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痕是什么结构的字体图片(痕是什么结构的字)

痕是什么结构的字体图片(痕是什么结构的字)

张迁碑字迹看似规正古拙,实则结字巧丽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 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汉故谷

城长荡

阴令张

君表颂

君讳迁字公

方陈留已吾

人也君之先

出自有周周

宣王中兴有

张仲以孝友

为行披览诗

雅焕知其祖

高帝龙兴有

张良善用筹

策在帷幕之

内决胜负千

里之外析珪

于留文景之

间有张释之

建忠弼之谟

帝游上林问

禽狩所有苑

令不对更问

啬夫啬夫事

对于是进啬

夫为令令退

为啬夫释之

议为不可苑

令有公卿之

才啬夫喋喋

小吏非社稷

之重上从言

孝武时有张

骞广通风俗

开定畿宇南

苞八蛮西羁

六戎北震五

狄东勤九夷

荒远既宾各

贡所有张是

辅汉世载其

德爰暨于君

盖其繵糸连

缵戎鸿绪牧

守相系不殒

高问孝弟于

家中謇于朝

治京氏易聪

丽权略艺于

从畋少为郡

吏隐练职位

常在股肱数

为从事声无

细闻徵拜郎

中除谷城长

蚕月之务不

闭四门腊正

之祭休囚归

贺八月算民

不烦于乡随

就虚落存恤

高年路不拾

遗犁种宿野

黄巾初起烧

平城市斯县

独全子贱孔

蔑其道区别

尚书五教君

崇其宽诗云

恺悌君隆其

恩东里润色

君垂其仁邵

伯分陕君懿

于棠晋阳佩

玮西门带弦

君之体素能

双其勋流化

八期迁荡阴

令吏民颉颃

随送如云周

公东征西人

怨思奚斯赞

鲁考父颂殷

前哲遗芳有

功不书后无

述也于是刊

石竖表铭勒

万载三代以

来虽远犹近

诗云旧国其

命惟新

于穆我君既

敦既纯雪白

之性孝友之

仁纪行求本

兰生有芬克

岐有兆绥御

有勋利器不

觌鱼不出渊

国之良干垂

爱在民蔽芾

棠树温温恭

人乾道不缪

唯淑是亲既

多受祉永享

南山干禄无

疆子子孙孙

惟中平三年

岁在摄提二

月震节纪日

上旬阳气厥

析感思旧君

故吏韦萌等

佥然同声赁

师孙兴刊石立

表以示后昆

共享天祚亿

载万年

译文

张君名讳迁,字公方。是陈留郡己吾县人。张迁之先人,出自周朝,周宣王中兴之时,有个张仲,以孝著名,只要看一下《诗经》之“雅颂”部分,就可以清楚地了解 到其祖先的情况。汉高祖刘邦兴起之时,有谋士张良,善用计谋,能筹划于帐幕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后来被封为“留侯”。

在西汉文帝和景帝之际,有个张释之,他是一个忠于职守、敢提意见的辅佐大臣。(他跟随)文帝游上林苑。文帝问苑中有多少禽兽?苑令答不上来。又问啬夫,啬夫却对答如流。于是文想提拔啬夫为苑令,苑令退为啬夫。张释之建议说,这不可以。因为苑令有公卿大臣的才能,啬夫只是一个只会喋喋不休的小吏,不是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文帝就听从了他之的意见。

汉武帝时,有个叫张骞的人,广泛地勾通了诸地与本土不同的风俗教化,开拓、安定了边境地区。其范围南面包括了八蛮、西部羁糜了六戎、北部威震于五狄、东西到达九夷。荒远地区既已宾服大汉,都来进贡他们的特产。

张氏辅佐汉室,其德义世代都有继载,直至于君(张迁),蝉联不绝。他继承了这宏大的端绪。州牧、太守相继,都要不曾辱没这大好的声名。在家中他能尽孝悌之情,在朝廷,也能作到忠厚正直。他能通晓京房的《易》学。能聪敏地掌握权变策略。他是以文从政的。

张迁少时任郡吏,他能精确熟练地完成任务,故常常成为骨干力量。又多次成为郡守的从事(郡守自辟的僚属),并不因为他自己不事张扬而不为人知。故后来他被拜为郎中和谷城县长。农历七(农忙之时)能够做到四门不闭;腊月行祭之日,他将囚徒放假回家,他们都能按时归来,以感谢他的恩德。八月计算人口赋税等事,也不麻烦乡人。

他随便住在很简陋的村落的院子中。他体虚年迈之人。(在他治理之下,社会风气良好)能做到在路上丢了东西,无人捡为已有;种完地后露宿野外,也不会有任何问题。黄巾起义后,城市都被烧毁,惟独他治下之县城完整无损。

孔子曾说子贱所在的地域及其气量太小,而 张君与他完全不同。《尚书》载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张君最崇拜其宽容;《诗经》讲恺悌和乐,张君受其恩惠最深;东里子产以润色文章著 名,而张迁最爱的是其“仁”字。召公分主陕地以西,他在甘棠树下留下善政美名,张君之美名,亦不相让或犹过之,昔日晋阳(董安于)性急,故佩韦(皮绳)以自警;西门豹性缓,则带弓弦作为鉴戒,而张君素质很好,能兼二者之长,张君之善流美八载,现在改任荡阴县令,吏民奔走相告,送别者多如云涌。周公东征三 年,西人怀着哀怨思念,奚斯曾作《鲁颂》赞鲁,正考父作《商颂》歌殷。前代的贤哲已有颂德之遗芳,有功不记,后人就很难再写。于是现在就刊石竖碑,以流传万载。三代(夏、商、周)情况,虽然时代很远(由于有颂词传世)又觉得很近。《诗经》所载都是旧事,我们所云,却是新闻。

