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靡的意思解释(扉的意思)

靡的意思解释(扉的意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我喜欢漫步野外放声吆喝,于林间荒野、湖滨河畔、黄土高坡,粗粗狂狂、无遮无拦地来他一嗓子。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面对连绵起伏的群山,抑或远眺银装素裹的雪国,啊——呵呵、啊——呵呵,嗷嗷嗷嗷嗷……直抒胸臆,吐故纳新,浑身轻惬舒爽,一整天心情舒畅。

古人也爱吆喝,不过表达得很含蓄,常常把吆喝称为“啸”,“长啸”“吟啸”“啸咏”“啸傲”“啸歌”,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直“啸”得抑扬顿挫、缠绵悱恻、恣意潇洒、壮怀激烈。

在《诗经》里,“啸”,是人们抒发情感的特别方式,而且多为女性用啸表情达意。《召南·江有汜》云: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

《小雅·白华》曰:

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不论是被遗弃还是被思念,这些女子都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其他古籍中,也常能看到美女作啸的记载。《列女传·仁智篇》载:

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

这里说鲁国的漆室之女因忧念邦国,倚柱而啸,而且很有感染力。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其《美女篇》有句: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美女衣袂飘飘,婀娜多姿,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长啸时呼出的气息芬芳如幽兰,怎能不令人为之倾倒啊!

到了后来,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女性那里进入了文人的生活圈。《说文解字》对“啸”的解释为:“啸,吹声也。”《辞海》里释为:“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古代汉语辞典》也释为:“撮口作声。”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出,“啸”后来意思演变成了类似现代的“吹口哨”。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喜欢“吹口哨”,“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到了魏晋南北朝,“吹口哨”成为文人的一种时尚,似乎不会吹啸就不是真正的文人。

在魏晋诸多人物中,皆风行吟啸,以表现自己的名士风度。最有代表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他“嗜酒能啸”,其“啸”可“闻数百步”,阮籍还发明了“指啸”。《晋书》载,他和当时的另一文人孙登都是著名的长啸大师,二人曾赴苏门山相互比赛“吟啸”,声若鸾凤之音,在山谷久久回荡。《世说新语》提及的谢安“吟啸自若”、谢鲲“傲然长啸”、周顗“啸傲”,他们敢在大庭广众下“长啸当歌”,反映出魏晋名士超凡脱俗的一种孤傲清高心态。而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归去来辞》中的“登东臯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唐代之后,“啸”的意义更为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多指大声地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或清越激昂,或幽咽悱恻,或妙曼轻唱,变化多端的啸声蕴含着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

清亮的啸声里,我们感受到那种返璞归真、闲适自得之情。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在《竹里馆》里长啸: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仿佛让人置身深山竹林中,听竹听泉,听月听琴,尘虑皆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唐人贾岛在秋月里翘盼啸客吕逸人,吟道:

逸人期宿石床中,遣我开扉对晚空。

不知何处啸秋月,闲著松门一夜风。

——《夜期啸客吕逸人不至》

想那友人在朗朗秋月下悠悠长啸,是何等恣意畅快啊!南宋词人张孝祥在洞庭湖的一叶扁舟上“独啸”,口占一曲:

短鬓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

这悠扬的啸声宛若一首小夜曲,流淌在美妙的湖光月色的意境中,令人神思幽远,心驰神往。

激昂的啸声里,我们体味到那种坦荡不羁、慷慨悲壮之情。诗仙李白爱笑,更喜“长啸”,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管不顾,任性倜傥,酒入豪肠,立马“七分酿月光,三分啸剑气”,游山玩水去了。到了泰山南天门: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一声慨然长啸,万里清风都在呼应,那种居高临下的壮阔与藐然之气令人啧啧称赞。

南宋初年的朱敦儒也游历泰山,他的“啸”有一种怅然之感:

赤松认得虚空,便一向、飞腾缥缈。

直上蓬瀛,回看沧海,凄然长啸。

——《柳梢青·水云照》

这是壮志未酬、山河异样之感啊!而抗金名将岳飞一首《满江红》首句令多少人热血沸腾: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一声“仰天长啸”,泪眼空濛,胸怀激烈,一个豪气干云、顶天立地的抗金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幽咽的啸声里,我们品悟到那种凄婉幽怨、愁苦悲愤之情。曹植在《杂诗(其三)》中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思念戍边丈夫的凄苦之境:

西北有织妇,绮镐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晷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她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妇,一声“太息”缠绵凄恻,在长夜里萦绕不绝;一缕“悲啸”哀怨动人,在云天里袅袅如烟。唐代的白居易垂钓之时,悠然长啸,发泄悲愤之情: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此诗应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临水的一声长啸之中。南宋的陆游一生颠沛流离,到了晚年境况更是窘迫,他在《霜风》一诗中说:

身老啸歌悲永夜,家贫撑住过凶年。

眼看到了岁寒之际,暖床厚被都没有预备,连粥食都要向邻人赊借,家境衰败又遇凶年,我这垂老之人只能无可奈何,在漫漫长夜里啸歌。

悲也罢,喜也好,哪怕爱过恨过、哭过痛过,人生在世,莽莽苍苍,都是过往云烟,何不“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我们不妨向古人学习,高兴时哼着小曲,“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失意时款步故园,“顿洒尘喧意,长啸满襟风”;悲愤时把酒当歌,“倚剑呼黄鹤,遽然发长啸”......

