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湘字取名的寓意和象征(湘字五行属什么的)

湘字取名的寓意和象征(湘字五行属什么的)

五行属水的宝宝名字推荐

五行属水的宝宝名字推荐

五行属水的字

浑、浒、浓、浙、浚、浛、浣、浦、 浩、浪、浮、浴、海、浺、涂、涆、

涌、涓、涔、涛、涟、涣、涤、涥、润、涧、涪、涯、涴、涵、淀、淄、

淅、淇、淋、淐、淑、淘、淙、淞、淡、淬、淮、深、 添、淼、清、渊、

渌、渐、渔、渝、渠、渡、渤、渥、渭、港、渱、渲、游、湃、湄、湉、

湑、湖、湘、湛、湜、湝、湳、湾、溆、溎、源、溟、溢、溥、溪、溯、

溱、溶、滂、滇、滉、滋、滐、滔、滟、满、滢、滨、漂、演、漠、漩、

亨、亩、享、仆、付、份、仿、伏、伐、休、会、伯、伴、佛、佩、侯、

保、俯、俸、倍、候、傅、兴、冯、冰、 况、冷、凊、凛、凝、水、永、

汀、汇、汉、汋、汌、汍、汐、汕、汛、汝、江、池、汤、汩、汪、汴、

汵、汶、汾、沁、沂、沃、沅、沆、沈、沉、沐、沔、沙、 沛、沣、沦、

沧、沨、沩、沪、沫、沱、河、治、沼、沾、沿、泂、泇、泉、泊、泓、

法、泗、泙、泛、泞、泠、泡、波、泥、注、泫、泮、泯、泱、泳、泷、

泽、 泾、洁、洇、洊、洋、洌、洒、洗、洚、洛、洞、津、洧、洪、

五行属水的宝宝名字推荐

流惠 流逸 流徽 流婉 流芳 浏亮 浑穆 浚齐 浚泽 浚文

浚哲 浦月 浦帆 浩淼 浩丽 浩博 浩思 浩邈 浩然 浩瀚

浩云 浩广 浩雄 浩东 浩宇 浮景 浮明 海荣 海若 海宇

涆涆 涓洁 涓涓 滔滔 涛涛 涛波 涟猗 涣涣 涣然 涣泽

涤畅 润丽 润朗 润泽 涧芳 涵涵 涵煦 淋润 淑惠 淑哲

淑婉 淑贤 淑穆 淑静 淑雅 淑然 淑慧 淑贞 淑祥 淑懿

淡默 淡静 淡雅 淬妃 深妙 深婉 深博 淳懿 淳静 淳美

漱玉 漾漾 潇然 潇潇 水榭 水晶 海蓝 治方 治国 沾霈

水波 水灵 水文 水天 水光 水芸 海洋 海峡 海纳 海涛

沂志 沃若 沃然 沆茫 清雅 渊泽 海青 海琛 海若 海鸥

清悦 清一 沛若 沛雯 沦漪 沧海 湛明 湛思 溶溶 滂泽

淳博 淳明 淳雅 淳耀 淼漫 淼淼 淼鑫 淼心 清晖 清逸

清嘉 清莹 清懿 清泽 清悦 清一 清妍 清奇 清雅 渊泽

渊思 渊懿 渊淳 渊雅 渊涵 渊静 渌图 渐鸿 渤溢 游翔

72个五行属金的宝宝名字,免费好名字随便拿!

当父母给宝宝起名字的时候可能会参考到五行起,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五行属金的宝宝名字大全的文章,希望能帮到各位父母哦!

用带有属金的字和鼠年宜用字组合成名,既符合鼠年生肖宜忌又运用到了五行,也实属一个好名字。名字推荐如下:

憬息

憬字为鼠年用字,而息的五行属金,且憬息这个名字也可寓意为满怀憧憬、抱负不凡等含义,男宝宝女宝宝都适用的一个名字。

懿青

懿字为鼠年用字,晴子五行属金,且懿字是表达美好的意思,有富贵、安康、娴雅之意;两字组合到一起非常的诗意好听,很适合女宝宝起名字。

朝苏

朝字属金,而苏字又是鼠年宜用字,非常适合男宝宝起名,有紫气东来,欣欣向荣的意思,也是比较有气势有韵味的一个名字。

初艺

很有女性色彩的一个名字,初指初心,但也可以引申为有活力,艺字寓意她多才多艺,初字五行属金,艺字为鼠年喜用字。

{01}、钿柔 锆德 宗毅 钿琪

{02}、舒畅 振宗 宇宣 锦霓

{03}、齐南 章宣 昱晨 宗儒

{04}、铭琴 嘉译 靖昕 瑞新

{05}、晨栋 译霄 石磊 磊鑫

{06}、磊峰 晔晨 鑫昕 贤锋

{07}、舒和 振锋 海锋 育新

{08}、奕诚 宗鹏 修业 锆瑞

{09}、铭晗 银菲 健新 齐武

{10}、曦光 真瑞 铃语 修远

{11}、锆明 真瑜 磊磊 磊放

{12}、锆真 德诚 暄文 钟仪

{13}、曦明 睿哲 敬宣 睿姿

{14}、暄妍 宗涛 齐辉 真炎

{15}、锡慧 祐诚 暄嫣 睿泽

{16}、修雅 译天 钰涵 继宗

{17}、石峰 钟玲 修濬 珊珊

以上所包含的五行属金的宝宝起名都仅供参考,是否适合宝宝起名还需要结合宝宝的个人生辰信息综合判断,推荐大家使用起名网的起名产品或大师手工起名给孩子各方面都起一个如意的好名字。

200个楚辞里文静甜美的女孩名字,个个甜入人心

很多家长或许只知道从楚辞中起男孩名字,其实从楚辞中起的女孩名字也非常特别。楚辞充满了诗人的想象力,也表达了一种傲然于世间的志向和胸怀,不仅符合女孩浪漫主义的情怀,贴合小女生的气质,也有助于打开孩子的视野,让她们有更高的志向、更广阔的天空。

