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幅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幅的意思)

幅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幅的意思)

看图猜成语(难度加强版)喜欢娱乐的请进。

1

图中有一个绿色的春字,春字的上面还有一些小花花,这是什么意思呢?聪明的你想到答案了吗?快来一起猜一猜吧!

2

这幅图很意思,下面是鱼,上面是脚,中间有一支笔,笔的上面是一个上字,笔的下面是一个下字,非常形象的一个画面,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含义了吗?来评论区一起聊一聊吧!

3

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图中的这个眉字有点大叻,眉字的上面还有火苗,非常形象而又简单的一个成语,大家猜猜看,看看谁的答案最快最准确。

4

图中有四个符号,每一个符号代表着一个字,而且是一个成语,聪明的你猜到答案了吗?把答案写在评论区吧!

(感谢友友们的阅读,感谢您的支持,喜欢的话留个关注,小编会带来更好的作品供大家阅读,一起学习成语![鼓掌][鼓掌][鼓掌][鼓掌][握手][握手][握手][握手][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

古代的道、路、州、府等是什么机构,从古代的行政区划看王朝兴衰

在关于古代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见到路、州、道这样的行政机构,以及刺史、州牧、采访史、转运使等官职,那么这些名词都代表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涉及到了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历史上的行政管理层级长期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循环,而这种循环又与古代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演变史。由于商周时期主要实行“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因此我们从秦朝开始介绍。

01.从秦朝至东汉末,由“郡-县”二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

虽然县、郡自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开始出现,但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221年),秦国统一天下,才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从而将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这则成为了郡县制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秦朝行政区划

秦始皇虽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但属于中央直接管辖的一级行政区其实有三十七个,即秦国京师所在的内史地和三十六个郡,郡下设县(约1000个)。而在南平百越、北伐匈奴之后,又相继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九原郡和闽中郡,从而使得秦国的一级行政区达到四十二个。而这则构成了秦汉时期的“郡-县”二级制。

西汉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汲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从而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并行制”,即在中央朝廷管辖的区域实行郡县制,其他地区则依旧实行分封制。直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推恩令”,这才重新恢复“郡-县”二级制。

西汉初期形势

所谓“推恩令”,便是将原来各封国的嫡长子继承制,改为诸子继承制,原本只有嫡长子具有封国的继承权,而在“推恩令”下,嫡长子只拥有继承诸侯王封号的资格,而封地则由诸侯王的儿子们共同继承。此外,除了嫡长子继承的封地拥有自主权外,其余继承封地的列侯全部归于各郡管辖。

如此一来,各封国越分越小,不仅再也无法对中央朝廷形成威胁,而且使得中央直接管辖的区域越来越大。但此举同样带来一个问题,那便是作为一级行政区的“郡”,数量开始急剧增加,到西汉末时,全国的郡便达到了103个,而县更是多达1587个。

西汉十三刺史部

由于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朝廷直接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数量太多,进而造成管理难度的加大。因此,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即将天下分为十三州,各设刺史。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州刺史只是代表朝廷监察所辖的郡、国,并无固定驻所,因而并不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存在,此时的“州-郡-县”更多像是一种虚拟三级行政制度。

王莽的新朝和东汉基本继承了这一模式,直到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的爆发,中央朝廷无力镇压,而各地监察刺史却只拥有监察权而无实权,而实际的一级行政区“郡”的数量太多、实力太弱,同样无法有效镇压起义。于是,朝廷于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负责执掌一州军、政大权,此后“州”开始逐渐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结构。

东汉中平五年局势

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开始由虚拟的三级制度转变为实际的三级制,即由“郡-县”制,变为了“州-郡-县”制。然而,州牧权力的扩大虽然有助于平定黄巾之乱,却也造成了大行政区各自为政,逐渐脱离中央朝廷管理的局面,并最终形成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仍然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在汲取了东汉以来的乱世教训后,朝廷却对州进行了拆解,再加上之后战乱频发,职务分配需求扩大,行政区被分割的越来越小。到南北朝时期,全国已经设有多达220个州。

