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2022年3月份天气温度杭州(2022年3月份天气温度)

2022年3月份天气温度杭州(2022年3月份天气温度)

2023年夏季中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 达历史次高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记者陈溯)中国气象局5日公布中国2023年夏季(6月至8月)天气气候特点,监测显示,2023年夏季,中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

在当天召开的中国气象局9月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表示,2023年夏季,中国气候总体雨少温高。全国平均气温22.0℃,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仅低于2022年同期(22.3℃)。其中,北京、河北、海南、新疆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天津、山东为第二高,山西、宁夏、广东、云南为第三高。

贾小龙表示,今年夏季高温日数多、极端性强,中国共35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69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贾小龙表示,今年夏季全球气温整体偏高,6月至8月,全球陆地平均气温15.2℃,较历史同期气候平均(14.7℃)偏高0.6℃,为1961年以来气温第三高的夏季。欧洲西部、中亚到中国西北大部、加拿大和美国北部气温普遍偏高1~2℃,尤其是加拿大北部偏高2~4℃,局部偏高4℃以上。

谈及今年中国气温偏高的原因,贾小龙表示,可能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的共同作用,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背景可能起到较大贡献。除此之外,6月份在贝加尔湖附近出现阻塞高压,导致中国北方地区出现异常高温,7至8月,贝加尔湖及邻近地区高度场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偏强,南亚高压偏强,造成中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

今年夏季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对于厄尔尼诺事件与全球温度攀升的关联,贾小龙表示,预计秋季将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发生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到热带和热带外环流,对全球和中国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关系比较复杂,其中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不能简单理解厄尔尼诺对气候的作用。(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出行·提示】夏季炎热,谨防车辆“自燃”!

夏季高温来袭多地进入“炙烤”模式不少车主就有担忧了

对于这种防患未然的心理

说明大家对安全出行这方面还是很重视的

蜀黍就来给大家讲讲

夏季车辆自燃事故时有发生

➤ 轿车行驶途中突发自燃,烧毁严重

2022年7月22日,江苏无锡锡山区某道路,一辆小轿车突然起火,火势迅猛,消防员赶到后,车辆已被烧的只剩下架子。

图:消防员对自燃车辆进行紧急处置。

➤ 车辆连续运行十几个小时,在高速公路突然自燃

2022年7月14日,宁上高速上饶段发生一起轿车自燃。据了解,该车已连续运行了十余个小时,行驶至事发地时,先是车内空调出风口突冒黑烟,随后发动机舱里冒出阵阵浓烟,并逐渐蔓延,最终车辆被烧成空架子,所幸2名驾乘人员及时逃离。

图:车辆在高速公路突然起火。

➤ 车辆行驶途中突然自燃,并引燃其他两辆车

2022年6月26日,贵州贵阳花溪区中曹司大桥上,三辆车发生燃烧,现场火势凶猛,浓烟滚滚。据目击者介绍,第一辆车经过时,突然发出一声巨响,随后发生燃烧。紧跟着的两辆车来不及避让也发生了燃烧。所幸三辆车的驾乘人员都及时逃离车辆。图:车辆烧毁严重。

汽车自燃

想想就觉得心惊胆战!

那么,如何防止自燃

夏季汽车保养又该怎么做呢?

跟着蜀黍一起看看吧~

防 气 阻

由于夏天气温高,散热速度受到限制,汽车行驶途中行驶速度慢,发动机转速高,散热困难,易出现行驶“气阻”, 有时发动机稍停熄几分钟就难以启动,使供应油中断,一旦发生气阻,驾驶员应立即停车降温,排除故障。

防 爆 胎

夏天气温高,轮胎温度随着增高,橡胶易软化,严重时会出现烧胎现象。车辆高速行驶中遇到坚硬物极易爆胎,在行车中要随时检查轮胎气压,发现轮胎过热,气压过高,应将车停在阴凉处降温,不可用冷水泼冲,也不要放气,否则会导致途中爆胎和轮胎的早期损坏。

防汽油过度蒸发

高温下,油的蒸发将增加,这时就需要车主随时检查,注意油箱盖要盖严,还要注意防止油管渗油,对于曲轴箱的机油油面、高度,制动总泵内的制动液液面高度及蓄电池内电解液密度和液面高度等都要注意经常检查,一旦发现有异样或是不合规范时,要及时去 4S 店添加和调整。

防止进水

夏天雨水较多,特别是广东地区,行车时,一定要避免进气系统进水。如果空滤受潮,进气受阻增大,使车辆变得加速无力。严重时,进入发动机的水分在高温作用下,使发动机内部运动机件锈蚀作用加剧,影响发动机性能。