美哉张君!你既交敦厚又单纯,你有白雪一样的本性,又有孝敬父老,尊敬他人的仁德。纪其行而求其本,就像兰花生来就有香味。能够预知因有征兆。安抚治理卓有 功勋,事良策不轻显露,就像鱼儿潜藏深渊。国家的栋梁,为民所爱,就像周人爱护召伯虎的棠树。树虽弱小却温馨宜人,天乾之道不会有错,惟有善良才为人亲近。受此福祉,应像南山一样永恒。祝其官禄无穷,并传至子子孙孙。东汉灵地中平三年,干支为丙寅,二月初见打雷之月,时在上旬,正是阳气上升,阴气下沉的 转变之际,为了感谢旧时明君之恩德。故吏人韦萌等人,众口同声,一致同意雇用石工师傅孙兴,刻石立碑,以告示后人,共享天赐之福,直至于千秋万代。

赏析

明王世贞评其书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弇州山人四部稿》)

清万经评其书云:“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

清孙退谷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清杨守敬《平碑记》云:“顾亭林(顾炎武)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的是原石,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又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

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现代费声骞:《张迁碑》字迹看似规正古拙,实则结字巧丽,临写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点画之间的笔势往来,谨防古板僵木。(《古代碑帖鉴赏》)集评:张迁碑出土较晚,保存完好。

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来自书画一览

三年级下册第2课《燕子》知识点易错点

大家好我是梦游仙境的星凝,我们都知道燕子是春的使者,从古到今,人们都非常喜欢燕子,很多诗人、作家都把燕子写进他们的作品中,今天星凝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郑振铎(duó)写的《燕子》。

一、字词讲解

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先标出本课生字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前鼻音:倦、闲、痕、杆、散、纤

后鼻音:伶、漾

翘舌音:沾

平舌音:散

伶:líng 后鼻音 左右结构 单人旁,组词:伶俐、伶人。

俐:lì 边音千万别读写成鼻音,单人旁,组词:伶俐。

翼:yì 上中下结构 羽字旁 组词:羽翼、小心翼翼。

漾:yàng 左右结构 三点水 组词:荡漾。

倦:juàn 三拼音节,中间介母发ü,写的时候去掉ü的两点,左右结构 单人旁 组词:孜孜不倦、疲倦、倦容。去掉单人旁是卷。

形近字:

卷(试卷)(卷子)(考卷)

闲:xián 前鼻音 半包围结构 门字框,组词:清闲、闲人、悠闲。注意与“闭”的使用。

形近字:

闭(关闭)(闭嘴)(倒闭)

7.散:左右结构,注意右半部分是“反文旁”千万别写成“折文旁”多音字①sàn 组词:散开、分散、散会。②sǎn组词:闲散、懒散、松散。

8.纤:xiān 前鼻音 左右结构 单人旁 组词:纤细、纤维、纤毛。注意千万别读成“千”的音。

形近字:

千(千万)(一千)(千山万水)

9.杆:左右结构 木字旁 多音字①gān组词:杆子、拉杆、旗杆。②gǎn组词:枪 杆、笔杆子、秤杆。

10.痕:hén 前鼻音 半包围结构 病字旁,注意病字旁的笔顺:点、横、撇、点、提。 组词:痕迹、伤痕、泪痕。

形近字:

很hěn(很多)(很好)(很难)

狠hěn(狠心)(狠毒)(恶狠狠)

恨 hèn(怀恨)(记恨)(恨铁不成钢)

11.凑:còu 左右结构 两点水 组词:凑合、凑数、紧凑。

形近字:

奏zòu(演奏)(奏乐)(奏曲)

揍zòu(揍人)(挨揍)

12.拂:fú 左右结构 提手旁 组词:吹拂、拂面、拂袖。

形近字:

佛fú(仿佛)

二、课文讲解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共有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

我们看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一身( )的羽毛,一对( )

的翅膀,加上( ),凑成( )的小燕子。

第二自然段:

如果这段是副春景图,图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轻风、细雨、柔柳、各种颜色的花、青的草、绿的叶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当然小燕子的加入也让这春天增加了生趣。

第三自然段:

作者描绘了一副什么图?(阳光下,燕子在天空中斜飞,从稻田飞到高柳下)

“斜飞”要读出快乐的心情。

第四自然段:

了解其他的燕子在做什么呢?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体验呢?(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燕子只轻轻沾了一下水面,小圆晕就一圈圈荡漾开去,给平静的湖面增添了生趣。)

我们看到了燕子门轻盈快乐的飞行图。

第五自然段:

同学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图面呢?(小燕子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行,在电线杆上休息的时候又是闲散有趣的,所以是一副闲散有趣的休憩图。)

三、巩固练习

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为春天带来了生趣,你喜欢这群小精灵吗?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家长同学的支持,不足之处请在评论区留言,您的鼓励是我日更的动力,喜欢我关注我!我是星凝,每天陪你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练字不传之秘——偏旁部首、汉字结构

一、偏旁部首

(一)结构规律

1、内紧外松(中宫收紧)、上紧下松: "扌、礻、攵"等。

2、内齐平、外参差:部首内侧端点在一条直线上而外侧长短不齐,如"扌、艹、攵、廾"等。

(二)内齐平分类

1、字头内齐平:如“艹、爫、木”等

2、字底内齐平:如“廾、灬”等

3、左偏旁内齐平:如“扌、彳、饣、冫、氵、弓、马、纟、歹、车、方、礻、衤、石、牜、片、钅、虫、缶、舌、角、又、工、土、王、女、木、火、矢、禾、立、止、耒、耳、舟、米、足、身(左耳)”等

