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句容奇葩地名的由来:老句容也不一定知道的故事
句容有许多地名都很有意思,什么朱家巷、牡丹村,木瓜园等等外加各种胡同和斜街。其实,在这些奇葩地名的背后都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就算是老句容都不一定清楚哦。
黄梅街道
1、西庙名称源于句容城西的一座庙宇,句容城传统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庙会(物资交流会)就是由西庙的小商品集会演变而来的。如今,寺庙早已被拆除,传统庙会也几近式微,但西庙的文化却永远载入了句容的史册。
2、琅琊界1994版《句容县志》载:“东晋大兴三年(320年),句容琅琊乡、江乘金陵乡立为怀德县,安置琅琊国人。”又载:“东晋琅琊王(元帝)筑城屯兵于此。咸康元年(335年),桓温为琅琊太守,分江乘县为实土,治所在金城(今琅琊界西北一带)。南朝宋改南琅琊郡,郡界为琅琊界。陈改琅琊乡,沿用至清末。现为原黄梅镇周家边大队的自然村名。”
3、王墓岗《乾隆句容县志》载:通德乡,《乾道志》云旧名同德乡,在县西二十里,即明高祖祖乡也,内有十三里二十村。今朱家巷故地,相传有龙爪树一株尚存,旁有井,西去有卧龙岗朱家冢,百姓不敢樵牧,皆呼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曾祖父以上几代均安葬在句容通德乡朱家巷。因他回乡寻祖,就留下了王墓岗的地名。
4、大卓大卓得名于大卓庙。该地南北原有大小两座庙,南面大庙,庙里安奉真武大帝、四大金刚。因庙宇高大超然,雄伟卓立,庙内井水如镜,可照见人影,故称大卓庙,地以庙取名,就有了“大卓”。
5、西关句容城始建于三国时期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唐朝天祐四年(907年),重修句容城墙,建六门。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县城城墙扩修,改用砖砌,设五个城门和六个水关。六关中位于老城西门以西的称西关,在这些水关中,西关名气最响,这里建有村,村以关取名西关。
宝 华 镇
6、牡丹村据史籍记载,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黄墅村士子巫伋中进士,1152年被削职回家,因救了一只梅花鹿而得到一株特殊的牡丹花,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花犹繁盛,远近闻名。解放后,村里人为纪念牡丹,遂将黄墅村改名牡丹村。
7、宝华村宝华有座山原名花山,因盛夏时黄花满山而得名,因古时“花”和“华”通用,亦称华山。后因南朝梁高僧宝志和尚来此山结庵,设坛讲经传教,致使此山名大振,宝志圆寂后,为纪念这位开山祖师,改称华山为宝华山。此地以山名而名宝华。
下 蜀 镇
8、雷巷据胡姓家谱记载:“北宋,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冀之,号安定,台州海陵人。”其子来句容定居已有39代,后代承祖志,兴办安定小学,名声若雷。村中有巷,故名雷巷。
9、祝里原名竹里,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崔惠景叛乱,遣晓骑将军张佛等六将,在竹里筑城拒敌,名曰竹里城。后城毁,建竹里庙,逐渐发展成村,村落以竹里山定名。民国时设竹里乡。1958年建队时,为庆祝公社化,将“竹”字改为“祝”字,为祝里大队,后为祝里村。
10、东谢村据《谢氏家谱》记载:谢家先祖谢庭秀,在宋朝任吏部尚书,宋室南渡。为避战乱,先祖由徽州祁门县阳源村迁至句曲县,句邑北门外华山以东地块。此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当有文明之气,方能大振家声,遂卜其地而居,盖了别墅,故名谢墅。后人口繁衍,分建二村,在东边的叫东谢墅,在西边的叫西谢墅。但东谢墅、西谢墅叫起来拗口,最后把“墅”省掉了,称东谢、西谢。
白 兔 镇
