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葳蕤菡萏怎么念(鎏鋆怎么读)

葳蕤菡萏怎么念(鎏鋆怎么读)

“子孑孓孒”这是“子”的兄弟姐妹吗?晕啦晕啦,快来学习一下

“茕茕孑立 沆瀣一气 踽踽独行 醍醐灌顶......”,大家还记得2019年火爆网络的这首歌《生僻字》吗?相信大家都跟着旋律唱起来了吧!橙子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了!里面的生僻词瞬间脱口而出,特别是曾经误认为“子”字的“孑”字,现在终于记住啦。同时今天橙子还发现了它的“兄弟们”,真的是容易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呀,不过今天橙子就要和大家一起好好来认识它们几兄弟啦!

一、“子”的详解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子:读作zǐ或zi,汉语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婴儿,引申指儿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女儿、太子等,又泛指人、臣民,还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结果实等含义。

◎ 果实、种子:菜~。瓜~儿。~实。

◎ 动物的卵:鱼~。蚕~。

◎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鸡儿~、猪儿~、狗儿~。

◎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

◎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

◎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

◎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 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苏轼字~瞻。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

◎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

◎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

◎ 名字后缀,表未成年人、年轻人。甘肃省文县以南、四川部分地方对未成年人小名后加此字,表示年轻人:小明~、兰兰~、军娃~、美蓉~。

◎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孔子的专称:子曰诗云。

◎对某些特定人(如:儿子)的称呼:小子,小子不赖。

◎ 姓。

◎角色,叫化子,戏子,学子,义子

二、“孑”的详解

孑:读作“jié”;字义为:

1、单独,孤单:~然一身。~遗生物(活化石)。

2、 (~孓)蚊的幼虫。通称"跟头虫"。

3、小。《宋史·尹焞传》:"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道德成于安疆,勿以小智孑义而图大功。"

4、 古同"戟",古代兵器名。

三、“孓”的详解

孑孓

孓:汉语汉字,拼音jué,与“孑”并用为“孑孓”(jié jué),蚊子的幼虫,是蚊子由卵成长至蛹的中间阶段,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身体细长,相对头部或腹部而言,胸部较为宽大,游泳时身体一屈一伸,俗称跟头虫。孑孓身体细长,呈深褐色,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以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呼吸空气。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农村大水缸里面,如果长时间不换水,仔细观察水里会有一些又短又细的小线虫,一伸一张地在游动,这种小生物就叫“孑孓”俗称【跟头虫】。时间长了线条变成逗号形状,最后身体变成一个圆球,慢慢地浮在水面上,其尾巴上有一条呼吸管道,需要到水面呼吸,受到惊吓又跑到水底,最后变成蚊子。所以词语【孑孓】就是特指蚊子的幼虫。

四、“孒”的详解

孒:是中国汉字,拼音是jué,总笔画3笔,“孒”是“孓”的古汉字,二者意思和读音完全相同,现在“孒”已经不怎么用。字义如下:

1、蚊子的幼虫。由蚊卵于水中孵化而成,其体细长,胸部较头部及腹部宽大,游泳时身体一屈一伸。通称跟头虫。《尔雅·释鱼》"蜎,环" 晋 郭璞 注:"井中小蛣蟩赤虫,名孑孓。"

2、形容肢体屈伸颠踬的样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景州 一宦家子,好取猫犬之类,拗折其足,捩之向后,观其孑孓跳号以为戏。"

拓展知识-蚊子的衍变过程

卵:蚊子的卵根据种类的不同可能产在水面、水边或水中三种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按蚊和家蚊,水边的如伊蚊。按蚊和家蚊约在二天内孵化,而伊蚊则在三至五天。

幼虫:蚊子的幼虫称为孑孓。孑孓用吸管呼吸。摄食有机物及微生物,口的刷毛会产生水流,流向嘴巴。这个时期约维持10~14天,经4次蜕皮后变成蛹。

蛹:蛹的形状从侧面看起来成逗点状。不摄食,但可以在水中游动。靠第一对呼吸角呼吸。经二天完全成熟。

成虫:刚刚羽化的蚊子会排出蛹便,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没有硬之前无法起飞(羽化)。雄蚊在羽化后24小时之内其腹节第八节以后全部反转180°完成交配姿势。交配的动作因种类而有不同,有的黄昏时刻在田野广旷之处形成蚊柱作群舞。蚊柱不一定单纯由一种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几种不同蚊种集合而成。此时雌蚊见到群舞光景,就飞近蚊柱与同种雄蚊交配离去。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后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体,形成交配栓于雌性交配孔内,但逐渐溶解,约于24小时后完全消失。一生只交配一次,后其一生(100多天后)产下的卵尚可受精。

