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年龄的雅称,原来可以这么美!
古代人很少用具体的数字来记录年龄,文人雅士更甚于此,于是就产生了很多年龄雅称来代替自己的年龄。比如襁褓、总角、弱冠、花信、而立、不惑、花甲、耄耋……这些年龄称呼含蓄富有美感,动听不失韵味。
下面来看看这些美感含蓄的年龄雅称,或许您可能会用得到。
初度|出生之时
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后也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出生1日
赤子,即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汉书·贾谊传》:“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颜师古 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髮,其色赤。”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槎庵小乘》:“尺字古通用赤……赤子者谓始生小儿仅长一尺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的庆贺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名。
襁褓|0-1岁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蒲松龄:“今幸生此襁褓物,此愿已慰。”
晬盘|1岁
旧俗于婴儿周岁日,以盘盛纸笔刀箭等物,听其抓取,以占其将来之志趣,谓之试儿,也叫试晬、抓周。盛物之盘曰“晬盘”。赵翼 《血气日衰竹初劝食人乳戏作》诗:“晬盘孩稚已扶牀,又费餐钱雇奶娘。”
孩提|2-3岁
亦作“孩抱”。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赵岐:“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白居易 《欢儿戏》诗:“齠齓七八岁,綺紈三四儿。”
龆龀|7-8岁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童龀|8岁《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 显景诸子年皆童齔,并为黄门侍郎。”《旧唐书·裴休传》:“ 休志操坚正,童齔时,兄弟同学於济源别墅。”
总角|8-13岁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苏轼《被酒独行》:“总角 黎 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九龄|9岁
典出《礼记注疏》。指九岁。后引申为长寿,又指九十岁。扬雄 《法言·问神》:“育而不秀者,吾家之 童乌 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晋 陶潜 《责子》诗:“ 通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黄口|10岁以下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转形容婴儿或儿童。 唐许碏 《题南岳招仙观壁上》诗:“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刘书樵 《杂诗》:“上有白髮亲,妾当罗酒浆。下有黄口儿,妾为製衣裳。”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外傅|10岁
十岁外出就學之年。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
《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郑玄 注:“外傅,教学之师也。”《魏书·礼志三》:“将谓童子时甫稚龄,未就外傅。”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古代女子12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女子13-15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舞勺之年|男子子13-15岁
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后以指幼年。刘允济 《经庐岳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诗:“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
结发|成年之意。男子20岁女子15岁
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史记·李将军列传》:“且臣结髮而与 匈奴 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三四:“自言 幽 燕 客,结髮事远游。” 宋 辛弃疾 《满江红》词:“想 王郎 ,结髮赋从戎,传遗业。”
志学之年|15岁
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称15岁为“志学之年”。
三国 魏 曹植 《武帝诔》:“年在志学,谋过老成。”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纰缪》:“ 隋 王劭 爰自志学至乎暮齿,篤好经史,遗落世事。”
束发|男子15岁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男子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汉 贾谊 《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髮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唐 鲍溶 《苦哉远行人》诗:“去时始束髮,今来髮已霜。”
舞象之年|男子15-20岁
也是童子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 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 孔颖达 疏:“舞象,谓舞武也。熊氏 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后以指成童之年。