所以,各位聪明的家长不妨试着给女孩从楚辞中挑一个名字,让孩子拥有文静甜美的气质,以及翱翔蓝天的志向。

自洁

出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卜居-楚辞

“自洁”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女孩起名,可以理解为保持初心,洁身自好。“自”代表从,由,表达了个人的一种意愿;“洁”字指干净、纯洁,寓意品德高尚。江南易林认为起名“自洁”代表孩子内心有所坚持,不会因为外界变化而改变。

夕兰

出处: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楚辞

“夕兰”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女孩名,可以理解为傍晚盛开的兰花。“兰”字用来形容女子最为合适,清幽淡雅、雍容自若,气质如兰的女子通常极富才情,举手投足间尽是大家风范。江南易林认为起名“夕兰”寓意高贵典雅、才学出众。

宜笑

出处: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大招-楚辞

“宜笑”选自于句中,体现出了女子浅笑盈盈、姿态秀美的形象。“宜笑”作为起名,形容孩子乐观开朗、活泼甜美,是个非常爱笑、有活力的女孩,也能够带给周围的人快乐,性格好,人缘好。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

恬静

出处: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远游-楚辞

“恬静”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女孩名字,意思是淡泊宁静,形容女孩心性平和,喜欢安静优雅的生活方式。江南易林认为“恬静”原本是个形容词,指代闲适安静,用作起名,寓意孩子斯文温婉,是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声若

出处:名声若日,照四海只-大招-楚辞

“声若”选自于句中,可以理解为名声显赫,宛如日光般璀璨。“声若”作为起名,寓意孩子严以律己,有高尚的品格,知书达理,与人相处懂得分寸感。江南易林认为“声若”适合作为女孩名字,具有高雅大方、美丽清雅的气质。

萌兮

出处:风習習兮和暖,百草萌兮华荣-九思-楚辞

“萌兮”选自于句中,意思是百草萌发,让世界变得繁荣美丽。“萌兮”适合作为女孩名字,具有甜美可爱的气质,寓意孩子朝气蓬勃、元气满满,乐意为他人加油鼓励,是个非常善良、有魅力的姑娘。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

怡曼

出处:曼泽怡面,血气盛只-大招-楚辞

“怡曼”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女孩名字,给人一种柔美清雅的气质。“怡”字指愉快、安乐,用作人名指平安、顺利、和悦;“曼”字指苗条,形容孩子美丽、温柔。江南易林认为“怡曼”具有温柔大方的气质。

湘南

出处: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离骚-楚辞

“湘南”选自于句中,意思是湘江的南边。“湘南”作为起名具有甜美优雅的气质,适合作为女孩名。“湘”字用在名中,有聪慧灵动、古灵精怪之意;“南”字象征着朝气。起名“湘南”也有勇往直前、积极进取之义。

兮遥

出处: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九歌-楚辞

“兮遥”选自于句中,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从容的姿态。“兮遥”作为起名可以理解为懂得珍惜时光,在相聚的时刻纵情欢歌。江南易林认为“兮遥”适合作为女孩名字,具有柔美清雅的气质,寓意志存高远,目标远大。

一沐

出处:思灵泽兮一膏沐,怀兰英兮把琼若,-九思-楚辞

“一沐”选自于句中,展现出了诗人高雅的品行和端正的气度。“一沐”适合作为女孩名字,简单大方,给人一种单纯可爱的气质,寓意孩子举止有礼,心思纯洁,做事认真,乖巧懂事,深受长辈喜爱。

女孩名字要想起的不落俗套一定要多花一点心思,楚辞中的女孩名字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江南易林,985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内著名易学家。祖父为家乡知名风水命理师,也是江南易林最重要的易学导师之一。著有《周易零基础入门教程 》、《周易命理人生探秘》等书。拥有近二十年的易学实战经验,在八字预测、男女合婚、起名改名、剖腹产择日、梅花易数、算卦解梦等易学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颇深的造诣。

好听的女孩名字 诗意又文雅的女宝宝名字介绍

诗意又文雅的女宝宝名字介绍

好听的女孩名字

  竹颖

  寓意:颖:才能出众,聪敏。二字结合寓指聪明睿智,温润而泽,颖悟绝伦之义。

  芳珍

  出自清·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这是一个女孩起名用字,其中“芳”字和“珍”字都是属于女孩起名常用字,“芳”字代表着香气,寓意着美好的意思;“珍”字代表着宝贵的,贵重的的意思,也寓意着是父母手中的宝贝。

诗意又文雅的女宝宝名字介绍

  管彤

  《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醉瑶

  字义:醉字表示专一、喜爱、笃实好学。瑶字代表美玉、珍贵,同时也是狗年喜用字。

  寓意:形容女孩是一个笃实好学、心灵手巧、冰清玉润的人。

诗意又文雅的女宝宝名字介绍

好听的女孩名字

  嘉纯 语蔚 菲悦 冉颢 昊如 秋宇

  菡玲 清琬 耘兮 烨菲 妍嘉 凝函

  悦荣 佩凝 云亦 佩英 语弈 莉喧

  娜舒 益笛 妤昕 紫舒 雪煜 悦婉

  凝乐 盈瑶 若祁 语童 盈晗 忆雅

  文曦 颜芹 颖婷 蕊桐 凝睿 梦芸

诗意又文雅的女宝宝名字介绍

  雯蕊 依玲 雅娴 予蕊 文听 睛妤

  婉浠 倩缘 卓凡 千鹭 婕芸 译芝

  莹含 文米 一婼 婌桦 娴予 卉逸

  彤善 宸莉 雅箫 茗菡 蔓雨 睿佳

  文箫 薇书 烯彤 颜悦 亦珊 宇山

  斓哲 咏昕 纾羽 湘孺 纾玲 思菁

沈卫荣|汉藏佛教视域中的观音崇拜和修持(上)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沈卫荣

本文系作者2022年7月14日在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线上讲座,由清华大学中文系“水木学者”博士后侯浩然整理。全文分两部分刊出,这是上篇。

