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8个寓意超好的成语,教你夸人夸出水平来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一些喜庆的时刻。
喜庆的时刻,怎么没有寓意美好的成语呢?
比如结婚,人们说喜结良缘、郎才女貌。
比如过生日,人们说福如东海、长长久久。
比如考上好学校,就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
如果,碰到喜庆的人和事,用成语送祝福,一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诗词君总结了18个寓意美好的成语,收下吧,送祝福的时候用得到。
01
神清骨秀
【释义】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正,端庄秀美。
【出处】明·陆采《明珠记·买药》:“我见你神清骨秀气飘萧,你是神仙,休得假推掉。”
02
亨嘉之会
【释义】指优秀人物济济一堂。
【出处】《周易·乾》:“亨者,嘉之会。”
03
共挽鹿车
【释义】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出处】《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04
懿言嘉行
【释义】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出处】《尚书·大禹谟》:“若允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贤宁。”
05
斗南一人
【释义】意思是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狄公之贤,北斗之南,一人而已。”
【成语故事】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要到很远的地方公干,但是他的母亲年老多病。
狄仁杰主动对郑崇质道:“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
他去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行。
蔺仁基非常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司马李孝廉之间的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
他还经常对人称赞狄仁杰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后世遂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
06
谢庭兰玉
【释义】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出处】晋裴启《语林》:谢太傅问诸子侄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政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于阶庭耳。”
07
灵心慧齿
【释义】意思是 天资聪慧,口齿伶俐。
【出处】清·程羽文《鸳鸯牒》:“蔡文姬灵心慧性,辱迹穹庐。”
08
梦笔生花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故事】李白少年时,做了个梦。梦到自己用的笔上长出了花。后来,他写诗犹如天助,下笔成佳作,名动天下。
09
咏雪之慧
【释义】赞许能赋诗的女子。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议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拟?’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成语故事】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讲解诗文。
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还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人们称赞谢道韫是才女,后来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雪之慧”,又称“咏絮之才”。
10
云心鹤眼
【释义】比喻高远的处世态度。
【出处】唐·白居易《酬杨八》诗:“君以旷怀宜静境,我因蹇步称闲官。闭门足病非高士,劳作云心鹤眼看。”
11
姱【kuā】容修态
【释义】美丽的容貌,长远的智慧。
【出处】战国楚·宋玉《招魂》:“姱容修态,絙洞房些。”
12
旷世逸才
【释义】意思是当代少见的出众的才能。
【出处】明《三国演义》第九回: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
13
谈霏玉屑
【释义】谈话时美好的言辞像玉的碎末纷纷洒落一样。形容言谈美妙,滔滔不绝。
【出处】宋·欧阳澈《显道辞中以诗示教因和韵复之》诗:“谈霏玉屑惊人听,歌和阳春满坐谣。”
14
侧帽风流
【释义】形容由于本人长的好看,因此他的疏忽之举也会成为世人称赞的对象。
【出处】《北史·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成语故事】北周的权贵独孤信长得非常英俊,所以常有人以他为模仿的对象。
某天,他出城打猎,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他得赶在宵禁之前奔回家。他马骑太快了,差点摔下来。
在这手忙脚乱的狼狈之际,他的帽子被风吹的凌乱不堪,这个情形正好被当时守门的小吏看在眼里。
第二天起,满街都是模仿独孤信侧帽而行的普通低级官吏,过了一段时间,整个城里都是歪带帽子的人。
后人以“侧帽风流”形容男子美丽的气度。
15
幽人之风
【释义】意思是脱俗高雅的人。
【出处】南朝·齐·谢脁《拟风赋》:“开翠帷之影蔼,响行佩之轻鸣,扬淮南之妙舞,发齐后之妍声,子云寂寞,叔夜高张,烟霞洞色,苓荑结芳,斯则幽人之风也。”
16
张敞画眉
【释义】指张敞替妻子画眉毛,用于比喻夫妻感情好。
【出处】《汉书·张敞传》:“(张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终不得大位。”
【成语故事】张敞,字子高,汉宣帝时为京兆尹(首都行政长官)。
张敞和他的太太感情很好,因为他的太太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班。
长安城中传说张京兆画的眉毛很妩媚。有关部门就用这些事情来参奏张敞。
有一次,汉宣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回答说:“我听说闺房之内,夫妇之间亲昵的事,有比描画眉毛还过分的呢。
皇上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是否替太太画眉,皇上管它干什么?”