可以说,由于两晋南北朝以来的乱世,州制完全被冲乱,三国时期的一个州尚且管辖十余个郡,一个郡也下辖一、二十个县,到了南北朝后期,不少州只辖一、二个郡,不少郡只统一、二个或二、三个县。不过由于当时天下正处于乱世,且国家较多,因此管理问题尚不够突出。

02.从隋朝至唐末,由“州-县”二级制到“道-州-县”三级制

当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乱世,重新统一天下后,隋文帝见“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已经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简直形同虚设,于是在开皇三年(583年)果断的“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

隋朝密密麻麻的州郡

隋文帝此举虽然使得三级制重新回到了二级制,但由于南北朝以来的“州”实在太多(隋初的州多达241个),而朝廷却没来的及化解这一问题,这一定程度导致了隋末天下大乱时,各州力量小的自顾不暇,根本无法凝聚有效力量救驾勤王。

李渊建唐重新统一天下后,依旧沿袭了隋朝实行的“州-县”二级制度,而为了招安各路起义者和隋朝的地方势力,导致官职需求不断加大,于是再次缩小了州的管辖范围,进而导致州的数量再次膨胀。直到唐太宗继位之后,才开始大力对“州”进行裁并,但即便如此,到贞观十三年(639年)时,全国上下仍然有多达358个州,而县则仅有1551个,也就是说一个州仅仅管辖这五、六个县而已。

唐朝行政区划

数量如此多的一级行政区,给朝廷统治带来了极大困难,而每个州只下辖五、六个县,辖区也实在太小。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唐太宗李世民于是考虑延续汉朝的监察区模式,但为了避免监察区再度演变为一级行政区从而脱离朝廷控制,他并未按照行政区设置监察区,而是按照交通线路将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 15道),由朝廷派遣监察官员不定期赴多事地区视察,这时的监察官员无定职,从而再次形成了一种虚拟三级管理制度。此时的道便是监察机构。

唐玄宗继位后,于开元元年(713年)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此后设置和改制的府开始增多,从而使得“府”也成为了唐朝行政区划中的重要单位。此外,为了便于对各道进行监察,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于各道设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史,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

唐朝早期藩镇割据示意图

此后,随着边患的加重,唐玄宗于边关地区开始设置大军团应付外敌,并以节度使为统率。后为了加强边帅权力,避免各级官员对边军的掣肘,于天宝年间开始,将一道置“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的体制,改为由藩镇节度使“一人兼领之”的体制,“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这样,藩镇节度使便拥有了其辖区内数州的行政权。不但如此,有的还兼数道的节度使。

然而,节度使权力的增大虽然使得唐王朝能够有效应付外敌,却也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节度使制度已经蔓延至全国,且逐步脱离中央朝廷的统治,并最终使得唐王朝的行政区划变为了“道-州(府)-县”三级制。

此后,由于藩镇割据之势不可逆转,最终导致唐朝灭亡之后,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产生。

03.宋朝独特的“路-州-县”三级制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逐步统一天下,在汲取了藩镇制度、节度使制度的经验教训后,开始推行“强干弱枝”的统治模式,将节度使的领地重新划归中央,使得行政区划重新回到了“州-县”二级制。

然而,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实行二级制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宋太宗在继位之后,便在淳化五年(994年)以前的15年中,尝试实行“道”、“路”并存的选行政区划制,并在淳化五年正式废去道制,改为路制,不过对于将全国划分为多少“路”,却始终未能形成定规。例如至道三年(997年)将天下划分为15路,但在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又增至18路,到了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又增至23路,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又将国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进而形成24路。

