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带涟漪的成语(漪的成语)

带涟漪的成语(漪的成语)

2022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一、生字

昼zhòu(昼夜、白昼) 耘yún(耘田、耕耘) 桑sāng(桑树、蚕桑) 晓xiǎo(拂晓、知晓)

供gòng(供奉、供品) 稚zhì(稚气、幼稚) 漪yī(涟漪、清漪)

二、多音字:横héng(横线、横行霸道)hèng(蛮横、飞来横祸) 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 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供养 gōng提供、供应 兴xìng兴致勃勃、高兴 xīng兴奋、复兴

三、形近字: 昼(昼夜)耘(耕耘) 晓(报晓)

尽(尽头)耕(耕地) 浇(浇水)

四、词语: 昼夜 耕耘 沧海桑田 报晓

五、近义词:四时—四季 童孙—儿童 信口—随口

六、反义词:昼—夜 晓—晚 寒—暖

七、古诗详解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家”,亦称“南宋四大家”。著有《石湖居士诗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大人们日夜忙碌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荫下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日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还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译文:初夏,农民白天在田里除草,夜晚回来搓麻绳,农家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地也不会织布,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下学着种瓜。

注解:①昼(zhòu):白天。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⑤解:理解,懂得。⑥供(gòng):从事。⑦傍:靠近。⑧阴:树荫。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主题:《稚子弄冰》一诗主要写了天真稚气的孩子把冰块当作乐器敲打玩耍的情景,展现了儿童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孩子将夜间冻结在盆里的冰块取出来,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在地上,发出如玉石破碎一般的声音。

注解:①稚(zhì)子:幼小的孩子。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晓:早晨。③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④钲(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⑤馨(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⑥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作者介绍: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主题:《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主要写了一个牧童骑牛吹笛晚归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草满池塘、山衔落日、牧童晚归)

译文: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解:①陂(bēi):池岸。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③浸:泡,使渗透。④漪(yī):水中的波纹。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⑥腔:曲调。⑦信口:随口。

八、课后题解:

1.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参考答案】

◆小孩子们虽然不会像父母一样耕田、织布,但是他们也有一颗热爱劳动的心。他们来到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挖坑、播种、填土,他们认真学种瓜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寒冬的早晨,一个小孩子早早起床,来到院子里,将昨天夜里冻结在金属盆中的冰轻轻取出。彩色的丝线穿过冰块,被小孩儿提在手中当作钲来敲打。

◆余晖中,一个牧童优哉游哉地横坐在牛背上。他手拿短笛,随意地吹着不成调的曲子,是那样的自在惬意。

这些都是对儿童生活情景的描写,如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在严寒天气脱冰当钲玩耍、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吹笛子,写出了儿童生活的悠闲、快乐。

2.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炎热的夏天,农村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天刚蒙蒙亮,男人们就戴上草帽、扛着锄头来到田间除草,开始了一天的辛苦劳作。中午,虽然太阳火辣辣的,男人们汗流浃背,但是一想到秋天五谷丰登的丰收景象,他们干起活来更有劲儿了,心里也甜滋滋的。

男人们下地后,女人们也没闲着,打扫庭院、照料牲畜、看管孩子,忙完了这些事情后,就坐在纺车前,开始纺线。那“吱呀吱呀”的歌声一直唱到傍晚。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果然如此。你瞧,那些孩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凑在一起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种瓜呢!一个播种,一个填泥土,一个浇水,像模像样的。人们匆匆吃过晚饭,又干起了搓麻线的活儿,一直忙到月明人静的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伴着一阵阵虫鸣,进入梦乡。

《稚子弄冰》

清晨,太阳刚露出头,小男孩就起床了。只见他六七岁的模样,头发乱蓬蓬的,身穿小红袄,急急地奔向院子里。那里藏着铜盆,冻了冰块。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眼前。 “大功告成!”小孩子高兴得差点儿蹦起来。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

