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熙的意思在名字里寓意(臣的意思)

熙的意思在名字里寓意(臣的意思)

“寐”“寝”“睡”“眠”“卧”有什么不同?

我们回顾一下有关睡觉的一些汉字。

(1)“寐”

古人通常把睡觉叫寐,范仲淹有句诗:“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是什么意思?“寐”与幽昧、暧昧的“昧”意思相似——隐藏起来了。所以“昧”是不清不楚、隐藏的一种状态。那么谁昧了?人睡着了,就昧了。

(2)“寝”

“寝”也是一个形容睡觉的字,比如就寝、安寝。中医有句名言叫“人卧则血归于肝”,意思是人躺下睡觉的时候,身体里多余的血就没必要用了,就藏在肝里——“肝藏血”,然后“血舍魂”。

“寝”就是“浸”的意思,比如把一条干毛巾放到水里浸一下,很多水就藏进毛巾里了。当人的心神(魂)入到人的血里面的时候,就叫浸进去了。

很多人睡不着是为什么?他会说:“我也很困,可是要睡着了,就好像螺丝跟螺母要扣上的时候,又醒了。”这就叫难以入寝,就是因为魂或神进不去。

(3)“睡”

再看看“睡”,它由“目”和“垂”组成,眼皮垂下,什么意思?睡吧,但现在很多人合着眼皮也睡不着。有的人有精神障碍,其中一个症状是什么?就是翻白眼。《黄帝内经》中说,癫狂病是抑郁症发作的早期,表现症状就是“视举”——翻白眼,眼睛往上翻。

道家修心,让人睡眠的时候有一个功法——垂帘(闭眼),有意识地让你往下看。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所以,“睡”字指的可不是眼皮垂下,而是指控制人的眼球或者气的方向的力。“肝开窍于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些话也可以看出,睡对人体有很重要的作用。

(4)“眠”

还有一个形容睡觉的字是“眠”。有一个成语叫死不瞑目,据考证,古人非要把奴隶的一只眼睛刺瞎,以此作为奴隶身份的标志,那些被刺瞎眼睛的人就叫民。所以,眼睛视而不见的状态就叫眠。不见得到晚上人才会眠,也有人做白日梦。

(5)“卧”

“卧”字也是形容睡觉的。古代的医书中专门有一种病症叫不得卧,这是失眠中比较典型的一种。“不得卧”的人属于心火太旺,什么意思?躺不下来,躺下又得翻身坐起来,在地上走走窜窜,甚至可以溜达一晚上。

暑假预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知识点+图文解读

课文知识点

《济南的冬天》

结构

第一部分:以北平的“寒”,衬托济南的“暖”;以伦敦的暗,衬托济南的“亮”;以热带地方的“热”;衬托济南的“温”。将济南的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特征,勾勒出来。

第二部分: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远山,“空灵”水晶图。写阳光下济南的全景。

中心

表达了作者对温情的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与赞美,寄予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写作特点

抓住景色特点描写。

按顺序、布局、谋篇层次井然。

比喻、拟人

情景交融

问题

1和2――5段什么关系?

答:总分关系

找出第二段的过渡句,作用?

答:“设若――出奇” 作用:承上启下,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

第1段的作用?

答:点明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总领下文,“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第5段“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的作用?

答:最后的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总的观感,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点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阳光普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各有什么特点?

答:阳光普照下的山:可爱,充满温晴,温暖。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媚秀气 城外远山:素淡雅致

济南冬天的水:温暖,多情,澄清。

第3段、第5段按什么顺序写?

答:第3段:自上而下的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第5段: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

写绿萍、绿水藻、垂柳对写水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了水的温暖、多情、澄清。

写空中、半空中、天上对写水有什么作用?

答:突出其清亮的特点,衬托了水的清澈。

对比:

北平的冬天风多,济南没有风声;伦敦冬天多雾,济南冬天响晴;热带日光毒,响亮的天气,济南冬天温晴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修辞: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拟人,“睡着”“唤醒”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作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山的充满温晴、可爱、温暖。

(3)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拟人。

(4)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日本看护妇。

比喻,作用:形象的描绘出树尖上落着白雪的景象,赋予树林以温晴的特点。

(5)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拟人,作用:“镶”字将“山尖小雪”人格化了,好像银边是山尖小雪有意做的。

(6)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拟人、比喻,作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坡上斑驳美丽的景色。

(7)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拟人,作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照在薄雪之上绚丽的色彩,突出了小山娇美的神态和秀丽的景色。

(8)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拟人。

(10)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拟人,作用:“卧”字用来写山庄,写雪,写他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11)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比喻。

(12)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拟人。

(13)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拟人,作用:“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写出了水的多情,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绿的精神”的珍贵、可爱、美丽。

(14)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作用:写出了天空的纯净、蔚蓝,衬托出了水澄清的特点。

11、“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第1句:比喻,形象的描绘出树尖上落着白雪的景象,赋予树林以温晴的特点。第2句:拟人,描绘出夕阳照在薄雪之上绚丽的色彩,突出了小山娇美的情态和秀丽的景色。

1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雪后山景的?请找出标志方位的词语。

答:按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

1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妙处是什么?