今天我想和朋友们分享和交流我自己近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学术主题,即对汉、藏佛教传统中的观音菩萨崇拜和修法的比较研究。在此我有必要先对讲座题目里的“汉藏佛教视域”做一个简单的界定和说明。“汉藏佛学”是我于2006年海归以来一直在积极倡导和践行的一个学术理念和学术领域,近二十年来我所做的学术研究工作的重点就是汉藏佛学,十余年来我所指导和培养的学生也基本上都在从事汉藏佛学研究。

其实,汉藏佛学研究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有人做了,例如流亡中国的爱沙尼亚男爵钢和泰(Baron 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 1877-1937)先生于1927年在北京建立了一个“汉印研究所”(Sino-Indian Institute),身边聚集了一批杰出的中西方优秀佛教研究学者,如陈寅恪(1890-1969)、于道泉(1901-1992)、林藜光(1902-1945)、雷兴(Ferdinand Lessing, 1882-1961)、李华徳(Walter Liebenthal,1886-1982)、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 1905-1994)等人,他们所从事的梵、藏、汉佛教文献对勘和研究,可以被认为是最早的汉藏佛学研究。1940年代,现代中国最优秀的佛教学者吕澂(1896-1989)先生得到了一部自清宫廷流出的汉译藏传密教文献集成——《大乘要道密集》,准确地发现它与元代宫廷所传藏传密教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于是他也开始倡导和率先开展汉藏佛学研究,用他找到的相应的藏文文本来解读见于《大乘要道密集》中那些类似于天书的藏传密教仪轨文献。可惜钢和泰和吕澂先生开创的这种研究传统长期以来无人为继,以致早已被人遗忘。真正在中外学界大张旗鼓地倡导“汉藏佛学”研究,并努力要把“汉藏佛学”建设成为一个于世界佛教研究领域内可与“印藏佛学”对应的新学科,则应该是从2007年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建立“汉藏佛教研究中心”开始的。

如果今天借此机会来对这十几年来我们所倡导和实践的汉藏佛学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的话,我不无感慨地发现至今我们已经走过了三个前后相继,但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借用藏传佛教的说法,或可以把我们迄今所做的汉藏佛学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道次第(lam rim):

第一个阶段,我们在中外佛教学界率先提出了“汉藏佛学”这个学术概念,表明了构建一个与印藏佛学相对应的汉藏佛学学科的学术雄心,并对这个学科的学术内涵和学术方法(佛教语文学)做了基础的设计和界定。在这个初始阶段,我们在汉藏佛学这个学术架构下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工作,则主要集中在汉藏佛教交流史、藏传佛教于西域和中原传播史,或者说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过程研究,以及汉藏佛教文献的对勘和比较研究,提倡以传统语文学的方法来研究汉藏佛教。

第二个阶段,开始于我们对作为一种独立的、创新的佛教传统,即汉藏佛教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中国佛教之身份认同的认知。当我们在汉藏佛学这个主题下,充分发掘和利用汉、藏、西夏、古回鹘、蒙古等多语种佛教文献,对汉藏佛教进行比较研究,并细致地研究和建构西夏、回鹘和蒙古佛教的历史时,蓦然回首,突然发现我们一直在研究、讨论和苦苦寻找的“汉藏佛学”原来早已经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我们所研究的敦煌佛教、西夏佛教、回鹘佛教、蒙古佛教和清代的佛教,其实都是一种汉藏、显密圆融的“汉藏佛教”,从此对它们的研究必须放在一个更加甚深和广大的汉藏佛学背景下进行,不能偏堕于汉藏的任何一方。

第三阶段,也是我今天这个讲座想要尝试做出的一种学术努力,即是要打破印度、汉传和藏传佛教之间早已被人为地建构起来的种种界定和壁垒,重新把印度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视作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宗教传统,从而尝试从整体的、内在的和历史的视角出发,来开展汉藏佛教比较研究。具体来说,我想尝试从对汉藏、显密佛教之义理和修持传统本身的探究和比较,来考察它们的共通和不共之处,并观察和建构显密佛教之思想和实践是如何从同一源头出发,进而不断变化发展,最终形成各种不同传统的历史轨迹。

我今天的这个讲座就是想从前述汉藏佛学研究第三阶段这个学术设计和学术框架下,来和大家分享我最近对观音菩萨崇拜和修法的理解,并想通过对观音菩萨信仰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种不同传统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尝试向大家表明我所说的汉藏佛学研究的第三个道次第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佛学研究的新进路。观音崇拜是我最近特别感兴趣、特别想花力气做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学术题目。我发现如果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传统中的观音菩萨信仰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弄明白很多与整个佛教历史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观音崇拜无疑是汉藏佛学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它,我们可以弄清楚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观音崇拜在哪些地方是一致的,哪些地方它们又是不一样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们之间会出现这样的异同。然后,我们再来考虑同样是观音菩萨信仰,为什么汉传和藏传之间会有这么多不一样的特点和形式。我觉得如果我们能把这些问题都说清楚了,我们就不会再在印度、汉传、藏传、显教和密教等诸多传统之间人为地设立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使彼此之间产生那么多的误解,产生那么多的矛盾和冲突,换句话说,我们或可期待汉藏、显密佛教从此能够走上一条相互间更加理解、更加圆融的美美与共和健康发展的道路。