防 缺 水

高温天气行车,水箱内的水蒸发加快,要时刻注意检查冷却水量,注意水温表,发现缺水时要立即停车,但不可马上加水,而应等怠速运转降温后再补充水,并注意不要马上打开散热器盖,以防被烫伤。

防汽车自燃

要多观察车辆运行情况,防止出现夏季汽车容易见到的自燃等现象,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如打火机等可能引发自燃之外,要注意检查发动机、电路和油路,看有无老化和漏油情况,特别是经过改装或加装的车辆,电路负担可能因此加重,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如果是改装过的车,尤其是车灯、音响等,更应进行全方位检查。

防发动机过热

高温天气、空调超负荷运作、散热元件发生故障,发动机散热势必受到影响,加之在市区开车,频繁起停步则会加剧发动机部件摩擦而导致温度上升,尤其是空调长时间运作排出大量热量,恶化了散热系统的散热状况,因此要经常对汽车散热系统进行全面检测。

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

夏季出行也要注意养成合理的驾车习惯,如果长途驱车,一定记得车辆和人一样都需要修整。长途跋涉时每开 2-3 小时记得停车休息片刻再赶路,停车后可以先关掉空调再让发动机怠速运转几分钟再熄火,这样才能更充沛的迎接下一段旅程。

在烈日的暴晒下

你的爱车还好吗?

河南:暴雨过后!37度高温复燃!反常的天气

今天是8月27日,周日,经历了昨天的大范围大到暴雨,今天河南迎来了天空的明净,阳光再次洒满大地。然而,异常的气候并未就此结束。从明天开始,全国范围内的冷空气将逐渐减弱,新一轮的升温天气即将到来,而在河南地区,这股升温势头尤为明显,让人们不禁感叹这反常的天气变化。

今天的最高温度

今天,河南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在2022度左右,这或许是今年夏季以来最为凉爽的一天。然而,转眼到了明天28号,气温将急剧攀升至26~27度左右,骤然之间,酷热再度降临。

明天28号最高温度

接下来的日子,河南将迎来连续的升温。到了31号,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将达到30度左右,9月1号的气温变化不大,保持在这个水平。9月2号到9月5号期间,气温仍然稳定在30度左右,为人们带来相对舒适的天气。

9.1号最高温度

郑州的温度

然而,异常的高温还未结束。到了9月6号和9月7号,气温突然攀升至37度!以上图所示的郑州和信阳的温度走势为例,尤其是在9月6号和9月7号,最高气温将达到34~35度。虽然未来几天将是连续的晴好天气,但高温仍然会持续两三天,这也提醒我们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的准备。

信阳的温度

虽然后期天气将会回归温和,但这样的气温变化提醒我们,气候异常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做好热浪天气的应对,保持适当的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特别是中午时分。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中暑的发生。

对于这样的反常气候,我们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共同努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地球创造更加宜人的气候。

长城宏观:气候变化之下经济目标和能耗目标短期难以平衡

核心观点

今年在厄尔尼诺影响之下,全球温度屡创新高,而我国入夏以来各地高温天气也在持续演变扩散。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盛夏时期(7—8月)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阶段性强降水、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灾害较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极端高温干旱等气候变化可能对我国能源供需产生深远影响。

夏季高温干旱造成我国用电需求增加,进而影响正常工业生产。从需求端看,持续极端高温天气造成用电量大幅增加。从供给端看,来水偏枯造成火电增加明显,发电结构优化受到一定阻碍。一边是高温带来的用电负荷屡创新高,一边是来水偏枯带来的水电生产受限,火电的调节、“兜底”作用会有所凸显。但即使火电补位,从总量上看,极端天气也会导致电力供需偏紧张,部分地区推出“有序用电”可能影响正常工业生产。但电力保供、增供之下,全国电力有望达到“紧平衡”,工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所受的影响大致可控。

气候变化背景下,一边是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要求下的火电“让位”,一边是能源保供要求下的火电“补位”,经济发展与能耗双控短期内难以平衡。实际上2021年以来,能耗强度的控制受到气候、疫情等多方面的扰动,目标完成进度偏慢,难度加大。由于控能耗目标完成难度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单位GDP能耗”的目标未设置具体数字;2023年开始“单位GDP能耗”指标不再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转为由国家能源局制定和公布。