而在汲取了前朝教训之后,宋朝并不将“路”这级行政机构交给单一官员管理,而是将其权力一分为四,以水陆转运使为行政长官,又置安抚使、刑狱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场平籴与盐铁专卖,实行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同时,作为二级行政区的州依然保留着向中央直接奏事的权力。因此,宋代的“路-州-县”虽在行政区划上是三级制,但在行政权力上却又是虚三级制。

辽朝建国早于宋,因此政区制度仿唐,设道、州、县;金朝主要领土取之于宋,因此师之于宋,设路、州、县,都是三级制。

04.从元朝到民国,多级复合制向省县二级制的简化

蒙元政权在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征服的政权众多,而这些政权则制度各异,因此通常在占领的区域内沿袭各个被政府政权的县城制度。不过,由于蒙元南下灭宋的过程长达七八十年,进而导致很多临时措施逐渐变成了永久性制度。

元朝行政区划

元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初年(1260年),虽然开始推行行省制,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行省的设置和辖区都极不稳定,直到元成宗时期才逐步形成元代省制行政区划。

元英宗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即1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后有所增减),而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则沿袭宋朝,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于路的府、州,而直隶于行省。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

明朝行政区划

结果就是元朝的这种混乱管理模式,导致元朝的行政区划极为混乱,最简单的只有两级,而最多的则达到了五级,大多数地区则又实行的是三级制和四级制。而元朝行省制是军人治政,行省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进行区划,打破自然地理单元,防止某一行政区自成一体、地方长官据险称雄,从此以后各代果真未出现大的分裂割据局面。

明朝灭掉元朝之后,为了便于统治,更为了形成定制,开始减少行政层级,取消了二级制和五级制,而采取三级制和四级制并存的方式,其中以“省-府-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同时,按照宋朝权力分割的方式,对第一级行政区的军、政、法权力交由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分别承担。

清朝行政区划

到了清朝时期,雍正皇帝又将明朝复式的三四级政区层级简化为单式的省、府、县三级制。清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行政层级也只能简化到三级。至清末,三级政区的数目分别为26、358、1191,管理幅度都不算大。后来,省以下还设了派出机构——巡道和守道,管理幅度进一步缩小。

以上便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历史,从以上不难看出,由于我国大一统王朝幅员辽阔,二级制导致朝廷管理较为困难,而三级制又太容易滋生叛乱,因而古代的行政区划长期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循环,直到元朝的行省制度之后才逐渐终结这一混乱局面。

清朝后宫嫔妃中,哪个职位最特殊?

编辑丨霹雳小海兰

排版丨后宫冷婶儿

清朝皇贵妃和贵妃的工资相差多少?

别算,算就是差4万!

说起皇贵妃和贵妃的待遇,差的还挺多的。

第一点就是工资不同。

皇贵妃是妃嫔里的最高等级,年薪是800两,换算成rmb就是16万。

贵妃的年薪只有600两,也就是12万。

在某攻略中,高贵妃非常不服气的说,自己的俸禄比皇后的少了400两。

这就对了,皇后年薪是1000两,贵妃只有600两哦。

第二点区别就是服饰穿戴不同。

皇贵妃跟皇后一样,可以有资格享用明黄色的衣服。

贵妃却望而止步,只能穿金黄色。

不管是皇贵妃还是贵妃,这些衣服都非常的讲究,很多宝宝都表示想尝试。

当然皇贵妃和贵妃,不止在衣服颜色上有区分,朝冠的规格也是不同的。

皇贵妃的朝冠点缀珍珠192颗,而贵妃的只可点缀188颗,虽然只多了4颗珍珠,但这也是尊贵身份的象征。

第三点不同就是职责不同。

皇贵妃位同副后,可以说是后宫的二把手了,可以参与管理后宫事务、嫔妃等,有实际的职权,相当于公司副总。

而贵妃充其量只是个“部门经理”而已,没有实际的职权。

第四点数量不同。

按照祖制,皇贵妃只能设置一位,贵妃却可以有很多位。

还有最后一点区别,也是最重要的。

那就是皇贵妃可以拥有和皇帝合葬的权利。贵妃却没有!