汉宣帝爱惜他的才能,没有责备他。但是,张敞最后也没得到重用。
“张敞画眉”形容夫妻恩爱。
17
福至心灵
【释义】意思是福气来了,人的心窍也开了,心思都显得灵巧了。形容人遇到适当时机时思路灵活、举措得当。
【出处】《资治通鉴·五代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刘知远)夫人谏曰……”;胡三省注:“鄙语有之:福至归灵;祸来神昧。”
18
清介有守
【释义】守:操守。指人的品格高尚而有节操。
【出处】《新唐书·张知謇传》:“张知謇,子匪躬,幽州方城人,徙家岐。兄弟五人,知玄、知晦、知泰、知默,皆明经高第,晓吏治,清介有守,公卿争为引重。”
“古意”是何意?厦漳泉网友各有说法
【泉州】
忠厚老实,形容一个人不爱计较
【漳州】
意为待人热情
【厦门】
既有忠厚老实之意,也有热情好客之意
视频截图
文/图 本报记者 杨霞瑜
15日,本报视频号发布一则有关双胞胎大熊猫思念、思筠筠的视频成了热点话题。其中,关于弟弟思筠筠的闽南话昵称“古意”,是否理解为“忠厚老实、热情好客”,引发厦漳泉网友热烈讨论。
昨日下午,民俗专家解释,“古意”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可刻画人物的性格,还能形容物品,因此,应结合当下的语境来判断其含义。
“古意”的含义 厦漳泉三地说法不一
“‘古意’还有忠厚老实的意思吗?”“‘古意’什么时候可以解释为热情好客?”……在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内的大熊猫馆,显眼位置处贴着双胞胎大熊猫的介绍,弟弟思筠筠的闽南话昵称“古意”被标注为“热情好客”,引发观赏大熊猫的市民游客热烈讨论。
老家在泉州的陈玲女士说,她在现场看到“古意”的释义后,还特意和泉州的家人讨论了一番,他们家人一致认为,“古意”在闽南话里可理解为忠厚老实、腼腆等意思,可形容一个人不爱计较,倒是未听闻可释义为热情好客。
“从小到大一说起‘古意’,我们都知道是热情好客的意思啦!”居住在厦门的漳州人小洪告诉记者,对于他们家人来说,如果要用闽南话形容一个人忠厚老实,并不会用“古意”来表达,这个词语更多的是意为待人热情。
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吴女士认为,一提起“古意”,很多人最先联想到的释义可能是忠厚老实,不过她不止一次发现,其实不少老一辈厦门人在“古意”的用词语境上也有热情好客之意。
民俗专家:应结合语境来判断
据了解,双胞胎大熊猫的闽南话昵称是通过征集海选、市民朋友投票及专家组委会讨论而出。在闽南方言里,哥哥的昵称“古锥”是可爱的意思,而弟弟的昵称“古意”则有更丰富的内涵。
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民俗专家卢志明表示,“古意”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在闽南话里,能很形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品行,如形容一个人的古道热肠,为人处世不讲究功利。确切地说,“古意”是讨人喜欢的、较为纯粹的品性。
“其实,大熊猫昵称‘古意’,翻译成热情好客并不太妥,如意为憨态可掬讨人喜欢可能更合适。”卢志明说,闽南话的一大特点即个别词汇可根据不同的对象、意境,赋有该词汇不同的含义,以“古意”为例,既可形容人物,也可形容物品,应结合语境来判断其含义。
来源: 厦门日报
18个三字成语,认识五个,你就是高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
项羽和刘邦曾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却不愿意了,他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
项羽想在宴会上杀掉刘邦,却因为一念之差,放过了刘邦。后来,刘邦一路披荆斩棘,成为项羽最大的对手。
后来,鸿门宴成为了一个成语,指不怀好意、居心不良的邀宴,比喻想要加害客人的宴会。
一直以来,衍生了很多三字成语,也许你不知道它们是成语,不信,你来看看!
18个三字成语,认识五个,你就是高手!
01
请长缨
【释义】指立志报国,降服强敌。自告奋勇请求杀敌。
【出处】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故事】汉代有个叫终军的朝官曾向汉武帝请示,要亲赴南越(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用一根长绳子绑缚南越王回来,使其归顺。祖咏在他的《望蓟门》一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并首次将其归纳为“请长缨”。
02
莫须有
【释义】即也许有之意,形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用以表示凭空诬陷。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故事】秦桧诬陷岳飞,韩世忠气愤地质问他是否是事实,秦桧说:“也许有吧。”韩世忠非常气愤:“‘莫须有’何以服天下?”
03
孺子牛
【释义】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出处】《左传·哀公六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故事】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04
解语花
【释义 】唐明皇说杨贵妃为”解语花“,指善解人意的花,比喻善解人意的美女,喻指美人聪慧可人。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明皇秋八月, 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於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故事】唐玄宗时代,宫中的太液池开了无数雪白的莲花,玄宗和皇亲国戚们一起设宴赏花。席间,大家对这些莲花赞不绝口。
玄宗指着杨贵妃对大家说:“这莲花再美,也比不上我这会说话的名花!”
