,以五种“德”之间的生克制化为核心。《易传》更进一步用“生生”来概括这种规则,并以之为宇宙及万物存在的根本动力和依据。《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对五德终始说有详细的记录,其中提到事物根据“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原则进行分类,后来的“天人感应”之说便是基于这一理念逐渐发展而完成的。《易传》亦重“感应”的思想,如《乾卦·文言传》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说法,《同人卦·象传》亦有“君子以类族辨物”之言,都体现了对阴阳家思想的采纳和融会。
除墨家、阴阳家外,法家、兵家的思想倾向在《易传》中亦有体现。例如《韩非子·心度》有“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的说法,力主“变法”,便与《易传》“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理论一脉相承。法家的“用狱尚刑”观念在《易传》中亦多有反映,《贲卦·象传》“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之语,《解卦·象传》所谓“君子以赦过宥罪”皆是明证。此外,《蒙》《噬嗑》《丰》《旅》诸卦也都蕴含着以儒家教化为主、兼及施以刑罚的倾向。兵家极重用兵之法,常用“道”这个范畴阐述其对于战争规律的认识与总结,如《孙子兵法·计篇》有言:“兵者,诡道也。”兵书中亦多有诸如“凡战之道”“凡兵之道”之类的表述。六十四卦中亦涉及军旅之事,如《师》《同人》《谦》《晋》等卦。《易传》在提炼、总结其中义理之时,则对兵家之“道”有所借鉴和吸纳,并使用“中”这个范畴来概括总体规律。如《师卦·象传》:“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同人卦·象传》:“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清代魏源在《孙子集注序》中曾感叹:“《易》其言兵之书乎!”又说《易传》所阐发的易道与兵家之道是相近、相通的,“其道皆冒万有,其心皆照宇宙,其术皆合天人、综常变者也”。
可以看出,对先秦墨、阴阳、法、兵家等诸子各派而言,《易经》是它们开宗立派的重要思想来源,《易传》又在儒道互补的基础上,融摄、会通各家思想学说,凝聚成为系统的哲理性著述,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将诸子各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这是一种在认同、包容基础上的综合超越、创新发展。
也就是说,先秦诸子各家均从《易经》之中获取借鉴和养料,进而发展成各自独特的理论形态,后来在易学在向人文理性转化的过程中,诸子各家的思想学说又反过来影响着《易传》的问世。《易传》呈现出儒道互补、以儒为主、综合百家、超越百家的思想倾向,这种“一致百虑”“殊途同归”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特征,使得《周易》经传在秦汉以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内在灵魂,成为儒释道三教思想文化融合的坚实平台和重要津梁,方以智甚至有“三教归《易》”的说法。可以讲,《易传》诸篇的产生历程和思想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融合百家之学、同化外来文化的能力和魄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深刻领会,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7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水泥砌院墙太土!如果我有庭院,准用这6种材料,档次完全不一样
现在家里有个庭院,院墙怎样设计才能安全又好看呢?我们看过最多的可能是水泥砌的墙,实用但是不那么美观。那么对于院墙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值得推荐的吗?水泥砌院墙太土!如果我有庭院,准用这6种材料,档次完全不一样。
1、石头材质院墙
石头具体有牢固性,用石头堆砌的墙院牢固又美观。堆加在一起的石头,有种参差感,看起来不单调。石砖砌的院墙大都3米左右,让人不敢靠近,密封性和厚重感太强。感觉太单调,可以在旁边放些盆栽,也是很美。
2、木头材质院墙
木质的材料让人觉得很靠近自然,木质感轻盈,这种庭院2米高,增加了小院清新自然地感觉。木质的院墙,四周放上一些植被,庭院优雅又清新。
PS:木质的材料,日晒雨淋寿命减低,建议购买一些防腐防潮的木头,或者做好木头的保护措施,延长院墙使用寿命和美观。
3、竹子材质院墙
这类材料和木头类相似,但是竹子可以通过编排达到它本身的美感。不仅有紧密连接的还可以镂空式。每种都是清新自然,优雅独特。竹子不易生虫,但是暴晒会影响颜色差异,建议可以做些措施,比如保护竹子的颜色。
4、金属材质院墙
最常见的就是镂空式,这种容易安装而且外表美观。但是镂空式似乎缺少了安全性的保障,这种院墙看起来安全性不高。
PS:建议使用这种院墙的,大家可以加高院墙的高度,比如3.5米,顶部加上一些尖锐物,美观修饰又加强安全防护。
5、玻璃材质院墙
透明的院墙,适合高层独栋,带有庭院的户型。玻璃安装拓展了视野,让整个环境看起来清透明亮。
PS:玻璃清洁似乎是个麻烦事,为了安全,玻璃一定要加高防护,最好的高度是1.5-3米。
6、其他组合材质院墙
木头和铁艺镂空式的组合,欣赏俩种不同的美感,镂空的铁艺可以在里面放些小盆栽,美观性得以提升。
铁丝栅栏加上加上绿化,独特的一面空中绿化,防护绿化都有了。
今天的墙院材料总结就到这里了,你家用的是哪种呢?小编我最喜欢木头和竹子墙院,看起来清新自然,不过就是防护起来有点麻烦。家有庭院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庭院墙院的材料选择,选择自己喜欢,让自己的庭院与众不同的美观。
清逸谈墨悟自然——马兴瑞花卉草虫作品赏析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视频加载中...