你见过哪个皇帝旁边,有葬过皇贵妃职位以下的?没有吧。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华妃那么高兴自己当了皇贵妃,后来发现是个乌龙而那么失落了,因为没办法和老公合葬了呀。

如果你要问我,清朝后宫嫔妃中,哪个职位最特殊?

我的答案并不是皇后,而是皇贵妃。皇贵妃在清朝是非常独特的一个职位。

比皇后还要特殊。清朝总共有28位皇贵妃。

里面真正活着当过皇贵妃的,不过五人而已。

分别顺治的董鄂氏、康熙的佟佳氏、乾隆的那拉氏以及魏佳氏and道光的博尔济吉特氏。

这五位皇贵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她们同时满足了一个条件。

那就是都在活着的情况下,登上了皇贵妃的宝座,并且真正行驶了管理后宫的权利和享受到了应得的待遇。

一般来说皇贵妃是不会轻易册封的,因为皇贵妃位同副后嘛,如果皇后还活着呢,卡~你封个皇贵妃,这不是咒皇后早死嘛~这也会对皇后造成一定的压力。

一直有这么一个传说:纯惠皇贵妃才是清朝唯一,名正言顺的皇贵妃,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只因如懿当年被扔在了她的棺材里,所以后世称皇后给皇贵妃做小,才显得这位皇贵妃比较特殊。其实比起来,另有两位皇贵妃,比纯惠皇贵妃特殊多了。

第一位就是董鄂妃。顺治的小心肝。这位是有世界纪录在身上的。

她仅入宫两个月,就被封为了皇贵妃。而且册封典仪非常隆重,堪比皇后。

第二位就是如懿啦,她被册封皇贵妃时,第一次被授予了“皇贵妃摄六宫事”的头衔,还让她接受了只有皇后才能享受的中宫笺表,意思很明确了,皇后接班人无疑了。

那你好奇吗?到底是什么条件限制了皇贵妃数量这么少呢?

1. 原皇后去世后,作为皇后的备选。

暂代皇后职责,一般被称为“摄六宫事皇贵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懿了。

2. 养过皇储的人。这一类皇贵妃,基本都抚养过皇帝,皇帝登基后被追封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懿传》里这位齐头帘啦,令妃死后,由她抚养了十五阿哥颙琰,等十五阿哥登基后,她就被追封为庆恭皇贵妃了。

3. 宠妃。宠妃这一条无需多言,董鄂氏就是最佳代表。

4. 去世后被追封。生育有功或备受宠爱的妃子,有的会被追封为皇贵妃,比如前几天刚刚讲过乾隆的哲悯皇贵妃,既是乾隆的初恋,又生下了皇帝第一个孩子,所以被追封。还有乾隆的淑嘉皇贵妃,也是因为生育有功且非常受宠,所以被追封为皇贵妃。

5. 冲喜。有的嫔妃病重时为了冲喜,所以会被封为皇贵妃,蒋欣哦不华妃,也不是~雍正的年妃就是如此,乾隆的慧贤皇贵妃也是个同款。

三分钟看完清朝28位皇贵妃

1.顺治帝的董鄂氏

大清首位皇贵妃,因为非常得宠而被封。

成为皇贵妃的时候皇后还在世,这种情况非常非常少见。

董鄂氏的皇贵妃册封礼堪比皇后,在她册封礼之后,顺治还下旨大赦天下,这在清朝历史上是唯一一次,因为册封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例子,绝无仅有。

2.康熙帝的佟佳氏

佟佳氏是康熙的表妹,一入宫就被封为了贵妃,之后被晋升为了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

