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夏至的“至”,是什么“至”?(把自然讲给你听)
来源:【人民网】
制图:陈晓劲
夏至的“至”,强调的是天文意义上的极致。这一天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为一年中最长,太阳高度角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
6月21日,是今年的夏至。
夏至的“至”是什么意思呢?是到来的意思吗?其实,这里的“至”指的是“极、最”,强调的是天文意义上的极致。“极致”,其中又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北半球白昼时间在一年中最长。夏至当天,除海南等地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为一年中最长,且昼长均大于夜长,越往北昼越长。如哈尔滨日照时间在16小时左右,南京可达14小时,即便在海口,也有13小时。
第二层含义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球地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日晷,是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夏至这天,太阳光直射日晷的晷针,无法形成影子以在晷面上指示时刻——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此时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区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至这天,太阳高度角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
事实上,整个二十四节气都与太阳高度角紧密相关。古人发现,随着太阳的移动,物体的影子也会相应移动。利用仪器,他们还慢慢发现了日影最短的夏至和日影最长的冬至,并通过测量相邻两年的冬至时刻,确定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接着,又利用日影长短变化规律,结合气候寒暑变化规律,确立了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逐渐勾勒出一年四季的图像。
日照时间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那么夏至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呢?其实,因为光照时间长、地表太阳辐射充足,夏至时气温确实会比较高。但夏至之后,因太阳光照将向南再次“扫描”北半球,热量还会继续积蓄,之后我们才会迎来夏季最热的两个节气——小暑和大暑。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气温的高低,气象学给出了标准: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者超过35摄氏度时称为高温,达到或者超过37摄氏度时称为酷暑。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夏至虽热,却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候。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本报记者李红梅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1日 17 版)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冬至的“至”到底是啥意思?
今天(12月22日)是冬至。“冬至”是我国传统的24节气之一,也是国人最重视、最有故事的一个节气,“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更是证明了这个节气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中的“至”是什意思?到底是“冬天到来”的意思?还是“冬天止步”的意思?
冬至在民间还有个别称叫“冬节”,它不但是个节气,而且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这个说法缘自,在周朝的时候,把冬至当成一年的开始,也就是元旦。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元旦),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在古代还有“日短”或“日短至”之别称;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那么冬至的“至”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所以说,从这层意思上讲,这个“至”是“阴气大限来到”的意思,从冬至开始“阴衰阳盛”,也预示着春天不远了。
另外,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从这层意义上讲,这个“至”还有“回家”和“归来”的意思。
所以,自古以来,冬至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作为阴阳的重要转折点,其重要性不亚于新年,所以就有了“冬至大于年”的说法和“年终有所归宿”的重要寓意。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古汉语中的“致”字义项详解,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122.致(1)送达,送还,交还
【成语】
悬车致仕
【例句】
寡人之爱弟。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柳教传》)
(2)表达,传达
【成语】
做张做致
推心置腹
【例句】
①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祭十二郎文》))
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③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说,回答
【例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石壕吏》
(4)获得,得到
【成语】
推陈致新
操赢致奇
格物致知
【例句】
①余幼好书,家贫难致。(《黄生借书说》)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③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狱中杂记》)
④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墨池记》)
⑤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谭嗣同》)
(5)招致,招引,引来
【成语】
以狸致鼠
以冰致蝇
和气致祥
发财致富
【例句】
①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勾践灭吴》)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祭十二郎文))
④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诸葛亮传》)
(6)致使,使
【成语】
杀敌致果
【例句】
①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②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柳毅传》)
③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7)达到
【成语】
致远任重
一致百虑
蝇附骥尾而致千里
学以致用
言行一致
毫无一致
负重致远
殊涂同致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淋漓尽致
【例句】
假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8)通“至”,尽,极
【成语】
专心致志
研精致思
【例句】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学弈》)
(9)用
【成语】
以刑致刑
【例句】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10)意态、情趣
【成语】
逸韵高致
雅人深致
雅量高致
兴致勃勃
兴致索然
闲情逸致
错落有致
极情尽致
【例句】
①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②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芙蕖》)
(11)精密,细密
【成语】
细致入微
【语义提示】
“致”的本义是“给予,送给,献出”,从相对一方引申出“招致,引来”,又引申为“取得",引申为“情态,意趣”,又引申为“导致,致使”,又引申为“到”,引申为“精密,细密“,自然有“尽,极”的意思。
【思维导图】
16个八字成语,若能全认识,算你厉害,快来试试吧!
孩子们都在上网课,对孩子是考验,对家长也是考验。
学习中肯定会碰到成语,作为家长,也来学习一下吧!
16个八字成语,若能全认识,算你厉害,快来试试吧!
01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释义】很久没见到过这人,今天看到了,就应当立即重新刮目相看招待。
【出处】《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中:“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02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释义】蓬:蓬草。麻:麻丛。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
【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0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释义】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04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释义】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05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释义】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06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释义】形容名气很大,但真实情况可能很难符合。
【出处】《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07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释义】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08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释义】指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09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释义】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出处】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10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释义】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峻而战略性强。
【出处】唐朝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释义】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后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
13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释义】拥有金玉般的外表,里面却像破棉絮,用来比喻比喻外表华美,而实质糟糕。
【出处】刘基《卖柑者言》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饮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像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14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释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5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ù】
【释义】指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
【出处】《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16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释义】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古汉语中的“致”字义项详解,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122.致(1)送达,送还,交还
【成语】
悬车致仕
【例句】
寡人之爱弟。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柳教传》)
(2)表达,传达
【成语】
做张做致
推心置腹
【例句】
①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祭十二郎文》))
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③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说,回答
【例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石壕吏》
(4)获得,得到
【成语】
推陈致新
操赢致奇
格物致知
【例句】
①余幼好书,家贫难致。(《黄生借书说》)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③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狱中杂记》)
④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墨池记》)
⑤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谭嗣同》)
(5)招致,招引,引来
【成语】
以狸致鼠
以冰致蝇
和气致祥
发财致富
【例句】
①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勾践灭吴》)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祭十二郎文))
④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诸葛亮传》)
(6)致使,使
【成语】
杀敌致果
【例句】
①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②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柳毅传》)
③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7)达到
【成语】
致远任重
一致百虑
蝇附骥尾而致千里
学以致用
言行一致
毫无一致
负重致远
殊涂同致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淋漓尽致
【例句】
假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8)通“至”,尽,极
【成语】
专心致志
研精致思
【例句】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学弈》)
(9)用
【成语】
以刑致刑
【例句】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10)意态、情趣
【成语】
逸韵高致
雅人深致
雅量高致
兴致勃勃
兴致索然
闲情逸致
错落有致
极情尽致
【例句】
①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②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芙蕖》)
(11)精密,细密
【成语】
细致入微
【语义提示】
“致”的本义是“给予,送给,献出”,从相对一方引申出“招致,引来”,又引申为“取得",引申为“情态,意趣”,又引申为“导致,致使”,又引申为“到”,引申为“精密,细密“,自然有“尽,极”的意思。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