4、右偏旁内齐平:攵

二、汉字结构

(一)汉字结构分布

独体字占 3.8%;包围结构占 8.8%;上下结构占 23.7%;左右结构占 63.7%。

(二)结构规律

1、松紧规律:内紧外松(中宫收紧)、上紧下松或左紧右松,做到"三宁三勿",即宁上勿下、宁左勿右、宁紧勿松。

(结构图解)

2、下部有无横向或斜向伸展笔画直接关系到结构变化

(1)伸展笔画主要包括横向伸展、纵向伸展,常见的有:

横向伸展:

(横)

两翼伸展:

(撇)

(捺)

纵向伸展:

(竖)

(2)无伸展笔画:

字框系列的字,分为字框的字、上下有横的字、左右有竖的字,这类字都要内收。

3、具体分类

总规律:上下结构看宽窄,左右结构看高矮

(1)独体字、上下结构

结构规律:松紧规律--上紧下松或内紧外松;横向宽窄规律-——上宽下窄或上窄下宽。

上下结构以下部为主导(上让下),下部优先,如果下部有横向或斜向伸展笔画,字头就要横向紧缩;如果下部没有有横向或斜向伸展笔画,如字框"口"系列的字,字头就要横向伸展;其他特殊情况,根据汉字字形特征处理。

A、以下部横向伸展笔画优先:孟、妻

B、下部没有横向伸展笔画,让上部伸展:亨、京

C、上下部都没有横向的伸展笔画,根据字形特点处理:曾、吕

(2)左右结构

规律:松紧规律——左紧右松或内紧外松;纵向宽窄规律——左宽右窄或左窄右宽。

左右结构以为主导(左让右),右部优先,右部上、下带横或有横向伸展趋向的笔画,如"口"系列的字,都要内收,内收的幅度,因字而异,其他特殊情况,根据汉字字形特征处理。

A、上下均有横:右部内收居中或稍偏下,例字:"江、仁、证、知、亿、径、但、佃、仅、扒"。

B、上有横下无横:右部偏下,例字:"报、保、仔、行、切、提、视、仃、仅、何、伊、新"。

C、上无横下有横:右部偏上,例字:住、位、值、仙、倍、位、仕、伫、佳

D、上下均无横或无横向伸展笔画:右部纵向上下伸展,例字:什、冲、沐、针、外、列、引

(3)左中右结构

遵循左右结构特点,高低变化规律(横收纵放),做到紧而不挤。

A、中间高、两边低(中间部位上为纵向笔画):湘、漱、湖、潮、啊、鹏

B、中间低、两边高(中间部位上为横向笔画):溅、滩、锄、铡

C、左中高、两边低(右横向笔画起笔):沏、渤、柳、脚

(4)半包围结构

特点:被包部分偏左上

A、上包下结构:

同字框(月、用、冈、同、内)

门字框(问、间、闪、闲、闭)

风字框(凡、凤、夙)

戊字框(戌、戍、成)

其 他(两、向、尚、南 、养)

B、下包上结构:

凶字框(山、凶、画、函、凿、幽)

C、右上包左上:

勹字旁(勺、匀、勾、句、勿、匆、包)

弋字旁(式、贰)

戈字旁(或、戎、戒 )

气字旁(氧、氛、氢、氨、氮)

栽字框(哉、栽 、裁、载、戴、截 )

其 他(寸、可、刁、习、司、与、马、鸟、岛、虱、武 )

D、左下包右上:

建之旁(廷、延、建)

走之旁(边、还、这、过、进、运、近、连、远、送)

走字旁(赵、起、超、越、赶、趟、趋、趁、趣、赳)

毛字旁(毡、毯、毽 )

其 他(处、爬、题、旭、勉、魁 )

E、被包部分偏右

左包右(下横长):

匚 三框(区、巨、臣、匹、医、匝、匠、匡、匣、匪、匾)

左上包右下:

虎字头(虑 、虚、 虏、虞、虐、虔)

厂字旁(历、厅、厄、厉、压、厌、厍、厚、厘、原、厕、厃)

广字旁(庆、庄、床、应、庙、庶、度、库、庐、序、底、店)

病字旁(疗、疲、病、疼、痛、瘦、痕、疾、疤、疮、疯、痒)

麻字旁(磨、摩、靡、魔、糜)

尸字旁(尼、层、居、届、局、展、尾、眉、屋、屈、屠、屑)

户字旁(启、房、肩、扇、房、扁、雇、扉、戻)

羊字头(差 、羞 、羌 、着)

其 他(在、后、反、友、左、右、有、布、老、者、考、看)

(5)全包围结构

特点:被包部分偏左

A、字形呈扁势两侧竖内收:口字框(四 、田 、回)

B、字形呈扁势两侧竖直下:国字框(日、目、因、囚、国、团、园)

注意:字框结构字的右部虽然是横折钩的形态,但还是属于横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书写和字的美观,在书写时所引带出的"钩"。

对联知识讲座:楹联中的对仗

第一节 对仗要素

就楹联的语言形式特点而言,楹联就是对联,就是对偶句。古时对偶称联,诗文的两句为一联。律诗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对联的第一句也叫出幅、出边,第二句也叫对幅、对边。通俗的说法就叫上联、下联。旧时人们往往在殿堂门楣左右书联之外,还要在上边题匾,或于撰联之时同时题写数字于其上,称作横额、横联或横披、横批。近代除生活用联外,一般联家撰联以不撰横联为常。因此,我们讲楹联,实际上只讲上下联,并不包括横额。我们讲楹联的对仗,也是指上下联的对仗要求。楹联对仗,归纳起来是四个方面的要素: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平仄问题我们在上章已论述,这里不赘述,只谈前面三个问题。