洒落任性,率真自然,岂不优哉乐哉、不亦快哉!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诗词鉴赏】母亲节 | 从诗词中,读懂母亲深厚的爱!

时光匆匆,岁月在母亲的额头留下道道痕迹,我们的成熟换来的是母亲的老去。母亲节悄然来临,一束康乃馨,一通电话,一个拥抱,大声告诉我们的母亲:“我爱你!”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别母

宋-苗氏女

桃花飞尽马胜春,此日辞家泪满巾。

岂是比邻无嫁处,千山万水逐行人。

思母

元-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墨萱图·其一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十二月二十四日夜忆母亲作-其一

明-唐之淳

云白星稀夜气清,家家祠灶学阴生。

我方寄食公厨饭,却忆慈亲坐到明。

独归故阁思母太恭人

明-方维仪

故里何须问,干戈扰不休。

家贫空作计,赋重转添愁。

远树苍山古,荒田白水秋。

萧条离膝下,欲望泪先流。

免归思母八首 其一

明-张国维

游子言归戴主恩,庭萱遥想露华繁。

八旬将届称觞日,十载初招陟屺魂。

屈指承颜思缩地,先朝寄鲤祝加飧。

慈闱忆我还殊甚,飞梦时时见倚门。

思母怀德二绝为孙芗作-其一

明-谢迁

乡塾髫年鼓箧游,倚门长抱涉波忧。

石梁稳架慈闱杳,日日经行泪暗流。

别母

明-沈明臣

老母三年病,儿仍千里行。

秋风吹地冷,山月照霜明。

未别泪先下,问归难应声。

厨头有新妇,数可问藜羹。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母

清-汪中

细雨春镫夜欲分,白头閒坐话艰辛。

出门便是天涯别,明日思亲梦里人。

晒旧衣

清-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

清平乐-追题母亲五十六岁小象。

母最喜吃珍珠米与糟烧鲫鱼

近现代-金问泗

儿归万里。阿母真欢喜。

遗影重瞻思往事。绕膝晨昏有几。

蒸来玉黍珠圆。烹来鲜鲫糟煎。

即使今朝侑祭,何如当日陪餐。

故山别母图

近现代-于右任

文章报国男儿志,天地无私慈母心。

珍重画图传一别,故山长望白云深。

同济大学,来了!

在上海

有这样一所学校

盛产各类“黑话”

一般人听不懂

不信侬来思思看

请正确解释以下词语的含义:

(点击箭头下空白处查看答案)

“屈指可数”

听说考研时,大家都喜欢用同济版高数!

“人菜济济”

形容在下课后的食堂,很多人排队拥挤的场面。

“图文并猫”

形容这里的猫十分可爱,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想拍照发朋友圈。

看到这些“黑话”

你以为这里的学生有点“不务正业”?

错!

事实上

他们天生自带“学霸”基因

在期末考试的关键时刻

看起来漫不经心

但GPA分分钟考上5.0

这所大学

就是这么地自带“学神”光环

让很多学子心向往之

恋恋不忘

她就是今天的主角

同 济 大 学

岁月沉淀

“同济”

一个很有腔调

值得咂摸的名字

正如她承载的历史

同心同德同舟楫

济人济事济天下

过往皆让人感怀

医院能救人于一时

学堂能救人于后世

1907年

德文医学堂在上海诞生

1927年

在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支持下

学校成为“国立同济大学”

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何处是吾乡,何处是归途?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可以想象

办学

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

全校师生被迫一路内迁

一面是炮火轰鸣的艰苦环境

一面是求知若渴的赤诚之心

不惧困难的同济人

先后六易校址

落定四川李庄

六年时间

在坎坷艰辛中

小小的李庄

孕育了3000多位优秀学子

“十军工,九同济”

“医工栋梁”

是同济人最好的报国“武器”

埋头苦读,知识救国

是同济好儿郎扛起的“枪”!

抗战结束后

学校回迁故土

从此

同济人重整风帆

砥砺奋发

看过十里洋场的风云巨变

也走过祖国的万里河山

每一次停留

都铭刻了同济人深情的记忆

每一处回望

都目送了同济人坚实的脚印

别有韵味

有首三行情诗写得好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你在四平路我在嘉定

在这里

汇集着

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

四个各具特色的校区

其中

嘉定校区

必须拥有姓名

每年都会有大批同学来到这里

因为地处上海和江苏交界处

更有传言

刚搬来的那天

有人会收到一条“倍感温馨”的短信:

江苏移动欢迎您!