他一手提着冰块,一手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那悦耳的声音犹如玉磬,穿过树林在回响。小孩子被这美妙的声音陶醉了,边敲边舞,不亦乐乎。也许是敲得太得意了吧!忽然,冰块从他的手中滑落,像玉石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小孩子手中空留着五彩线,懊恼地望着地上的碎冰。

《村晚》

碧绿的青草在满溢的池塘边摇曳,远方青山衔着落日映在一片清凉的波光之中。远处,有一个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正走在回家的途中。他手中拿着一支短笛随便吹着,虽然不成曲调,但那悠扬的乐声能传得很远很远,仿佛连小鸟也随着他的乐声翩翩起舞了。

语言实践:假如你的弟弟读了《稚子弄冰》这首诗,对诗中儿童“脱晓冰当银钲”的游戏很感兴趣,他希望你能给他仔细讲讲这个游戏的玩法,你要怎么说呢?

首先,在冬天把盛有水的脸盆放在外面,让水结冰。然后把冰从盆里取出来,最后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五年级语文第一课 : 巧用“涟漪”, 给作文加分!

涟漪[lián yī] 释义 :形容水面上被风吹起的细小波纹

近义词:荡漾. 动荡 .悠扬 .泛动. 飘荡

反义词:静止.平静

例句:1.石头落入平静的湖中,砰的一声,泛起阵阵涟漪。

2.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

3“涟漪”一词的适用场景

1)景物描写

1. 雨点掉在河塘中,泛起了无数涟漪,就好像是金鱼头上的花朵。

2. .那小池塘里, 一条金鱼浮上水面来,激起一片涟漪,清脆的一声响。

3.春风化雨,在宁静的小河泛起阵阵涟漪,两岸柳絮轻舞,莺啼花香。

4.群山映出美丽的光彩,溪流也泛起闪闪涟漪。

5.雨滴儿像颗颗珍珠,一把把洒在河面上,平静的水面泛起粼粼的涟漪。

2)外貌描写

1. 姥姥脸上的皱纹像湖面上的涟漪漾开来。

2. 他长得眉清目秀,笑起来的时候宛若一盆清水泛起的涟漪,淡淡的,却又不乏笑意。

3..然他突然睁开了眼,眸光清涟漪漪,明灿奕奕,澄湛似碧波粼粼的深海,温润若皓然皎皎的朗月。

4..他金色的眼眸中似乎泛起了一阵浅青色的涟漪,如同蒙上了一层浅青色的薄雾。5.他那铁青的脸色,就像顿时解冻的冰河,笑靥像春风中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沿着鼻翼和眼角荡漾起来。

3)心理描写

1.她慈爱的脸庞一笑,似乎在我心里激起涟漪.

2.看着手中厚厚的信纸,她的心里不禁泛起了涟漪。

3. 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4..一些无形的手指, 宛如悠闲的微风, 拨弄我的心弦,奏出涟漪之声。

5.我只觉得那一丝悸动,就如同一滴水,落在了那内心久已平静的水面,荡起了涟漪,然后越来越大。

4)比喻句

1.快乐好似扔入池子里的一颗石头,会激起不断扩散的阵阵涟漪。

2.远处的梨花如朦胧的云霞浮绕在前方,融合于蓝天,恰似朵朵莲花在碧绿的涟漪间浮动,娇柔而美妙。

3.他紧逼而来,旋转乾坤戟,道道圆弧光刃向四面八方斩去,如同涟漪一般。

4.它们的战争惊起更多的涟漪。

5.金色的阳光穿过卷着的青草,荡起涟漪,就象涌进的潮水一样。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突破:填写成语

一、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百姓①________________,少年时他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②________________,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他就对父母说,他要学农。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③________________,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 ),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迅速取得进展的原因,是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集中出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 )的地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语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 ),俨然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的领头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心。