康熙一直觉得自己有“克妻”属性,之前立过的所有皇后都挂了,为了不克死佟佳氏,她一直以皇贵妃的身份,主持后宫大小事宜。

3.康熙帝的章佳氏

她就是典型的抚养过皇储而升职的嫔妃,抚养了四阿哥胤禛,胤禛上位后给章佳氏升职成了敏妃,之后连升两级被追封为了皇贵妃。

4.康熙帝的瓜尔佳氏

这位厉害了。因为曾经抚养乾隆成人,相当于祖孙关系了。

乾隆为了报答这位祖母的养育之恩,尊封她为皇祖温惠皇贵妃。

5. 康熙帝的 佟佳氏二号皇贵妃

这位曾和楼上一起抚养了乾隆,在雍正时期被尊为皇考皇贵妃,之后乾隆又给加了尊号。

6雍正帝 的年氏

冲喜,雍正三年病重被晋封为皇贵妃,病逝后被追封为敦肃皇贵妃,与雍正帝合葬于泰陵。

7雍正帝的耿氏

这就是端妃的原型了。嗣皇帝尊封。

雍正帝耿氏

8乾隆帝的那拉氏

孝贤纯皇后去世后,那拉氏被封为皇贵妃,代行皇后职责。那拉氏是清朝首位摄六宫事的皇贵妃。

9.乾隆帝的魏佳氏

那拉氏断发两个月后,魏佳氏于乾隆三十年五月,被晋封为皇贵妃代行皇后职责。

10.乾隆帝的高佳氏

冲喜,病重被封为慧贤皇贵妃,不久病逝了

11. 乾隆帝的 大富察氏

生了乾隆第一个孩子,有功。死后追封为哲悯皇贵妃,在乾隆登基前就已经去世。

12. 乾隆帝的苏氏

冲喜,病重时被封为纯惠皇贵妃,不久后病逝

13. 乾隆帝的金佳氏

生了四个儿子,有功。死后被追封为淑嘉皇贵妃

14乾隆帝的陆氏

抚养过嘉庆,嘉庆帝感恩庆贵妃的抚养,追封陆氏为庆恭皇贵妃

15嘉庆帝的钮祜禄氏

作为皇后备选被封为皇贵妃。嫡皇后丧期一过被册立为后。

16嘉庆帝的刘佳氏

嗣皇帝尊封,被封为和裕皇贵妃

17嘉庆帝的 钮祜禄氏二号皇贵妃

嗣皇帝尊封,追封为恭顺皇贵妃

18道光帝的钮祜禄氏

孝慎成皇后去世之后,全贵妃被晋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并于不久后册立为后。

19道光帝的博尔济吉特氏

楼上病逝后,静贵妃晋升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20道光帝的乌雅氏

嗣皇帝尊封,追封为庄顺皇贵妃,是光绪皇帝的祖母

21咸丰帝的他他拉氏

嗣皇帝尊封,追封为庄静皇贵妃

22咸丰帝的佟佳氏

嗣皇帝尊封,追封为端恪皇贵妃

23同治帝的富察氏

这位是慈禧给儿子选的媳妇,可惜儿子没看上。

皇后还在世便被封为了皇贵妃。

光绪即位后,加尊号“敦宜”,慈禧60大寿,又加尊号“荣庆”,成为敦宜荣庆皇贵妃,是清朝唯一拥有四字徽号的皇贵妃。

24.同治帝的阿鲁特氏

皇帝去世后由嗣皇帝尊封为庄和皇贵妃

25.同治帝的赫舍里氏

皇帝去世后由嗣皇帝尊封敬懿皇贵妃

26. 同治帝的西林觉罗氏

皇帝去世后由嗣皇帝尊封为荣惠皇贵妃

27. 光绪帝的他他拉氏

皇帝去世后由嗣皇帝尊封为端康皇贵妃

28. 光绪帝的 他他拉氏二号

皇帝去世后由嗣皇帝尊封为恪顺皇贵妃

同治和光绪这五位皇贵妃比较特别,她们既没有生过孩子,也没有备受宠爱,她们通通都是溥仪上位之后,尊封的,可溥仪上位时也就3岁而已,显然没有这个意识。

当然是背后有人替他去做的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