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福建春节的风俗作文600字(福建春节的风俗)

福建春节的风俗作文600字(福建春节的风俗)

福建各地的春节旧俗:围炉守岁贺新年

疍民生活的连家船

福建依山傍海,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素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之说。靠海谋生、爱拼敢赢的闽南人,文化底蕴深厚的福州人,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客家人,以及少数民族畲族人等,都有各自独特的年节习俗。

春节历来是中华儿女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在外打拼的闽南人无论平时多忙,过年一定会想方设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一家整整齐齐地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闽南话叫“围炉”。“围炉”的炉子旁边要置些银钱,火不能灭,寓意财气旺盛。火锅热气腾腾,食品翻滚不停,不断续汤,添加好料,叫“越吃越有,越烧越旺”。若不吃火锅,就会在餐桌底下放一个火炉以表“围炉”之意。

“围炉”时所吃的菜品一般都有象征意义,如吃“长年菜”(芥菜),表示长寿;吃“韭菜”,从头吃到尾,不横吃,不咬断,年寿“久久长长”;吃萝卜(闽南话叫“菜头”)表示好彩头;吃“全鸡”(闽南语发音同“全家”),表示全家福。围炉年夜饭上还必须要有血蚶,蚶壳或放在门边压岁,或收集起来,象征“积存钱财”。围炉菜品丰盛,有人讲究十二碗取一年十二个月,也有人讲究十碗,取十全十美,也有人讲究十六碗,旧时重量一斤十六两,取斤的整数。

旧时福州、泉州农历年关前,必须将外借款项悉数讨回,以示“招财进宝”。每到年关之时,债主纷纷登门要债,往往把一些欠债的人逼得走投无路。一些慈善人士颇为不忍,便捐资邀请剧团除夕夜在庙里通宵演出,凡欠债一时无力偿还的人可到该处观剧,债主不可闯入讨债,若是贸然闯入,则会被群起而攻之。待过午夜,已是第二年正月初一凌晨,年关已过,债主只好另择时机催债。因为此戏可帮助躲避追债,便被命名为“避债戏”。何瘦仙《东越岁时纪》载道:“南台有尚书宫庙,香火极盛,除夕演戏彻晓,负逋者辄往观剧,假此作避债之台。”

疍民,也称为连家船民,是历史上分布在闽江和闽江口的一支特殊的民系。他们以船为家,逐水而居。疍民岁时习俗有自己的特色。除夕中午大潮涨前,全家坐船到大江,船头、船尾各插一条长竹篙,停泊在江中迎接水涨,意思是“发财和水涨一样”。开船前先把牲畜关缚在大树下,假如有走失,也听其自然。晚餐后在船中供神后一家人团圆过年,晚上十二点水潮涨时,驾船回到原处。正月初一,全家人都不离开船。由于船上地方狭窄,疍民多贴四方形的春联。

春节活动中,还有上岸讨贺年的习俗。唱贺年歌讨齐粿的原先是男人,后来演变为中青年女疍民,或是姑嫂,或是姐妹,或是婆媳,在每年正月初二到初四(另一说是正月初三后),挨家挨户向人讨粿,通过讨粿,分享陆地上的丰收喜庆,图个吉利。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坊走古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走古事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据传昔日连城罗坊常闹旱涝两灾,民众以“走古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罗坊走古事有陆上和水上两场,一般要“走”两次,正月十四一次,正月十五一次。按房族设置古事七棚,每棚古事由两名男童装扮古代圣贤。古事棚重400余斤,须由66名抬夫三班轮换抬游。正月十四在陆地上竞走,十五则河里竞赛。你追我赶,场面壮观,被誉为客家乡村狂欢节。

“煨年猪”是畲族传统的春节习俗。过年时,畲族家家户户都要在火塘里埋一个像大肥猪的大树根,用炉灰余烬烫烤。如果树根烧得很快,则用火灰盖住树根,使其燃得慢点,故称为“煨”。除夕开始燃起,一直要烧到大年初一清晨,余火方灭,喻示着生活丰衣足食、富足安康。也称为“隔年火种”,一旦燃起,就一定要让火烟冒到大年初一,不能灭掉。若烟火不熄,则预兆来年大吉;若烟火中途熄灭,就会被认为不吉利。

「新春说“福”」听“老福州”郑子端 讲述福州过年习俗

东南网2月1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新年”,一般从腊月祭灶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佳节。春节习俗很多,每个地方也不一样,福州的过年习俗是怎样的呢?来听听“老福州”、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的说法。

郑子端手写春联 郑子端供图

“金匮玉函藏济世,南山北海祝长生”,走进“老福州”郑老先生的家,一副出自郑老亲笔书写的春联别有韵味。郑老说:“因为自己出生中医世家,所以这一副春联依然透露出‘医生济助世人,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的寓意。郑老说,在三坊七巷,古时大户人家大多为“面阔三间、进深七株、三重门”。“三重门中间一个门,称插屏门,一般不开,只有春节,或喜庆时才开。通常大家在跨过一重门的时候,会发现门上雕刻着‘福、禄、喜’的图案。”

郑老说,除夕,福州人叫着“做岁”。和大江南北千家万户一样,这天是一家人吃团圆饭的日子。福州人年夜饭餐桌上的特色美食,通常有佛跳墙、太平燕、荔枝肉、芋泥、年糕。“方言里,年糕也称‘糖粿’,有红白两色年糕,分别放入红糖和白糖而制成,福州人还会加入花生、红枣提味。年糕一般用荷叶围托,蒸好的年糕散发着荷叶糯米的清香,寓意着年年升高。有的还会吃芥菜饭,意思教育下一代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通常还会蒸一笼‘隔年饭’,上面放上一个柑橘,放着留大年初一吃,寓意年年有饭吃!”