2.请依次填写出文中括号内空缺的成语。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阳已经升高了,山路两旁的细草上,露水还没有干,而一味清凉触鼻的绿色草气,和入在桂花香味之中, (1) 。朝我们去的方向看去,冈峦起伏,纵横交错 。这五云山,实在是高。立在庙中阁上,开窗向东北一望,湖上的群山,都像是青色的土堆了。本来西湖山水的妙处,就在于它比舞台上的布景又真实伟大一点,而比各处的名山大川又整齐渺小一点。而五云山的气概,却又完全不同了。以其山之高与境之僻,一般脚力不健的游人只能 (2) ,就在这一点上,五云山已具备着名山的资格了,更何况前面远处,就是自古以来 (3) 的钱塘江呢?所以若把西湖的山水,比作一只锁在铁笼子里的白熊,那这五云山峰与钱塘江水,便是一只深山里的野鹿。笼里的白熊,是只能满足满足胆怯无力者的冒险雄心的;至于深山里的野鹿,( )。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着 的历史文献。要想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离不开考古。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珍品,更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甘泉。在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重大的考古发现_ 。许多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起,就是一个勤劳智慧、 、勇于探索的伟大民族。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对考古学者而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探索发现、求得真知的驱动力。他们钻深山、探遗迹,一把手铲、一支毛刷,风餐露宿,不改初心。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中国考古因立足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历史的探索而高瞻远瞩,因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而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考古事业的春天里砥砺奋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4.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______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______,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______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涤荡殆尽。

5.在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黔东南,山连山。此间的台盘村近来因办在村里的篮球赛而备受关注。因为赛场氛围热烈,有人将之与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做比,“村BA”之名不胫而走。

贵州“村BA”足够火热,动辄上万现众,线上线下人气爆棚。最火爆的几场比赛在短视频平台上都进行了现场直播,反响热烈。 ① ,比赛水准并不高,远不及一些三对三业余篮球赛。这个比赛没有明星,没有赞助商,遑论传播与营销。它本质上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业务竞争,属于当地农民的自娱自乐。

贵州“村BA”也足够特别,看似不成章法实则井然有序、自成一体,当地人乐在其中、为之疯狂,氛围感直接拉满:看台上 ② ,不少人只得自备马扎、板凳;前排的席地而坐,身后的踮脚张望,更有人搬出梯子、踩上凳子;当地特有的斗牛号子“鸣——鸣——”响彻全场,夹杂着敲击锣鼓甚至锅盆的助威声、带着浓浓乡音的现场解说声……环场四顾满满当当,氛围堪比职业赛场。这一番热闹景象,足以给人美好预期;以“美丽乡村”之名,让“村BA”在各地开花结果,更好满足乡亲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以群众 ③ 的方式激发乡土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村BA”启示我们,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滋养,绝非朝夕之功,绝非简单输入,而需要在田野上、村庄中找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可以是体育,可以是艺术,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舞蹈、可以是文学,可以是一切生长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的花朵。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婉转流丽的昆曲唱腔在 ① 的古建筑间萦绕。台、廊柱、台阶、包厢等处安装的LED冷光源,藏在戏台上的升降多媒体纱幕投影,增强了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互动,营造出“沉浸式”的观演体验。

4月19日晚,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正乙祠戏楼以崭新的姿态重张开业,源远流长的昆曲与古色古香的戏楼融为一体,以最具历史感的形式,将昆曲艺术的美学韵味展现得 ② 也将2022年“会馆有戏”京彩西城春季演出季活动推向高潮。

正乙祠戏楼坐落于前门西河沿大街220号,是中国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戏楼,保存基本产完好已有3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近百年来,梅兰芳、谭鑫培等名家在此粉墨登台,在中国戏曲演出史上留下 ③ 的一笔。