玄宗把杨贵妃比作会说话的名花,比雪白的莲花更胜一筹,足见他对杨贵妃的宠爱。
后来,“解语花”这一典故,用来比喻美女,或指美女可人。
05
囊底智
【释义】口袋底下的智谋。指所怀的智谋很多。
【出处】《魏书·慕容垂传》:“且吾投老,扣囊底智,足以克之。”
06
执牛耳
【释义】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出处】《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07
金石交
【释义】比喻交情深厚,如金石一般坚固。
【出处】《汉书·韩信传》:“项王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信曰:‘……今足下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禽矣。’”
08
空城计
【释义】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今多用以比喻毫无实力、虚张声势吓人。
【出处】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成语】诸葛亮派兵攻打魏军,只留少数的老弱残兵守城,司马懿带兵杀来,诸葛亮传令大开城门,并派人去城门ロ打扫道路,他自己在城楼上端坐弹琴,琴声不乱。司马懿见此,恐怕城中布置了伏兵,于是退兵而去。
09
敲边鼓
【释义】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帮讲话的人向听者传达思想。(暗带些许贬义)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这话须得你老哥自己去找他,我们旁人只能敲敲边鼓。”
10
九折臂
【释义】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11
闭门羹
【释义】指主人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
【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12
半瓶醋
【释义】指介于懂与不懂之间,且喜欢炫耀。
【出处】元 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13
壁上观
【释义】比喻坐观胜负而不帮助任何一方。
【出处】《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比喻坐观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也作「作壁上观」。
【故事】秦朝末年,为了反抗秦国的暴力统治,项羽和已被秦朝灭亡的赵、魏、燕、韩诸国,组成反秦义军。
章邯遂挥师攻赵,围困赵王于巨鹿。赵王向楚王紧急求救。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发三天干粮,与秦军决一死战。
此时,集结在前线的已有来自各地的十几支援赵部队。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
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各路援军都在自己的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楚军大捷,项羽从此成为各路反秦部队的领袖。
14
风马牛
【释义】将牛放置于风中,牛顺风跑,马逆风跑,不会跑到一起。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出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盗侠》:“唐责之:‘某与公风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实慕君子,何至驺卒不若也。’”
15
百里才
【释义】能治理一县的人才。泛指具有小才能的人。
【出处】《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庞统传》: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
,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16
长舌妇
【释义】长舌妇原指好进谗言的妇人,后泛指爱扯闲话、搬弄是非、在背后对别人说三道四的人;又指一点小事就当大肆宣传的人。
【例句】《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17
杵臼交【chǔ jiù jiāo】
【释义】意思为不计贫贱的交谊。
【出处】《后汉书.吴佑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后因以"杵臼交"指不计贫贱的交谊。
18
马前卒
【释义】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出处】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来源: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读书会】《庄子》:老子的“有无”与庄子的“有无”有区别吗?
易为道人谋,道为真人修,
圣人感而通,仙人悟则灵。
在之前,我跟大家已经去分享在庄子以前那些得道的人,他们具有着三种境界。最高境界的人是探索到了宇宙的本源,也深深认识到了这个是世界的原始,根本就没有万事万物的存在。那得道的高人的第二个境界是说他们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有万事万物的存在,但是并不加以给他们界定。这个是什么?这个是马,这个是鹿,这个是牛,这个是狗,世间的万事万物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但是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学习,我们得到答案都是世间的万事万物是有区别的,甚至我们人跟畜生都是不一样的。熟读《金刚经》的人就知道,只有你能破除我执和法执,同时破四相。破除人相、我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你的修行或者叫修行的果位,才得到了菩萨位,根本还谈不上得道。
《金钢经》
那我们人世间有很多人都是具有着我相、人相、众生相的人,比如说有很多人就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别人都不重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还有一些认为人才是高级动物,狗、猪都是低等物,把它列为动物,这就叫什么相?众生相!
世间的万事万物,他都认为是众生。各位一想就知道了,在庄子眼里,或者在过去得道人眼里,我们想想就知道了,我们自己这么多年学到的这知识,其实想要让我们得道难上加难,因为我们学到这些东西恰恰就是阻碍,我们自己得道的真正的障碍物,而不是有助于提升我们得道的。
那庄子告诉大家,过去得道的第三种得道之人的境界就是认识到了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并且把万事万物分的很清楚,但是他们从来不计较是与非,我们人世间呢?我们人世间的一切的人,特别是所谓的有文化高知的人,上过大学的人,都是要论一个是与非,那如果我们掉进这个是非的陷阱里面,我们永远无法悟道,也永远无法得道。
老子《道德经》第65章说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能把这句话真正搞明白,你就应该知道了庄子为什么说得道的第三种境界人,即便这个世界有万事万物的存在,即便有界限,别说马是马的界限,牛是牛的界限,狗是狗的界限,人是人的界限。但是,你不可以掉进是非陷阱,你非要去论一个是与非,最后结果你永远无法得道。
那么庄子所说的过去得道人,包括之前跟大家讲“一技之长”的人都是无法得道的。那我们在修的时候,你不可能是修得的道第一种境界的人,往下修,修到第二种、第三种,而且是第三种反着修才能得道。
第一,先修什么?先修,不要掉进这个是与非的陷阱,不要万事万物你都去讲个是与非,那有人说我要对万事万物不讲是与非,那不是我活的很糊涂吗?恰恰不是,正像老子所说的“非以明之,将以愚之”。这句话是告诉大家,你真正得道的是大智若愚,你不是不知道这个事情的答案,而是清清晰晰的知道这个事情答案,但是外在呢?你表现的是一种愚蠢的样子。答案很明确,早已了然在你的内心,可是你给别人讲吗?你反而装的自己非常愚钝的样子,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在不断地告诫大家,我们不要掉进这个是非的陷阱。那庄子也不断的给自己发问,说我把过去得道的人的三种境界,那我是不是也掉进了这个是非的陷阱里面呢?是不是也跟是非是同类的?
