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信弃义”与“过河拆桥”
过河拆桥与背信弃义都是我们所憎恨和不齿的行为。它们之间有着类似的方面,但也有所区别。
背信弃义大致有两层意思,“背信”指承诺了却不兑现,即失信,“弃义”指的是不讲情义,不顾道义。出自《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过河拆桥最早出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的“过桥便拆桥,得路便塞路”。比喻那些达到目的后,就把有助于自己的人忘却脑后甚至加以迫害。与忘恩负义、自私自利比较接近。
某种意义上,过河拆桥应该属于背信弃义中的一种。即使“过桥”前并没有郑重承诺什么,那起码也是弃义了。滴水之恩本当涌泉相报的,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而过河拆桥与卸磨杀驴等等的行径不仅与此背道而驰,且更令人寒心。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作“还愿”。大意就是,碰到一些重大的事情了,难以逾越的坎了,就先许愿,等真正达成了心愿,就按照许愿的内容去予以兑现,这种兑现,就是还愿。日常生活中,我们许愿的对象一般都是佛祖、菩萨之类的,也许冥冥中感觉比较有能量和影响力吧。
比如,孩子要考大学了,一些家长就去庙里或者什么地点许愿,保佑孩子考上某某大学,如果实现了就一定如何如何地去还愿。
比如,自己或者家人得了重病,需要手术,当时也是种种祈祷,如果能够平安度过,没有什么后遗症瘫在床之类的,那么就如何如何地去还愿。
有心愿需要达成,便诚心许愿,如愿了就如约去还愿,这很正常。但就有人偏偏不这么去执行。比如这个病人真的如愿恢复了健康,能够正常行走和生活了。这时候,这病人或者家属就开始心疼钱了,觉得花那么多钱手术不值当了,全然不是那时候只要能活着哪怕倾家荡产都可以的状况。至于许下的承诺更是抛在脑后,根本不去兑现。这首先就是背信弃义了,先不说对相关人员的许诺,这种人连对菩萨许下的承诺都敢于违约,生活中会是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恢复了健康,那些在治疗过程中尽心尽力帮助过自己的人仿佛就都不存在了,似乎他们理应无私、无偿地帮助自己,是天经地义的。有的非但没有感激之情,反而挑出些毛病去埋怨,这就属于恩将仇报的范畴了。
上面说过,过河拆桥属于背信弃义中的一种,说明背信弃义的问题要大许多,更败坏,更缺德。为什么?背信弃义不仅过河拆桥、恩将仇报,其背叛和出卖,往往属于伤朋友最深的那一刀,也是致命的那一刀。
过河拆桥,往往在一件小事上就能体现,而背信弃义则不然,往往体现在大是大非上。或者说,人们更愿意把背信弃义看得比过河拆桥更恶劣、更严重。
其实,善和恶真的只在一念之间。作为常人,或者俗人,我们一样都会在事前和事后有心理的落差,在承诺的兑现上出现犹豫,琢磨着是否打些折扣,少些付出。而人的素质高低、格局高低便在此显现出来。
比如,有的家长为给孩子找个好工作,信誓旦旦花钱托关系。等真正工作落实到位了,承诺的钱却不给了,或者少给了,让委托的中间人或者直接的当事人十分被动和尴尬。而且,居然还理直气壮了,说,到孩子单位打听了,没有领导说收钱了,孩子是正常录用的。
包括沈阳的那位家长,孩子补习考上了,就举报课外补习的老师。这种行为,往往既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孩子,起码给孩子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
所以,我们既然承诺了,就应该践行。所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所谓“愿赌服输”,所谓“言出必行”,其实都是要求我们言而有信,对得起朋友,更对得起自己。
那些过河拆桥、背信弃义之徒,可能一时得了便宜,却永远失去了未来。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一定要摸着自己的良心,争取多做善事,莫做恶事。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民间故事:《背信弃义》#故事分享
民间故事:《背信弃义》。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对夫妻之间的故事,丈夫出轨被老婆发现,其老婆收据丈夫出轨证据,最终家庭破裂,夫妻俩离婚以及丈夫净身出户,一个平凡的家庭,平凡的夫妻。然而,命运却在某一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天,妻子无意中发现了丈夫的出轨证据,她无法置之不理,心如刀割、痛彻心扉的她决定采取行动。她开始收集证据,找到了丈夫与小三的聊天记录、照片和见面地点。这些证据像锋利的刀子一样刺痛着她的心,让她愈发坚定了离婚的决心。当她将这些证据摆在丈夫面前时,她无法否认。慌乱的他试图解释,但那已经晚了。
妻子冷冷地说:我们的婚姻已经没有意义,我不再相信你。丈夫感到无力和悔恨,他原本以为自己的出轨不会被发现,也没有想过会面临这样的后果。妻子决定离婚,并要求丈夫净身出户。她不再需要他的借口和解释,只想要一个新的开始。
一个没有背叛的生活,丈夫大概是知道就算上法庭也完全没有胜算,因为自己的老婆收据的证据太详细了,最后丈夫只能无奈地收拾着自己的行李,心中充满了懊悔和自责。他后悔自己的错误,后悔没有珍惜眼前的幸福,在他离开的那一刻。