2021年,正乙祠戏楼正式启动重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建筑特色和历史质感的同时,对小院进行了彩画补彩和重新粉饰。这里不仅有古朴的青砖灰瓦、粉饰一新的红色游廊、“柿柿如意”“花开富贵”“松鹤延年”的吉祥纹饰,还有机会登堂入室的今人,更有机会再闻百年前的清音雅乐。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 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 ② ,凝聚成中华文化 ③ 的历史长河。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中华传统典籍,是五千年象形文字垒起的一座座精神高峰。多攀登这样的精神高峰,登高望远,于我们个人,可以拓展拓宽自己的人生长度和宽度;于我们民族,可以夯实精神厚度,进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从① 的塑像上仰视诸葛孔明的容颜,从斑痕累累的碑碣上聆听三国时代的回音,从彩绘的梁柱上感受历史的冷暖。在这里,有生者与死者的真诚对话,有对智慧之星的敬仰和崇拜。在这里,诸葛孔明的名字没有在人们的祈福中被呼唤为神灵,没有在咒语里被念叨为驱邪的利器。② 的焚香叩拜,为的是表达对一脉精魂的亲近,接受一次智慧的洗礼;朝野名流挥毫泼墨,为的是与先贤进行真挚的交流。

风霜岁月改变了历史的印痕,但湮没不了诸葛亮曾经铸造的荣耀。在世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奇谋巧计的策略家;是雄才大略的外交家;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是运筹帷幄、能谋善断的军事家。他“忠以效国、慎以处事、谦以纳言、平以待人、严以律己、俭以养德、勤以职守”的高尚品格和修身治国的道德风范,给后人留下了一份③ 的精神财富!

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裁剪,给家中增添 ① 的期待——是窗花。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戴着老花镜盘腿而坐,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花团硕大、 ② ;菜花清淡素雅,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伫立;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婀娜多姿,鲤鱼跃出水面……她能剪出 ③ 的休憩场景: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她们讲出的串串故事拴住了一帮穿肚兜的姓娃;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旑旎多姿的窗花舞得虎虎生风,团圆祥和的喜气笼罩千家万户。新年的热闹活络刚刚过去,春天的细雨悄然而至。

雨是人的离愁别绪,丝丝缕缕,声音沙哑,柳条摇曳着,这也是四月里的天。清明,清清明明的记忆,是不肯抹灭或是减持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光明媚,烟雨纷纷里,人影浮动的是愁容倦意,或是故人不再,或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解解料峭中的春寒,暖暖身上的湿衣。

1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条山路是沿着文谷河修的,河直行,路也直行,河拐弯,路也跟着拐弯, ① ,不肯离开半步。文谷河从阳关山最高峰下来之后,自西向东,流经几座大山几道大沟,最终汇入汾河。( ),所以只要跟着河流就能出山。在我小的时候,木材厂砍下的圆木都是放进河里,顺流而下带出山的,放排人站在木排上点着竹竿。那时候,我经常会骑在一截圆木上跟着河流漂一段再爬上岸,在岸边看着那些滚圆笔直的木头在河道里拥挤着,谈笑着, ② ,结伴而去。冬天,河道结冰,白色巨蟒一般蜿蜒在山间,那些圆木则一路滑着冰,照样呼啸着出山。

河流在视野里若隐若现,有时就在脚下,有时又钻进河柳丛中。即使看不见它,却仍然可以嗅到水的气息,听到哗哗的水声,你觉得离它很远,又仿佛 ③ 。河流两边青草夹岸,蒲公英携伞飞行。偶见有白色的巨石挡在河道中间,河流也是欢快地侧身而过,并不上前挑衅。