一、字数相等

诗词曲的字数有严格的规定,但对联究竟要写多长,却无定规。从八字联、十字联、十二字联……到数百字联不等,也就是说出幅和对幅各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直到数百字。多字少字可以不问,但上下联的字数总是相等的,两联的字数之和总是一个偶数。

字数少的可以作一句读,字数多了就得断句,分作若干个分句。每联分做多少个分句可以不问,但上下联分句的句数也必须相等;每个分句各有多少个字可以不问,但是相对应位置的分句,字数也必须相等。王闿运挽张之洞联每联各为十五字:

老臣白发,痛矣骑箕,整顿乾坤愿初了

满目苍生,潸然出涕,凄凉山馆我何如

上下联都是三个分句,对应位置上各分句的字数依次为四四七。同样是上下联各有十五字,郑板桥撰挽李联的句逗数,各分句字数与王联却又不同:

遗爱遍山东,一字一画一诗,人间堕泪

宏才感天阙,赐果赐茶赐饭,地下衔恩

每联点断成三个分句,对应位置上各分句的字数依次为五六四。

属对撰联,要遵守字数相等这条规定,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两句话的字数不相等,就不能叫作对联了。然而,也有以反常手法出奇制胜者。据传,袁世凯死后,有一位学者替他撰了一副别致的楹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五字、下联六字,初看起来颇为不解。原来,这“对联”的上下联各有两个节奏,后一个节奏都是两个字,可成对仗,亦即“千古”可对“万岁”;前一个节奏则差一个字,无以为对。相同位次上的节奏字数不相等,仍然“对不起”。作者利用对联的这条规矩。以“对不起”一语双关组成另外一句话:

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要之,讲字数相等的含义应是:

1.上下联总字数相等;

2.上下联的分句数及各相应位次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3.各分句内相应位次的节奏要相同,每个节奏的字数要相等。

不少人撰联只注意了第一条和第二条要求,不太注意第三条要求。看起来像楹联,实际上是不符合楹联要求的。

二、结构相同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词与词的组合都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关系。汉语中主要的结构关系有下面几种:

主谓关系:燕舞、蝉鸣;风习习、雨绵绵;

述宾关系:把酒、吟诗;张兔网、泣鬼神;

偏正关系:月榭、风亭;千里马、九霄鹏;

常忆、难忘;滾滾流、款款飞;

联合关系:吴楚、天地;流水、落花;

补充关系:唱彻、吟醉;高千尺、剪不断;

各种结构关系如果放到句子中去考察,与句子成分相参照,可以示意如下:

近体诗的对仗联要求出句和对句相应的位次结构关系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如杜甫《秋兴》其一的第三联:

联中的①是主谓结构,②是述宾结构,③是几个偏正结构,这两个对仗句都是单句。有些诗句表面上看是一个句子,实际上是由两个分句紧缩而成,分句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对仗时也要考虑字面上结构相同。如杜甫《绝句》之二:

表面上看,①是联合关系,②是几个主谓结构,每个诗句都由两个主谓结构并列而成;实际上“江碧”和“鸟逾白”,“山青”和“花欲燃”都是因果关系,因鸟逾白才见江碧,因花欲燃才感山青。

对联的句式比诗要复杂得多。但结构相对的原理是一致的。由一个单句构成的对联,句中每个节奏的结构关系应该相同。请看北京颐和园涵远堂联:

①全句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②主语部分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③谓语部分是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

又如北京故宫养心殿西门联:

①全句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由两个分句紧缩在一起构成;

②四个并列的节奏都是主谓关系。

再如北京故宫颐和轩联:

①每个联句都由三个节奏构成联合结构;

②第三个节奏都是主谓结构;

③出幅的前两个节奏都是偏正结构,形成了本联自对;

④对幅的前两个节奏都是主谓结构,形成了本联自对。

为什么③和④的结构关系不同但却能构成对仗呢?这叫作“自对”,后面还要论及。

上述三例尽管在句法上都有些差别,但习惯上我们仍把它们看作一个单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的联,无论长到多少句,除了总体结构关系要求相同之外,每个分句的结构关系也要求相同,例如某人的游金山寺题联:

适从云水窟中来,山色可人,两袖犹沾巫山雨

更向海天深处去,邮程催我,扁舟又趁浙江潮

出幅和对幅都是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是非主谓句,是偏正结构,前边偏的部分都有一个副词和一个介词词组;第二个分句是主谓宾结构;第三个分句为主状谓宾结构,且宾语都是一个偏正词组。当然,这只是从字面上说。从逻辑上讲,“扁舟”就无法去“趁浙江潮”,应是“我”驾扁舟去趁浙江潮;说“扁舟又趁浙江潮”,这是诗歌的写法。

在近体诗的对仗中,时常会碰到字面上对仗,结构却不相同的情况。李商隐的《安定城楼》颈联云: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出句的节奏是二五型,“永忆”是动词,“江湖归白发”是“永忆”的宾语。“江湖归白发”是倒装句,通常应说“白发归江湖”,“白发”是“归”的时间,为了调平仄才倒装。对句的节奏却是四三型,“欲回天地”和“入扁舟”是两个述宾词组。但从字面上看,出句也是“永忆江湖”和“归白发”两个述宾词组,对句对得很工整。只讲究字面相对,逻辑结构可以不同,这种现象在对联中更为普遍。北京陶然亭有这样一副对联:

客子河梁携手去

西山秋色上衣来

出幅的节奏是二五型,“客子”是主语,“河梁”是“携手去”的状语,全句是主谓结构。对句虽然也是主谓关系,但其节奏却是四三型,主语是“秋色”,“西山”是“秋色”的定语。这一联全句总的结构相同,但相应位次上的结构不尽相同。与此相反,有的联句相应位次上的结构相同,全句总的结构却不相同。钱楷黄鹤楼联云:

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

兹游良眷眷,落花时节且登楼

出幅的后一句是四三节奏,全句为主谓型。“仙人”是“送客”的主语。对幅也是四三节奏,全句却是偏正型,“落花时节”是“登楼”的状语。

还有一种情况,如樊恭煦苏州寒山寺联,两句的结构也是不同的:

与国清寺并起宗风

有寒山集独参妙谛

出幅为四四节奏,“与国清寺”是个介词词组,全句为偏正结构;对幅虽然也是四四节奏,但“有寒山集”却是述宾词组,全句为兼语结构。在对联中,常以介词对动词,尽管结构不同,但习惯上人们仍觉属对工整,并且还呈现出一种生拙之妙。这种情况后面还要详细谈到。

结构相对主要看字面,内部的结构关系容许有不同。律诗尚且如此,对联更可以宽一些。但是有些对联连起码的规矩也不讲了,无论从全句结构上说,还是从相应位次的结构上说,均无法相对。这是触犯联法的。如北京颐和园“画中游”石舫联云:

山川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身所履历,自欣得此奇观

这只是两行字数相等的句子,实在是称不上楹联的。

三、词性相对

所谓词性相对,指上下联相应的位次所用的词必须同类。语法学家把汉语的词分为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等十一类,前六类总称实词,后五类总称虚词。构成对仗时,必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如“风入松而发响,月穿水以无痕”这一联中:

名词对:风——月松——水响——痕

动词对:入——穿发——无

虚词对:而——以

又如“半窗秋月白,一枕晓风凉”这一联中:

名词对:秋月——晓风

数词对:半窗——一枕

形容词对:白——凉

由于各类词都有比较固定的语法功能,词与词组合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句法结构相同的情况下,词性也应是相同的,如主谓关系一般为名词加动词或形容词:

虎啸——猿啼月白——风清

述宾关系一般为动词加名词:

点水——穿花钓月——耕霞

偏正关系一般为形容词、名词或数词加名词,有一类是副词或形容词加动词:

火枣——冰桃吴牛——蜀犬三畏——九思

三尺剑——五弦琴清明雨——重阳风

独眠——共话会临——好倚醉爱——闲吟

无论多复杂的结构关系都可以此类推。由此看来,解决了结构相对的问题,词性相对的问题大致可以解决了,具体例子可参阅书末所附《笠翁对韵》。读者只要多读多写,自可掌握个中三昧。

第二节 对法种种

第一、对仗种类。

近体诗的对仗有所谓工对和宽对。对仗工整的叫工对。在平仄安排合乎格律的前提下,凡是词性相同,而且词组结构相同的对仗叫工对。我们看唐朝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句的“明月”,用形容词“明”修饰名词“月”,对句就用形容词“清”修饰名词“泉”;出句的“松间”是名词加方位词,对句的“石上”也是名词加方位词;出句末一字“照”,是动词,对句末一字“流”也是动词:整个出句和对句对得非常工整。再看这首诗的颈联两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句的第一个字“竹”是名词,“喧”是喧哗,这里指竹林里发出的浣女的喧声,是动词;对句“莲”是名词,“动”是动词:都是名词之后用动词修饰。出句第三字“归”是动词,对句第三字“下”也是动词;第四五字出句是“浣女”(浣纱或洗衣妇女),是动名词结构,对句是“渔舟”(打鱼船),也是动名词结构:出句和对句对得都很工整。像这种对得工整的对仗,就算工对。

工对尤其对于名词较为讲究,要求名词的每种小类最好能对上。这些小类如:

天文对:日月风云等

时令对:年节朝夕等

地理对:山水江河等

宫室对:楼台门户等

器物对:刀剑杯盘等

衣饰对:衣冠巾带等

饮食对:茶酒餐饭等

文具对:笔墨纸砚等

文学对:诗词书画等

草木对:草木桃李等

鸟兽虫龟对:鳞凤龟龙等

形体对:身心手足等

人事对:道德才情等

人伦对:父子兄弟等

清人李渔编的启蒙读物《笠翁对韵》中,工对的例子很多。如“一东”中的“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等等。对联中也不乏这样的工对,如通用的门庭对联有:“秀水绕门蓝作带,远山当户翠为屏”,“静夜不嫌鱼读月,闲时还爱鸟谈天”等,皆极工;景观联如郑板桥题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观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字字在小类中对仗,世传为工对名作。

宽对是相对工对来说的。这里的宽作宽严的宽讲。工对要求严格,字字不能含糊,而宽对就要求得不那么严格。格律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诗人在写作律诗或楹联的时候,有了好的构思,但是在考虑对仗的时候缺乏适当的词语写成工对,只得退一步用宽对解决。宽对还是属于对仗,只是两两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对得不是那么工整,有时在词组结构形式上,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也不是那么严谨。凡是这种情况,都叫作宽对。律诗的中间两联用宽对的情况很普遍;如果一联的出句和对句根本不能相对,这种情况,属于不合格律的范围,不能算是宽对。我们看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句末尾三个字“天下计”,对句末尾三个字“老臣心”,“天下”是不能和“老臣”相对的;但是“天下计”对“老臣心”,这两个词组都是上二下一,结构相同,所以仍然算对仗,不过只是不那么工整的宽对罢了。