【马兴瑞花鸟作品赏析】
艺术简历
马兴瑞,男,字瀚古,1962年生于山东临朐,定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创作研究生院,师从导师郭怡孮先生。现任职于中国国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潍坊市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国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淡墨素写 高古清逸
——读马兴瑞花鸟画
文/蔡超
兴瑞先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花鸟画家,他谦和厚朴,正直持重,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沉着凝炼中透露出几分清静儒雅的文人气。
兴瑞先生作为当代文人画代表之一,其作品纯净淡雅、笔墨纯熟,这不仅仅体现在技法上,而是作画心态的体现,一派古风续韵显得自然淡雅平静。
他在逸笔淡墨之中勾兑了一种古朴清通的情调。读兴瑞的画如一壶泡好的茶,能让人静以清心,慢慢的“品”,会品出“三味”:一曰“静味”,如清泉一般,不断流淌着、诉说着心灵深处的细语,这股清泉往返于心画之间,清洗着浮躁尘俗之心;二曰“笔墨味”:画中笔风催动,淡墨素写,笔墨之间余味无穷;三曰“韵味”:是由笔吐而生,韵主要来之于画家人品的高下,它能呈现人的本真心性与生命的气息,象征着意追高古的极致。
马兴瑞先生的小写意花鸟,以简静的特点卓然自立,不但形神兼备、笔精墨妙,尤擅淡墨用笔,而且简约疏淡,或疏花简叶,或花鸟草虫,作品无一不传达出他身后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颖悟的感受能力。作品风格的背后却有着宋元典范与之遥相呼应。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读马兴瑞的创作小品“拟古图册”草虫系列,所追求的格调采用了传统的拆枝构图法,用自己独有的纯水墨古法用笔、讲究墨分五彩以求得物象的质感。画中生动表现出花叶的阴阳向背、翻卷转折、果实的饱满、蜻蜓、鸣蝉翅翼的轻盈透明、蝴蝶翅膀的斑斓粉质,都是他长时间深入自然观察和写生的结果。很显然,他的作品曾受过宋代院体画的规矩,还兼具元人的野逸。从古人严谨的规矩里找到了新的路子,他还从明代画家恽寿平、陈淳、林良、吕纪中汲取了养分,在取法上,可窥见近代花鸟大师齐白石对他的影响。
作品《花鸟六条屏》古法用笔,枝干以书写入笔,用墨浓淡干湿、柔中带韧,吸取传统的勾花点叶法,画面设色淡雅清秀、禽鸟生动活现,有时只画一花一鸟却能给人感受到春天花木繁荣、秋天硕果累累、百鸟争鸣的辽阔境域。有时只画一树一鸟去能让人感受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构图简括、气韵生动,传统的笔墨技法给人一种高古清逸的自然之美。
马兴瑞先生是一位十分珍惜友情且值得深交的朋友,我们相识已一年有余,彼此交流都很投机,就他的精神和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我们有理由期待,他将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致广大而尽精微
——读马兴瑞笔下的花鸟草虫
独立艺评人 陈焱
2017年国庆节前夕,我到中国国家画院看望正在教学部供职的好友张宏林,不料他却直接把我拉到位于北京南三环的一个艺术空间。这里正在举办一个小型三人联展,其中一位,就是张宏林中央美术学院同学、花鸟画家马兴瑞。
我和兴瑞就这样不期而遇。
纵览兴瑞花鸟创作,便知他深耕小写意花鸟已有经年,且以小品居多。总的来看,他的小写意花鸟,有文气,有古意,笔墨清幽,趣味横生,构图简括,画面典雅平谈,颇有宋画遗韵。画花,风姿绰约;画鸟,意态饱满;画草,劲瘦野逸;画虫,则工细精微。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笔笔见精神
花鸟草虫写实不难,但要做到结构精准,还能以形写神,却非易事。兴瑞花鸟草虫不仅书写出了神韵,还充满性灵,那一瞬间的见笔见墨,全在于他未曾下笔先有情的对于弱小生命的无限怜爱与天地灵性的无限敬畏。
兴瑞热爱草虫,怜惜花鸟。蟋蟀,蝈蝈,蚂蚱,蜻蜓,蝴蝶,蝉,等等,都是他创作的题材,都是他画笔反复描写、咏颂的对象。他的花鸟草虫,或慵懒翘首,或警觉顾盼,或悠然自得,或嬉戏玩闹,都有一副鲜活的顾盼之态,都能让人望之顿生爱怜之意。
在兴瑞笔下,那些花鸟草虫是这个世界的精灵,都充满了盎然生机,都是生命的赞歌。
画花,要解花之语。怜花,几朵几瓣,要能草草几笔即生发出精神。惜虫,就要把它们的跳跃、爬行、飞翔、搏击的意态,通过一笔笔细致入微的书写,绽放出草虫灵性生命的华章。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兴瑞每每大笔画小虫,笔笔写出,笔笔见精神。他虽为山东大汉,天性却清雅细腻,性情温文尔雅,敦厚恬和。这种性格使他能在创作中保持恬淡心态,使笔用墨也随画家性灵传感到作品之中,每每一笔写下去,浓淡干湿中,草虫性灵皆出,每个部分结构分明,且风姿绰约,韵味十足。
他画两只蟋蟀相搏戏耍,能画出一双翅膀在戏耍中生发出摩擦的声音,惟妙惟肖,生机勃郁,真力弥漫,两条触须伸展,用笔在有意无意之间,自然而然。他笔下的蝉,透过蝉翼可以看到腹背部位的细节,还能看见蝉翼腹背仿佛在轻轻呼吸。而在草虫行笔间,因是阔笔书写,忘情挥洒,又平添几分洒脱、飘逸的神采和意态,真个是妙不可言,令人见之不禁击掌叫绝。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兴瑞三品
读兴瑞笔下花鸟草虫,有三个特征或者说特色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一是文气郁勃。兴瑞的花鸟草虫,采用了传统的拆枝构图法,用自己独有的纯水墨古法用笔,讲究墨分五彩,以求得物象的质感。他笔下的花鸟草虫,皆能生动准确地表现出花叶的阴阳向背与翻卷转折,果实的饱满,蜻蜓、鸣蝉翅翼的轻盈透明以及蝴蝶翅膀的斑斓粉质。很显然,这些都是他深入自然、深入生活、长期细致观察和写生的结果。