讲汉藏佛教中的观音信仰和观音崇拜,我想我们最好先从汉藏佛教中的两个最流行的咒语开始说起。汉传佛教信众念诵最多的一条咒语,或者更确切地说,它只是一条礼敬词或者祈愿词,应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而在藏传佛教里信众念诵得最多的一条咒语无疑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这两个咒语听起来完全不一样,但实际上殊途同归,它们的意义基本一样,都是为了呼唤观音菩萨、祈求观音菩萨救度,能让信众最后都能往生于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中!汉地的佛教信徒念“南无阿弥陀佛”,字面意思是“顶礼阿弥陀佛”,而其深层意义则是祈请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的救度。大家知道,阿弥陀佛是报身佛,住在他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里,而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心子,也是他的化身,是他派来人间救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负责接引得道的众生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藏传佛教里,“唵嘛呢叭咪吽”是呼唤观音菩萨显灵的最常用的咒语。由此可见,无论是汉传佛教里赞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藏传佛教里念诵“唵嘛呢叭咪吽”,它们的目的都一样的,都是为了召唤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在大乘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与伦比,他是整个东亚佛教系统里面众多佛菩萨中最重要的一个,甚至可以说,他比阿弥陀佛、比释迦摩尼佛更为重要。曾有人说《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ṇḍarīka-sūtra)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圣经”,而《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观音菩萨信仰的主要依据和来源,这个文本非常重要,它也曾以《观音经》的名称单独行世。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观世音菩萨对整个东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是我们常常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譬如,我自己每次坐飞机,当飞机将要起飞的时候,我都会在心里默念“唵嘛呢叭咪吽”( Oṃ maṇi padme hūṃ),祈祷观音菩萨护佑飞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因为我是学习藏传佛教的,所以,在很多特殊的时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念诵这六字真言的习惯。如果别人更熟悉汉传佛教的话,大概就会念“南无阿弥陀佛”(Namo Amitābhāya Buddhāya)。二者在我们的心理上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消除飞行的紧张感,使人内心会得到宽慰。当然,很多人或许会说这是一种迷信,但我更倾向于说这反映出来的是东亚地区人们相当普遍的一种文化心理。今天,人们去浙江舟山朝圣普陀山,或去拜谒南海观音,或去布达拉宫转经、五体投地,其实其意义都是一样的,都是观音菩萨崇拜。“普陀山”,旧译作“补陀洛迦山”,汉语这两种译法和藏语“布达拉”(Photala)一样,都是梵语potalaka的音译,意指的都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记得当我于1988年秋天第一次去西藏时,汽车一进入拉萨,我远远地望见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我的眼泪就忍不住簌簌地掉落下来了,内心之中当即升起了一种殊胜的信仰!我到普陀山朝圣和去三亚拜谒南海观音都比较晚,但也深切地感受到普陀山香火的旺盛,不光有中国内地、港澳和台湾地区的香客,也有很多日本、韩国的来客,这说明观音菩萨的信仰今天在整个东亚地区依然很盛。当然,今天布达拉宫的热度与过去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佛教的角度看,普陀山和布达拉宫实际上是一回事,而今天从中国佛教共同体的视角来看,它们无疑都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布达拉宫

我们先来谈汉传佛教中的观音崇拜。在此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来体会一下观音菩萨在汉地的宗教信仰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我曾经遇见过一位华人教授,她的大名叫于君方,应该是全世界研究汉传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崇拜和《观音宝卷》最重要的学者,原就职于哥伦比亚大学宗教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是德高望重的“圣严讲席教授”。她出过一本书,名字叫Kuan 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śvar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专门研究观音信仰在汉地民间的传播、发展和演变。有一年,我们在台湾一起参加一个有关观音菩萨的国际佛教学术会议,由她来做主题报告。她讲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告诉听众她自己是怎么开始信仰和研究观音菩萨的。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他们一家人要从武汉坐船回家,据说当时船票非常紧张,一家人苦苦等待了整整三个月才好不容易拿到了船票。当一家人在码头上等着要上船时,她的外婆突然毫无征兆地拒绝上船,并且坚持不让家人上船。她的母亲,按照于教授的话说——一位接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新青年——不以为意,坚持要上船,因为如果这次放弃登船,则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会再有船票了。然而,他们终究无法违忤老人十分坚定的意志,最后一家人都没有登上这艘轮船。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那艘轮船在离港不久就进入了日本人部署的雷区,它被不幸炸沉了,船上的人全部遇难,无一幸免,唯有他们一家却逃过了这场劫难。后来,他们问外婆,当时为什么坚持不让大家上船呢?她的外婆——一位虔诚的观世音菩萨的信徒——解释说,她当时看见观音菩萨显现在长江之中,示意她不要上船。这件事情给于君方幼小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从此她就对观音菩萨生起了坚定不移的敬信,以至于后来她一辈子专心研究观音菩萨。她搜集了中国民间所藏的各种《观音宝卷》,对它们进行十分深入的研究,最后成了一个国际知名的观音研究专家。她的专著也已被翻译成汉语出版了,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因为她有这样一个十分特别的经历,所以对观音菩萨产生了坚定不移的信仰,而且这种信仰伴随其一生。今天,很多人谈起他/她为什么对佛教生起信仰时,都会讲出一些特殊的因缘,但是作为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能在一个学术会议上把与她学术生涯密切相关的个人经历讲出来,这还是不多见的。在西方学术界,一般说来,作为一个佛教研究者,多半不应该是一位佛教的信徒,学者应该和他研究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保证学术研究的客观和中立。所以,你不应该把自己的信仰公然地告诉别人,于君方教授在学术会议上非常坦然地说了这件事情,我当时听了之后深受触动,觉得她这辈子是幸福的,不但一家人因为观音菩萨而得救了,而且,她一辈子研究观音,把个人根深蒂固的信仰和作为职业的学术生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是何等的幸运!

于君方著《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

那么,为什么观音菩萨会如此受欢迎呢?不管在汉传或者藏传佛教里面,观音崇拜为何都如此流行呢?其实,这和我们整个大乘佛教的根本信仰是密切相关的。大乘是相对于小乘而言的,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与自我解脱为宗旨的,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笼统地说,小乘就是强调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入涅槃,你自己修行、自己觉悟,不一定要关心他人的利益和成就;而大乘则认为有情都具佛性,只要虔诚地信仰佛教,人人皆可成佛,而且你既可以智慧自解脱,也可以方便他解脱,即身成佛。大乘佛教同时还主张不仅要自度、自利,还要利他,要兼度他人。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把一些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人称为“活菩萨”,言下之意就是说他们就像是大乘佛教中所说的菩萨一样,慈悲为怀、利益他者。菩萨思想和菩萨理想是大乘佛教思想和修行的最重要的特色。那么,在大乘佛教中,究竟又是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菩萨呢?