到底是不是同类呢?我们看看庄子跟我们说的宇宙的万事万物,一开始跟大家讲最高人讲是没有存在的,因为他们已经探索着宇宙的本源,那这个宇宙的万物,它是有一个始的开始,那个始也有一个未曾开始那个始。更有什么?更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始。那有人说,这个好绕口啊,那我们不是在探索宇宙万物的本源吗?那就没有这个始?到底有这个始还是没有这个始?
越宇宙万物本源,最开始的始,有他自有那个有,也有他自己那个无,还有一个未曾有的那个无,更有未曾有那未曾有。那个无那这里面我们很多人听起来就是很绕口,其实它并不是绕口,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
老子
老子所讲的有无和庄子所讲的有无是一样的,并没有说有区分的,老子《道德经》的第11章已经讲的很清楚,“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跟无是同时存在的。同时老子在《道德经》第11章给大家三个案例,已经把有无讲的很清楚。
老子说,我们日常用的碗,大家看这个碗,它之所以能够放到我们的桌面上,是因为有这个碗“有”的存在,它才能立在这个桌面上,可是所有的碗一定是空的。这个空的就是“无”,所以才叫“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个空是为了给我们用的,假如一个碗是一个实体,你要这碗又有什么用?有与无是相生的,缺一不可。所以说我们有一句成语叫无中生有,我们一开始学这个成语,在高中的时候,我都觉得这个词简直毫无意义,无中怎么可以生有?可是我们真正进入老子老庄的道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是老子和庄子都在谈论“有无”,论述的清清晰晰,有跟无是同时存在的,有的存在要有无,无要有存在必须得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就如同我们知道的阴阳、善恶、美丑一样,这二者跟有无也他样,都是同时存在。
陶瓷碗
老子还给大家讲一个案例,说我们盖的房子,就是说看到这房子有框架存在,是因为这个房子里面是空的,因为房子是空的,我们才可以住人,这房子才有意义。我相信谁家盖的房子也不可能不留窗户也不留门,四面都给封堵上,这肯定不是人在做事儿。可是我们自己在家里盖房子的时候,只要你把你家的房子留有一个窗户、留一个门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已经在做道的事情了,这个事你已经在合乎道了,所以说老子才说“百姓日用而不知”。
房子
不知为什么不知道的存在,我们吃饭的碗它是道,我们住的房子它也是道。那如果用庄子的话来讲道存在我们的屎尿当中,我们的屎尿当中都依然具有着道。我们读《庄子》的人读到这样话的时候,我们觉得庄子在开玩笑吧,怎么可能道存在我们的屎尿当中呢?所以对庄子嗤之以鼻。
不单单有无是这样,大小也是如此的。举个简单例子,我们有很多人是登过泰山,登泰山的人累的都气喘吁吁,有的人可能早上登到下午或者傍晚才登到泰山的山顶,他在心里在感慨泰山太大了。那如果拿一个泰山跟月亮来比,到底泰山大还是月亮大呢?“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是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这是七岁时期的王阳明所做的第一首诗,不管这首诗到底是不是七岁王阳明做的。只要你具有宇宙的思维。你你才知道人在这个地球上是多么多么的渺小,相对而言,我们一个人只不过是山上的蚂蚁而已,相当月亮而言,各位想想你还是蚂蚁吗?
月亮
就像我们人来论述我们人的生命而言,有的人活到了200多岁,比如说彭祖,有的人只活了七八岁就夭折了,有人就说彭祖200岁是长寿人,有人说活了七八岁就夭折,这孩子是个短命的人,是这样吗?各位如果你还是一个信道的人,你认为200岁是长寿的人,夭折的七八岁孩子就是短命的人,那你信的是什么道呀?你信的是哪家的道呀?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为什么可以说它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都是在轮回当中,200多岁的彭祖或者彭祖去世之后,他就不可能托送夭折的七岁孩子吗?七岁的孩子夭折了之后,他下一世就不可能是马祖或者彭祖吗?所以说,一定要人眼大如天,你才能当见山高月更阔。
仅仅通过有无之间的关系、大小之间关系、长寿与短寿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案例,我相信各位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就是人到底是不是应该与宇宙是共生的,我们的天地与我是不是共同的生存,我们世间的万事万物与我们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应该为浑然一体?
