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观的意思解释(观的意思)

观的意思解释(观的意思)

实修中的“止”和“观”,到底是什么意思?

“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翻译成中文就是“止”和“观”,也可以粗略地理解为禅定和般若,这两个在实修中是相互矛盾的吗?也就是说,修“止”的时候必须要离开“观”,或者说在“止”中就没办法修“观”,修“观”的时候就没办法修“止”,是这样吗?

不是,这样理解是大错特错的!一位朋友在评论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说“慈悲观不净观是不会出现在毗钵舍那里面的,因为是奢摩他里面的静滤修行方法。”像这位朋友的观点,就是把“止”和“观”给对立起来了,颇有点有你没我的意思。

“止”的特点是什么?是“心一境性”,就是让我们的心非常稳定地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用功,而不受其它任何因素的干扰,这是“止”的特点,用我们以前举的一个例子,“观”就像一盏烛火,而“止”则像是围在烛火外面的帐幔。

当我们秉烛观画的时候,因为烛火外面围了一层帐幔,那么不管风怎么吹,烛光都会很稳定,这样我们观画才能观的清楚,否则一阵阵的风吹过来,烛焰被风吹的忽明忽暗、飘摇不定的,我们什么也看不清楚了。

“止”和“观”就是这种关系,“止”是保障,“观”才是目的,如果像上面那位朋友讲的,岂不是说当我们观画的时候,就必须先要把帐幔辙下来,或者说当烛火外面围着帐幔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再去观画了,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那么这是不是就是说,这位朋友讲的完全没有道理呢?也不能这样讲,这位朋友讲的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什么情况呢?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止”的功夫还没有成就,就是说我们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禅定,这时候“止”和“观”就不能同时进行了。

也就是说,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次第的问题,明明我们还在一楼,却非要去看五楼才能看到的风景,这个就不现实了,每层楼看到的风景都不一样,王之涣诗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修止观的目的也是如此,虽然是同一个所缘境,但是当我们得“止”以后,也就是说在禅定中所观察到的情况,和我们平时在散乱心状态下所看到的情况,是有着巨大差距的,散位上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但在禅定中一但起观,就可以透过表象,观到事物的深层。

比如修“缘起观”,我们用散乱心来观的话,这个“缘观”对我们来讲,只是圣人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而已,此时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当我们把这个概念当作一个所缘境,逐渐让内心安住下来以后,最后进入禅定了,这时候内心就会非常稳定,尽力就汇集起来了。

这时候再去观察,“缘起”本身的情况就可以看清楚了,这时候我们观察到的就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件具体的事情,一种真实的情况,这时候就不必再通过圣人告诉我们的概念来理解,我们自己就能真切地体会到。

大家明白没有?“止”和“观”在实修上是存在次第的,从这个角度讲,并不能说上面那位朋友的观点是错的,不过一旦这个次第迈过去了,比如我们修“止”成功了,于“三摩地”得自在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同时去修观,二者不但不矛盾,甚至还是相互增进的。

因为有了“止”的加持,我们才可以“观”的更深入,又因为“观”的深入了,我们才能“止”的更坚定,这种情况就是“止观双运”,即让二者的潜力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以大幅度提高我们的修为层次。

所以我们读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一个法相概念的边界,不要被它们禁锢住,这就需要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要有整体观念,最好是优先去读那些经前人做过科判的经典,比如《瑜伽师地论科判披寻记》等等之类的,有前人引路, 我们走起来就轻便一些。

赏读|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建安十二年(207),五十三岁的曹操挥师北上,远征乌桓,大胜。归途中,他一秉“登高必赋”之惯,登上碣石山,写下《观沧海》一诗。“观沧海”,是后人缀的题。此诗实际是其四言组诗《步出夏门行》之一,也是之首。

诗以“东临碣石”开篇,继以水澹澹、山耸立相接,节奏舒缓有致,意味甚为辽远,两句话就展现出了一代霸主戎装在身、登高远眺的孤傲形象。大约是因为有了一些历史知识的预设,人们每读“东临”二句,就感觉很豪壮,感觉气魄很大。试想,若换“东临”者为唐后主李煜,或为宋徽宗赵佶,大约就无此等感觉了。“澹澹”一词,颇耐琢磨。此词用得甚妙,既可见静,又可见动;既有远阔意,又有深广意;更是后两联承接顿折的铺陈。“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句,是写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是描动。先静后动,静中生动,大海上风云瞬息万变的气势,由此即出。此二联,亦暗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大处来讲,社会动荡不安,战乱此起彼伏;就小处来说,曹操此次出征,其中的艰险,其中的千钧一发与峰回路转,恰如这海上的气象,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拍岸。

“东临碣石”二句,是全诗的总领,往下的水、山、树、草、风起、波涌,皆是曹操眼中所见,也是实景实写。接下去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两句,则是曹操胸中所想,是虚拟虚写。曹操眼中所见,沧海澹澹,浩渺澎湃,真是弘阔、辽阔、壮阔;曹操心中所想,日月明耀,星汉灿烂,出于海上,没于海上,亦真弘阔、辽阔、壮阔。他身临“碣石”,似人生之高度;放眼“沧海”,又如雄视天下;他心中所想,日月星汉皆出于海,又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拟。这般虚虚实实结合读来,曹操之胸襟、气度、抱负,可谓一诗即现,一目了然。

文学的底色,追究到底,还是人生的底色。曹操这人,是眼光辽远、胸襟博大的大丈夫。他出身不好,可谓饱受歧视;他戎马一生,又饱经风霜;他大权在握,思想决断无羁绊……有如此这般经历作底色,就注定他的诗,质实而大气。

除了此首《观沧海》,曹操还写了很多气势如虹的诗句。如“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度关山》)。如“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薤露》)。读这样的诗句,人们似乎也得将自己置于“碣石”的高度上,才能真会意。就此一点而论,曹操的两个儿子(指曹丕、曹植)皆不及他。另外,除了思想抱负,曹操的很多诗,都在思考生死的大问题。如“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精列》)。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读这样的诗句,人又似需浮白载酒一番,方能会真意,会其不负光阴、及时作为的大志气。读这样的诗句,最能见出曹操的性情。另外,曹操的五言诗写得也不错,摘其《善哉行》中的几联:“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看似醉了,实则未醉,众人皆醉他独醒,这也是曹操。

“说曹操,曹操到。”曹操这个人从古到今说了多少年,终究也没有定论。有人说他奸诈,有人说他聪明;有人说他是枭雄,有人说他是英雄。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写曹操心眼儿小,还独断专横,玩弄起权术来,手腕极其狠辣。当然,也写他能文会诗,有大将风度,十分渴慕人才,且能礼贤下士……总之,曹操是个复杂的人。

人多是复杂的。复杂的人,才是合乎情理的人。

“观沧海”后,《步出夏门行》还有“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三章。其中二三章亦如首章,是借途中见闻,抒一己之怀。第四章“龟虽寿”则是纯粹抒发感慨,感慨生老病死,感慨人生短暂。由此章可见出,曹操是个知生、知死且不到最后绝不放弃的智者,他活得很明白。抛开别的不论,只此一点看,他就是个非常之人。(杨蓉)

本文来源:《月读》2019年第6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