特别是他的《花卉草虫图》,安静质朴,清淡素雅,形神兼备,文气郁勃,取景出枝极为简约典雅,虽以水墨为主,但层次分明,透出一股淡定从容、脱俗出尘的艺术感染力。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在他眼中,这些草虫,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地球村生物链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是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值得关注和怜爱的好伙伴、好朋友。因此,兴瑞借用文学拟人化表现手法,通过画笔把它们表现出来,并赋予草虫生命的尊严感,以寄托画家博大的仁爱之心和人文情怀。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花鸟、草虫这些物象,在画家笔下都成为传情达意、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
值得指出的是,兴瑞花鸟草虫作品,不仅以书入画,而且许多作品是“以诗入画”或是以诗配画,从他的诗画题跋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的人文情怀和人生态度。这无疑又为作品增添了艺术价值和文化气息。
二是古意盎然。兴瑞花鸟草虫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古意”,是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浓浓的“古意”。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这种“古意”从兴瑞的几乎所有作品里面都可见一斑。在《蕉荫情趣》、《秋艳清香》、《秋实系列》等小品中,皆是画家有感而发且源自心田,作品多以纯水墨写就,所写物象皆得古境、古意,片叶有偃仰正反之姿,折枝曲直有阴阳向背之态,而且舒展自如,自然而然,丝毫没有当下一些画家矫情作态、炫耀技巧、哗众取宠之弊病,能以平常之心,平平静静自然而然画画,表现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安之若素、泰然处之的意境,且动静相宜。就是在这种氛围之中,不知不觉把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世界,让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人疲惫而又躁动的灵魂得到片刻的歇息与安宁,显示了传统国画艺术的强大感染力。
兴瑞能于浮躁喧嚣的书画江湖安之若素,为人为艺皆不随波逐流,心无旁骛,一心问艺,心中装大道,倾情画自我,实为难得。
说一个作品有“古意”,显然是在说作品的格调和画品。作为衡量绘画作品高低好差的一个评判尺度,历代画论都有很多详细具体的描述。而“古意”成为作品的一个重要品格,是大家普遍接受的共识。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一部中国绘画史,就是使用毛笔的历史,也是一部书与画的关系史。赵孟頫认为“画贵古意”,这个古意便含有书意。浸入上古三代精神的书法之意触入画法,成为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贡献。黄宾虹是300年来书画合璧的大家,在他看来,画法全从笔法来,而笔法从篆籀中得之。按历代中国画论的观点,没有笔法的画是不入流的,根本不值品评。今天,笔法、笔意、笔趣这些中国画核心价值,已被大多数画家冷落或遗忘。300多年前,石涛就已经指出了今人的病根——“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有涉及以书法入画的观点。
可喜的是,我们从兴瑞笔下的花鸟草虫作品中,看到了“古意”得到比较好的传承和发扬。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三是趣味横生。借物抒情,借景抒怀,寄托情思,最终达到怡情养性,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可能是花鸟画的功能之一。要达到这个目的,选择为读者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寓教于乐,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一个作品能否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和手段,营造出有趣有味的意境来,让读者喜闻乐见,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审美功能,是对画家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的一个考验。
兴瑞的创作实践对于这个问题做出了较好回答。蕴藏在他作品里面的情趣是显而易见的。《花鸟六条屏》等花鸟虫草,皆使用古法用笔,枝干直接以书入画,淡墨素写,浓淡相间,干湿相宜,构图简括,气韵生动。在花叶草径处理上,他吸取传统的勾花点叶法,禽鸟、草虫生动传神,高古清逸。有时虽然只画一花一鸟,但一枝一叶都能够做到表情达意,让人感受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以及天地宇宙间的自然和谐之美。
兴瑞的花鸟草虫,不仅用笔简意赅,自然而然,更有一种宋画遗韵。但客观地说,虽面目渐成,但也不难看出,他的花鸟草虫皆用宿墨写出,浓淡有致,淡远不够。倘若使用水墨轻描淡写,相信将会是另一种面貌和感觉。不妨一试。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尽精微,致广大