萨义德逝世20周年:离散、流浪、矛盾,永远格格不入
今年是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逝世二十周年。2003年9月24日,萨义德因白血病在纽约逝世。作为二战后最知名的学者之一,萨义德与诺姆·乔姆斯基、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他的著作《东方学》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学术领域和公共领域做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时不可绕过的必读书目。
在萨义德离去之后的这二十年间,这个世界的发展走向愈发凸显了他思想的重要性。站在今时今日重新理解萨义德、理解世界,我们可以从这本《萨义德传》开始。有赖于多人的合作,这本由人文学者,萨义德的学生、朋友蒂莫西·布伦南所著的传记于近期出版。
9月23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第164场活动,我们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九久读书人与上海图书馆,邀请俞冰夏、朱康、陈毓飞、伽禾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共同从《萨义德传》出发,纪念萨义德逝世二十周年。活动中嘉宾回顾了萨义德的理论成就,以及隐匿于他成就之外的人生片段。作为一个阿拉伯人,萨义德说自己是“最后一个犹太知识分子”,他一生都在被放逐的流浪当中,与世界一直保持“不和谐”与“格格不入”。本文为活动现场对谈实录,内容有删改。
活动现场,从左到右分别为俞冰夏、朱康、陈毓飞、伽禾。(图片来源:上海图书馆)
对谈嘉宾
俞冰夏:自由撰稿人,译者,译有《无尽的玩笑》等。
朱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西方批评理论。著有《现实主义的变奏:当代视域中的文学批评域文化分析》,译有《词语的肉身》(合译)、《根本恶》(合译)、《布尔乔亚》(即将出版)、《现代史诗》(即将出版)等。
陈毓飞: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译有《奥威尔难题》《知晓我姓名》等。《康拉德与自传的虚构》译者。
伽禾:舞台剧编剧,编辑,译者,参与出版翁达杰作品系列、埃莱娜·费兰特作品系列、弗洛姆作品系列等,译有《内战见闻实录:西班牙战场》《迁徙:默温自选诗集》(上下卷)等。
重新认知萨义德
被遗忘的身体、现代社会的乡愁
伽禾:陈老师在哥伦比亚大学(下文简称“哥大”)求学过,而哥大是萨义德执教近40年的地方,我想先请陈老师分享一下亲身感受过的萨义德在哥大的余晖。陈毓飞:当时我获得联合培养的公派留学资格,在哥大待了一年。萨义德在2003年去世以后,给哥大留下了几笔遗产。在巴特勒图书馆,他把自己最重要的一些学术著作都捐了出来,建成了一个爱德华·萨义德图书室。面积不大,也就占了小小的两间,装潢风格古色古香。翻一下其中保存的书籍,你会发现他本人的阅读兴趣,当然也包括许多重要的学术专著。有不少是其他人送给萨义德的书,题献页上写有赠语。这里的书只能在现场阅览,不能外借。
另外一个重要的遗产就是在他退休后,哥大在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和其他学者主导下建立了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萨义德在1980年的时候出版过一本文章合集,名字叫《文学与社会》,由此可见他的学术兴趣深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关注社会跟文学的互动关系。这个研究所虽然建成时间不长,却涌现出许多杰出学者,刘禾也做过这个研究所的主任。以上是我在哥大观察到的萨义德留下的两个最重要的遗产。伽禾:我相信今天过来的读者对萨义德的著作都有一定的了解,大家会发现有很多导读性质的书都集中分析了他的理论,我们对于萨义德本人的了解反而愈发有限。今天我们不妨先剧透一下,请嘉宾分享读了传记后,有哪些突破了对传主以往认知的地方。俞冰夏:在十几年前,开在陕西南路地铁站内的季风书园,我在一进门的展台上看到三联出版的萨义德回忆录《格格不入》,读后对这本书一直都印象很深刻。那个时候,我其实不明白,他到底为什么这么纠结?他是一个阿拉伯基督徒,生下来就有美国国籍,他整个人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纽约度过的,就算这样,他似乎从来没有很深的归属感。我甚至觉得他写《东方学》的初衷也是因为他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萨义德传》在前面花了很大篇幅讨论传主的成长环境,尤其是他跟母亲的关系,跟四个妹妹的关系,这和《格格不入》讲述和父亲的紧张关系侧重是不同的,也是我读《格格不入》时没去多考虑的地方。