蚊子的平均寿命不长,雌性为3-100天,雄性为10-20天。蚊子有雌雄之分,雄蚊触角呈丝状,触角毛一般比雌蚊浓密。它们的食物都是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需要叮咬动物以吸食血液来促进内卵的成熟。

“子孑孓孒”(zǐ/zi jié jué jué)的读音和意思相信大家现在很清楚了,同时“孑孓”(jié jué)是指蚊子的幼虫哦!

喜欢就记得点赞关注和转发哦,你们的认可是我继续的动力呀!奥里给!

读创副刊|一字卅年辨未明——陈寅恪“恪”字读音小议并质疑

◎黄延复(学者)

恪字的正音,按规范汉语自应读作kè,这一点大概是没有疑义的。但陈寅恪先生的尊讳,就我的记忆所及,包括他的一些老友至亲都称“寅què”或“寅quó”。较为可能的是,读que系方音。

遍查今古辞书(当然是指常见的较有权威的那几种),“恪”字音均应读“ke”。如:

《新华字典》(1985年商务版):“ke,恭敬,谨慎;恪遵。”

《辞海》(198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版):“ke,谨慎,恭敬。”

《辞海》(1947年商务版):“可郝切,药韵,本作愙,敬也。”

《康熙字典》(清):“苦各切,克各切,……礼之如宾也。又姓,本作愙,或省作㤩”

《集韵、广韵》(宋):“苦各切,克各切。”

《说文解字》(汉):“愙,敬也,从心,客声。……今俗作恪,苦各切。”

……

通常,如果某个字在历史发展过程形成有“多音”“特殊音”“专用音”等并存情况时,严谨的辞书是会加以注明的。例如“筠”字,历史上就有二音(yun、jun)。在人名中出现时就应本“名从主人”的原则(主人读哪个音,别人就应随着读那个音);再如“鋆”,有的辞书(如《新华字典》)注明“通读yun,但在人名里则可读jun音”。

但“恪”字,上述各辞书都未加特殊注解。所以专家们说:“全国都读洪音ㄎ母,没有读细音ㄑ母的”(赵元任语);“无论如何‘愙’是正体,恪是一般写法,它的读音,从古以来就读轲音……”(蒋天枢语)

但据笔者所知,眼下在一定范围里,把“恪”念成“que”音者,确实颇有些人。而且现在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例如前些年,笔者曾就此事函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回答说:“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此字只有ke音,所以我们在广播中也只读ke,至于其他人为什么读成que,我们不得而知”。可是1993年2月5日,中央电视台的一位颇有名气的播音员,在新闻联播中已经读que音了。(笔者惊讶之余,函询究竟,至今未予理睬)

现在把“恪”读成que音者,大都出在某些高等学校的高级知识分子层中,这是因为我国著名文史大师陈寅恪先生当年在清华任教期间,“全校上下”(有例外)大都称他为“Yingque”先生,现在坚持读“que”者,也大都是陈先生这一时期的同事或学生。如果你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则大都答曰“不知道”“大家都这么读嘛”“反正不错”……等。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而且不断地请教各种有代表性的专家。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回复。

⑴“误读说”。此可以赵元任先生(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人称“中国近代语言学的鼻祖”、陈寅恪先生的挚友)为代表:

……我那时是用英文写日记,记了“Y.C.Chen”,括弧里注“陈寅恪”。……到了八月二十日,才发现寅恪自己用的拼法,那天的日记上就写了去访“yinkoTchen”,陈的拼法当然就是德文的习惯,但是恪字的确有很多人误读若“却”或“怯”。前者全国都是读洪音ㄎ母,没有读细音ㄑ母的,而“却”、“怯”在北方读ㄑㄩㄝ。所以我当初也跟着人叫他陈寅ㄑㄩㄝ。……(《忆寅恪》,台北《传记文学》丛书之四十五;《忆陈寅恪》第26页)