经济增长与能耗双控之间难以完美平衡。2021年部分地区能源价格上涨、供需紧张叠加追赶能耗双控进度等原因出现了拉闸限电、“一刀切”停产限产、“运动式”减碳,对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造成明显干扰。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实现5.5%的增长(全年目标5%),而单位GDP能耗仅下降0.4%(全年目标下降2%)。面对内需偏弱、高温扰动等影响,若要完成全年GDP目标,需要能源增产供产;若要完成今年能耗强度目标,下半年单位GDP能耗大约需下降3.6%,实现难度较大,并且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扰动。我们认为今年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更具有优先地位,因而实现单位GDP能耗目标的难度可能较大。

1 全球温度屡创新高,

气候变化影响深远

7月4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声明称,热带太平洋地区七年来首次出现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条件,并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达到了90%,预计此次事件至少为中等强度。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说:“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将大大增加打破气温记录的可能性,在世界许多地方和海洋中也可能会引发更多极端高温。”

厄尔尼诺,指的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每隔几年出现异常升温的周期性气候现象。其平均每两到七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到12个月。根据国家气候中心,1950年以来总共发生了19次厄尔尼诺事件,其中包括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是1982年5月至1983年6月、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以及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气温的升高。比如2014年10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持续了19个月,海温指数峰值达到了2.9℃,该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乃至全球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今年夏天,新一轮厄尔尼诺可能正在推高全球变暖幅度,达到新高峰。7月份以来全球气温就在不断创下历史新高。7月4日,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气象机构公布的初步测量结果显示已经突破 全球有记录以来平均最高气温,首次超过 17摄氏度,超过了2016年8月的16.92摄氏度的纪录。7月6日,全球气温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地球表面以上2米的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7.23℃。

反观我国,今年入夏以来各地高温天气也在持续演变扩散。6月份根据中央气象台报道京津 冀平均高温日数 11天,较常年同期偏多6天,北京高温日数(11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 多。 7月4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盛夏时期(7—8月)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阶段性强降水、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灾害较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极端高温干旱等气候变化可能对我国能源供需产生深远影响。

2 气候变化加重我国

能源供需紧张局面

夏季高温干旱造成我国用电需求增加,进而影响正常工业生产。

从需求端看,持续极端高温天气造成用电量大幅增加。我国全社会用电量有明显的季节性,用电高峰集中在夏、冬两季。在全球升温背景下,过去几年夏季用电量屡创新高 。2022年高温持续超过64天,已经打破了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而今年截至7月2 日,我国高温日数再次打破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共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具有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极端性显著等特征。国家能源集团数据显示,7月10日,国家能源集团单日完成发电量40.9亿千瓦时,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华南、华东等省区最高负荷屡创新高,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形势严峻。今年江苏、浙江两省用电负荷分别在5月29日和7月3日突破1亿千瓦,比去年分别提早19天、8天。四川7月10日用电负荷达到5988.8万千瓦,也刷新历史最高负荷。

从供给端看,来水偏枯造成火电增加明显,发电结构优化受到一定阻碍。厄尔尼诺可能会加剧我国“南涝北旱”,影响水电生产。我国水电大省四川、云南等地近两年汛期旱涝灾害并重,整体来水偏枯。根据四川省气象局,“预计今年汛期(5月-10月),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云南气象局6月份指出当前“持续性高温天气加剧了气象干旱的发展”。去年夏季至今,持续高温等原因导致长江上游来水减少,今年主汛期长江流域降水量总体也偏少,旱重于涝,三峡水库出库量一直弱于季节性,同比延续负增。与之相对的,我国水电降幅明显,去年8月、9月水电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1%和30%,而今年4月以来我国水电产量也仍在-20%以下低位增长。

一边是高温带来的用电负荷屡创新高,一边是来水偏枯带来的水电生产受限,火电的调节、“兜底”作用有所凸显。去年8月份,在云、贵、川、鄂等地水电产量分别同比下降6.7%、8.5%、2.2%和45%的同时,火电产量分别同比上升63.9%、34.9%、113.5%和61.1%。对 比 2022年8月和2021年8月部分水电大省发电结构,也可以看出去年火电补位的作用较为突出。

今年电煤供应较为充足,火电发电量增速仍偏高,4月份以来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各类发电量整体增速。火电补位在每年冬季出现较为频繁,春夏季节水电占比往往会重新抬升,火电占比相应回落,而今年5/6月份,火电在今夏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之下再次回归:火电占比不仅超季节性回升,甚至高于去年同期水平。6月16日,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目前全国发电装机持续稳定增长,统调电厂存煤达到1.87亿吨的历史新高,做好今年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有坚实的基础。 7月14日国常会指出 要强化煤电保供稳价,落实好电价、财税、金融等煤电企业纾困支持政策,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