大年初一,新年的第一顿早餐,也有着特殊的寓意。在福州通常是吃太平面了。“因为福建靠海,不少人靠海谋生,太平面里必放两个鸭蛋。“鸭蛋”谐音“压浪”,希望出海平平安安。初一早上吃太平面还有讲究,大人们往往要一遍遍交代小孩们要先吃面、吃肉,最后再喝汤。若是到别人家做客吃主人请的太平面时,应该只吃一个鸭蛋,将另一个鸭蛋完整地留给主人,这是一种礼节,表示“大家都太平”。随后,一早便要先放爆竹,叫作“开门炮仗”,放完鞭炮后,就要敲响锣鼓,聚集在客厅向长辈拜年。通常这一天,是不出自己家门去拜年的。长辈们给晚辈分福橘,赠红包,又叫“拜年钱”。

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一年运程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郑老说,初一不能动扫帚、不能倒垃圾,否则会把财富扫走。大年初二,大人碰上邻居、亲友、同辈,双方长揖、鞠躬送上吉祥话:拜年,拜年,恭喜发财。对于拜年手势,郑老表示,也是有所讲究的:男士左手放在外面,右手放在里面,抱拳作揖,鞠躬;女士则是右手放在外面,左手放在里面。大年初二,在全国都一样,出嫁头一年的女儿则要同女婿回娘家拜年,在福州,父母通常则会给上瓜子和橘子,寓意吉利。

郑老说,福州的年俗还有许许多多,都极讲究好彩头,与大吉大利吻合,希望年轻人多多了解学习,将传统民俗文化继承弘扬下去。

福建民俗文化探秘——春节习俗

2023年1月15日起,福建中医药大学2022级护理二班组织团队针对福建民俗文化——春节习俗开展云调查和云学习。队员们通过网上学习和实地考察,对福建春节习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积极宣传,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福建民俗文化。春节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历久弥新。在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各个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俗,并且代代相传。福建的春节习俗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经过团队的不断努力,发现并总结了以下几个习俗。

1、放“门蔗”

多在福建闽南一带,在过年期间,要在房门的两侧放上两个甘蔗,在甘蔗上还要贴上红纸,称为“门蔗”。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队员们特别去请教了当地的一些老者,原来在闽南方言中“蔗”和“佳”同音,寓意着新的一年渐入佳境。

2、守岁

在农历腊月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团团圆圆,共同等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在农村,有些家庭还有在寒冬腊月“围炉”的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边看春晚一边守岁成了大多数家庭的习惯。

3、蒸碗糕

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比如泉州、晋江等沿海一带,在过春节前会蒸“碗糕”,也称“发糕”。队员们请教了家里的长辈,了解到在闽南语中,年糕越“发”越好,寓意着新的一年越过越好,发达发财。“碗糕”一般是甜糕,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

4、跳火群

每家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使其火焰旺盛,男人依辈分跳过火堆,边跳边念念有词。象征着把旧岁的邪气烧掉,消除灾晦,迎来干净吉利的新年。团队特别去请教长辈,才知道念得是“跳入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跳火群”结束后,要打扫,要用新扫帚,扫完后把垃圾堆放在门边,扫帚畚斗放一起,寓意发家致富,同时若“跳火群”的火苗未熄,还留有余灰,要收集起来一起放到炭炉中,称“添旺”,寓意家业兴旺。

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福建特色春节习俗,感悟到了福建民俗文化的丰厚底蕴,并希望能为福建民俗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李澜祺、郑文、李佳慧

福建民俗文化探秘——春节习俗

2023年1月15日起,福建中医药大学2022级护理二班组织团队针对福建民俗文化——春节习俗开展云调查和云学习。队员们通过网上学习和实地考察,对福建春节习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积极宣传,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福建民俗文化。春节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历久弥新。在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各个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俗,并且代代相传。福建的春节习俗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经过团队的不断努力,发现并总结了以下几个习俗。

1、放“门蔗”

多在福建闽南一带,在过年期间,要在房门的两侧放上两个甘蔗,在甘蔗上还要贴上红纸,称为“门蔗”。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队员们特别去请教了当地的一些老者,原来在闽南方言中“蔗”和“佳”同音,寓意着新的一年渐入佳境。

2、守岁

在农历腊月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团团圆圆,共同等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在农村,有些家庭还有在寒冬腊月“围炉”的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边看春晚一边守岁成了大多数家庭的习惯。

3、蒸碗糕

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比如泉州、晋江等沿海一带,在过春节前会蒸“碗糕”,也称“发糕”。队员们请教了家里的长辈,了解到在闽南语中,年糕越“发”越好,寓意着新的一年越过越好,发达发财。“碗糕”一般是甜糕,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

4、跳火群

每家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使其火焰旺盛,男人依辈分跳过火堆,边跳边念念有词。象征着把旧岁的邪气烧掉,消除灾晦,迎来干净吉利的新年。团队特别去请教长辈,才知道念得是“跳入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跳火群”结束后,要打扫,要用新扫帚,扫完后把垃圾堆放在门边,扫帚畚斗放一起,寓意发家致富,同时若“跳火群”的火苗未熄,还留有余灰,要收集起来一起放到炭炉中,称“添旺”,寓意家业兴旺。

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福建特色春节习俗,感悟到了福建民俗文化的丰厚底蕴,并希望能为福建民俗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李澜祺、郑文、李佳慧