菩萨或菩提萨埵,梵文作bodhisattva;bodhi意为“开悟”或 “觉醒”,而sattva 则指“存在”,连起来就是指“开悟了的存在”。大乘佛教中,菩萨指的是生发了菩提心的人,而菩提心(bodhicitta)指的是一种自发的要求觉悟和利他的愿望和慈悲心,即发心愿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和佛法而觉悟成佛。大乘佛教的万神殿里有很多菩萨,而观世音菩萨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一位体现诸佛慈悲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轮回不空,誓不成佛,就是说只要轮回里还有众生在受苦受难,他就一定留下来救度他们。在藏传佛教中,行者要修本尊禅定也好,或者其他各种上师瑜伽和护法求修也好,首先要发菩提心,简称发心。今天人们常说要发心如何如何,这发心是指起意要做什么事情,显然早已经忘记“发心”这个词本来是一个佛教里面来的概念,专指发菩提心。我曾在黑水城出土汉文佛教文献中见到一个“持诵心经要门”,其中有一个发心偈:“諸佛正法菩薩僧,直至菩提我歸依,我以施等諸善根,爲有情故願成佛。”后来我发现原来这是最早由阿底侠所传,以后于藏传佛教各教派都通用的一个几乎是最著名的发心偈颂,不敢相信它这么早就已经传到了汉地的佛教信众手中。

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菩萨无处不在,他们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或许我们每个人身边就有众多菩萨,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根器不够利,所以没能发现他们、认识他们。菩萨是可以随机应变的,所谓“随机”是指“随化机”,“化机”指的是一切有情众生,即我们这些可以被调伏、被救度的众生。菩萨随着“化机”的需求,化现到我们这个世界来,这就是“随机应变”,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一种善巧方便,其目的是对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救度。如果一名女孩子希望得到爱情,希望有个丈夫来保护她,菩萨可以化现为她的丈夫;如果有人特别希望做生意挣大钱,菩萨可以化现为“商主”来帮你做生意;有的村子上老是有各种各样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也可以祈请菩萨化现为村长来救度受苦的村民。这就是菩萨的随机应变。每一个菩萨都有自己的特点、擅长和神通,比如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金刚手菩萨是力量的化身——我们以前讲到过印藏佛教中的大成道者,其中很多也是菩萨化身,他们各自显现诸多不同的神通,神通越大,救度有情的能力也随之增大。大家知道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与其他菩萨一样,观音菩萨已经达到了菩萨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法云地阶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佛的果位——其智慧、神通与解脱均已达究竟,成为一切解脱智慧的源泉,一切想要求得解脱之法的众生的守护者,以及六道众生的救怙主。

那么,与其他菩萨相比,观音菩萨为什么特别著名、特别受欢迎呢?这主要是因为他/她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特质,因发愿利乐有情而具足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Mahākārunikacitta-dhāranī)中说:“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信众祈请观世音菩萨救度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一心称颂观世音菩萨名号,当你身处任何危难之中,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都可以通过呼唤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祈求其显现,并得其救助。所以,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是汉传观音菩萨信仰的最基本的方法。

说起观世音的名字,梵文作Avalokiteśvara,最早出现在《金光明经》(Suvarṇaprabhāsa-sūtra)中,历史上出现过几种不同的译法,竺法护(Dharmarakṣa)把它译成“光世音”(Ābhālokita-svara),鸠摩罗什(Kumārajīva ,343-413)译作“观世音”“观音”,而玄奘(602-644)在《大唐西域记》中批评了这两种译法,说“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他提出正确的译法应该是“观自在”。从现今常见的梵文形式Avalokiteśvara来看,我们很容易理解玄奘的译法:Ava-动词前缀 “下”,-lokita-:动词-lok-的过去分词,即“注意、看、观察”的意思,而-īśvara-,即 “领主”“统治者”或 “主人”的意思。根据梵语音变规则,-lokita-和-īśvara-组合时,a和ī发生元音二合,于是变成-eśvara。因此,Avalokiteśvara的意思是“俯视(世界)的主宰”,于是便有了“观自在”的称号 。显然,人们很早就被这多种不同的译法所困扰。唐代清凉澄观法师(738-839)指出“观自在菩萨”和“观音菩萨”是不同的译法,因为在梵文古本中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名称。他的这一说法在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得以证实,其中观音菩萨的名字的书写形式为 Avalokitasvara,其中“娑伐罗”(svara),意思为“声音”,因此Ava-lokita-svara 可意译为“观音”。鸠摩罗什出生在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可以想见,他当时看到的“观音菩萨”的名号很可能就出自这个版本的《金光明经》。“Avalokiteśvara”的藏文名字作sPyan ras gzigs dbang phyug,这种理解和玄奘的相同,sPyan是“眼睛”的意思,gzigs是“观”,dbang phyug是“自在”,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常常省略dbang phyug,仅说sPyan ras gzigs,或即可与“观音”对应。