作为“建筑老八校”界的扛把子

同济“混迹”江湖多年

土木工程世界一流

艺术设计出类拔萃

......

致力于

将低调、踏实、内敛的

“攻城狮”风格

进行到底

来到同济

第一件事

必须是实名打卡每一栋楼

从学生宿舍到学院大楼

各有特色、绝不重样

文远楼抗震系数超高

大礼堂内部没有一根柱子

游泳馆顶棚可开可合

作为“攻城狮大型聚集地”

同济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有人曾说

最美不是下雨天

而是和你一起同舟共济的这百年

一草一木

是这里最让人觉得

无可替代的地方

每年4月

校园里就会出现一幅壮观的景象:

人从众我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

最美人间樱花天

美景如画

连空气中都是甜的

传说

樱花飘落时的速度

是秒速五厘米

有时候爱上同济

和心里的那个她

也只用一片花瓣飘落的时间

一边是

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另一边是

看一眼就忍不住大快朵颐的美食

对同济学子来说

“吃”

是流淌在血液里的

终极奥秘

依靠“别人家食堂”的称号

同济食堂

常年牢牢占据热搜榜前列

不仅首创了上海高校大排档

还汇集了

小龙虾、冷菜、四川卤味

烤鱼、麻辣烫、炒菜、烧烤

各类特色“夜间”美食

吃完让人忍不住来上一句:

老好切额!

所以

奉劝想要减肥的各位

没有勇气

还是不要来同济上学了

月胖十斤

在这里不再是梦想

美景和美食

令人难忘

而同济学子的担当

更让人印象深刻

身在同济

心怀责任

“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

成为了一代代同济人

溶于血液的宝贵品质

同济天下

每当问起

对同济大学学生的印象时

动手能力强、内敛、踏实

基本快成了答案标配

不管怎么想

都觉得这是一支很好的施工队伍呢

但就是这样一支

看似“略带土气”的“施工队”

在悠悠岁月中

书写着不平凡的传奇

用同济智慧铸就民族的脊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左联五烈士殷夫

在那个动荡的岁月

翻译了这首妇孺皆知的精彩诗作

至今依旧叩人心扉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

毫不犹豫典当了夫人的首饰

举债从旧货市场购买二手显微镜

在简陋的条件下

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

生命不息

探索不止

“中国生物物理学科奠基人”贝时璋

年逾百岁

每天依旧坚持工作3小时

用满腔热爱

点亮了科学之光

作为传说中的“桥梁世家”

从南浦大桥到港珠澳大桥

无数同济人

带着桥梁大师老校长李国豪的厚望

在中国的大桥上

烙下深深的足迹

“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

但必须要有人的温度”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

一生都在践行这份医者的承诺

用亲人般的赤诚温暖每位患者的心

一个人在耄耋之年

可以做什么?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90多岁的他

依旧心系病人

“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

在他身上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八旬院士汪品先

“青松宜晚岁,丹心在玉壶”

三潜南海

带着“能活着回来就算赢”的信念

探索大洋近40年

书写了中国版“老人与海”的动人故事

扛起革命大旗的乔石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

“蛟龙”号首位下潜科学家周怀阳

和首位下潜女科学家杨群慧

......

建校至今

这样的同济人还有很多很多

时光

或许会在他们的脸上

刻下岁月的痕迹

但勇担大任、同济天下的信念

永远是同济人不变的承诺

冬去春来

花落花开

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不断奋斗

来来往往

脚步踏实而坚定

经历了百年沧桑和岁月洗礼

5月20日

同济迎来112岁的生日

看过了很多景

走过了许多路

指缝间流走了时光

在这最温存的济忆年华

纵有千言万语

不如都化作唇齿间的一句

“同济,生日快乐!”

品读唐诗《送别》

品读唐诗《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此诗并非写在送别的当时,而是写在送别之后,朋友离去,自己独自归来,日暮掩上房门,突然想到朋友是否还会再来,于是有感而写。

"山中相送罢"诗人开篇点题,直陈其事,不作环境气氛渲染。句意为:在山中刚刚送走了一位朋友。

"日暮掩柴扉。"朋友离去,诗人独自归家,帐然若失,"日暮"突出其心情失落。这句是写诗人刚刚回到家中的情形。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孙",典岀《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里指友人。意思是明年春草泛绿时,你会不会再次归来呢?

全诗写景抒情,浑然无间。清丽淡泊的语言之中,洋溢着浓浓的思念之情。朋友之间的离别造成了时空上的距离美感,而来年重新相聚这种心里上的期待更强化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