11、马里是由前马里、中马里、后马里组成,因大队境内地势形状像马形,故分别定名前、中、后马里三个村。另外关于马里还有一个传说,老员外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分家产,有一匹马无法分,县太爷就写了前中后三个字给三兄弟抽,一家一年摊着用,并且立了一条规矩,让弟兄三人分前中后各相隔一里地住下,弟兄三人拿着前马、中马、后马三张纸条各自住下,生儿育女世代繁衍,慢慢形成三个村庄,被称为前马里、中马里、后马里。
12、后颜村村名源于颜真卿墓葬。公元785年颜真卿为李希烈所害,其子頵、硕护丧还至句容,葬于来苏乡虎耳山(今行香龙山)。子孙迄今成族,有颜鲁公祠、墓,其村曰:后颜(见《弘治句容县志》)。
13、高庙高庙村得名于村中高家祠堂,这支高姓来自现边城镇高仑行政村的高家边,约在明早期迁来,是南宋副宰相高实的后裔。因家族壮大,建高实祠以祀,高实祠也称家庙。久之,高氏家庙便称作“高庙”,村也以庙取名,一直沿用至今。
14、茅庄茅庄村上笪家一直是旺族,这个地方就被叫做“笪家塬”。后来,村子越来越大,成了一个庄,庄上的姓氏也多了,就以此村于茅竹园所建,定名“茅庄”。
边 城 镇
15、高家边宋代高实,世居豫章(今江西)之吉水,淳熙十五年(1183年)随父高功南渡句容高骊山西北定居。高实进士出生,庆元五年(1199年)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加太保、光禄大夫。1224年死,葬村北,故名高家边。现高家边尚存高实遗迹四处:一是十三进厅房,现已坍塌;二是两颗相传高实为拴马而植的木瓜树,两树相距百余米,其中一颗现仍能开花结果;三是高实墓,墓在村北,当地人称“太公坟”或“宰相坟”;四是高实祠遗址,坐落于村东来龙山上,今日仍然可以见到。后两处遗址《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有载。
16、陈武村名来历要追溯到宋朝的陈文琥。陈文琥祖籍河南固始县陈集乡朴树湾村,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考中徽宗政和榜第七名进士。建炎二年(1128年)陈文琥任句容县令。当时句容县衙设在琅琊界,即原黄梅琅琊界村,黄梅的陈巷、北巷、南巷之陈姓属其后裔。陈文琥第四子名陈应玘,当时管辖句容东乡陈武地区。有一武姓夫妇,生一女无子,应玘相中其女,赘入武家,男陈女武,两姓结合,又子在前,女在后,即陈在前,武在后,故取“陈武”二字为村名,这就是陈武庄村名的由来。
17、佴池分东佴池和西佴池,相传是几百年前姓佴建造的别墅,中间一条涧,村在涧东名东佴墅,村在涧西名西耳墅,后叫为佴池。
18、青山青山建村始于隋朝末年,由巫氏始祖巫彦徽开创。巫彦徽,字仲懿,祖籍福建宁化县双井巷,与隋炀帝交往颇深,官至太子舍人。隋亡后,巫彦徽忠贞不事二主,遂弃官南归。途经句容,见青山山南地势开阔,实属一块“卧虎藏龙”的风水宝地,就在此建村落户,建屋而居,休养生息。因此地山青水秀,山环水抱,便称其“青山村”。
后 白 镇
19、张庙陈果夫编著的《江苏省政述要》上记载:句容城南10里张庙,俗称祠山大帝庙。祀汉太守张渤,因渤祖秉,曾佐大禹治水有功,渤父世其业,开赤山湖“殁,葬于此;地方人立祠祀之”。而今庙无存,但名称仍在沿用。
20、青城埠原名清水埠,传说村子与朝廷发生严重冲突,被官府派兵围剿,茅山道观的一道长途经此地,看到当时惨遭破坏的情景感慨说:这里的清水已经不清,青石已经不见,唯有村子周边的青草繁茂如同城墙一般,村子数更其名,现在叫做青城埠更为贴切。于是定名青城埠,沿用至今。
茅 山 管 委 会
21、太子碑村《句容地名录》记载:清太子少保刑部尚书王宏祚的墓在此处并立碑,故得村名。《乾隆句容县志》载:“国朝太子少保刑部尚书王宏祚墓在茅山乡朱巷村西,公云南人。”说明太子碑村原名叫朱巷村。
22、李塔原名“李塌”,据说太平天国战乱后,有一个姓李的男人,挑着箩担,带着本族一大家子人,从河南罗山老家逃荒来到江南,走到现在李塔这个地方,肩上挑的担子莫名其妙地塌了下来。古人很相信迷信,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地名顺便叫成了“李塌”。后人觉得塌字不雅,把“塌”改成看“塔”,故得村名李塔,沿用至今。