西夏文版的《金光明经》,十一到十三世纪。

说了那么多观音菩萨名字的译法和意义,其实在佛教修行里,怎么理解一个名号的字面意思常常并不很重要,而念对一个名字的发音却很重要。举例来说,很多咒语、陀罗尼,你可能不一定要去知道它具体是什么意思,但你要念得通顺,发音要正确,要不然佛菩萨很可能听不见、听不懂,没法及时地听到你的呼喊,不能及时地救度你离苦得乐。汉文大藏经里面,尤其是密教部里,保存了大量的、长篇的以汉字音译的印度语陀罗尼经咒,今天即便是最严谨的佛教语文学家恐也无法完全将其准确地还原成梵语或者巴利语形式。但是,这并不妨碍僧人和信众日常唱诵这些陀罗尼和经咒。例如,我们今天去很多汉地寺院都会听到播放的《大悲咒》(Mahākaruṇā-dhāranī),甚至你在寺院的纪念品商店里可以花钱买一个自动念佛机,可以在家里随时播放,并跟着唱诵。但是,大概没有人会逐字逐句地去探究《大悲咒》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问我“唵嘛呢叭咪吽”到底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会直截了当地回答他们说,“你不用知道‘唵嘛呢叭咪吽’是什么意思,把它念对、念正确就行了”。这并非是敷衍之举,或者出于学者的傲慢,事实上对于“唵嘛呢叭咪吽”的准确意涵,学界目前也莫衷一是。从本质上来说,六字真言是一个咒语,需要在修行的时候念出来,把它发出声音来。按照密教理论,声音有它超凡的力量,例如像“唵”“哑”“吽”这样的种子字,你并不需知道字面上它究竟是什么意思,有的咒语本来其字面上就没有意义,它就是一个音节。我有个朋友讲《心经》(Prajñāpāramita-hṛdayam Sūtra),与有次他开玩笑说很多人每天都在念《心经》,念得很带劲,《心经》中有咒语,或者说《心经》本身就是一个大明咒,可很多人念的《心经》人家佛菩萨根本不可能听懂,广东人念是一种发音,北京人念是另一种发音,而拿给上海人念则更加不同了。我说希望佛各种方言的念诵他都能听得懂,他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怎么可能听不懂呢?我们只要诚心地念就行了!这段对话当然有些许幽默和戏谑的成分在,但确实引起了一些思考——把咒语和陀罗尼的音声念对比理解其字面的意思更重要。否则,如果你正好陷入苦难之中,却偏偏念错了菩萨圣号,观音菩萨未必能寻声赴感,使你离苦得乐,这不是太遗憾了吗?

在汉传佛教当中,观音崇拜和阿弥陀佛崇拜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故民间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大家知道佛有三身(Trikāya):应身或化身(nirmānakāya,spru sku)、报身或受用身(sambhogakāya,long spyod rdzogs pa'i sku)、法身或自性身(dharmakāya,rdzogs sku)。法身是没有色相和形状的,它代表佛性;而报身则住在佛国极乐世界中,从来没来过我们这个世界。如阿弥陀佛住于西方极乐世界,没来过我们这个世界。来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只有佛为度化众生,而于世间示现的应身或曰化身佛——释迦牟尼。而下一个化身佛应该是弥勒佛,众生一直在祈愿弥勒佛早点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但弥勒佛至今还没来。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在人间的化身,也是阿弥陀佛的弟子,藏文里面说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心子(thugs sras),他头顶上常带有阿弥陀佛的形象。阿弥陀佛,梵文作Amitābha,意思是无量光佛,也叫无量寿佛(Amitāyus),是莲花部诸佛之首,住在西方极乐世界(Sukhāvatī),那是佛教信徒在成佛、觉悟以后才能去的地方。按佛教义理来说,在我们这个世界只有班禅喇嘛是“活佛”,因为他是阿弥陀佛的转世,其他转世喇嘛虽然被称为活佛,但他们都只是观音菩萨的转世,只能被称为菩萨,而不能称佛。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班禅喇嘛是四世班禅喇嘛罗桑却吉坚赞(Blo bzang Chos kyi rgyal mtshan,1567-1662),他是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Ngag dbang Blo bzang rgya mtsho,1617-1682)的老师,达赖喇嘛要封他的老师当转世喇嘛,因为他自己是观音菩萨,他的老师就必须是阿弥陀佛。所以,西藏的所有转世活佛中,只有班禅喇嘛才是佛,是阿弥陀佛,其他的活佛都是观音菩萨的转世。其实,即使是班禅喇嘛,我们也同样可以把他看成是观音的化身,因为观音本来也就是阿弥陀佛于世间的化身。阿弥陀佛与有关长寿、延命、遮止非时之死、临终往生的仪轨相关。《无量寿经》(Aparimitāyus-sūtra)和《观无量寿经》(Amitāyurdhyāna-sūtra)中说,人在寿终之时由阿弥陀佛及其左右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接引而进入西方极乐净土。在大英博物馆里面有一个《佛说续命经》(Stein Painting 229),延寿是阿弥陀佛信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献里出现了大量的《无量寿经》的抄本,这说明阿弥陀佛不管是在汉地,还是藏地都是十分流行的信仰和修法。

敦煌本《佛说续命经》

在中原汉地,观世音菩萨崇拜最重要的教法依据来源是《妙法莲华经》中第二十五章 “普门品”,它详细介绍了观世音菩萨名称的由来、其大慈大悲的情怀,诚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功德和效用,以及观世音菩萨随缘化现、度脱众生的不可思议的神通。这一章也可作为《观音经》单独流传,非常受欢迎。在此我们不妨选录“普门品”中的一节,来说明汉地观音崇拜的内涵: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显而易见,这一段落的基本内容就是说你在经历苦难、遭遇危险的时候,只要称颂观音菩萨的圣号,就可以化险为夷、离苦得乐,是故汉传佛教中观音崇拜的基本方法就是念诵他的名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藏传佛教以观世音为中心的修法和仪轨不胜枚举。敦煌写本里面就已经出现了很多观音菩萨的密教修法,而且观音菩萨的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其咒语也不止六字真言一种,像这样的以观音菩萨为本尊的修法文本在黑水城出土文献中也有很多,对此我们将在下面详细讨论。

明代《妙法莲华经》刻本,镇江博物馆藏。

盛唐以后,随着佛教本土化,观音形象随之也逐渐本土化,甚至性別也由男性变为女性,出现了送子观音等形象,即怀抱着婴儿的女身观音。于君方早就指出过在汉地民间送子观音非常流行。那么,送子观音的渊源在哪里呢?这又得说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的一段文字,它是这么说的: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众人爱敬。

这一段是针对有生育需求的女性信众们说的,只要她们礼敬观世音菩萨,求男求女,皆会随他们所愿。民间出现了多种男女信众颂《观音经》,向观音菩萨祈求继嗣,如愿得子的传说。观音菩萨崇拜很早就与祈求妇女生育联系在一起,观音还被赋予了保育生育的功能。在敦煌文献中,我们发现了梵汉双语的《观音菩萨救产难陀罗尼》(Pelliot Sanscrit 8),供妇女佩戴,以保证其生育顺利。