成童|15岁以上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 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 固 弟子 汝南 郭亮 ,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
二八|16岁
谓正当青春年少,多言女子。南朝徐陵 《杂曲》:“二八年时不忧度,房边得宠谁相妬。” 宋 苏轼 《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破瓜|女子16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晋孙绰 《情人碧玉歌》之二:“ 碧玉 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唐皇甫枚 《三水小牍·绿翘》:“﹝ 鱼玄机 ﹞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於一吟一咏。破瓜之岁,志慕清虚。” 五代和凝 《何满子》词:“正是破瓜年几,含情惯得人饶。”
加冠|男子20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弱冠|男子20岁
以此类似的还有及冠、始冠、冠岁,均同一个意思。男子20束发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 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汉书·叙传下》:“ 贾生娇娇,弱冠登朝。”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以桃李喻人的青春年少。
徐渭 《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姚鼐《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閲归熙甫作《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
七尺|男子20岁
七尺,古代指二十岁或身躯。
《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贾公彦 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花信:开花时期,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而且正当花信年华,就如秋月将满,春花方盛,令人一见便觉不可错过。”
而立之年|30岁
而立之年当懂得礼,言行都得当。《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30岁
古人婚配早,这里的“室”指家业家产,而非家室。三十岁的时候应该积累一定家业了。
《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以“始室”指30岁。晋 陶潜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不惑|40岁
指人到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疑。
知命之年|50岁
五十岁是该到了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白行简《李娃传》:“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半百|50岁
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三国演义》:玄德曰:“吾年已半百,鬓发斑白;吴侯之妹,正当妙龄:恐非配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年过半百,膝下无儿。”
开六|51岁
五十一为六十纪数的开始。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曰开七。”同理,还有开七,开八。不再赘述。
六九年|54岁
并不是指1969年,是表示活了六个九年,即54岁。六和九在古代都是重要数字。
耳顺|60岁
60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汉书·萧望之传》:“至乎耳顺之年,履折衝之位,号至将军,诚士之高致也。”《旧唐书·刘祥道传》:“壮室而仕,耳顺而退。”
花甲|60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赵牧 《对酒》诗:“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宋 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诗之一:“祝我賸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
耆老|60岁以上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礼记·王制》:“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礼记·檀弓上》:“ 鲁哀公 誄 孔子 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 陈澔 集说:“言天不留此老成,而无有佐我之位者。”
从心之年|70岁
指随心所欲的年龄,遵从内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语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70岁
古稀是自古以来稀少罕见的意思。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悬车之年|70岁
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因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许浑 《贺少师相公致政》诗序:“少师相公未及悬车之年,二表乞罢将相。”亦作“ 悬车之岁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七十致仕》:“若今人未及四十,早入仕途,则致仕之期,即不必以七十为限……故余两次引归,皆未及悬车之岁。”
类似的还有杖国之年。杖国是指拄着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都指70岁。
喜寿|77岁
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杖朝|80岁
"八十杖于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