《萨义德传》,作者:[美]蒂莫西·布伦南(Timothy Brennan),译者:伽禾,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朱康:我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的公众号今天发布了纪念萨义德的小作品,是我写的最后一首诗,就在2003年10月8日这天萨义德去世后不久写的。当时我决定告别与诗歌写作有关的一切活动,全力转向理论,当时读萨义德都是从理论的角度去阅读《东方学》,阅读《世界,文本,批评家》,阅读《文化与帝国主义》,从来不会想到他有肉身。这一次阅读《萨义德传》就看到许多与他肉身有关的细节,包括他的恋爱、他的疾病。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至深,就是2003年8月在法罗机场,他无缘无故被扣留,再比如有学生恶意地在校报上刊文,嘲笑他太胖,不会想到那是因为白血病导致腹部长了肿瘤,这些细节使得理论家萨义德有了一个让我们能感觉到的沉重的肉身,肉身里边包含着他必须抵抗的疾病。提醒我们在面对抽象的理论,在它们所描述的总体性问题背后,是理论家渺小的随时会被这个世界消除的肉身,这也让我在阅读萨义德时感受到一重悲剧性。陈毓飞:我也读过萨义德的回忆录《格格不入》,跟《萨义德传》对照来看的话,可以说前者是内部视角,后者是外部视角,传记作者蒂莫西·布伦南补充了大量的资料,让我们看到外部环境发生了什么,使得《格格不入》产生那样的讲述。这种双重视角也是萨义德本人在做康拉德研究的时候特别看重的一点,注重阐述康拉德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作家的过程。萨义德自己很多著作,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被译介到中国了,中文译者请他为中国读者写点东西的时候,他就会说我感兴趣的问题是我的这些作品给中国读者带去了什么?能够在中国读者的心中引起什么样的共鸣?有几个关键词是流浪、离散、有家不能归。他跟康拉德非常重要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得不从小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英语是在他二十几岁才学的,他就靠自己学了几年的英语,竟然成了一个在英国文学史里面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有独特个性的重要作家。康拉德和萨义德离开自己的家乡,背后非常重要的力量是政治,是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的外部强权,康拉德面对的是分割了波兰的德国人和俄国人,萨义德面对的是 1948年后帝国主义势力主导的分治,让他此后数十年都无法回到耶路撒冷。
萨义德跟自己亲近的学生说,我在哪里都没有在家的感觉。没有什么地方能让我Feel at home(有在家的感觉)。这俨然成了一种大都市乡愁。这是我在翻译他的著作的过程当中,以及阅读《萨义德传》的过程当中,让我产生了很强的共鸣感,就是在现代社会中,身在一个地方又不属于这个地方的错位感。
再比如《萨义德传》题献页的致辞,写着献给巴勒斯坦人民,作者蒂莫西·布伦南本人已是成绩斐然的人文学者,从这一致辞可以体会出这位萨义德从前的学生对老师有着厚重的感情,他懂得什么是萨义德最关心的问题。
对新批评派的批评
无法接受把文本置于过度的崇高地位
伽禾:《康拉德与自传的虚构》从来没出过中文版,这就导致我们在理解萨义德的思想发展时,缺失了一块很重要的基石。这本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看似稳妥的文学研究其实隐含深意。萨义德的法语很好,在20世纪60年代新批评派研究方法还占主流的时候,主动阅读欧陆新兴的理论,比如罗兰·巴特、梅洛-庞蒂、德里达等人,都成了分析康拉德时隐藏的参照。我们也可以借萨义德对新批评派的批评来重新认识一下新批评派。俞冰夏:我觉得萨义德对新批评的这种反对是相当私人化的,为什么呢?你想想一个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富二代,来美国藤校读书,走进教室看见所有的人都是金发碧眼的,他们的细读文本在萨义德听来是刺耳的。他不是一个满足于待在大学里的人,或者说他会觉得这样生活太无趣了。而且他认为像这样在房间里学习的方法是极其错误的,永远都看不到真相。伽禾:萨义德对结构主义理论的态度也很微妙。
《康拉德与自传的虚构》,作者:[美]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译者:陈毓飞,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朱康:我先接着俞老师的话继续谈。从我们今天理论发展的角度,新批评似乎已经变成守旧的批评方法。在上个世纪头30年里,它是革命性的,是我们今天所有理论的源头。新批评本身在诞生的时候不是守旧的,只是说当它越来越成为一种琐碎的、科学化的操作手段时才如此。
到了60年代 ,几乎只要是还试图召唤文学活力的人,大概都会选择对新批评的批判立场。也是在这样一个语境里边,萨义德不断地试图从法国引进新的理论,在《康拉德与自传的虚构》 里,就能看出法国理论的影响。比如把自传本身不再当作对事实的描绘,而是对自我的建构。
同时,萨义德对法国理论的接受有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比如《文化与系统间的批评》这篇文章重点讨论福柯与德里达。他对于这两位理论家的态度都是先是接受,后来是疏离甚至是反对。比如他对于福柯的批评,就是认为在福柯关于权力的讨论里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抵抗。因为如果按照福柯的推论,权力无处不在,抵抗便无从发生,而作为一个来自第三世界国家,来自一个无法建国的巴勒斯坦人,他当然要强调抵抗的正当性,他正是从抵抗这个维度来试图解构那种无所不在的权力对人的宰制。
萨义德对德里达的批评也很有趣,《知识分子论》的译者单德兴就问过他对德里达的态度,他一方面是肯定德里达的机智,另外一方面是批评德里达没有历史感,也反感德里达的信徒所建成的一个德里达流派。对于萨义德这样一位关心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关系的人,关心巴勒斯坦命运的人来说,他当然强调要把文学,把所有的文本引入到具体的政治境遇。这也可以回到刚才俞老师所谈的萨义德对新批评的否定态度。新批评是把文本置于意义的中心,而作为一个关心现实政治的人,他必然是试图把文本重新放入到真实语境当中。所以在这个维度上来说,无论是新批评,还是当时萨义德所看到的德里达,对他而言,他们都过度地把文本置于一个崇高的地位,这是萨义德不能接受的。