如前所说,《妙法莲华经》的“普门品”是汉传观音菩萨崇拜的根本经典,其中讲述了观世音以种种神通方便救度众生的故事,强调一心称颂观世音名号的重要性;而《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则将补特伽洛山视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则把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作为无量寿佛的胁侍菩萨,塑造出了“西方三圣”形象。从上述大乘佛教经典出现的年代及其它们在汉地的传译情况可以看出:观音菩萨信仰是随着公元一世纪大乘佛教菩萨道在印度的兴起而兴起的,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发展完善。汉传佛教主要是继承了印度佛教对于观音经典的说教,以观音菩萨的神通方便、救度故事来宣讲大乘菩萨信仰的基本教义,尚未呈现出藏传佛教观音崇拜之十分明显的密教化特色。

送子观音,明代卷轴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崇拜显然比它在汉传佛教中更加普遍,对于信众的日常生活也更加重要,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不妨先从著名的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咪吽”说起。好几年前,有位佛教界的朋友请我去看黄晓明主演的电影《大唐玄奘》,既盛情难却,也有意想了解一下玄奘法师在今人心目中的形象,不料当电影的主题音乐响起,我就觉得有点坐不住了。电影主题曲唱的就是“唵嘛呢叭咪吽”,可在玄奘生活的那个年代怎么可能出现这六字真言呢?六字真言是在敦煌时期,应该是在十世纪的藏文文献里面才出现的。和观音崇拜相关的陀罗尼、咒语和真言在敦煌古藏文献中至少出现了三种,六字真言仅是其中之一,当时它显然尚未像后来那样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它是从十一到十二世纪才在藏地开始流行起来的。无疑,在玄奘的时代根本不可能有“唵嘛呢叭咪吽”的出现。这次难得的看电影的经历,给我留下了两个极深的印象,一个印象是这部电影的历史顾问极不专业,他绝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的,另一个印象是“唵嘛呢叭咪吽”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实在是太流行了,它已经成了佛教的一个极有影响力的象征符号,所以,电影工作者也会把它拿去给汉传佛教大师玄奘的故事作主题曲了。

多年前,我的一位学生曾专门研究敦煌出土的与观音崇拜相关的文献,其中的汉文文本很多,藏文文本也不少。观音菩萨崇拜在敦煌地区流行应该从九世纪以后就开始了。敦煌藏文本中保存了大量的与观音崇拜相关的多种类型的文本,如大乘经、陀罗尼、成就法和赞颂等,其中也有从汉文翻译成藏文的文献,例如《观音菩萨一百零八圣号》(sPyan ras gzigs dbang phyug gi mtshan brgya rtsa brgyad pa,PT 381)。同时,敦煌藏文文献中也出现了多种观音密教形象,例如不空绢索观音(Amoghapāśa)、如意轮观音(Cintāmaṇi-cakra)、千手千眼观音(Sahasrabhuja-sahasranetra)等。从写本的装订形式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便携式的经折和小册子;从内容上看,大多数是为人治病、消灾和主持葬礼的短篇仪轨,以及短篇的赞颂和成就法合集,反映出了当时敦煌地区观音信仰于民间的广泛流行。这时的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已经呈现出了向密教化转变的趋势。

敦煌藏文本观音菩萨陀罗尼

如前所述,在敦煌藏文文献中出现的观音崇拜的咒语和口诀至少有三种,而六字真言只是其中一种。如果说“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完全算是一个咒语,而更是一种供养、祈祷和赞颂的话,那么,“唵嘛呢叭咪吽”则是一个典型的真言、咒语,它是专门用来召唤观音菩萨的。西方不少藏传佛教研究者曾花大力气研究“唵嘛呢叭咪吽”这六字真言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一般认为“唵”和“吽”只是语气词,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主要分歧则在对“嘛呢叭咪”的理解上。嘛呢(Maṇi)意为珍宝,叭咪(Padme)意为莲花;“嘛呢叭咪”按照梵文方位格语法,意思可以是“珍宝在莲花上”,所以对这句咒语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唵!珍宝在莲花上!吽!”小唐纳德·洛佩斯(Donald S. Lopez Jr.)教授认为,六字真言可译为“妙哉莲花”,还有学者提出“嘛呢叭咪”是观世音菩萨的称谓,可以理解作“持有珍宝莲花者”,故全句应作“向持有珍宝莲花的圣者敬礼祈请!摧破烦恼!”还有学者给六字真言以一种纯粹密教的解读,说莲花代表女阴、珍宝象征男根,故它的意思是男女、阴阳和合。这纯粹是一种有意的误解,我们在藏传佛教里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说法,金刚和莲花才可以成对作为男女和阴阳的比喻,但是珍宝和莲花则从来没有。