答:小雪可以把那些小山点缀得更加秀美。

14、“那些小山太秀气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含有对济南小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15、《春》和《济南的冬天》你喜欢哪一篇?请说出理由来

答:答案不求统一,举例:喜欢《春》因为首先其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从几方面细细描绘,最后又总写,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其次,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将难写的春写得神韵透彻。

16、课文第1段中说“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可否改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的”?

答:不能改,因为原句表明济南的冬天没有大风,但并非没有风,符合实际情况。改后就成了没有风了,不符和客观事实,所以不能该。

17、课文主要抓住济南的冬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答:温晴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济南的冬天的天气特征。

18、联系全文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中“这”指代什么?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指的是上文所写到的济南的山、水等景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19、比较下面一组句子的表达效果。

(1)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2)那水呢,不但不结冰,还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答:(1)句运用“反倒”一词表明济南的水与众不同,似乎不和常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中的“还”字则显的太过普通了。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参考答案: 济南冬天最主要的特点是“温晴”。“温”,是相对于严寒或酷热而言,气温宜人;“晴”,则是相对于“阴”而言,不仅是指天气的晴朗,而且有色彩,鲜明而不单调。作者写了济南四周的小山,写了雪景,写了济南的水,通过这些景物表现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描述时,要注意全面、贴切、生动。可先参照课文在心里默述,待熟练之后再口头复述。

二、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跟同学做一点儿探究。

参考答案: 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三、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参考答案:

1. “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水比做人,它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趣味性。几个句子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2. 山竟然有人一样的动作,把济南安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会说话,像人一样有爱心。这是拟人的写法,其实是对济南的山作想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山的热爱之情。

3. 写雪后夕晖,非常美。最生动的是把“薄雪”比做人,有感情,会害羞,比单纯的客观写景要好。

四、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

五、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

初冬的早晨是美丽的。一层薄薄的雾在空中轻盈地飘荡着。行人的欢声笑语,汽车“嘀嘀”的喇叭声交织在这一片朦胧之中。这一切,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当并不太耀眼的阳光照射到山顶上的时候,雾气便像幕布一样徐徐拉开了,大地渐渐显现在冬日的温暖中。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你就会发现,其实冬天也和夏天一样,也是一个善变的季节。早晨还有一丝斜斜的阳光,渐渐地,天空中便会飘起闪着银光的雪花。开始时,雪花依稀可数,隐约难觅,仿佛天上有位神人,漫不经心地撒落了几个细碎的小雪粒。慢慢的,雪粒变成了雪片,像鹅毛似的,轻飘飘、慢悠悠地往下落,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天女撒下的玉叶、银花。真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课文图片详解

●●● END ●●●

“犹豫”不决,区别“犹”和“豫”的不同汉字表达

说“犹豫”,犹豫不决,犹豫不定,

“犹”和“豫”常连在一起混用不分。

但是在理解《老子·第一五章》中“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句时,就必须理解“犹”和“豫”的不同,

否则很难理解其中为什么用“豫兮”“犹兮”。

“犹”和“豫”在表示“迟疑、不定、不决”是有所不同的——

01

豫,强调形未定

豫:迟疑不定,迟疑而预前行。

予象为豫,予声亦会意。

“予”,象倒玄(幺)推予之形;

表示象倒玄(幺)相予推物而有所牵连。

“象”,表示“大象无形”想象其样子,有“无形不定”之义。

二者合一,

心想“象”相“予”有所系牵而疑虑不定形为“豫”,

表示“心有所牵挂而迟疑不定形”之义。

本义:

形不定,迟疑不定。

注:“豫”指的是因行为结果不定形而

产生“欲行不欲行”的迟疑不定。

以此,“豫”,

既有有对预判前行之“预想”义,

也有行为结果 “形不定”之义。

豫兮:迟疑不定的样子,行为迟疑不定,若欲行若不欲行。

02

犹(猶)