⑵“跟读说”。即赵元任先生所说的“跟着人叫他陈寅ㄑㄩㄝ。”此说除赵先生外,还大有人在,其中之一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陈寅恪先生的学生,赵元任先生的及门弟子):“那个字应该念ke音,可是大家都叫他‘寅que’,我也跟就着叫了这些年。”(1983年访问记)

⑶“方音说”。此说又分两种:

(a)“南ke北que说”。即认为“恪”字在南方读ke,在北方读que。此说可以人民日报社陈封雄(陈寅恪先生的侄子)为代表。他回答笔者函询说:

……关于先叔父寅恪之恪字读音,一向有两种读法,即ke与que,前者较正确。吾家为赣籍,然先辈曾久居湘省。南音皆读ke,故先叔署名Y.K.,凡南音读ke之字,北方往往读que,如“的确”,“确实”之“确”。……(原信,1985年)

笔者又就此事函询陈岱孙先生,并顺便问及当年清华政治系教授卲循恪先生名字的读法,蒙答复如下:

……恪字辞书(甚至康熙字典)皆读ke,但陈寅恪、卲循恪二位名中之恪,又都习惯地读que,不知何故。这个字在福州方言中确是读ke,但在福州的方言中有的ke音的字,在普通话中又读为que,即如“确”字即如此。但又不是所有福州音读ke的字,都在普通话中读为que,如“磕”字。如果请教国文系老先生,不知能说出其所以然否。……(1992年原函)

(b)“南quo北que说”。即认为:“恪”字在南方读quo音,到了北方即“转化”为“que”了。笔者最近发现新当选的学部委员中,有一位名蒲富恪者,有的同志告诉我,蒲先生本人读恪为que,引起我极大兴趣,想问他本人,得悉他在美国。恰好乃兄蒲富全同志是我的邻居,便就近请教之。他说,这件事可不必问富恪本人,因为他比哥哥知道的多不了多少。富恪的名字是祖父起的,恪字在四川一带读quó音,”què”是到北方以后转化的。

持此说法者还有人民大学李光谟先生(清华研究院讲师、后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陈寅恪先生的好友李济先生的哲嗣),他在答复笔者的信中说:

恪字的正音,按规范汉语自应读作kè,这一点大概是没有疑义的。但陈寅恪先生的尊讳,就我的记忆所及,包括他的一些老友至亲(如俞大维、曾昭抡、傅斯年和家父等)都称“寅què”或“寅quó”(湖南一带的读音)这是事实。较为可能的是,读que系方音。我不清楚江西方音如何,但据我了解,湖南中、西两部是把“恪”读为quó的(如“quó守成规”)。陈先生同湖南曾家、俞家关系密切可能人们把这个地方音读法普遍化了,从而也就在普通话念成了què了。这个看法我曾同陈先生的朋友辛树帜先生(湖南人)的儿子,我的同事辛仲勤同志商议了一番,他倾向于我的这个假定。……(1982年原函)

根据以上各家意见,“误读”也好,“跟读”也好,“方音”也好,既然不符合当前汉语规范化的要求,就应该纠正过来才是。正如我们再也没有义务去遵从某些历史的或局部的“特例”而把“孔丘”读成“孔mǔ”,把“到哪儿去”读成“到哪儿kè”,把“来客了”读成“来qiě了”一样。退一步说,即便有些老先生一时改变不了或不愿意改变,那就照原来习惯读好了。只是不要一听见别人称“寅kè”,就认为是“不经”,急忙去纠正人家。因为这样势必造成人为的混乱现象。笔者这样说也不是危言耸听。据我所知,在一次纪念陈寅恪先生的会上,某校档案馆同志为了提供某些历史资料,把陈先生的名字读成“寅kè”,事后就接到与会老先生郑重其事的“更正”信;在某些高等学校中(主要是清华、北大、中大等),一些老先生常常“纠正”一些青年学生对此字的读音,不动脑筋的学生欣然接受,反过来又去纠正别人;喜欢动脑筋的人则觉得这与辞书上的标音不一致,无所适从;再如上面举的广播电台与电视台之间的矛盾,后者也可能是受了“名家指教”的原故。那么,如果另一个播音员又把寅恪读成“寅kè”,是算对还是算错呢……凡此种种,只能说是人为的混乱现象。

另有几个重要情况,应该提供出来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上引赵元任、陈封雄先生文函中都指出,寅恪先生自己用英文(或用其他欧美文字,大同小异)署名都用“Yinko(或Y.K.)Chen”,此点笔者亦有所见,在清华档案或校刊资料中,凡有陈先生外文签署者,无不如此。