11.在文中横线填入恰当的成语。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是人类一次穿越欲望的思想之旅。在很大程度上,一部世界文学史也可以看作是人类努力成为欲望主体的心路历程。那些名垂史册的文学杰作,大都是揭示人被欲望所奴役的悲剧: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表现了权力欲,《奥赛罗》表现的是爱欲,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表现了财富欲,司汤达的《红与黑》表现的是名利欲……虽然这些不同种类的欲望存在什么高下之分,它们让生命主体为欲望这只看不见的手所控制,成为一个失去自我的道具这点上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人类总是怀着一种“失乐园”的惆怅,而将遥远的童年时代看作一去不返的天堂。如果说回忆是让万物美化的一种方式,那么这种方式的最佳体现非童年记忆莫属。童年因此总是被“合理”地予以粉饰,呈现出一幅美好的景象。如同旅途疲惫的游子,总是需要用故乡来 ① ,为了抗拒在现实中被欲望拉扯的痛感,我们需要不断编织关于纯真年代的童话,找回生命的动力。作为人类智慧的最佳表现,艺术文化理所当然地为这种人文畅想 ② 。于是,在古往今来的诗人文豪的言谈中,除了有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和“天下之致,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相关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亦是 ③ 。

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从我国东北到西南,从华北和黄淮海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收获一派繁忙景象。面对丰收的景象,人们 ① 。在这丰收的喜悦背后,离不开在粮食领域长期默默耕耘的功勋模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袁隆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_② ,创造性地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几十年来,袁隆平领衔的科研队伍接连攻破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世界纪录一次次被刷新。

袁隆平生前常说起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如今,袁隆平终于③ :我国稻谷生产量世界第一,2021年达2.128亿吨,其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一半,累计种植面积超过6亿公顷;从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杂交水稻已被推广到数十个国家或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超过700多万公顷。

1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它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品”。中国自古虽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 ①,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便是成长于斯;也不缺少各种精美的制造品,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亦曾经是西方贵族的奢侈品。这些“中国制造”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② 的诗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③ 、一丝不苟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精彩的更多故事,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求人们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这些大国工匠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14.请在文中三处空白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铭记历史,就要勿忘国耻。没有哪一个站起来的国家会丢掉自己的历史。从成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到确认英烈名录,再到整理抗战档案,捍卫民族记忆,牢记伤痛历史。这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世人看清侵略者的罪行,为了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为了凝聚知耻而后勇的力量。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任何对历史的美化、篡改,也要时刻提防淡忘历史、轻视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就有可能让悲剧重演。

着眼当下,我们要珍惜现在___①___的和平。我们必须看到,今日的和平与繁荣,是英烈用无数鲜血换来的。和平来之不易,这既是发展的必要环境,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企盼。纵观世界,战争的土壤没有被彻底消除,地缘与安全冲突加剧。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正是为了凝聚全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强大力量,防止战争____②____。

开创未来,就要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最深的悼念是铭记,最高的致敬是奋进。民族复兴的伟业未竟,中华崛起的使命在肩,正值青年的我们,____③____。让历史照亮未来,就要让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新征程上熠熠生辉,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更好弘扬,实现前人未曾实现的梦想,创造前人未曾创造的奇迹。这是对历史的最好告慰。

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______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______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______。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1、①颠沛流离 ②少不更事 ③呕心沥血

2、第一空:赞不绝口 第二空:风格各异 第三空:遥遥领先

3、①沁人心脾 ②望洋兴叹 ③闻名遐迩

4、浩如烟海 层出不穷 自强不息

5、①震天动地 ②震耳欲聋 ③振聋发聩

6、①实话实说(或平心而论) ②座无虚席 ③喜闻乐见

7、①雕梁画栋;②淋漓尽致;③浓墨重彩

8、①浩如烟海(卷帙浩繁、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②字里行间 ③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9、①栩栩如生②芸芸众生③永不磨灭

10、①喜气洋洋 ②雍容华贵 ③悠然自得

11、①如影随形 ;②熙熙攘攘(或:摩肩接踵);③近在咫尺

12、①聊以自慰\聊以慰藉②鸣锣开道\摇旗呐喊\添砖加瓦③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俯拾即是

13、①喜笑颜开 ②呕心沥血 ③得偿夙愿

14、①能工巧匠 ②耳熟能详 ③精益求精

15、①来之不易;②卷土重来;③任重道远

16、耳熟能详 潜移默化 一蹴而就

五年级语文第一课 : 巧用“涟漪”, 给作文加分!