犹(猶):踌躇疑惧,犹疑,狐疑。

指顾盼观察周边之顾虑犹疑。

简体为犹。犭尤为犹。从犭(犬),尤声也表意。

“犭(犬)”,泛指如犬猿猴类走兽,本性警觉,

以此形容“警觉、戒备、顾虑”的样子。

“尤”表示“尤其、尤异”义。

二者合一,

“犬”多疑警觉“尤”其盛为“犹”。

繁体为猶。犭酋为猶。从犭(犬),酋(尤)声也表意。

“酋”,八酉为酋,从酉,酉亦声。

“酉”,象酒坛形,表示酉中酒水之义;

“八”表示水半分离、分开之义。

合在一起,“酉”中久陈之酒与酒糟“八”分离为“酋”。

久酿之陈酒,酒水见于上,酒糟下沉,酒水与酒糟分离。

“酋”有“陈酒,酒熟,久酿之酒”之本义。

“酋”在此以“陈久,陈年老酒”表示长久程度。

二者合一,“犬”多疑警觉如“酋”一般久为“猶”。

本义:

1、狐疑,犹疑,顾虑;

2、一种猿类动物。

说明:

“犹(猶)”,作为一种猿类动物名,夗曲鼻长尾,

其本性多疑而左顾右盼。

“犹(猶)”动物本性特点:

眼睛左顾右盼,眼睛警觉张望。

不敢轻举妄动,

指的是决定行动之前警觉戒备。

附《说文》:猶,玃(指大母猴)属。豫,象属。

此二兽皆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谓之猶豫。

03

犹与豫的区别

将 “犹”与“豫”综合在一起比较其差别——

“犹”在行动前,“豫”在行动后。

“犹”,指的是顾盼左右四周,本性多疑。

本能顾盼四周左右是否安全而产生多疑,

以此产生心里“警觉、戒备”。

通俗一点说:

犹,左右反复看了半天,没决定如何是好。迟疑不决没谋定。

“豫”,指的是“大象无形”是什么样子的不确定。

“物形态不定”的迟疑不定。

“犹”在前,“豫”在后。

“犹”指未决,行为动之前,犹与尚未决。

强调行为之前的警觉戒备心不定。

“豫”指已决,行为动之后,结果不定形。

强调行为之后的导致结果不定形。

戒备而后动为“豫”,其所欲为,

犹如被迫而后应,如不得已而行不定。

动前所戒备为“犹”,未决所欲,

犹如欲动之前应,如顾左右而虑未决。

04

“犹”相关成语——

“犹”表达“犹如”之义——

虽死犹生

本作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犹:犹如,如同。

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

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自晋·常璩《汉中士女志·文姬》:

“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例子:

至曾晢、晏子,身为贤士,名传不朽,其人虽死犹生。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六回)

视死犹归

把死看得犹如象回家一样平常。

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同“视死如归”。

言犹在耳

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

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形容对别人的话印象很深。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

“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例如,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在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

记忆犹新

犹:还,依然,犹如;

记忆中的过去发生的事,犹如刚新发生的一样。

指对过去的事记得清。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

就象刚才发生的一样。

出自宋·刘克庄《后村全集跋章南举千藁》:

“多识其士,友去之数十年,犹记忆如新相知;

今屈指故友存者十无一二。”

例如,在高阳《玉座珠帘》下册中,

恭王因为皇帝的告戒,记忆犹新,

在这些加官进爵的事上,要避把持的嫌疑。

风韵犹存

风:风度、风采;韵:神情、韵致;犹:还,依然;存:保留着。

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出自清·王韬《淞隐漫录》:

“其母虽属徐娘,丰韵犹饶,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千里犹面

犹:犹如。千里之外犹如面语。

比喻传达事情清楚确实。

出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

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过犹不及

过:过分;犹:象,犹如;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先进》: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例如:

据老夫看来:这是“过犹不及”。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

迥不犹人

迥:迥异,卓越迥异;犹:如,犹如,如同。

指卓然超绝,不同于人。

出自清·梁章锯《浪迹丛谈·二十四桥》:

“玉生曾受业于方茶山先生,故其诗笔迥不犹人。”

万死犹轻

犹:如,犹如,犹是。

处死万次,还嫌惩罚太轻。

极言罪大。

如用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中,有:

云喘息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

困兽犹斗

犹:犹如,犹是。

被围困的野兽犹是还作最后挣扎争斗。

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例如,

在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中,

况困兽犹斗,背城一战,尚有不可测之事乎?