当年学校或校领导与陈先生的来往书信中,亦均如此。如1946年校长梅贻琦先生致函在英国牛津大学的邵循正先生,请他代促寅恪先生返校,原函就有:Please transmit invitation For Professor Yinko Chen rejoin Tsinghua faculty next year ······(清华档案)

清华职工元老之一的毕树棠先生(已故)当年与国学研究院导师过从甚密。有一年,笔者往访毕先生,谈话中提到寅恪先生的名字,他脱口而出“Chen Yin ke”三个声音,我惊奇地问,为什么人家都称寅que,您却读ke。他说,我当年曾问过陈先生,他笑一笑说,其实读que是错误的,但那么多人非那样读,有纠正的必要吗?······(访问记)

国家语委的王钧同志在回答笔者函询时,曾做了多种分析,提供了许多有份量的情况,因为这是真正的专家意见之一,故录全文如下:

……关于“恪”字的读音确实奇怪,《广韵》苦各切,是溪母铎韵,宕摄开口一等入声字,没有理由读que,恐怕只能是姓名用字的特殊读音。丁声树编录、李荣参订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未收此字(ke、que二音具无);郭锡良编的《汉字古音手册》,在ke、que两个今音下都收了这个“恪”字,但《广韵》反切只此一个。我又查了《汉语大字典》,今音只注ke,《广韵》反切同。我又查了《集韵》,是“克个切”,《宋本玉篇》是“口个切”,均无合口三等反切。确实,当年鼎鼎大名的陈寅恪教授,全校师生无不知其大名Yin que,但他的自署是Chen Yin-ko……因为“名从主人”,陈先生自己不读que,只是别人读que,他“不予理会”罢了。不知尊意如何?……(1991年原函)

【作者简介】

黄延复,著名学者、教授,清华大学校史研究专家。1928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留校工作,2013年逝世,享年86岁。著作有《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梅贻琦先生纪念文集》《清华传统精神》《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清华园风物志》等。此外,还发表多种有关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高等教育史的论文,及人物特写、传记。

审读:孙世建

中国百家姓40个生僻字 一般人读不出10个

在我国百家姓中,有很多冷僻姓氏,有些姓氏的字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读音。在生活中也很少出现在我们周围。所以有些姓氏大家都不知道。比如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40个姓氏冷僻字,你能准确念出几个?

翾,翯,沵,粲,㑇,

頔,畋,暐,瓛,洨,

蒴,焮,蘋,鋆,燊,

㬊,㱔,璩,邝,雒,

峇,龑,肜,濬,彧,

臺,庹,奭,笪,亓,

殳,夔,逄,蒯,禤,

郇,隗,賁,麴,厍。

上面这40个姓氏你读准了几个呢?有没有读出10个字?先别看下面注音。

1(xuan一声)(he四声) (mi 三声 )(can四声)( zhou四声)

2(di二声)(tian二声)(wei三声)(huai二声)(xiao二声)

3(shuo四声)(xin四声)(pin二声)(yun二声)(shen一声)

4(huan三声)(suo三声)(qu二声)(kuang四声)(luo四声)

5(ba一声)(yan三声)(rong二声)(jun四声)(yu四声)

6(tai二声)(tuo三声)(shi四声)(da二声)(qi二声)

7(shu一声)(kui二声)(pang二声)(kuai三声)(xuan一声)

8(huan二声)(kui二声)(ben一声)(qu一声)(she四声)

能认出一半以上的,我估计没几个。中国文字深似海呀!博大精深来形容有一点不过。

煚、劢、悫…新生名字太生僻,老师:点个名太难了

收录于话题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闽南日报

经历了“超长假期”,

在家与孩子斗智斗勇八百回合之后……

上周

终!于!解!脱!了!