涟漪[lián yī] 释义 :形容水面上被风吹起的细小波纹

近义词:荡漾. 动荡 .悠扬 .泛动. 飘荡

反义词:静止.平静

例句:1.石头落入平静的湖中,砰的一声,泛起阵阵涟漪。

2.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

3“涟漪”一词的适用场景

1)景物描写

1. 雨点掉在河塘中,泛起了无数涟漪,就好像是金鱼头上的花朵。

2. .那小池塘里, 一条金鱼浮上水面来,激起一片涟漪,清脆的一声响。

3.春风化雨,在宁静的小河泛起阵阵涟漪,两岸柳絮轻舞,莺啼花香。

4.群山映出美丽的光彩,溪流也泛起闪闪涟漪。

5.雨滴儿像颗颗珍珠,一把把洒在河面上,平静的水面泛起粼粼的涟漪。

2)外貌描写

1. 姥姥脸上的皱纹像湖面上的涟漪漾开来。

2. 他长得眉清目秀,笑起来的时候宛若一盆清水泛起的涟漪,淡淡的,却又不乏笑意。

3..然他突然睁开了眼,眸光清涟漪漪,明灿奕奕,澄湛似碧波粼粼的深海,温润若皓然皎皎的朗月。

4..他金色的眼眸中似乎泛起了一阵浅青色的涟漪,如同蒙上了一层浅青色的薄雾。5.他那铁青的脸色,就像顿时解冻的冰河,笑靥像春风中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沿着鼻翼和眼角荡漾起来。

3)心理描写

1.她慈爱的脸庞一笑,似乎在我心里激起涟漪.

2.看着手中厚厚的信纸,她的心里不禁泛起了涟漪。

3. 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4..一些无形的手指, 宛如悠闲的微风, 拨弄我的心弦,奏出涟漪之声。

5.我只觉得那一丝悸动,就如同一滴水,落在了那内心久已平静的水面,荡起了涟漪,然后越来越大。

4)比喻句

1.快乐好似扔入池子里的一颗石头,会激起不断扩散的阵阵涟漪。

2.远处的梨花如朦胧的云霞浮绕在前方,融合于蓝天,恰似朵朵莲花在碧绿的涟漪间浮动,娇柔而美妙。

3.他紧逼而来,旋转乾坤戟,道道圆弧光刃向四面八方斩去,如同涟漪一般。

4.它们的战争惊起更多的涟漪。

5.金色的阳光穿过卷着的青草,荡起涟漪,就象涌进的潮水一样。

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喜欢秋天这美好的季节,爱它的红叶黄花白菊,也爱它的蓝天浮云芳草。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唐·王昌龄《塞下曲》

我更爱清澈见底的一泓秋水。小时候,家乡深秋的小河池塘山溪,水流是澄澈的,清凌凌、亮汪汪,叮叮咚咚唱着欢快的歌儿,一路蜿蜒至我的心间。掬上一捧入口,清冽甘甜,神清气爽;望上一眼濯目,秋波荡漾,深情款款......

秋水的色调是碧冷的,那样的颜色蓝得让人牵魂,我常常面对着一泓碧蓝的秋水痴痴地怀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年轻的王勃风流倜傥,他在《滕王阁序》里差不多把华丽的辞藻都罗列尽了,大出了一回风头,少年的孤傲轻狂和才华横溢,在他的这篇骈文里展示得淋漓尽致。可我极喜这两句,动静结合,秋天的意境全都显现出来了。