敬姜犹绩

据《国语·鲁语下》载,

春秋时文伯歜已为鲁相,其母敬姜犹纺绩不辍,歜问之,

敬姜曰:“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

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

后遂以“敬姜犹绩”为富贵而不忘根本的典实。

博弈犹贤

后指不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出自《论语·阳货》: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中馈犹虚

指没有妻子。

出自《周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

例如,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两现状》第七十回中,

久而久之,中馈犹虚,你便知道鳏居的难处了。

犹解倒悬

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

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孙丑向孟子咨询治国之道,

希望他到齐国当政,或许功绩会超过管仲与晏子。

孟子分析了齐国的形势,希望齐王能够推行仁政,

让饱受战乱的人们修养生息,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人们觉得仁政就像把他们从倒悬中解脱一样。

我见犹怜

犹:尚且;怜:爱。

我见了她尚且觉得可爱。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出自南朝宋·虞通之《妒记》:

“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例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

此即吾家小主妇耶?我见犹怜,何怪子魂思而梦绕之。

玉漏犹滴

指夜还未过去。玉漏:计时的漏壶。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秋间又过太湖,游石公、飘渺诸峰……明年将为天台、雁荡之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百0六首。)

05

“豫”相关成语——

犹豫不决

也作“犹豫不定”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例子:

在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时,他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军围困赵都邯郸,赵孝成王派人向魏安厉王求援。魏将晋鄙屯兵汤阴,派人见平原君要赵孝成王同意秦王称帝,平原君犹豫不决,齐国谋士鲁仲连请平原君告诉魏国使者辛垣衍不要让秦称帝的理由,必须共同抗秦。

丰亨豫大

形容富足兴盛的太平安乐景象。

出自宋·魏了翁《代南叔兄上费参政》:

“自丰亨豫大之名立也,而财用日耗。”

例子:

八旗兵饷折减,衣食不充,此正焦心劳思之时,非丰亨豫大之日也。

(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毫不犹豫

毫:一点儿;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一点儿也不迟疑。

诫莫如豫

诫:引以为诫;莫:不;豫:同“预”,预防。

事后警戒不如事瓣预防。

我是 @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人字学习法、说文解字、汉字思维、快速识字、国际中文,汉字博物】

想提升自己的汉字教学能力!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夜读|济南的冬天

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武城融媒体中心主播徐旖。今晚和您分享的文章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

文|老舍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作家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 《龙须沟》。

主播简介:

徐旖,武城融媒体中心新闻主播。

闪电新闻记者 韩莹 报道

长知识!古代的“床”:除了睡觉,还有什么功能?

在西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床,安身之坐者。”床显然在当时是个坐具,而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中,又指出“人所坐卧曰‘床’。”床在此时又成了坐、卧两用的家具。床的变化,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上图_ 胡床

胡床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开始,中原地区和中亚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和物质的交流。胡床由胡人传入中原,这种双腿交叉,上绷粗布或麻绳的小型坐具,满足了人们垂足而坐的需要,可以折叠,方便实用,受到了民间的欢迎。

胡床的出现,给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李白的《静夜思》很有名,“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地故乡。”诗中的床,指的就是胡床。杜甫的《树间》:“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同样有胡床的影子。胡床经过民间的再加工,演变为古代常见的交椅。

先秦时期,古人习惯席地而坐,在生活方式上以跽坐(跪坐)或盘膝坐为主。当时,如几、案、箱、柜等家具,偏重矮小,注重漆饰。丝绸之路开通后,汉胡有了深入的交流,以胡床为代表垂足家具,开始进入汉人的生活。镶嵌、髹漆、贴金等工艺,成为家具装饰的主流。

上图_ 东汉 讲学画像砖里的“坐姿”

床同样有了新的变化。榻,《释名》中解释:“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榻的特点在于狭长、低矮。汉末至魏晋时期,正值古人生活习惯改变之际。家里条件不好的百姓,依然席地而坐。经济富裕的人家,则以坐榻为荣。

东汉名臣陈蕃,性情耿直,为政严峻,与窦武、刘淑并称“三君”。他平时喜欢结交有气节的人,为此,他专设一榻用来招待这些朋友。平时挂在墙上,一旦这些朋友来访,他就取榻共坐,谈笑风生,于是便有了“下榻”一词。现在,下榻的意思就是指在某处寄宿。

榻的用途各异,对外可以招待宾客,对内供家眷小憩。榻的摆放也十分随意,客厅、书斋、亭轩,甚至郊外,都能符合主人心意,因此,在《历代帝王图》、《韩熙载夜宴图》、《重屏会棋图》、《女孝经图》等唐宋绘画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榻。