(网络图片)

把“神兽”关进学校

可真为难诸位老师了

这不,开学后

有不少老师被新生的一些名字给难住了

(网络图片)

孩子起名考倒老师

“煚”“劢”“悫”“嫕”“彧”“璿”,不仅笔画多,读音也容易读错。三个土的“垚”,四个火的“燚”,这些生僻字反倒算是常见字了。

像璿,并不是读“rui”,而是读“xuán”,美玉之意。煚则读“jiǒng”,日光之意。彧读作“yù”,基本字意指有文采等意思。

名字笔画多,也是不少孩子头疼的问题。“妈妈,你为什么给我取这么多笔画的名字?”二年级学生蔡馨然回家就跟妈妈抱怨起来。刚开始上学,老师都会要求孩子要先学会写自己的名字,第一天布置的作业,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写好,为此蔡馨然花了半个小时才把名字写了10遍。

记者从学校的一些名单发现,新生中名字里笔画多的不少,例如鋆、璟、曦、璨、澜、瀚、麟,笔画都在15画以上,结构也相对复杂。采访中,不少二年级的孩子表示,因为笔画太多,自己的名字也常写不好。

“一些生僻字,刚开始确实有些念不出来。为了不在课堂上叫错孩子的名字,一些不好记不好念的,有经验的老师都会事先去查字典。”芗城实小教师杨炳光说。

网友“不二”建议,家长给孩子起名字最好是笔画少,容易记。名字复杂时常会被叫错,有的还会因为名字的谐音被同学嘲笑,“曾经因为试卷来不及写名字,还被老师罚抄50遍。每次考试,别人都做好几题了,我才写完名字。”

“孩子的姓名多为家长给孩子的美好寄寓,有的是根据家族族谱传承下来,有的则是包含了家长对某种事物的情感。”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育系郑晨寅教授说,“引用生僻字来彰显文化应该是少数,更多的是根据字义赋予孩子一生顺遂的愿望。”

话说,

家长们也别嗨过头了

别忘了,

小朋友的作业还等着你呢

你们感受下

“贿赂”“妨碍”“肇事”“秦桧”“恻隐”

“部署”“脍炙人口”“磕巴”“卑鄙”“尴尬”

这十个词,

你能写出来几个?

所以说,这年头

辅导作业前不先掏出字典

都不敢轻易教小朋友写作业

家长时常提笔忘字

近日,记者在几个微信群里转发这组词语书写小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肇事”“部署”“磕巴”“卑鄙”这几个词错误率最高, 10个词语全部写出来的只有3个人,而且均为老师。

“很多字有印象,可是写不出来。”在测试者提供的纸上,有些只写出半边字,有些反复涂改。“写出来后感觉又不对,怎么看都觉得怪怪的。”测试者小俞说。

不仅是笔画多、生僻字不会写,一些常用字也常会有提笔忘字的情况。“用惯了电脑打字,涉及一些笔画笔顺的书写更是依赖手机百度。”宝妈红娟说,“像未雨绸缪、磕磕碰碰、惆怅、叫嚣这类词语,虽然笔画不多,可是孩子问起来还是想不起来。”

提笔为何频频忘字?越来越缺乏的写字机会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现在汉字输入法方式多种,语音随之兴起,办公也强调无纸化,纸和笔逐渐被取代或弱化。” 在企业上班的邹敏说,“写材料都用电脑,工作交流也大多通过微信群。等到要书写的时候,提笔忘字现象就不奇怪了。”

“我都不记得上次手写字是什么时候的事了。”从事建筑行业的吴家美说,最近一次手写字是女儿上幼儿园填写的一个表格,“手写的机会少了,一些字就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字如其人,字是我们第二张脸。”退休语文老师王慧玲表示,群众应该提高对汉字的重视。写一手好字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汉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育系郑晨寅教授告诉记者,汉字记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汉字不光有记录功能,其字形和字音、字义有一定的联系,是人类文明的载体。”郑晨寅说,在教学中他们特别强调学生的汉字书写。“我们要求学生要‘识繁写简’,不仅要认得繁体字,还要把简体字写好,写美。”

本报记者:陈晓云

值班编辑:林思赓 徐镜正

值班主任:杨奕

来源:闽南日报

直击深圳马拉松:国内冠军-狄鋆

今天(12月17日)上午8时,2017深圳国际马拉松将在深圳市民中心开跑,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万名跑友参与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6公里跑3个项目。

恭喜狄(dí)鋆(yún 在人名中亦读jūn)获得国内选手冠军!

第二周其祥,第三游培泉。

这是他连续四周的第四场马拉松!

11月26日 仙居绿道马拉松 2小时30分获得冠军

12月3日 张家港马拉松 2小时24分刷新PB

12月10日 广州马拉松 2小时22分11秒刷新PB

12月17日 深圳马拉松 2小时22分06秒刷新PB

狄鋆,31岁,业余选手,2015年开始跑步,2017北马225,2017南马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