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唏怎么读(唏)

唏怎么读(唏)

【写作宝典】描写人物说话常用词

1温柔

轻声道、温声道、柔声道、轻言细语道、耐心道、嗓音轻缓、口吻轻柔、声如温玉

2害羞

害羞道、羞涩道、赧然道、羞赧道、不好意思道、难为情道、忸怩道、脸红道、面红耳赤道

3懒散随意

随口道、随意道、信口道、悠然道、悠悠道、慵懒道、懒洋洋道、漫不经心道、心不在焉道、百无聊赖道、梦呓一般低喃道

4闲谈玩笑

扯淡、闲扯、掰扯、胡扯、瞎扯、胡言乱语道、谈笑道、调笑道、玩笑道、打趣道、揶揄道、调侃道、胡侃道

5得意张狂

得意道、自得道、飘飘然道、施施然道、昂首道、傲然道、狂妄道、盛气凌人道、趾高气扬道

6底气不足

弱弱道、怯声道、嘴硬道、小声嘟囔道、不情不愿道、心虚道、尴尬道、讪讪道、底气不足道、讪讪地应了一句、硬着头皮道

7无奈

无奈道、叹气道、唏嘘道、无可奈何道

8犹豫

迟疑道、犹豫道、迟迟张不了口

9感慨

感慨道、唏嘘道、喟叹道

10安慰

宽慰道、安慰道、劝解道

11自责

自责道、内疚道、难堪道、忏悔道

12呆愣

呆道、呆呆道、愣道、愣愣道、怔道、怔愣道、错愕道、瞠目结舌道、面色僵硬道

13结巴含糊

结巴道、期期艾艾道、吞吞吐吐道、支支吾吾道、讷讷道(说话迟钝)、慢吞吞道、呐呐道(说话声音低沉或含混不清)、含糊不清道

14不屑嘲弄

不屑道、鄙夷道、挑剔道、刻薄道、嗤笑道、嗤之以鼻道、用鼻子哼出几个字、嘲弄道、奚弄道、讽刺道、讥讽道、挖苦道、嘲讽道、自嘲道

15批评反对

批评道、责备道、指责道、斥责道、训斥道、诅咒道、咒骂道、唾骂道、怼道、 犟道、 反驳道 、驳斥道、否认道、辩驳道

16目的性

命令、打发、吩咐、差遣、交代、叮咛、叮嘱、嘱咐、告诫

17催促道

暗示道、提点道、拐弯抹角道

18心理话

腹诽道、心道、心想道、心念道

暗道、暗想道、暗念道、暗忖道、心中暗怼、心里碎碎念道

19礼节

寒暄道、礼貌道、问候道、应酬道、行礼道、拱手道、抱拳道、鞠躬道、躬身道、作揖道、欠身道、稽首道、顿首道、叩首道、合掌道、双手合十道(佛教礼仪)、敛衽一礼道(女性礼仪)

20接话

闻言道、应声道、接话道、搭腔道、搭话道、插嘴道、改口道、话锋一转、打岔道

21不再说话

住了口、噤了声、闭了嘴、收了声、失声、话吞回肚子里、 截住话头

22特定环境

读、念、诵、娓娓道、评道、论道、议论道、宣布道、品评道、品头论足道

23动态

皱眉道、拧眉道、蹙眉道、攒眉道、挑眉道、眼皮一跳道、心头一跳道、垂目道、瞪大眼睛道、眨巴眨巴眼睛道、目光闪动道、歪头道、点头道、转头道、颔首道、偏头道、仰头道、摊手道、拍手道、耸了耸肩道、摸了摸鼻子道、搔了搔头道、挠了挠腮道、腆着脸皮道、托腮道、撇嘴道、嘟嘴道、撅嘴道、咧嘴道、抿唇道、嘴角上挑道、颤声道、腻声道、娇声道、嗲声道、凝声道、气喘道、声若蚊蝇道、只用气声道、吞了吞口水道

《说文解字》第150课:《诗经》“噬肯适我”,“噬”为何意?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50课,讲六个汉字,都是《说文解字》的“口”部汉字,也基本都是现代汉语不常用的生僻字,但因为此套课程是完全依照《说文解字》字序来讲解的,不能跳字,因此学习起来会觉得无趣,请忍耐、坚持!六字分别如图:

(今天所要讲的六个汉字)

1、<口+率>(GBK字库无此字,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率”)。读shu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小饮也。从口率聲。”桂馥的《说文义证》称:“经典借啐字。”《广雅.释诂三》:“<口+率>,尝也。”形声字。<口+率>的本义是饮;尝。