上图_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景遂,景 逿,景过坐在榻上会棋情景

在古画中,榻通常和几组合搭配。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认为:“云林清秘高梧古室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由此可见,榻已经脱离一般家具的范畴,成为一种生活情趣。

“展经史、阅书画、陈鼎彝、罗肴核、施枕簟,何施不可”,榻与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赏画做诗、倚坐抚琴、闻香睡卧、清静对弈,榻成为文人优雅情怀的载体,动静皆宜,恰如其分。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剑指南唐,后主李煜遣使质问,太祖回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此处的榻是皇权和国家的象征,可见榻的重要和普及。

上图_ 《韩熙载夜宴图》画中的罗汉床

罗汉床

除了榻,罗汉床也是床的一个分支。与榻类似,罗汉床同样是坐卧两用,招待宾客之用。不同的是,罗汉床一面向前,三面有围,显得庄重大气。在《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和状元郎粲饶有兴致地坐在罗汉床上,听教坊副使李佳明的妹妹弹奏琵琶。

榻和罗汉床反映了古代待客之道。先秦时期流行席地而坐,因此房间没有分设客厅,主人的睡卧之处,自然而然成了待客之所。随着垂足坐的兴起,古人的房屋出现了客厅,因此,待客礼仪也有了尊卑、内外、亲疏之分,床成为最高等级的礼遇,榻和罗汉床次之,座椅最末。即便是座椅,也有左尊右卑的区别。

上图_ 清朝的紫檀独板围子罗汉床

《晋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太尉郗鉴来到琅琊王氏,看到敞开衣襟的王羲之正在罗汉床上吃东西,被郗鉴选为女婿,“东床快婿”的典故不胫而走。清末,罗汉床变短加宽,足以横躺一个人,以此方便主人吸食鸦片。“鸦片床”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苦难记忆。

与榻和罗汉床坐卧两用不同,架子床是专门的卧具。顾名思义,架子床有四柱、六柱、八柱之分,中设围栏,上有架顶,采用榫卯结构,结构精巧,牢固耐用。床架大多以木雕枝法,装饰民间传说、吉祥纹饰、山河花鸟,蕴含平安、和谐、多子、富贵的寓意。

上图_ 清朝黄檀月亮门 架子床

架子床

明清时期,架子床采用黄花梨、紫檀、红木等名贵木材,精雕细琢,清新雅致,别具一格。地域不同,架子床也有不同。南方温湿,床屉以藤或棕为原料,不仅能去除湿气,还富有弹性。北方干冷,用木板作为床屉,铺上垫褥,保暖舒适。

使用架子床有很多好处。在床的正面两端、两侧和后侧都有围栏,主人睡眠时不会落床。平时在木架上挂帐,夏天避虫,冬天保暖。由于有了围栏,增加了床的有效使用面积。架子床是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能给人相应的安全感。

上图_ 清朝 黄花梨龙凤纹十柱大拔步床

拔步床

明代晚期出现的拔步床,其实就是架子床的加强版,也是古代床具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床。拔步床的“大”,在于原本架子床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封闭的木制平台。平台前出两三尺,四角立柱,镶以木栏,形成回廊,里面可以放置一些桌、凳等小型家具。

拔步床按照形制的繁简,分为大床和凉床两种。回廊的木制踏板与地面有高度差,民间把拔步床又叫“踏步床”。由于古代房屋内没有卫生间,女子利用拔步床回廊相对封闭的空间,一端摆放马桶,另一端设梳妆台,方便实用。

拔步床用料奢侈,工艺考究,受到达官贵人、巨商富贾的青睐,成为身位地位和个人财富的象征。据《天水冰山录》记载,奸相严嵩被抄家时,总计抄得640张床,其中螺钿雕彩漆大八步床52张、雕嵌大理石床8张、彩漆雕漆八步中床145张、椐木刻诗画中床1张、描金穿藤雕花凉床130张、山字屏风并梳背小凉床138张、素漆花梨木凉床40张、各式新旧大小木床126张。

上图_ 南宋 佚名《槐荫消夏图》 夏季古人睡在床上消暑的情景

床,历史悠久,风格各异,是实用家具,也是待客用具,它代表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代表了民族融合的特殊证物,床不仅注重个人私密的空间,还具有公众社交的功能。“同床异梦”、“同床共枕”、“卧床不起”等成语朗朗上口,流传至今。人们与床的关系与其他家具相比,有着更加深厚的感情,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释名》《长物志》《晋书》《天水冰山录》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