23、马埂村明朝弘治年间,当时马山周围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官府利用这一地区食草丰盛的有利条件,在此建立了牧马场(名叫芥麦场)。为了防止马群的走失,官府组织人力在南北两个小山包下面筑起了一条大埂,高约5米,长约400米左右(此埂现已被掩埋在马埂水库库坝下面)。后来不知何时山洪暴发,大水将土埂南段冲了一个大豁口。到了清朝末期,安徽省安庆地区的一部分农民先后到这一地区垦荒种地谋生。他们就位居在大土埂下面,后来逐渐形成自然小村落,因此村名就叫马埂村。
24、墓东村墓东以古墓取名,相传清代中期,郭真人(仙人也)的墓在此,古墓高二三十米,周长近百米,村在墓的东边,因故得名为墓东。
天 王 镇
25、谷城村相传公元前129年置句容县时,建城于此。公元239年,句容迁至今县城后,该处名为古城,因土地肥沃,五谷丰登,又名谷城。
26、白杨《弘治句容县志》中记载:宋代王寀,句容承仙乡人。性资英迈,博学能文,绍兴中期为翰林学士,深为刘光世器重,官至江东安抚使,后归老于家,结屋于白杨里,觞咏自乐以终身,号白阳居士,故得此村名。
27、赵巷南宋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七世孙,世袭金陵郡王赵伯珪,为躲避战乱,举家隐居句容南乡,元朝统治者曾封官赐田诱其复出,赵王不肯与蒙元朝廷合作。从此赵氏族人就在这个穷乡僻壤安家定居,繁衍生息。乾隆县志载:宋太祖七世孙赵伯珪袭封金陵郡王,公元1231年居此,以姓氏和村中有巷得名赵巷。
28、唐陵唐代皇室一妃子死后葬于此地,故名唐陵。当年李世民来到江南巡察,一同前往的妃子身染重病,无法医治,皇上便把她葬在此处,为了纪念这位皇妃将承仙乡改为“唐陵”。此地名更改,中国博物馆有记载。因为是风水宝地,所以有许多名人死后都安葬在此地。如弘治《句容兴志》记载了宋朝国子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级领导和官方大学校长级),戴九成之墓也在唐陵这里。
29、斗门徐氏家谱记载:徐褚在汉建安14年,公元209年,随父徐台到丹阳县,今江宁小丹阳,赴任县令。褚见斗溪山水之秀,就迁此定居,自号斗门。
30、黄金滩黄金滩坐落在方山脚下,《句容地名录》记载:秦汉采金后,金子采完了成为滩,后建村,定名黄金滩。
31、浮山唐朝811年,原有一座寺庙丰乐在茅山南面,后迁止此地,故得名浮山。华阳街道
32、马槽巷原为升仙街,传说每年农历十二月二日,茅君驾白鹤于此会众仙。元代至大二年(1390年)武宗敕封绰和尔为句容郡王,为郡王养马处,明改为马槽巷,沿用至今。
33、归善桥唐武宗会昌元年,即公元841年,李炎登基后,国内发生兵乱,叛军头子安石虎杀人成性,在村外小桥边与葛氏妇女相遇,葛氏对他并无惧意,从容应对,仗义执言,使安石虎幡然醒悟,停止滥杀无辜。葛氏德行不胫而走,后人为纪念她的懿范德行,便将小石桥更名为“归善桥”。
34、木瓜园木瓜园又称“木关源”,更早时还叫李家村。数百年前,村上住有李姓;后来,山东一个叫巫文一的人来到李家村落户,姓巫的家族越来越兴旺;之后李姓消失,只剩下巫姓一族。弘治县志载:木瓜园是过去种植木瓜的园地,故得村名。
35、里巷口因村庄有五大姓家族,所以原名叫五家巷。南宋初,金人入侵,战火纷飞,五姓分崩离析,人丁不兴,财气不旺,决定迁离,重新选址建宅。因原居住地为“五家巷”,这是个离开五家巷“巷口”建的村,故称“离巷口”。后有徐姓人氏考虑到“离”字不甚吉祥,就取“里”字,从此,“里巷口”的村名沿用至今。
36、上阳唐代句容城修筑东、西、南、北、白羊(今北阳门)、上羊(上阳)六城门,此村位于句容六门之一上阳门东侧,故以此得名。
37、新坊太平天国时期,长毛大军在现在后白的曲巷村原来叫“血巷”村大开杀戒,邻村的村民整天人心慌慌,魂不守舍,准备弃家而逃,后来听说长毛大军从血巷村出来大发慈悲,不在杀戮了,于是大部分村民就不在外逃,整天把门关着,静静地呆在家中,果不其然,大军经过此村时,没有再杀一个人,当时这个村就叫“心慌村”,后改名“新坊村”,沿用至今。