大概言之,宽对则只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甚至只求字面相对,内部结构可以不同。楹联,特别是长联,往往宽对居多。如长沙岳麓书院门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就中的“惟楚”对“于斯”虽然都是偏正结构,但“惟”是语气词,“于”是介词;“有材”与“为盛”为对,“材”是名词,“盛”是形容词;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作者集经典为联,典雅雄壮,与千年学府相得益彰,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放宽了对仗的限制。后世视这副对联为名联,也是以宽对量之。

第二、名词中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常被联家引入联中,造成一种独特的联趣,人们往往又称之为“人名对”、“地名对”。这种专有名词入联应当慎重,应当有所选择。

人名对。人名的选用应以知名度高、代表性强为原则。如吴恭亨撰岳阳小乔墓联:

世界已非唐虞,近接丛祠,生喜有邻傍舜妇

英雄不及儿女,虚传疑冢,死怜无地葬曹瞒

这里的“舜妇”系指祀于君山上的舜二妃,“曹瞒”指曹操。所称人物世所共知,且与小乔密切相关。小乔虽闻名于世,题咏却无从落笔,作者拉来湘灵作烘托,又以曹冢无定以为反衬,于无话可说处出三分趣味。

古人有名、有字、有号,还可以有代称,为人名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古代联家常常以此征对,传下许多楹联趣话。用这种办法考考人们的知识、智慧是不错的,以此用为课对训练亦无不可,但切不可滥用。有的长联往往排比许多鲜为人知的人名,勉强属对,如果不加注释根本读不懂,这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地名对。以地名入联的例子甚为普遍,胜迹联中尤为多见。地名运用技巧有如下三种:一是选用真实地名,如黄道让题岳麓山云麓宫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二是以地名为代称。如罗典题岳麓书院联:

地称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联中的“衡湘”并不是确切的地名,而只是湖南的代称;“邹鲁”更不是邹鲁之地,而是孟子、孔子之学的代称。这同上边联中的“衡岳”、“洞庭”完全是两回事。此联拉扯入联,合乎传统阅读习惯,是无可非议的。至于孙髯昆明大观楼联中抒写地名的技巧又有别于上述二例: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四句话写滇池周围四座山,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长蛇山,南有白鹤山。作者就山名进一步形容,进一步借代;且于前边分别冠以动词,化静为动,显得生机勃发,诗意浓郁。

三是同人名的选用原则一样,地名的选择也应考虑其知名度,尽量选用那些人所共知的地名入联。有的长联不加选择地排列一大串只有作者才知道的地名,累赘拖沓,多而无当,令人生厌。

第三、关于动词对形容词、动词对介词。

由于动词和形容词基本的语法功能相同,它们经常作谓语,都可以受副词修饰,有的语法学家把这两类词统称为“谓词”,因此在构成对仗时允许动词和形容词相对。例如佚名扬州春禊亭联:

柳占三春色

荷香四座风

出幅的“占”是动词,对幅的“香”却是形容词。又如佚名泰山雨花道院联:

雨不崇朝遍天下

花随流水到人间

出幅的“遍”是形容词,对幅的“到”却是动词。复如彭玉麟题浔阳望湖亭联中:

……今我弋船来击楫,吊古凭栏……

……谁家铁笛暗飞声,悲歌击筑……

此联以“来”对“暗”,以“吊”对“悲”均属动词对形容词。且“吊古”是述宾结构,“悲歌”却是偏正结构,虽然结构关系不同,仍然是允许的。

又由于介词的词性往往是半虚半实的,有些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时而用为动词,时而用为介词,因此对联中又允许动词对介词。四川德阳罗江龙凤二师祠有联云:

真儒者不图文章名世

大丈夫当以马革裹尸

出幅的“图”是动词,对幅的“以”是介词。次如林则徐赠友联云:

一县好山留客住

五溪秋水为君清

出幅的“留”是动词,“留客住”是兼语结构;对幅的“为”是介词,“为君”是介词词组,“为君清”是个偏正结构。介词词组有人也叫介宾词组。动词既然可以对介词,与之相应的述宾词组自然可以对介宾词组。“住”对“清”是动词对形容词。所以,“留客住”与“为君清”字面上是相对的,结构关系不同便可以不计较了。这种情况我们在“结构相对”一节中已初步提及,下面再看吴焕元苏州狮子林荷花厅联中的例子:

……问昔年翠辇经过……

……于此地碧涧酣饮……

出幅中的“问”是动词,句子的节奏是一六型;对幅的“于”是介词,句子的节奏是五二。两句的结构关系自不相同,一为述宾结构,一为偏正结构。但就字面而言,都可以视为三四节奏,前三字述宾词组对介宾词组,后四字为名词加动词,所以字面仍是相对的。

第四、关于数目对。

中国自古有堪称发达的数学思维。这种发达的数学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丰富的数词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千上万的带数词的词语。没有人统计带数字的词在汉语词汇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我们数了数,新编《辞源》中收集以“一”开头的词语多达四百四十九条!如此丰富的数目词汇给人们属对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近体诗中,数目对用得极多,被公认为典型的工对。诸如毛泽东诗中的“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等都是数字对的名句。对联中数字用得更为普遍,几乎可以说是“十联九数”。用数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确数对。联中所列数字与所指事物是相等的。例如邹福保苏州寒山寺联:

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

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

这里的“一千余年”确指寒山寺自唐代贞观高僧寒山、拾得更名已历千余年,“二十八字”则指张继的绝句《枫桥夜泊》。这些数目都是确定的。有些数目则不是确指,而只言多数。中国人的习惯,凡言三、五、九、百、千、万等往往不指确数,而是泛指多数,如苏州园林中有一联云: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新月半亭风

联中的“千朵”不过是极言其多,“三尺”亦是说水不大不深,均非确指;“一弯”和“半亭”更无法量化。还有一些数目乃是人为地归纳或是典故专名,我们更不能以实在的数字看待。如《两般秋雨庵随笔》载嘉庆中有曹姓人为彭泽令,其友赠一联云:

二分山色三分水

五斗功名八斗才

联中“五斗”用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事,“八斗”用曹子建事,都十分贴切。流传甚广的一副概括诸葛亮生平的对联出幅云: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其中的“二川”、“六出七擒”、“三顾”都是人们对事件的归纳,这是汉语的习惯;“八阵”、“五丈原”都是专名,汉语中这类专名不胜枚举。此联排列了从一到十的十个基数词,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业绩,甚为奇巧。

第二类,以概数词或数词的同义语为对。汉语中有许多概数词,诸如“半”、“满”、“群”、“几”、“数”……这些词既可相互为对,也可以同确数词相对。清人俞樾喜其孙高中、拔为翰林,自撰联云:

叹老夫半世辛勤,藏书万卷,读书千卷,著书百卷

看小孙连番侥幸,县试第一,乡试第二,会试第三

联中“半世”、“连番”都是概数,相互为对。佚名扬州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墓联云: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中的“数”对“二”是概数对确数的例子。《古今对联丛谈》记载这样一联:

孤庙独宿一将军,匹马单枪

对河两岸二渔翁,双钩并钓

出幅基于“一”,组合了一的同义词“孤”、“独”、“匹”、“单”;对幅基于“二”,以二的同义词“对”、“两”、“双”、“并”为对。尽管无多意义,于属对上可谓用尽心思了。

第三类,算法对。联语中不独排列数字,而且包含了某种简单的算法技巧。除夕之夜既连系两天,又分隔两年,于是构成送旧迎新之联云: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

古时以干支纪年,六十年循环一次“甲子”,人满六十称为花甲;高寿七十为“古稀”之年,有人题一百四十一岁老者的寿联云: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又过一个春秋

这里有点简单的乘法和加法运算。还有另一种算法,传说北宋人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有人问他的年龄,他以对联作答:

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汉文帝吋,伏生九十岁讲授《尚书》;姜太公八十岁才辅佐文王。如果不谙典故,这个数字是无法算的。

第四类,在数字的选取和排列上玩点技巧。较为常见的是同数复现,促成一种特定的数字趣味。乾隆八十岁生日,适逢即位五十五年。左都御史窦光鼎撰贺联云:

天数五,地数五,五十五年,五世同堂,共仰一人有庆

春八十,秋八十,八旬八月,八方万国,咸呼万寿无疆

出幅引《易·系辞》中“天数五,地数五”之语,扣即位五十五年之数,重现五个“五”字;对幅析八十春秋之数扣八十寿辰,重现五个八字。

有的数字联刻意追求数字趣味,或者拼凑从一到十的全部基数,近乎文字游戏,是为有识者不取的。

第五、虚字对。

近体诗中除副词以外,其他几类虚词绝少出现,对仗联中就更加少见了,这大概是由于近体诗受字数限制的缘故罢。与之相反,对联中虚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可以出现在句中,也可以出现在句尾,甚至可以同时出现在句中和句尾。句中例如中南海静谷联:

芝径缭而曲

云林秀以重

句尾例如圆明园奉三无私殿联:

涧泉无操琴,泠然善也

风竹有声画,顾而乐之

句中句尾多次出现例如成都武侯祠联:

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

长联中虚字出现的机会很多,联家往往用虚字构成本联内自对的偶句,如俞曲园自挽联云: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出幅开头两句自对,用了介词“乎”;对幅开头两句自对。又与出幅相对,用了介词“于”。有的联家用虚词构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的分句,形成联内排比,显出一种酣畅淋漓的风格。清朝翰林徐某任广东学政,以貌取人,士人为联以嘲之:

尔小子整整齐齐,或束带,或抹粉,或涂脂,三千人巧作嫦娥,如似西施同进越

这老瞎颠颠倒倒,不论文,不通情,不达理,十八省几多学士,如何东粤独来徐

出幅三个“或”字句,对幅三个“不”字句,以无定代词对否定副词。

一个虚字在同一联中多次复现,有时既不构成自对,也不构成排比,纯粹是为了行文的需要。钟云舫撰写的江津临江楼联的出幅中连用七个“者”字成句,对幅相应的位次上以七个“兮”字为对。窦兰泉所撰岳阳楼长联出幅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四句总括上文所言四个人物,连用四个“耶”字构成四问;对幅相应位次则有“潴者、流者、峙者、镇者”四句总括上文所言四景,连用四个“者”字为对。全联以人杰地灵立意,显得飘逸,空灵。

第四节 自对与合掌

近体诗的对仗有许多技巧,前人也相应地立下了许多名目。除了前面提到的工对和宽对之外,从词义的角度看,还有所谓“正对”和“反对”;从联句的内容组成方面看,又有所谓“言对”和“事对”;从练字技巧方面看,又有所谓“借对”;从全句的对仗形式上说,又可以有“流水对”和“自对”。所有这些技巧,对联中都可以用到,这里只说说对联中用得最多的“自对”。

