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写下一首名作,三四句让人流口水
古时,诗人被贬谪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到九江的环境: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相比于白居易,他的粉丝苏轼就豁达得多了。
因为乌台诗案,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他就写了一首诗,旷达豪放,其中三四句让人流口水。
这首诗就是苏轼的《初到黄州》。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众所周知,因为“乌台诗案”,苏轼险些丧命。
他在狱中写了《狱中寄子由二首》给弟弟安排后事,可见当时情况的严峻。
幸运的是,在友人们的营救之下,苏轼最后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劫后余生”的苏轼,来到了黄州。
有一句话说:打不倒你的,都将使你更强大。
这句话用在苏轼身上再合适不过。
来到黄州的苏轼,用诙谐自嘲的语气书写自己的遭遇,如果你读懂了这首诗,就知道苏轼有多乐观了。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诗以自嘲的语气开头,说自己一生,都是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表面上说自己为谋生糊口而得罪,暗指因言事和作诗而获罪。
这一年,苏轼45岁,此前官职一直比较低微,而今“乌台诗案”过后,仕途受挫,年轻时的抱负,也将化为泡影了。
经大磨难,以自嘲的语气开头,可见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见长江三面环绕,说这里有鲜美的鱼可吃。黄州多竹,又想到这里的笋子肯定很美味。
被贬到黄州,本是悲伤的事情,可苏轼却发现其中的美妙,鱼鲜笋美,真是乐观。
苏轼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真是让人敬佩。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贬逐的人,不妨作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
员外是定额以外的官员,不是正职。水曹郎:水部郎官。
南朝梁代的何逊、唐代张籍、宋代的孟宾于都是诗人,也都做过水部郎中。
苏轼也任此职,颇为感慨,于是自嘲:哎呀,诗人,都会做一做水部郎中的。
苏轼被贬黄州,本是人生大不幸,他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苏轼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
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
“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
在整首诗中,“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历来为人称道。
由长江联想到鱼美,由竹山联想到笋香,将视觉意象迅即化为味觉、嗅觉意象,灵动活泼,奇趣横生。
这14字犹如脱口而出,对仗精工又自然天成,文词优美足见苏轼的乐观怀情,成为苏轼传颂的名句。
读到这两句,很难想象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
词句里透露出的对生活的憧憬与希望,更像是出自一个生活闲适、自然恬淡的人之口。
如果我们也能如苏轼般,在人生逆境时,都能旷达、乐观的地对待人生,认真、乐观的对待生活,那么,人生,一定会拥有许多的快乐。
愿你我都能如苏轼般,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苏轼被贬黄州留下一首经典词作,当中12个字写尽世间最深的孤独
在头条问答中经常刷到一个问题:你认为最孤独的诗句是什么?
基本上,出镜率最高的有三个答案,第一个来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岁月悠长,往复不见,广阔天地间,人又是如何孤独而渺小啊。
第二个答案来自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几乎每次有这个问题,这首诗就会被提到,他也的确将孤独二字描写到了淋漓尽致:面对满江寒雪,人不见,鸟无踪,天地广阔,唯我一人。
第三个答案李白的两首诗不分伯仲,一首是《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另一句出自《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今天分享一首苏轼初贬黄州时写下的一首词,当中12字可谓写尽世间最深的孤独,道出人之所以孤独的缘由,也让我们更加明白:有时候,孤独其实是一种自我选择。这句词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后来被改编为流行歌曲《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作这首词时苏轼首次被贬,并且还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狱中生涯,人生的大起大落也不过如此了。尽管他后来在黄州写下了流传青史的名篇前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下了极为旷达超脱的《定风波》,更在回顾人生时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觉平生功业从黄州开始。
但刚到黄州时,他的内心其实也免不了孤独与凄冷,从这首他寓居定慧院时所作的词可以一窥当时的心情。
词开篇写得很美,营造了一个独特而凄清的氛围:缺月疏桐,夜深人静。只有我独自一人在这夜里徘徊,仿佛那缥缈的孤鸿之影。
“有恨无人省”,是无人懂得、无人理解的悲苦。可这孤鸿,偏偏“拣尽寒枝不肯栖”,林间不是没有落脚之处,可它飞来飞去,始终不愿落脚,最终选择寂寞荒芜寒冷的沙洲栖息。这是在写孤鸿,岂不也是在写词人自己吗?
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其实源于自我选择。“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也好,“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好,诗人们写作这些诗词时固然内心有愁闷惆怅,但却也心怀清高、甘守寂寞。
所以我们得见,在屈原的时代,他的孤独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整个世间都浑浊不堪,而我独守清明,所有人都如醉中,而我独自清醒。他可以与人同流,但他选择坚守自我,放目四望,无人相同,这可不正是一种孤独?
所以,陶渊明的孤独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孤独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杜甫的孤独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很多时候,走入人群,跟大多数人一样就不孤独。可内心或许又会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一样呢?
苏轼最洒脱和最著名的一首定风波,读完让人无喜无悲、胜败两忘
苏轼的词,受到古往今来众多人的喜爱。无论是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是到了现代,苏轼的“粉丝”一直没有减少(相信未来也是如此),这是苏轼的魅力,是诗词的魅力。苏轼的很多词,在写正文之前,都会写一些交代性的小序,这些小序,有时候真的给诗词增色极多,短短几句,便让人进入到了一种“预热”的状态,十分高明。
比如下面这首苏轼最著名的词作之一《定风波》,正文前的小序便十分出彩,寥寥几笔,东坡的洒脱和与众不同便表现了出来。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不需要任何解释,便能心领神会。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年头,正如小序中交代的,这只是一件非常小的春季野外遇雨的事件,很生活化,但是在这简朴的生活中足见深意,在寻常中见奇警,从中表现了苏轼那种旷达超脱的博大胸襟,和那种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片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便见不凡,一边渲染着狂风骤雨的猖狂,一边又奉劝众人“莫听”,点名了外物不能凌乱内心之意。下一句继续延伸此意,正是作者小序中所言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尤其是“何妨”二字,洒脱中带有一点俏皮,尽显东坡的魅力。所以在这狂风骤雨之中,东坡竹杖芒鞋,顶着风雨,从容向前,而且是“轻胜马”地前进,那种笑傲人生的洒脱和豪迈,那种风雨中我行我素、不畏困难的超然情怀,都浓缩在了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中。
上片几句,东坡以旷达的胸怀,充满了豪放的气概,将人生的独到感悟写了出来,读来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爽。而下片与上片的风雨对立,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情怀。
首三句其实是在描写风雨之后的雨过天晴,另一方面也是为后面几句做铺垫。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充满了人生哲理,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这也是东坡从大自然中所获得的人生顿悟!自然中风雨之后会雨过天晴,正如人在社会中,此时的坎坷和屈辱有朝一日也会有“天晴”的那一天,所以,现在的遭遇又何足挂齿呢?大自然如此,人生亦复如此。这正是东坡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人生哲理。
纵观全词,能让我们感受到东坡那种洒脱、积极的人生态度,那种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那种不畏风雨、心情开阔的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