38、城上原分为“南城上”和“北城上”,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南北二城。《弘治句容县志》载,“北城在县治八里许移风乡”。北城上坐落于句容城北。东晋咸和三年(328年),荆州刺史陶侃在此筑垒抗击苏峻叛军东进,因此得名(弘治志记载为“北城上”)。
赤 山 湖
39、谢桥是个古村落,明代建村,属临泉乡。村旁有一条古河,属秦淮河支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陈文涛等在此捐建石拱桥一座。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们,将桥起名为谢桥,村庄以桥定名。
郭 庄 镇
40、朱家巷又名朱巷,以朱姓得名,此村即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籍地。《明史》记载:“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1363年,朱元璋遵从旧典,到句容朱家巷“袛谒先垄,焚香告祭”,并立石句容,名《朱氏世德之碑》。
茅 山 镇
41、何庄原名桃花馆,清乾隆县志记载:桃花馆,由金陵(南京)可乘船经秦淮河直达该村,河两岸栽桃柳,故得名。三国孙权骑士何遂住此村,何遂之女被孙权召入宫,给其子孙河为妻,生孙皓(吴末帝),故又名何庄。
42、九板桥原名为石村,位于句容城东南七公里处,清朝时属于江宁府。乾隆年间,一刘姓钦差奉命南巡到此处,被蜿蜒的丁家边河挡住了去路,由于此处地偏,找不到船摆渡过河,于是钦差下令在丁家边河上造座桥,方便百姓出行,该桥当时建造的比较简易,河中间立了两个处木桥墩,桥面盖了九块木板,取名九板桥,旁边石村便改名为九板桥村。
43、曹庄村名源自曹姓,据《弘治句容县志》记载,这支曹氏出自河南开封,后徙安徽凤阳。南宋初,迁句容。明初,子孙繁盛,其地因名曹庄。北宋960年,宋太祖麾下一名大将曹彬帮助赵匡胤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后被宋太祖授予武德王。曹彬后人迁居句容南门外的曹庄建宅,曹氏子孙已传至35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山 名
1、赤山在句容市郭庄镇境内。相传句容西南的赤山和甲山,北面的叫吃神,南面的叫夹神。有一天,两个山神为了比较本领的高低皆受重伤,不久都死了。吃神死后,鲜血染红了土地,变成了又矮又小的赤山。后人因此山土石大都是红色,故名赤山。
2、望母山在茅山风景区内,是“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的所在地。传说明朝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常玉春,在他母亲去世后,天天在小山坡上朝他母亲送饭的方向眺望,后人便将这座山称为望母山。现在,望母山上立了纪念碑,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碑北面还马蹄响。
3、兆文山位于城南,明朝在此建庵,匾上题“兆文精舍”,得名。1979年建革命烈士纪念塔。塔东设有巫恒通、徐明、肖国生等烈士的纪念碑。湖
名
4、赤山湖在赤山东南部,以赤山得名。处于南京“十里秦淮”上游,是秦淮河流域中唯一的天然湖泊。5、北山水库位于大卓、亭子境内,原名普渡桥水库,1958年建,因建库后,桥被淹没,库址在城北山区,故于1963年更名为北山水库。6、二圣水库位于二圣东面,1958年建,以二圣桥得名。
河 流
7、句容河是句容市的主干河道,也是南京秦淮河的主要支流。今天的句容河,从房家坝水库至赤山北麓句容、江宁二县(区)交界处,在句容境内长约19.4公里。
8、便民河旧名运河,又有刀枪河之称,该河滨横长江南岸,东起虹桥口,西经下蜀、宝华2乡,与江宁县隔河相望。句容境内17.6公里,1979年,兴建长江提水站的引河与大道河沟通后,使便民河东段隔断,现长为12公里。
9、东湾河东湾支河自赵龙桥至东进林场,长19公里。
10、黄梅河发源于宁镇山脉的黄梅河,是秦淮河的北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