本义之外,这个字也用于方言。意思是吃喝。具体可见章炳麟《新方言.岭外三州语》。

<口+率>的小篆写法如图:

(<口+率>的小篆写法)

2、嚵。读ch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小<口+率>也。从口毚聲。一曰喙也。”《集韵.琰韵》:“嚵,《博雅》:尝也。”形声字。嚵的本义是尝。

《说文》给的第二个解释是:“一曰喙也。”就是鸟兽嘴。徐灏《说文注笺》有:“上文‘噲,咽也。一曰嚵也。’此嚵‘一曰喙也。’是喙、噲异而义同。”

本义之外,嚵字还同“馋”。《字汇.口部》:“嚵,同馋。”比如范仲淹的《都官员外郎元公墓志铭》:“昔者吏嚵民膏,怨所由生。”《说文解字》无“馋”字,所以早期用到馋字意,即用嚵字。

此外,嚵还是地名,《字汇补.口部》“嚵,汉时地名,在广平县。”

嚵的小篆写法如图:

(嚵的小篆写法)

3、噬。读sh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噬,啗也;㖨(多本误作“喙”)也 。从口,筮声”形声字。《方言》卷十二:噬,食也。噬的本义是咬;吃。比如《易.噬嗑》:“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再比如干宝《搜神记》卷二:“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在山里养了老虎,谁犯罪了就扔到山里,如果老虎不吃他,就饶恕他。再比如柳宗元的《黔之驴》“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

《说文》给的第二个解释是“㖨也”,就是喘息。《广雅.释诂二》:“㖨,息也。”王念孙《广雅疏证》称:“㖨为喘息之息。”

本义之外,噬还有其他意思:(1)侵吞。狄仁杰《檄告西楚霸王文》:“自祖龙御宇,横噬诸侯。”祖龙指秦始皇嬴政。指他侵吞六国。

(秦侵吞六国)

(2)忧。是方言的用法。《方言》卷十二:“噬,忧也。”

(3)通“逝”。及。比如《诗经.唐风.有杕之杜》:“彼君子兮,噬肯适我。”陆德明释文:“《韩诗》作'逝'。逝,及也。”是语气助词。这句诗的大意是:不知道我那心中人,可肯到我这里来?

噬的小篆写法如图:

(噬的小篆写法)

4、啗。读dà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啗,食也。从口,臽声。读与含同。”形声字。同“啖”。本义是吃,咬。《集韵》称:“啖,或作啗。”《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仲尼先饭黍而后啗桃,左右皆揜口而笑。”大意是:(鲁哀公赐给孔桃子和黍子)孔子先吃黍子而后吃桃子,鲁哀公身边左右侍从都掩口而笑(因为侍卫们认为黍子并不是吃的,而是用来擦拭桃子的。但是孔子不这样认为)。

(孔子望日)

本义之外。啗还指包含。扬雄《太玄.玄莹》:“假哉天地,啗函启化,罔裕于玄。”范望注:“啗,含也。”

啗的小篆写法如图:

(啗的小篆写法)

5、嘰。(1986年简化为“叽”)。读j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嘰,小食也。从口,幾声。”形声字。本义是稍微吃一点。比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噍咀芝英兮嘰琼华。”裴駰《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嘰,小食也。”

本义之外,嘰还有常用的两个用法:(1)哀叹。《集韵.微韵》:“嘰,唏也。”比如《淮南子.缪称》:“纣为象箸而箕子嘰。”商纣王令人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太师箕子预感到这将是天下的祸害,为此忧虑万分,并哀叹不已。因为用了象牙筷子,必然会不用陶杯,要改用犀角做的杯子;必然不会吃粗粮菜蔬,而是去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当然不能穿着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中吃;一定要穿华贵的衣服,坐在宽广的屋子,高高的亭台上吃。所以箕子非常担忧,进而发展为恐惧。过了五年,纣王果然造了酒池肉林,设了炮烙酷刑,渐至亡国。所以说箕子看见象牙筷子便知道天下将有大祸降临。箕子这个故事,后来发展为著名的汉语典故“象箸之忧”,常用来比喻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象箸之忧)

(2)象声词。比如小鸟叽叽叫。

嘰的小篆写法如图:

(嘰的小篆写法)

6、㗘。 读b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㗘,噍貌。从口,尃声。”形声字。本义是嚼,嚼坚硬物。比如孟郊、韩愈《城南联句》中有句:“馋叉饱活脔,恶嚼㗘腥鲭。”脔是切成小片的肉,鲭是一种鱼。都属于需要费力嚼食的食物。

㗘的小篆写法如图:

(㗘的小篆写法)

本课六字,现代汉语多不常用,重在了解。

(【说文解字】之150,部分图片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