韩偓 《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於朝。”后用作八十岁的代称。清赵翼 《初用拐杖》诗:“我年届杖朝,卅载林下叟。”又稱杖家 。
耄耋之年|70-80、80-90岁
七、八十岁曰耋。八十、九十曰耄。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曹操 《对酒》诗:“人耄耋,皆得以寿终。”《北史·尉元传》:“虽老、更非官,耄耋罔禄,然况事既高,宜加殊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
米寿|88岁
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名。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鲐背之年|90岁
鲐背泛指长寿老人。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尔雅·释诂上》:“鮐背、耇老,寿也。” 郭璞注:“鮐背,背皮如鮐鱼。” 汉 焦赣 《易林·震之比》:“耋老鮐背,齿牙动摇,近地远天,下入黄泉。” 宋 梅尧臣 《元日》诗:“举杯更献酬,各尔祝鮐背。”
白寿|99岁
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年上边的“一”是“白”,“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期颐|100岁
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100岁以上
养生学术语。谓最高的年寿。《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庄子·盗跖》则有“人上寿百岁”的说法。
茶寿|108岁
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吴师敬先生在他岳母88岁大寿时,曾作了这样一副贺寿联:“今朝贺米;指日恭茶”。
花甲重开|120岁
就是两次花甲的意思,60+60=120。
双稀、双庆|140岁
古稀指70岁,因此又称是70岁的两倍——140岁。双庆也指140岁。
注:本文来源于姑苏有个园子,侵删
篝火的意义
从1986年开始,每到8月份,在美国内华达州黑石沙漠深处,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上万名狂欢者们来这里参加火人节。人们带上生活必备品,在沙漠当中安营扎寨,围坐在高达10几米的篝火尽情的狂欢。据《硅谷钢铁侠》记载,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非常喜欢这项活动,他认为自己很多奇思妙想都是在这个篝火节上得到的灵感。
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也有类似的篝火节,比如东北地区的鄂伦春人篝火节,据说在篝火节上,大脑会处在“出神”的状态,能够提高大脑的创造力。无论是旧石器时期,还是农业社会,在大型狩猎活动之后,人们喜欢围坐在篝火前,以聊天、跳舞、祈祷的方式,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同时也让彼此形成一个紧密的共同体。
分享食物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优势在哪儿呢?通常我们都认为是人类能够使用工具,其实现在很多动物都具备这种能力,比如黑猩猩,它不仅会使用工具,而且它还拥有制作工具的能力。同时科学家们发现,土拨鼠也会通过语言来沟通敌情,甚至能用语言沟通捕食者的大小方向等信息。
在澳大利亚,还有一种老鹰,他们会衔着一个带火的树枝,通过纵火,把动物驱逐出草丛,然后进行捕食。火、语言、以及使用工具,都不能说是人相对于其他动物取得优势的主要原因。
可是动物学家们发现,有一项行为是我们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那就是我们会和其他非亲属关系的动物分享食物。在生物界,父母与子女,丈夫同妻子分享食物,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所有动物当中,只有人类会和陌生动物一起聚餐,分享食物。
远古智人会通过大型的篝火,集体分享食物,这些食物甚至包括长毛象。长毛象是这个在星球上150万年前就出现过的冰河期动物,却在1万年前灭绝了,它们熬过了1.5万年前的冰期,却没有熬过人类的捕杀。
马丁·琼斯《分子的搜寻:考古学与古代DNA的探索》中认为,正是由于我们远古祖先智人,通过跨群体之间的协作,捕杀了这个大型的生物。作者马丁·琼斯通过英国南部一处考古遗迹,还原了远古智人之间,一次大规模的集体捕猎。人们通过彼此协作,把长毛象赶入陷阱区,通过长矛把它们杀死。
人们围坐在一个大型的篝火旁边,有人负责剥皮,有人负责切肉,有人负责拆骨头。长毛象不但有大型的肉块,还有温暖的皮毛,同时能够满足几个氏族,很长一段时间的食物。如果没有彼此的合作,这种大型生物,是不可能被智人所捕杀的。
我们人类祖先大约出现在200万年前,这段时间地球的气温变化非常快,生态环境变化得也非常快。这种快速变化,其实不利于人类的生存,更有利于生命周期短的小型个体。为了适应气温与环境的变化,人类祖先不得不改变生存策略,通过协作捕猎的方式,扩大自己的觅食范围。
当他们能够捕获像长毛象这种大型野生生物的时候,他们也拥有了更丰富的食物。食物供大于求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从容地分享食物,有了类似于我们现在聚餐的行为。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脑袋特别大,所以出生的时候特别不方便,常常会导致孕妇的死亡。而且我们人类其实都是早产儿,很多动物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人类在成年之前,都需要成年人的照顾。
这种聚餐过程当中,分享食物的行为,尤其是与非血缘关系婴儿分享食物的行为,让更多的族群能够存活下来。相比之下,黑猩猩就做不到这一点,这是我们人类得以进化的一个保障。
篝火社交人们在篝火前,不仅仅会分享食物,还会社交。人类学家喜欢拿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相互比较,因为他们和智人很像,而且他们更早走出非洲,遍布在欧洲、亚洲等地。有证据显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曾经长期生活在一起,但是尼安德特人却在3万年前灭绝了。
之前人们认为,尼安德特人之所以会灭绝,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从考古证据来看,尼安德特人的头盖骨要比智人大,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更强的心智能力呢?