伽禾:我可以补充一点,1966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标志着正式将结构主义引入美国学界,巴特、德里达等人都来参加了这次会议。萨义德作为特邀观察员与会。仅仅过了两年后,1968年的时候,在瑞士召开了另外一次会议,他已经是要做发言的嘉宾,换句话说已经变成结构主义的倡导人。朱康: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结构主义五巨头”除了列维-斯特劳斯,其他人最后都不承认自己是结构主义者。
介入实际意义的政治之后
现在很多身份政治理论的鼻祖是萨义德
伽禾:传记的作者蒂莫西·布伦南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定语形容《世界,文本,批评家》,即“告别理论”,俞老师对这本书印象很深。俞冰夏:实际上我是这样想的,萨义德的人生可能分为两个部分,在成为学术明星之后,我觉得他整个理论已经不受他本人的控制,而且他开始介入实际意义上的政治,这个时候再谈理论也没有意义。我认识一些巴勒斯坦人,中东人管他们叫背着包袱的人,他们依然认为可以坚持抗争下去,不像在北美落脚的很多黎巴嫩人。萨义德一直以来对土地的概念都非常讲究,为什么他会去研究康拉德,很明显是因为他在康拉德身上看见了他自己的格格不入感, Out of place(在不正确的地方,格格不入),这里的“place”(地方)很重要。
为什么我觉得《世界,文本,批评家》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讲了人和土地的关系是“filial”(形容词,意为“子女对父母的”),这不是后现代的那种反地缘性理论,萨义德不是后现代主义者,这点比较关键。我认为现在很多身份政治理论的鼻祖是萨义德。很难说这是一种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世界,文本,批评家》的影响力其实远远超过我们想象。伽禾:朱老师也拿《世界,文本,批评家》给学生做细读的分析。朱康:除了土地这个概念,还有一个空间的概念,这来自葛兰西。巴以冲突本身就是对土地的争夺,巴勒斯坦人被分割为不同的定居点,他们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面生活,甚至作为一个所谓的民族,他们彼此之间很难形成真实的连接,因为都被以色列人割断了连接的通道。对他们而言,土地问题、空间问题都变成至关重要的问题,《世界,文本,批评家》在我个人的阅读经验里边特别喜欢首尾两章,《世俗批评》和《宗教批评》。从这里可以看到萨义德对我们生存状况的一种理解,体现在“worldliness”一词上,可以译成“在世性”“世俗”等,它把人确定在一个当前的真实的生活经历当中,意味着要求批评者把人理解成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再揭示他所面对的困境。应用在理解文本上,就有了批判意识,穿透文本的能力。比如他对加缪的《局外人》的解读,便揭露出加缪持帝国主义立场的隐藏面向。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发现时代性的难题,阐述得极为精彩。伽禾:这也是提醒读者阅读需要很小心,哪怕是加缪这样火爆的经典作家,也可能埋伏着让人意想不到的解读。俞冰夏:其实现在这种解读是非常常见的,高校里已经充满了这种解读对不对?分析作品先看女人够不够多,再看同性恋有没有,再接下去看各种族裔的分布是否平均,我认为萨义德这个方面是要负点责任的。朱康:补充一下,所有的批评,所有的理论,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有限的理论和有限的批评。比如身份政治的相关研讨,也只是若干种理论当中的一种,一个理论家恐怕没有资格或者没有义务替他的理论产生的无限效果负责。就像关于身份政治,哈罗德·布鲁姆有一个更好玩的比喻,称为怨恨的政治。今天之所以有那么多身份政治的批评,一方面是现实当中有这样的关怀。萨义德批评福柯和德里达的时候,也说他们都是欧洲中心主义者,尤其是法国中心论者,但是他们的确就在法国;对萨义德来说,必须要批评他们的法国中心主义,但事实上福柯和德里达也许未必要为这种法国中心论负道德责任。陈毓飞:我补充一点,萨义德对边缘的重视,从各种边缘的差异性当中去求一种同的东西,去求一种普遍的经验,以这种普遍的经验为基础去达成一种和解。这是一种理想,听起来就非常的比较文学。
《萨义德精读本1966-2006》,作者:[美]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译者:叶安宁,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真正的“晚期风格”
人至暮年的“怒斥状态”
伽禾:“晚期风格”也是出自萨义德的一个重要概念,想请问几位老师能不能再拓展一下对晚期风格的理解,我觉得它不仅是指时间上的,因为这样的话就等于说这个词没有意义。俞冰夏:我认为他这个概念找得很准确,但是很不幸他写的都是古典音乐,我自认为还是比较了解古典音乐,但是分析作曲家的晚期风格我不太看得懂,这是我个人的局限。
