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微课堂|百年百词学党史第十一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百年百词学党史第十一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为了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党史学习常态化长效化,吉林武警精选一百个承载着百年辉煌党史的词句,帮助广大官兵回顾党的百年奋进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从百年辉煌党史中汲取奋进前行的强大力量。
农村包围城市!
导语:“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著名战略思想,被人广为熟知,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我们来讲“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由于错误地低估敌人力量,导致起义失败,各路起义部队退到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休整。
在文家市,起义部队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关于部队进退问题进行激烈讨论。高层出现不同的意见,前敌委书记毛泽东主张转战罗霄山脉,到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去发展革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等人,坚决反对毛泽东上山做“山大王”,主张率军攻打长沙,严格执行中央革命精神。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就差没有摔杯子,掀桌子。那个时候,毛泽东还只是一介书生,说话没有什么分量。在关键时刻,总指挥卢德明支持毛泽东提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
第二天,毛泽东集合起义部队,并发表重要演讲。毛泽东入情入理地总结秋收起义失败教训,公布前敌委员会的会议部署,讲解当前国内革命形式,分析敌我双方的态势,鼓励部队继续革命的信心。
“目前敌大我小,敌强我弱,长沙这样的中心城市还不是我们待的地方。我们必须改变方针,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革命武装,然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我们现在只有1500多人,靠我们这些人去攻打长沙,那就好比叫花子给龙王爷比宝呢。我们应该改变行军路线,到罗霄山脉去发展我们的革命,保存我们的力量。”
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最早历史。
酝酿于非常之时,发布于危难之际。
为什么在秋收起义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能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呢?在我看来,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1、毛泽东对时局的洞察判断。
毛泽东洞察时局,反对陈独秀“右倾”,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基于这种认识,他组织发动秋收起义,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同时,毛泽东对中国各阶层都做过系统的分析与梳理,洞悉各阶层的革命心理,认为农民及无产阶级是最重要革命力量。
2、毛泽东对农村调查研究。
在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曾对湖南农村做过深入调查,发表著名《湖南农村考察报告》。科学分析农民各个阶层特点,断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的必要性。主张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为后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找到理论支撑。
3、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兵法典籍熟知。
毛泽东酷爱读书,在湖湘文化熏陶下,注重经世致用,谙熟兵法、地理、政治等著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理论,就是对《孙子兵法》“避实击虚”军事思想的活学活用。
孙武子认为,带兵打仗,要避开敌人主力及实力强大的地方,专门攻打敌人薄弱的环节,更容易取得胜利。毛泽东理论结合实际,加以创造性运用发挥,认为敌人的“虚”在农村,敌人的“实”在城市,革命部队要避实击虚,所以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阐述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在农村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理论。
创业革命期间,毛泽东及团队,严格执行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军事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建国之后,毛泽在把“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运用在政治、外交领域,联合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建立“第三世界”阵营。为此,中国成功进入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
时至今日,“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商业领域,国内很多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都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均取得巨大成功。
毛泽东思想放光芒啊!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农村包围城市”?
我们都知道,苏联的“十月革命”,是走的“城市控制农村”路线,也就是说,苏联革命队伍忽略农村,直接攻占城市,然后,以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为基础,控制苏联全国的农村。
俄国十月革命,直接夺取城市,然后控制农村
但是,中国工农红军,则没有走苏联的路子,而是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子:农村包围城市。也就是说,不从城市入手,而是先占据广大农村,在农村发展壮大,然后再包围城市。
然而,中国工农红军作为苏联红军的“学生”,为什么走了一条和“老师”截然相反的路线呢?
答案是:
非不愿为也
是不能为也
是的,中国工农红军,不是不想照搬苏联红军的办法,而是呢,苏联的办法,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尝试过了,行不通。
那么,为什么苏联的革命路线,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呢?
答案是:因为苏联的情况,和中国当时的情况,确实不同。
有哪些不同?
至少有以下这么几点不同:
第一点不同:苏联“十月革命”采取“直接攻占城市”的模式,是因为刚好当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反动军队的主力,在前线参加“一战”,后方城市空虚,革命者有机可乘,这一点,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假设当时不是因为“一战”,倘若不是因为俄军反动军队的主力都在前线,而是在国内的城市驻防,那么,“十月革命”直接攻占城市的模式,能不能成功,也许要打个问号。
第二点不同:俄国在1917年的时候,工业已经相当发达,国内产业工人,群体庞大,人数众多,红军依靠工人参与,足以形成一股重要的力量。但是,民国直到1920年代末,仍然是个传统农业国家,工业仍然不发达,国内产业工人的群体,仍然很小,不足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不足以赖以为靠。这一点的区别,也是非常大,所以,不能照抄苏联的作业。
第三点不同:俄国当时不但工业发达,而且它的工业,还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几大城市,只要攻占了这几个大城市,就可以占据绝大部份的军工生产力、物资生产力,足以抗衡俄国全国各地、足以控制俄国全国的农村。但是,当时的民国却不行,民国的工业不但不发达,而且也不集中,无论占了哪几个城市,都不足以抗衡全国。这一点也很不同。
第四点不同:实践证明了行不通。当时并不是不想抄苏联的作业,而是已经抄过了,发现行不通,例如“五卅运动”、“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等一系列攻占城市的行动,都是以失败告终,所以,“照抄苏联作业不可行”不仅仅是逻辑推理,而且,确实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结论。
好,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村”可以包围“城市”?答案是:民国是个农业国,全国主要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在农村,只要把农村占据了,把城市包围起来,切断了城市的粮食和人力供给,那么,城市自然很快就支撑不住,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可行性的理论基础。老冯我为你解释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