在西班牙这些考古遗迹当中,古生物学家发现,尼安德特人喜欢围坐在自己家的小篝火堆中。而人类祖先,更喜欢在大的广场当中举办篝火晚会。在智人活动区域,可以看到很多大型的公共火塘。
智人们在大型篝火晚会上,进行更大范围的社交行为,这可能是智人发展出更强大智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智人来会所,篝火能带来的不仅仅是食物和热量,同时也是社群中心。现在英语当中的focus(中心点),就是来自于拉丁语当中篝火。这些智人会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还会讲故事。
智人讲故事会涉及到天空与时间,人类的心智就是在这样的聊天当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最为重要的是,在不断的聊天当中产生了复杂的语言。
在语言产生之前,原始人只能通过简单的声音来交流,比如发出咕噜声,和现在的黑猩猩很类似,虽然也能够表达意思,但是和现代意义上的语言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在脑科学领域,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和这些猩猩相比,脑容量大不了多少,但是脑袋当中各个神经元的连接,决定了我们智力的差距。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结,当两个神经元同时得到频繁的刺激,两者之间的突触就越牢固,联结的强度也就增高,这其实就是人类的学习过程。
这些智人坐在篝火旁,通过不断的聊天,激活大脑的不同神经元,获得了比尼安德特人更高的智力。事实说明,智人选择了一套正确的生存策略,那就是社交。大家聚在一起,没有因为家庭互相排斥,他们彼此之间发展出了更为复杂的语言。
智人的围坐在篝火旁,让社群内部成员有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景,语言,以及很多心智能力的发展都与此有关。这或许就是尼安德特人灭绝了,而我们生存下来的一个原因。
篝火前讲故事的重要意义人们坐在篝火旁边,讲的肯定不止明天去哪儿围猎,还有超出我们理解范畴的思考,比如我们从哪儿来,太阳为何升起,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在寻找意义的过程当中,我们诞生了宗教。如果你现在围坐在篝火旁边,聊的肯定是对未来的想象,当这些想象成为共识的时候,就成为共同的信仰。
今天我们都了解犹太人的故事,在建国之前,犹太人经历了十几个世纪的流散。建国之后又经历了5次的中东战争,在这样恶劣的地缘环境当中,以色列居然创造了奇迹。
所有这一切的力量源于一本小册子《犹太国》,这本小册子在描述犹太人苦难的时候,给犹太人赋予宗教的神圣使命,之后这个故事不但被塑造,被所有的犹太人深信不疑。犹太人认为,他们这是回到他们的“应许之地”,这是上帝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
其实这些“共识”不过源于一本小册子,《旧约》当中没有任何描述。所谓的上帝希望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是近现代才编撰出来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几乎让所有的犹太人深信不疑,这就是讲故事对信仰的意义。
最早出现的神话,并不是开天辟地,而是那种动物说人话的故事。因为人类最先思考的是身边的东西,只有在他们的环境知识拓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开始想象关于世界诞生的问题。当他们想象开天辟地神话时,不仅有了最早的地理概念,而且想知道这个世界的秩序是什么?
具体表现就是:这类故事不止包括天地的起源,还包括山川河流的形成,四季为什么会变化等等。那么,更抽象的概括应该是:地理思想的源头,是人开始用神话的方式,为自然世界建立秩序。
在古人的眼里,旱灾是因为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水灾是共工撞断了石柱子,造成了东南倾斜,于是就有了英雄出来修补这些灾难,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在古巴比伦宗教当中,有一个著名的神话,生育女神到阴间去寻找死去的爱人,可是她在阴间却迷了路,于是所有生命都不再繁殖。主神只能亲自去将女神救回来,并且规定探望阴间的时间,于是就有了四季由来。
无独有偶,在希腊宗教当中,也有类似解释万物凋零和复苏的宗教故事。人们在利用宗教去解释意义,从宗教解释当中获得心理上的支撑,去克服恐惧,然后去冒险。
人类在走出非洲之后,脚步几乎踏遍了全球,而和智人相近的黑猩猩却始终不敢踏出雨林,这些正是建立在对陌生区域的想象当中。
我们人类祖先无论是耐力,还是力量上,都不可能和自然界当中其他动物相比较。而我们正是因为对未来的想象与思考,让我们不断进步,超越其他生物。
结束语篝火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首先,原始人协作捕猎,获得了更丰富的食物,让人类有了跟动物完全不同的聚餐行为。其次,大型篝火是原始人重要的社交场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心智能力的进化。第三,大型篝火让人类的社交范围从社群内部扩展到社群之间,同时篝火让人们在故事当中,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从而让人类有了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