实现双碳目标的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非化石能源的替代。近年来,火电和水电占比整体都处在下行趋势中,其他来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占比有所提高。但也要注意,除水电之外,风电、光伏等都是典型的资源气象依赖型能源,其发电量受天气影响波动较大,极端气候条件下更是“大起大落”。近两年的极端天气频发,火电不断”兜底”、”补位”,火电占比的下降速度趋缓,可能会影响发电结构优化和能耗控制。即使火电补位,从总量上看,极端天气也会导致电力供需偏紧张,部分地区推出“有序用电”可能影响正常工业生产。2016年以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小幅高于发电量增速,电力供需维持紧平衡。夏季用电需求大增,企业让电于民,停产或主动避峰生产较为普遍

以2022年夏季为例,我国水电大省四川汛期来水偏枯,造成全省供电支撑能力大幅下跌,同时高温导致的用电需求却出现激增。电网高负荷压力之下,为保障电网安全,四川部分区域采取了保供电调控措施,从8月14日至20日,部分高载能企业停产或主动避峰生产,让电于民。工厂限电对当月工业生产的扰动较大,2022年8月,四川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明显低于全国同期的4.2%。除四川外,2022年辽宁、上海、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浙江、宁夏、广东、云南等部分省市发布有序用电政策,大致按照先错峰、后避峰、再限电的顺序安排电力平衡。较大范围“有序用电”对去年夏季全国工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7月、8月我国工业增加值季调环比分别为0.31%和0.24%,明显低于历史同期水平的0.45%和0.44%(历史同期取2014-2019年均值)。

今年高温来的偏早,并可能持续更久,全国范围内的用电偏紧张、各省市“有序用电”方案推出可能比去年更加普遍,也可能对今年夏季工业生产带来一定扰动。截至7月,浙江、安徽、辽宁、河北等多地已发布有序用电安排,如杭州2023年有序用电方案就提到“ 组织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7-9月安排集中检修,在供电形势较为紧张期间,组织企业开展移峰填谷与非生产性负荷压降 ”。从这个角度看,今年夏季一些地区的工业生产可能受到干扰。但电力保供、增供之下,全国电力有望达到“紧平衡”,工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所受的影响大致可控。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各有关方面要落实责任、形成合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要加强高峰时段重点地区电力保供,加强保供形势预判,全力抓好能源增产增供。

3?

经济增长与能耗双控

短期难以平衡

气候变化背景下,一边是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要求下的火电“让位”,一边是能源保供要求下的火电“补位”,经济发展与能耗双控短期内难以平衡。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早在“十二五”之初就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降低“单位GDP能耗”作为约束性指标。此后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会公布当年的“单位GDP能耗排放”目标。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从具体实施来看,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按此目标大致推算,“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每年平均应下降约2.9%。实际上2021年以来,能耗强度的控制受到气候、疫情等多方面的扰动,目标完成进度偏慢,难度加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2022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分别下降2.7%、0.1%,进度略慢于“十四五”目标平均增速。

经济增长与能耗双控之间难以完美平衡,2021年就是明显的案例:上半年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30个省(区)中,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或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的有19个,并提出“对上半年严峻的节能形势保持高度警醒,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特别是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下半年, 由于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追赶能耗双控目标等原因, 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刀切”停产限产、“运动式”减碳,对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造成明显干扰。2021年7/8/9月,工业增加值季调环比分别仅增长0.2%、0.3%和0.05%,明显弱于季节性,当季GDP环比也仅有0.7%,明显低于二季度的1.3%。2021年10月8日国常会指出,需“完善地方能耗双控机制”,“做好有序用电管理”,纠正“运动式”减碳。

由于控能耗目标完成难度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单位GDP能耗”的目标未设置具体数字,改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并留有适当弹性”,同时也提出要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从2023年开始“单位GDP能耗”指标不再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转为由国家能源局制定和公布。根据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3年能耗强度目标定为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左右。

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实现5.5%的增长,而单位GDP能耗仅下降0.4%。面对内需偏弱、高温扰动等影响,若要完成全年GDP目标,需要能源增产供产;若要完成今年能耗强度目标,我们测算下半年单位GDP能耗大约需下降3.6%,实现难度较大,并且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扰动。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国内经济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 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今年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更具有优先地位,因而实现单位GDP能耗目标的难度可能较大。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高温干旱天气对电力供需的影响超预期;信用事件集中爆发。

证券研究报告:

气候变化之下经济目标和能耗目标短期难以平衡——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对外发布时间:

2023年7月28日

报告发布机构: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蒋飞仝垚炜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