其实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在于反省自己的人生时,尤其是当你认为自己的生命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你会很容易发现你的创作是经历了不同阶段的,你年轻的时候是相当幼稚的,哪怕在我现在这个年龄,我觉得我去年干的事情就挺幼稚的。很多作家最好的作品都是在很幼稚的时候出现的。相当多的作家,后来最受欢迎的作品都是他们早期的作品,晚期的作品能够受到欢迎的其实并不多,一个人到了晚期可能会对生活充满了厌倦,对自己做的事情充满了回忆。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有一些人的晚期开始很早,比如贝多芬。萨义德当然没有完成他自己预想当中对晚期风格的研究,但是现在如果有人愿意研究这个东西,我倒觉得我还是很愿意看的。我觉得其实晚期风格里面有相当多的这种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或者对时代的一种压缩。朱康:国内在接受晚期风格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个误解,总认为人到了晚期,就一定有晚期风格。在萨义德那里,不是每个人都配拥有晚期风格的。晚期风格是一个专有名词,它原本是阿多诺用来描述贝多芬最后10年创作的名词,在贝多芬最后10年创作的音乐里面,充满了大量不和谐的元素,所以阿多诺说他有一种晚期风格。萨义德则把它普遍化,把它当做一种普遍的风格类型,不仅在音乐家身上,还可以在小说家、哲学家身上都发现晚期风格。晚期风格的晚期,既指人生命的晚期,又对应着时代的晚期。
其实这个词在萨义德那里有两次有趣的解释,一个说法是把它当做跟当下时间的一种联系,它既是在当下之中(in the present),同时又超越了当下(out of the present)。还有一个更具阐释的说法,萨义德说晚期风格里的晚期,既领先于我们的时代,又落后于我们的时代,比我们的时代更晚。所以所谓晚期风格,它同时包含着两个时间,是一个悖论式的组合,既是对当下的超越,又是对当下的延迟,他的晚期风格里的晚期既比当下的时间早,又比当下的时间晚。
所以对晚期其实有一个更好的解释,也是萨义德引用尼采的一个说法。有趣的是在中文在翻译萨义德《论晚期风格》一书里,把尼采一个很重要的概念,untimely,不合时宜的,翻译成“终极的”。晚期意味着不合时宜,不合就是跟当下的时间处在不同的时间意识里和时间维度里。因为艺术家们需要回溯他们的过去,去寻找到比他们的成熟期更早的那种创作冲动,然后把它延展为同当下的一种不和谐的关系。其实萨义德所谈论的晚期有两种形态,他选择了第二种。第一种说到了晚期是一种成熟,晚期成熟,是同时代和谐的状态,对于这种状态他选择了拒绝。
于是萨义德所谓的晚期,是他自己罗列的两种晚期风格的第二种,并且把这一种当做最本真的晚期风格的一个展现。这也很类似因为电影《星际穿越》走红的那首诗,狄兰·托马斯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第一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第二句,“老年应该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这个怒斥的状态就是晚期风格的状态,是人在暮年的时候面临死亡可能,仍然保持跟当下的不和谐的关系,以此来期待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萨义德后来极度迷恋阿多诺,因为他通过阿多诺发现的是否定的辩证法,拒绝和解,拒绝综合,而是强调否定,对于那种完整的合体进行瓦解,是一个否定的姿态,然后进入他的论述,进入他的创作,所有的这些作家、艺术家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里,才有资格谈晚期风格。
另外一个概念也许同这个也有一点关系,作为一个阿拉伯人,他说自己是最后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因为除了那种放逐流浪之外,重要的是和他所在世界之间的不和谐的关系,一种永远的矛盾,永远的抵触,或者用他回忆录的标题来说,就是永远的格格不入。伽禾:谢谢朱康老师对晚期风格的解释。从耶路撒冷,到开罗、贝鲁特,再到美国,萨义德不断地试图自我发现,不断地让自己保持好奇心,打破对于理论、对于现实、对于如何认知的成见,这也是我们今天依然阅读萨义德的意义,谢谢三位嘉宾,谢谢大家。
本文整理/伽禾
本文编辑/吕婉婷
海报设计/上海图书馆
本文校对/刘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每课词语解释大全,重点内容一遍过
词语,是学好语文的一项重点内容。一般来说,词语会涉及到生字、造句,所涉及的题型非常多,虽然简单,但是仍然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如果没有掌握足够多的词语的话,到了高年级之后会很难跟得上课堂节奏的。所以,同学们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要去对词语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加强对词语的理解,也能够回顾一次课文内容,这种学习方式同学们一定要去尝试,可以为期末做好铺垫,否则到了期末再来系统性的复习,就会花费大量时间,同时复习起来会特别吃力。
那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整理了一套小学语文三年级每篇课文的重点词语及解释,这些内容在考试中会原封不动的考到。同时,这些词语能够拓展同学们的词汇库,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理解,都能够派上用场的。家长朋友们可以给孩子收藏一份,无论是用于复习还是预习、听写、默写,都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
完整电子版,文末可下载打印!
由于文章排版以及篇幅内容所限制,暂时只能分享以上内容,完整版可下载打印,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