他回望了一眼曾经属于他们的家,那个曾经温暖而幸福的家,如今已经变得冰冷而空荡。真的是应了那句老话,只有失去了才知道惋惜。但是,生活是不会给你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的,世上更无后悔药。尽管如此,生活还得继续,妻子也努力重建自己的生活。她不再对爱情有太多的幻想,只想要一个稳定和平静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轨不仅仅伤害了另一半,也伤害了家庭的稳定和幸福。背叛是无法挽回的,只能教训自己珍惜眼前的幸福。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贪图一时的刺激而伤害自己和别人。只有真正的珍惜,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国学成语故事(21)落难时如何选择你的贵人之背信弃义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开讲之前,先说一个发生在二战德国的真实故事。
当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有兄弟二人侥幸逃了出来,为了缩小目标、躲避随时降临的危险,兄弟二人决定分头逃命。在问及各自的去向时,哥哥选择了一个赏识自己的人,而弟弟选择了自己曾有恩于他的人。最后的结果却是,弟弟投奔此人后,很快被出卖给了纳粹,命丧集中营;哥哥则受到悉心救助,活了下来。
我们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这毕竟需要时间,但也多亏有时间,很多事才终于让我们释然。比如今天笔者要讲的这个故事。
时间回溯到公元前647年,这年冬天,晋国发生了大饥荒,危难之际,晋惠公想到了自己的内弟秦穆公。对于是否援助这个言而无信的姐夫,秦穆公颇有些踌躇,于是召开“御前会议”研究对策。大夫丕豹等人认为,晋国言而无信世人皆知,而且又杀了大臣里克等人,民心不附,此时不但不应该援助他们粮食,还应该趁机攻打它。而秦穆公最终采纳了大夫百里奚的建议说:“我们讨厌的是晋君夷吾,晋国人民没有罪过。上天祸殃流行,每个国家都可能交替遇到。再说扶危济困,这是人间正道,我们不能向天下人展示秦国失道。”随后,秦国动用了大批船只,通过黄河向晋国输送救济粮,粮船从秦国的都城一直到晋国的都城绵延不断,史称“泛舟之役”。
五岳独尊(山东泰安 张荣群)
转眼一年过去了,这年冬天,秦国也发生了大饥荒,秦穆公派出使者向晋国求援。晋惠公同样召开了“御前会议”。大夫虢射首先表示反对说:“我们曾经在土地割让上失信秦国,现在即便卖粮给它,也不会减损秦国的仇怨,而且会让他们更加强大”。大夫庆郑说:“我们违背诺言又幸灾乐祸,这是失德。如此背信弃义之举,必将为人民所唾弃,而且秦国一定会因此发兵攻打晋国,你们一定会后悔的。”无奈,晋惠公不听,而且还趁机发兵攻打秦国。
公元前645年,熬过大饥荒的秦国迎来了丰收之年,开始将复仇的刀锋指向晋国。秦军连战连胜,长驱直入,进驻晋国韩原。晋惠公急得团团直转,问庆郑说:“敌寇已经深入我国了,该怎么办啊?”庆郑说:“这可是您招来的,我也没辙,要不您问下虢射?”惠公气得只翻白眼,但又不好发作。
大敌当前,晋惠公决定亲自出马迎敌。根据占卜,庆郑担任惠公的车右武士吉利。惠公怨气未消说:“庆郑出言不逊,我偏不用他。”于是安排叔扬驾驶自己的战车,家仆徒为车右武士,用郑国出产的马拉车,然后挥师出征。庆郑劝谏说:“自古以来,像作战这样的大事,一定要乘坐本土出产的马匹。因为这样的马不会水土不服,而且熟悉本地人的训练和指挥方式。用外国的马关键时刻可能会不听指挥,那时后悔也晚了。”惠公不听,扬长而去。
结果,晋惠公很快就悔青了肠子。当年九月,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惠公的战马陷入泥泞后呆立不动,惊慌失措的惠公向庆郑狂喊“救命”,庆郑冷笑着说:“你刚愎自用不听劝谏,又违背占卜胡乱安排,这是你自找的。”说完扬长而去。危急时刻,将军梁由靡为韩简驾着马车挡住了一马当先、一心想活捉晋惠公的秦穆公,并转败为胜,将秦穆公团团围困。这时,庆郑在一边大喊:“先救君主。”韩简闻听,放下秦穆公来救惠公,却反被随后赶来的秦军包围,晋惠公被俘。
对于这一扣人心弦、情节一再反转的故事,《左传》《国语》在关键情节上都语焉不详,好在《史记·秦本纪》给出了精彩补述。
原来,几年前秦穆公到岐山打猎,一不留神让马跑了。住在岐山下的一伙老百姓发现后,把马捉住,一时嘴馋,杀掉吃了。闻讯而来的官吏大怒,把所有参与分吃马肉的共300多人全部捉住,要依法处置。秦穆公闻讯说:“君子不会因为牲畜而害人性命。而且我还听说,吃了战马的肉不喝酒会伤人身体,一定让他们都喝点酒再放回家。”
秋色图(山东泰安 张荣群)
吃了国君的马不仅没有被问罪反倒被优待后无罪释放,这300多人不禁感激涕零,立下誓言有机会一定要报答穆公恩情。所以,韩原之战中,秦穆公身陷重围即将被俘的关键时刻,正是这三百多人冲锋陷阵,救了穆公。
忘恩负义的晋惠公做了秦国俘虏,消息传来群情振奋,秦穆公传下号令,择吉日良辰,把惠公洗干净剁了祭祀宗庙和上天。消息传到周王朝,周天子派使者前来求情,穆公不为所动。消息传进内廷,穆公夫人穿着丧服光着脚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站在柴草堆上对穆公说:“上天降下灾祸,使两位国君刀兵相见。我不能救我弟弟的性命,使您受到侮辱,那么就让我陪他死吧。”
在周天子和夫人的强大压力下,秦穆公放弃了杀惠公祭天的想法。当年十一月,晋惠公被释放回国。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晋国又发生了大饥荒。秦穆公再次以德报怨,向晋国输送粮食,救济灾民。
国学经典欣赏:
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汎舟之役”。
——《左传·僖公十三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