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德字的寓意和含义道意词意名句(德字的寓意和含义)

德字的寓意和含义道意词意名句(德字的寓意和含义)

2023高考备考Ⅰ漫画材料二元思辨式作文《“德”与“得”》赏读

(湖南鹰潭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以上的图文材料,以“德与得”为主题,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德为得之先。

2.用有德之道取得,人生才有意义。

3.心中有德行,所失亦为所得。

【考场高分范文】

“德”与“得”

文/一考生

人生在世,都祈望有所“得”。有人祈望得荣誉、得地位、得成功,有人祈望得知识、得学问、得才干,有人祈望得衣食、得健康、得安全,等等。不管祈望哪种“得”,只要不妨害社会和他人,都是无可非议的。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表明,有劳就会有“得”。但如何劳作、如何耕耘,却体现人的品质,决定“得”的性质。

如果把劳作和耕耘理解为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损人利己,那么,“得”之越多,他人和社会的损失就越多,这种“得”是缺“德”之“得”。以这种方式求“得”,也许会得逞一时、风光一阵,但终究不会长久。这种人也迟早会受到法律的审判和惩处,会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和唾弃。无论不择手段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还是弄虚作假损公肥私、坑害他人的卑鄙之徒,都属于缺“德”之“得”者,都不会有好的下场。这种人看似“得”了,实际上却失去了灵魂、品格和尊严。

如果把劳作和耕耘理解为利他、利社会、利国家,那么,“得”之越多,他人与社会随之受益就越多,这种“得”是有“德”之“得”。以这种方式求“得”,也许一时很苦很累甚至“得”不偿失,但终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肯定。像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像焦裕禄、孔繁森等领导干部,像雷锋、郭明义等普通劳动者,都属于有“德”之“得”者。他们看似没有得到什么,实际上却收获了大大的“得”,即为人民所称颂、为社会所推崇。

由此看来,“德”与“得”不仅只是音同,而且有着因果关系:“德”为“得”之基,有“德”方有善“得”。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并能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坚持以“德”换“得”,不仅会得到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幸福,而且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褒扬,从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这种“得”,无疑更踏实、更可贵、更长久。

当今时代,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多样多变。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深入思考如何求“得”,努力做到以“德”求“得”、以“德”换“得”。

就让我们以“德”求“得”吧!

也说德云社之“德”字

很多人都去过德云社,也知道德云社的牌匾上写的“德”字是右上为“土”字,中间少一横的,那这是咋回事呢?听我细说。

“德”字的异体字很多,一是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国文字不统一,而是历代文人墨客写法不统一。据不完全统计“德”字的异体字有近四十种(见下图)。德云社牌匾上所使用的就是其中一种异体字。

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场合都不能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而是要把繁体字、异体字的使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了允许保留和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6种情形。

其中就包括对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称牌中含有手书繁体字和异体字的情况作出具体的规定:“题词和招牌中的手书字,提倡使用规范汉字。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称牌中含有手书繁体字、异体字的,应当在适当的位置配放规范汉字书写的名称牌。”

下面我们再来细说一下“德”字的前世今生。

读音:dé(还有两个读音,分别是zhí和zhòu已经废弃)

也写做“悳、惪”含义同“德”。

《康熙字典》解释说:㥁,同悳。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㥁,古文。

南唐文学家徐铉在《说文解字注》中补充说:此当依小徐通论作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小编注:小徐是指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徐铉之弟),徐铉引用徐锴的说法,意思是说:内心经过不自欺的修养,而明白生命的本相,明白了道,从而心身获得大利益。这样的人,他的行为,自然会利益他人。)

《论语》中说:以直报怨,以悳报悳,则知直即是悳。通混用德,故悳字几废。

《六书精蕰》中说:直心为悳。生理本直,人行道而有得于心为悳。小篆加彳,取行有所复之义。(小编注:德字的彳,也表示这个德是要慢慢修行来的,而且,利益他人也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这就是依据道而来的“德”,这样的德是最上等的。)

“㥁”是”德“的省略了“彳”。

《说文解字》:德,从直从心。德字从彳从㥁,升也。今道悳字皆作德,而悳㥁字但为古文矣。

汉字演变

“德”字本义是道德。甲骨文从彳从直,直声,甲骨文的「彳」像道路,应是强调正道、得道之意。下面的 “心” 字,表示 “心正行端”。全字表示人在路上行走,目光直望向前,意会人的行为正直。

金文从惪(dé),有的写法在下面的「心」字中间加点(丶),变为从直从悤(cōng),“悤”字像人心通徹、聪明,表示有德者多为敏慧聪明的人,凸显了“德”字的更高层含义。

小篆字形结构承袭金文,只在“心”上增加一横,成为现在简化字的写法。

“德”字释义

安阳市,过去又曾是彰德府府治。彰德,彰显什么德,出自《逸周书·克殷》:“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彰显闻於昊天上帝。”

上述一段话中,“殷末孙受德”大约指殷纣王接班,继承大统;“迷先成汤之明”等于在说纣王将其祖先成汤的治国明德遗失掉了;“侮灭神祇不祀”是说纣王不敬神祇还恣意侮辱;“昏暴商邑百姓”是说纣王昏庸残暴对待其统治的臣民百姓;“其彰显闻於昊天上帝”一句等于说纣王的劣迹被上帝明白所见。

看来当年起这个“彰德”府之名时,就已将殷墟在安阳的事暗中提示了出来。

何为“德”?今日研究一下。

来自百度百科

“德”字由表示道路的行字和表示眼晴视线为直线的直字组合而成。

有人说这个字象的意义是人要走直道,走直道为德,果然如此吗?

实际上“德”字应该是关乎人的思想认识方面的,所以其后来的文字会加上心字。

实际的道路应该多是曲折的,非笔直的,而德字中的“直”代表的是人主观认识上产生的简化的理论上的看法,以直线代替曲折,是与实际的道路有一定偏差的。因此“德”字代表的是理论上的认识水平,而不是说人行直路为德,也就是说“德”字代表了人的学识,与“道”代表的自然规相对使用。所谓有德之人,实际就指学识丰富,对事物有深刻认识,能基于正确认识导致正确行动的人,其中也包括对人性对社会各方面的规律有正确认识的人。后来,汉语中“德”字就主要指人文方面的认识,进而狭义地得出人文方面的“道德”的意义。

“德”字在古汉语中是指各个方面事物规律的学问,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

在《逸周书·克殷》这一段文字中,“德”字就指关于统治方面的学问,进而引伸为“权力”,所谓“受德”就可翻译成继承大统。

“德”,含义以学识、见识、知识为主,其余含义均来自这类含义的引伸。

所谓“同心同德”,是说大家的心志相同,观点见识相同,“心”指心志心愿,“德”指见识观点。

“德”字上述含义引伸,就能有“好处、恩惠”的意义,因为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就一定能采取有利的措施,使行为人或相关人员获得好处。“行善积德”之德,就是好处、恩惠的意义。

掌握了治国理政的大道,就具备了统治国家之德,所以德字可以引伸出治国理政的才能和权力。

老子的《道德经》,《道》篇主要讲述了自然规律(阴阳律),而《德》篇则主要讲了怎样利用这些规律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