六字真言在藏地的流行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Kāraṇḍavyūha Sūtra)在藏地的翻译和传播有关。《宝王经》视六字真言为观音崇拜最重要的陀罗尼,详细讲述了念诵六字真言的功德。《宝王经》藏文译本的标题名为’Phags pa za ma tog bko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P 0784,D 0116)。根据西藏佛教史,《宝王经》是在拉妥妥日年赞时期降落在雍布拉康顶上的神秘宝物中的一种,但这只是传说,它的藏文翻译应该是相对比较晚才出现的。《宝王经》也曾被翻译为汉文,这当然更晚,它是宋代著名的译师天息灾,又名法贤(Devaśāntika,-1000年)翻译的。天息灾是北印度迦湿弥罗国僧人,是惹烂驮啰国(Jalandhara)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天息灾与施护一同携梵本佛经至汴京,受宋太宗召见并赐紫衣。太宗有意恢复译经事业,故赐天息灾为明教大师,在汴京太平兴国寺西建立译经院,令他与施护、法天等人隐居于此,翻译佛经。这是汉地佛经翻译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由于汉地佛经的翻译已经中断了很长时间,宋初从印度和西域招来很多有名的大译师,给他们非常丰厚的利益供养,这些译师们翻译了很多佛经,其中不少经典是密教的很重要的文献。可是,这些经典于后世佛教所起的作用很小,因为宋代译经的质量很成问题。我研究过的藏传密教中的几部最重要的无上瑜伽部的经典,如《喜金刚本续》(Hevajratantra)和《密集本续》(Guhyasamājatantra)等,它们都曾被译成了汉文,可是如果没有梵文本和藏文本做参照,今天我们根本无法读懂这些译本。有人认为造成这些宋译密教文本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很可能是汉地的皇帝或者汉传佛教徒不愿意看到经典中有很多密教元素,特别是出现与男女双修相关的内容,所以故意把它们都删除掉了。但是,对照与其相应的梵文本或者藏文本即可发现,这一定不是因为迫于外界压力而刻意删改以致文本晦涩难懂,而是译师们在翻译的时候或就根本没看懂原文的意思,再加上他们本身的梵文和汉语水平都很有限,不具备鸠摩罗什和玄奘等大译师所具备的天才的译经能力。汉传佛教发展到宋代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宋代翻译的这些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比较小,包括这一部《宝王经》。当然,比较而言,汉文《宝王经》的翻译质量还算是比较好的。于此我们不妨摘引《宝王经》中有关六字真言的一个段落,以说明念诵六字真言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福报和功德:

有六字大明陀罗尼难得值遇, 若有人能称念其名, 当得生彼毛孔之中, 不受沉沦。出一毛孔而复往诣入一毛孔, 于彼而住, 乃至当证圆寂之地。时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 世尊, 今此六字大明陀罗尼, 为从何处而得耶? 佛告善男子, 此六字大明陀罗尼难得值遇, 至于如来而亦不知所得之处。因位菩萨云何而能知得处耶? 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 如是陀罗尼, 今佛如来应正等觉, 云何而不知耶? 佛告善男子: 此六字大明陀罗尼, 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 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

善男子! 观自在菩萨, 身毛孔中俱胝数如来, 止息已, 讚歎是人言: 善哉! 善哉! 善男子,汝能得是如意摩尼之宝, 汝七代种族皆当得其解脱。善男子, 彼持明人, 于其腹中所有诸虫, 当得不退转菩萨之位。

若复有人以此六字大明陀罗尼, 身中项上戴持者, 善男子, 若有得见是戴持之人, 则同见于金刚之身, 又如见于舍利窣堵波, 又如见于如来,又如见于具一俱胝智慧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人而得无尽辩才,得清淨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罗蜜多圆满功德,是人得天转轮灌顶。是人于其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所触之人,发起慈心,离诸瞋毒,当得不退转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触于馀人之身,蒙所触者,是人速得菩萨之位。若是戴持之人,见其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乃至异类诸有情身,如是得所见者,悉皆速得菩萨之位。如是之人,而永不受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而得不可思议相应。念诵今此六字大明陀罗尼,作如是说。

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有时也被称为六字大明咒,或六字大明陀罗尼。从以上对《宝王经》的摘引中,我们读到“此六字大明陀罗尼, 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简单地说,六字真言就是观音信仰的核心,如果掌握了六字真言,行者就能够得到解脱,六字真言对于观音信仰确实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善男子! 彼持明人, 于其腹中所有诸虫, 当得不退转菩萨之位。”持六字真言的信众,不仅其家族七代可以得到解脱,就连其腹中的虫子也可以成就菩萨的果位!《宝王经》中还提到佩戴六字真言的功德,“若复有人以此六字大明陀罗尼, 身中项上戴持者, 善男子, 若有得见是戴持之人, 则同见于金刚之身, 又如见于舍利窣堵波, 又如见于如来, 又如见于具一俱胝智慧者。”“若此戴持之人, 以手触于馀人之身, 蒙所触者, 是人速得菩萨之位”,连触摸了佩戴六字真言之人的身体,也可以获得菩萨之位!今天我们在寺院的纪念品商店里很容易就买到六字真言的纪念品,如手链、项链或者钥匙扣等,可见这些装饰品并非完全是现代旅游业发展之后的新事物,而是新瓶装旧酒,是《宝王经》中就已经记述过的行为,是观音崇拜的重要内容。

讲到这里我们或可以说,六字真言的功能和作用应该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上面所说的召唤观音菩萨,你只要念诵“唵嘛呢叭咪吽”,观音菩萨就能听到,并即刻显现和救度;另一个是“唵嘛呢叭咪吽”这六字对应的正好是六道轮回,六字和六道一一对应,如谓:“唵能普化诸天众,嘛字遍度于人间,呢者能灭修罗众,叭字善除畜生苦,咪字能济饿鬼道,吽字摧灭地狱苦。”所以,“唵嘛呢叭咪吽”对应的是六道轮回,让众生念诵六字真言,就是要依此把六道之门关上,所谓遮止六道,这样行者死后就不会再进入六道轮回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是一种密教修法。当然,对六字真言的功能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释,如说六字真言对应五佛,或者与六种不同的成就相应等,但是我相信六字真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遮止六道。

值得强调的是,虽然《宝王经》在宋代已经被翻译成汉文,但是六字真言在汉传佛教里并没有像在藏传佛教里那样流行。汉地现在念诵六字真言,是晚近从藏传佛教中引进来的。《妙法莲华经》依然是汉传佛教中观音信仰最根本的经典,而《宝王经》是宣扬六字真言功德的最重要文献,它跟《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心称名观世音”的修法是不一样的,《妙法莲华经》是说你有什么苦难,你必须去呼唤观音菩萨,而观音菩萨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所以不管你遭遇怎样的艰难困苦,他都可以来救你。汉地并没有像藏地一样出现那么普遍的六字真言崇拜,汉地的观音崇拜没有被纳入密教修行系统,并赋予其密教的意义。

责任编辑:丁雄飞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