前面所谈的对仗要求,都是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相应的位置而言。而所谓自对,指的是先在本句内构成对仗,然后再两联相对。杜甫的《旅夜抒怀》颈联云:“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出句的“文”和“章”属文学对,对句的“老”和“病”是人事对,各自在本句中自对,然后在两句中以“文章”和“老病”相对,本来以文学对人事不是工对,只能算邻对,但因为已在句中自对,所以就是工对了。自对的形式在楹联中极为常见,特别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联句长短参差,十之八九都有自对的句子出现。内蒙成吉思汗陵有副对联云:

扬震旦天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亚欧盟主,博我皇道,安我汉京

出幅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构成对仗,是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对幅中“博我皇道,安我汉京”构成对仗,也是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但出幅两句的节奏是二——二,对幅的节奏却是一——三,虽然都是述宾结构,内部节奏却不一致。由于先在本句内自对,然后再两两相对,因而仍属对仗工稳。

李芝龄所撰温州江心屿浩然楼联云:

青云横廓,白水绕城,孤屿大尖双塔院

春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出幅中“青山横廓,白水绕城”构成对仗,是主谓宾结构对主谓宾结构。且中间以“青”对“白”是颜色对,为典型的工对。对幅中“春日芙蓉,晚风杨柳”构成对仗,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句中“春日”对“晚风”是天文对,“芙蓉”对“杨柳”是草木对,对得很工。出幅同对幅的结构关系完全不同,但由于先在本句自对,而且对得极工,然后再两相对仗,所以对仗工稳。

文字稍多的对联,构成自对的句子往往不限于两句,可以是四句甚至更多一些。例如康有为挽谭嗣同联:

逢比孤忠,岳于惨狱,昔人尚尔,于汝何尤,朝局总难言,当偕孝儒先生,奋舌问成王安在

汉唐党祸,魏晋清流,自古维昭,而今尤烈,海疆正多事,应共子胥相国,抉目看越寇飞来

出幅以龙逢、比干、岳飞、于谦四位古人的故实构成一个对仗;以两句议论再构成一个对仗。对幅以党祸、清流构成一个对仗;同样以两句议论再构成一个对仗,然后再两两相对。

上面说的是稍长的对联中部分分句构成的自对。一些稍短的对联,字数本来就不多,构成自对的两个分句即可单独成联。如孤山文昌庙联云:“香火有缘,当白傅堤边,苏公池畔;文章生气,似杏花二月,桂子三秋。”又如齐梅麓采石矶太白楼联云:

紫微九重,碧山万里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出幅以“紫”对“碧”是颜色对,“九重”对“万里”是数目对,都是典型的工对。“流水”对“明月”是天文对,也是工对。李白昔日来采石矶,有《夜泊牛渚怀古》诗云:“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这副对联既使人联想起李太白居紫微、侍金銮的倜傥风度,又能使人联想到诗人踞危矶、俯长江、诗境满怀、杯酒在手的浪漫情态。较之黄琴士、胡书农等人的题联,更显出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最后谈淡“合掌”的问题。

《文心雕龙·丽辞》曾说:“张华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刘琨诗言‘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

“骈枝”即骈拇枝趾,就是多生出来的手指和脚趾。刘勰在这里批评的是一种为了追求字句的对仗,故意把一个意思分作两句话说的所谓“一意两出”的现象。汉语的同义词很多,在骈体文中有许多同义词相对的例子,如王勃《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讲的是一个意思,偏要写成两句话,这就是刘勰所指的“一意两出”的现象。传说孔子作《春秋》,写到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全书写完了,孔子叹道:“吾道穷矣。”刘琨偏要分成两句话,刘勰认为这是多馀的,他不赞成骈体文中这种单纯追求字句的文风。

近体诗中不允许同义为对。因为近体诗篇幅短小,无法像骈体文那样洋洋洒洒。一首律诗总共才八句话,如果有两句只写一个意思,无疑将减少诗的艺术容量。所以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作“合掌”。

对联的篇幅更短,特别是短联,往往只有十几二十字,因而必须尽量避免“合掌”。诸如“游子盼团圆,同胞期统一”之类的联句,两句话完全同义,这样的句子不应入联。

流水对在律诗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什么叫流水对呢?就是把需要说的一句话,分成两句来说——在出句说一半,在对句再说一半来补足。不论是出句还是对句,都没有独立性,单独一句就不能把意思表达出来。这和一般工对或者宽对的出句或者对句都具有独立性不同。当然,工对和宽对也有流水对这种形式,换句话说,流水对中既有工对,也有宽对。下面举一个例子。

王维的五言律诗《送梓州李使君》的颔联两句:“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由于“山中一夜雨”,才出现“树杪百重泉”的。出句是因,而对句是果,两句中缺少任何一句,意思都不完整。在语法结构上,上下联构成了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复合关系。如毛泽东少年时代撰自勉联: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对仗中另有一种借对形式。所谓借对,就是在对句中找不到适当的字来和出句同一位置的字相对的情况下,便借用谐音字来代替某一个字。例如孟浩然在《裴司士见访》这首五言律诗中的颈联两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出句的第四字“鸡”是动物,而第五字“黍”是植物:鸡和黍是两种东西;对句的杨梅是一种植物。如以工对要求,杨梅对鸡黍是不够工整的。但是这里作为借对,对句的第四字“杨”作“羊”的谐音,就可以和出句的“鸡”相对,而且和“梅”连起来也成为两种东西了,由不是工对而成为工对。

楹联中还有另外一些对仗形式,因为并不常见,也没有多大使用价值,这里就不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