在我看来,兴瑞笔下的花鸟草虫作品,有笔有墨有生活,有情有韵有诗意。特别是融工笔与写意之精华为一体,既有工笔画的形态逼真,又具写意画的传神。从他作品里面,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文气、古意和趣味,更看到了传统中国画的写意功夫和笔墨精神。
读兴瑞花鸟草虫作品,还可以发现他的艺术创作观念受恽南田影响颇深。恽南田追求幽深、寂静、清新、高逸的情趣,这种美学品格追求也可从他的花鸟草虫中读出。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苏东坡曾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后来的文人就以此来攻击画得“似”的画家。在兴瑞看来,“似”与“不似”都不是绘画的最高要求,最高境界在于“传神”。因此他把作品能否“传神”作为自己的终极艺术追求。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仔细品味兴瑞笔下的花鸟草虫,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创作,曾受过宋代院体画的深刻影响,或长期研究过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形成发展及其流变。所以,他的画,不仅有宋画遗韵,还兼具元画的野逸。在取法上,他选择高古,从宋人严谨的规矩里寻觅新的创作路径,还从恽寿平、陈淳、林良等明代画家身上汲取丰富养分,更可窥见近代花鸟大师齐白石对他的影响。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兴瑞的艺术理念与创作思想。长期以来,在徐蒋美术教育体系下,中国画坛用西洋画“改造中国画”的叫嚣一直没有歇停,走所谓“中西合璧”、中西融合的路子的声音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表现出对于母体文化、本土民族艺术的极度不自信、甚至对传统中国画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这种文化现象和艺术思潮,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的(这里不赘述)。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客观地说,我对西洋画并不抱有偏见。相反,我认为西洋画和中国画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西洋画和中国画犹如两棵大树结出的不同硕果,犹如奔流到海的两条大河,虽都有自己的流向,但最终还是九九归一,殊途同归。20世纪后半页中国美术界出现的匪夷所思的事实是,中国画家看不起中国画,非要以中西融合为出路。其结果是中国画变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这种现象已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个时代特征。而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画的魅力在于以书法线条营造境界。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若以造型的再现本领论,油画、水彩完全可以取代中国画,中国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画,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几千年,就是因为它有书写性做支撑,也即它本身含有的书法趣味。而书法是最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
中国画之外的所有画种都可以与书法无关,唯有中国画,离开书法也就离开了书写性,缺失了写意精神,也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所以,书法功底和写意精神的高低,又往往影响并决定中国画家艺术境界的高低。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价值有待发现
我以为,马兴瑞及其创作,其核心价值不在于他的小写意花鸟花鸟草虫画得多么好,多么活灵活现,多么栩栩如生,多么生动传神,而在于他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态度,在于他能够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能够从院体画与文人画中汲取精髓并找到结合点,能够从母体文化、本土民族艺术中汲取优秀成份,把院体画与文人画进行有机结合,以此表达对于自己中国画家身份的认同,以及对于母体文化、本土民族艺术传承的态度,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致力于表现含蓄、内敛、博大的中国文化特质,彰显中国气度和民族精神。
应该说,在当代语境下,这种重拾民族自尊、重构文化自信、重塑文化形象的尝试和努力,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自觉,是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里面有一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原文是:“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原意为善问好学,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目标境界。
我想,把这句话送给马兴瑞是比较贴切的。
2017年12月25日凌晨。初稿于五龙山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花卉草虫条屏系列》68cm×23cm
来源:新华号 书画收藏赏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