27岁那年,他溺水的时候一定是秋天吧,那是一泓碧冷的湖水,蓝得令人有些心悸,他写出了秋水长天的碧蓝与寥廓,却最终融与这一碧秋水,也算是一种美丽的结局了。

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水极富灵性,令人忍不住化作一尾游鱼,投入其中,与之融为一体,且歌且舞自逍遥。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诗仙李白被洞庭湖秋水的夜波所诱惑,幻想着乘着清幽的流水直上青天呢。还是向洞庭湖赊来几分月色,一叶小舟乘着清风明月,驶向白云边,买来朦胧的微醺吧。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诗佛王维在郁郁苍苍的寒山下,在茅舍小院外倚杖伫立,怅望一湾秋水潺潺奔流,迎风细听暮色里的寒蝉一声声吟唱。

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

几家村落几声砧。

——《减字浣溪沙》

北宋词人贺铸词里的秋水秋色更有清婉的韵致,让人念起故园情深。清澈的秋水映着斜阳,漾起道道金波。一片落叶簌簌的树林展现在眼前,横隔着淡淡的一抹远山。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落,隐约传来农妇断断续续的砧衣声。

翠簟一池秋水,半床露、半床月。

——《霜天晓角》

南宋的王沂孙望着碧潭里的一池秋水,蕴满半床清露半床明月,那空灵那禅意令人品味至今。

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

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

风起,风起,棹入白苹花里。

——《如梦令》

元末明初刘基描绘的秋水美得令人心醉,一抹斜阳映着凸起的沙滩,悠闲的白鸥在草滩上觅食,一叶乌篷小船驶来,欸乃一声,半江秋水微漾。风起了,浪来了,飘飘荡荡的船儿转眼划入浮萍芦荡里......好美的一幅秋景图啊!

秋水之滨,常有伊人飘逸的身影伫立,让人浮想联翩,心旌飘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诗里描绘的“秋水伊人”意象,让我们且歌且吟,苦苦追寻了两千余年。美人临水,总有无限风光、无穷风韵。北宋欧阳修在一阙《蝶恋花》里云:

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秋水畔采莲的江南少女更美,罗袖轻舒,玉腕上的金钏叮咚作响,她绰约丰姿和婀娜身影倒映在湖水上,羞煞了娇艳的莲花。她纤手采摘莲藕,藕丝缕缕,撩起情思绵绵。南宋的杨冠卿在《美人隔秋水》一诗中说:

美人娟娟隔秋水,寂寞江天云雾里。

中间消息两茫然,咫尺应须论万里。

元代的赵孟頫也说:

美人隔秋水,只尺若千里。

可望不可言,相思何时巳。

都是说美人隔着渺渺秋水,美得如梦如幻,咫尺千里,可望不可即。所以才有“望穿秋水”这则成语,元人王实甫在《西厢记》里曰:“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这相思怎一个“苦”字了得!

秋波也有无限韵味,它原指秋风中的水波涟漪,清澈明净,婉转漾动。可在古人诗词中,秋波却演变成了女人波光流转、脉脉含情的眼神。最早以“秋波”形容眼神的,当数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唐儿歌》中有“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的妙句,双瞳剪水,形容眼神的清澈。不过,李贺是用来形容男孩子,即诗中的“杜家小郎”。用“秋波”比喻美人眼睛的,最典型的是北宋词人王观,他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上片中云: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后人化为“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之佳句,将绿水青山比作婉约女子的眉眼,似水盈然,情思百转,雅丽清绝。而最撩情的,应是南唐后主李煜为小周后写的《菩萨蛮》,其中一首写道:“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这火辣辣的眼睛着实厉害,让动了真情的李煜为那勾魂摄魄的“秋波”,不顾一切,沉迷其中。

秋水无痕清见底。

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

——北宋.谢逸《渔家傲》

秋水是清澈的是纯净的,一泓粼粼秋水是秋天最美的眼睛,带给我们那么多诗情画意,那么多秋思绵绵。秋天里一定有更美丽的故事,就让我们偷得浮生半日闲,在秋水长天下、落霞孤鹜里,寻寻觅觅,捡捡拾拾。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